暗域

HD中字

主演:Tamara Guo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暗域 剧照 NO.1暗域 剧照 NO.2暗域 剧照 NO.3暗域 剧照 NO.4暗域 剧照 NO.5暗域 剧照 NO.6暗域 剧照 NO.13暗域 剧照 NO.14暗域 剧照 NO.15暗域 剧照 NO.16暗域 剧照 NO.17暗域 剧照 NO.18暗域 剧照 NO.19暗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他不该被忘记。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转眼就到了2020年的第二个月,再过几天就是奥斯卡的颁奖典礼了。

这次入围最佳影片的共有9部电影,其中《小丑》、《好莱坞往事》等好几部电影,我都跟大家聊过了。

大家应该看得出来,这一次的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

不过随着颁奖时间越来越近,突然流行开了这么一种说法:

有一部电影是这届奥斯卡的遗珠,它被埋没是本届奥斯卡最大的遗憾。

说的就是电影《黑水》。

看着这部豆瓣评分8.3,IMDb评分仅有7.6的电影,我下意识就觉得有人在吹牛。

不过我还是耐耐心心看完了这部电影,并且得出了一个结论:

埋没它不是奥斯卡的损失,而是整个美国的损失。

《黑水》不止是一部电影而已,其中隐藏的真相,有必要让每个人都知晓。

那不妨从头跟大家聊聊这部《黑水》。

说起来《黑水》的确很有拿奖的潜质,首先阵容就尤其豪华。

担纲男女主的分别是“绿巨人”马克·鲁弗洛和安妮·海瑟薇,导演是执导过《卡罗尔》的托德·海因斯。

其次出品这部电影的Participant公司也是大有来头。

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和2016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聚焦》,都出自这家公司的手笔。

这家公司特别偏爱将真实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每部电影都有很强的冲奥实力。

《黑水》也同样是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在提名时落选相当可惜。

《黑水》的原型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环境污染案:

美国最大的化学品公司杜邦集团,在半个世纪里,直接毒害了超过3500个家庭,最终将污染扩散到了全世界。

而揭开这一可怖真相的,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罗伯特。

罗伯特是一个专攻环境法的律师,主要工作就是替化工企业解决环境争端,说白了就是当大公司的狗腿摆平小老百姓。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罗伯特终于升任为律所的合伙人,家中有着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生活过得异常美满。

但罗伯特没想到的是,成为合伙人后接到的第一个案子,会成为他此后十几年里接到的唯一一个案子。

罗伯特外婆的邻居、一个名叫特侬的牧场主找上了罗伯特,声称自己牧场的牲畜已经出现了大面积死亡。

他怀疑是附近杜邦集团的废料填埋场导致的污染,希望罗伯特代为诉讼。

说实话罗伯特完全没有必要接手这个案子。

收入低不说,杜邦集团还是律所想要争取的大客户,实在没有必要和律所唱反调。

但特侬和外婆的邻居关系让罗伯特动了恻隐之心,他来到特侬的牧场实地探访,发现上百头牲口几乎死绝了,整座牧场如同一片坟墓。

罗伯特这才意识到,杜邦集团真的造成了可怕的污染,而他也决定接下这个案件。

作为代理律师,罗伯特要求杜邦集团提供废料填埋场的相关文件,但奇怪的是,文件里没有违规排放的迹象。

他敏锐地注意到,文件里频繁地出现了一个PFOA的词,于是他大胆猜测,PFOA是一种环保局都不知晓的有毒污染物质。

为了展开进一步的调查,罗伯特把整个杜邦集团告上法庭,按照规定,杜邦集团必须无条件地出示罗伯特需要的资料。

而杜邦集团的回击也足够强烈,他们给罗伯特寄去了足足好上百箱的资料,把真正有用的信息混杂其中,想让罗伯特知难而退。

不过杜邦集团显然低估了罗伯特的耐心和决心。

罗伯特一头扑进了文件调查当中,同时还不忘了拜访化学家,终于抽丝剥茧地揭开了可怕的真相:

所谓的PFOA一开始是作为防水涂料在战场上被发明出来的,最初发明它的是3M公司,最近大家使用的3M口罩,也是它的产品。

很快杜邦集团也掌握了这项技术,还把PFOA改名为C8,将C8作为活性剂,生产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特氟龙。

特氟龙最广泛的用途就是作为不粘锅的涂层。由于省事耐用,不粘锅曾经远销全球。

特氟龙涂层在260度以下的温度使用,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害。

但制造特氟龙需要的C8却是高毒性的致癌物,而杜邦集团居然一开始就知道。

当时在生产工程中,不少工人伴随着呕吐和发烧病倒了。

丧尽天良的杜邦集团为了搞清楚工人们病倒的真相,把C8添加进香烟里让工人抽,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进了医院。

随后杜邦还做了不少实验,发现了C8的巨大危害。

但巨额利益当前,他们不顾3M公司的警告,继续大规模生产特氟龙,隐瞒C8的毒性,并且肆意排放含有C8的废料。

他们唯一采取的措施,就是将女工从生产线上撤下来,但为时已晚,有几个怀孕的女工还是生下了畸形的胎儿。

但遭殃的又岂止是无辜的婴儿,很多杜邦生产线的工人先后患上癌症与世长辞,废料填埋场所在地的居民也难逃患上癌症的命运。

不过最令人发指的,是杜邦自己的一项实验结果。

他们为了研究C8对人体的影响,想做一个被C8污染过的血液和正常人的血液的对比。

但没想到的是,杜邦遍寻世界,没有找到任何血液里不含C8的人。

杜邦向水中肆意排放C8,最终使得污染扩散到了全世界。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受到了杜邦的毒害。

C8极其顽固,会在人的血液中伴人一生,终身无法降解。

微量的C8会造成什么影响,目前还不明确。但足量的C8,会导致肾癌、睾丸癌、甲状腺疾病等多种疾病。

仔细想来,怎么能不后怕?

说回电影,罗伯特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舆论一片哗然,但杜邦只是轻描淡写地给拿出一百万的赔偿想要和解。

如果罗伯特就此收手,被杜邦毒害的千千万万人又能到哪里去伸冤呢?

好在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诉讼,并且把代理对象从特侬,扩展到了被毒害的3500多个受害人。

此举招来的,是杜邦的疯狂报复:

杜邦不惜聘请专家做伪证,对罗伯特和证人们进行人身威胁,甚至还采取了拖延战术。

因为有三千多起案件,杜邦一年应诉几起,好几百年才能审完。

但杜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响,随着舆情不断发酵,环保署不得不出面对杜邦进行罚款。

杜邦也摆低姿态做了赔偿,出资安装了净水装置,并且向当地居民赔付了7000万美元。

而这不过是特氟龙生产线三天的利益。

不过罗伯特还必须证明当地居民的疾病和C8有直接关联,这样才能为已经患病的居民争取更多的赔偿。

罗伯特游说当地的七万居民提供体检报告,用来研究C8和当地人得病的关系。

从那以后过了七年,罗伯特才终于拿到了医生们的研究成果:C8会直接导致肾癌、睾丸癌等多种疾病。

杜邦集团最终在2015年向3500余名受害者赔偿了6.7亿美元。

从罗伯特在1998接手这个案子算起,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七年。

在最后的庭审上,法官认出了罗伯特,他动容地问道,还是你啊?

