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大长今》以来,几乎美食必谈诚意,一碗米饭也有三五重的诚意。这种文体到了《舌尖2》登峰造极,几乎成了灾难。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如今是各种诚意满到没吃都怕烫嘴。生怕吃完,嘴脸难看对不起煮饭的满腔诚意。
有心意必成美食,有心意的美食必定十全大补,这种非常唯心的理论如今已经成了国内媒体在介绍饮食的经典理论。所以我们听见看见都是某种几乎令人要哭泣的情绪最后内化成了诱人的食物,某种永远不能得到理想的情感在厨房成了精。各种欲望都转化了食欲。
本来一个厨子选取精美食材,用心烹饪,考虑食客需求营养搭配顺应季节这些本分,现在全成了不得了的用心良苦。
看过英国美食作家Nigel Slater美食节目,你就会如释重负——但凡家里掌勺的都有种感觉就是,端上桌让大家吃的瞬间像参加面试,总要交口称赞才是及格。可是Nigel Slater却完全是一副大爷这么烧,因为我愿意的感觉。
虽然他是个弯男,也不帅,但是看上去就是很屌。因此这档节目还是有点爷们样,他有一句话叫做按照你的口味来,这是美食节目少有的因为“我喜欢”的调调,主厨的口味在所有美食节目里仿佛都被忽略掉了,厨师要想的永远是顾客就是上帝,就是家人顾客爱什么他就做什么的定律。那个隐身在节目里的“他”,始终才是把控食物分数的boss。
大洋彼岸同样火爆的饮食节目玛莎斯图尔特,就完全是典型完美主妇的腔调。她开始每一集都是——“看已经是圣诞季了,或者夏天了,或者感恩节了,该为家人准备什么食物呢?”中间也免不了常常会叨叨这个小孩子或者你的爱人一定会喜欢之类的,做饭人的喜好完全不重要,重点是烧给别人吃,古今中外的主妇进厨房都是学生进考场,等着交卷打分的——你要讨好的人喜欢才最重要。这种非常带有亚洲主妇的腔调弥漫在玛莎一年四季花样无数的生活节目中——你要让别人满意。
同是讲食物与人的故事,改编自Nigel Slater自传的英国电影《吐司》总算有点不同。爱你,也可以在饮食上糊弄你,恨你也可以在饮食上精美到无以复加。感情没有在这里被过度的泪滴化,搞得非常催泪弹,好像家里妈妈的出品永远是爱的味道,一碗热汤必须红了眼眶。技术流就是可以所向披靡的好吃,但是不带感情。脑补那是食客与厨子的共谋。不是感情不重要,而是饮食这种欲望既不能单纯体会也不能总是搞得像个百科全书。
Nigel Slater的妈妈是个糟糕的厨子,甚至算不上是个厨子,她最好的食物是涂上含盐黄油的由面包机烤出来的吐司,连麦当劳都比她复杂。从不买新鲜蔬菜,永远是罐头菠菜。口味单一,火腿这种加工食品也是罐头火腿,天哪Nigel Slater吃的火腿都有肉冻子啫喱,跟咱们的梅林火腿一样。
Nigel Slater母亲不是那种系着围裙优雅而慈祥的从厨房里端出美味的魔法师,她只是一个在厨房里一脸焦虑迷茫紧张神经质的中年女人,搅拌机喷出的面粉糊一脸,不善烹饪到了极点。而且她对待食物的方式也是拘谨而戒备的,在食杂店里选块猪肉派被视作是粗俗的。蔬菜是不能买的,搅拌机是不可控的。Nigel Slater每次在杂货店里建议的奶酪熟食,他妈妈总是一脸惊恐不安“谁知道它们是怎么做出来的”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我们的妈妈——对一切不熟悉的食品,高度戒备,而且一脸正义的拒绝。Nigel Slater的母亲对食物的态度完全没有欲望,有的只是迟疑紧张和应付。
Nigel想买个猪肉派都不行,因为她的妈妈认为这种食品太低俗。好像高级写字间的白领不太好意思拎着一塑料袋的大娘水饺或者新亚大包进办公室一样,食物始终是有阶级的。茜茜公主吃蹄髈肉,苏菲皇太后不是很震惊吗。早餐在麦当劳的小白领看不起路边摊的鸡蛋灌饼,在希尔顿开早餐会的高管不进永和豆浆,所以不善烹饪的英国中产如果不能顿顿吃红酒焖鸡和海鲜意大利面,就只好顿顿吃黄油吐司了。
