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守自盗

HD

主演:马特·达蒙,Gylfi Zoega,Andri Snær Magnason,Sigridur Benediktsdottir,保罗·沃尔克,多米尼克·斯特劳斯·卡恩,George Soros,巴尼·弗兰克,David McCormick,Scott Talbott,拉加德,Eliot Spitzer,本·伯南克,乔治·W· 布什,Timothy Geithner,艾伦·格林斯潘,巴拉克·奥巴马,Henry Waxman,安·克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监守自盗 剧照 NO.1监守自盗 剧照 NO.2监守自盗 剧照 NO.3监守自盗 剧照 NO.4监守自盗 剧照 NO.5监守自盗 剧照 NO.6监守自盗 剧照 NO.13监守自盗 剧照 NO.14监守自盗 剧照 NO.15监守自盗 剧照 NO.16监守自盗 剧照 NO.17监守自盗 剧照 NO.18监守自盗 剧照 NO.19监守自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动物园守则

在动物世界里,跑不快的动物被跑的快的动物掠夺了生命;在文明社会中,强壮的人掠夺瘦弱的人生命是违法的,但巨头掠夺散户,往往是合法的。

任何文明都有代价,哪怕是遵守交通规则。你知道,人们往往以行人是否遵守交通来判断一个人的素质,我也曾经这么认为。有一天晚上,四下无人,无车,我在等一个红绿灯……在等待的途中我忽然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几乎不假思索地执行了无车经过依旧不过马路的低效率行为?

这个就是我为了文明付出的小小代价。

如果没有红绿灯,没有车行专用道,效率几乎没有损失的肯定是行人,但行人又是效率最低,带来效益最少的种群,所以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益和效率,人类发明了红绿灯。当社会效益和效率提高,行人也会经常得益,为了回报自己的得益,行人也会遵守红绿灯法则。

文明社会,可以让我们不假思索地作出许多判断。我们相信陌生人替我们烧的饭,相信陌生人为我们去除病痛,甚至相信陌生人为我们保存钱款,我们通过一个个简单易懂的数字去相信我们不熟悉的物品质量……这些简单高效的判断由一个庞大复杂的文明系统组成,我们成为里面小小的螺丝钉——我们把乱穿马路视为野蛮,我们把在家里储存大量的黄金和现金视为愚昧,我们是文明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在保卫这个社会。

但如果过多的作出了不假思索的举动,就会被人利用。

二十年代,美国由于日益增长的产品产量和人民底下的消费水平造成的巨大矛盾产生了大萧条,英国人凯恩斯让美国总统罗斯福相信,只有花钱才能救美国。限定劳动时间,提高最低工资,有范围地通货膨胀,谴责过度储蓄,政府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修路修桥,童子军宣誓爱国就是让妈妈多买点东西……发展至今日,我们都开始知道提高内需的重要性,翻开任何一张报纸,打开任何一台电视,浏览任何一个网络,那些教你赚钱的方法不一定靠谱,那些教你花钱的说辞绝对蛊惑人心。

花大钱,住大房子,开大车,给子女最贵的教育,这是一种成功,这是一种光荣,这是一种爱国!我们都听过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可怜的中国老太太啊,积蓄了一辈子,才住了一天自己的房子,你看人美国老太太,多潇洒~

文明社会的人会相信,我们的体系跑在了一条安全的快车道上:工资会加,产品产量在持续上涨,告别通货紧缩……今天的五块钱,也许在明天只值一块钱,所以先把明天的一块钱花了,就是赚了今天的五块钱。那些存钱的中国老太太啊,你们就像在动物园仍然害怕被吃掉,没有安全感的小动物,可怜。

但是,我们真的能相信,这个世界已经没有掠夺了吗?的确,公平自由的贸易让人们的生活变美好,但“看不见的手”真的能管住人们冒巨大的风险来换取巨大的金钱吗?

