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克

HD中字

主演:西恩·潘,乔什·布洛林,詹姆斯·弗兰科,迭戈·卢纳,埃米尔·赫斯基,艾丽森·皮尔,丹尼斯·欧哈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米尔克 剧照 NO.1米尔克 剧照 NO.2米尔克 剧照 NO.3米尔克 剧照 NO.4米尔克 剧照 NO.5米尔克 剧照 NO.6米尔克 剧照 NO.13米尔克 剧照 NO.14米尔克 剧照 NO.15米尔克 剧照 NO.16米尔克 剧照 NO.17米尔克 剧照 NO.18米尔克 剧照 NO.19米尔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信仰之战

昨天化了一天时间下了米尔克。西恩潘这个好莱坞的坏小子,减肥之后的样貌惊人,按照片子里他自己说的“又老又丑”,但是这部片子就是看了就不能刹车,就必须看完。

看完了,我哭了。在半夜12点,泪流满面。情节并不陌生,但是在电影中就是如此的有画面冲击力。

警察冲进同性恋酒吧,逮捕同性恋者。这些报纸上茶余饭后的社会新闻,我们也不陌生。但是真正用画面来展现,是那么有震撼力。对于gay吧,我并不陌生,杭州的君度,北京的目的地,都相当的熟悉。谁能曾想,就在30年前,不,也许就是不久前,警察冲进酒吧,逮捕同性恋者,剥夺他们玩乐的自由呢?

在柏林电影节上有部新加坡影片,诉说的是20年前,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国的一条小河边,警察假扮同性恋者诱捕同性恋的事情。当国家机器被开动于掠夺人的基本情感需要的时候,这一切变得那么可怕,寒心。今天的人们在网上,在聊天室里交友,不再有当年的恐惧感,但是,情感的释放是不是就不再如同以往压抑了呢?

看了电影,我在想,米尔克在第三次竞选监察员失败后,原本答应伴侣放弃政治生活,不再参与竞选的,可是他却骑虎难下,只有继续。伴侣离开了他,新的BF严重缺乏安全感,上吊自杀。对于他来说,监察员并不意味着荣华富贵,他甚至不屑提出给监察员加薪的议案,相反,政治让他失去了一个个伴侣,从最开始,就收到一份份恐吓信。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在坚持?虽然影片中他给出了答案,为了他的信仰,为了少数族群不再被歧视。但是,也不得不说,是时代和才能,把他推到了这个位置。他是为了维护心中的自由的信仰,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各人的信仰是数千年来根深蒂固地根植人们血脉的。在中国传统的儒,道,释三个信仰中,秦始皇和洪秀全都采取手段毁灭过儒教,佛教曾经面临了四次法难。但是它们都延续了下来,因为信仰是被人选择性地适用于我们的人生,所谓投缘。能成为普遍信仰的宗教,其力量远远胜过国家机器。

信仰是什么?信仰让Anita这样的卫道士在坚持自己的信仰的时候,伤害了别人还不自知,让Briggs之类的参议员,自以为是,用牺牲小众来成全所谓大众的利益。暗杀米尔克的Don,也是个信仰很虔诚的教徒,他绝对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正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消防英雄,爱护家庭。正因为如此,他们与米尔克的信仰之战,显得如此具有普世的意义。

很多人说,中国的同性恋过得比美国的艰难。其实,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信仰的国家来说,同性恋的问题从来就不是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对于一个同性恋,家人最大的期待就是赶紧结婚,用结婚这个形式来掩盖同性恋的事实,所谓的矫正显得特别简单。而且,同性恋和异性恋结婚,即使有婚外同性性行为,都不构成法律追究和赔偿的理由。中国的同性恋,其实比美国要轻松得太多。

但是,中国的同性恋绝对比美国的同性恋压抑。因为他们没有信仰。更没有心中的目标。影片中,米尔克的朋友提出米尔克竞选失败的原因:你总说反对,反对,那你得说出,你支持什么? 我看到的中国同志,绝大多数都只有批判。对,你批判了,那么,你支持什么?你要什么?

相比三十年前的6号议案,同性恋教师被剥夺工作的权利而言,中国并没有类似的性向限制条款,中国的态度,是漠视,是视而不见。也许中国需要关注的问题实在太多,关注不到人最基本的性生活的需要吧。本来在中国比较普遍的宗教信仰中,佛教,就是教育人们禁欲,道教也教育人们清心寡欲。异性恋尚且如此,何况是同性恋?

