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

正片

主演:鲍国安,林连昆,郎雄,邵昕,鲍勃·佩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199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鸦片战争 剧照 NO.1鸦片战争 剧照 NO.2鸦片战争 剧照 NO.3鸦片战争 剧照 NO.4鸦片战争 剧照 NO.5鸦片战争 剧照 NO.6鸦片战争 剧照 NO.13鸦片战争 剧照 NO.14鸦片战争 剧照 NO.15鸦片战争 剧照 NO.16鸦片战争 剧照 NO.17鸦片战争 剧照 NO.18鸦片战争 剧照 NO.19鸦片战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历史的复杂性

看《鸦片战争》让我感觉,这一大堆强盗国家和德国又有什么本质区别。但是二战后到今天,喷喷德国日本就道德制高点了。

日本没什么好说,德国我觉得可能很大程度是帮助了我们的。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后,大陆就是被列强各种屈辱迫害。然而一战爆发,大陆面对的局势就相对缓和了,可以自己腾出手了。看下时间线,正是1900开始,德国开始压制英法。而辛亥革命于1911启动。我们民族获得了复兴的时机/条件。没有这样的几十年,等1935年日本打过来时,局面,整个接下来的历史可能又大不同了。

德国既是八国联军里的一国,也确实有很反人类的行为,但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几十年宝贵的休整发展期。

历史是很复杂的,比如被日本拿走的土地,我们都要回来了。而被某目前友国拿走的土地,我们反而要不回来了。

如果单从土地角度讲,我们骂日本都是不对的。反而要感谢日本。(试想如果东三省被北边友国占领,如今我们的地图是个断头公鸡了。)

 2 ) 历史电影中的佼佼者

第一次看的时候不懂事,最近写东西之余又看了一遍,发现果然是我国历史片中之佼佼者。林则徐的瞻前顾后,关天培的大义,义律的公正与狡诈,诸多贪官及各个小人物都刻画得非常生动。

最有趣的一个细节是,那个公子哥(好像是怡和行伍浩官的儿子)向林则徐呈交怡和行历年行贿记录,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大名在列。然林则徐却斥曰:“大敌当前,用此假冒账册自乱军心”,“你让我一个一个抓,不是广东官场就没人了?”后又当着邓廷桢将此账册烧掉。邓大人随即表态,坚决支持禁烟斗争。《道咸宦海见闻录》里所载日日花天酒地的邓嶰筠如今能当上“民族英雄”,此刻之站队功不可没。

其他历史,应该经过严谨考证,基本还原。对英国人的描述也很生动,不是一味贬低。唯一几个几个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应该是凸显民族气节刻意为之,比如定海县令姚怀祥是投水而死而不是饮刀自尽,关天培是胸部中弹而死,英军并未强攻虎门而是侧后包抄(当时的清朝军队还不知道占领制高点对战斗的意义)。

 3 ) 姚怀祥和关天培是真正无争议的民族英雄

在历史的维度上看,谁是英雄?谁祸国殃民?当时的朝堂之上,何其愚昧,昏庸官僚误国误民。闭关锁国不知天下之大,国际关系只知道天朝上国万邦来贺一炮轰醒三千年沉睡之病虎。从历史潮流来说,这一炮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如何评价林则徐,只能说他是一个爱国的能臣干吏,却无知的清朝官员。真正意义上没有争议的英雄,是抗英牺牲的官军百姓。

 4 ) 摘录

1997年的《沪港经济》4月号有一篇谢晋的专访,记者问到拍摄本片的初衷,他这么回答:“拍部巨片迎回归。”当时许多朋友问他,这部影片的成就是否有可能超过20世纪50年代赵丹主演的《林则徐》,谢导说,郑君里导演《林则徐》的时候,作品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到了他手上,情况已经大不相同。学者专家对鸦片战争这个事件已经累积了非常丰厚的研究成果,这些新观点正好为他的拍摄提供了更真实与客观的条件。
早在1995年初,谢晋就广邀来自各地的历史学家、作家、文艺理论家、经济学家及企业界人士二十多人,在上海举办三天的“鸦片战争研讨会”。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鸦片战争是个国际性议题,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尤其面对即将到来的1997年,更显重要。
经过一年半的筹备,1995年5月8日,《鸦片战争》终于开拍。演员阵容相当讲究,还找来英国演员饰演当时的英国人。场景的安排也是费尽苦心,选定了当时虎门炮台、镇海炮台、虎门销烟地及英军香港登陆处等二十几个景点实地拍摄。
为了重现当时的广州街景,剧组另外搭建出19世纪广州街景与十三行的样子,光是珠江口就花了四个月时间挖出一个人工湖来替代。至于英国的场景,更是耗费巨资前往英国,拟拍摄英国议会辩论的场景。最后虽然碍于规定,无法进入真正的议会厅拍摄,倒也借到了位处牛津大学的类似会议室。
片中一幕蒸汽火车吐着白烟缓缓驶来,英国女王向周围大臣微笑挥手剪彩的画面,是剧组找到伦敦郊区一处古老的保存铁路(Bluebell Railway)拍摄的。温莎城堡是王室禁地,剧组也设法找来具有一样风格城堡与大草坪的蒙特摩名庄园来充当。谢晋在这里拍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高贵华丽的维多利亚女王骑着骏马来到花园,同首相及外交大臣讨论中英外交议题。
本片拍摄历时两年,动用了50000多人,搭建场景200多处,改造船只40多艘(甚至重现了19世纪英军的“金枪鱼号”),连外国演员都多达3000余人。
正因为上述诸多细节的讲究,谢晋拍出了一部和反帝国主义口号不一样的电影。(蒋竹山《看电影,学历史》)

