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中字

主演:维尼·琼斯,安娜·奇波夫斯卡娅,叶甫盖尼·米罗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钛 剧照 NO.1钛 剧照 NO.2钛 剧照 NO.3钛 剧照 NO.4钛 剧照 NO.5钛 剧照 NO.6钛 剧照 NO.13钛 剧照 NO.14钛 剧照 NO.15钛 剧照 NO.16钛 剧照 NO.17钛 剧照 NO.18钛 剧照 NO.19钛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些关于《钛》的解读

(注:剧透慎点)

-

-

-

0. 还有什么比怀孕更能代表女性特质,比汽车和消防员更能体现男性特质的吗?Julia Ducournau选择的这些象征其实都很典型。

1. 消防员跳舞时出现的法国国旗,是Ducournau在表达对法国性别不平等的不满(法国针对女性的犯罪率一直很高,特别是去年疫情隔离期间家暴率攀升)。

2. 主角Alexia一直是一个乐于挑战权威的人,包括片头故意惹恼她父亲,在她看来父亲是比她软弱、等级低的人,包括所有被她杀害的人在她眼里都比她等级更低(比如那个要签名的男性向她示爱,这在她看来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3. Alexia被通缉之后不得不乔装成一名男性(也就是男主角失踪多年的儿子Adrien),这也表示在现实社会中,一名展现出暴力倾向的、具有攻击性的女性是不被欢迎的,而如果是一名男性,就很容易被社会接纳, 这个可以从两位父亲对Alexia的不同态度看出来。

4. Alexia看到一位女生被一群男生骚扰却无动于衷,这是她为何选择留在消防队队长家里的重要原因:因为她知道单独活动的女性是不安全的,这样更容易暴露身份。

5. Alexia束胸、遮挡孕肚以及对怀孕的恐惧,都是在压抑自己的女性特质,因为她需要去努力地融入男性的世界。

6. 消防队队长的前妻(Adrien的母亲)出场不多,但她对Alexia展示出的怜悯以及要求Alexia照顾好前夫,符合阿莫多瓦等电影人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宽恕、慈爱的象征。

7. 消防队队长说自己是神,而Alexia/Adrien就是耶稣,代表了男性对于权力、权威、地位的渴望,这也是为什么队长会拼命地健身,偷偷注射药物,锁住家门,以及杀死了敢于“反抗”他的消防员。

8. Alexia在电影中跳了两段舞,舞蹈动作类似,但两次跳舞时的身份不同:第一次是以女性的身份,所以她有一群喜欢她的粉丝;第二次是以男性的身份,但观众明显不知道该如何反应,这也表明社会无法接受男性展现出被视为是属于女性的“气质”。

9. Alexia在和队长一起翻看老照片时发现Adrien小时候也穿过裙子,这说明儿童对于性别的认知是开放性的,对于何种性别该表现出何种“气质”完全在于后天的引导。

10. Alexia一直没有杀死队长是因为她认为队长比她更有力量、权威,比她地位更高,而她未来的生存需要一个依靠,这也是为什么全片中她最脆弱、最充满人性的时刻都展示给了队长。

11. 队长给Alexia接生时,喊了Adrien,而后Alexia让他叫自己的真名,只有在分娩时她才接受自己女性的身份。

12. Alexia生下骨骼是金属的孩子后就去世了,世界失去一名女性,迎来一个从小就被教育要追求冷酷、暴力的婴儿。

(其实比起柯南伯格的《欲望号快车》,《钛》想要表达的内容更类似于德尼的《Beau Travail》,一种对男权社会的反映,对男性追求力量和权威的刻画,同时加入了新时代对性别表达和酷儿身份的讨论。Julia Ducournau在《钛》中塑造的主角代表了渴望融入男性世界却无法完全摆脱女性特质的人们,在男性与女性之间纠结的矛盾体,一群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牺牲者,最终迎来令人倍感沉痛的结局。Ducournau在《生吃》之后的第二部作品既充满想象力,又言之有物,在幻想与现实间切换自如,有趣有效有意义。)

 2 ) 我理解的为什么得奖的“点”

抛开所有的都讨论过的那些点,我看完后最大的感受是片子的代入感,完完全全的让我深深处地的感受到了作为女性面对这些场景时候的那种,局促感,窘迫感,不安感,我是一个直男,原来从来没有体会过女性所说的那种不安全感,这片让算是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tm的没有安全感那种感觉,可能不是很准确吧,我就是觉得那种个体是个体,环境是环境,完全的割裂开和周围,我觉得可能nb之处就在这吧,就是通过这些经历,让你真真切切的感受一下,说完了。

 3 ) 变钛少女、失意老豆和汽车人宝宝

《殉难者》《身在其中》《边域之城》... 法国恐怖片总有三个特点使其在类型片的汪洋大海中独树一帜:歇斯底里的人物、肮脏血腥的画面、存在感极强的配乐。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给我带来的观感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一种迷惑和烦躁不安交织的情绪,看完往往有些筋疲力竭。这部一举拿下金棕榈的《钛》沿袭了法国前辈们开创的三大法宝,但同时也融合了好莱坞砍杀片的娱乐性和黑色幽默气质,最终的呈现突破了类型,有能力抵达更广大的受众群体。

电影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以女主角的潜逃为分界点,前一部分像朋克风砍杀片,视觉效果颇为奇幻。但是如一些影评所言,在这半个多小时中人物的行事动机始终不明,极端的暴力镜头带给观众的困惑可能要大于惊吓或酣畅淋漓的“爽”;而后一部分则陡然变成家庭伦理片,回归现实的生活场景和心理分析,一派父慈“子”孝诡异而祥和的局面。风格差异巨大的两部分放在同一部电影中却并不显得十分割裂,正是得意于导演在全片设置了无数悬念却并不打算解答的任性。既然剧情的发展完全不可预测,那么谁有空去在意连贯性呢?