但是即使这样,她也愿意为Nigel Slater冲破自己的底线冒冒险,她烤出了焦糊怪异的糖霜蛋糕,还在不断安慰一脸失望的Nigel Slater还不太坏。然后破天荒在家里煮起了意大利面,当然脾气暴躁的爸爸完全是一脸的不耐烦与指责。有这样一个毫无耐心又不宽容的男主人,女主人对所有的尝试都狐疑而担心,也就不足为奇。而且显然这位爸爸保守而易怒,他尝了一口意大利面就说it is off。每顿晚饭这家人的眉毛官司都打得热闹,妈妈的紧张不安,父亲的暴躁无奈, Nigel的单纯和困惑,交叉,回避,化解,然后最后妈妈一句我还是烤点土司吧,让所有人松口气。乏味安全熟悉,有体谅,有无奈,有叹息,有疲惫,也有爱意。
母亲的烂厨艺拦不住Nigel Slater对美味的渴望。半夜看着精美的食谱,那些几乎要突出所有的细节的图片,土豆炖牛肉砂锅菜,意大利肉酱面,让你看一眼都能想象出土豆沙面牛肉软烂,肉酱香浓面条弹牙爽滑。Nigel Slater发出了呻吟般的叹息,于是他爸怒了以为年幼儿子正在做贾瑞干的“指头告了消乏之事”,一把推开门,怒喝。
但是妈妈爱Nigel Slater。父亲是那样的暴躁严肃难以沟通。只有妈妈是一段缓冲地带。Nigel Slater内向而紧张固执。食欲早就长得满口牙的健全了,性欲还是个萌芽,Nigel默默喜欢上了家里的园丁们偷偷看见了他裸体的背影,喜欢听他讲一切关于自然的感受,他还知道父母很久就没有性生活。我们以为瞒住了孩子的事,你根本不了解他是怎么发觉的。Nigel的家有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的男主人家的的味道,把一切欲望关起来锁进柜子里,而且恐慌的不敢谈论,他的父亲在海滩看见一个学步幼儿光溜溜都无法忍受,觉得伤风败俗。所以在一个僵硬的家庭里Nigel孤独的成长,而成长都是孤独而不可告人的。如果他的父母手握着正常的标尺,时刻紧张的把一切超出的部分用快剪子齐刷刷的减掉,最后孩子就只能把不合要求的部分藏起来,藏得让你找不到。
而这样的父母一旦看到孩子有一点不合大人中规中矩的世界的苗头第一时间总是紧张——孩子不是有什么毛病吧,而且他们永远先往坏了想。还是那句老掉牙的话——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一个孩子小小的世界丰富而又单调,它几乎把有限的眼界想象到极致。而且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细致的考量打磨。
为了体现Nigel的性取向的发展,一步步的铺垫,有无数有趣而又温暖的小细节和对话,这部电影里里每场小戏都很精致而有幽默,Nigel把学校牛奶给了愿意脱裤子的胖小子而不是愿意让他看底裤黄毛丫头;他跟园丁josh谈论妈妈怀孕的疑虑,而不是跟父亲;一个生理上的父亲几乎从来从没有在心理上接近过Nigel;为了给josh准备份礼物,他和小伙伴在杂货店里选礼物,小伙伴说他爱上了园丁,他反驳说自己只是爱园艺——这就是爱情与暗恋,当事人自作聪明的觉得遮掩得天衣无缝,可是小孩子都看得出你已经五迷三道了。两个小孩挑来挑去无非是糖果点心小孩子的零食可是都觉得对方的选择是给老太太的不入流或者是给小女孩的太不酷,最后他们选的是提神糖和巧克力酸橙汁,觉得爽爆了。呵呵,薄荷的冰凉与酸涩对于个小孩子已经是舌尖破戒的极致体验了。
Nigel小时候被不懂沟通的父亲逼迫着吃下不喜欢的肉饼豆子,被严厉的老师逼迫喝一闻就吐的牛奶——谁小时候没有被逼着吃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呢?胡萝卜,菠菜,青豆,牛奶,每一样被宣称对你有益的食物,都被我们的长辈煮
的难吃无比。这大概也是Nigel成为美食家后总是倡导,你自己喜欢就好的重要原因。人生如果吃点啥都不自由,把吃饭当做补药,那还有什么意思?