而罗伯特平静地回答道,还是我。

就这样平凡的一幕,却构成了全片最震撼的瞬间。

将近20年的诉讼,并没有给罗伯特带来任何名和利,罗伯特在接手这个案子以后,没有大公司愿意雇他打官司。

原本支持罗伯特伸张正义的律所,也逐渐失去了耐心,并且将罗伯特的薪酬压缩为原来的四分之一。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抚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善解人意的妻子也和罗伯特闹得不可开交。

即便如此,罗伯特维护的这些居民当中,还有人因为赔偿迟迟不到来责怪罗伯特。

在巨大的压力下,罗伯特不堪重压住进了医院,差点死在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万幸的是,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虽然它和过往每一场正义一样,都迟到了。

此案曝光以后,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多个国家,都全面禁用了C8相关的产品,起码上亿人避免了被继续毒害。

罗伯特完全说得上是功德无量。

说实话我们很难说明白,罗伯特为什么为不相干的陌生人冒尽一切风险。

你当然可以说是出于正义的感召,但望着坐在法庭上老态毕显的罗伯特,你或许就会意识到:

和一家跨国大公司针锋相对了十七年的,不是布鲁斯·班纳,不是绿巨人,不是超级英雄。

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但我们或许也没必要打破砂锅地追问缘由,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在有人顶住压力说出真相的时候,选择支持他。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为自由开路者,不可令其困厄于荆棘。

不过,这部电影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它背后折射出的,还有深刻的环保主题:

人类落到如此地步,与其自大不无关系。

最后我也不多说了,就和大家分享一句话,这句话被印在《寂静的春天》的扉页上,而就是这本书,拉开了环境保护运动的序幕:

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

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像《黑水》这样有意义的电影,不该丢掉姓名。

那今天就说到这里,拜了个拜。

 2 ) 好人遍体鳞伤,坏人却无关痛痒

杜邦公司在被起诉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支付了1650万美元的赔偿费,支付给诉讼群体7000万美元(仅仅是特氟龙生产线上3天的利润),后续支付了2.35亿美元作为受害群体的健康监护,多年后当初的血液检测统计结果出来,经历了层层阻挠,杜邦公司又支付了6.707亿美元了结了全部3535起案件。前后一共不到十亿美元的开销,可是早在1999年,杜邦公司一年关于PFOA生产的利润就高达10亿美元。

看完电影之后,我又去查了一下杜邦公司。直到如今,杜邦公司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关于电影所描述的化工污染事件的信息更是少之又少。

此前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着新闻里列出的各项数据和庞大的数字,顶多感叹几句唏嘘几句便离开。当看到Wilbur Tennant拿出自己曾经饲养的牛发黑的牙齿、内翻的蹄子、小母牛身上割下的肿瘤,看到死去的牛凹陷的眼睛和农场旁如乱葬岗一样的牲畜的坟墓,Tennant看到牛望向自己时便习惯性的掏出了枪了结其性命,随后又跪在地上哭泣,熟练地让人心痛。

Tennant只是一个小学学历的农场主,没有钱没有身份没有地位,自己的牛死了只能埋起来或者堆起来烧掉,他连看环保署对于自己农场环境调查报告的权力都没有,多次去杜邦公司反应人家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名字,自己去找律师,回来后自己的家还被闯入销毁证据,抱着枪睡在屋外只为杜邦公司的直升机再来时能够反抗……就是一个这样的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连最终的结果都没有等到。从一开始他就对Robert Bilott(以下简称Rob)说,国家、政府乃至这个体制,都不可信,能够保护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如电影里所说,一个农民掀起不了多大的风浪

他要么身无分文的死去,要么让杜邦公司继续掠夺他的家园。

自从二十多年前Tennant走进律师事务所的大门,Rob花费了近二十年,只为让杜邦公司付出应有的代价。他在档案库里埋头寻找,为自己的病落下了病根;他在审讯室里盘问杜邦公司董事长七个钟头,却在临走时为自己的车打火时担惊受怕,他怕自己被伤害;他埋头于此二十年,疏离了自己的家庭,他不知道妻子的弟弟进了戒毒所,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模仿母亲的签字;他收集了69000份血液样本,却因为进程缓慢受了七年的辱骂;工作上没人愿意找他以至于薪酬一降再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他依旧坚持到底。