“变钛”和“变态” 电影的第一部分可以用两个词概括——“变钛”和“变态”。女主小时候由于交通事故,通过手术在脑袋里放置了钛合金人造骨。钛这种金属可以用来做汽车零件,也可以做骨科移植。于是体内植入钛的女主就和汽车有了材料上的共性,开始(字面意义上)爱上汽车。(按这个道理我那个装了心脏支架的大舅应该对不锈钢盆也有些好感) 影片对于女主“变钛”的终极刻画,就不得不提到惊世骇俗的人车造爱了。一段五十度灰式的激情场面,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上车”竟然是这么个“上”法,“车震”竟然是这么个“震”法。然而后续的情节则更让人大跌眼镜:这辆凯迪拉克老爷车就像一个渣男,跟女主双修的过程中竟然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女主一发中招,怀上了汽车人宝宝。

怀孕后深受打击的女主从变钛转向了变态,在一天夜里毫无理由地干掉了和自己互有好感的拉拉同事以及她的一票室友。这一段高燃踩点的屠杀戏遭致一些影评人的批评,认为这一切发生得莫名其妙,缺少铺垫。但是在我看来,恐怖片界一直以来正缺少这样无差别攻击的“女杀人狂”。这些年我们看过的电影里即使有杀气腾腾的凶狠女角,也往往是被逼上绝境时反杀、或是遭暴力侵害后复仇的可怜人,仿佛存在一个无形的“交火规则”让她们只有等对方先开火才能还击。为什么银幕上就不能有一个像Halloween的皮脸杀手或是人肉叉烧包的屠夫这般,没有令人同情的动机,纯粹可恶又可怕,随时大开杀戒的女变态杀人狂?在《钛》的第一部分里,我依稀看到了一点心目中女杀神的影子。所以我主观上不认为这一段屠杀非常突兀。


“耶稣是个女孩” “队长让你们相信什么,你们就相信什么。” 文森特•林顿饰演的消防队长第一次向队员们介绍自己的假儿子(女主)时,俨然就是俯瞰众生的上帝,队员都是他的信徒,而他的“儿子”便是耶稣。“耶稣”不仅是个白人,还是个女人。这层宗教隐喻确立之后,女主施以暴力的对象就从他人转为了自己。十月怀胎本来已是受难,而要将隆起的孕肚用绷带硬生生勒平,就与耶稣受钉刑一般成为具有超现实色彩的受难了。电影镜头多次向观众展示女主身上遍布的伤痕,以及腹部可怕的孔洞,仿佛都在强调女主的殉难者身份。

而另一边作为“上帝”的父亲,他是全能的,身体强壮有力,从事消防员这份最接近“救世主”的职业;他是全知的,一早就看穿了女主的伪装,也知道她真实的名字;他是慈爱的,即使知道女主不是自己的儿子,依然为她提供庇护。同时这部电影也超越了隐喻,父亲这个角色所具有的弱点,例如因恐惧衰老而注射类固醇,亦或思念儿子而流露出的孤独脆弱,都赋予了他神性之外的人性,正是这一点打动了女主,也打动了观众。父亲身上更重要的一点或许在于他的“在场”。宗教题材影片总在反复质疑一个问题:“上帝是否在场?” 面对人间的苦难、背叛、杀戮... 上帝是否在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祂又为何沉默不语?在本片中,文森特是在场的。他作为消防员在场,用儿歌传授心肺复苏术救活患者犹如神迹;作为父亲他也在场, 女主最终在分娩中死去,诞下一个婴儿,如同神之子的殉难和重生;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自始至终握着她的手,不断告诉她,“我在这儿。我在这儿。”

《钛》是一部丰富、有趣的电影,而且毫无疑问是属于大银幕的电影。但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大胆前卫、一些细节处理上的潦草、以及过度符号化和炫技的倾向,都注定评论毁誉参半。影片获得戛纳评审团的垂青则会进一步放大这种评价的两极化,因为更多人将被金棕榈头衔吸引而打开这部电影,那个时候非恐怖片受众可能会被暴力场面冒犯,body-horror爱好者也许又不够尽兴,另一些观众则会因发现电影和自己以往看过的任何片子都大为不同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管评论怎样,这部电影已经取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钛》就像它的女主角Alexia一样,暴裂、挑衅,让人也许不喜,但却无法忽略。


