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伦拜校园事件

HD中字

主演:Jacobo Arbenz,Mike Bradley,Arthur A. Busch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0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2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3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4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5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6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3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4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5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6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7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8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19科伦拜校园事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科伦拜校园事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记录片拍摄的起因是美国哥伦比亚中学的校园枪击事件。纪录片人摩尔着眼于大屠杀的背景、环境以及公众对这个事件反应,深入到美国暴力事件的本质,把枪支作为一种符号来探讨美国自由和自我毁灭之间的联系与矛盾。  摩尔通过与南方公园作者Matt Stone、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Charlton Heston和音乐人Marilyn Manson等人的互动,逐步揭示出科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和美国高暴力犯罪的根源。月落玉长河我就是歌手断网假期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十月初五的月光疯狂大老千婚礼协议剧集版第一季只有我不存在的城市2016电影版孤独的美食家跨年篇孟来财传奇魔符镜花水月第四季2024河南春晚盗墓笔记之怒海潜沙&秦岭神树黑钱第二季化身博士1931第二次呼吸2007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粤语)赵子龙坂上之云第一部破发点:大满贯之路神探驸马请接嫁一起吃饭吧时尚台前幕后的故事丑女贝蒂第四季黄河英雄紫罗兰永恒花园纽约迷幻我是MC镀金时代第一季野良猫洛克:巨无霸夜店女王龙三和他的七人党诗词来了狼嚎湖杀令爱在旅途漂泊者夜半歌声1937绿色马车54激情俱乐部许海峰的枪画皮师2

 长篇影评

 1 ) QUOTES

Michael Moore: If you were to talk directly to the kids at Columbine or the people in that community, what would you say to them if they were here right now?

Marilyn Manson: I wouldn't say a single word to them. I would listen to what they have to say, and that's what no one did.

Chris Rock: You don't need no gun control. You know what you need? We need some bullet control. We need to control the bullets. I think all bullets should cost five thousand dollars. Five thousand dollars for a bullet. You know why? 'Cause if a bullet cost five thousand dollars, there'd be no more innocent bystanders. Every time somebody get shot they'd be like, "Dang, he must've did somethin'! Shit, they put fifty thousand dollars worth of bullets in his ass!" And people would think before they killed somebody if a bullet cost five thousand dollars. "Man, I would blow your fuckin' head off... if I could *afford* it! I'm a get me another job, I'm a start saving some money, and you a dead man!"

Marilyn Manson: The two by-products of that whole tragedy were, violence in entertainment, and gun control. And how perfect that that was the two things that we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with the upcoming election. And also, then we forgot about Monica Lewinsky and we forgot about, uh, the President was shooting bombs overseas, yet I'm a bad guy because I, well I sing some rock-and-roll songs, and who's a bigger influence, the President or Marilyn Manson? I'd like to think me, but I'm going to go with the President.

Michael Moore: Do you know that on the day of the Columbine massacre, the US dropped more bombs on Kosovo than any other day during that war?

Marilyn Manson: I do know that, and I think that's really ironic, that nobody said 'well maybe the President had an influence on this violent behavior' Because that's not the way the media wants to take it and spin it, and turn it into fear, because then you're watching television, you're watching the news, you're being pumped full of fear, there's floods, there's AIDS, there's murder, cut to commercial, buy the Acura, buy the Colgate, if you have bad breath they're not going to talk to you, if you have pimples, the girl's not going to fuck you, and it's just this campaign of fear, and consumption, and that's what I think it's all based on, the whole idea of 'keep everyone afraid, and they'll consume.'

Marilyn Manson: When I was a kid growing up, music was the escape. That's the only thing that had no judgments. You know, you put on a record, and it's not going to yell at you for dressing the way you do. It's going to make you feel better about it.

[about accusations that he was responsible for Columbine killings]

Marilyn Manson: I definitely can see why they would pick me. Because I think it's easy to throw my face on the TV, because in the end, I'm a poster boy for fear. Because I represent what everyone is afraid of, because I say and do whatever I want.

 2 ) 大国的恐惧


——《克伦拜恩的保龄》是第一部让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第四遍的纪录片。尽管我已经爱了很多人,我还是爱上了麦克·摩尔。

在密歇根,几乎任何人都有接触到枪的机会。一个瞎子可以拥有枪,为了有趣可以让一只狗扛着枪,银行为了吸引顾客开户可以赠你步枪,在沃尔玛这样的大超市和K-MART零售店你可以很容易地买到子弹,有责任的公民加入国民卫队还定期组织射击练习。
老影帝查尔斯·赫斯顿也是全美枪支持有者协会主席说,他家里摆着一支上膛的枪,是他在享受由一群打下这片江山的老白人所指定的法律赋予的权力。
国民卫队说,没有人能保护你和你的家人,除了你自己,难道你要指望警察么指望政府么?
片中主要涉及的三个惨剧都发生在密歇根,来自国民卫队的特瑞·尼古拉斯和提墨西·麦克怀恩制造了1995年的 俄克拉玛大爆炸造成168人死亡,克伦拜恩高中的两个男生枪杀了16名师生,一名6岁的男孩在舅舅家拿到了一把手枪带到了学校枪杀了另一名六岁的女孩。

