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亚之后

HD

主演:泰莎·依亚,小冈萨洛·维加,塔玛拉·亚兹贝克,埃尔南·门多萨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1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2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3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4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5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6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13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14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15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16露西亚之后 剧照 NO.17

 长篇影评

 1 ) 写在《露西娅之后》

想起一件古早的事。

我上初一的时候,分过一次班。小升初的考试我自信自己考得不赖,应该可以进到一个不错的班级。没想到,一个级部十二个班,我恰好以一个不好不赖的成绩分在十二班。我们的班主任,是个男的,教英语,口音里的青岛味儿和鼻音都很重,但他对待教学非常认真,也许因为没有太多当班主任的经验,也许因为当时那个班里着实聚集着全年级最能闹腾的几个学生,他在开头就没树立起的威风,到了最后也依然毫无起色。

最能闹的学生们给这个班主任起了一个外号,王嫚儿(嫚儿,青岛话,姑娘的意思)。起初这个代号只在课下流传,后来连上课间歇,都会有人吹口哨起哄。那个班主任,皮肤偏黑,听到起哄,就停下板书,回过头,憋得脸红,却也没有发火。或许因为他是老师,又或者因为我们当时的班离远近驰名的教导处主任办公室仅有一墙之隔,那些还是怕被处分的学生会在教导主任发威后稍稍收敛一些。但日复一日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依旧毫无兴趣,他们私下在全年级里找人,组成“四大天王”和“四大天后”,成为的条件就是长相好看且在同学之间有“不可动摇”的威望。他们会尝试看起来最新鲜的事物,比如染发,比如模仿偶像剧里的桥段互追,比如互相攀伴儿认“社会大哥”,然后这些会通通地流转成为学生之间的八卦源泉。剩下的同学,要么成为他们的追随者,要么默默无闻地上学放学。

在一群默默无闻的后者中,有个女生,不知何时,成为这群人攻击的对象。我记得,她的皮肤特别白皙,钢琴十级,还是校合唱队的成员。她的头发很长,有时会扎两个马尾辫,有时会梳成麻花辫再盘起来,她的额前总是利利索索,走路时腰板儿笔直,讲话轻声细语,笑的时候为了避免露齿,会下意识地用手遮一下。而这些,通通成为她日后被排挤的理由。有人挑头,说她行为做作,说她讲话口臭,她的名字里有一个“田”字,那几个最能闹的同学给她起外号:米田共。他们拿死虫子放在她的桌子上、桌洞里、椅子上、书包里;他们把水倒在她的书包上;“米田共”的名字很快在班里传开,他们用难听的话骂她,趁她不注意,朝她的课本上吐口水。即使是默默无闻的同学看到听到,但怕惹到那些人生出麻烦,也大多不愿和她多讲话。没分班前,她上体育课会竭尽全力地跑,运动会前每个喜欢的项目都练一遍,最后挑两个成绩最好的报名比赛。我坐在她的前面,她有时会向我借笔记,有时会和我分享她随家人出去玩的照片。她总是笑呵呵地,每次借和还都会客气地说“请问”和“谢谢”。

转眼十七年过去,前天见到一个初中分班之后的男同学,闲聊时提及那个女同学,他们俩原来是小学同学,他说,她初中毕业就去了法国,在那里安了家,现在业余学西餐,恰好因为这个,他们俩才又重新聊了起来,她有时给他分享一些新菜品,因为她知道他以后想开家餐厅。

当初挑头给她起外号的男同学,在农历新年前刚刚成为父亲,他在朋友圈里说:只希望我的孩子,做一个思想独立,懂得感恩懂得拒绝,心里亮堂舒畅,坦荡快乐明朗的人。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过去的如果就这么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