这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妈妈,烹调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
她并不比别的妈妈少一分爱,就是端不出一盘像样的菜。好厨师常常是一个好妈妈的要件,但是一个妈妈面对的烦恼与担忧感受的压力却常常让一个母亲无心无力做顿饭。Nigel Slater的妈妈在电影的开始始终有点紧张忧愁,经过了失败的尝试,她显得更加失落而惶惑。原因直到电影的中段才揭开,妈妈得了病,而且治不好。
这个家庭的饮食荒漠化是在妈妈的病情恶化之后。虽然母亲的饭菜已经乏善可陈,好歹还能入口,伴随着家里感情的荒凉饮食也越发惨不忍睹。在一个不善沟通家庭长大的孩子,隐约感到母亲要永远离开,从此自己就完全抛给专制的父亲,他感到的是不可名状的恐惧,和完全拒绝的慌乱与抵抗。是的,反常的一切都在父亲笨拙生硬的指示下开始,雨天去海滩,在大饭店里跳舞。
Nigel一个小孩子不知道要在心里忐忑多久,还是不死心的问妈妈“圣诞节前就会好了对吗”,这是一个小孩子最快乐的日子,他难免会有点自私的希望每件事都按照他希望的发生——有人做好吃的馅饼,家里有欢乐。最后妈妈强撑着教他做百果馅饼的时候,一个小孩也能看出来妈妈好不了,只会更糟,妈妈一定会离开他,他一定会孤单无助的与父亲相处。他身边一向只有妈妈可以倾诉,是温暖的,如果妈离开意味着他被留在家里孤岛上。最怕的事,往往是我们根本描述不清的事,一个小孩子对死亡感到恐惧绝望,他崩溃发狂了,他把所有的愤怒委屈痛苦发泄在了他留不住的妈妈身上,绝望的痛苦的咒骂起来——我恨你,我希望你死,这就是小孩子在惧怕死亡分离时,却仍要用死来诅咒,因为他们从未真正见过感受过死亡,只是隐约感到那是在一种不可抗拒的痛苦分离,忍受不了分离的生者甚至会嫉妒会毫无知觉的死者。
妈妈去世前,父亲已经无力耐心安慰小小的Nigel。当他们提前交给小Nigel圣诞礼物后。暴躁的父亲在半夜露出了软弱的一面,他蜷缩在儿童房的一角哭泣。
接下来他们就陷入了饮食上的集中营。煮糊了的罐头,烤焦的吐司。Nigel诚心诚意的给爸爸烤了黑线鳕,可是由于等待的时间太长了,比咱们撸的串还黑焦。古今中外所有爷俩的生活总是在餐饮方面异常胡弄。
Potter太太顺天应时从天而降。她会清洁,她会烹饪,她还卖弄风情,但她不是Nigel的妈妈。所以当继子和继母之间爆发人间最常见的大战时,谁能夺取父亲的胃成了战略高地。
从一个打进这个家庭的楔子,那个苹果派开始。美食的战争与爱的争夺开始了。Nigel承认他的继母的烹饪手艺高超,特别是柠檬甜点。好吃的东西就是好吃,即使那个要鸠占鹊巢的后妈带来的恶感也抵不住舌头肠胃的需求。所以当他一万个不满意的看着爸爸送他的后妈回家,他还是感到吃口苹果派的甜蜜幸福。
依照《吐司》的情节,Nigel少年时代一直拼命的学会后妈的手艺配方,这种竞争很有趣也很残酷。它让家里美味层出不穷,却已经把餐桌和舌头肠胃变成了战场。好吃但全是敌意造就了这些美味,简直是供奉与侵略还有反击的混战。美食军备赛,每一餐都是压力无穷的。那大概是Nigel一生中最想博取他人好感的烹饪时代。
当父亲离开他们,其实意味着他从此再也不用在意有人在餐座上吃谁的烹饪食品更多了。他在亲情上彻底清盘了,也自由了。
当他离开继母时,他说的那句“谢谢”,让他的继母慌张茫然,她当然知道自己对Nigel做的一切美食都是一场战争的弹药,她当然知道自己的精于烹调几乎是Nigel痛苦的另一个源泉。Nigel那句谢谢,其实是对岁月给与他的所有痛苦一次道别。他在敌意中学到的,受的折磨其实不知不觉塑造了他。