1

在克伦拜恩大屠杀发生后,查尔斯·赫斯顿来到发生惨案的城市,激情四射地强调每个美国公民持有枪支的权利。人们则在煞费苦心地寻找大屠杀发生的原因:重金属文化,暴力影片,父母,电子游戏,南方公园(看画面上说这话的人貌似是个神职人员,看样子Matt Stone和Tray Parker真是吓到他们了),电视,娱乐节目——不过最多的指责还是针对大吼“上帝根本不存在”的玛丽莲·曼森,因为凶手听他的歌。 当他两年后回到丹佛开演唱会的时候,摩尔跟他谈话了。虽然我不怎么听他的歌,但是被他的言语迷倒了,妖人果真是有妖气的。
公众责备他的理由是,不是每个看凌志广告的人都会买凌志车,但是总有一些会的。
曼森说,我明白为什么会挑我出来做靶子,我的形象十分具有代表性,在电视里作宣传是很容易的事。我是所有恐惧的源泉仅仅因为我只是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随之而来的两个副产品就是谴责娱乐节目中的暴力和武器监督制度,多完美的竞选纲领!这样就莫妮卡·莱温斯基和那个轰炸其他国家的总统之间的事情就没人关心了。我只是个唱摇滚的歌手,谁的影响力更大一些呢,玛丽莲·曼森还是总统?我个人希望是我自己,但应该还是总统的吧。(克伦拜恩大屠杀这一天,美国在科索沃投下了最多的导弹),我认为这很有讽刺意味。因为没有人说总统对这起流血事件也有影响,媒体也不会这样报道的。因为当你看电视,看新闻,你只应该感到充分的恐惧,洪水,艾滋,谋杀,然后广告时间来了告诉你请买宜家买高露洁,你口气不好就没人离你,你有疹子就没人愿意干你,这些都是恐惧和消费的宣传,这一切只来源于一个思想就是让所有人保持恐惧,这样他们才会消费,我认为,是时候减少这种做法了。
摩尔问他,如果你和哥伦比亚中学里面的人交谈你会说些什么呢?
曼森说,我什么都不会说,我想我更应该好好听他们说些什么,这是没人做过的。
在两个克伦拜恩事件中的幸存学生与摩尔的合作下,K-MART宣布在将三个月停止销售武器弹药。


2
两个凶手在制造惨案之前去打了保龄球,这有什么寓意么?掷出保龄,瓶倒下,这个动作也许正是开枪,受害者倒毙下的慢镜头预演。
可摩尔说,慢着,其他国家也有保龄球。被视为哥特之乡的德国,有很多玛丽莲·曼森及其拥蹙者;在 法国也能看到同样的暴力影片,暴力游戏则产自日本;如果说是因为家庭破碎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可英国的离婚率比美国高许多;如果说是因为贫穷,加拿大的失业率是这儿的两倍呢;还有人说这与美国的血腥历史有关,可德国,日本,法国,英国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制造过大屠杀。可这些国家每年死于枪击的人数都不足美国的零头。又有人说因为在那些国家不太容易搞到枪。
于是摩尔来到了加拿大的温莎城,这儿与底特律隔河相对,有40万人口。在过去三年中这个城市只发生了唯一一起谋杀案,是一个从底特律来的家伙拿着一支从明尼苏达偷来的枪干的。
在加拿大,没有贫民区,没有种族歧视,每个人都能得到免费的医疗,家家夜不闭户。这里是天堂么?
无所事事的青年人翘首等着好莱坞出的血腥片,失业率高达8%-9%,种族构成复杂,3000万公民中大约有700万件武器,在沃尔玛,弹药你想卖多少就能买多少。跟美国很像的嘛。

准备充分,摩尔向查尔顿·赫斯顿的大别墅进发。

3
当六岁的小卡拉死在同学的枪口下以后,枪支协会的人也发怒了,他们十分希望把这个六岁的男孩在高高的树上绞死而没有人问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男孩来自一个贫穷的黑人家庭,他的妈妈为了不被动地接受救济而每天坐很久的车去打工,为富人端饮料,她没有钱付房租正被迫要搬家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哥哥家,于是就有了惨剧的发生。
像上次一样,查尔顿·赫斯顿又在惨剧发生后来到当地继续他的演讲。就像他不应该去这些悲伤弥漫的城市一样,这次查尔顿·赫斯顿也不该放摩尔进门的。
这个西方白人男性中心主义者的每一句托词都被摩尔孔武有力地反驳了。他败了,他无言以对了,最后他回到自己的房间不再回答任何问题。
摩尔把小卡拉捧花微笑的照片摆在赫斯特的豪华庭院里离开了。

