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年华

HD中字

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阿努克·艾梅,玛丽安娜·德尼库尔,莫妮卡·贝鲁奇,苏德·阿米多,Antoine,Sire,Tess,Lauvergne,Vincent,Vinel,Bernard,Warnas,Laurent,Dassault,Laurent,Prudhomme,Benjamin,Patou,Jean-Yves,Cressenville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美年华 剧照 NO.1最美年华 剧照 NO.2最美年华 剧照 NO.3最美年华 剧照 NO.4最美年华 剧照 NO.5最美年华 剧照 NO.6最美年华 剧照 NO.13最美年华 剧照 NO.14

 剧情介绍

最美年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妮(阿努克·艾梅 Anouk Aimee 饰)和琼(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Jean-Louis Trintignant 饰)曾经是一对非常相爱的恋人,然而造化弄人,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能够开花结果,两人落得分道扬镳的下场。一晃眼50年过去,已经垂垂老矣的琼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严重的症状令他连自己的女儿也不认识了。琼混沌的大脑里唯一记得的人,只有安妮。双面线索浪漫医生金师傅3翠堤春晓棉花欢迎来地球人皮高跟鞋楼上的外星人回到大魔域功夫北鼻网飞喜剧会安迪·沃霍尔:时代日记神奇阿呦之最强流星人广府太极传奇007之你死我活英语遇见2021红衣女皇大宅门穿越情欲海风云之十里洋场人来蜂铁线蕨青青年π计划异度觉醒神秘博士第九季街尾之宅认罪口供第一季激情永远燃烧共犯者们天生女主大车队巨石年少时第一季飞翔吧!埼玉小鬼魔鞋4个人各自有着自己的秘密杀手·蝴蝶·梦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国语版)莱斯莉·琼斯:时间机器血溅金粉狱恋爱要在放学后寻味一把挂面

 长篇影评

 1 ) 50多年后,在勒卢什的小宇宙邂逅最美年华 | 北影节云影院72厅

本篇为北影节云影院第三场《最美年华》的映后文章,当晚,我们和王方教授、非虚构写作者杨眉聊了聊。

映后嘉宾 王方教授

如果把勒卢什的所有作品合在一起,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会意识到他的电影书写也正是以这样一个方式在展开,仿佛近六十年来的49部电影都在为了成就一部个人大作品,对这部大作品来说,每一部影片都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映后嘉宾 非虚构写作者杨眉

今天这部电影包括其他的一些电影,带给我的启发是,人处在任何年纪,任何性别,你都可以问他的追求是什么。我们需要故事里能够清楚地描述出一个范例,一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尤其是一个老年女人,追求的是什么。

北影节云影院观众

@Neko嘉宾的分享极好,补充了背景,又观照了现实。
@Hugo主持人和我用的网络昵称一样,每回看到群内信息都恍惚一下哈哈哈,也是和线上影展的小小缘分吧。当然还希望能够继续做新片线上首映啦!我一定会持续关注的。
可DIY的票根

不同寻常的爱情故事

王方:这是法国导演克洛德·勒卢什,我们在片尾的时候也看到了这是他的第49部电影作品。影片开头引用了维克多·雨果的话,“人生最美好的日子是那些尚未度过的日子”,截取前半句为本部影片的片名,我们也就译作《最美年华》,但重点可能在于后半句。这部影片算是一个线性叙事,穿插着回忆,有些观众可能看不太明白的地方,我们会一一讲到。

法国导演克洛德·勒卢什

有观众讲影片中有法式浪漫,或者近似爱情小品。我想指出一点,这部影片或者说勒卢什的所有关于爱情的电影,不是小品类的,而是有非常特殊的东西。我们看到《最美年华》的回忆画面,是两位演员在1966年三部曲的第一部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的表演,也就是53年前的同一个故事延续到当下。同时,又穿插了1976年的勒卢什拍摄的九分多钟的飙车短片《约会》(1976)。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今天看的影片是一个关于时间和记忆的影片。

勒卢什曾经是一个法国陆军电影摄影队的新闻摄影师,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电影学院教育。他在1957年到1960年期间加入了部队。他去苏联拍摄一个纪录片,遇到了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导演,那就是正在拍摄《雁南飞》(1957)的前苏联导演卡拉托佐夫,他的电影方法对勒卢什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雁南飞》海报

《最美年华》片头致敬

王方:《最美年华》的片头致敬了三个人。一个叫做皮埃尔·巴鲁(PierreBarouh)。他在1966年那部影片当中扮演女主角的去世的丈夫,现实生活中也是女主演的丈夫。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勒卢什接近十部影片的歌词作者,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类似诗人的身份,也出演了好多影片,在2016年去世。这是致敬的第一位。

第二位是对勒卢什电影来说更为重要的人物,叫做弗朗西斯·莱(Francis Lai)。Francis Lai是一位电影音乐家、作曲家,曾经因美国电影《爱情故事》(1970)获得过奥斯卡奖。可以说,没有Francis Lai,可能也没有勒卢什那么多音乐元素制胜的电影。

最后一个是美国制片人,从2014年之后开始与勒卢什合作,叫做塞缪尔·哈迪达(SamuelHadida)。他在法国读过电影,一直致力于将艺术电影推广往美国。在《最美年华》拍摄期间,弗朗西斯·莱和塞缪尔·哈迪达都在2018年11月相继过世。所以对这部电影来说,不仅仅是勒卢什对爱情命题的长年创作的延续,还纪念了两个亲密合作者的离去。

主题:爱

王方:影片开始的时候,演员阿努克·艾梅(Anouk Aimée)饰演的角色向银幕提问,我们为什么没有在一起?这个是在回应《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1966)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二十年以后》(1986)两部影片,相爱的两人走到了一起却又最终分开的结局。影片《人类三部曲之一:巴黎人》(2004)当中也问过一个问题:如果爱情分为三个阶段,开始、中间和结束,你喜欢哪个阶段呢?所以勒卢什的一系列电影可以说是一个连续的叙事。

男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Jean-Louis Trintignant)是之前另一部法国电影《爱》(2012)的男主,也是《蓝白红三部曲之红》(1994)一片中的法官扮演者,也是得了戛纳奖的非常重要的法国男演员。

《爱》海报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海报

爱是勒卢什影片中永恒的主题。这不是轻描淡写的戏剧调料,而是如同我们一生当中相继会遇到一些情感经历,其重要性可能影响到人的生命走向。

哪怕在《911事件簿》(2002)当中,讲述的也是一个男女挚爱的故事。有一部影片叫做《男人女人:恋爱手册》(1996),我也非常推荐。它也在讲述那些非常本质性的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

《911事件薄》海报

《男人女人恋爱手册》海报

勒卢什爱的主题更多的是基于对命运、战争和人类史的关照,超越于普通的爱情片将爱情仅仅作为情节构成的元素,他将其作为生命的重要命题,延续着对人性和现实的创作和思考。

这也和他的出身有关。勒卢什是个犹太人,出生于1937年,整个二战过程中,他经常躲藏在电影院里。另外,他1957年之后服兵役,其时正值阿尔及利亚战争,而他父亲一系是阿尔及利亚后裔,所以对他来说,战争始终是一个很深重的东西。他并非回避时势,而是以爱情来超越战争和人类的恶疾。这有点像法国画家马蒂斯,他经历过三次世界战争,但是所有的作品均未直接描述过战争。

回顾:《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海报

王方:下面我们看一下他1966年的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我觉得那部影片跟今天的影片像某种映射,就像中间放置着一面镜子,例如1966年影片片头的多维尔海边的步道,正是2019年影片的结尾画面。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片头

《最美年华》片尾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这部《最美年华》里所有的回忆都是单色(黑白)的,所有的现实生活都是彩色的,而那段黑白的正是1966年影片的截取,而在当年那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里,所有(关于爱的)当下都是黑白的,而回忆则是彩色的。

关于彩色和黑白,我记得勒卢什说过,由于资金的原因,他把大量关于两人之间的爱情当下,都拍成了黑白的,而那些过往的家庭记忆,包括两人已分别过世的丈夫和妻子的片段都是彩色的。所以这样一个有别于惯常的形式倒置,可能源于经济的原因。

音乐和“法国香颂”

王方:关于《最美年华》,我们可以进入到一个关键词,就是电影音乐和“法国香颂”(Chanson)。在勒卢什几乎所有电影当中,音乐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今天看《最美年华》,大家也肯定能感受到,这当中穿插了他1966年影片《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主题音乐和多首歌曲,以及2004年《人类三部曲之一:巴黎人》的主题曲等。