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我们都欠她,一声道歉。

2021年3月26日

 2 ) 越平靜,越憤怒

《校園欺淩後》 :越平靜,越憤怒 (原載於《時代論壇》一三七三期.二○一三年十二月廿二日) 又名: 露西亚离开之后(台) / 露西亚之后 Después de Lucía (2012) http://brucelaiyung.blogspot.hk/ 其他的校園欺淩電影,可能會以受欺的主角自殺,或主角向其同學血腥報復來收場。《校園欺淩後》 (After Lucia)則袒呈社會文明法則的崩潰,且暴虐不限於青少年,而是成年人世界也呈崩塌狀態,以叢林法則來對應(而非解決)。原戲名的Lucia應是女主角Alejandra 亡母,而欺淩發生在Lucia死後;香港中譯戲名則指向欺淩之後,Alejandra父親Roberto的反應。指涉對象不同,但「After/之後」一詞可圈可點,意味了苦罪之生成環環相扣,連綿不絕。導演Michel Franco藝高膽大,吊詭地以靜態而抽離的電影語言去挑動觀眾情緒。 《校園欺淩後》 的背景是墨西哥。Lucia車禍死後,Alejandra兩父女從海邊小城搬到內陸的墨西哥城,打算重過新生活。Roberto是個大廚,無法壓抑喪妻之痛,連日常工作也受影響。Alejandra有時表現得比父親更堅強,更快從傷痛中走出來。但她來到新學校,最快接納她成為朋友的幾個同學,後來便成為欺淩她的惡人。轉捩點是她在自我選擇和朋輩壓力雙重因素影響下,享受酒精與性愛的快感,卻被男同學拍下性愛錄像並透過網絡傳遍學校。原來那群朋友中,男生馬上當她是性慾對象,女生則夾雜著嫉妒而攻擊她。校內其他學生也樂於找到一個被能被所有人奚落、侵犯,而每個人都不用負責任、也毋須內疚的對象。去到後期,他們對Alejandra所作的已可算是刑事罪行,但Alejandra卻一直瞞著父親,不忍他再受打擊。完全孤立無援的Alejandra,被連番侵犯後,已不被視作人來看待,猶如哲學家Giorgio Agamben所指的「牲人」(Homo Sacer):學生群體當中所有成員都可以任意攻擊她而不被視為是罪,反而是理所當然──而她所損失的也不會被視為有意義的「犧牲」──只欠沒殺死她而已。Alejandra後來也不再反抗、不再流淚,像塊木頭,彷彿人性已被剝削殆盡。欺淩過程中,成年人設立的體制完全無力阻止罪惡蔓生。即使學校有驗毒測試,嘗試遏止學生吸毒,但這種治安制度,以及教育本身,在學生集體侵犯Alejandra一事映照之下,可算是形同虛設,反諷至極。 Alejandra只有逃逸。同學們不知道她泳術精湛,讓她抓到一個機會往黑夜的大海游出去。她奇蹟地上岸,自己乘長途車回老家,窩在舊居之中。大海和舊居皆帶有「母親」的意像,正是主角所失落的,是其意欲回歸的目標。這時觀眾不知道她會否因為精神創傷而不去聯絡家人求助,而故事重心則轉移到父親Roberto身上。Alejandra失踪,警察在海岸遍尋不獲。這時不知是誰把肇事的性愛錄像光碟寄給Roberto,讓他到學校追究,知道女兒被欺淩。這時他大概已對人生絕望,心想妻子已逝,連女兒也失去了,壓抑的情感終於爆發,以暴易暴。導演對觀眾的情緒操作在結局裡表露無遺:先壓抑,再爆發。在整齣戲裡,導演手法都自覺地抽離、冷靜,沒有配樂推動情緒,每個鏡頭都是靜止不動的,幾乎沒有鏡頭運動,攝影機也往往放在距離人物較遠之處,以長鏡頭讓觀覽全局。但連番欺淩的情節卻不斷在挑起觀眾內心的反感和憤怒,那麼抽離的電影技法就像強迫觀眾目睹暴力之發生而不能干預,這種衝突猶如讓情緒在觀眾心中雙重加壓,直至結局的爆發。所以導演用了抽離的手段,但其意圖卻不是抽離,而是相反──在制度無法保障公義之情況下,Roberto之復仇達到大快人心的效果,而觀眾的心理歷程跟他同樣是先壓抑再爆發。結局令人想起奧地利導演Michael Haneke的《你玩得起.你玩唔起》。Haneke以「挑釁觀眾」聞名,也見稱於冷冽抽離的風格。但Haneke的電影至終貫徹地灰暗,《校園欺淩後》則故意「先抑後爆」。那到底是悲劇,因為Alejandra將要連父親也失去,但在導演的編排下,觀眾卻經歷了一次情感淨化,與女主角的情感經驗分割。若電影原意是叫觀眾予以憐憫和關愛,那麼以暴易暴的快慰,會否造成電影的自我顛覆?抑或,最後的復仇才是「主菜」,之前的鋪排則是不無狡黠的操弄?