4
中间有段讲述美国历史的动画,听配音很怀疑是Matt Stone和Tray Parker做的。

因为害怕受迫害他们来到了美国,因为害怕印第安人就只好把他们全杀光,因为害怕失去自由开始杀英国人,因为害怕工作他们从非洲买来了奴隶,因为害怕奴隶他们发明了不用重复装弹的手枪, 奴隶制废除后因为害怕黑人又成立了3K党,当3K党被定义为恐怖组织后他们又成立了全美枪支所有者协会,当黑人可以做公车前部时他们开始恐慌,搬到郊区安上三重门锁买上两亿武器来让他们保持安全感。

以前上犯罪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说,攻击性强往往都源于内心的自卑和恐惧。这话用来说美国,还真不错。
要是这么说,我们中国人的得过且过和委曲求全就来源于内心的夜郎自大和无所顾忌,是不是也有道理呢。

 3 ) 中心思想不明确

暂且不说别的,就美国为什么持枪犯罪率这么高本片就根本没有给出一点点缘由,也没有一根中心线,如同泼妇一般谩骂一圈。我们来看一下,最前面基本陈述了一下Columbine事件及其周边的人物采访,然后开始找原因。1.美国生产大量的武器。为此还采访了lockheed martin的发言人,然后抨击了时为NRA主席的Charlton Heston,称他的rally促使枪支泛滥。在简单反驳了Marilyn Manson不是让年轻人愤怒的原因之后,又开始谩骂美国的媒体。2.媒体的种族倾向明显。请问这和美国的犯罪率高有什么关系。黑人不会因为电视上攻击了黑人而去持枪杀人。然后去了加拿大,猛抽了自己第一个推论的嘴巴。3.武器泛滥没关系,加拿大武器也泛滥,但治安一直很好,原因是大家普遍不恐惧……到这里可以肯定这个胖子一定不知道什么因果关系。4.武器太容易购买。找了几个人到K-Mart闹了一圈把子弹业务停了。最后去了Charlton Heston家了扯了扯淡走了。总体而言片子完全没有逻辑啊,你说的1234确实都是事实,但彼此根本没有联系更谈不上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原因。整个一个泼妇骂街纪录片啊。不过话说回来Michael Moore是挺勇敢的,但这个片子的好坏也没有关系。就这样吧,当看新闻了。

 4 ) Gunman,美国自由感觉的代价

以前和同学聊天,该同学说如果中国人都可以合法拥有枪支的话,他要么逃到人少的乡下,要么出国,因为中国很多人都想办坏事,只是没能力。zf是强势的,如果老百姓都合法有枪支的话,那么至少zf的很多事情肯定办不成。

枪支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缩小了男人、女人、大人、老人和小孩的力量差别。枪支给了人们力量,至少有一种自由、安全的感觉,感觉压倒事实。有了枪支,片警不敢随便登门拜访;城管不敢再对小贩横拳相向;老师不敢再体罚学生;开发商不敢再骚扰钉子户;家长不让孩子再当警察......

最可怕的是,安分守己的人不敢拥有枪支;而好勇之徒希望利用枪支来敲诈勒索。既然中国没有拥有枪支文化的传统,希望得到枪支的都是想利用这种力量的人,比如报仇或者抢劫。所以和平时期中国人没有枪支是件好事,战争或动乱期间除外。

中国的老百姓就像绵羊,说什么就是什么,不想拥有力量;而美国老百姓就是刺猬,政府也别想来占我的便宜。所以美国对枪支的争论也最激烈,宪法允许美国人合法拥有枪支,如果拥有枪支被禁止,大政府就会更加强势就像big brother,百姓会更加鱼肉。另外禁止拥有枪支,好公民会上较枪支,而投机分子会趁机制造相对强势,这样只会让坏人相对更有能力伤害好公民。我感觉麦克禁枪的梦想不会实现,任何人都不应该相信政府的话;政府说“我来保护你”这句话时,最好相信另有目的。所以美国人拥有枪支是合理的,代价当然也很可观。

经济危机让少部分美国人更加暴力,就像麦克说的,他们更加自我恐惧:
4月4日 美国华盛顿州 至少6人在事件中死亡,包括5名儿童
4月4日 美国匹兹堡市 三名警察被打死
4月3日 美国纽约州 亚裔用步枪杀13人后自尽
 Is gun control a solution?