这场战争的争夺对象的消失,让Nigel真正释放了自己。有点像一个一直在与自己斗争的人终于可以宽恕了自己也宽恕了别人,走向远方。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lee hall 也是另一部讲述少年成长史的《跳出我天地 (Billy Elliot)》编剧,讲述另一个男孩子在一个并不算和谐的家庭中最终成长为一名芭蕾明星的故事。两部电影里的男孩都在一个传统女性更擅长的领域里取得成就——芭蕾舞与烹饪,都来自有暴躁父亲的家庭,都有同情恋倾向的小男孩朋友。而且在《吐司》里老板家的同性恋男孩子恰恰是长大要去芭蕾舞学校学习的翩翩少年,如果连起来看,你一定会感叹那些孤单的少年啊。
充满奶绿色奶黄色气味柔和的电影。简直爱死60年代的各类时尚风格了,花纹羊毛衫、高腰连衣裙、少年短裤及膝袜、田园茶具、碎花壁纸……和美味佳肴相映成趣。其实中间也挺悲情的,不过少年一笑,一切都融化了。
本来期待的励志全部消融在家庭情感纠葛中,所有的成长困扰都显得那么陈旧,实在有些腻烦。本该是亮点的同性情感也只是蜻蜓点水,多亏有了海伦娜和海默,不然还真有点看不下去...
麦克白前传。傲娇小受和后妈争夺老爸的胃,真是苦了老爸,太会做饭也是罪过。Freddie趁着年轻就得多拍拍钙片,造福广大腐女。
"Life goes on,we have to accept that."小正太演的不错,面对这个后妈好纠结。HBC演技还是那么NB,很喜欢电影的配乐。FH终于也没能逃过被腐的命运啊~(BBC好奸诈)变声了啊~销魂死了!
哪都挺好的,为什么非要有一段男男KISS的情节=。=!
即单纯又多彩
腐国的男孩长大了都逃不过钙片这一劫啊~
怪不得成了gay
尼玛,以为是个吃货片,结果发现是部搅基片
糟糕的食物混合着血缘之爱,美味则伴随着竞争与惨痛的回忆——这是个有趣的经验扭曲设置。Helena太出彩,Highmore太美。非常好看的成长记录。3.5星
美食和画面萌到一个不行。
想要留住一个男人,就要留住他的胃
其实有点小感伤。。柠檬酥皮派太尼玛诱人了!老娘做西点的心被拨动了!海伦娜的身材啊就是一水桶。FH没有小时候会演了,越大越不自然
“什么都可以,只要你勇敢。”Freddie终于也长大了,很欣慰的没有长残。对于腐女们可能这部电影很对胃口吧?有清新好看的正太,有美食有美景。但所谓基情,纯属点到即止,也有些刻意牵强的味道。但这样的结尾是不是太草率和莫名了?★★★☆
导演的减法原则直接将这个恋父恋母、同性恋、娘娘腔的传记电影变成了小清新,美食、儿童和那个时代的年代感相当不错,可惜Helena Bonham Carter一出现,导演就彻底失控了,之前的各种叙事线索都断了,美食斗法、母子争夺父爱和离家出走都断片了,好在还有神经质的万人迷戏精给你烤柠檬派。★★★☆
他老爸好像《飞屋环游记》里的老头啊><
海倫娜演技不錯……坑爹的是在1小時02分的時候弗雷迪海默才出現……這尼瑪……才出現了26分鐘你算什麽主角嘛!!!!!不過小孩子愛媽媽的感情表現的很到位。“無論情況多糟,你都不可能不愛那個為你做吐司的人”←這句話看了好感動
我爱官恩娜都不及海伦娜
柠檬酥皮派烤得那么蓬松到底放了神马?
谁相信一个好厨子会是一个瘦子。画面蛮美的,亲情也蛮感人的。115: http://u.115.com/file/efwm4feo#toast.2010.hdtv.xvid-bia.a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