说句实话,INSIDE JOB里那些资本运作者的智商,我捆十个一百个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他们已经聪明到跑在了法律的前头,他们不仅能忽悠你把明天的一块钱花了,还能忽悠你反复地花同一块钱,然后他们的账面上多了五块钱。最后他们先拿钱跑路了。

为什么美国老百姓这么敢超前消费,敢把钱交给陌生人投资?因为社会越文明,我们就越相信银行,投资商,信用评定机构,保险机构……我们相信我们的红绿灯不会出故障,但没有考虑到绿灯后面的路是不是还没有修好。

当然了,我们国人,目前,还没有这种危机感。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在和平的动物园中圈养太久,对于文明社会的信任体系还无法完全放心。有时候,我们会伤心地呐喊,为什么我们的商人如此黑心,我们的社会如此缺乏诚信;但有时候,保持警惕也并不是坏事,动物园里仍然会有食物链,对于那些跑过本身实力和银行利息太离谱的巨额消费及长期投资,我们仍要多一个心眼。

因为从长远看,大家都死了。这个仍然是凯恩斯说的。

 2 ) 我对这场危机的思考

《监守自盗》是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和数年前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样,热点话题和一位明星旁白总是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监守自盗》的旁白是著名影星马特·戴蒙,讲的是关系到世界上每一个人的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影片用冰岛金融危机作为引子,先展现了一段冰岛风光片,其中还有我去过的黛提瀑布,勾起了我的回忆。冰岛风景真是绝赞,大气磅礴,各色风格兼备,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浓缩地球。

扯远了。《监守自盗》这部纪录片站在了大众的立场上,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毫无专业背景观众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但是其中也是能看到许多主创者的立场问题。

在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业受到了严格管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全面放宽管制,金融业一飞冲天,从而酿下弥天大祸。电影没有讲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因是前任的卡特时期美国经济低迷,里根政府的宽松政策大大帮助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我认为这样的时局之计是应该认可的。事实上里根也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之一。

随后《监守自盗》提出了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华尔街的才子们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卷钱游戏。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从历任美国政府的立场来看,自己任期内的经济增长才是政绩和竞选的保证,而推动了什么金融监管的法案显然不能成为竞选资本,遑论华尔街大佬们还是竞选资金的重要来源。负责立法的国会也一样,周围环绕着华尔街的游说者,甚至布什的财长鲍尔森就是从高盛CEO卸任的。这种制度下金融体系监管的缺失是不足为怪的。

这时候影片描述了这个危机的产业链和导火索。我个人认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次贷本身是片面的。事实上次贷是美国政府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为初衷,通过房地美和房乐美两个公司发行的事实上是受了政府政策影响的一种贷款。这些贷款的债务人的确是不太可靠的,存在坏账风险,但是毕竟只要放贷人有风险控制意识,加上政府撑腰,所造成的后果是可控的。

真正的罪魁祸首,我认为是投行们把次贷债权从放贷人手里买来,和其他的各种贷款捆绑成了CDO,然后卖给了其他投资者。咋一看这一举动只是富有创意的银行家们的又一杰作,投资者们也喜闻乐见CDO这样的比传统的国债等有更高收益率的产品。而通过向AIG投保(这一保险产品叫CDS)拿到了评级机构的 AAA评级,让一些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比如退休基金,也大量参与了CDO的投资。这完全是两厢情愿的运作。而问题在于这一行为让放贷人不再担心贷款是否收得回来,因为一旦放出贷款马上就可以卖掉再放下一批。投行也不管,他们就是个中介,转手就卖,而那些投资者甚至不知道CDO是什么。于是就没有人管风险控制了,放贷人就更加疯狂的随便放贷,终于导致了劣质借款人大量没能还贷引发的连锁反应。有人无力还贷之后,房子被银行收回并拍卖,这一开始还没问题,随着市面上被收回拍卖的房子越来越多,房价开始下跌,终于那些有能力还贷的人,发现自己要还的贷款远高于现在的房价,于是也不还了。开始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影片也强调了,放贷人不再关心贷款是否能收得回来,是一切灾难的转折点。

而AIG为CDO投保不需要准备金,甚至可以为同一个CDO投保多个CDS,成为了另一个祸乱根源。AIG完全不管这些CDO是否靠谱,只图挣这每年2%的保费,重复投保自然赚的更多。在CDO愈发疯狂,贷款质量每况愈下的时候,高盛自己的风险控制做的不错,它发觉CDO可能要不行,需要有对冲风险的策略。不过它显然也把CDS单独看成了一个投资产品,它在不断向客户推销CDO的同时,自己又向AIG购买了数十亿美元的CDS。这相当于你推销给客户产品,同时又押注这些产品会完蛋。《监守自盗》认为这构成了欺诈,直观上我也这么觉得,但具体规定还是要看立法情况。但是,我并不同意华尔街的投行们蓄意制造次贷危机并从中牟利。这场危机直接导致了雷曼破产,美林和贝尔斯登被收购,华尔街的损失也很严重。只能说高盛比较奸诈做了两手准备而已。可以肯定是蓄意谋利的有对冲基金老板John Paulson,不过CDO不是他卖的,他做空也没什么不对。