 5 ) 迈克尔·摩尔,揭露阴谋的“阴谋家”

很多人说,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揭露了美国社会的黑暗,揭穿了美国政府的阴谋;也有人说,让无数观众认清美国政府、特别是以布什为首的美国政府的卑鄙行径、让人了解其“流氓本质”,从而号召民众反对之、抗议之,这本身就是迈克尔·摩尔的阴谋。然而,无论他是在揭露阴谋,抑或是在酝酿别的阴谋,这些争议统统不能掩盖一个事实,那就是迈克尔·摩尔的纪录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来没有一个纪录片导演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观众为之掏钱买票进电影院观赏,甚至于做到让每一部纪录片都大获好评,但迈克尔·摩尔做到了。或许很多人了解他是通过《华氏911》,这部片子也的确风靡全球,刷新了纪录片电影的票房记录;而它超越的,恰恰就是摩尔自己的另一部片子,《科伦拜恩的保龄》。然而这仅仅是票房数字上的超越,在谈及内容和意义时,不少人还是更推崇这部《科伦拜恩的保龄》,因为它不似《华氏911》那般强硬地推销摩尔自己的观点,而是诚恳地呈现,让观者自己评判。《科伦拜恩的保龄》一片曾获得奥斯卡大奖以及戛纳特别奖,甚至还被国际纪录片协会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那么,迈克尔·摩尔究竟为他的纪录片注入了怎样的魔力?这背后究竟是否是一个“阴谋”?这颗神奇的保龄又是如何上升为经典的?

《科伦拜恩的保龄》一片,以1999年发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科伦拜恩高中的一起震惊全世界的校园枪击案为切入点,联系其他暴力事件,探讨美国社会的枪支泛滥、暴力肆虐的状况与原因。在这起惨案中,两名科伦拜恩高中的学生使用合法渠道购得的枪支弹药,杀害了十二名同学和一名教师,继而双双开枪自尽。事件之后,两个词被无数次提及:枪支,暴力。它们各自究竟存在着怎样的问题,它们二者又究竟是如何连接着发挥效应?摩尔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借由镜头诉说了自己的观点。

全片结构看似同其内容构成一般繁复,因为它几乎每一分钟都在展现一段完全不同的内容。但究其根本还是在探究枪支和暴力问题。影片开始,摩尔进入一家银行申请开户,在简单地填写了几张表格之后,他不仅获得了户头,还获得了一把猎枪——没错,这就是在枪支开放的美国办理银行业务所能获得的奖品。随后,他用访问展现了美国人是如何地爱枪、在美国是如何地方便获得枪支弹药,以及美国人对于私人拥有枪支才能保护家人保卫国家的坚定信念。可是与此同时,摩尔又无情地展示着暴力、惨剧,让人惊骇。枪保护他们了吗?
里多顿,科伦拜恩高中的所在地,也就是枪击惨案的事发地。这里坐落着美国最大的武器制造商之一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厂。五百多员工都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孩子大多就读于科伦拜恩高中,或者说科伦拜恩高中的一些学生的父亲就是造炸弹的。里多顿附近,还有不少美军的军事设施。每个月,都会有军车运送军用装备行驶在里多顿的街头,一次次经过着科伦拜恩高中。是不是这种氛围酝酿了科伦拜恩枪击案的恐怖气息?究竟是什么制造了惨剧?

无数的人们在寻找着原因,各种专家在给出不同的答案。重金属音乐、哥特音乐、暴力游戏、南方公园、玛丽莲·曼森、破碎的家庭、失职的媒体……是这些种种的罪过,酿成了惨剧。是这样吗?摩尔的镜头带给我们困惑:哥特音乐发源于德国,法国也有暴力电影,世界上的暴力游戏多来自日本,离婚率美国没有英国高,失业率加拿大又是美国的两倍……然而没有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充斥着如此多的枪杀、暴力。是因为宪法第二修正案保障的人人拥有持枪的权利吗?是因为美国枪支管制松懈吗?是因为美国枪多吗?可是摩尔带我们去加拿大一探究竟,竟发现加拿大人更爱枪、拥有更多枪支,然而却极少有枪击事件,甚至好几年都没有人死于枪下。可见,这些答案显然都没有触及实质。

迈克尔·摩尔就是这么坏,喜欢在纪录片中摧毁我们的惯常思维,让你惊异于事实与想象的差距。似乎,世界的真面目之于我们是那么的陌生。可是他给出的镜头又是那么的真实,让人无法拒绝。其结果就是,观者带着瓦解又重建了的疑问,心甘情愿地跟随着他的镜头,阅读、思考。

这部片子的确有一个挺让人费解的片名,以至于许多人在观影过程中要额外分散精力来探究、理解片名的意义。保龄,似乎与枪杀永远也不会产生关系。然而,这偏偏被狡猾的摩尔利用来做片名。保龄,是密歇根民兵们练习射击时使用的标靶,因为它们近似于人的体型;保龄,也是两名少年杀手生前最喜欢、也是唯一喜欢的学校课程;保龄,还是他们在大开杀戒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可是为什么没有人把枪击惨案归罪于保龄?