 3 ) 《校園欺凌後》(After Lucia):Who Will Be The Next?

 暴力、言語、杯葛都屬於是校園欺凌的一種,在美國有年輕同志因抵受不住校內的恐同氛圍,選擇用自殺解決問題。校園欺凌的問題對於家長來說不易察覺,更多的是家長會懷疑自己的小孩是否與別人在溝通與相處產生問題,才致不受歡迎。很多時候,這種的欺凌都沒有主要的原因,就是一班人覺得你很好「玩」,於是就一起「玩」。然而,有些同學起初並不想一起「玩」,但看見別人的行為為了與別人「相同」,獲得信任,只會成為欺凌事件的參與者。

  《校園欺凌後》(After Lucia)在康城影展奪得一種關注項目的最佳電影,電影採用固定的機位,用平實的角度,淡淡然的拍出這一宗的欺凌事件,帶到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面貌,再用到「因果關係」作結,全片流露出一種抑壓的感覺。這部電影那麼一鳴驚人不是沒有原因的,它並沒有採用到「目睹」來拍攝全部的欺凌的情況,反而在鏡頭的運用上用到「隱藏」,觀眾深知受害者就在門後,但鏡頭卻停留在拍攝學生們耍樂的情況,帶出一種天南地北的襯托與對比。而全片不禁使人「同情」受害者的情況,正視校園欺凌的問題。

  片中人ALEJANDRA與父親為了忘記失去摯親的傷痛而搬到新的城市居住,而年少的女兒以前曾經貪玩與朋友吸毒,而被學校查出。來到新環境,新的同學其實也不至於好在那裡,他們把青春揮霍,吸煙、喝酒、初嘗愛戀,相當的開放。然而在新的環境裡總有害群之馬,女主人公是貪玩無知,在知情的情況下被拍下了性愛影片。男同學的手機遺失,影片傳到網上。欺凌正式開始。

  無可否認的是影片的前半部叙事的節奏略為鬆散,但到下半部則漸入佳境,走入欺凌的正題。但綜觀後段更顯張力,走到受害人的世界,窺探校園欺凌是如何的影響著所有的人。在電影裡頭明明影片中是有兩人的,但偏偏女性的形象被定型為「蕩婦」,而男方則視為是理所當然。常說學校是一個小社區,特別是今時今日傳播效果之強,幸好事件尚未流出到社會的層面,否則主人公更要面對比校內更強的壓力。單是校內就已經令人痛不慾生,女方背負所有罪名,男的視她為洩慾對象,女的則心生妒忌,所謂的妒忌是一種想像的,像是搶走她們心儀的男生一樣。

  起初主人公與同學的關係也不錯的,甚至是走進新的社區,一切如是好奇。但偏偏在朋輩裡「行差踏錯」就影響到她與所有人的關係,回歸現實,相信每所學校都會有如此的同學,曾聽說過的欺凌是從「性取向」有關,也聽說過是從外表,從家庭背景有關。所指的加害者並不只是指施加暴力,傷害別人的人,而是對事情冷漠的人都是加害者,他們沒有惻隱之心,沒有叫停暴力,反而讓傷害擴大,也是需要指責的。
  在電影中所展示的欺凌過程裡實是充滿壓抑,很大的程度上是在於不希望驚動到校方,事情都是在老師監測範圍以外,而任由學生低調地進行。而電影裡頭並沒有特別的提到校方與學生之間的關係,反而把焦點放在學生的關係裡,表達出一個沒有人願望發聲的世界,而受害者的不反抗就是基於她自身的羞愧,故此她選擇啞忍與沉默,甚至是選擇後來的出走。一般受到校園欺凌的受害人,很大程度上會對欺凌盲目,既然改變不了別人對她的看法,就只有換個心情生存下去,畢竟學業仍然要繼續的。

  影片裡某些的欺凌鏡頭拍得挺直白,眾人用擬似精液製造的蛋糕強迫她進食,那一幕特別看得令人揪心,而且影片當中有情節講到勒索的問題,而受害者不願向教師說出發生什麼事,到底是自尊重要還是清白重要?看來是很難權衡輕重的東西,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能夠接受這種不尊重人又自私的行為。欺凌事件一件都嫌太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應該是幸福快樂,應該是團結在一起,沒有一個被遺棄。當最後主角的父親用處決別人來作結,冤冤相報何時了?任何人都應該保護好自己,避免傷害,更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多一份的同理心。