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都是偏冷的蓝色调,Rob的家中仅有的两次阳光和温馨的感觉也异常短暂。第一次是刚刚开始查找档案,第一次发现了PFOA,事情出现了转机,但是随后在化学晚宴上北公然辱骂和嘲讽。第二次是等来了迟到了七年的电话,可是这又在之后得知杜邦反悔政府倒戈变得凄清阴冷。

为了这次起诉,Rob花费了二十年的光阴,搭进去了自己的健康,缺席了自己的家庭,疏离了妻子、孩子、母亲,曾经的人们责骂他起诉杜邦公司,后来人们开始责怪他自己没有等到任何结果,即使当初为了血液样本每个人都获得了400美元。

整个体制都被操控了,任何人不可信,国家不可信,政府不可信,体制不可信。

科学小组对于污染物安全标准信口雌黄,自己为了研究人民血液样本只能通过金钱“交易”;政府不断索取各种费用想让自己知难而退,杜邦公司明目张胆撕毁协议却无人指责。

其实最后的赢家依旧是杜邦公司,它从头到尾的赔偿甚至都不及自己一年的利润,如今它依旧活跃在国际市场,曾经的化工污染也逐渐被多数人淡忘;

但是对于那些普通人呢?Tennant与妻子双双患癌,临终前数年身上就已经长满烂疮,至死也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赔偿;Bucky Bailey作为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从出生就带有的缺陷已经跟随了他一生;Rob穷尽半生也只争取到了当初少数受害者的利益,现在可能依旧为此奔波,但是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

可是这对于杜邦公司来说无关痛痒,甚至可以权当没有发生过,我们最应该怪罪的,其实是这个唯金钱与权力是从的体制。

 3 ) 电影原型人物和律所的现状

看完电影很想了解原型人物的现状,于是就做了点功课。因为剧中提到rob被降薪,也没有客户。很怕他养不起三个孩子。但想想应该也不会,毕竟赢了那么一大笔诉讼费,应该为律所赚了很多钱。

事实果然是这样,由于在发现和披露被称为PFAS的“永久化学品”(每氟烷基和多氟烷基化物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与杜邦公司长达数年的诉讼,Robert Bilott获得了享誉国际的知名度。

从2005年-2022年,Rob一共获得了20个来自美国国内的重要律师奖项,其中包括,2005年由公共司法审判律师基金会提名的,美国年度最佳审判律师;以及环境领域最重要的——2017年 正确生活方式奖(The Right Livelihood),也称诺贝尔替代奖(Alternative Nobel Prize)或诺贝尔环境奖。

如今Rob依然是Taft的合伙人,而且经常被邀请在世界各地的法学院、大学、学院、社区和其他组织发表演讲,同时也被邀请在美国联邦和州国会、欧盟、英国以及联合国委员会的一些诉讼上作证。

Rob在律所Taft官网上的个人简介

至于Rob所在的律所Taft Stettinius & Hollister LLP在2020年与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Briggs & Morgan进行了合并。合并后的后的Taft共有律师675名,业务也遍及全美。在美国知名法律媒体《国家法律杂志》(National Law Journal)公布了一年一度的2021 The NLJ 500排名中,由2020年的第102位上升至84位。