刚开始会觉得米尔克是一部政治片,但是到了影片结束,让我在痛哭失声的情况下,滋生了很多思考。多数人群如何与少数人群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远远比热爱重要。我们每个人看似多数群体,都完全可能在某个情况下,某个条件下,成为少数族群。信不信?所以,确保同性恋的权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世事无绝对,人是最强大的,也是最脆弱的,将心比心,把心放宽,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 ) 死于“史前”

时隔17年,这是Gus Van Sant再次执导同志题材的电影。

第一次他成就了River Phoenix的永恒,“黄风车,颤抖眼睛,38口径枪,你和我,逃走。”青春的欲言又止被铭刻在多少少年心头,每个同志心头都有一个Idaho。

这一次他借着Sean Penn,抛出了一段“史前史”,借着前几天读Sontag《AIDS and its Metaphors》的后劲儿,看这部新鲜的电影,好像刚刚好。

如果Milk活过83年,不知道他最后是会死于同僚的枪下还是被称为“同性恋癌症”的艾滋病?以艾滋病的发现为界限,同志的世界乃至整个世界被再次一分为二,从这点来看,我甚至庆幸Milk死于“史前”,也许过了这个界限,Milk的故事可能就会被迅速地淹没在米歇尔福柯和基斯哈林的另一种激进中。

影片开头的黑白纪录很耐人寻味:这是真的!条子会去gay bar抓同性恋!镜头下那些衣冠楚楚的小尤物跟老尤物们,一个个眼神战战兢兢,用手挡脸,没有恼羞没有对抗,像被腌好的咸鱼般被推搡入狭小的警车带走,这个夜晚终于太平了……尊严哪儿去了?自诩人权平等的神话起码在那时的美国是不成立的,现在……哦,今晚是周六,工体西路的DES应该正红火,不管你喜不喜欢,但是那里有百态,条子也不会来抄家。

拿“史前”的历史做比较,中国的中古时期对同性恋的问题似乎非常开明,断袖分桃书童戏子……让人浮想联翩。而与之对应的西方中世纪——直接烧死!所以这个态度换到20世纪60、70年代,给几棍子、在夜间的小巷子里捅你几刀,已经算很大的进步了。此种粗暴的根源和美国之所以迅速崛起的原因相同——新教伦理,新移民当自强不仅仅表现在如饥似渴的经济扩张中,家庭观念的巩固为这个国家带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稳定的“高级”人口,在这样的一派祥和下,同性恋无疑是最不和谐的音符,没有生产就没有道德,盎格鲁-撒克逊的后裔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在自己的国家发生。所以粗暴在这个国家从来就没有断绝,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借着方兴未艾的摇滚、嬉皮、反战、大麻、女权运动的劲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走上街头,振臂狂呼:GAY RIGHTS NOW!因为他们很坦荡。

本来可以一直这样坦荡下去,直到取得胜利,因为同性恋没有“辫子”。新教伦理在追求自由市场中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它衍生的副产物是个人自由,这与它倡导的稳定家庭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这是它一直理亏的地方。所以这场实打实的、针锋相对的政治激进运动本来可以在英雄主义的光芒下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且,无论Milk死没死,他都应该是这场运动的号角——直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出现为止。

AIDS最初被发现于一些同性恋人群中,那些患病的人消瘦、溃烂、呼吸衰竭,死相可谓惨烈,他们死于免疫系统全线崩溃所造成的各种并发症——艾滋病毒侵入人体免疫细胞,并且复制、扩散,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丧失,这个时侯,一个感冒就能致命。

当艾滋病被第一时间和同性恋联系在一起时,这个隐喻就再也没有在人们的观念里消退:艾滋病是上帝对同性恋的惩罚!而这个惩罚又因为他们被扩散到了那些“无辜”的人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这个而灭亡。站在道德正确一方的人们自动将台面上针锋相对的斗争转入了象征领域,这个象征太可怕了,它瞬间瓦解了同性恋人群心理的坦荡,自觉将群体归入了“不仁不义”的境地,理亏接着词穷,这场胜利一半的战斗不战而败。