 5 ) 战争:罪在资本主义?

2008年了,站在香港的领土上看这部谢导拍摄于1997年的电影,虽然血腥的战争场面渲染的比较少,台词本身也已经虚化了价值导向,作为一个中国人,仍然会有许多复杂的情绪升腾起来。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它就是那样发生了。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今,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反思“传统”对发展的阻碍,学习由法国Siècle des Lumières(启蒙运动)而渐渐传来的“理性”“人权”,迄今牢记“科技”强国富民的血泪教训(从国产3G标准和神六神七即可见一斑),融入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中。

世界历史上各个“类鸦片战争”的受害者均把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声讨它罪恶的逐利性强化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动战争的动机。罪在资本主义吗?首先,早在资本主义产生之前就有了战争这种集体暴力的形式,那么不能排除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的战争爆发也可能含有和资本主义产生之前的战争爆发拥有相同原因的可能性。其次,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包含了很多个因素,一定是“逐利性”导致了战争吗?而且“逐利性”并非资本主义的专利,每个社会形态下的“逐利性”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称之为“动机”(incentive),进而产生对和平的辐射需求。其次,发动战争的主体是“国家”吗?还是应当定义为国家背后的某种力量——比如阶级(class),群体(group),社会网(social network)。

 6 ) 《鸦片战争》:一场早晚将至的暴风雨

电影名称:鸦片战争
上映时间:1997年6月
片长:153分钟
制片国家:中国
导演:谢晋
主要演员:鲍国安,林连昆,苏民,郎雄,邵昕,鲍勃·佩克,西蒙·威廉姆斯