如果真的把枪击案归罪于保龄,那无疑是显然的荒唐、讽刺。这是否同样适用于少年杀手爱看的暴力电影、爱玩的暴力游戏,以及他们生前爱听的玛丽莲·曼森?枪击案之后,曼森被迫取消了多场演唱会,甚至于时隔多月重回科罗拉多演出时依然遭到集会抗议。反对者说,会有人听了宣扬杀戮的歌而去杀人吗?答案是不?那么会有人看了汽车广告而去买车吗?答案是不,但是有一些会!可怜的曼森。他对摩尔阐释着,为什么总统在外面扔炸弹,却无人理会;而我因为唱摇滚,就成了混蛋?我和总统谁的影响力更大?我很希望是我,可是我知道那是总统。然而却没有人指责总统。究竟有多少科伦拜恩的保龄?什么又是伪装成保龄的本质缘由?

摩尔的纪录片必定少不了总统的角色,无论是民主党当权还是共和党当权。这一次,总统在哪里?他在公告民众科伦拜恩发生惨案的全国电视讲话的画面里,也在一小时前公告民众美国完成了空袭科索沃的既定目标的全国电视讲话里。1999年4月20日,清晨,美军发动了对科索沃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空袭行动,克林顿在电视中称美军完成了既定打击目标,没有伤及无辜,然而摩尔给出的画面却是被美军炸毁的学校、医院;几个小时后,科伦拜恩传来了五百多次枪响、留下了十多具尸体,我们却得不到一个解答:为什么?

是因为美国的历史本身就是一段暴力史吗?摩尔给出我们史实:伊朗、瓜地马拉、智利、巴拿马、越南、苏丹、萨尔瓦多、阿富汗、伊拉克;许多国家习惯性地被美军入侵、平民们习惯性地伤亡,直到911,美国经历了毫不习惯的前所未有的溃败。然而,德国屠杀过一千两百万人,日军侵略过中国,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制造过大屠杀,英国也曾屠杀过印度人。摩尔说,不见得历史上暴戾的国家就会形成可怖的传统与现实,这是美国政府的阴谋。

美国政府总是将美国置于恐惧的氛围之中。美国的新闻网每天播出凶杀案的消息,让人感觉时刻都会发生危险;他们不懈追逐着暴力、犯罪,却根本不会关注空气污染导致洛杉矶一些地区已经看不清好莱坞立于山上的招牌大字。政府要人们知道,他们时刻都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他们要戒备,要武装,要先发制人,要打击潜在的威胁。于是,美国的军事行动都显得那么的合乎情理而为人民所接受,至少在一开始。然而这种政府营造的出于政治目的考虑的氛围实实在在地也影响到了普通美国民众的生活。甚至是一直以来,美国人都时刻武装着,因为这是宪法所赋予的权利。

摩尔总是擅于抓住看似平常的确保真实的影像,再通过阴谋般的剪辑,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会用其招牌式的别有用心的对比,让他的观点呈现在不言中。此部纪录片中,好莱坞老牌影帝查尔顿·赫斯特不幸中招。作为全国步枪协会(NRA)的主席,赫斯特参加了多次挺枪大会,坚定支持私人拥有枪支。在摩尔扑捉到的镜头中,赫斯特主席是那么的慷慨激昂、那么的睿智幽默。然而他的精彩发言却总是不合时宜地出现在枪击惨案之后:一次是科伦拜恩之后的里多顿,一次是摩尔的老家弗林特——在那里,一名六岁的男孩儿用从舅舅家偷拿的枪将一名六岁女同学杀害。于是此片的高潮到来,迈克尔·摩尔决定以NRA会员的身份求见赫斯特主席,询问他对于美国如此多枪击暴力事件的看法,并寻求其对多次不顾民众感受出现在枪击惨案发生地主持挺枪大会的解释。然而这一次镜头捕捉到的真实的赫斯特却令人失望,没有了慷慨激昂、没有了睿智幽默,呈现出的只有坚持宪法第二修正案的那份顽固,以及最后的默然离开——这时的摩尔希望主席先生能对案发地受伤的民众表示歉意、能为惨死枪口的六岁女孩儿表示哀悼。

《科伦拜恩的保龄》作为迈克尔·摩尔的代表作,全片上下无不弥漫着典型的迈克尔·摩尔式的新纪录电影的气息。新纪录电影对传统纪录电影表现手法进行了质疑和反叛,对传统纪录电影的真实观发出着挑战。美国纪录电影理论家亚瑟对新纪录电影下的定义是:在反英雄的时代,影片制作过程中心明确,拍摄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识,对拍摄对象表现真实不确定。影片在制作中极端地发展自我意识和个人主观性,电影制作者积极的在场干预。从摩尔的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的特点。通过有意识的剪辑,将真实元素拼接成表达其自己意思的片段,借以强烈的对比效果呈现内容及思想的对比反差。作为政论式的纪录片,摩尔的片子中的解说词并没有太多的直接灌输,甚至我们会感受到他是在不停的发问,不停地纳闷着“为什么”,然而与此同时,他的画面却让他的观点不言自明。这显然是一种较之格里尔逊模式更为高超的手法,他能让观者自己思考,而不强奸观者的意志和思想。