真的是这样么?我当然无法彻底解惑,但是客观上(我不想用科学这个词,因为科学同样受隐喻左右)一个HIV阴性的男人和一个HIV阴性的女人同一个HIV呈阳性的男人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做爱,他们的感染几率是相同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避孕套”被唤为“安全套”,语词变迁的背后更多的是功能和意识形态的驱动和影响,“安全”除了“避孕”之外还有“避病”的意思,不管男女,这是公平的。

艾滋病的隐喻就这样在人群中挥之不去了,病毒侵入人体的方式像一种“攻城战”,而医学对待疾病的方式就像一场“反击战”,只是反击的对象在无声无息中从病毒被偷换成了病人本身。在和艾滋病的这场战争中,伦理“把战争转化为对大众进行意识形态动员的时机……用于一切形式的、其目的是打败'敌人'的那些改善运动”。再也没有振臂高呼“GAY RIGHTS NOW”的穿梭于街垒的肉搏勇士,而只剩下在文化象征领域一记记刺入“权力-话语”机制心脏的乌托邦战士。

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那般复杂,各种盘根交错的表象背后潜藏的是某些从来就没有改变也不打算改变的噬人本质,隐喻切实地围绕在我们周围,而本质却像幽灵般时隐时现。我还是庆幸Milk死于“史前”,因为之后的路上不止荆棘密布,而且到处是食人树,这时候,“单纯”不再是一种引导你奔向胜利曙光的好品质,反而会在你不断振臂时拉开你与真实的距离,不知最后他是否看着远去的太阳疲惫地倒向土地,却还不知那太阳也只是空气折射的幻影。

Milk这样的英雄只会出现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也只有在艾滋病出现以前他才算是英雄,整个人类命运的阴霾被笼罩在他们身上之后,坦荡被自怨自艾取代,对比着看看那部《长期伙伴》,或者就知道,他们承受的是什么。

 3 ) 牛奶

入山的路比想象中的崎岖了些,负担比我预期的要大。

歇个脚,听一下空气进入肺,再上路。

谁不是如此,就是禁果才要尝。

人人都是贱皮子。

 

道行不够的僧人一般选择长途跋涉,功德圆满的道长都喜欢放干冰,以制造烟雾飘渺的身价。

悟道得多是长者,年少看开的多半也都夭折了。于是,苦海也好,歧途也好总比黄泉路来得轻巧。我是容易被冒犯的,自己给自己下的套,哪有不中招?

 

我们该不该暴动呢?

若不是先把自己当作怪物,镜子里又怎会出现哥斯拉。身份尴尬的人,总是在一筹莫展时流露出稀缺的美。好比那个桃。

究竟该到大街上去摇旗呐喊呢,还是待在家你侬我侬的好?招摇的容易撞骗,沉默的长夜难熬,没有适中的妥当,岁月静好。

 

我一路回返,就无人知晓。

每一天,需要说多少的假言,才能保得住一刻的素颜。

这个世界,也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

 

牛奶,你的问题还不够多吗!


----原本写在博客里的小情绪,算是充数的评论吧。

 4 ) Milk:一点杂感(好长,而且ms把五部提名片一起剧透了)

Milk看了很久了,但一直都没有review,原因在于,其实我挺喜欢这个电影,觉得有很多东西可以说,但一时间又不知从何说起。

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喜欢它,其实在5部最佳电影提名片里面,它算是没有什么特色的。在叙事上,不像《本杰明巴顿奇事》有个奇幻的“年龄逆行”的套子(虽然我觉得这个套子很失败),也不像《贫民窟百万富翁》那样,用“百万富翁”中那些五花八门的题目,来串连起一个印度底层少年的生活经历,叙述一个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的生活悲喜剧。Milk算是一部用非常简单的叙事技巧展开的传记片,甚至,电影一开始,就给了热爱悬念的观众当头一棒,在片名出来之前,基本上就把整个电影浓缩进去了:用2分钟了解当年同性恋与社会的种种冲突,用1分钟认识Harvey Milk本人,听他预录自己的遗言,看他政治活动的片断,然后,我们就知道了我们主角的结局,他死了。(好像麦太讲故事:从前有个小朋友,佢係gay嘅,佢搞政治,最后,佢死咗……)

然后,我们跟着这个男人走下地铁,开始回顾他的一生,不,后半生。他剧中的生命,从39岁开始。 而这一生基本上都是顺序展开的,依次叙述生涯中几次大的政治事件,开店,成为同性恋社区中心,参政,参选失败,参选成功,成功反击6号提案,被杀。其中加入两段爱情, 穿插遗言的片断。非常朴实的技巧。