看来经过这个事件,Rob和律所的现状都还不错。这也让观影的我稍感一点欣慰吧。毕竟还是希望那些勇敢站出来的吹哨者,可以不寒心的生活。

 4 ) 我们都该了解一下

首先要感谢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感谢你们把真相告诉了世界。其次要感谢律师罗伯,感谢你为揭露真相付出的努力,没有你也就没有这部电影。为什么要感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所讲述的东西离我们都很近,因为他告诉我们一些事情的真相。电影根据律师罗伯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浩克饰演的律师罗伯和杜邦公司打官司的过程。不得不说这个过程很漫长,漫长到跨度十几年。但庆新的是这个漫长的等待是值得的,最后等到了杜邦公司的为他犯下的错买单。罗伯在和杜邦斗争的过程不仅漫长,还很艰难。你要知道以一己之力去对抗一个世界500的企业,没有坚韧的毅力和正义的心,很容易被击垮。不说别的,就说罗伯梳理的杜邦公司所提供的一堆的资料,都够让人放弃的。还不说杜邦公司可以凭借其财力和势力去对你做出各种骚扰,比如去到证人家搜证据,比如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勾结行业专家,比如申请禁令不让你去作证等等。这些都不算,杜邦还能在证据确凿后翻脸不认。

电影虽然是讲的罗伯和杜邦的事,但对我启发最大的还是电影关于对PFOA的曝光,这东西太恐怖了。首先这东西能致病,而且还是像癌症那种高死亡率的病。其次这东西覆盖范围太广泛了,几乎存在于地球上每个生物的血液中,包括99%的人类。而且这个东西是不容易分解的,可以在人体内留存40几年,等到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致病。虽然这东西现在被全球大部分国家所禁止,但在禁止前我们已经使用了几十年。这些年人类患各种病的人越来阅读哦,是否跟这个有关呢?电影中的3500多人因为这个患病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还有罗伯这样的律师去帮他们,还能得到杜邦的赔偿。那现实中还有很多可能因为这些而致病的人,又能去告谁,找谁去赔偿,甚至连找谁去帮忙都不知道。就算是因为PFOA致病的,也不知道是因为这个,只是怪自己命不好。从来没有想过不是自己命不好,而是有人为了利益,不顾普罗大众的健康——《黑水》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朋友们关注

 5 ) 影片中的科学事实补充

首先这部电影还是很棒的,让大众都能注意到不粘锅存在的安全隐患,但针对影片中没有办法展开的科学事实,再结合评论区广泛存在的误解,我可以尝试做一些补充。本人是化学本科,化学生物学硕士,材料系博士在读,虽然不是特氟龙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但可以从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科研经历谈一点看法。这是本人第一次写影评,还希望各位轻喷。

首先说大家最关心的部分,我个人不建议在家里使用不粘锅,能不用就不用原因如下:

1.虽然PTFE被认为在260dC才开始变质分解,已经明显高于食用油的发烟点,而食用油发烟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但是这260dC是仅针对新出厂的锅,也就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涂层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个时候就不知道分解临界温度具体时间多少了。

2.不粘锅使用和保护都是有要求的,不太适合中式爆炒,以我非常浅薄的做菜经验,中式炒菜经常是热锅冷油,而干烧锅的温度应该可以轻易超过260dC。

3.因为上述原因,不粘锅需要定期更换,这样说的话经济效益也会比较差,而铁锅用了这么多年,说实话也不是完全适应不了,所以尽量用铁锅就好,还能顺便补铁(手动狗头)

4.PFOA虽然已经被全面禁止,但新一代的助剂并没有全面的安全性验证,目前看来是比较安全,但还需要时间去确认,而PTFE中无法避免的还是会有助剂残留,没必要冒这个风险。

但如果担心自己以前用过不粘锅会不会产生长远影响,我觉得大可放心:

1.首先避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正确使用不粘锅造成的PTFE摄入,毒性必然是小于日常生活中其他的危险行为,例如高温油产生的分解物,或者生活中其他不良习惯,根据WHO提供的致癌物评级,1类致癌物属于有明确致癌风险的物质,包括烟酒槟榔甚至阳光(紫外线诱发皮肤癌),2A类属于理论上对人体致癌,但数据有限,想极端点可以理解为近似1类致癌物,因为伦理问题而缺乏数据,而2B类则是比2A类更低,属于动物实验证实可能致癌,但缺乏其他数据说明对人体的影响,印象中PTFE和PFOA都在2B类,大家有兴趣可以翻看完整的列表和评定标准,WHO有中文的。所以PTFE严格来说只能是存在风险,不至于和致癌划等号。要正确认识自己每天承担的致癌风险,举个例子,如果每天离不开烟酒,或喜欢吃烧烤和腌制食物,在我看来已经可以忽略正常使用不粘锅PTFE带来的致癌风险了。