纵观迈克尔·摩尔的几部作品,我们不难总结其创作套路。在确立了上述的表达手段之后,他往往会选择焦点性、争议性的话题,运用丰富新颖的表现手法,灌注锲而不舍的追踪方法与批判精神,用夹杂着幽默与辛辣讽刺的镜头诉说自己的观点。他的纪录片中会出现不少动画片段、卡通效果,比如此片中借用了南方公园中的一段介绍美国历史的片段来讽刺美国人长期笼罩在无谓的恐惧中的生活,这在纪录片电影中可以说是很大胆而独特的。此外,摩尔纪录片的配乐总是那么令人叫绝,透露着他浓厚的娱乐精神。比如开篇对典型的美国式清晨生活的解说配上欢快版美国国歌,让人在沉重话题开始前感受最后的宁静;比如说明美国人爱枪时配上欢快的歌曲,歌词唱着“快乐生活是什么?快乐就是砰砰砰”,画面却切换出现各种枪杀、走火镜头,还有介绍美国入侵他国干预他国内政的暴力史时配了悠扬的乡村音乐,惨剧搭配欢快旋律,对比震撼。

一些美国人骂摩尔是叛国者,因为他镜头中的美国政府是那么的无耻,美国社会是那么的黑暗,政客们各怀阴谋唯利是图,美国是那么的令人沮丧。许多人也会觉得摩尔不久就会移民加拿大,因为“保龄”中的加拿大是这么的安全、加拿大人是这么的友善,“精神病人”中的加拿大人是这么的幸福、加拿大的福利制度是这么的完善。摩尔的确是在揭露美国的黑暗,然而这恰恰也是摩尔的良心、责任感所在。至少,我们能感觉到他在关注,他在思考,他有期待。而摩尔式的新纪录电影常常显示了其过于鲜明的个人意志,他阴谋般的剪辑、别有目的的镜头语言也常遭人诟病。比如“保龄”中摩尔带着两名科伦拜恩受害者前往K-mart超市,希望他们停止销售子弹,多次交涉并最终获得胜利,就显得“摄像机”过大的威慑力干预到了真实的进展。这的确是在纪录片和故事片界限尺度游走的表现,是对纪录片能否被称作纪录片的标准的探究,也是新纪录电影发展过程中相当长的一个时间里说要争议的命题。作为观者,姑且不论导演如何阴谋般地利用真实元素来表达己见,因为在其元素真实的前提下,是否诉说了事实,是否是在“揭露阴谋”,这本身就是由观者自行判断的,而这,也恰恰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6 ) 警钟为谁而鸣?

美国人怕死。自我保护到了强迫症一般的地步。无论是里根式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克林顿式的实用主义者,所有政客都希望把暴力堵在国门之外。合乎其利益的,他不管对不对都要扶持;不合乎其利益的,他就要根除之。《华氏911》导演Michael Moore 拍摄的纪录片Bowling for Columbine一开始就记录了这样的一部历史:

• 1953, 推翻伊朗总理摩萨德(Mossadeq),扶持伊朗国王上台;
• 1954, 中情局推翻瓜地马拉民选总统阿尔本兹(Arbenz),其间200,000 平民被杀;
• 1963, 支持南越总统吴庭艳被刺杀;
• 1963-1975年期间,美国造成了东南亚4百万人丧生;
• 1973年9月11日,美国策动智利政变,民选总统阿连德(Salvador Allenda)被杀,独裁者皮诺切(Augusto Pinochet)被扶持上台,5000智利人丧生;
• 1977,美国支持萨尔瓦多军事统治者,700000萨尔瓦多人被杀;
• 1980年,美国扶持本拉登对抗前苏联,中情局给了本拉登30亿美元经费;
• 1981年,里根向“反抗军”(contras)提供培训和资金,其间30,000尼加拉瓜人丧生;
• 1982年,美国向萨达姆提供几十亿资金,支持萨达姆发展武器对抗伊朗;
• 1983年,白宫秘密运送武器至伊朗,让伊朗对抗伊拉克;
• 1989年,CIA特工、巴拿马总统诺列加(Noriega)不听华盛顿指挥,被赶下台,其间3000巴拿马平民死伤;
• 1990年,伊拉克在美国武装的武装下入侵科威特;
• 1991年,美国发动第一次海湾战争,老布什把科威特国王重新扶持上台;
• 1998年,克林顿轰炸苏丹的“兵工厂”,后来发现 该工厂原来是在生产阿司匹林;
• 1991年后,美国飞机几乎每周都对伊拉克执行轰炸任务,截至Michael Moore制作本片时为止,联合国估计有50万伊拉克儿童因轰炸和制裁而死;
• 2000-2001年,美国向塔利班政权提供了2.45亿“援助”;
• 2001年9月11日,本拉登利用他从CIA那里学来的专业知识,实施了 911恐怖袭击,杀死3000人。