  校園欺凌不是一件事不關己,己不勞心的事情,受害者的烙印可謂是一世的,而我們可以做的並不只是傾聽,而是行動。將心比己,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下一個目標。

文/Dorothy

 4 ) 想把男孩奸杀

看的过程中,最大的情绪就是愤怒,在他们喂她吃厕所制造的蛋糕的时候,愤怒值达到最大,真的咬牙切齿的。那一群人在学校,她不能不去上学,她只能沉默,因为事情的起因是视频,可能不太适合和老师,或者父母说。她一直不反抗,因为她反抗的不仅仅是一个人,她反抗的可能是一整个班级,这真的很难。并不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能像弹幕里的那群人一样,那么大胆那么敢于付出行动。被欺负时以及欺负过后,女主的表情好像是无可奈何又好像是生无可恋,如果说她不反抗,但是在那个男生把她💍扔进裤裆的时候,她也敢去裤裆拿。但是再去旅游的这个事情上,她明明可以选择不去,她为什么要自己找虐呢?除非她真的有受虐倾向,不然我真的想不明白。无语。我的交友圈非常的简单单纯,然后在这场电影里面好像意识到了什么是塑料情,真的是前面一套背后有一套女主抢了别人的男朋友吗?在我看来是没有的呀,那个男生和那个恶毒女生的行为并没表露出过来他们是男女朋友。然后还有那个男的,你是什么贱人呀?那群男的真的是应该好教育一顿,想把他们奸杀。女孩子真的要保护自己千万不要被拍视频。

 5 ) 好看的,漂亮的

很好看,演员漂亮,而且是都很漂亮。镜头也好看,摄像机往那一搁,不切不动,省事好看。

故事也有趣,前面看上流学校的俊男靓女们落落大方谈笑风生吃喝玩乐,看得直教人心神荡漾。

后面看同学们鬼灵精怪调皮捣蛋戏弄女主角也是看得我随喜赞叹拈花一笑。

但是片中有两人做得不够好,首先就是女主角,分明是傲视群雄的开局,最后结局却是她人轻言微消弭于众人眼中。

她开车载母车祸致母亲身亡,这件事她始终没提过,这等丰功伟绩,在闲聊中添油加醋稍加美化若无其事随口一提:我开车撞死我妈了。

可以想见会爆发怎样的骚动——倏~的一声,在场所有人忽然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清楚了,大约两秒过后,突然爆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掌声。

所有人都齐刷刷地起立,双手雷鸣般地拍打着,直听得人巴掌生疼;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由衷的崇敬之情,掌声经久不息,又过了大约两秒,所有人齐声喊出:cool~awesome~bad ass!

音乐起~人们忘情地手舞足蹈起来,先是两两成组,一手与对方交叠,一手不停翻腾,接着他们手拉手,以女主角为中心环绕成圆,他们双手举高时向着她聚拢,放下时又迅速退开,每一个循环间穿插着拍手的同时自己叉腰旋转踢腿的动作,人们载歌载舞,簇拥着她,抛接,摆腿,眨眼,飞吻,场上男伴都作被她吸引状,想要挣脱女伴的挽留……

女主被欺负是因为她视频流出后露怯了,这不自寻死路么,此时就该趁热打铁,挟身子以令诸侯,在校内作开放姿态,对所有男人呼气抛媚眼擦蹭耳语。对所有女人姐妹相称,授她们驭男之术。一下子就成王了,怎么会落得她这般抱头鼠窜人人打的地步。

再来是视频男主,最后被女主她爹抓去喂鱼的时候,只会一个劲的说不要,饶命。

没有任何谈判技巧,此时应该心平气和,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死了她也不会复活,她在天有灵看到你这样会高兴吗?我死了你也赔进去了,你家人怎么办?她尸体还没找到,万一她回来了你进去了,你让她怎么办?