关于勒卢什电影中的“法国香颂”,我有两个推荐的影片,这两部电影分别推出了一位担任主演的香颂歌手。一部叫做《绅士与淑女》(2002),另一部取名《人类三部曲》的第一部《巴黎人》(2004),但是三部曲的第三部我们至今仍在期待中。

《绅士与淑女》海报

《巴黎人》海报

地点:巴黎和多维尔

王方:第二组关键词,巴黎和多维尔。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和《最美年华》里的两个故事发生地。勒卢什在1960年成立了他的电影公司Les Films 13, 翻译过来就是“电影十三”。这家公司它有两个分支,一个在巴黎,一个在多维尔,多维尔位于法国西部偏北的海岸,离诺曼底很近,今天这部影片的养老院和兽医院等外景地也在那儿,而且是他自己拥有的地产。可见,巴黎和多维尔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地点。

引用:用文学来思考

王方:我们在1966和2019两部影片当中明显可以看到某种呼应——那就是勒卢什对艺术家的致敬,其中不变的是向法国文学和雨果的致敬。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那个独行者和狗的海边背影,是在向雕塑大师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致敬,画外音讲述了他关于火灾中选择营救一幅伦勃朗的画还是一只猫的故事。《最美年华》中我们听到了魏尔伦的长诗,男主角所有都不记得了,只能完整背诵魏尔伦的诗歌;也意识到了勒卢什对电影同行的致敬,他将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概括为儿子拯救父亲的故事,更在片尾展现了爱情的吉兆:海上的绿光,并让我们明确地联想到埃里克·侯麦——另一位洞悉情感与暧昧的“新浪潮”电影大师。

《最美年华》剧照:海上的绿光

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曾经说过,法国是一个用小说进行哲学思考的国度,所以当勒卢什改编小说为电影,引用小说,或者提到某个小说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警觉地意识到他的某种主张。而选择对诗歌、对兰波近乎忘我的魏尔仑,则体现了勒卢什影片中对爱和诗意的信奉。

数字:13

王方:刚刚讲到数字13是勒卢什电影公司的名称,在1966年的影片当中,我们知道13是赛车手的禁忌,在2019年看到他们回到诺曼底旅店,房号是26号,等于两个13,所以说他一直在提到13这样一个数字,也算一个关键词。

速度:从赛车、快艇,到轮椅

王方:接下去我们谈一谈大家比较困惑的,那段插播的超速行驶的短片,它拍摄于1976年。

《最美年华》海报

1976年一个清晨6点多的时候,勒卢什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高速驾驶着一辆红色法拉利,从香榭丽舍大道出发,穿街走巷飞奔至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堂,几乎横穿大半个巴黎右岸。他不是为了测试车辆,也不是为了纯粹飙车以图某种快感,而是为了赶赴一个跟女孩的约会,原本的片名叫做《这是一场约会》(又名《约会》1976)。原片的片尾会出现一个女孩,就是他当时的恋人——一个瑞典的模特。而《最美年华》其中一张海报就是这一辆红车,在2019年的这部影片当中并没有出现,这是1976年那部车,面向整个巴黎以及埃菲尔铁塔,背对着圣心堂。

《盛大约会》海报

今年2020年春天的时候,法拉利公司邀请勒卢什执导了短片《盛大约会》(2020),这跟1976年的影片形成了某种有趣的呼应。这部新片的开头和结尾会出现另一个年轻女孩——Rebecca Blanc-Lelouch,她是勒卢什与《约会》(1976)中瑞典模特的女儿。这既是法拉利的商业考虑,对勒卢什来说也是一个延续,一个很有意思的讲故事的方式。同时,这可以说是法国疫情期间拍摄完成的第一部电影。

速度在勒卢什的影片中一直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1966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男主角让-路易是赛车手,1986年《男欢女爱:20年后》中让-路易仍是顶尖赛车手,他儿子安托万也已是快艇赛手,到今天2019年的影片《最美年华》当中,一切突然降低了速度,Jean-Louis坐在轮椅里,根本不开车了。从29岁拍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该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编剧奖奖、提名最佳导演和最佳女演员奖,并夺得金棕榈大奖)到2019年82岁时的《最美年华》,再到2020年的《盛大约会》,某种趋前运动的速度在变化,也一直很重要。

混沌:梦境与现实的纠缠

王方:有观众提到有点搞不清楚影片中的梦境和现实,梦境也常常是勒卢什非常有意思的叙事方式。在梦境中,勒卢什的主角们在偷窃、在抢劫、在犯罪,如果用精神分析的说法,可能就是某种本我和自我,或者意识和潜意识的纠缠,也是对人性无意识的挖掘。我也推荐一下另外一部影片,就是刚给大家介绍过的《绅士与淑女》(2002),那里面有着梦境和现实的不断切换,亦真亦幻的行骗和珠宝窃案、男女的域外偶遇、沙漠里的跋涉,塔罗师的吟唱和不知去向的远航之间的穿插,宛如诗意的漫游一般,同时可由此更深入理解梦境在勒卢什电影中的意味。

背景:新浪潮与作者论

王方:最后来讲一下勒卢什跟“新浪潮”和电影作者论的关系。电影的作者论始创于一位影评人、电影导演、记者兼作家——亚历山大·阿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1948年他提出“摄影机-钢笔”的概念,即电影作者以摄影机为钢笔,以胶片为墨水进行电影写作。1954年,弗朗索瓦·特吕弗又另外写了一篇文章,强调了作者电影的理念。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巴赞所指出的,作者的概念在其他艺术中早已明确,只是电影作者论的提出让电影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回归到本位。

可以说,勒卢什是一个非常标准的电影作者。

我们通常这么认定一名电影作者,首先是在作品中有明确的自我表达和风格,且这种风格和表达贯穿着他的作品。另外,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绝对的把控权。勒卢什的作品几乎都是自己担任编剧、导演、摄影和制片。近几年可能是年龄的关系,也请别人做摄影师。他的叙事和风格,就是从爱的主题出发,观照个体的命运、生活以及人类的集合。就像他始终追随的小说家雨果所说的,“牵动叙事的不是情节,而是某根线,那根线永远不会断,但有时候也会细到看不见。这根线,似乎是人类迷宫的神秘之线。”

我们不能轻巧地将勒卢什归为“新浪潮派”。法国电影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最晚到70年代初,被称之为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如果将新浪潮的概念宽泛化的话,他应该可以算其中一员;但如果将“新浪潮”等同于“电影手册派”和“左岸派”的话,勒卢什完全不在其间。他只是法国六十年代电影运动的一员,比新浪潮的干将们都要年轻至少六、七岁,但是在追求电影的革新和形式表达上的突破方面,应该是一致的。

《远离越南》海报

例如勒卢什参加的一部集体创作的集锦片《远离越南》(1967),阿伦·雷乃、克里斯·马克、阿涅斯·瓦尔达和让-吕克·戈达尔都是电影的主要作者。在“新浪潮”电影运动行将结束的时候,大家在克里斯·马克的倡议下合作声援战争重创下的越南,之后不久,戈达尔和特吕弗便因电影的理念不合而于1968年分道扬镳。在《远离越南》中,勒卢什所执导的片段并没有表现爱情,而是远赴美国拍摄了学生和市民抗议美国发动越战的街头游行。这是法国年轻电影界的一次集体发声,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戈达尔的片段,很有启发。《远离越南》也再次证明了法国六十年代的电影运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浪潮”,或者说一个“手册派”和“左岸派”可以归类的。这一时期的法国电影带着独立的思考介入了世界,介入了影像。

1968年戛纳电影节 | 图中(自左向右)分别为:克洛德·勒卢什、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路易·马勒和罗曼·波兰斯基

这是1968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年轻的“新浪潮”及其周边的导演们聚在一起,为了声援当时在法国各地发生的“五月风暴”而发生激烈冲突,电影节最终被叫停解散。

勒卢什跟“电影手册派”的电影方法理念相左,他曾指出“新浪潮”或者说“手册派”让法国电影倒退了至少十至二十年。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批评。直到1990年,勒卢什才与《电影手册》和解,接受了他们的采访。这当中的根本分歧,可能是对电影受众或者说对(作为大众媒体的)电影艺术的理解差异。

推荐:勒卢什小宇宙

王方:最后,我有两部影片要推荐给大家。

《悲惨世界》海报

一部是1995年即电影诞辰100周年时,勒卢什拍摄的《悲惨世界》(1995)。这部影片曾部分地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其中涉及的关键词太多,包括雨果、新千年、二战和犹太等等。这是一部在勒卢什个人创作编年史上非常重要的电影。