温馨提示 熊孩子恐惧症患者慎看开头5分钟;孕妇慎看结尾5分钟 姬友可冲前半段;基友可冲后半段

 4 ) 关于《钛》的一些想法

评分:A

“Love is a dog from hell”,这是Alexia胸前的纹身,没人关心她的内在,就算看到了也只会以为这仅是她喜欢的一句话而已,最亲的父母不会关心,而其他人,特别是男性角色,也包括另外那个脱衣舞女Justine也只是索取她想要的—性。

Alexia车祸后打上钛板

比起《Raw》中Justine(这部她也叫这个名)的情感走向逐渐疯狂,Alexia的转变,则是由外向内,更内向,更收敛,从绝望到渴望爱,迷失到寻找,金属到肉体(车祸后打上钛板到作为母性身体受孕),女性到男性(为隐藏身份去剃头,裹胸和裹肚),最后升华为母性,即生下孩子后死去,从个人身份的忽略,到逐渐重塑作为女性的价值。

《Titane》是一部大胆、且富有创意、不同以往的新一代电影,标志着法国电影并没有没落,只是在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下,失去了一些市场话语权,但在艺术片领域依旧具有它独特的光辉。

讲好故事的诀窍在于呼应与转变都可以丰富角色本身。

印象最深的是Vincent肚子上的火焰与Alexia的胎动,火焰与胎动是片中出现最多的隐喻,火焰象征阳刚的男性,胎动则是女性所特有的特质,正常情况下应是,Vincent应在消防队,Alexia则在床上养胎。但因为逃亡,Alexia从脱衣舞俱乐部,来到男人堆的消防员,这种完全相反的环境,对立的状态,正是用两性中极具代表性的角色,来展现这不寻常的场景的互换,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是一部绝对的女性电影,即性别的模棱两可性。

Alexia在第二次杀戮中身穿Justine的over size大背心,这算是表面呼应。Alexia借车震完成的受孕与借婴儿完成的重生,呼应,还有明显可以看出的性骚扰:作为女性时遭受狂热粉丝的跟踪,外表作为男性时,在公车上听到男性群体对一个黑人女性的污言秽语,即使在对方求助的眼神下,她也没有上前帮助,而是因害怕下了车,即使她是连环杀人犯,(这里让我想到了印度的黑公交轮奸致死案,最气愤的是,犯人们在接受采访时说出的令人发指话,相关纪录片为《印度的女儿》,推荐),这里也是呼应,即女性转变身体为男性时也会本能的恐惧,这里也可拓展解读为对跨性别群体的理解。

公交车上的性骚扰

大自然都是不公平的,有些植物可以自花受精,海马也是雌雄同体,女性为什么不能自我生育?同样,这句话其实也可反过来用于男性。

Vincent也是一个人常人不能轻易理解的父亲形象,他对丢失孩子的强烈想念,日复一日的面对着陈列儿子旧物的房间,在得知警方找到自己孩子时,内心强迫自己相信这个种种迹象都与自己孩子不符的Alexia就是他的Adrien,故假戏真做,他也是一个上了岁数,身体需要靠不断打针来维持的消防队长。

Vincent
剃过头的Alexia

即使抛开隐喻来讲,他们也是有些许共性,就是无法获得自己内心的救赎,Alexia在经历过童年创伤和各种性骚扰后,变得激进,杀人如麻。Vincnet在丢失孩子后陷入自责与想念中无法自拔,但经过一连串事件,尤其是Vincent教她如何做人工呼吸,唱着歌,带她找节奏这一事件,就在这一瞬间,她从杀人两极反转,成了救人。虽然中间她也几度起杀心,但都收住了,证明她的内心在软化。结尾Alexia去寻求Vincnet的帮助,Vincnet则得知了全部,但就算她是连环杀手,也愿意去帮她接生,还呼唤她以真名,至此,完成了救赎的整个过程。

Vincent教Alexia做人工呼吸

Vincent抱着脊柱和一半头骨均为钛合金的新生婴儿,他终于再次重获“他的孩子”,这里可以脑补他第一次抱出生的Adrien的场景,电影并没有呈现,它是在脑海中无声的呼应。这是他渴求了半辈子的“新生”,是婴儿的新生,也是Vincent与Alexia的“”新生”,即使她因生育而死去。

在婴儿的一声声的啼哭声中,影片也落下帷幕,将来这个婴儿,是否Ta也会遭遇与母亲一样的困境,没人知道。

导演Julia对现实中男权、父权社会中的男女不平等,性别固化,社会对于弱势群体(这里很明显指的是LGBT)的普遍歧视,她借用这部电影,发出了无声且隐晦的控诉与批判,同时对女性,特别是母性赋予了极高的赞美。

电影拥有极好的视听语言。

影片中对于鲜艳色彩、灯光(红、橙、紫、蓝色调)的运用极为绝妙。

两次火灾救援,两次消防队的聚会,尤为精彩,都更偏向迷幻感,超现实主义,这里指室内火灾中柜子里被烧尽的人,仅从画面来说,这让我想起了狄金斯的魔幻时刻,如梦如幻,但比起狄的沉稳、内敛,它则显得更加癫狂,直戳人心。