危机爆发后,在紧急会议上,鲍尔森为首的当局执意要求雷曼兄弟强制破产,和先前让美联储提供300亿美元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一做法的动机不得而知,但无疑使得全世界市场的恐慌空前放大的爆发了。甚至法国财政部长都表示自己是在雷曼破产生效后才获悉这一消息,这可能可以理解为当局要转嫁苦果给全世界的投资者们。同时,对每个金融机构的救与不救缺乏统一标准,也增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

随后,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出炉了。令人质疑的是,鲍尔森指令已经破产的AIG全额支付所有的CDS保险金,而不是按照协议上的最低价。当然,这些保险金是由政府的7000亿美元埋单,都是纳税人的钱,其中140亿流进了高盛的腰包,而高盛正是整个危机不可或缺的推动因素。不得不说作为前CEO的鲍尔森在这件事情上的立场问题。

就在这时候,美国总统换届选举。承诺”change”的奥巴马获得了很大的呼声,然而上任至今却鲜有对金融机构的重组计划和立法动议。影片归结为奥巴马周围负责改革的金融决策者还是华尔街那帮人,而正是他们造就了一切灾难。影片也采访了许多重量级人物,不过多数是前辈或是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例如美联储70年代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克,国际金融前辈乔治·索罗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法国财政部长等等。真正的处于漩涡中心几个重量级人物:拉里·萨默斯(这位哈佛校长在《社交网络》中作为角色也出现过)、蒂莫西·盖特纳、鲍尔森、格林斯潘、伯南克等都拒绝了《监守自盗》的采访。

《监守自盗》还对一些外围问题提出了质疑。例如专家学者接受酬劳撰写对支付酬劳者有利的报告以及评级机构对垃圾债券仍给出AAA的评级的问题。马特·戴蒙在采访时也问过多个被访者,他们都表示这没什么问题。我也觉得这没什么问题,砖家学者的建议永远都只是建议,评级机构的评级也是建议,都不具法律效力,我们永远要擦亮眼睛。至于银行高管的薪酬问题,我觉得薪酬包括工资和红利,是和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你不能因为这些机构搞出这些事来,就要把他们以前的薪酬追回来。而立法机构似乎也没有依据限制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酬,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高利润基础上的。他们要做的应该是限制这一行业的非法经营行为。

我还没享受过人生呢,你们这群贪婪的人别那么快把世界搞垮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3 ) 监守自盗

Why should a financial engineer be paid four times to 100 times more than a real engineer? A real engineer build bridges. A financial engineer build -- dreams.

And, you know, when those dreams turn out to be nightmares -- other people pay for it.

For decades, the American financial system was stable and safe. But then something changed.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urned its back on society, corrupted our political system, and plunged the world economy into crisis. At enormous cost, we've avoided disaster and are recovering. But the men and institutions that caused the crisis are still in power, and that needs to change. They will tell us that we need them, and that what they do is too complicated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y will tell us it won't happen again. They will spend billions fighting reform. It won't be easy.

But some things are worth fighting for.

—— The movie "Inside Job"

金融危机全过程中,资本贪婪的天性暴露无遗。华尔街金融衍生品创新并没有降低次贷的风险。它只是把风险转移和分散给了更多的人。而恰恰由于风险从金融机构中转移了出去,金融机构得以更放心的吸纳更多利率更高的次贷。其结果是,社会整体承担了更高的风险,而集中在少数人身上的金融资本赚的盘满钵满。

这个冗长的金融链条中,每一环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最终没有带来链条整体的效率最高。所以可以说,自由市场在这里肯定是失灵的。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财富的损失,而是人性的迷失——在资本和利益的压力下,到底谁是可以相信的?当看到Glenn Hubbard面对采访时那些拙劣的态度,我很难很难相信这是我读过的经济学教材的作者,一个经济学家,教授,学者。更不用提Greenspan和Bernanke两位美联储主席。拒绝采访无疑等于释放一个信号:我有罪。这就是我心目中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能预测未来,承担一国之责任的央行行长?