《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海报

另一部纪录片叫做《从一部电影到另一部》(2011),这是他拍给自己的七个孩子看的“勒卢什电影史”。所以,个人生活和电影创作的关联也是一个关键概念。在罗贝尔·布莱松、侯麦和克里斯·马克那里,个人生活跟电影创作被极为严密地分开,你根本无从知道他们的私人生活。但是在勒卢什这里,勒卢什家族:他的历任女友、妻子,以及他的至少七个孩子,都完全融入到他的创作当中,成为电影题材或剧组成员。

我觉得,如果把勒卢什的所有作品合在一起,当做一个整体来看,会意识到他的电影书写也正是以这样一个方式在展开,仿佛近六十年来的49部电影都在为了成就一部个人大作品,对这部大作品来说,每一部影片都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杨眉:我们身边的老年爱情故事

杨眉:这部法国电影,两个人都七老八十,但是谈起恋爱来还是很有风情,女主角波动头发还是想让人多看几眼。

影片里有一段男女主角在比较年轻时候的床戏,我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让两具衰老的身体缠绵在一起,大家还会想看吗?身材也变形了,皮肤也没有光泽了,观众还会觉得浪漫吗?

《一个男惹和一个女人》剧照

老年人的形象,如果是一个得体的、有尊严甚至有美感的形象,好像就会在衣着上包裹得比较严实。如果身体袒露出来了,比如说一只满是皱纹的手,好像往往是在用人体的衰老感冲击观众的视觉。又或者是说这个人衰弱到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画面里就可能会出现胸部、下体这些比较隐私的部位,让观众感觉到这个人已经老到失去尊严了。

我觉得我们作为还比较年轻的人来探究老年的故事,其实是有一个潜在的心理,就是我们根据旁观的经验,已经知道老年是一个很难让人觉得美丽的阶段,但是我们终归也要进入这个阶段,所以就会觉得害怕。这个时候有没有一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老年生活里有值得向往,甚至是比人在年轻时候更加美丽的东西?如果有的话,这个就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安慰。

这部电影王老师已经说过,片名直译的话就是一生中最美的几年,一般我们说一生中最美的几年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但是真的这样看待人生的话就太糟糕了,因为这个年纪对于成年人的生活来说,刚刚是个开头,什么都还没有搞清楚,一团混乱,然后大家就在说你最美的几年已经过去了,那接下来的几十年甚至一百年里,你就只有变老变丑的份了。

这就感觉很像你今天去玩一个桌游,大家说这个规则可以边玩边学,先打起来,然后你就随便打出了第一张牌,跟着大家就说你已经结束了,后面一整场的游戏都没有你玩的资本了。

所以今天的电影从海报开始就非常吸引我,标题叫“最美年华“,但是画面上配的是两个老年人,我没有看过之前的两部片子,但是我看到这个海报的时候就会觉得有一种大声唱反调的感觉。我偏要说一生中最美的几年不是十几二十几岁,而是你们平时连看都不想看的七老八十。而且影片在开头的设定上也很明确,为什么老年时候的爱情会比年轻时候更美,就是因为时间所以更美了。

《最美年华》剧照

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推移,你的生活会往前走,你会遇见更多的人,但是更多的人也没有改变你对过去那个人的爱。另一方面是时间只剩一点点了,就是人生只此一回有去无返了,因为你自己的记忆也快要消失了,那你愿意把仅剩的时间献给谁?从这两方面来讲都是很深厚的爱的表达。

我们作为观众就会有期待或者说有慰藉,就是知道有一个特别美好的东西存在,它是我们年轻时候在时间上没有条件拥有的,但是等我们长到足够老的时候,甚至身体不再美丽和健康的时候,就会有可能拥有。

去年,我在GQ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老年人相亲的报道,当中我报道的主人公已经60多岁了,下面这张是这位女士20多岁拍的照片。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觉得很像一部法国胶片电影里面会出现的景象,让我对她的过去有一种很美好的想象。

1986年的红娣(化名)

我的标题叫做《上海爱情故事》。一般在影视里面,用一个城市的名字加上爱情故事这四个字,默认讲的都是年轻人的爱情,比如《东京爱情故事》、《北京爱情故事》。如果我讲这位女士的爱情故事,那可能大家会觉得讲的应该是蓝色壁纸的屋子里,对着镜子梳完头以后要去见谁的故事,应该是在她20多岁的时空里的事。其实我要讲的就是她退休以后的事,所以在标题上也有一点唱反调的意思。我希望能在我的采访对象的身上找到那种青春已经过完了,但是之后依然有让我很向往的事。

2018年的时候,我就经常去一些老年的相亲场所待着,在那边最常见的算是speed dating的活动,就是跳交谊舞,唱KTV,或者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再吃点喝点东西。所以从活动性质上讲,跟年轻人的dating也没什么区别。但仿佛有种感觉,你如果是个老年人的话,你的恋爱活动就不是这个城市的主流。

虽然上海是个老龄化程度在全球来说都是最高的城市之一了,老年人在人数上是非常多的,但是你会觉得影响城市生活议题的都是年轻人的事情。比如刚刚过去的七夕节,商家铺天盖地的广告,画面里的情景好像都是年轻人。

我在做这个采访之前,其实也想象不出老年人谈恋爱还能到哪里谈,因为他们的恋爱要么是无声无息,你也不知道在哪里就进行了,要么就是被你注意到的话,那可能已经在都市新闻里面,而且是带有扰民的标签的,就比如一大堆人跳广场舞,音响开得很响,或者公园里面有那种给子女相亲的,又给自己相亲的老年人聚在一团,然后还会摆摊,打相亲广告,占据路面,然后有关部门就可能会回应一下,说要管理乱象,最后大家就把详情广告贴在一把伞上面,这样有人来管的时候可以随时都把伞收走。

白天受老年顾客喜爱的KTV

上面这张照片是我采访的一家KTV,在上海的淮海路一带,是上海市区非常核心的地方。这个 KTV的店家和某个街道组织有一个半公益性质的合作,会在工作日的白天不太有顾客的时候,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让老年顾客来唱歌,差不多10块钱。10块钱,你能在上海最黄金的地段之一,从早上一直唱到下午4:00。

有天工作日的上午我就去那里采访,看到外面宽阔的路面上没有什么行人,因为年轻人都在上面的写字楼里面上班,路边就是Tiffany,Apple Store这些店面,大面的玻璃看进去也没有什么人,但是你再往前走,路面上有个通往地下KTV城的口子。

你走进去,就突然四面八方都是老年人唱歌的声音,各种伴奏特别嗨。每个包房里面都是差不多年纪的相亲者,你就可以在不同包房里面穿来穿去,你走错房间了,别人可能就会跟你说,你找得到你的房间吗?找不到在这里唱也一样的。所以我在报道里是有过归纳:

“上海这座城市就像是磁带,一根带子的正面和背面,尽管总在同时行进运转,背面却听不到声音,在正面这一边是学校、写字楼,高峰时间的餐厅、商场和交通系统,年轻人的潮汐。在背面这一边的是白天特价时段的KTV和舞厅,4点多钟没开灯就开晚饭的饭店,工作日下午的宜家家具店,双休日清早的公园,非节假日的旅游集散中心,除夕夜的农家乐、街道活动处和养老院。如果以60岁为老年的起点,每三个上海人里就有一个老年人,他们是这磁带的背面。”

我刚才说的这种是时间上的错峰出行,但是因为年纪的缘故,你的恋爱活动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主流,有的时候也会感到不舒服。

交谊舞厅

上面这张照片里是在采访时候拍摄的一个交谊舞厅,80年代的时候,这种舞厅跟现在的夜店一样非常时髦,也是正在相亲的这一代中老年人,年轻时候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是很多舞厅在市区的一些老楼里面苟延残喘到楼房拆迁就没有了,照片里的舞厅我在报道发表的时候也没有了。

这就让我想到,虽然很多商家都是围绕我们年轻人在做生意的。我们的消费力可以改变城市商业的形态,也可以改变互联网上的一些形态,但是等到我们老去的时候,我们所产生的这些影响痕迹也是可能会被擦除的。就像80年代的舞厅,在今天一家家关门拆迁一样。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照