室内火灾中的超现实元素

有意思的是Vincent这一硬汉形象,家中的浴室竟是粉红色调

Vincent家中的浴室
“父子”共舞
森林火灾

音乐与音效为影片绝佳的观感立下了功劳,无论你以什么视角来看这部电影,都逃不了声音。

片名打出的一瞬间,由由美国歌手Alison "VV" Mosshart和英国吉他手Jamie "Hotel" Hince组成的摇滚二人组—The Kills所创作的《Doing It To Death》,伴随着一组跟随Alexia的长镜头,运动跟拍,从低音鼓点的节奏作响,在她打开塑料帘子的刹那,声音拉近,音量提高,空间中的视觉与听觉完美融合,使观众的代入感直接拉满,既迅速、巧妙的交代了Alexia成年后的现状背景,使观众轻易入戏,跟上电影节奏,又奠定了全片的整体基调。

Alexia诱骗狂热粉丝在车窗亲吻时,低沉的鼓点暗示着她突然举起的“刀”,使得行为动机并不突兀。

1983年的意大利歌曲《Nessuno Mi Può Giudicare》则被用在了影片中所展现的第二次杀戮,欢快且带有强烈的节奏感,特别是在“口爆”的那一瞬间,音乐突然被处理为类似溺水的模糊感,在镜头拉远后又瞬间恢复,关于为何用口爆这一绝杀,而且还是男性,不用多想,绝对是在嘲讽性爱中,男性强迫女性为自己口这一行为,在这里“以牙还牙”,而这种音效手法的第二次运用,是在紧接着的,Alexia追杀女人时被黑人舍友打断,在短暂的对话和带有戏谑的拥抱后,杀戮再次开始,伴随着女室友开门逃跑,bgm也再次衔接,电影把视听语言上强调的所谓镜头呼吸感借用音效与背景音乐,展现的淋漓尽致,堪称教科书级别。

“口爆”
“中场休息”
“奋起直追”

《She's Not There》与《Light House》的运用也很精彩,尤其是灯塔,或者意为亮灯的房间,与镜头所展现的画面相符,紫色本身就带有迷幻感,紫色灯光的房间派对,有慢动作与音乐的加持,使得观众更加深了这种沉醉感。

而影片的原创歌曲《Wayfaring Stranger》则被用在了最容易看懂的隐喻上:Alexia被队员们起哄,推上消防车,台下众人欢呼着让她舞一曲,但却故意放了节奏缓慢且魅惑的歌曲,(应该是想故意看她出糗),但舞女最擅长的可能就是这种曲子,所以她好似不受控制的,在消防车上随着音乐慢慢开始摇摆,起舞,动作幅度越来越大,尺度也随之开放,而舞更是极具性暗示意味。与开头在脱衣舞俱乐部上跳的形成呼应,但在这里作为外表上的男性,从其他人厌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没人想看男人跳艳舞,但正是这样她才做到了对男性凝视,男权社会的正面挑衅,但讽刺的是,只有作为男儿身时的她才能做到这点。

起舞

影片加入大多数影片都没有的结尾片名,而有意思的是,片头与片尾是有所差别。

片头,是黑色背景中的众多成人或者是青少年头部的X光片,只有中间字母“A”上的那一个,耳边头骨有钛合金板,很明显“A”就是Alexia,下一秒镜头就展现了成年的她耳边头骨手术伤疤的特写,这才是影片的真正开头,而在着之前的车祸,手术背景交代,我愿称之为—序。

片头

片尾,则是白色背景中的婴儿头部X光片,同样,在左上角字母“T”上的那个婴儿耳边头骨有钛合金板,而法语中的孩子是enfant,连片头、片尾都在,不管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在遥相呼应,细节真的到位了。

片尾

电影本身晦涩难懂,太多隐喻,且很多并没有解释,甚至没有去解释的意图,大量的留白和超现实的设定,使他不像我以往所看到的绝大多数电影。

其实我想,很多解释与意义并不在影片本身,而是看到什么、了解什么、信奉什么的你,即自我本身,场外的“自我加工”有时候比起电影本身更加重要,什么感悟、想法都是存在即合理,而《Titane》正是这样的电影。

Ps.能在电影院大银幕看到这部影片,且没有删减,还有英文字幕,真是太好了!

 5 ) 《钛》:纯粹诚实的暴力冲动

本文原载于深焦DeepFocus。


《钛》 官方正式海报

在面对荣获2021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钛》时,人们大多倾向于噤声不语。时年37岁的法国女导演朱利亚·迪库诺的第二部长篇因其艺术形式之颠覆、对暴力令人发指的袒露和对身份政治近乎饕餮式的填充惹得“群情激愤”,松散的结构、瞠目结舌的剧情和充斥全片的低劣道德观让一些观众能正当地喊出在面对艺术电影时的敌意和鄙夷。但其实正是这种出乎意料的诚实,让我们能够通过艺术电影这个高折射度的棱镜窥探文明社会公民羞于接受的阴暗冲动,并以一种近似净化的方式让我们惴惴不安的心绪重返安宁。在这种对感官大胆而又尖锐的表现中,透露着对恶之行径最高的诚实和对痛苦欣然接受的姿态。它不以非道德的伪装拒绝暴力的合法性,而是将之作为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而痛苦,与前作《生吃》一以贯之,作为促发人物心理成熟的核心情感,以彩虹的光晕焕发着梦幻般的作用。对这两种负面情绪的正面接受充分地解释了影片极高的情感包容度。