论画面,这里完全没有本杰明巴顿奇事那种精致得有点梦幻的画面,也没有贫民窟百万富翁那种很富有动感的流畅风格的画面,Milk的画面非常纪录片风格,运用了不少历史真实的镜头,电影的画面也保留了那种70年代的感觉。

拿它跟Frost/Nixon比较,倒是很有意思,虽然都是基于真实的历史,但是Frost/Nixon很大程度上是一部艺术片而不是政治片,很多细节可以拿出来细细分析、玩赏。而Milk中当然也有不少值得回味的细节,不过更多是用来煽情的(好吧,煽情在这里不能算贬义),比如说,Milk被枪杀的前一天晚上看了歌剧《托斯卡》,心有所感,半夜打电话给Scott,俩人互诉衷情,而转眼之间,Milk在办公室被枪杀,透过玻璃,叠印出对面的《托斯卡》海报,然后闪回到与Scott初遇那个晚上,关于50岁的那个戏言,仿佛一语成谶,令人唏嘘不已。(说到玻璃,很有意思的倒是Milk和Frost/Nixon都很喜欢利用玻璃,Milk有不少镜头是透过玻璃拍过去的,而Frost/Nixon中,无论是Frost还是Nixon,俩人都常常透过玻璃观察对方。)

从演员的角度比较这两部电影也很有意思,迈克以“活见鬼”来评论两片主角, 这位声称曾经客串演出过Milk 结尾那场当年悼念被枪杀的市长与议员的烛光游行的现场目击者说道:

“辛潘的演繹令我這種現場目擊者驚出一身冷汗,因為太接近「活見鬼」,氣質表情以至舉手投足都幾可亂真。電視新聞片段,昏花的淚眼乾脆真假不分,不知道吉斯雲遜開倉剪輯了歷史紀錄,還是潘先生發功做了乩童。”

而评论Frank Langella 则谓:

“這與朗基拿的寫意取向南轅北轍,見他一出鏡我也禁不住嘀咕活見鬼,怪導演找來完全不像的人扮家喻戶曉的尼克遜,加上對手由頭到腳不離不棄東尼貝爾而缺乏大衞科士特韻味,很難不打定輸數。但越看越敬佩,覺得老戲骨神乎其技,超越軀體的限制直搗人物靈魂,演活了殃國禍民的奸狡大話精。”

其实由此也可以看到两片的不同取向,那些拿Frost/Nixon当政治片看的,其实看走眼了。倒是Milk,还原一段 同性恋争取权利的历史,还原Harvey Milk作为政治运动家的生涯。从这个意义上说,Milk 才更像一部政治片。

同是涉及到同性爱情,Milk中的爱情跟当年大名鼎鼎的断背山真是大相径庭, 果然李安很东方,Jack与Ennis,放羊再放羊之后,依然是欲语还休,哪里比得上Milk与Scott,地铁站中一轮挑逗之后,马上肉帛相见,水乳交融,乃至付上一生的情感纠葛。再看另一位“Mrs Milk”,连人家名字都还没叫上,就口口声声“我爱你”,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看得我这个东方保守派瞠目结舌,慨叹这个世界真危险……(还是“贵圈真乱”?)

小跑题一下,是不是非传统浪漫爱情故事中的主角都那么急色,像The Reader里面,35岁女电车售票员与15岁少年的爱欲交缠同样看得我目瞪口呆,原来仅仅是上门道谢,也会有即刻演变成干柴烈火的危险啊……相反地,我们可怜的Wall·E想拉个小手都那么困难……

哎呀,跑得太远了,赶快回来,不仅感情发展速度不能同日而语,连“斗争”策略都那么地截然相反,我过去说过,李安最东方之处,是他让主流社会接受这个故事的方式——“两个男子,也可以和一男一女一样,爱得感天动地,天长地久”,把同性恋融入到异性恋的“正常”感情生活里。但是Harvey Milk不一样,面对歧视性的法案,其他人的策略是从人权的角度去反对,而Milk却不然,他旗帜鲜明地提出,这个法案分明针对的、伤害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还要躲躲闪闪,于是他号召同性恋者出柜,公开与对手辩论,甚至耍小手腕,让助手发动游行,然后自己在暴乱边缘出面调停。东西方的差异,或许在于此,不知哪种方式更好,不过后者显然更爽,尤其是看到那个小孩子一样的Cleve Jones,在游行队伍里面上窜下跳,喊着口号Civil right or Civil War,Gay right Now,让我这种潜在破坏分子很是激动了一回。而反6号提案成功之后,Milk接到的那个电话,又很让人意外与感动。