关于老年爱情国产片有个特别棒的作品,就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这也是发生在上海的,刚才发的剧照就是女主角斯琴高娃和周润发约会的桥段,斯琴高娃想带周润发回家,但是她住在楼里面,尽管有电梯可以上去,但是她怕坐电梯会被邻居看到,所以选择走楼梯,走到一半腿脚又不行了,就坐下来两个人在楼梯上吃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隐喻。拿我们的城市比作是这个大楼,我们年轻人就是理所当然在坐电梯的人,老年人就是坐在不被看见的楼梯间约会的人。

当然爬楼梯的桥段也说明了老年相亲的耻感,刚才群里也有朋友说了,我们看到的法国电影《最美年华》里面是没有这种耻感的,男女主角的子女都很支持他们,他们两个人刚开始的时候有一点害羞,但是完全没有耻辱的感觉。

但是我在采访里接触到的老年人,其实他们都很有意识,就是为什么会有媒体来采访他们呢?因为他们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是奇葩。一大群人乌泱乌泱的聚在公园里面,或者是宜家家居的餐厅里面,本身就是一个景象。

陌生人一上来就会谈论财产、子女的状况,有时候也会交流健康问题,因为到了一定年纪,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慢性病,如果两个人在一起,谁看起来会比较有可能先失去行动能力,被另一方照顾的话,那这个人就相当于占了很大一个便宜,可能要用其他条件来补偿占的这个便宜。比如说一个男人年纪比女人大很多,身体又已经不太好的话,你还可能要愿意分享他的房产,才会更容易吸引女人,这种事听起来就非常的不浪漫,反高潮。

那还有一些耻感的来源,比如说他们是如果是离了婚来相亲的话,对上一代人来说离婚就是很不光彩,很负面的事情,如果他们是丧偶来相亲的话,那就可能有一种守节的情节,就是好像在伴侣死后再找一个人,会显得他们对前面这个伴侣的忠贞程度打折扣。

其中有一个特别东方的问题是理想的夫妻应该是生则同衾,死则同穴,就是死后大家要埋在一个墓里。如果你的原配先去世了,你再找一个伴侣,这个伴侣可能会跟你一起度过人生最后的一段。可能在你瘫痪或者昏迷的时候,你要全身心地交付给他来照顾你。但是你跟他说,我死了,我是去和我原配埋在一起,黄泉路上我们两个是分开走的,这样好像说不过去。但是如果你和后来这个伴侣一起埋葬的话,对原配又很说不过去,而且你和原配的子女将来可能还要分两个地方来扫墓祭拜,在我们传统文化语境里是很尴尬的事。

还有一个同样是东方文明里有的问题,就是刚才提到的房产。大多数老年人拥有的财产里的大头,一般来说是要留给自己的子女的,如果再婚的话,那要考虑是不是这个房产要分一半给新的配偶,即使你不分享产权的话,是不是也至少要确保配偶在房子里面有居住权?所以很多子女会觉得,如果父母再出去相亲的话,会有损自己未来的财产,就反对父母相亲,而老年人也确实会对子女做出很大的让步。

这个点其实也很奇特,照理说一个家庭的财产在谁的手里,谁就有话语权,更何况是恋爱这种事,完全是个人的权利。然后我在采访中遇到的事例里面,就有一个老先生,他手里有好多套房子,他的儿子就说你如果要去再婚的话,你得把所有房子的产证都改成我的名字,然后你名下没有财产,否则我就不同意,结果这个这么富有的老先生最后居然也照做了。

同一个家庭里面,可能子女30多岁还没有结婚,这个老年人就会非常干涉,催着、赶着他们去相亲,但是自己要去相亲的时候,又得要小心翼翼地追求自己子女的同意。这种伦理上的互相的捆绑,是我们今天在法国电影里面都不能看到的。

《最美年华》剧照

我现在回顾我自己的采访过程,把它和一些电影,包括今天的《最美年华》对照来看,就会觉得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是缺位的。我从来也没有问过报道里的这位女士或者是我其他的采访对象,现在的梦想是什么?她作为个体的追求是什么?我没有想到要问一个是因为她是老人,虽然她实际的年纪就五六十岁,不是很大,但是已经退休了,从社会分工上来说就是个老人。我觉得不管她工作的那时候有什么目标,现在她的职业生涯已经结束了,我就会理所当然的想,老年人的目标不就是养生、带孙子、开开心心每一天吗?

另一个就是因为她是女人,我觉得这个报道是在说婚恋,那谈论她的每一段的亲密关系就好了。我当时没有觉得自己有性别偏见,因为我写到了她对爱情的自觉和主动,也在她和男人的关系之外写了女性之间的友谊。我当时想,如果要拿一个女性主义的量表来衡量我写的东西的话,我应该是达标的。但是今天这个电影包括其他的一些电影,带给我的启发是,人处于任何年纪,任何性别,你都可以问他的追求是什么。

比如《最美年华》的这个男主角,电影一开始,他坐在儿子推着的轮椅上面,脑子稀里糊涂的,他自己也说他就是在养老院里等死。但是我们作为观众,还是很快就知道他内心依然可以很狂野,他想要设好闹钟逃跑,要和养老院的工作人员上床,还想在外面的世界里面超速驾驶什么的。所以他和女主角的这个爱情,既是他过往生活的自由的象征,同时也会再次赋予他自由。

《最美年华》剧照

电影里或者说故事里大多数的男主角,好像都不太会受年龄的限制,变成一个没有什么追求的人物的设定。如果他没有什么追求的话,他就也不会变成男主角。就是我们说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比如说武侠故事里的大侠、剑客老了,变成山林里面无名的猎人、樵夫,市井里面卖肉的屠夫,或者庙里的扫地僧,只要他登场了,你就默认他绝对不是一个退休老年人的状态,他肯定还有他的追求,有他的欲望。

但是女性角色在表现上面好像就一直很弱势,比如说这个电影里的女主角,虽然她在爱情当中是很主动的,年轻时候是她发电报给男主角,年老时候也是她先去探视男主角,是她重新开启了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而且男主角关在养老院里一动不动,连女主角都是别人从外面给他找来的,但是你也很明确地觉得男主角有积极的追求。

而女主角虽然和她的家庭还生活在一起,也有一个经营商店的事情可以做,她在家庭和社会上还处于一个活动的并不封闭的状态,但是我们作为观众并不知道她在这样的生活里追求的是什么?她和男主角的爱情和她原来这样过下去的生活的追求是一致的还是冲突的?就是你会有这种感觉,就是他如果不去养老院和这个男主角重新恋爱的话,可能她的生活里本来也没什么事好做,因为没有交代她想要干嘛。

《最美年华》剧照

如果大家读我的报道,可能会发觉我对当事人的取材和描述也是有类似的问题,就是一个女人的世界里只有她和别人的关系,她和爱人的关系有时候会和她作为母亲的身份有冲突,有时候又会和她跟她孩子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你不太会去想象,如果她一个人呆着的时候,就暂时不和任何人有关系的时候,她最想做的是什么?她只能存在于种种的人际关系之中。

所以接下来我们不论作为创作者还是作品的欣赏者,都可以思考的一个方向,我们需要故事里能够清楚地描述出一个范例,一个人追求的是什么?尤其是一个老年女人,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范例会给我们提供一张地图,尤其是对女性观众来说,还可以帮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容易找到关于生活的坚定的力量。

- 采访图片由嘉宾杨眉提供 -

延伸阅读:

王方教授的上一场云影院映后交流:

跟劳伦冈泰来场编剧工坊 | 戛纳夏夜60号厅

杨眉GQ报道:

上海爱情故事:一个老来单身的女人决定恋爱

原文详见「和观映像」://mp.weixin.qq.com/s/6sMSCW599dEstGFOGZra9w

 2 ) 专访勒卢什:王家卫风格像我很正常,昆汀也说过没有我就没有《低俗小说》

一次特别愉快的采访,没有时间好好写一篇,就直接放完整对话吧。

【完整对话实录】

Q:为什么会在53年后,再来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续集?