《钛》剧照

影片伊始就是非常血腥的一幕:车祸中受了重伤的女主角,头骨只能由替换成金属钛制成的人造骨骼。她就此完成了一次激烈的身份转变:冰冷的人造金属被植入在耳蜗附近——这个在身体里距离神经中枢最近的地方。如果被替换的部位是胳膊或者腿,我们在潜意识里并不会觉得她的变化会如此不同吗。只有将外部事物置于距离最柔软最敏感的人类器官最近的地方,才能让它更大程度地在抽象上影响人物的心智,整合出一个新的精神共同体。

《钛》剧照

在开场短短的几组镜头后,她的身份就变得清晰:一个偏离正常的融合体,一个和工具/金属熔铸成的奇美拉。这一点不单和以从“赛博格”身份切入的女性政治角度有关,它同样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并享受片中出现的匪夷所思、毫无来由的暴力。


瞬间的暴力以及暴力的瞬间

用发簪戳死跑来强吻的骚扰者、在亲热中大力撕扯女伴的乳环、互相依偎时抄起尖刀刺死趴在腿上睡觉的女伴和之后的屠杀…… 这些暴力情节看上去都非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讲因果,完全随性而为。这也是除了剧情不连贯之外另一个被诟病的地方:毫无酝酿的杀机。

但这正是《钛》最迷人的一点。它将这种原始的破坏冲动从因果性的桎梏中解脱了出来,而好莱坞叙事和侦探小说正是培养这一思维定势的温床。现在的观众很容易将文艺作品里的犯罪和高智商或者帮派结合在一起,前者依靠的是逻辑的缜密和记忆的高超,通常需要精妙的推理将犯罪过程抽丝剥茧推导出来,后者则更靠雄厚实力。这两种成型多年的陈旧结构已经大大固化了人对暴力的认知方式,不是被巧妙的因果性就是被冗杂的空间聚集性遮住双眼,犯罪/破坏冲动的迸发瞬间却被埋在地下深深的棺材中,结满了蜘蛛网。

《钛》剧照

但是分解,分解吧!会拆卸思维的人才是幸运儿,天赋者;感知的细小突触需要定时冲刷,焕发敏感与生机。扔掉羞耻感或者优越感,无视计划,重新回到暴力和破坏冲动最原始生成的地方,看看它有多迷人,多让人目瞪口呆。

人类有破坏的原始冲动,既渴望破坏物,也渴望自我破坏,是道德和法律规章制止了我们。弗洛伊德正是用死亡本能解释深藏在人类潜意识内部与生俱来的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死亡本能面向外部时,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面向内部时则表现为自毁现象。但这种本能性的冲动却并不禁忌,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方式被满足着,只有这样我们才完整。我们不能只有厄洛斯。

在《钛》里,这种冲动展现得纯粹而淋漓尽致:女主孤身一人在冲动迸发的瞬间行动,身体直接作为心灵的三维显示屏。我们很难不想到《如沐爱河》结尾打碎窗子的那块石头和《趣味游戏》里坏事做尽的两位来访者。这两部电影同样不依靠老掉牙的因果性,潜藏在深层的冲动却在文火烹调,不断升温;不同的是《钛》却在一瞬间达到沸点,让我们震惊于纯粹的恶喷涌而出。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如沐爱河》日本版海报

暴力在内在和外部的自我宣告

说到同样热衷于暴力的另一位导演,不难想到真理子哲也。高度肉体化的,有关人本身野蛮的动物性而且只关于肉体,这是他暴力性的写照。在他的早期短片里,他用漫无目的狂奔试图消耗身体里横冲直撞的力量;《错乱的一代》里面的无差别攻击基本只关乎拳头和脚;《从宫本到你》最后二十分钟在走廊上的厮缠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只有重力和互相作用的力以及实施和接受他们的肉体存在。暴力和攻击是肉体对肉体的侵犯,如果有任何东西介入到这种原始表达里,纯粹性就会怦然瓦解。

真理子哲也 《错乱的一代》日本版海报

纯粹肉体性的暴力最诚实,它在造成侵犯行为的一霎那就宣告了主体性:做出这件事的就是我之肉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可能。《钛》则相反。作为一个最深度被机械化改造影响的机器-人,和其他工具进行组装成为杀戮机器再自然不过了。发簪、乳环、尖刀等等,所有手边能用的最高效造成痛苦和死亡的工具理应成为高效的扩展部件。它们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肉体融合了,以另一种辩证法证明了暴力的诚实。

我们经常谈到工具对人的异化。从工具理性的时代开始,人类就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被工具奴役。马克思提出的异化论,指出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和生产过程分离。工具正在反噬人类,可这种异化也为一些诡辩扫清了道路。我们现在开玩笑:造成伤害的是凶器,与人何干?人们更多地把战争的屠杀归结为新武器的发明,却对人类的残忍和冷漠闭口不谈;文艺作品里具有自主意识的武器也越来越频繁。这都表现了人们潜意识里为了维护自己的高尚,把罪责推给无辜的工具,创造它们的人、使用它们杀人的人却在道德上毫无污点。