然后,Moore的影片让我们看到:1999年4月20日,美国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中最猛烈的一次轰炸,轰炸中遭到袭击的包括医院和平民住宅等非军事目标。

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次轰炸的一个小时以后,祸起萧墙,科罗拉多州Columbine高中发生学生枪击事件,12个学生、一个老师被杀,无数人受伤,从现场录像看,场面如同好莱坞电影。借助军事强权,废一国元首如杀小鸡。可是这没有消灭暴力,就如同长城没有挡住秦王朝衰亡的厄运一样。

Michael Moore是一个被人斥责为叛国者的人,也被另外一些人看成是美国的良心。从他这部《美国社会的暴力》上看来,他是一个难得的爱国者。他在认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暴力?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有很多人都开始责怪歌手Maryln Manson,因为此人形象颓废,不男不女,看起来像个活鬼。凶手喜欢听此人的音乐。这就如同因为马加爵爱听崔健音乐而让崔健对凶杀负责一样。Michael Moore 问:你怎么不去责怪保龄球呢?因为凶手凶杀前还打过保龄球呢!不是说这个人所代表的文化没有责任,可是因为其形象恐怖,在电视上更容易印证正邪之对立,而把责任全部推给他,这人们找到一个简单的解释,让处在思考的大脑得以休息,却让更多祸因“逍遥法外”,那就非常危险了。警方把附近所有的凶杀全部推到一个认罪的凶犯身上,对未了案件结案处理,警方“大功告成”,可是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说不定真正的凶手还会跑出来祸害。

也有人说是电视和电脑游戏造成了暴力,可是Michael Moore说,暴力游戏日本更多,怎么日本当年凶杀案不到百起,而美国有一万一千多?又有人说,这都是白人和黑人的冲突造成的,可是Michael Moore跑到加拿大,发现其社会构成更复杂,而加拿大的凶杀也很少。同样,德国人也听类似于Maryln Manson之类古怪歌手的音乐,也不见这么多暴力?怎么就是美国有这么多?

社会暴力是个复杂现象,有多重因素在发挥作用,包括上述这些原因。为一个事件找原因,其实是一种实用研究,要想在事物之间建立因果关系,你得排除所有其它可能的解释(rule out alternative explainations),才能真正让人信服。可是现象越复杂,就越是难以找到简单的因果关系。比如暴力思维的影响、个性、家庭教育、社区环境、贫困、种族对立、歧视、学校的安全保护、都有可能造成了Columbine事件。但是如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那样,有直接原因,也有间接原因。

要改变,只能综合防治。Michael Moore正在其网站上呼吁人们采取行动,给现政权所忽略或者失误的一些社会领域开展纠偏。这往往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未必能一朝一夕成功,却需要一砖一瓦的努力。如果听任现状的延续而无动于衷,我们交给子孙的,是什么样一个世界?

另外,把责任推向整个社会,寻求社会改良,很大一个可能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造成暴力有很多原因,这些原因发挥影响的力度却不对等。有些原因却更值得关注,比如本文开始所说的在海外的穷兵黩武,因为在海外的干涉,影响了整体社会资源的调配,使人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关注内部的社会改革。其间接影响更是无法估量。再比如枪支泛滥,也更值得去努力改变。这次事件当中,枪支均合法购买,子弹来自附近K-Mart大超市。10天后,美国枪支协会在丹佛市集会,丹佛市长Wellington Webb事先警告大会主持人不要来,说他不受欢迎。对方回答说:“这是美国,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复述这句话的时候,场上掌声雷动。如此爱好枪支,捍卫枪支拥有权,又不希望受害,鱼和熊掌,岂能得兼?

另外一些小的努力,可能会产生大的结果,我们称其为杠杆点(leverage points)。比如学校里的保安措施、着装规定(让武器不便隐藏)。但这些治标之策,和治本的人心工程、社会工程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长久收效。对个人来说 ,无论在朝在野,要想做成一点事,就得从具体的行动入手,每次做出一点改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每次影响一个人,对普通人来说,这可能是战术层面的可取之道。

中国幸亏是一个实行枪支管制的国家,否则目前就已经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学校凶杀,不知还要增加多少。如果不去查找精神的、社会的、教育的、家庭的、个人的各方面原因,情况还可能进一步恶化。社会郁积的对立和矛盾、偏见和歧视,也同样会成为暴力成长的温床。Michael Moore给美国敲的警钟,我们不妨一同侧耳倾听。

 短评

相当有趣。在观影中能够清晰的看到摩尔提出问题再构建论据最后提出结论,整个刨根问底的过程虽有主观煽动却没有太多说教,嘲讽的口吻让影片非常具有观赏性,同时也足以引起观众的深思。片中仅仅数分钟的卡通来嘲讽整个美国历史是最大的亮点之一!