2.PFOA的职业暴露风险才是真正的可怕,这点和上一点类似,由于摄入剂量高,毒性会非常明显,例如,沥青路面毒性很低,但是铺沥青路面的工作环境是1类致癌风险,再比如家具不是1类致癌物但是制作家具的过程是1类致癌风险。而氟代烷在体内是有代谢周期的,虽然很长很长(3年起步),但极微量摄入不会超过代谢阈值,这点可以由2000之后十年内普通人群体内PFOA水平下降40%看出,这个下降40%显然不会是因为大家都过世了,而是真的被身体代谢掉,PTFE类似,不至于在体内不断积累逐步变成剧毒。相应的数据大家可以去搜一下,关于PFOA在人体内含量,普通人是杜邦工厂周边居民的1/10,而周边居民的含量是工厂1/100。所以由于普通消费者并不会高剂量摄入,以及消费者接触到PFOA的可能性也是比较低的,没有必要担忧自己之前用的不粘锅对未来产生严重的影响

如果觉得不粘锅带来的方便不忍心放弃,我觉得可以稍微注意,能把风险降到最低:

1.不爆炒,不干烧,不用坚硬的锅铲,仅用于温和烹饪条件,比如煎蛋我感觉还是很不错的,或者煎牛排

2.等锅冷却下来再冲水,并且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清洗锅面

3.定期更换,一半使用一年到半年就可以考虑更换了,出现划痕也应该考虑更换。

最后关于有些人质疑电影的客观性,我感觉没必要太纠结,虽然部分科学事实确实不太准确,但这毕竟不是科普片,没必要做到完全精确,虽然影片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诱导性,在我看来背后可能是有目的的,但不影响这部优秀的作品唤起了人们的关注,起码让很多人知道了不粘锅存在安全隐患,通过了解会有更多人知道不粘锅不适合爆炒,以及收获正确的使用锅的姿势,往大了说还可以促进行业发展,一方面对特氟龙的毒性有更准确的定义,二来可以催生新一代涂层材料的开发。总体来说个人感觉是利大于弊。对于部分会将电影表达的信息全盘接收的人,生活中各种信息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和这种人硬杠属于自讨苦吃。

 6 ) 电影的科普意义已然比现实意义更大了。

全氟辛烷羧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及其盐类(perfluorooctanoate, PFO),是氟化工领域广泛使用的含氟聚合物合成及加工助剂,也是织物含氟防水/防油/防污整理剂及其消费品中的主要杂质。 PFOA/PFO具有持久性和难降解性,能够在人体和生物体内积累,并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代谢、生殖和内分泌系统造成干扰。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于2014年6月发布的《关于人类致癌风险的专题报告》将PFOA/PFO划分为2B类(人类可疑致癌物)。 PFOA(C8)可以用来生产特氟龙,不是C8=特氟龙,但消费者无法准确辨别购买的锅具所使用的特氟龙生产过程中是否使用了PFOA。我查询自家使用的苏泊尔IH电饭煲的材料说明时,未见到PFOA豁免的告知。但科学而言,特氟龙耐热260度,仅作为电饭煲使用是没有安全隐患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中国环境报在2015年7月的报道《PFOA/PFO环境风险管控需加快进程》中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较大的PFOA/PFO生产、使用和排放国,对其环境防控必须进一步重视。这就很有意思了。