当你已经开始接受利益,你就不可能摆脱干系,做独立的学者或者廉洁的智囊。想起《吴敬琏传》引用吴老的话:“作为经济学家首要的职责是研究科学,发现真理,做一个有独立立场的观察者。”现在终于知道违背这个话会有什么后果了。所以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判断一个人或组织可信任与否,先看看有没有利益冲突;而想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同样要好好选择一下接受什么利益。

 4 ) 文艺界围攻华尔街,我来为华尔街洗地(讲道理的)

《监守自盗》是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得主。和数年前的《难以忽视的真相》一样,热点话题和一位明星旁白总是能得到奥斯卡的青睐。《难以忽视的真相》有前副总统戈尔,而《监守自盗》的则是著名影星马特·戴蒙。



影片用冰岛金融危机作为引子,站在了大众的立场上,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向毫无专业背景观众阐述了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但是其中也是能看到主创者作为文艺界人士常见的鲜明立场。

在大萧条之后,美国金融业受到了严格管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里根政府开始全面放宽管制,金融业一飞冲天,从而酿下弥天大祸。电影没有讲里根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原因是前任的卡特时期美国经济低迷,里根政府的宽松政策大大帮助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我认为这样的时局之计是应该认可的。事实上里根也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之一。

随后《监守自盗》提出了在缺失监管的情况下,贪婪的华尔街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卷钱游戏,并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发生。但是,贪婪并不违法,华尔街啥时候都是贪婪的,这是很正常的事,这才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我个人认为把金融危机归咎于次贷本身或者华尔街贪婪是片面的。事实上次贷是美国政府以改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为初衷,通过房地美和房乐美两个公司发行的事实上是受了政府政策影响的一种贷款。这些贷款的债务人的确是不太可靠的,存在坏账风险,但是毕竟只要放贷人有风险控制意识,加上政府撑腰,所造成的后果是可控的。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权力和责任的分离。就是发债的决定权,和债务资金的提供者被华尔街分开了。是否给个体贷款,这个是由银行决定的,然后华尔街把这些债务打包,卖给投行,投行把债务分解,增级,卖给个体投资者。所以,本质来说,是银行贷款出去,个体投资者出资来支持这笔债务。(这里面的具体细节,请参阅文末链接的《大空头》的评论)

第二个重大因素,是定价机制的问题,也就是用的模型有假设错误。如果定价是正确的,无论中间链条怎么传递,都是公平的。但很遗憾定价在第一步就错了。其实,最大的获益者是那些没钱买房,能贷款到钱买房的穷人,和整个社会的低利率,最大损失是最后的投资者。但是买房人全是美国人,而投资者有很多国外的人呢。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华尔街干了一个好事。AIG就是定价错误的受害者之一。如果每笔交易都是公平的,那么AIG也不会发那么多没有正确估价的CDS,评级机构的评级也不会有问题,投资者就能发现他们买的AAA bond实际上不是AAA,这个投行也不是故意的。

《监守自盗》还指责专家学者接受酬劳撰写对支付酬劳者有利的报告,以及评级机构昧着良心给这些不良证券都打AAA评级。专家学者的报告收钱本来就是劳动和报酬关系,就算有问题消费的是他们自己的信誉,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至于评级机构,它们的文化就是信誉和可信度,他们不敢明着拿自己的信誉冒险的,对他们又没有太多好处,出了问题声誉扫地;主要是他们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怎么评估,只好按照历史数据。你没法正确定价,就把人定为AAA,不是道德沦丧,主要是不懂。退一万步讲,评级机构的评级也是建议,都不具法律效力,擦亮眼睛是投资者的最终责任。

接着,《监守自盗》又指出以鲍尔森为首的救市当局执意要求雷曼兄弟破产,和先前接管两房、让美联储提供300亿美元担保摩根大通收购贝尔斯登的态度截然相反,这使得全世界市场的恐慌空前放大的爆发了,似乎是要转嫁损失给全世界的投资者。之后,他们又用纳税人的钱出手救下了AIG,并使得持有AIG卖的CDS的高盛获利140亿元,厚此薄彼,中饱私囊。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大而不倒》这部电影主要就是描述这一过程的,请参见我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文末有链接。

<图片2>

下一个罪状,是承诺"change”的奥巴马上台后,对金融机构的改革和监管进展缓慢,原因是奥巴马任命的班子还是萨默斯、盖特纳、伯南克这批“搞出金融危机的元凶”。然后这批人还都拒绝采访。首先,上面已经说明了,金融危机不是他们搞出的,《大而不倒》也告诉我们他们也没有在救市过程中搞阴谋。其次,这些人是最懂金融的专家,你不用他们,用马特戴蒙吗?拒绝采访也是个人自由,本片的立场已经如此鲜明的要给他们定罪的,何苦像片中那个货币银行学教材作者那样自讨没趣?