 6 ) 触目惊心的校园霸凌

《露西亚之后》在米歇尔·弗兰克的导演生涯中可谓举足轻重,这部作品不仅在当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上获得大奖,弗兰克还因而受到该单元评审主席、著名美国演员蒂姆·罗斯的赏识,自此两人结缘。罗斯以监制的身份参与到弗兰克的多部作品,先后主演了《慢性》和《日落》,其中《慢性》更成功跻身戛纳竞赛单元,一举拿下最佳编剧奖。因此,既可以说蒂姆·罗斯是弗兰克的贵人,也可以说这部影片是弗兰克的幸运之神。

影片讲述丧妻的中年厨师带着青春期的女儿远走墨西哥城,力图重新振作,却忽略了女儿宛如地狱的转学生活。女儿发现自己成为了同学们眼中的箭靶子,但羞于向父亲开口求助,她只得每天咬牙承受众人的暴力欺凌,她的沉默一路导向无可挽回的残酷结局……

▲惨遭校园霸凌的女主角

和处女作《丹尼尔与安娜》一样,《露西亚之后》仍然是抢夺眼球的社会新闻题材:校园霸凌。关于这类题材的影片我们看的不少,比如像《少年的你》《告白》《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往往透过青少年的暴力现象折射出更深层的家庭和社会问题。而这位墨西哥导演最突出的莫过于采用冷酷的美学手段,刻画极度不适的暴力行为。这种有意模仿电影大师哈内克的风格在处女作《丹尼尔与安娜》曾引发极大争议,窥淫而冗长的乱伦画面有剥削的嫌疑。

这种饱受争议的暴力美学在弗兰克第二部长片里有所收敛和回避,真正实施的暴力往往发生在镜头之外,比如女主角被锁在洗手间,而同伴却在房间里开派对的情节。这种依靠声音和想象力补充的画外空间叙事并没有减轻冲击力,尤其是零配乐与固定长镜头的运用,让人在平静的生活情节里体味到一种隐隐不安的气氛。当然,导演依然毫不掩饰地展示了一幕直面暴行的吃蛋糕场景,镜头一直对准被当众羞辱的女主角,却无法看到施暴者的表情,其触目惊心的程度足以引人思考:人性的丑恶为何出现在这些未成年人的身上。

▲父女之间的情感隔阂

然而,这部影片的优胜处不仅是冷酷暴力美学呈现的校园霸凌主题,还兼顾到父女关系,以及亲人离世给家人带来的心理创伤。我没看电影前,一直以为“露西亚”是女主角的名字,过后才发现并非如此。“露西亚”暗中指向了母亲这个由始至终没有出场的角色,她的离世却给父亲和女儿同时带来巨大的情感创伤。作为丧偶的父亲选择离开伤心地,埋首工作走出阴影,却忽略了对女儿的关心;女儿还一直受困于丧母之痛。这种情感关系的剖析延续了《丹尼尔与安娜》,在那部处女作中,父母的疏忽导致青春期儿子的扭曲性心理与乱伦行为。

而在这部作品里,女主角的丧母悲痛无法表露于父亲面前,她用游泳来纾解情绪,或许也暗示了她吸毒的原因。这种坏习惯令她陷入性爱短片泄露风波,牵连出其后不断升级的受辱事件。女儿对遭受的“荡妇羞辱”难以启齿,发现被隐瞒母亲死因后对父亲产生误解。多重因素的叠加导致父女间出现情感隔阂,这足以解释女主角在遭受霸凌时,不懂反抗与无人倾诉的可怕现象。

▲令人侧目的暴力欺凌行为

不过,除了家庭因素,剧本中对学校老师寥寥几笔的刻画也让人细思极恐。老师只负责传授知识,从没关注过学生的课外生活和心理状态;学校注重学生品行,实行强制验毒措施,却不过问其吸毒的缘由,简单地打上“坏学生、行为不端”的标签。这丝毫无助于学生脱离毒品的诱惑,反而强化了这种偏颇不公的印象,让未成年人陷入恶性的循环。最鲜明的例子莫过于警察在调查时,先入为主认为女主角的失踪与吸毒有关。

最后一幕揭示了暴力不仅存在于学校,还暗示了这是一个暴力四处蔓延的世界,相比起发生在未成年人间的校园欺凌,成年人施行的暴力更加触目惊心。这个惊悚感陡然上升的复仇类型结局似乎给女主角出了一口气,却揭示了更可怕的结论:暴力只会滋生暴力,无法消除暴力。

 短评

Tim Roth一定有受虐倾向。

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人要先自爱,别人才会尊重你。如果不是女主先勾搭了别人的男朋友,一切悲剧就都没了。

