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界中国

第10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茶界中国 剧照 NO.1茶界中国 剧照 NO.2茶界中国 剧照 NO.3茶界中国 剧照 NO.4茶界中国 剧照 NO.5茶界中国 剧照 NO.6茶界中国 剧照 NO.13茶界中国 剧照 NO.14茶界中国 剧照 NO.15茶界中国 剧照 NO.16茶界中国 剧照 NO.17茶界中国 剧照 NO.18茶界中国 剧照 NO.19茶界中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茶界中国》笔记——内容丰富,剪辑混乱,最后烂尾的纪录片

一、分集笔记

第一集:口感的追随

1、武夷山桐木关

东经117度,北纬27度,桐木村麻粟,正山小种原产地的核心,1200亩茶园,60多户人家,桐木村生长的油松,目前保护区禁止砍伐油松,茶农只能到大山深处寻找零星散落到油松残木。除了油松,麻粟野放生长的老茶树是正山小种一流口感的原材料。

出自桐木关原产地,用传统青楼油松烟熏工艺制作出的红茶,才能称为正山小种,琥珀色、松烟香、桂圆味。正山是代表原产地的权威性,指的是桐木关。正山小种可沸水冲泡,每泡出汤时间10-15秒。

2、东方美人茶

沸水冲泡,40-50秒出汤,琥珀色,蜜香、熟果香,浓郁的蜂蜜水的味道。

小绿叶蝉叮咬茶树嫩芽,唾液中的酶让茶叶发生裂变,产生独特风味。

3、一个数据

中国茶饮消费者有4亿7000万人,占人口比例的36%。人均年茶叶消费量950克左右,接近一公斤。

4、西湖龙井

只有使用龙井村喝翁家山村的鲜叶原料制作,具有糙米色、兰花香特征的龙井才能称为狮峰龙井。龙井原料采摘要求早、勤、嫩,两叶一芯。龙井适合玻璃杯冲泡,中投法。

西湖区以外产的龙井被称为钱塘龙井、越州龙井。

5、林芝易贡茶场

西藏唯一的高原茶场,海拔2200米,冰川融化雪水为茶园茶叶生长提供了优质的生长环境,60年带由西藏军区部队开垦而来。

第二集:古树与新芽

1、云南早期,因茶叶不值钱,古树高大茶叶不好采摘,将古树砍伐矮化以便于采摘,但是矮化过的茶树茶叶口感发生了变化,会带苦涩味。

福建商人到云南古树茶区做了几件事:承包茶园,提升采摘标准,提升制作工艺。包下古树茶园后,不施化肥农药,以一芽两叶的采摘标准采摘茶叶,同时从福建安溪带去茶叶萎凋上下通气的簸箕,让萎凋更均匀,

云南大雪山古茶园有三棵古茶树被誉为茶祖,最老的一棵树龄2700年,树干要三四个人合抱。

2、山东日照绿茶

源自60年前国家的“南茶北引”计划,山东日照从福建浙江大量引进茶树品种,为了让茶树适应当地气候,将茶树高度控制在30cm一下,后用炒青工艺生成出了日照绿茶,味浓厚,板栗香,耐冲泡。被誉为北方第一茶。日照北纬35度的气温,刚好南方1500米高山的气温一致。

3、蒙顶甘露

卷曲型绿茶的代表,茶芽肥嫩,多绒毫,味鲜醇。

4、洞庭碧螺春

江苏苏州太湖洞庭东山,曹坞村莫厘峰下,当地茶园,除了种植茶树,还有枇杷、青梅、板栗、桃树等,茶树果树相隔而植,相间而生,形成碧螺春的独特生态环境。果茶间种的茶园结构,使得碧螺春带出浓郁的果香味。一芽一叶原料,炒青绿茶工艺,蜜蜂腿、满身毫、铜丝条、花果香,味鲜醇。一般春分到明前采摘到绿茶才被称为碧螺春,清明后到绿茶,单叫炒青。