克劳德·勒卢什:在人生的历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发现有很多原来没有发现的问题,我现在就是处在这么样的一种状态。

这在电影史上应该也是史无前例的,跨越50多年去拍这样一个系列,去让观众能够有这样不一样的体验。这也是我的生活状态,我对人生是比较积极的,我很想希望别人也是积极的看待人生。

1966年我拍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时候,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和阿努克·艾梅已经很有名了,不过他们根本就不认识我,对我也不存在信任,会觉得“这是谁啊”。但是50多年过去了,这些年里我们一直都有沟通和交流,他们已经非常了解我。所以当我把他们找回来拍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都非常高兴。开始的时候,他们有一些担心,因为大家年纪都很大了,能不能呈现出两人最好的状态。

于是我鼓舞他们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你们有过很丰富人生的经历,这个年龄谈论的爱情会是最最精华的部分。当我们年纪轻的时候,只存在着一种爱情,就是努力去追求和吸引对方,这其中存在着很多谎言。不过20、30岁的时候你是可以在爱情中欺骗,但是到了70、80岁,你就不可能再去撒谎了。所有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你的眼睛中已经没有谎言的存在了,你不会再去欺骗对方,所以不同年龄段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

这部电影是拍给我的7个孩子的,我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告诉年轻人,爱是没有止境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爱情,当你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应该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真正的爱,勇敢地去追逐爱情。

Q:您这部电影分享的是自己80多岁时对爱情的感悟,那像中国现在主流的观众年龄阶层在20到30岁。这其中的代沟是非常大的,您如何能够准确地将您的体验和感受分享给年轻人呢?

克劳德·勒卢什:我要跟这些年轻人说一句话,“如果你们真的用心去看我的电影,我会帮你们节约很多时间。”因为当你在20岁的时候,各种理念都不是非常成熟。其实我这部电影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这部影片在法国上映之后,很多年轻人跟我分享想法。有个人对我说,看完电影之后对自己身边的女孩子,有了另外一种新的看法,很希望再过50年,依然能够和这个女孩子生活在一起。你看,这一对情侣就开始用新的角度去看待爱情了。所以我说这部电影真的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他们有一天也会到80岁的。

Q:您说过“最美的年华”就是要活在当下。那么不仅是爱情,联系到对电影的态度,是不是说让大家不要沉迷于过往的经典,而是要放眼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克劳德·勒卢什:经典当然是要看的,它可以让我们爱上电影,这很重要。但是当下的电影展现了生活的现实性,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什么是过去?某种程度上到我们现在开始要讲过去的事情,我们或多或少每个人都回去夸张的去表现过去的一些事情。

未来则是一种我们畏惧的概念,我们不知道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当下则是有着一切的可能性,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不知道该干什么,也许会去吃饭,也许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当下是一种非常有具体表现力的语言。

我这部电影确实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不是给老年人看的,因为这对他们已经没有意义,他们本身就理解这些东西,而且起码有一些年轻人能够理解我拍的东西。

Q:老搭档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和阿努克·艾梅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尤其像特兰蒂尼昂的身体条件不是特别理想,那么在拍摄的时候会去考虑到他的身体做一些特殊的安排吗?

克劳德·勒卢什:拍摄的时候确实有医务人员在现场候命。他年纪是比较大,每次他说要休息,我就让他休息,他要是不舒服,医生就会帮他看一看。

不过有一点,他虽然行动不是很方便,但是他现在的嗓音处在这一辈子最棒的状态,他念台词的震撼力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所以在这部电影中,我有一个特殊的处理就是尽量让他说话。这是一种取长补短,我看到了他现在的优势,就要尽量去把它展现出来。

Q:您是否看过王家卫的电影,对他的电影评价如何?

克劳德·勒卢什:我看过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我觉得他肯定看过我的电影,当然他肯定也看过很多其他导演的电影。像我们这样的导演拍了电影,是会给后代留下烙印的。王家卫的电影肯定也会影响到别人,这很正常。

有一次,昆汀·塔伦蒂诺跟我说,“我要是没看过你的《偷抢骗》,就拍不出《低俗小说》。”库布里克也说,我的电影给了他很多灵感。

我在看《花样年华》的时候,确实感受了一些氛围,和我的风格有些相近。当然,这很正常,因为我们毕竟都是电影从业者,如果找不到一些共同的元素反而会令人惊讶了。

Q:您同辈的法国导演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只有您和戈达尔还在坚持电影,您的创作热情会因此受到影响吗?

克劳德·勒卢什:这就是生活,我可能再过一阵子也会走,人生就是这样,总归是要老去的。那一辈的很多人都已经去了,但是我还活着,我有新的想法就去落实,去继续拍电影。如果说有一天我的身体跟不上节奏了,那可能就会是停止的时刻。当然,我也做好了这种准备,迎接这个时刻的到来。

Q:您之前提到的有关最后一部电影的计划,还是在按照正常的节奏进行吗?

克劳德·勒卢什:你们怎么都说我有什么最后一部影片的计划?我完全没有说过这个事情,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已经这么大了,随时都有可能离开,所以任何一部新片都有可能是我最后一部电影。

如果我还活着,那就不希望知道哪部电影会是我的绝唱,我也不会说计划哪部是我最后的电影。我只有要能力,就会一直拍下去。我既然活着,那肯定是有用的,如果上帝哪天停止了我的生命,就说明我确实没有用了。

Q: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像雷乃、瓦尔达,他们生前的最后一部电影都像是人生的总结一样。那么导演您会有这种直觉吗?去在恰当地时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一个总结。

克劳德·勒卢什:这其实还蛮奇怪的。你作为一个年轻人,会考虑这样的问题,我都已经80多岁了,但是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我只要活着就会继续拍下去,的确会有这样的人,我没法评价他们,但至少我不是这样的人。我希望我能够像这样好好地活下去。

不过,过一会儿我可能就“离开”了,这也说不定。你也许会很自豪,“我是最后一个跟克劳德·勒卢什交流过的人啊。”我非常希望能够过几年再来中国,让你觉得“怎么勒卢什还在拍电影?”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希望早上能够起得来,有动力去继续看电影拍电影。

人生就像是一部惊悚片,一直在问我到底什么时候离开。所以只要我活着,就想要做去更多的事情,就想要继续拍电影。这就是接下来我为什么要拿手机拍电影的原因,我的岁数大了,重的摄像机我也抬不动了,拿着手机拍电影会让我感到更加年轻。

Q:电影发展到现在,绝大部分的革新都来自于技术,电影语言上的创新越来越难。您是如何看待当下电影的创新?您用手机来拍摄电影,是不是有意识地想要进行一些变化?

克劳德·勒卢什:我是一个充满了好奇心的人,经常主动去接触新鲜事物。我认为电影每一次技术革新,从无声到有声,从胶片到数字,摄影机从大变小,这些新的运动都可以说是新浪潮,你必须接受这些变化。电影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载体,这些都是全新的挑战。

很多青年导演都觉得拍电影很难,这话没错,在我们那个时代,50、60年代的时候拍电影,的确是很困难的,但是找钱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我要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拍电影变得越来越容易了。我自己就是要证明,我拿着手机也能拍出电影。全世界有70亿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部电影的导演。不一样的是,我有在60年代拍电影的经验,所以我的眼光不一样。虽然不是说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伟大的导演,但是至少你已经有了成为伟大导演的工具了。

刚才提到载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用手机和电脑看电影,这也是所有人必须去接受的现实。不过我相信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的科技产品,但是他们最终还是会回到电影院的。因为我仍然认为,至少在现阶段,看电影这件事还是要坐在电影院里,和很多人一起分享,才是真正的看电影。

Q:最后一个问题,电影在您的生命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克劳德·勒卢什:电影对我来说就是一切。我拍了大概50部电影,每一部都是一次生命的体验,可以说我已经活过了50次生命。再加上我看过了两万部来自于世界各国的影片,我这辈子过得已经很痛快了。电影就是这样,占领了我生命所有的一切。

 3 ) 爱情本身就是奇迹

53年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拿下了当年的金棕榈大奖和之后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用当时新浪潮期间的流行拍法,讲述了一个寡妇与一个鳏夫之间浪漫而又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它不仅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在日后被推为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之一。

53年后,当年电影的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携男主角(饰演杜洛克的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女主角(饰演安娜的阿努克·艾梅)以及众多配角再度聚首,共同摄制了这部续集——《最美年华》,讲述了安娜与杜洛克这对昔日恋人,在50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

82岁、87岁、86岁,人均年龄达到85岁的三人组,会怎样续写曾经的浪漫情调呢?当人垂垂老矣,还会有资格和勇气去爱么?又会以什么心态来追忆似水年华?