为纪念香港回归而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是一次重修历史认知的尝试。影片讲述了清道光皇帝决心禁鸦片以整顿朝纲,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于是,林则徐查封烟馆,抓捕鸦片贩子,缉拿受贿官员,封锁英人商会。虎门销烟之后,林更是下令驱逐英人。英商回国后,要求政府出兵中国,以武力打开中国贸易的大门,英议会主战、主和两派议员激烈争论后决定出兵。清军不敌英军,道光皇帝为求妥协撤除林则徐的职务,将其发配新疆,最终,清政府签下《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以往对鸦片战争的讨论总狭隘地局限于其是否是侵略战争,然而,这部电影却体现出意蕴更为丰富的内涵。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献礼片。该片最大特点在于,没有简单地将英国定性为十恶不赦的侵略者,将清政府定性为腐朽的反动者,而是尽量客观地还原了战争爆发前的历史场景:英国人如何意图与清朝通商,遭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又如何转用军事手段强迫中国打开大门;道光皇帝如何下定决心禁绝鸦片,又如何为保存江山社稷而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一个个已经僵化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传统战争题材的电影充斥着脸谱化的侵略者形象,他们十恶不赦,残暴而愚钝;相应地,被侵略者形象也被抽离得只剩下政治符号;而这部影片中,人物塑造得十分丰满。林则徐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的忠臣。“忠”成为林则徐的关键字,对恩师忠诚,对所效力的清政府尽忠,对传统文化忠贞不二,将林则徐的成也“忠”,败也“忠”刻画得入木三分。另外一位重要的人物便是琦善,虽然出场时间并不多,但是影片鲜明地将他刻画成一位睿智、忠心耿耿的老臣。琦善和其代表的“主和派”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反动封建势力,他们虽然行了丧权辱国之实,但却也出于理智的判断。影片对英国人的生动描绘也是如此。作为侵略的一方,英国不再是碧眼红发的恶魔形象。英女王天真聪慧,英国商人狡黠贪利,英国少女真挚善良,英国军人直率而近鲁莽,英国议员理性而雄辩。全片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英文对白,大量拍摄于英国的画面,生动地将英女王的日常和议会的日常搬到荧幕上。将近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尽量用较为公正客观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原貌,堪称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刻画方式。
    历史事件的造成并非因出于一人之功过,而对鸦片战争的重审和反思的更高视角应立于中国现代化进程来考量,这两点正是该片最为成功之处。不同于以往过于片面化的表现,该片正视到历史的罪名不是由某一个昏愦的帝王或者某几个佞臣承担,恰恰因为还原了“好皇帝”和“忠臣”,才能更深刻地反思到中华帝制的末路和悲哀,民族苦难的深重与不幸。
    1840年以后直至现在,中国处于现代化转型的阵痛之中。传统文明已趋衰弱,如果拒不吸收外来文明的话,坐以待毙绝非危言耸听。传统文明产生出来的人物是道光、琦善之流,林则徐在晚清官场中实属凤毛麟角。林则徐的罢免,表面上看,是因为懦弱的道光和狡诈的琦善为平息英国人的盛怒而做出的妥协;实质上,却正映射了前现代化的清政府“正统”走上末路的大图景。
此外,影片中一出长达十多分钟的英议员辩论戏,细致地再现英国议员如何在议会上民主表决是否对中国出兵,以及一幕看似多余的镜头,一群鸦片贩子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商议是否交出鸦片——这些刻画英国社会的镜头群像,不仅客观地还原了历史面貌,更体现出一个站起来的大国反思自身的魄力。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仅仅因为我们军事的落后,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思想观念的落后、政治制度安排上的落后。英国的民主制度深入每个公民心中,反观晚清中国,制度腐朽,帝制文明落后。影片中多次出现鸦片烟雾缭绕的昏黄场景。地方官员作奸犯科,欺上瞒下也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现。林则徐的“忠”和“正”在整个腐败的官场的衬托下,显得格外令人痛惜。
诚如影片题记所言,“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香港回归,代表着中国结束近百年主权不完整的状态;意味着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正视和反思这段屈辱的历史。
这部影片生动而沉稳地展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鸦片战争是一场主权和尊严的冲突,更是一场思想和文明的更替。这场战争倘若不发生在1840年,也会在十年后,二十年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到来。只有正视自身,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取得进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短评

短评被删后补记:林则徐和奇善只不过是棋子,清皇帝那一跪焉能辞其咎?7.7

3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时间很久了,只记得自己看过,对丢炸弹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7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还行

中国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大片,投资了一个亿,然后才有了横店影视城。演何老爷的是郎雄。其实影片一般,不如谢导80年代的作品。监制是许鞍华。

10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谢晋周旋于主旋律与作者意识间的一次大手笔,编剧团队极其华丽,剧情上也能胜出大部分中国近代史作品。

14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看得人心里堵,看完当场拒绝了美国小哥的约会邀请。我朋友说我是不是太Drama了一点,这些历史的东西也能这么代入如此之深,但是只要是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人(我说的是中华文明不是某D盲目的爱国主义教育)看完肯定会觉得非常难受。没有心情约会白人。而且我是个文化身份认同度非常强烈的人,因为我前未婚夫居然跟我因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里没有日本而跟我吵架(未婚夫典型的英国白男从小喜欢日漫以及KPOP。。。),我去你大爷的!再帅也立刻叫停婚约分手。这种原则性问题都不说我爱不爱国了,而是大部分白男看亚洲女性根本就没有看到个体而是一个文化符号而已。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我认为海外的华人或者留学生真的还是要有骨气一点。爱国是个假大空的概念,但是爱自己的文化身份是我的原则。我不管别人如何选择,这是我的底线。

19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推荐

套着主旋律的紧身衣,导演能发挥的地方真的很少,导致片子寡淡如水。但谢导还是尽可能地保持艺术态度,没有丑化英国人和满清官员,并也努力刻画了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对这场战争的影响。

21分钟前
  • 阿笨猫
  • 还行

不知道说什么 最近正好在做十九世纪早期嘉道年间的各种文化文学问题 尤其以英帝国的接触最为显著(沙俄也不赖) 无论是其带来活字印刷传教还是其依赖鸦片烟通商 再加上夏秋以来某村不断飘动的米字旗和花旗 心里非常不是滋味。无论是林则徐、魏源还是龚自珍,在那个初次与西方真正交手(明对葡萄牙基本上是全胜战绩)的历史时刻 各方的态度和抉择 从被英国人收买的官员到流氓鸦片贩子从想尽办法抹黑辉格党的托利党众到坚定硝烟的大清臣众从以武力维持本国贸易与经济的首相到显然自居甚高以施舍礼让为气度而浑然不知在新国际秩序面前直落下风的道光皇帝。参考最近的一些研究其实这场战争胜负远没有那么确定 就好像半个世纪后的甲午 问题还是出在情报和理念这片子也强调了英国人对中国情报的掌握迅速、翔实,其中郭士立的情报最为重要,这点美国学得很好

24分钟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很小的时候看的电影……是我对南京条约的第一印象……那时看还蛮震撼的~有时间可以考虑回顾一遍

26分钟前
  • 无痕~似水
  • 还行

很早看的,印象中这片子的OST很不错~谁有收藏么?