第三集:技艺的坚守

1、武夷山岩茶

武夷山丹霞地貌,峭壁接踵,很多地方只能容下一个人的脚步,茶农采茶,爬山需要走十几公里的山路,步行2个小时,一天采茶100多斤,每斤茶叶采摘报酬3元钱,收入几百块。

当地采摘标准,五不采:嫩不采、老不采、雨天不采、大太阳不采、露水不采。顶级好茶采摘时间在下午2点-5点。

萎凋,一平方米的晒青布面摊凉1公斤鲜叶,厚薄均匀,水筛,直径1米左右,筛孔半厘米见方,便于鲜叶透气,摊晾散热,失水均匀,酶活化,加上鲜叶内物质的转化,青涩褪去,香气初露。

2、日本宇治绿茶

等级最高的玉露茶,宜低水温冲泡,50-60度之间,鲜甜带有海洋气息的海带味、海苔味。

日本通过遮阴网降低茶树的光合作用,降低茶叶茶多酚的含量,提升叶绿素的含量。遮阴网要覆盖20天才能降低茶叶的苦涩感,制出的鲜醇茶叶,称为玉露茶。

3、恩施玉露

源自唐代蒸青绿茶工艺,形似松针,干茶翠绿,茶汤青绿,叶底嫩绿,茶味清香鲜爽。高温蒸青后要扇凉,迅速降温,保持茶叶鲜活状态,50-80度烘焙,随手揉搓,抛散初干。

第四集:时间再奔跑

1、凤凰单丛

凤凰天池,乌岽山脉,900多年种茶历史,330亩茶园,最高海拔1319米。

2、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的正宗原产地,海拔800多米的高马二溪,茶树多生于林中。

3、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人工采摘制茶,一人一天的产量大概只有一斤,早5点出门,采到10点,下山回家,下午理茶制茶,到晚上10点。茶要当天采当天制,且每年的制作期特别短,只有十天左右。

采用烘青工艺,一芽两叶,叶脉中隐红,兰香高长,味甘鲜醇。原产地还是以手工茶为主,干茶表面有网格纹,而机制茶没有网格纹。

第五集:人间生草木

这一集讲了好多茶周边,竹丝扣瓷茶具、荥经砂器、基诺族凉拌茶汤……

第六集:根脉的传承

1、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起源的王说和魏说两个故事,两种说法,王说是帝王赐名的故事,王文礼是王家第十三代传人,魏说是观音给魏荫托梦的故事,而现代传人是魏月德,两家都是故事高手啊。

八马真的重营销,不重产品,门店-培训-标准、复制-更多门店……走的是大规模机械化制茶路线,怪不得茶不行,只有赛珍珠拿得出手了。

魏家注重传统手工制茶技艺,但魏月德好像又过于自负,安溪铁观音1400亿的品牌价值,核心在魏家?这话说得也太霸道了,虽然有茶王拍卖18万一斤的噱头,魏十八的称号,但是手艺人最终只有谦虚才能进步啊。

铁观音两大世家的传承人,都很能说啊,一个明显更像商人,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一个明显更傲慢,要把铁观音贵族化,两个人给人的感觉都重名重利啊,这个比起张天福老人,差太远了。

2、英国是人均茶叶消耗量最高的国家,每年消耗20万吨的茶叶。

小结:本集主讲铁观音,但是围绕王魏两家来讲,一个走标准化、规模化、工业化路线,一个走手工制作,贵族化路线,可惜了,铁观音这么大的品类,选出的两个代表家族都不是那么令人喜欢,商人气质过重,功利心过重。工业化的商品茶、手工贵族茶,都不是普通人喝的好茶,一个是茶不好,一个是普通人喝不起。