 短评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学化工的我知道杜邦、巴斯夫这样的化学巨头到底有多强,一个普通律师,几乎凭自己一己之力要告赢杜邦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杜邦秘密倾倒的有毒废料当时并不受美国环保署监管,也就是说从法律上来说杜邦并没有错。还好杜邦公司内部有废料危害性的研究报告,3M公司也知道这种严重危害,并告知了杜邦。律师从海量的材料中找到了这些证据,才有了后面胜诉的可能。电影聚焦律师出庭前的前期证据收集工作,不仅工作繁重,而且压力巨大,甚至面临化学巨头的人身威胁。十几年,他坚持下来了,并且带领着受害者们赢得了6000多次庭审的胜利。律师本人和部分受害者在片中有出镜。3M公司真乃良心企业。片中的有毒化学物质是C-8,这种物质是特氟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特氟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

6分钟前
  • 蒙奇D
  • 推荐

很稳的一部社会题材,故事讲得清楚明白,背后的情感力量也给到了。又是小人物为了正义对抗强大势力的故事,这个选材本身就足够让人致敬了,因为,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从导演角度,这部电影的反高潮处理是最大特色了,并没有给你足够多的慷慨激昂与严厉谴责,而是聚焦于主角日常的枯燥与痛苦,或者,这样才更看出他的伟大。然而,C8的伤害仍在继续。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件事最打动人的是,他有个好领导。

15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忘不掉的一句台词,是杜邦公司笑着对男主说:“Sue me”。我记得前段时间某件事,也是同样的说辞,“欢迎来起诉中华有为”。也是同样的跋扈。若干年后,会看到改编的电影吗。

19分钟前
  • 横着睡觉
  • 力荐

比东木那部更值得平反,和《原钻》并列为颁奖季最大遗珠。并不工整,比《聚焦》可作者太多了,真正生发于视听的“暗流涌动”与超越一般维权题材的时间重量。离今年的奥斯卡很远,离今年的中国很近。

2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they want to show the world that’s no use fighting,look everybody even he can’t crack the maze and he’s helped build it. The system is rigged they want us to think it’ll protect us,but that’s a lie. We protect us,we do nobody else. Not the companies not the scientists not the government.Us! still here huh? still here! 这个时段看这部电影太应景,泪目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A / 丝毫不慷慨激昂,甚至是阴郁而深邃的,更像是一部斗争者的心灵状态史。但它又并未刻意地挖掘某种机械、分明的心理层次,而是捕捉人物的气息和动态,捕捉光芒的波动与消逝,捕捉所处空间中的沉默与压抑,捕捉迅速被抹去的时间罅隙。因而极其自如地牵引着叙事的游丝,并超越了传统维权故事的界限:不仅关乎夺回权利,更关乎在结尾被提炼出的质问姿态——哪怕这种姿态已万分疲惫。

3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力荐

所以不粘鍋到底還能不能用呢!!!???挺急的,在線等。

35分钟前
  • 扎学家施耐庵
  • 力荐

“Still here.” 非常感动。在这世上面对不公义该如何自处?好像很少看到大律所合伙人以如此正面的形象出现…里面有一幕跟《爱尔兰人》中的一幕简直一模一样,仿佛一种互文暗示着大公司与黑帮的相似之处。

36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差一点满分,据说事实有点误导。phoa不是特氟龙本身,而是制造过程产生的。而成品不会这么毒,只有在四百华氏度以上才会有毒。虽然我也很感动,但是骗子拍的太理想的美式英雄主义了。吸引我的反而是如何在现行法律下斗智斗勇最终促成制定新的标准。最后瑕不掩瑜,这些人,虽然展示得有些情绪化打鸡血,但是他们的确是和平年代的英雄。永远不要低估人类对于同类能够产生的恶呀~

38分钟前
  • lisa|离
  • 推荐

“To hell with them!”