Harvey Milk其实远非完人,强求别人出柜其实让我有点不舒服,而小耍政治手腕,与Dan White的讨价还价,也有点政客味道,但是,他给了很多人一个希望,也许很多人就像那个坐轮椅的小男孩那样,因而改变了一生,所以在他死后,才那么多人走上街头,点起蜡烛。他的演讲,他的遗言,其实都不过讲述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平等,勇气,希望,只是,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最普通的东西,才显得那么珍贵。

PS:奥斯卡猜想:

最佳电影大概是没戏了,这个题材有点争议,而且对手也确实很强。除了“本杰明巴顿”,谁拿我都没意见……

最佳男主:Sean Penn跟Frank Langella谁拿我都没意见,但是,不要是Mickey Rourke吧……虽然Wrestler我没看。

小绿魔James Franco 演Scott Smith我硬是没认出来,完全两个人的样子,他的Scott Smith演得很好,很喜欢他跟Milk在一起的段落:发脾气的,温馨的,隐忍的,都很细腻。为什么没有提名男配呢……反倒是那个神经兮兮的Dan White被提名了。好吧,我同意不管谁提名都是陪跑的……其实这个戏很多配角都演得很好,应该提个集体表演奖……

PPS: 忘记说了,配乐用了好多《托斯卡》选段,Scott Smith在Milk再度参选的时候忍无可忍,收拾包袱离开,配的是《星光灿烂》,好有感觉。后来去找OST,竟然发现配乐的是Danny Elfman,不过Ost听起来倒是没多大意思,只是有一些段落确实很Danny Elfman就是了。

PPPS:啊,终于拿了最佳原创剧本。最大惊喜是Sean Penn拿了最佳男主角,Great!

 5 ) 伪直男,让你做开路先锋,也难。

我们在捍卫我们的生活 —————————————————— 《米尔克》 所传达的东西非常的多。 所以用一两篇文章要讲清楚这个电影是不容易的, 也是我的语言组织能力达不到的。 所以我第一时间看完电影很长时间一直没有发表评论。 当看到米克对丹·怀特说 (我经历过4段感情,其中有3个男朋友为我自杀过,因为我的错, 因为我把他们悄悄地藏着,因为我不敢出柜,我的软弱。) 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个真实的故事, ———————————————————————— 安俊耀是一个gay,外表很man,很俊朗,很刚毅。 常人从他的外表根本看不出来他是gay, 大学毕业之后就在社会上闯荡事业,最后自己开了公司, 但是他一直没有出柜,对自己的父母,朋友,同事,同学, 他统统都是以异性恋的公众形象出现的。 但是在 个人私人空间里,他确实是gay, 而且有一个爱人男友杨光。 两个男人是秘密同居的。 两人在家里经常打架,打得头破血流和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 家里可以摔的东西全毁了,每次打架就砸, 什么碗,碟,盘子,玻璃,烟灰缸。 为了什么打架呢?就是因为安俊耀一直把杨光藏起来。 安俊耀, 自己不出柜,也不准杨光出柜,也不公开两人的恋爱关系。 可是安俊耀有什么朋友聚会,同学聚会从来不带杨光一起去, 但是杨光很想去,很想接触安俊耀的朋友圈子。 有时候,一大帮同学要来安俊耀家聚会打牌, 安俊耀要杨光暂时搬出去,回避一下, 可想而知, 杨光认为安俊耀的这种方式太极端了,很受不了。。 杨光非常质疑安俊耀到底对自己是不是真心的, 是不是,将来要把自己甩开,和女人结婚, 自己到底算什么,男朋友如此在乎外界的看法, 如此害怕外人知道自己是同性恋, 如此害怕外人知道两人的关系。 杨光其实也是一个不张扬的人,也低调, 但是长期这样压抑,简直崩溃了, 不想再过这种偷偷摸摸的生活, 杨光很想放弃这段感情, 可是内心里他真的离不开安俊耀,很爱很爱俊耀。 杨光很痛苦,为了安俊耀无休止的吵架, 多次自杀,吃过安眠药, 最后杨光割腕,爱情死在一片血泊中。 —————————————————————————— 在中国大陆同志群体中,像安俊耀这种(伪直男)很多, 他们大多最后都会和女人结婚,走入异性恋婚姻。 同志感情是(伪直男)负担不起的责任,过不起的生活方式。 “伪直男”会有很多借口, 不出柜的借口, 辜负的借口,伤害爱人的借口。 很多“伪直男”过得很心安理得, 他们大部分是可以接受女人的那一方, 所以,他们抛弃自己玩弄过的感情,摇身一变,成了直男。 米克 就有点类似安俊耀, 40岁之前都是一个(没有出柜的同志)在保险公司上班。 他认为被纽约警察认出是同志就会丢了饭碗。 当你公开自己的身份要受到歧视, 但是,米克私底下应该没有安俊耀这种“伪直男”的矫情, 要走入异性恋婚姻的企图。 但是就是这样,米克的3个男友都还是要自杀。 我认为, 米克对自己3个男友的负罪感是促使他出柜的一部分原因。 是促使他要改变的一部分原因。 很多异性恋朋友认为同志群体去争取《同性恋婚姻法》是荒唐的, 甚至有一些同志群体内部的gay,也提出 (就算中国通过了《同性恋婚姻法》,要真正去结婚的同志会有几个?) 我立刻驳斥, 《同性恋婚姻法》颁布的意义不在于(结婚的同志会有几个), 而是能够证明同性恋生活方式也可以像异性恋一样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我一直非常支持《同性恋婚姻法》的颁布, 因为,《同性恋婚姻法》的颁布肯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中国的大环境,那怕,中国的大环境稍微改善一点,这是绝对的。