影片以年近九旬的杜洛克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作为引子。他在生病后就不认识儿子,甚至不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但唯一让他铭记在心的,只有他当初深爱却错过的安娜。为了自己父亲的病情能够有所好转,杜洛克的儿子在医生的建议下找到了安娜,希望她能够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一个默默地爱了她一辈子的男人。

没想到,53年后的再次见面,让二人又重新坠入爱河。安娜陪着杜洛克进行了一场场如梦如真的出逃。两人一起共游故地,怀念着年轻时最美年华的激情、温存与错过的遗憾。

对于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最重要的看点无疑是演员阵容的再聚首。无论是影片的男女主角,还是他们各自的孩子们等一众配角,都是来自于53年前的同样演员。也正因为此,让它成为了电影史上极为罕见,甚至“堪称唯一”的一部作品,导演和主创53年后都尚在。每个演员都在延续自己状态的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到岁月轮转在人身上留下的巨大痕迹,这也是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我们的年龄虽然会老,但爱情永远不会老。

《最美年华》这部电影无疑是怀旧的。长达半个世纪的跨度,被导演克劳德·勒鲁什以混剪的方式轻盈地呈现而出。电影中采用了大量曾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高光时刻段落——海边的飞奔拥抱、飞车飙驰巴黎、床上耳鬓厮磨、火车站的离别与再见……这些极美的老电影片段,配合着那首经典的主题曲,让观众宛如回到上个世纪的影调氛围之中,深深沉溺且迷醉。

同时,电影的现代戏也拍出了特色。杜洛克与安娜的再遇,虽然自带着一份暮年的悲凉,但导演克劳德·勒鲁什并没有以这种基调来处理,而是仍让电影保持住了轻松而又浪漫的基调。即便罹患绝症,杜洛克仍旧幽默风趣、富有魅力;即便面露苍老,安娜仍旧优雅动人、别有风情。而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还讲述了另一对情侣的故事。他们二人的后代子女再聚首,成为一对新的爱侣;他们延续了上一代人的爱情,同时也让影片的氛围没有陷入悲凉之中,层次显得更为分明

勒鲁什的电影始终蕴纳着一个主题,那便是“爱情的奇迹”。

他在映后幽默地谈到,自己拍这部电影的源起是因为女人,也很喜欢和女人相处。就是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长,最美年华就是当下,爱情更多时候是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爱别人更多,就会变得宽容,爱情本身是不会变老的。五十年最大的改变是科技,以前两个相爱的人主要靠通信,信过去十天,回信回来八天,这样我们的快乐可以持续十八天,现在主要是通过网络,快乐很短暂,我们在法国遇到那个人的几率可能是六千万分之一,在中国可能是十六亿分之一。还是那个主题,爱情本身就是奇迹。也许正是这种充满幽默感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才让他的影片充满了睿智的话语和对于爱情开放而又动人的姿态。

《最美年华》以回溯的曼妙姿态,漂亮轻巧地将往昔与当下结合,构成两相互文的叙事空间。而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电影充分发挥了时间流逝的魔力,使人唏嘘。随着电影中那首不断响起的法国香颂,看着男女主角在每个阶段坐着不同的车,不禁让人跟着在心中轻叹,“人生若只如初见”。昨日重现,爱情本身就是奇迹。

 4 ) 第一部的延伸,细水长流的昨日重现

这部电影是在等《叛徒》的时候看的,因为非常喜欢导演的第一部。考虑到《叛徒》的情节,我决定用这部电影先打打牙祭,中和一下。但看过之后,是现在我愿意给5分。因为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细水长流的剧情也不一定是无味的,只有两个人的聊天也不一定是繁冗的。我不是专业影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所以就我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来看,这部电影可看性还是很高的。有很多片段值得你回味,因为会有很多第一部的影子。所以希望能更加了解这部电影的话,推荐你看看第一部再来看这部。感觉会更好。而且静下来看一下,会很舒服。

首先,这部电影一开始我没有静下心来看,所以我很难进入剧情。不过后来剧院里面很安静,我也就静下心来。含着一颗糖,很快进入状态。这部电影主演功不可没。他们的眼睛有戏,面部表情有年华逝去的味道。女主角真优雅,虽然年纪很大了。但让我想到了旧上海穿旗袍的名媛的风情,简直分分钟都让人心碎和心醉。故地重游,再加上两人之间的对话,分分钟都有自己是主角的感觉。虽然有点炒冷饭的嫌疑,不过能看到教堂,小巷,酒店,广场,歌剧院,感觉像是穿越了大半辈子的情感,依然依附在这些建筑物上面。每一个场景都让我觉得熟悉。当时看完第一部,我特意去参观过这些场景。现在再次看这些地方,有点故地重游的感觉。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的电影,还是罗马假日。全片没有什么高潮和冲突,就像是乘着小船在平静的湖面飘远的感觉。推荐大家在心里平静的时候来看这部电影,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观看完整部电影。

 5 ) 专访克洛德·勒卢什:不喜欢美国电影,那是泛滥的美式文化宣传

戛纳影展一个多月后,勒卢什来到中国,分别与上影节和法国电影展的观众见面,这位拍了一辈子爱情片的金棕榈导演说,年龄会变老,但爱情永远不老,自己也是因为喜欢女人,才会一直做电影这一行。

勒卢什是一个浪漫至极的导演,他的电影中离不开美丽的女人,多情的男人,撩人的香颂,还有那种命中注定的因缘际会。如果看过1998年他导演的那部《偶然与巧合》,就会明白这位导演是如何将剧场艺术、美术、舞蹈、音乐等形式融汇,才能在电影中保持一贯的审美品位。

在他那部《男人女人:恋爱手册》中曾经调侃“美国电影是用大成本讲小故事,法国电影是用小成本讲大故事”。他是属于法兰西的导演,表面不屑于情感生活之外的主题,但却关心“未来、人生”这些终极话题。我们幸运采访到这位导演,他耿直地说“自己不喜欢美国电影,那不是属于导演的,是属于制片人的电影”。

勒卢什采访实录:

《最美年华》让两位主演回到曾经的地点,观众也回顾了他们当时的影像,可不可以说,您开始怀旧了?

克洛德·勒卢什:这不能说是一种怀旧,应该说这就是生活吧,这就是生活中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一种记忆。假如我看到一辆自行车,我说我特别喜欢,这其实是我骑过很多自行车之后,有一种回忆,因为这样的回忆我今天才可以说很喜欢自行车;假如说我爱上一个女孩子,肯定是因为我之前爱过很多女孩子,有了一种比较之后,才能确定我是爱上她。所有我们喜爱的东西都会是一种比较,与脑中呈现出的回忆比较,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回忆,我们片中看到的《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一些场景,不是为了怀旧,这是主人公脑中的回忆。

您一直是一位擅长激发演员的导演,这次和两位老演员是如何合作的?几十年来你们的合作方式有没有变化?

克洛德·勒卢什:可以说现在的他们更加有趣,也更加有经验,因为他们有了人生的历程,在他们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都痛苦过,今天我再拍他们,他们肯定是更好的演员,我给他们进行任何拍摄方式的指导,都是非常容易的。他们就像好的红酒,经历了这么久,自然成为更加优秀的演员。这也是我电影中一个观点,变老不一定是坏事。我也在电影中阐述了 时间的推移,时间的推移不都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一面,能让我们更加成熟。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里,我非常喜欢您用剪辑方式和摄影机的运动方式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请问这些是在拍摄之前计划好,还是来自拍摄现场以及后期?

克洛德·勒卢什:我拍电影如同在生活,每一秒发生之后,我都想到第二秒会发生什么,我不是一个很有预见性很能规划的导演,但是可能我比较聪明,可以很好地掌握当下发生的一切。我每天拍完之后,可能第二天的东西就出来了;我拍完一个镜头之后,就想到下一个该怎么拍了,我就是这样操作的。我不像做话剧的人,第一幕第二幕严格写好,我的生活,我的人生哲理不是这样,我只是根据当下的场景,看到接下来会是什么变化。我拍了将近五十部电影,这所有的电影串联起来就像一部连续剧,是我人生的一部连续剧。我的生活就是这样,随着每个故事发生,随着我不同的经历,引导我到任何方向,我不是那种在非常固定的框架下运作的导演。

但是您怎么看剧场和电影的关联呢?《偶然与巧合》开场对剧场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克洛德·勒卢什:这么说剧场和电影的区别吧,电影是可以拍摄到人的眼睛的,话剧看不到人的眼睛,你只能看到人的表演,而眼睛是无法骗人的,我觉得这两样东西是不同的。电影其实就是生活,但是话剧就如同电影,而我宁愿拍摄生活中的现实,所以我喜欢电影,但不是说我不喜欢话剧,话剧是一种表现艺术,话剧需要演员,但电影中的演员其实就是现实中的人,所以我更喜欢拍摄现实中的人,但我又是在话剧中找到那些最好的演员。

您的电影里音乐都很美,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为例,当初音乐是如何创作的?