<图片3>

还有一个事,银行高管的薪酬问题。薪酬包括工资和红利,是和企业经营状况挂钩的。你不能因为这些机构搞出这些事来,就要把他们以前的薪酬追回来。而立法机构似乎也没有依据限制一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薪酬,因为这是在他们的高利润基础上的。他们要做的应该是限制非法经营行为,以及会导致危机的利益冲突。

其实说了半天,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华尔街贪婪,也不是评级机构和学者助纣为虐,更不是当局的阴谋,而就是两个事:权利和责任的分离,以及定价错误。前者导致了把钱贷给了不该贷的人,造成了损失;而定价错误的问题,导致了这个损失在各环节投资者和机构中的分配。说到底还是华尔街的责任,但不是本片所说的那样。我洗地也是有原则的。

美国的观点是很自由的,因为好莱坞文艺界在公众中的巨大影响力,加上民众对华尔街天生的反感,《监守自盗》这样的观点很容易获得支持。华尔街那些人是很奸诈狡猾,但这并不犯法。只是中间的定价机制和交易公平机制还没完善,那信息不充分以及比较笨的一方,在交易中肯定会亏钱。大家都亏钱之后,金融体系的崩溃,那就和次贷危机关系不大了,无论什么样的金融危机,最后都是流动性和信誉的危机,什么起因都有可能。

所以对普通人来说,最大的启示不是应该占领华尔街,而是看不懂的事情,不要轻易参与。

相关文章:
《大空头》-- 先告诉你电影怎么好,再来那次危机的你问我答

《大而不倒》-- 非文艺界视角来看金融危机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greedy == good ?!right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06888/?start=100#comments

这部电影很牛X。牛X的地方第一点是思路很清晰,虽然各位编导明显是选定了边站定了位,只是“论述自己的观点”的干活,但是人物采访数据分析,从华尔街,到政府,到经济学家,时不时地用胳膊肘捅观众一下,不太明显不是很故意,但效果毕竟是达到了。牛X的第二点是出场人物都很大牌,涉及美国高级行政人员,顶级银行家,金融分析师,大学教授,甚至新加坡,中国,法国的政府官员等等。从记录片,甚至可以说从discovery的角度,这都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对于有意研究金融的同学,有意研究危机的同学,有意研究金融危机的同学,甚至只是有意想要投资股市投资房产以抵抗通膨的同学,这都是一部深入浅出,信息丰富,分析明晰,概念清楚的资料/教学片。

说起美国这个国家,是个很神奇的国度,被很多人向往着,我则从来觉得“还好”,大约在经济发展之类的问题上我是个很保守又不思进取的人吧。但是常常有同学在我一番保守又不思进取的发言后面评论说“你看看人家美国”,言下之意美国是个绝好的榜样,只要我们在各方面照足美国那样做,十年之后不说赶英超美吧,把美国学到八九成像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在这些同学的美好想像中,一旦我们变成美国的完整山寨版,他们必然不会是那些在底层社区挣扎温饱的 losers,统统都是在高级住宅区里牵着名贵小狗听着ipod享受阳光绿萌新鲜空气的成功人士。

暂且不去讨论谁在这些同学当中的脑海中扮演着那些loser的角色,但是这些同学美好的野望活生生的解释了一句话——greedy is good!当年《华尔街》当中的名台词鼓励无数美国的,中国的,法国的,日本的,天知道还有哪些国家的既不保守又很思进取的青年们学习金融经济最后投身于 “投资”行业,朝着“美国梦”或者“美国那样的梦”一步步迈进着。