3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曾扮演宾虚的好莱坞影星Charlton Heston竟然是美国枪支协会时任主席,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右翼激进的新保守主义者,其浑厚敷衍而缺乏耐心的嗓音的确让人不由唏嘘,绅士的特权和趣味掩盖不了种族歧视的自我消毒

5分钟前
  • 戛剑生
  • 力荐

then we forgot about the president was shooting bomb overseas,yet, i'm a bad gay, because i sing some rock and roll song

6分钟前
  • 下辈子再努力吧
  • 力荐

今天和往常一样,政府不断轰炸名字很难念的国家……

8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

十五年前摩尔的作品就已经如此成熟了,故事结构上还没那么花哨,但摩尔太善于叙事,咄咄逼人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剪辑和配乐同样充满了讽刺意味,娱乐性十足。PS:喜欢片中的美国史动画。

9分钟前
  • mOco
  • 推荐

一开始以为是讨论枪枝的威胁的纪录片,但Michael Moore却为我们讲述了恐惧与犯罪的联系。Charles Heston的言辞和他身后历劫佳人的海报在一起,怎么那么扎眼!

13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推荐

禁枪这事真不好说,那么多的主义要研究,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的,要不然早禁了,何必等到现在?美国都有4位总统死在枪子下。 8.1

18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最需要枪的人得不到

21分钟前
  • 卫卫卫
  • 力荐

所以the daily show实际上做出来还是个严肃的纪录片,算是模仿了吧

25分钟前
  • Mamula
  • 还行

刚好自己几天前才开了枪,朋友家里也有十几把枪。第一次摸到上膛的真枪时,我想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害怕失手的恐惧。但摸久了竟然就习惯了。怎么能习惯呢?操。于是我惊异美国买枪的方便,似乎对未成年人来说,买枪和毒品比买烟酒容易。美国人对万物的恐惧纯属病态。枪支合法无非是往疯子手里塞刀子。

30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invisible problems for U.S. strongly inspiring

35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力荐

加拿大是天堂啊?!!不过也正如剧里美国和加拿大的对比,为什么Michael Moore喜欢拍这类题材。不过没有深入研究下为什么学校总是首当其冲呢?!话说如果按照新闻联播,应该怎么分析中国人的安危意识呢?新闻联播从来没有讲过地沟油啊!卖切糕入室抢劫当街抢劫死个人就更去你妹的!!!

39分钟前
  • ★Napoleon,
  • 力荐

他一直都是这个调调,不过可怕的是我竟然超喜欢这个大左派......囧.....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我觉得《大象》实在有点操蛋的忧伤了......

40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力荐

hapiness is a warm gun。。。。MM真有点儿秋菊的架势

42分钟前
  • 贾小宁
  • 力荐

Charlton Heston:“我们有暴力的历史,开国先知觉得对,我就觉得不错。”——持枪历史决定论在中国民主立宪的面前是那么的...另人心酸。那是不是我也可以举着枪说“民主?你要让我们死了以后再说罢!”

44分钟前
  • 谁在水立方我撑起一把纸伞回头望
  • 还行

美国媒体灌输恐怖,美国人无安全感。(反例:加拿大)中国媒体灌输拜金,中国人要拥有各种名目的生活方式。(反例:所有正常可行的幸福感)

48分钟前
  • 希尼莫
  • 推荐

喜欢行事作风犀利的胖子。 还是对曼森不来感,《大象》始终不敢看第二遍。 平民枪指平民,无解的暴力甚为悲剧可怕 。 看到有政客为单身妈妈出来工作而说话,还有一些人一被问到要害就装作失聪真的很好笑,其实都只是身在其位的无奈吧。

53分钟前
  • 推荐

并没有完全的说服力,倒是造成了更多思考的空间。而且可以看到导演很强烈的个人立场和感情,当然,这不一定就是个缺点。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此片虽然讽刺了媒体对“恐惧”的概念的宣传,但其实它本身从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

54分钟前
  • Caesura
  • 推荐

结构和节奏都非常好 不过 美国之所以有趣 不就是他总结出来的这个原因嘛 加拿大多没劲啊

57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这胖子很喜欢在镜头前玩政治吗?中间的动画和音乐配合的真好,戏谑和调侃的调调和后半部分的对话居然还能融合起来。PS:对于一个走在街上随时可能被对面的人一枪打死的国家,我坚决不去。虽然我们这里的死法可能更奇特。

59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