不是天生的自我暴露狂, 不是天生的的政治狂人, 只是在捍卫我们的生活,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 只是保护自己的爱人不受到伤害。 只是给需要希望活下去的人们希望。 美好的环境和生活需要开路先锋,而不是坐等现成。 你愿意做开路先锋吗? 为同志群体开辟一条宽广大道。 很感谢我的文字发出以来,已经有了 楼下11位陌生网友支持 。我很感动。 有了10以上回复者,我就要出来回复了, —————————————————————— 《米克传》这部电影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同志群体, 《同性恋婚姻法》在任何一个国家的颁布, 它的受益者都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同志群体。 1978年,美国同志领袖遇刺身亡,已经30年了, 1978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 中国全国上下都在庆祝,这3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美国的《反对同志结婚法案》就是(8号提案) 却在30年后得到了通过, 这让每一个同志,让每一个有良知和理解力的朋友感到寒心, (8号提案)在美国的通过, 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倒退,进步历史的倒退,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不仅要问,千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要把 同志群体 排斥在 婚姻体制之外? 为什么你们要把同志群体逼到绝路?逼到无路可走? 同志群体的安定幸福 关系到全社会的和谐健康。 你们不让同志群体拥有结婚权, 难道你们要把同志群体推向异性婚姻? 让一个gay 和一个异性恋女子结婚? 让一个lesbian和一个异性恋男子结婚? 伤害是双方的,同志群体和异性群体两方都是受害者。 或许,你们渴望看到 一个孤独终老的同志, (永不结婚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成为笑柄, 面对来自家庭,父母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充满愧疚,罪恶感的走完抬不起头的惶恐的一生), 这是不是太残忍了? 人类的良知和仁爱去哪里了? 附加最新新闻 【阿根廷成为全球第10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2010年7月15日早晨,阿根廷参议院通过法案, 阿根廷成拉美地区第一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经过议员们一天的激烈辩论后, 承认同性婚姻的法案在参议院以33票赞成、27票反对的结果获得通过。 从7月14日开始的辩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期间每一位议员都作了发言。 阿根廷的电视台实况播出了参议院就同性婚姻法案辩论和投票的过程。    根据有关法案,阿根廷法律中把婚姻关系限定在一男一女之间、以及把婚姻双方仅称为“丈夫”和“妻子”的条文将被修改,任何符合申请条件的两个人都可登记结婚,不论双方性别。法案给予同性恋婚姻与异性婚姻平等的法律权利和地位,也允许同性恋配偶领养孩子。    此前阿根廷由于保守派和天主教会团体强烈反对同性恋婚姻,    阿根廷曾爆发了6万人的大游行,呼吁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    (太厉害了,有勇气的 6万阿根廷人,热烈鼓掌欢呼)    同性恋团体早已在首都布宜诺斯艾丽斯合法存在, 墨西哥、巴西也允许同性婚姻, 哥伦比亚也通过法律允许同性恋伴侣拥有合法的继承权等。 但阿根廷全是整个拉美地区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承认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并赋予了同性恋者与普通人一样的权利,如收养儿童、继承财产等。        阿根廷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        西班牙《国家报》称:“阿根廷91%的人口都是天主教徒,却成为拉美地区首个、全世界第10个承认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国家。”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消息称:“阿根廷总统挺过了数周来激烈的言辞的考验和天主教会的压力。”        智利圣地亚哥的《信使报》表示:“阿根廷就同性恋婚姻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        巴西《圣保罗页报》称:“阿根廷参议院承认同性婚姻合法,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      全世界现在一共有10个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      他们是(合法的先后顺序)      荷兰、比利时、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葡萄牙和冰岛先后实现了同性恋婚姻合法。      第10个是阿根廷。       热闹的欢庆,胜利的时刻