42分钟前
  • 陈允然
  • 力荐

这碗正义鸡血我干了。片子很稳,但是不乏味,情绪一直被吊着,非常适合我们这边观看。在我看来男主最可贵的品质还不是为底层维权、反抗大资本什么什么的,而是那种坚持。所以最后一幕法官说“Still here?”男主回“Still here.”(感动得我爆粗口)

47分钟前
  • wywywywy
  • 还行

3+1吧 对我个人而言,对中国大陆而言,它的现实警醒意义,似乎远远大于电影制作本身的意义了。维基百科载:特氟龙最出名的应用之一是北京水立方的外墙材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集中使用。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整个世界是被有志之士推动的,但是他们的成果却一次次被体制和利益共同体所阻碍、所抹杀,你以为罗伯特对抗的是一家公司吗?他对抗的是一个完整的、谎称自己在造福全人类的团体,它们不在乎人,它们不在乎地球,它们不在乎报应,它们只在乎利益,它们崇尚谎言,它们永远不会自省,它们总是用自己做出的所谓的贡献去掩盖那些错误,而它们脚下的尸骨终究会是它们的报应。

49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牧场变成坟场,动物变成怪物,化学不是玄学,维权不是唯权。清澈透明的生命之源潜藏着致人死地的阴暗,友善无害的公众形象背后是天理难容的丑恶。我们一直在黑暗中漫游,不是因为享受,而是有人蒙住了本该睁开的双眼。十几年来,比洛特在黑暗以一己之力与一个庞然大物搏斗着,那已经不是斗士二字可以形容,他在燃烧所有的自己来表达一种愤怒,一种在这个时代里面仿佛已经退化的本能。海因斯很聪明,如果这片按照一般的传记手法拍肯定会流俗,索性另辟蹊径走悬疑路数,用听觉递进强化隐藏的危机感,通过人物自身的情绪起伏来带入事件焦虑,十分凑效。美中不足的就是年份划分让本该紧凑的张力被打散,结尾也有点仓促,但是我太爱这种孤胆英雄了。影片结束后,我看了看新买的不粘锅,在涂层材质上写着几个不太起眼的小字:聚四氟乙烯(特氟隆)。We done。

50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看完后心情复杂。看的时候知道结局会走向好的方向,但整个看的过程还是提着一口气。而最后的结局居然不是我以为的完美结局。 我真的太爱这样的电影,它告诉了我不管何种情况,良心是必须要有的。

55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非常工整的Participant出品(这公司专门拍带有“社会意义”的影片,包括聚焦、华盛顿邮报、绿皮书)冲奥片,基本上挑不出任何毛病,但Todd Haynes的个人风格也真的是一点都找不到了

57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当代“人类药丸”恐怖片,海因斯拍得肃穆有力,从第一镜起就塑造起污浊与阴影,看完不由得在内心升起阴谋论:这片在颁奖季被无视是因为遭到了DuPont方面的压制?

1小时前
  • TWY
  • 推荐

永久化学品已经在我们所有人的体内,Rob Bilott还在为平头百姓求公道,川大统领的EPA正在疯狂开倒车。

1小时前
  • Kino Blues
  • 力荐

惊心动容。作为真实事件改编的现实性题材,完全是水准之上的作品,颁奖季为何颗粒无收?这种动辄磨耗十几二十年的集体诉讼,良知者以一己之力扳倒黑心巨头,揭露整个行业或社会埋藏日久的惊天内幕,过程中不止要应对敌手打压,更需挑战民众偏见,忍受周遭及亲人误解,咀嚼寂寞,攻克浩繁的案牍工作,最终竟未在压力之中垮下,难免让我联想到《爆炸新闻》中塞隆那句话:我总是好奇那些历史挑中来做大事的人是什么样的。马克鲁弗洛独自面对上百箱卷宗那一幕,说实在震撼到我。话说回来,这片跟《狩猎》有什么可比性啊?倒是推荐和2015年的最佳影片《聚焦》,科波拉《造雨人》,索德伯格《永不妥协》,塞隆的《决不让步》打包观摩。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