第七集:田野的约定

1、安溪龙涓生态茶园

安溪龙涓,刘金龙,生态茶园,将3000株一亩地茶园,减至600株,扩大茶树行间距,通风透气,光照疏朗,也不容易啊,铁观音市场低迷了,只能自救,挖掉75%的茶树,茶树下种大豆、花生,恢复生态种植,用十几年的时间,恢复茶树自力更生,自然生长的能力,鸟类、动物、昆虫重新回来了。

相对王、魏两家,更欣赏刘金龙的理念,对土地和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踏踏实实,种茶做茶。王魏两家太浮夸了,朴实的茶农和浮夸的商人,我更喜欢朴实的茶农。

2、安吉白茶

浙江安吉白茶,来自1982年发现的一株百年白茶祖,经培养改良,种植了万亩茶园,安吉白茶,是细胞变异的白化茶,叶张为玉白色,但叶脉碧绿,名为白茶,实为绿茶。安吉白茶是温度敏感型茶树,低温的时候,芽叶为白色,氨基酸含量高,达6%以上,高于普通绿茶2-4倍,安吉白茶鲜爽清甜,高品级安吉白茶,清冷中带竹香。

第八集:杯水的相遇

1、英国骨瓷

韦奇伍德,英国陶瓷之父,率先在英国进行陶瓷的工业化生产,韦奇伍德的骨瓷产品是英国皇室的御用瓷器。因为欧洲黏土制瓷极易破裂,为此需要在其中加入30%的食草动物骨粉,一般是牛骨,再入窑烧制,增加瓷器的硬度和透光度,使其更加洁白细腻,通透轻巧,骨瓷由此诞生。

2、宜兴紫砂

紫砂壶有双透气孔结构,近7%的吸水率,可吸附茶汤中的浸出物。

紫砂壶如果要在明火上煮,需要加入耐火材料,不然膨胀系数过大,容易裂开。历史上没有紫砂壶直接明火煮水的文字记载。现代紫砂煮水壶,制作时要加高岭砂作为耐火材料。

3、天目盏、建盏

日本仿宋的天目盏,釉料不一样,出来的盏,形神都不像,建窑建盏,用氧化铁含量8%的红粘土做胎,加上独特的矿物釉料,产生斑纹万千的建盏。泥料配方和釉料配方是核心。

第九集:世界中流转

1、下梅村的中俄茶路和伦敦的川宁茶店其他纪录片看过了,略。

2、肯尼亚红茶比印度红茶更甘爽,称为英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国,在东非大裂谷1200-1500海拔的地区种植,20多度的温度适合茶叶生长,这里的茶叶可以全年采摘,300万肯尼亚人从事茶叶工作,茶产业提供0%的肯尼亚就业率,茶叶为肯尼亚贡献45%的外汇。以机械化生产的红碎茶为主。

3、安溪王氏梅记茶行

安溪当地电商售茶十分发达,有电商上万家,2016年安溪电商茶叶交易额达30亿元。

第十集:时尚在召唤

茶饮、手机、小罐茶等金主爸爸植入过多,略。

二、总结

这部纪录片共10集,共300多分钟,其实内容和取材是比较丰富的,关于茶的知识点也比较多,但有几点做得不好:

1、剪辑的结构设置不理想,虽然每集都有主题,以主题为线索串联,但是脉络还是很弱,不同内容之间跳来跳去,显得比较混乱。

2、有些镜头和画面重复使用,导演偷懒了。

3、最后一集是败笔,通集大部分是植入广告,植入还很生硬,没有诚意。有些文案还硬凑,像广告片。

其实知识点内容量我想给四分的,但是拍摄脚本、剪辑结构和广告的生硬植入扣分,最终给个3.5分吧。

 2 ) 希望能借茶叶修身养性

继《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之后,我看了这个新的纪录片,其实也一般般,但是我还是写了一篇长评,想着记录一下看到的茶叶,并且这部纪录片也摘抄了很多《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语句,正好一并整理下。看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声讨配音没有感情,甚至读错了字(窨),但是我个人感觉也还可以;也有很多人在声讨文案矫揉造作堆砌辞藻,我倒是感觉也还好。。。我只是很遗憾,为什么十大名茶出三(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的安徽只介绍了太平猴魁呢?看来故事性在纪录片中也是极其重要的,单纯的介绍只能是科普节目。