 6 ) 哭不太出来的Milk

终于从头到尾把Milk看下来,最后烛光哭了一点点。

 

然后我在想,如果我一个哭包,只哭了一点点,是不是说它拍得不够煽情呢?

 

很沉重的一段历史,Sean Penn的戏骨令人难以置信,Freaking Damn Good.

 

我想我哭不出来,是因为太多东西在不停的发生,Harvey Milk的40s,不到10年Fight Back,活生生的磨灭了一对爱侣,把肤浅观众的肤浅眼泪也逼了回去。Jack自杀,Milk没时间悲伤,因为下一仗是No on Prop 6,反对开除所有Gay以及支持Gay老师的法案,这一仗输了,所有其它行业的同性恋,所有因为仇恨和敌视不敢出柜的人,所有迷茫和害怕的年轻人,将没有任何希望。Scott,,Milk先生一生最爱,忍受不了无休止的选举和无休止的失败,要离开,Harvey也无力挽回,因为他不能停下,选举,即使不能成功,也是唯一不再活在阴暗角落的方法。暗杀的乌云始终悬在头上,Harvey还是站上讲台,无论在市议会的集会还是最初的肥皂箱子,甚至敌对郡充满仇恨的礼堂,他还是拿起话筒,拿起他标志性的扩音器:

 

“我是Harvey Milk,我来招募你们。”

 

预料到他早晚要死于仇恨,死于暗杀的子弹。Harvey录下了一卷磁带,录下他从40岁才开始,最终却走不到50的抗争历程,目的不是著书立说,不是给自己留下什么Legacy,而是,“我希望你们继续。You, you and you got to give them hope”

 

而在他临死的早上,Harvey刚赢得Prop 6的战争,看了最喜欢的歌剧,因为歌剧里有“Bigger Than Life“的魅力,然后小心翼翼的打给一生挚爱,问我有没吵醒你。聊天到天明,Scott说下次你去看歌剧,带上我吧。于是Harvey愉快的打着哈欠上班,只来得及说一声“不要”就死在枪下。

 

超过30000的烛光游行,Harvey的遗愿,“我想看到火光,看到希望。”星星点点的烛火,他身边的人都在继续。Harvey走了,运动没有停息。

 

整个手法表现的,Harvey不过是一场异常艰难抗争中的一个小人物。他甚至不太出彩,说话有点尖细,肢体有点不自在,不果断,没多少个人魅力。只是他倾尽所有,走到了生命的终结。仅此而已。

 

由是观众觉得眼泪都是肤浅,最后枪声谢幕离场也不伤悲。

 

Cause the show must go on.运动还要继续下去。

 

两个人相爱,不是生离,就是死别,没有第三种结局。Harvey和Scott,从地铁站的萍水相逢,到死别前一通电话。我想起那句" You are my part-time lover full-time friend",Juno里小孩子唱来当然是你一直是我最好朋友,只是突然心动成了恋人。如果套到Harvey和Scott,却是一阵心酸,你我不是一直一双一对,但我对你的忠诚和友情不会改变。Scott是难得的爱人,美丽得让人心醉,甚至是Harvey最初投身人权运动的缪斯,毫无怨言的陪Harvey走过最初选举政治游戏的荒诞马戏,直到耐心都被磨光,直到生离。Scott有恒心,只是不相信政治机器。他没有Harvey天真。然而他爱上Harvey的天真,一直爱着Harvey的天真。所以他在那一晚,决定回到这个无可救药理想主义者的身边。次日清早,却等到死别。