但在《钛》里,机器-人通过对工具随心所欲的使用巧妙地扭转了这一局面。在这种极为抽象的设定中,工具自然地成为人的扩展,不可分离。一些本身清白无辜的物品也被迫加入了凶器的行列,而这与由杀戮本性驱使的人脱不了干系。人再一次异化工具,这次不是通过逻辑,而是通过本能。人才是暴力的源头,不容置辩。

《钛》剧照


意识到人类本性中每分每秒都可能会迸发出来的暴力,并无意提出一个劝诫人们提防身边人们面具下的内心的浅薄命题。这是一种对无意识毁灭倾向的微观阐释,这种暴力的涌现点如同基因突变,无法预测、无法掌控,并不会对生活的图景产生任何影响。正如本雅明所说,是一种弥赛亚时间。人们不该被动地等待着救赎之日的来临,因为救世主可能从无数个当下的门扉中跨进世界,只不过在这种身体和暴力冲动的变种当中,闪现的是毁灭与死亡。

 6 ) 赛博格隐喻下的流动性别边界

文章发表于“抛开书本”

//mp.weixin.qq.com/s/N6jGPrrF3dE8mcycCY__RA

2021年戛纳电影节最高奖由朱莉娅·迪库诺执导的《钛》(法 语:Titane)摘得。凭借此片,迪库诺成为了历史上第二位夺得金棕榈奖杯的女导演。

迪库诺延续了前作《RAW》中生猛而血腥的拍摄手法,新片也掺杂了欲望与家庭障碍的话题。但比起前作中年轻女孩们对肉体的渴 望,这部作品的女主⻆Alexia则展露出赤裸裸对金属和机械的渴望, 带着浓郁的赛博格色彩。如果从这个⻆度诠释影片,电影中一些隐晦的,难以解释的灰色地带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在哈拉维的《赛博格宣言》中,赛博格的存在是为了打破 “男性 -女性”,“人-机器” 的固有划分,继而打破传统的⻄方白人资本主义父权制制度,建立新的性别等政治生态。在将假肢,人造耳蜗等现代医学工具应用到人体上时,我们自认为拥有对机器绝对的控制权,但在不经意间,我们已经被塑造为赛博格,到底我们的身体有多大的部分已被机器所主宰? Alexia成⻓为没有感情的连环杀手,某种程度上丧失了“人性”,而更像’物性’的杀人机器。如同“宣言”里提到的,《钛》 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非常模糊而混乱的性别,身体和人机边界。

电影开篇,女孩Alexia与父亲在⻋内争吵,导致⻋祸,之后的修复手术,Alexia头颅由钛支撑,身体被置入钛,右耳留下了一道金属缝合的伤疤,异质物(金属)的入侵使她变得独特又拥有了过人的力量。手术后Alexia冲出医院大⻔亲吻汽⻋,与入侵她身体的汽⻋产生了某种奇妙的情愫。

在第一段Alexia杀完人洗澡时,汽⻋撞⻔呼唤Alexia,仿佛拥有着人的欲望与情感,之后,镜头切到女主与汽⻋做爱,一个被置入金属的人类和一个纯金属机器的交媾让人思考那个赛博格的经典问题: 有机体与机器的边界是什么?

Alexia怀上了与机器的孩子,片尾Alexia分娩,我们看到这个孩子的脊背由金属织成,他是一个有机体与机电结合诞生出的赛博格。 这种叙事解构了人类的主体地位,主人公与⻋的结合是否让她接近了 “物”的维度,⻋是否通过与人的交媾而更接近了有机生命体?

在后现代的幻想中,我们不再以性别,名字来界定群体,赛博格超越了现代社会中因身份认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构建模糊边界和具有多重自我的主体。影片中女主的性别(特征)是流动的,并且 导演对于刻板印象中的男性,女性气质也有指射,Alexia不再局限于 一种身份特征之下,名字也不再代表她,改变身份后,她有了新名字:Adrian。

同时,电影用了两段出彩的舞蹈场景印证这种性别的流动性和刻板印象。开篇⻓镜头跟拍,穿越一群肌肉男,女主衣着热辣的躺在汽⻋上舞蹈,彼时她处在男性凝视之下,整个场所都是⻁视眈眈的男性,她成为一个纯粹欲望的客体,受到男性的喜爱和追逐;第二段场景,当她化装成为一个男性后,在消防⻋上,听到音乐随之起舞则显得荒诞,消防员们露出了鄙夷的神色,此时她作为一个异置物存在于男性世界,当一个’男性’表现出阴柔气质,在父权社会中是不被期望和被敌视的。Alexia深植体内的“女性气质”和她外在表现的“男性气质” 将二元性别的对立打破,性别边界被模糊化。在赛博格主义主体下, 由社会建构的界限都将烟消云散,外貌,皮肤,体型等表征都是可以被替换的,男女之间的先天优势将不复存在,赛博格使我们具有一致性,天赋上的区别将缩小。