那就从中国最爱的无发酵茶叶绿茶开始吧。西湖龙井。杭州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之一了,西子湖畔,藏匿着多少传说和历史,天纵奇才的苏东坡,荡气回肠的岳飞,精妙工巧的三潭印月,但最记挂于心的还是灵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隐有着活佛济公的传说,龙井也因井通东海而得名,龙井不仅是地名、茶名、村名、也是井名,名茶更将龙井声名远扬。说起西湖龙井,我最先想到王旭烽的代表作《茶人三部曲》,以杭州的制茶家族写中国历史变迁,家仇国恨,个人的爱恨情仇与信仰追逐,都离不开那一份茶叶对人文精神的熏陶。西湖龙井颜色绿黄两色浑然天成,恰似中国水墨画的墨迹,浓淡相洇。味道如油煎蚕豆瓣香,可以说是我喝过的绿茶中最喜欢的,但是我相信我肯定是喝不到好的龙井。

洞庭碧螺春。得名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也属于十大名茶之一,康熙皇帝因其汤色碧绿、卷曲如螺题名为碧螺春,当地人说它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因茶树、果树相间种植,碧螺春独具天然茶香果味)。由于采摘的芽非常嫩,可能只有明前茶被称作碧螺春,清明之后就是炒青了。(希望未来我可以喝到花果香的碧螺春,我的味觉和嗅觉很一般,喝不太出来,但是投泡茶叶后,看着茶慢慢舒展叶身,吐露气泡,白色毫毛翻转,真的有一种春天生机萌动的感觉)

恩施玉露,也曾被评论为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传统蒸青绿茶,三绿:茶绿、汤绿、叶底绿,为其显著特点。纪录片中将它与日本的玉露(玉露并不是一个茶叶种类,而是最高的等级)进行了对比。有那么一点点想尝试一下。

太平猴魁,中国传统名茶之一,由于品质位于尖茶的魁首,首创人又名叫魁成,产于太平县猴坑一带,故称为太平猴魁。初次见它,我不能理解这是茶叶,我窃以为中医理念中以形补形,取茶叶是春天第一抹新芽,暗含生生不息之气,然而太平猴魁,感觉有点粗壮。视频里面采茶的奶奶天蒙蒙亮就走上了崎岖陡峭的山路,行就几个小时才能开始采摘茶叶,看着有点像野茶,但应该不是。太平猴魁也是纯手工制作,需要一根一根挑出来压平,相对于别的茶叶似乎制作过程中会有一点制作者喜怒哀乐的浸染。顶级的太平猴魁是一种兰香,说起来很多顶级绿茶的香味都是兰香,真的是淡雅至极,兰香听说也是现代香水唯一模拟不出来的香气。

蒙顶甘露,也曾被评为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最古老的名茶,因为味道鲜美、爽滑回甘,而被命名为甘露。自古名山出好茶,如黄山,武夷山,如今才发现蒙山也是一座名山,相传蒙顶山上清峰汉代甘露祖师吴理真手植七株仙茶,慢慢发展至今。蒙山不仅有好茶,蒙山派茶道的蒙顶茶艺“天风十二品”和蒙顶茶技“龙行十八式”也是中国茶文化艺术的两座里程碑。

安吉白茶,名字像是白茶的绿茶,产于浙江湖州,因其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取名安吉白茶。其富含人体所需18种氨基酸,且氨基酸含量在5—10.6%,高于普通绿茶3-4倍,多酚类少与其他的绿茶,所以安吉白茶滋味特别鲜爽,没有苦涩味。日后找机会尝试一下。

绿茶部分没有介绍的名茶有十大名茶中的黄山毛峰(新制茶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鲜叶采自黄山高峰,遂将该茶取名为黄山毛峰。由于在安徽读书七年,其实也是有一点感情的,曾经去黄山玩,路边的山上都是茶树,绿意盎然),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求“壮”不求“嫩”,香气据说是板栗香),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庐山云雾茶(通常用“六绝”来形容:条索粗壮、青翠多毫、汤色明亮、叶嫩匀齐、香凛持久,醇厚味甘,听名字就很想尝试一下!)