8分钟前
  • 真不想起名儿
  • 还行

故事沒有一味將責任推向施虐者,反而描繪了女生為了進入圈子所作不合於己的行為,及父親的失蹤,家庭的愛之流於肢體表面之上,結果的悲觀性由此而來,為父者根本無法原諒自己於一連串意外上的責任。去年相像作品,影像上處理較好,但相對上男女生也較此作堅強得多,此作女主甘於返校,原因不明。

13分钟前
  • プン
  • 还行

结尾简单粗暴。

15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自尊和清白哪个更重要,每个人的看法或许不同,Luica选择了隐忍这么看来显然不好的办法。非常坚持的固定长镜头,通篇固定机位长镜头,一场一镜。刻意避让主观视角的校园霸凌,某种程度上没有更多的展现被欺凌的镜头,但是其震撼力却翻倍。没有批判的冷静克制令人心碎。

16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比《新秩序》好

20分钟前
  • Q影誌
  • 还行

一景一镜,没有任何镜头上的运动,极度冷静克制地描述暴力。被框在镜头里的人物之间在景深上前后错落有致,相互之间却没有任何感情上的真正交流和表达。荷尔蒙催生无因由的青春暴力,有理有据施错于人的成人暴力,哪个比较可怕?最虐的还是我们这些什么都知道的观众。最后快艇上的镜头感太精彩。

2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真不理解那些说女主活该的人什么心态,还有各种鸡贼猥琐的评论,完全没体会到导演编剧的点,智障和没有同理心的人还要看这么多长镜头,辛苦你们了

27分钟前
  • Bayes_Dan
  • 力荐

心疼

32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大奖,大景别长镜头高逼格,校园暴力题材,故事简单虐心,有些段落看得确实很难受。前面状态描写感觉太冗长了,“露西亚离开后”,父亲的寻仇段落简单粗暴,却直击人心。另外,墨西哥好像没那么脏乱差,学校看上去也和美国差不多嘛。

37分钟前
  • Ryeland
  • 推荐

校園霸凌永遠都讓我覺得恐怖 真慶幸許多亞洲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前還是被管教的住的 而我正好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

41分钟前
  • Run Girl Run
  • 推荐

三星半。这里面有很多无法处理的感情,丧失亲人的伤痛,集体欺凌下的无助,社会的冷漠。它们都以荒谬的方式上演。《红字》的故事发生在任何时代。镜头客观、冷静,时而呈现出美丽,这美却于痛毫无帮助。这样的结局无疑是控诉,

4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墨西哥新浪潮电影就是厚积薄发。以纯白描手法来叙述家庭悲剧和校园暴力,实在够残酷够震撼。看完后只想将这些小屁孩一个一个扔下海

4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3.6分。冷静,一种是强叙事的推动,让整部影片慢慢进入到哀伤的境地。校园霸凌的表层,家庭冷漠的硬核。

49分钟前
  • 鲜有废客
  • 还行

超级大虐片,比《狩猎》虐多了。也可能是我自己上学时也有被Bully的经验,感同身受的原因吧。还好电影不算长,不然真不知道怎么看完。回想上学时那段经历,真是很大的阴影。这种说不出来的痛和讨不回来的公道,在地球上还是绝迹吧。

52分钟前
  • 果樹
  • 推荐

一直在想Lucia为什么不反抗,为什么没有报复。然后想起自己小学时代教师暴力的事情,全班74个人在3年的时间里不也是没有任何反抗,甚至不会跟父母说,一直到出了人命一切才天下皆知,然后许多细节直到今天还是被隐藏着。lucia的报复是对自己和亲人的,父亲最后的举动成为影片的结尾隐示着一种悲剧。

54分钟前
  • 米吐尔
  • 推荐

底下神评有说女主吸毒抢别人男朋友活该自作自受,像这种就根本无法交流了……四星是觉得情节上有不尽合理的地方,但绝对是好电影。

55分钟前
  • Jade
  • 推荐

为什么爱“Putain"?很简单 经历让我发现那些被人细语的女人往往更直接更善良更有力量更让人值得去爱去死

59分钟前
  • Muyan
  • 推荐

除了校园暴力之外,还有反复提到的青少年吸食大麻问题,法律对未成年人的过度保护,父女之间的隔阂,内容还挺丰富。几乎都是固定机位长镜头,但还蛮有力的。

1小时前
  • 碧水寒山夺命鸟
  • 推荐

灰蓝色的天空大海和游艇,轰隆隆响着的发动机,一场为女复仇冷静进行着。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