我第一次见Luc的时候,他指着我的cv问“你有管理学的文凭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经管方面的工作”——这是多么的显而易见啊!我们做it业的民工而已,每天靠着点脑力赚血汗钱,怎么比得上经管行业,左手钱来右手钱去,转眼间兴许就发达了,你看看华尔街那些泡名模开名车住豪宅的。况且我是女生,编程神马的,跟一群穿老头衫夹脚拖鞋的宅男关在一个办公室里,连穿个名牌化个时髦妆容卖弄青春资本的机会都没有,划不来啊很划不来。因为太显而易见了,我都不晓得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once upon a time,我只身去远方旅行,家长拜托当地的友人照顾一下。友人很负责地百忙之中抽空领我四下游玩。当然生意人么,时间就是金钱,所以游玩间隙得到机会还是要百忙一下。于是在经过市中心的时候我们顺便进入当地最大的医院,直接找到该医院最牛X科系的主任。友人与主任一旁切切私语。我虽未成年,却不 innocent,诸如什么美国还没有通过临床检验期的抗xx病特效药,成本价多少,进价多少,开方价多少,给医生的回扣多少,等等等等,即使不是故意偷听也知道一二,自然晓得他们在聊什么。待友人谈毕了事情,主任送我们出来,拍着我的肩说“好好念书,只要你能进医学院,毕业了进xx医院肯定没问题”云云。只见候诊室里坐着千里迢迢不知从哪个乡下赶来看病的黑瘦农民,主楼门外停着医生们闪闪发亮的bmw。

后来我没进医学院,却报名了经管的双学位。我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劳碌一生背朝天脚踏地提供人类最基本最需要的东西,末了搭上一生的积蓄却连一盒药都买不起,而有些人仗着好运或者好命就能在几个小时一桌饭上挥霍掉别人一年的生活费。虽然毕业之后我选择当民工——大部分时间跟代码纠缠是很痛苦的但在某些时候还会觉得“至少我是个创造者,一个小小的程序至少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不过这段过程还是挺有用的——至少想起来了自己还会记个账,也不至于被什么投资顾问坑骗。知识这个时候不仅是力量,也是金钱,我总觉得金融学之类的课程,在一个真正有道德的国家是应该免费的开放给所有国民,上山下乡,像大选宣传候选人那样硬塞也要塞给每个公民人的。

但是现实世界的国家,全都分成既得利益者和未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制定掌握控制了游戏规则,以防止自己的利益被未得利益者窃取,未得利益者削尖了脑袋钻营这些游戏规则以求谋取别人的利益,而一旦他们得到了利益,他们就变成新的规则守护者。变的只是玩游戏双方的关系,游戏的规则从来未曾改变过。 greedy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以为“只要我这样这样,那样那样,我也就可以变得和xxx一样一样”。于是掌握了规则的人,都不希望别人窥探到规则当中的奥秘,更不希望有人来打破这个规则。直到这个游戏崩坏为止,所以金融学校永远是最贵的学校。

问题是,永远没机会成为得利者的人问——什么会时候崩坏?既得利或者有可能得利者问——如果我们不想它崩坏,想继续这样玩下去,有没有阻止的办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几次金融危机好像大震前警告,预示着一场以美国这个掌握了全球最多资源的金融帝国为核心的大灾难的到来,于是所有处在这个金融圈里,利益间有瓜葛的都开始自危,都开始思考。这部电影应该跟Cleveland vs. Wall Street一起看,看两种文化两种经济制度两种社会体系——自我设定角色为“有可能得利者”和“永远没机会得利者”——的思考后结果。

本片以社会主义式的经济制度被破坏的结果入手,片中采访的几位国外官员,其中有象征着第三方崛起力量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而充当欧洲发言人的并非好朋友英国,而是其历任(不包括现任)总统都被美国指为“对美国不友好,喜欢共产党”的法国的财政部长。这三个国家的发展路线,社会制度,司法体系各有不同,透露出本片编导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结束美国人向来标榜的“绝对自由市场”,这个路线的倾向性。

而另一厢边,在面对美国的钱力时,法国人恰恰也在想着改变自七八十年代开始搞起来的国家社会主义形式。

在这场追逐钱的游戏中,根据能量守恒,永远只能是一部分人压榨另一部分人的结果,每个个体所在乎的只是自己究竟处在被压榨一方还是压榨者一方。美国的社会结构以中产阶级为中坚力量,银行家和政客们也都不傻,不会太伸手去压榨这个主流社会,而主流社会想的也不过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些都有保障之余,现行的社会体制还能给他们个“一朝致富爬入上流”的美国梦发发,那些低收入户是死是活有何相干。只要这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受到威胁,只要这一部分人还乐于盯着眼前的胡萝卜前进。那么这场游戏必将以现行的规则玩下去,直到崩盘的那一天。温水煮青蛙,向来如此。

电影这个载体,当不是以娱乐的姿态,而是以这种“我要摇醒你们”的形态出现在大众面前时,其威力究竟是否能达到艺术家们所期望的力量,也只能拭目以待了。毕竟greedy is good,如果眼前就有一块肥肉,谁能禁得住诱惑不立刻咬上去呢?我们真心所希望的,也只是——这块肥肉千万不要是从自己身上割出去的才好

PS:通货膨胀,房价飞涨,两极分化,教育昂贵,政经一体,权钱交融……大家觉得此情此景此等描述熟悉吗?