黄茶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介绍的是名茶蒙顶黄芽,在《茶界中国》介绍的似乎并没有介绍黄茶,所以我稍微记录一点点。黄茶相对于绿茶来说,据说制作工艺复杂一点(增加了闷黄),属于微发酵茶,更多了一份柔和的口感。黄茶中有四种如雷贯耳: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尝试过霍山黄芽,我本人是喝不太出来黄茶和绿茶的分别,以后可以尝试一下很好的黄芽看看能不能感受出来。

红茶,两个纪录片都记录了正山小种。我发现每次介绍红茶都会选择红茶鼻祖正山小种,他那独特的烟熏香,桂圆味,但是我问了武夷山的朋友他解释说,现在很少有人做这样的正山小种,现在的都是碳焙的,烤地瓜味道。红茶作为世界最流行的茶叶品种,是欧洲人的最爱,味道确实是好喝,但是作为全发酵茶,我的体质容易上火,只能忍痛割爱。

纪录片中没介绍的两个著名红茶是:祁门红茶(十大名茶之一,也出产于安徽黄山,香味称为祁门香,我个人很喜欢)、金骏眉(正山小种的分支,金”是指成品茶中带有金色,且茶汤金黄;“骏”是指崇山峻岭之意;“眉”是指原材料为茶叶芽头。香味带有花香、果香、蜜香等馥郁悠长的香味)。

至于黑茶,我个人不是很感冒,所以那些安化黑茶,藏茶,云南的古茶什么的我就没怎么上心。我感觉虽然我生长于广袤的西北,但是对于这些粗犷的茶叶和风俗不太感冒,更多是欣赏,对于江南水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淡然还是比较喜欢的。

白茶作为微发酵茶,他的口感和其他茶叶相比还是很有特色。介绍的是白毫银针,(不得不说福建真的是产茶叶的地方啊,大红袍,正山小种,铁观音,还有福鼎白茶),由于其外观特征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因此得名。白毫银针是一年中最先采的茶叶,据说有一种清冷的气息,我喝过的白牡丹应该是一年中第二批次采的茶叶,很香,就像各种花盛开的味道。

乌龙茶作为半发酵茶是介绍最多的,东方美人(白毫乌龙中的极品)是我第一次听说,台湾的特有茶叶,是由维多利亚女皇命名为的美人。茶汤色明澈鲜丽,犹如琥珀,天然蜜味与熟果香气交织重叠,入喉之际,甘润香醇,口齿生津,如果没有这种浓郁的蜂蜜水味道,那就是白毫乌龙,不能叫“东方美人”。它口感的密码隐藏在对环境要求极为挑剔的小叶绿婵身上。这个应该是我看完纪录片印象最深最想尝试的茶叶了。

武夷岩茶中以大红袍(母树于天心九龙窠的悬崖峭壁上,传说皇上赐红袍一件披在九龙窠茶树上以示龙恩而得名)为最,其中又有两个当家分支:水仙(香味浓郁,同时还伴有淡淡的花香)和肉桂(岩韵的肉桂香风格突出),一直都有香不过肉桂,醇不过水仙的说法。

凤凰单丛,产于潮州凤凰山,由于采用单株采制法,命名为凤凰单丛,是广东人特别喜欢的茶类。凤凰单丛茶形美、色翠、香郁、味甘,尤其是香味很多,按照制作工艺,就可将其划分为肉桂香、黄枝香、蜜兰香等十大型号。特意问了在潮汕工作的朋友,他表示潮汕人民喝茶特别讲究,而且强烈建议我去那边喝茶,茶艺师泡出来的茶叶真的很不一样。