31分钟前
  • 卡羚
  • 力荐

小时候看了两遍。有段经典对白至今还记得,直隶总督琦善看着西餐牛排长叹一声,说道:“茹毛饮血、生性好战。”谁知义律反唇相讥:“如果中国的大炮都像中国菜肴一样精美,哪还会有今日之败?”

36分钟前
  • 朔風
  • 推荐

原来香港是这么丢掉的。整部电影让人看得心酸,无奈呵... -- 2008-12-28

37分钟前
  • ly莉
  • 还行

kill the chicken to terrify the mokey~哈哈

41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还行

这样篡改历史真的好么?我们总说其他国家篡改,我们自己也不能无中生有吧,有些地方还不错,直接没给一星。

46分钟前
  • 臣本布衣
  • 较差

我们不是来求和,是来赐和~

49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电影中的气氛窝囊至极,片尾那在列祖列宗怒目下哭泣的道光,何尝不是我们这背负泱泱五千年文明却又不得不被漫天大雨淋醒的国人们的化身。可是怪谁呢?似乎需要找一个人来怪罪,是琦善?是道光?是何家?是被描述成色狼的颠地和义律?抑或就是林则徐?或许历史上,林则徐从未有机会给琦善理一理披风,电影虽然对琦善也极尽贬损,但是在这一刻,是给了那个时代一个和解——正如琦善大人说:“大清国的灾星到了!”这大清国是终究一定要亡的啊!

53分钟前
  • 丑嘴唇
  • 力荐

153分钟版。香港回归献礼片,“我们中国人让了你们一百年”,开场和片尾字幕,明白无误的自陈摄制的政治意图,但本片又并非全然的政治宣讲。抛开剧情和历史文本上的一些出入,电影的戏剧跟美学构建都很圆熟,这是谢晋身上海派电影文化的精炼内核,放到现在也不落伍,横向比较亦不吃亏。几乎每个主要角色的故事都有头有尾,几乎每个场景都有细节的设计,像道光硝烟后祭祖,给一个年幼贝子们嬉笑的镜头烘托轻松气氛;邓廷桢盲书亮相到见不到林则徐的自嘲。林则徐的主线饱满,从道光给药方斩老师祭旗,到焚烧行贿记录团结地方官(开长会逼退吸大烟官员),最后与琦善路线之争(当然他身上有些政委气息,包括关天培),是个有城府跟信念的形象。琦善和义律等人也有各自性格并非脸谱。配乐和摄影气势充沛,包括外国演员在内的整体演技没有纰漏,大局观清晰

5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面对屈辱的历史,每个人都是悲伤情的过客,林则徐和琦善都是配角,连道光皇帝都是,愧对先皇列祖的那泪流满面的长跪中,偌大的国度陷落了。

59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我关于童年电影的回忆,停留在厂里职工电影院橱窗里那张鸦片战争的海报。时隔接近20年后有一次路过早已不是家的家,那座职工电影院已经成了危房拉起警戒线,里面瓦砾成堆,我钻过警戒线进去看了看,橱窗玻璃都不在了,那幅鸦片战争的海报还在!全然已褪色模糊,我忆起20年前看电影的那个夜晚……

1小时前
  • 以嵬名之名
  • 推荐

“如果我是林则徐,我也会把鸦片销毁,而现在,不是鸦片的问题,也不是商人的财产,更不是英国的尊严,而是如果别国也学中国,避免自由贸易,一年后英国就不复存在,这才是必须出兵的理由。谁能拥有中国,谁就拥有十九世纪……”维多利亚女王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一言蔽之。谢晋大师之作,比教科书深刻!

1小时前
  • 半路
  • 力荐

时值香港回归之际,为国献礼而拍的片子,谢晋作为大陆公认的一代名导,完成得中规中矩,基本将事件的来龙去脉勾勒清晰,而又没有完全从主旋律的立场出发谈论问题,这点颇为难能可贵。鲍国安的林则徐刻画得不错,电影中的人物也基本能够将那个时代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来,热血悲壮的结局也足以令人深刻反思

1小时前
  • 润物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