克洛德·勒卢什:我创作任何一部电影之前,配乐都是先完成的,然后我会让演员先听一下这些音乐,然后设想一些镜头,让他们跟着音乐去走场景,然后再去尝试讲台词。音乐对我非常重要,我拍的几十部电影都是这样做的,先有配乐,再去拍摄。其实音乐如同一个更好的导演的角色,它可以指导演员在某些场景中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音乐更容易打动人心。如果上帝存在的话,上帝能和我们说话的语言就是音乐,可能这是我不理性的观点,但是音乐和台词相比,台词需要动脑去理解,音乐只需要感受,是去打动心灵的,所以我更偏好于用音乐去感悟别人,让别人感动,而不是让别人完全用脑子去思考去理解。

《最美年华》里,儿子安托万谈了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对您的意义是什么?

克洛德·勒卢什:这部影片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明白:原来拍电影可以找很多非职业演员,也并不是需要很多钱才能去讲故事。今天我们看美国电影,会觉得没有很多成本就拍不了。看了《偷自行车的人》觉得,只要有真心的故事愿意讲,就可以完成。我拍过很多要花钱的电影,也拍过很多没花多少钱的电影,但那些没花多少钱的却都受到最大的关注,所以《偷自行车的人》确实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不是说投入很多钱,电影质量就会高。

您一直专注爱情片的拍摄,但是从作品中也都能窥见人生的哲学,这是如何做到的?

克洛德·勒卢什: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希望通过我的影片让别人热爱生活,即使很多人认为生活充满烦恼,很消极地看待生活。生活中有很多荆棘,人生就是一个旅程,每一段路都积攒着困惑和烦恼,到了一个时刻,当你把所有困惑堆积到一定程度,你就会迎来幸福。人生就是不断经历烦恼、烦恼、幸福……这样的过程,不管如何,我都希望大家去喜爱生活。

是枝裕和导演前几天去听了您的大师班,您对他的电影,以及对亚洲导演的作品了解吗?

克洛德·勒卢什:我当然喜欢亚洲电影,亚洲导演里我也很喜欢王家卫,因为这些影片都在法国上映过,我也有机会看到。应该说我喜欢全世界所有不同国家导演的电影,如果他们的电影能在法国上映,我都会去看,通过电影,就像到世界各地旅行一样,比如通过看一部越南电影,我就感觉我好像更了解了越南,而不是说像现实中的旅行,比如我这次来上海和北京,坐在车里去了很多地方,这个是浅层次的,其实没有办法了解当地人。就像很多游客去巴黎,埃菲尔铁塔并不是最有意思的,巴黎人才是有意思的,我到中国来,也是中国的人最有意思。每一部电影,每一位导演拍摄的自己国家的故事,我只要能在院线看到的,都会让我进一步了解这个国家的事情,这是最有意义的,真正的世界环游,就是看世界各地的影片。

《男人女人:恋爱手册》有过对美国电影和法国电影的调侃,您现在对美国电影的看法如何?

克洛德·勒卢什:当我还是小孩儿的时候,我很喜欢美国电影,现在我不喜欢。因为我觉得美国电影是制片人的电影,不是导演的电影,美国电影是一种泛滥的美国文化宣扬,我喜欢的美国导演是约翰·卡萨维茨、伍迪·艾伦、伊斯特伍德这样的导演。现在的美国电影真的就是美国向全球做宣传的一种形式,全球都美式化,不管到了中国还是日本,都看到美国的印记,我不希望全世界人都成为美国人。

现在法国电影行业和几十年前有什么变化吗?法国年轻人喜欢哪些电影?

克洛德·勒卢什:区别肯定是有的,所谓的作者电影也不能和之前相比,现在的年轻人要拍出这种影片很困难,我们那个时候相对容易一些。如果费里尼、或者安东尼奥尼这些导演到了这个年代,也不太可能拍出那些片子。现在很多法国电影人也是想拍好莱坞那种电影。

年轻人拍这些电影是困难在自身,还是电影社会的环境?

克洛德·勒卢什:可以说是更容易,也可以说更难,如果你要拍成原来那种感觉,要找到制片人投资方,这就很困难,因为投资方也不想拍一个没有票房,没有把握的片子。但是容易的地方在于,你现在可以有很多方式,用手机都可以拍电影,科技发达多了,而且网络那么发达,这个电影如果点击量高,就是在全球受关注的影片。

本文首发于淘票票

 6 ) 昨日重现,爱情本身就是奇迹。

53年前,《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拿下了当年的金棕榈大奖和之后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部电影用当时新浪潮期间的流行拍法,讲述了一个寡妇与一个鳏夫之间浪漫而又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它不仅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轰动,而且在日后被推为最经典的爱情电影之一。

53年后,当年电影的导演克劳德·勒鲁什携男主角(饰演杜洛克的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女主角(饰演安娜的阿努克·艾梅)以及众多配角再度聚首,共同摄制了这部续集——《最美年华》,讲述了安娜与杜洛克这对昔日恋人,在50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

82岁、87岁、86岁,人均年龄达到85岁的三人组,会怎样续写曾经的浪漫情调呢?当人垂垂老矣,还会有资格和勇气去爱么?又会以什么心态来追忆似水年华?

影片以年近九旬的杜洛克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作为引子。他在生病后就不认识儿子,甚至不知道昨天发生了什么,但唯一让他铭记在心的,只有他当初深爱却错过的安娜。为了自己父亲的病情能够有所好转,杜洛克的儿子在医生的建议下找到了安娜,希望她能够去看望自己的父亲,一个默默地爱了她一辈子的男人。

没想到,53年后的再次见面,让二人又重新坠入爱河。安娜陪着杜洛克进行了一场场如梦如真的出逃。两人一起共游故地,怀念着年轻时最美年华的激情、温存与错过的遗憾。

对于观众而言,这部电影最重要的看点无疑是演员阵容的再聚首。无论是影片的男女主角,还是他们各自的孩子们等一众配角,都是来自于53年前的同样演员。也正因为此,让它成为了电影史上极为罕见,甚至“堪称唯一”的一部作品,导演和主创53年后都尚在。每个演员都在延续自己状态的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到岁月轮转在人身上留下的巨大痕迹,这也是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我们的年龄虽然会老,但爱情永远不会老。

《最美年华》这部电影无疑是怀旧的。长达半个世纪的跨度,被导演克劳德·勒鲁什以混剪的方式轻盈地呈现而出。电影中采用了大量曾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中的高光时刻段落——海边的飞奔拥抱、飞车飙驰巴黎、床上耳鬓厮磨、火车站的离别与再见……这些极美的老电影片段,配合着那首经典的主题曲,让观众宛如回到上个世纪的影调氛围之中,深深沉溺且迷醉。

同时,电影的现代戏也拍出了特色。杜洛克与安娜的再遇,虽然自带着一份暮年的悲凉,但导演克劳德·勒鲁什并没有以这种基调来处理,而是仍让电影保持住了轻松而又浪漫的基调。即便罹患绝症,杜洛克仍旧幽默风趣、富有魅力;即便面露苍老,安娜仍旧优雅动人、别有风情。而另一方面,这部电影还讲述了另一对情侣的故事。他们二人的后代子女再聚首,成为一对新的爱侣;他们延续了上一代人的爱情,同时也让影片的氛围没有陷入悲凉之中,层次显得更为分明

勒鲁什的电影始终蕴纳着一个主题,那便是“爱情的奇迹”。

他在映后幽默地谈到,自己拍这部电影的源起是因为女人,也很喜欢和女人相处。就是没想到自己能活这么长,最美年华就是当下,爱情更多时候是爱他人胜过爱自己,爱别人更多,就会变得宽容,爱情本身是不会变老的。五十年最大的改变是科技,以前两个相爱的人主要靠通信,信过去十天,回信回来八天,这样我们的快乐可以持续十八天,现在主要是通过网络,快乐很短暂,我们在法国遇到那个人的几率可能是六千万分之一,在中国可能是十六亿分之一。还是那个主题,爱情本身就是奇迹。也许正是这种充满幽默感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态度,才让他的影片充满了睿智的话语和对于爱情开放而又动人的姿态。

《最美年华》以回溯的曼妙姿态,漂亮轻巧地将往昔与当下结合,构成两相互文的叙事空间。而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让电影充分发挥了时间流逝的魔力,使人唏嘘。随着电影中那首不断响起的法国香颂,看着男女主角在每个阶段坐着不同的车,不禁让人跟着在心中轻叹,“人生若只如初见”。昨日重现,爱情本身就是奇迹。