安溪铁观音,十大名茶之一,,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其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花茶类详细介绍了茉莉花茶,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什么叫窨制,就是将花与茶叶充分的混合在一起,吸收香气,极致的茉莉花茶需要经过九次窨制。这一段拍摄的画面非常好看,采花的姑娘们也很好看,茉莉花的香气也很浓郁,窨制的过程场面也很不错。听说喝到最后有一种很甜的冰糖水的味道。看完之后立刻下单了茉莉花茶,听说老北京人特别喜欢喝,两个茶商张一元和吴裕泰都是专门制作茉莉花茶的。

之后纪录片也详细介绍了茶具例如紫砂壶;景德镇的茶具。并且也详细说了一下茶叶在世界中的流转。茶叶也很新潮,比如日本的宇治抹茶,现在也很受大家的青睐,台湾的奶茶也在中国焕发巨大的生机,茶颜悦色凭一己之力称为长沙名片。另外介绍了小罐茶。

总的来说,故事中也可以看到,采茶人的辛苦,爱茶人的痴迷,制茶人的传承。众生皆苦,借一杯茶,调节自己的心态吧,心静,自然顺心。

祝好。

 3 ) 带你走进茶的世界

《茶界中国》的镜头语言具有极强感染力,画面十分精美,画质十分细腻,同时富有节奏感,以慢镜头、大特写显示茶的细节,以快镜头、大场景表达茶的变化,在浓缩的时间和空间里让茶意滥觞,流光溢彩,通过画面直接刺激人的鼻息和味蕾。 再到茶之路。 路,承载着茶人的光荣梦想,见证着一代又一代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高大上、接地气,既展现文化软实力,又具有实践指导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穿透力。路在茶中显,茶于路中存,人生如茶路,朴实又甘醇。“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涉及44亿人口,这一区域也是全球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区。茶业发展要以中华茶文化为引领,让茶与茶文化成为“一带一路”地区人民相知相交的纽带。 《茶界中国》,一部好的纪录片的诞生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希望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作品可以与《茶界中国》相媲美!

 4 ) 品茶 悟茶

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无意中得知有个新拍的记录片叫《茶界中国》,回去认真的看了数遍。这个节目对五种茶进行了很详细的介绍。从采摘到加工再到成品让我感受到制茶人对每一片茶叶的敬重。这就是我喜爱《茶界中国》的原因。 我与茶的缘分是,有一次了解到各种茶的功效,进而对茶产生了兴趣。通过对比,我发现自己比较适合普洱茶。从此与普洱接下缘分,深入了解茶文化。 乾坤交替,日月轮回中,时间有着一套严格的自然法则;择时而采,赶时而制,随季而品,不同的茶有着自己的时间轨迹…《茶界中国》用她独有的视角让我们感受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90后,第一次喝茶是初中,第一次喝的茶叶是黄山毛峰,从自与茶有了不结之源。之前喝茶是喝茶,现在喝茶是品味人生,是从茶中感悟人生,感悟做人。。。

 5 ) 第一集 茶丨净

1.为什么突然想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饮茶文化呢?

2021年4月2日,去了一趟张家界。由于是跟团旅行,那就少不了旅行团的强制节目:逛购物区。在云上茶庄,品尝了张家界的莓茶,先苦后甜、口齿生津。被告知这并不是常规茶树的叶片,而是一种藤蔓植物的叶片。好奇心被强力拉扯,对张家界的危山、奇峰、“怪茶”、傩学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想到了茶文化,略作了顿留。因为父亲和岳父都爱喝茶,每逢节假日自然也会给二老买些茶叶。父亲抽烟太多,比较喜欢绿茶,所以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西湖龙井、日照绿茶等也买过一些;岳父喜欢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和祁门红茶当然也少不了。由于茶叶都是托亲朋买的,真假好赖也不甚知之。想到自己这么多年一直稀里糊涂的,倒也可笑。