 

我想到这点,禁不住回神想哭。Harvey刚投身政治马戏,收到死亡威胁,Scott拿着威胁信,对嬉皮笑脸的Harvey好气又好笑,你觉得好笑么,人家要你命啊!不知道二十多年前的早晨,那个和小绿魔一样有着英俊笑容的Scott,有没有恍然若失:“我就说了,你个混蛋又不听,看,这下死了吧。”

 

于是,残酷的枪声,终结了一段历经跌宕也打败生离的爱情,终结了一段险阻重重仍不放弃的抗争,终结了一个不完美但竭尽全力的生命。

 

但是,运动没有终结,希望没有终结。

 

因为:

 

"Without hope, not only gays, but those who are blacks, the Asians, the disabled, the seniors, the us's: without hope the us's give up"

 

我感谢这部影片,我感谢它还原了这段历史,还原了Harvey Milk的这一小段人生。

 

我感谢它让我看到希望。

 短评

I am angry too!

6分钟前
  • 高源🌈
  • 力荐

I know you can't live on hope alone, but without hope,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So, you, and you, and you, you gotta give people hope.

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米克尔的精神很值得称道……民主,貌似离我们太远。(James Franco很帅,很帅……)

11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没办法看gay片

16分钟前
  • 墨山行
  • 较差

同性恋全身上下都是自由的,所以它在政治上也必须自由!

18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没法超越卡波特

21分钟前
  • 乔治丝塔芙
  • 推荐

“假如我被暗杀,我希望有五个、十个、一百个、一千个人站起来……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是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意义。所以你,你,还有你,一定要给人们希望,一定要给人们希望! 2009.6.10 DVD home

22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假如子弹穿过我的头,让它也穿破每一扇阖上的柜门。这无关个人利益、无关名望、无关权力,而是关于我们少数族群,不只同志,还有黑人、亚裔、老人、残疾人…没有希望,少数族群就彻底输了。我知道,不能只靠希望,但没有希望,生命将失去活着的意义。所以,一定要给人们希望。”——哈维·米尔克

2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可以感受到温暖 西恩潘越来越老练【二度看果断被震到流泪原以为已经淡忘的在重看却发现那么多细节原来都记得】

2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OMG,太有力量太有煽动性了

2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也许是出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我们总是习惯对超出自身认知范畴的事物抱以恐惧和憎恶的态度,于是“少数派”似乎顺理成章的忍受着世人满怀敌意的目光,这可以说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西恩·潘的演技依然无可挑剔,远去多年的米尔克借由这部电影再次向我们诠释了自由、爱与希望的意义。

28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古斯范桑特的这个戏很稳,似乎在还原什么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人间的希望

3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James Franco

39分钟前
  • drnuk
  • 推荐

在发生任何改变之前,政府至少要给予民众讨论的权利。这是诸多民主政权已经努力要做到的,也是任何民主进程发生的前提

42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热泪盈眶。为了那句人人生而平等,我们流血流泪,每次能让我激情澎湃。希望,不能倚靠它生活,然而没有希望的生活,将不值得生活下去。so,give them hope,you,you,and you.

43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西恩潘演得真好

48分钟前
  • 我的苦難史30天30夜也講不完
  • 力荐

肖恩潘的演技,啧啧。和张国荣的陈蝶衣一样经典的同志角色

49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同志平权史上饱蘸热泪与热血的一页。“人不能光靠希望活着,可没希望的人生不值得活下去”,他参政不为名利,只想给弱势群体希望。p.s.理想要实现得经过若干代人不懈努力顽强抗争…中国人特殊?更健忘?更懦弱?更热衷内斗?更明哲保身?“别把世界输给狭隘仇恨绝望”很傻很天真?螳臂当车,跑路要紧?

51分钟前
  • ζωήιδ
  • 力荐

影片败在蒙太奇,剪辑混乱、高潮分散是最大败笔。故事讲不好,让这部本可以成为经典的电影功亏一篑。就像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却炒了一盘不好吃的菜。不能因为是同志电影就过赞,确实没有拍好。

53分钟前
  • 已注萧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