这种相对的流动性别趋向还体现在Alexia将自己伪装成男性的 ⻆色扮演游戏上;在迪库诺的镜头下,消防队⻓,这个白人男子气概的象征,在面对儿子死亡时软弱,失控,比女人(妻子)还脆弱,但是在他人注视时,也要扮演一个符合社会期待的强壮的男性⻆色。电影中反复出现他用注射药物来维持自己的健美,拼命健身,用以佐证消防员对确立自己男性气质的痴迷。此时男性不再是天赋的,理所当然的概念,而是被构建,被规训后的⻆色扮演行为。此外,从物理层面,Alexia似乎有着超乎寻常的体魄。冷漠,冷静,能够毫不费力的杀死几个男性(当然她不止杀男性),这种超强的体能来源于金属钛置入对她的能力改造,也来源于她本性中潜藏的“男性气质”基因。

值得一提的是,Alexia的杀人方式是将发簪插入对方身体。此时发簪的侵入也是家庭体系下父权的象征,代表了阳具/菲勒斯,是超越父亲的雄心和一种对父权的反叛心理,昭示着她内心夺权的渴 望。然而她的心理防线在遇到消防队⻓后被瓦解,这个父亲的权威不 容置疑,但他同时也是能包容Alexia一切问题的慈爱父亲的形象。在Alexia烧死亲生父亲后,她犹豫不决想要使用发簪杀死消防队⻓时, 被消防队⻓用强力制止住了。这个父亲对她的关爱,并不来自于她的女性身份,而是一种家庭和亲情的纽带。同时,有趣的是,这两个人为了共同的利益维持着一个内心都知道是谎言的谎言,他们彼此需要,又彼此依附,此时她不再需要这根发簪,不再需要夺权,影片从弑父转到了恋父的维度,边界再次消融。这里的权力网络也是流动的,网络中的个人不仅流动着,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同 时运用权力。全片的边界都是流动和模糊的,偶尔甚至显得非常得混乱,但这恰恰是导演或者一个赛博格世界想要的。

如果单从赛博格和精神分析的⻆度诠释,显然无法把握整部电影,在Alexia杀人的场景中,呕吐物与血浆喷溅,被刺穿的脸,头⻣ 被碾碎等暴力刺激的视听语言,同样冲击着观众的大脑。这是一个 静而狂热的杀手,不同于暴力美学对场景的仪式化,片中未被诗化的暴力场景此时显得无比野蛮和凶残,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不时感受到来自大银幕的相同的疼痛与震撼。影片开头的迷幻紫色,赛博朋克式的闪光和服道化,同样也奠定了接下来的调性。

给杀人犯作传的《钛》,题材上具有一定的挑衅感,全片对白不多,配乐不多,可以专注地集中与视听语言之上,感受大银幕上人 物紧绷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2021年不可多得的佳作。据悉,之后 该片于2021年7月14日由Diaphana司在法国发行。

 短评

车震受孕--新女性/酷儿电影奇观! 这令人震精的想象力!(妈呀看这意思要拿金棕榈了?

8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开头就像一堆零件没组合好的车,开起来叮铃锒铛的。生吃的女主角在这里的角色依然叫Justine,让我想起萨德侯爵的Justine ou les malheurs de la vertu,这次她的确是个无辜纯洁的象征,因美德遭遇了不幸。

13分钟前
  • momo
  • 还行

钛绝了钛妙了这才是应该在戛纳看到的那种电影啊!就是要这种打破所有想象、重新定义类型、元素、风格和题材的作品!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的女性作者真的是我们的幸运!Again,身体永远是自我/他者之间焦虑的永恒战场。在不远的将来,本片绝对将会是女性主义电影评论家论文中的新圣经,关于酷儿主义的理解真的是切中肯綮,我心中的金棕榈先奶上了!

18分钟前
  • 德小科
  • 力荐

.

19分钟前
  • 文淇
  • 还行

全程高能尤其是前半小时,属于是在影院里看才能爽到的那种,估计资源出来会两极(参见加斯帕.诺)。女主角为艺术大献身,而文森特林顿真.老戏骨,感觉靠这片也能拿影帝。一边肉疼一边遮眼还一边忍不住笑了出来请问这是什么体验,以后出门我打算也带根金属筷子防身。

2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令人兴奋的独特性在于将类型元素和从其它电影中汲取而来的创作灵感,进行了大胆且挑衅的杂糅拼贴,并注入非常当下的视角(酷儿精神的极致展现、身体和性别政治的探讨以及对toxic masculinity的审视),与此同时擅长的影像冲击力被无限放大,这使得迪库诺成功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位置|不是本届主竞赛最好的电影,但却是最大胆且令人敬佩的金棕榈选择。

2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驾驶我的车

32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钛失望了,为毛生出来的不是变形金刚?不懂女性导演干嘛也要用生孩子承载表达,女的除了生孩子没别的用了?还是除了生孩子想不出女的还能怎么表达自我?什么酷儿精神什么女性主义说实话没看出来,这片更像是在呈现导演对父权的疯狂迷恋,一个钛合金老妹儿,只对金属机械产生性欲,把全世界的男女老幼都当对手,杀起亲爹妈都毫不手软,遇到个“父爱”爆棚的老男人竟然莫名其妙就沦陷了,开始就算拿棍都想解决掉“麻烦”,遇到老男人之后突然跟自我和解,母爱随之大爆发?哦,还有失孤之痛是两个人的吧?为啥老男人的老婆就得强忍悲痛还得情深义重地叮嘱来历不明的怀孕老妹儿照顾好老男人?一股子后宫姐妹的味道,简直有病。有多喜欢前半段,就有多恶心后半段,这玩意儿也能扫奖就离谱,不过从把《寄生虫》碰捧上神坛开始,欧洲文化圈就已经没救了。