 短评

最美年华,男人的迟暮之年,重逢五十年前的女人记忆已经衰退,而男人的儿子,对女人说,“你是他最好的记忆”男人说,“死亡是为生活交的税”“你可以忘了很多人,但不会忘记某个人的眼神”“我们找到对的人,才会忠诚”女人说,“当我靠近他的时候,心跳得就像五十年前一样”老电影画面,加上法国香颂音乐,人影投射在车窗玻璃,行径道路,建筑墙面,“在爱情里,我们永远都得冒险”爱,是我们,每一天新开始的记忆

6分钟前
  • 米朵
  • 推荐

很喜欢巴黎飙车的那组镜头,仿佛一同置身于1976年的巴黎街头,我觉得我能这么一直看下去。#SIFF2019

10分钟前
  • thealovcola
  • 还行

从凯旋门沿香街下到协和广场,再从Avenue de l'Opéra穿过,和歌剧院的距离拉近再拉远,拐进宽宽窄窄的小巷,停在了蒙马特高处圣心教堂面前。想起了五十多年前一天,Jean-Louis收到Anne的表白电报,急匆匆穿越了一个夜晚,站在了她的门前。蒙马特15-40,记了半辈子。 虽然整篇仍像是勒鲁什在试图炒冷饭(加86年那版),但无须多言了,美的东西就停留在这吧。 / 如果你等到générique最后,有惊喜等你。我已经许了愿🤫

14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还行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Un homme et une femme (1966)不老的神话来了『一天一部爱情电影🎦』2022-9-1第一次在线观看

16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各种自己致敬自己,原来还用了那部开快车的短片。素材太多可以的。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4.5 20年后,他们拍电影;50年后,他们做梦。JLT最让人念念不忘的除了“男欢女爱”,可能是“慕德家一夜”,而结尾竟然是“绿光”。在别的电影别的城市里开快车,都比不上巴黎这一段,真真正正地敞开心扉“赴汤蹈火”,即使下一秒粉身碎骨也无所谓。贝鲁奇一段扣分。

25分钟前
  • vivi
  • 力荐

他是一个丢了记忆的男人,在巴黎街头,开着时速一百的野马,寻找他的最美年华。她是一个开着小店的女人,在诺曼底路口,停着蓝色的CV,体验她五十年前的心跳。C’est toi, toujours.

29分钟前
  • AgainstNow
  • 推荐

那个趁着年轻我们一起逃跑吧离开这空洞后同化同化后同质的城市只要够快就甩掉那衰老甩掉那束缚甩掉那些成年世界的絮絮叨叨、蝇营狗苟、尔虞我诈打开车窗吧喊出魏尔伦、聂鲁达,波德莱尔,吟唱北原白秋、松尾芭蕉,仓央嘉措稍微停下就自己写诗在碾过的沙石、泥淖、黄土中吧说不定长出后来者看到的花谁敢阻拦就开枪杀了他统统杀了恋爱时的我们是美丽的美丽得有些害怕可更害怕的是错过错过后又苟延残喘的年华最可怕油灯枯尽时那烟还散发爱着她却不再认识她

3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情怀片。

34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爱情永远不老,爱情万岁。

3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7/10。聚焦在表演和台词(其他都很一般)的致敬片,两位老年人再次相遇像是初恋般的羞涩。老头子年老记忆混乱,唯一记得的就是他的这段艳情,而眼前这位模样似曾相识的女人,让他梦了又梦。两人私奔的美好情景一次次的终止于“他醒过来了”,都还是跟开枪有关的(哈哈哈)。最终那次没有醒过来的,让人眷恋。片中有66年第一部黑白电影的画面,年轻的男主真好看啊(老了也挺有范儿)。分散的爱人迟暮的时候终于有了夕阳时分的圆满。被这段浪漫情事感动得泪流。也是观影于巴黎私映。05/09/2019

41分钟前
  • 若汐
  • 推荐

50年后再次的续作,少年时代的老年版,当所有的记忆都已失去却只能记得爱情的美好,美妙的年华总是无法忘记,片尾曲真好听,不忍走啊,留不住。19上影节。

43分钟前
  • 光影流年
  • 推荐

情懷一百分,53年後的故事埋尾,昔日帥氣風流的賽車手Jean-Louis,患有阿爾茨海默症且住進養老院,儘管忘記許多人事物,唯一讓他銘記在心的,仍是當初深愛卻錯過的愛人Anne Gauthier。眼見如此Jean-Louis的兒子Antoine拜託Anne多探望年邁的父親,有望幫助失憶症狀的好轉。彼此曾經的男歡女愛,曾經無比熾熱但結局卻不盡圓滿的愛情故事,當半世紀的時光悄悄過去,兩人都垂垂老矣,再重逢時夢境和詩歌相結合,過去熟悉的一切都不變。結尾「cha-ba-da-ba-da」的歌曲響起,跟住鏡頭從凱旋門沿香街下到協和廣場,仿佛置身在66年時巴黎街頭,熱淚還是忍不住的奪眶而出,一生有一個刻骨銘心的愛人是何其難得。導演Claude Lelouch還不忘在結尾致敬《綠光》。

48分钟前
  • 阿蚊
  • 推荐

她说她有一只狗,但我更喜欢她的猫。我问她选择她的狗还是我,她回答说她的狗。于是我弄丢了她的猫。

50分钟前
  • valen
  • 推荐

我的上影节最后一部,勒鲁什还是那个最会拍爱情小品的小资导演,即便这部距离《男欢女爱》已经过去53年。让路易幽默睿智的台词都是导演本人的爱情哲学,男女对话中夹杂着白日梦的逗趣和闪回的抒情。看了导演太多的老片,早就习惯了他塞得太满的法国香颂。他映后谈到当年男女书信来回要十八天,所以爱情就能维持十八天,现在用手机联络,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不过在他看来,年龄会老,爱情不会。对了,这一部演儿子、女儿的就是当年的两个小孩。ps,我私下问导演为什么这部忽略了1986年的第二集?他说“那部拍的太匆忙了,并不好,而且那部和第一部距离太近了(二十年)。”嗯,我也认为这部优于第二部,就是因为有够久远。

5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72nd Cannes# 官方展映。导演似乎完全忘了1986年自己已经拍过一版续集了……电影成为记忆的载体。金句俯拾皆是,摘抄如下:“死亡是我们为生命交的税”“爱情都是不好的结局,好的结局只发生在电影里。”“没人在乎你的快乐,人们只喜欢听别人的悲惨故事。”“我记得她就像昨天,但是我已经不记得昨天发生的任何事了”“我们没有生活在一起,为什么不死在一起?”让-路易·特兰蒂尼昂奉献了绝佳演技,长达四五分钟的特写,仅仅靠眼神和面部表情已经足以让人心碎。87岁高龄的阿努克·艾梅仍然风华绝代,简直是以最优雅的方式老去。故地重游(尤其酒店!)也确实动人,结尾还不忘致敬一下侯麦的《绿光》。对《男欢女爱》的大量引用实在是让人看得厌倦,拍得也比较糙,除了两人对话的场景,运动镜头恨不得都拿广角一兜到底,拍出了非常廉价的数字高清感…

53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影20253:当我老了,是不是就被生活抛弃了?!上一次疯狂还记得是什么时候?时间,在飞轮下,在飞轮后,留有夕阳在前方。

56分钟前
  • Timing
  • 还行

每一条街道都布满了一无所有时的身影,导演的私人诗篇。

1小时前
  • 汉娜福德
  • 推荐

怀旧片,听到mon amour那首歌里的那句:c’est toi toujours时泪流满面。法国男人的浪漫大概就是:当你老了,还是会问美丽的老太太愿不愿和自己逃走;还是会调戏年轻的女医生愿不愿和自己睡觉。走出影厅看到不少等在门外的老夫妇心头一暖,但不知他们在影院回忆起的“最美丽的岁月”是不是和身边人共度的。

1小时前
  • 荔枝小丸子🍡
  • 推荐

三星半。我们一起开快车,逃离过往遗憾的追逐。我们一起坐慢车,让昨日梦境永远停驻。这是勒鲁什为爱写的抒情诗,那些苦涩忧伤与分离,都被镌刻进炽热难忘的瞬间。我们终究只会记得那些深邃的情感,那为之悸动过的心,可却对于分别的原因知之甚少。勒鲁什依旧极致浪漫,充满感悟,却少了人生真实的色彩作为韵脚。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