泱泱中华,上下求索。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条支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命张力。这其中必定承载了太多的文明结晶。最近一直想着了解一点古人的生活习性,“饮茶”正好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

2.关于《茶界中国》第一集的内容

想着去了解一下中华茶文化,便在网上搜索了“茶文化”相关的书籍和视频。在纪录片中检索到了《茶界中国》,共10集。纪录片我并不怎么看过,想想应该也是比较客观公正的吧,这也就看了起来。

到目前,还只是看了第一集。第一集里先后介绍了正山小种、肯尼亚“红碎茶”、白毫乌龙——东方美人、狮峰龙井、西藏黑茶共计五种茶叶。从茶叶的采摘到制作和泡制,做了简单的介绍。此外,还穿插了制茶人的故事和红茶国际化的支线。

对于这几种茶的制作、或起源、或特色有了简单的了解。感受到了茶叶人的不易,以及这一份职业传承的重要性。

3.观后感

作为一个仅能分别茶叶类别的小白,看完了第一集之后,整体上来说略有失望。我想要了解的内容在第一集里并没有很系统的展开。整个视频的介绍顺序也让我很迷惑,不太能够很清晰的了解导演的思路和逻辑。前一部分从福建武夷山的正山小种开篇没有问题,讲述到红茶的风靡,再到英国饮茶文化,再到肯尼亚红碎茶的来源与发展,也都没有问题。可后面为什么又到了宝岛台湾的东方美人,和龙井?这中间是哪一条线索在做牵引呢?影片中后段又回到了开篇的正山小种,感觉一时之间晕混不堪。并最终收拢于解说的一句:谁握住了地平线上的茶树,谁就能把最美好的味道通通揉进一整个的春天。大概有点“欲附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了。

关于茶叶的介绍,可以按照起源时间、茶叶分类、上市时间、制作难易等等诸多方面进行分类展开,这样也能够让观众比较清晰的掌握各种茶的特性。如此这般,说实话,我现在已经不太能够区分这五中茶叶的鲜明特点了。

另外,影片中夹杂了福建人陈必芳的传承介绍,一时间有点找不着北。影片应该跟作文一样,有一条清晰的脉络进行支撑和延展,但是本片在此项问题的考究上,略显仓促。

总之,作为一个小白,还是有很多能够学到的东西。当然,这也只是第一集,以上也都是自己的拙见,等全部看完之后再作思考吧。

 6 ) 刚看了第一集,世界消费茶叶的第一大国英国?

虽然现在英国也产茶了。 没记错的话,英国最早的茶树是在一个老贵族的庄园里发现的。是一棵来自中国的野茶树,本来是作为奇花异草种在园子里的。 英国人一直尝试种茶,但一直都失败,因为那里的气候不适合茶树生长。那棵野茶树让英国人很振奋,他们终于确定茶树可以在英国生存。于是,现在英国也在生产茶叶。 川宁公司是一家很古老的家族企业,经营的就是茶叶。现在川宁的后人有的已经转行,但仍有人坚守在古老的茶厂里。女王生日会上的红茶就是川宁公司配的。 《茶界中国》还是很推荐大家一看的。江苏卫视和好几个地方纪录频道及网络在播出。

 短评

原本很期待,但看完前两集微有点失望。最大的问题是线索凌乱,跳来跳去,不成体系,剪辑有点莫名其妙。解说词有些也很值得商榷。但画面还不错。作为入门欣赏茶之美还可以。

7分钟前
  • 长歌
  • 还行

作为浓茶铁粉,必须不能错过。中国人喝浓茶也许就和意大利人喝espresso是一个理吧,苦才是不加奶不加糖的原始风味,是魅力而不是急于掩饰的缺憾。

9分钟前
  • sylvia萌
  • 推荐

拍的不错,但是配音普通话有点问题,第一是吐字不清,含了口水一样,第二,部分发音不标准,特别是an这个音,第三,会吞音,咬字不清。这么好的纪录片,找个厚重一点的配音,会好很多