37分钟前
  • 妖一
  • 较差

戛纳邪典

41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my car drives me

43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这部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大奖的“戛纳邪典”真是让我难以接受!虽然有一些影评人引经据典地解读其奇幻、混杂、隐喻等优点,我直观的感受是从理念到视觉上,都“脏”到了几次让人看不下去!创造者有其自由表达的权利,而评委会,特别是评委会主席斯派克.李怎么会同意给它大奖?让人叹息啊。

4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较差

Grave导演的第二部作品,很失望啊。这些年最无聊的金棕榈吧。摄影演员都不错,但是基本的故事却完全没讲好,漏洞百出的剧情,被极度渴望吸引眼球的画面推着走,本该兴奋却很催眠。女主的角色写的相当差,动机模糊,前后矛盾,强忍着差点睡着啊。如果导演不是女性,估计不会拿奖吧,可能还会被骂,今年最父权的电影等等之类。与此同时,Paul的Benedetta一个安慰奖也没有…“很血腥”(其实还好,类型片的影迷应该会非常失望),“女导演”(其实相当父权),“trans”(其实哪跟哪呀!),一众前卫大胆的符号包裹着不变的内核,是戛纳越来越保守吗,还是这个世界本就虚伪

46分钟前
  • freyr
  • 较差

与《安妮特》类似,令观众难以直接将其归入任何一种既定类型范式的影像,就像片中主人公的身份特质一样时刻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ta可以以女人的身份爱女人,同样可以以男人的身份爱男人,甚至于以儿子的身份爱上父亲、以人的身份爱上非人的硅基物质;Alexia一方面伴随着怀孕的过程而越来越成为一名真正的“女人”(以至于在分娩时终于卸下全部伪装让Vincent直呼其本名),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变装而越来越成为男人(Adrien),二者并行不悖,直至其诞下人机混合的新人(耶稣-圣母之子)。高度寓言化的架构,除却广泛提及的柯南伯格、昆汀,更令人想起祖拉斯基的《着魔》、阿莫多瓦的《吾栖之肤》、波兰斯基的《罗斯玛丽的婴儿》,甚至于阿伦诺夫斯基的《母亲!》。

47分钟前
  • dasperעִבְרִית
  • 还行

很奇怪的,看完感觉片子很厌女,却确实是个女导演拍的。她是很聪明的,了解观众G点,把许多讨论度高的东西塞到一个怪里怪气的故事里(这点就跟生吃一样),通过一些视觉冲击的东西淡化了其实很功利的本质吧。但是竟然大获成功,斯派克李你确定自己不该多看点日本电影吗,瞧这玩意把你给吓得

5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跟汽车做爱就给我惊了,还怀了个铁孕,但后面再也没惊过。她的杀人动机从何而来?结果后面转到了对酷儿的象征去了。但这无非也是一个被迫的社会意义上的酷儿身份,基本算是伪酷儿,不涉及生理和心理,因为我看不到女主对自己性别有何挣扎,她只是为了逃脱通缉而已。后面又有了新的问题,她怎么与消防队长产生的情感链接?影片有着先锋性的文本主题,也许想用一种新颖的角度去诠释身份与社会,但整体的结构和情绪却无法融会贯通。《生吃》的时候还能用更生猛更直接的影像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到了这作却感觉有些大而不当,格局上来了,但内核还是小的。对于我来说,化简为繁了,灵气和质感反而不如更生涩稚嫩一些的《生吃》。

56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

今年戛纳第一部退场的 实在看不了这种 生理疼痛

57分钟前
  • 十二
  • 还行

三星半。Alexia就像魔鬼的宿主,所到之处尽是屠戮。但她又极其孤独,大脑被钛保护,无惧烈焰,身心却没有依靠,直到那个消防员男人的出现。导演朱利亚·迪库诺用迷幻血腥的视听语言,表达着脆弱的个体情感,情节设置上充满了惊悚和争议,挑战着大众的道德底线。女主角Agathe Rousselle和男主角文森特·林顿对表演的付出程度,令人咋舌。

58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生异形吗,你们哥几…哥俩。

60分钟前
  • 衔蝉
  • 很差

看完之后缓了两天,倒不是因为视觉上很肉疼,而是因为它在解读的层面上太复杂了,不论是社会议题,还是类型混搭,都需要认真的思考一下。它就像新时代的《欲望号快车》,你很难不联想到柯南伯格,导演把钛金属揉进了女主角的骨子里,借这样一个新物种去完成个人表达,女导演镜头里的女性身体仿佛带着生理上的触感,视听的情绪和节奏都很酷飒,配乐的节拍时刻跟女主角的内心蠢蠢欲动。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们能给金棕榈颁给这样一部电影,太让人敬佩了!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金棕榈给她!影帝影后也给她!

1小时前
  • 嗶嗶嗶大大大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