13分钟前
  • 大只
  • 还行

這類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太舌尖風了,審美疲勞。另外,旁白寫得太作太作了,也不夠專業。雖然旨在普及,但也不能這樣雞湯風格的文字吧。三星給拍攝,旁白不配星

15分钟前
  • 法雲地學士郎
  • 还行

作为一部纪录片,文案四星配音配乐三星半,内容还是偏碎片化,故事节奏不够连贯

20分钟前
  • x
  • 还行

现在纪录片都走这种舌尖风吗?解说不说人话

24分钟前
  • 三七莲华
  • 还行

原本以为可以拍出普及茶文化,讲解茶叶背后的工艺和故事的饱满的纪录片。结果就是一个个茶区的切换,没有深入到茶的核心,寡淡无味。旁白多是文词堆积,内容缺乏,很失望

25分钟前
  • dora
  • 很差

景色很美,能从茶入手描绘各地风土人情确实不易,但是有些对白实在让人尴尬,片中有些老板可能真的花了💰吧

27分钟前
  • 拖延癌大爷
  • 还行

用一生的时间,做好一件事。

30分钟前
  • 力荐

什么玩意

32分钟前
  • 布鲁索姆
  • 还行

看过很多关于茶的纪录片,首先我要说吸引我看这部纪录片的首先是杨晨的配音,那声音太熟悉了。当时在看手机,女票在按遥控器,听到这声音我抬头看了一眼,他居然给茶叶记录片来配音了,于是便看了下去,觉得介绍茶叶大类,算作普及类节目还算不错。

37分钟前
  • Haobo
  • 推荐

比《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差多了,10集内容,基本上一半时间都是广告,尤其是后5集,都快成企业宣传了,最后一集更是直接金主广告了。比较啰嗦,不建议看。

42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第九集给了多少广告费,还少东家。吐了。天地 自然 说来说去这些话。多说些和茶本身相关的事情好不好

45分钟前
  • Regent Prince
  • 还行

不得不说 纪录片是独居人士回家磨磨蹭蹭时最好的BGM。至少有信息量断断续续摄入缓解了一事无成的焦虑。

46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还行

非常漂亮!作为一个入门的茶客,非常喜欢片子文字优美、知识浅显易懂。从制作入手讲解,也能够让人了解为什么茶有这样的风味。同时里面包含的文化,也特别有亲切感。

48分钟前
  • 云动竹响
  • 力荐

好吧,我承认,这是我第一次看的下去的一部茶叶纪录片。茶届的世界我不懂,但我一直觉得他们是装逼届的一朵奇葩。人活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明这么生活,这么接地气的一种滋味,怎么就能给搞成那么不接地气的一种文化。终于,《茶届中国》把这道与普罗大众失联多年的茶滋味找回来了。

52分钟前
  • 芍药
  • 力荐

首先来狠狠批评一下,本片的文案实在不好,用力太过,令人汗颜。还有第一次见到纪录片有如此之多的软广硬广。反言之,广告之多,也代表着助力者之多,也让本片格外地包容兼收,广博花杂,虽然凌乱,但也不乏真知灼见,这也是我在3星与4星间徘徊良久,最后给了4星以表鼓励的原因。

57分钟前
  • 青精饭熟云侵灶
  • 推荐

文字经过推敲,流畅华美,画面也漂亮,内容对我来说足够了。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喷它。

58分钟前
  • 绿萝热
  • 力荐

做的至少很用心,入门必看

59分钟前
  • 长安不肖生
  • 推荐

中国采茶按叶掐,非洲采茶按把抓,看他们呲着白牙抓一把茶豪迈往后一扔,真是笑死我了,整体来讲,画面精美,场景丰富,空间不停变换,叫茶界中国原来不只讲中国,期待下一集有什么惊喜

60分钟前
  • 瑶环瑜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