 6 ) 对次贷金融危机的一些分析

NHK的一个节目对次贷分析得更细一些。

本文试图用一些基本的概念分析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我确定两个要点。
一是资源守恒定律: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资源分布的总量是守恒的。此时消耗的多了,则彼时必然消耗得少;此处消耗得多了,则彼处必然消耗得少。
二是有人赢则必有人输,因为资源总量是不变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次贷的基本情况:
1、美国政府为推动繁荣,放开限制,允许国民以非常低的门槛购房。
2、美国人以近乎零首付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实现购房,然后用房产的升值部分支付月供。
3、投资银行将次贷与其它金融产品组合在一起,销售给投资者,然后从保险公司购买这部分产品的亏损保险。
4、评级机构与经济学家论证次贷的安全,将一个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包装成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5、保险公司只关心眼前利益,为次贷金融产品承保。
6、主权基金、养老基金认购次贷金融产品,以获得长期的收益。
次贷的安全性是基本这个基本假设:美国的房产价格会一直稳定上升。
但是根据供需平衡定律,对于需求高的产品,市场的供应量会保持增加,一直达到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而供需的平衡意味着需求泡沫的破灭。

贪婪是市场的驱动力,下面我们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分析各方的盘算。
1、政府存在的主要目标是维护统治,而“居者有其屋”就是小布什的竞选口号之一。政府通过让更多的人拥有房产,以达到更大的民众支持率。
2、低收入的美国人本来是很难实现买房的梦想的,而次贷让未来变得触手可及,有谁能抵挡得住这种诱惑呢?另一方面,教育的欠缺让他们很难理解复杂的金融产品所包含的风险,况且政府、专家、机构都一致担保这种方式的安全可靠。
3、投资银行由于它的高门槛、高垄断特性,造成这一行业对客户的不尊重,对于客户代理人来说,佣金是最重要的,客户的损失他根本不关心,何况客户受到损失时他还能从保险公司获利。
4、评级机构与经济学家本来应该是保持中立的,但是为了自身利益,最终选择了与投资银行结盟。
5、保险公司为次贷产品投保,一是看到了眼前的巨大利益,二是对其长期风险缺乏清晰的认识。
6、主权基金、养老基金认购次贷金融产品,其理由是和购买美国国债一样的,都是为了长期的稳定收益。

如果说有人赢有人输,那么我们再看看这场赌局的各方输赢情况。
1、美国政府短期内赢得了选票和支持率,但是长期内损失了其信用,从而造成美元贬值。
2、低收入美国人得到了数年的房屋产权,但是正如穷人得到一折购买奢侈品的机会一样,表面看起来是赚到了,但是一旦失去你拥有的财产时,曾经越是美好,则将来越是痛苦。
3、投资银行与储蓄银行的差别在于,它是根据它的产品交易数额收取佣金的,而不是根据它对客户的服务质量收取佣金的,这必然造成了它对客户利益的不尊重。而投资银行的薪酬文化更进一步造成了银行员工对公司利益的不尊重,因此投资银行助长了诈骗行为的发生。实际情况是:即使客户遭受损失,但是银行赚到了;即使银行倒闭了,但是业务员赚到了。
4、评级机构和经济学家与投资银行形成事实上的利益同盟,这是因为它们的评论尽管看起来是中立的,但是其为自己带来的收益却是不均衡的:由于它们为投资银行说好话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它们倾向于为银行说好话。
5、如前所说,保险公司赢了一把,输了一身。
6、主权基金、养老基金是冤大头,可以说它们是被美国政府、投资银行、评级机构联合着骗了,但是某种程序上也可以说它们是咎由自取:因为它们投了这么多的钱去买这些产品,却不去仔仔细细地查查这个产品的底细。设想一下,你听说有一家赌场,每个人进去都稳赚不赔。这是你知道的,而你不知道的是:你每赌一把,赌场的服务员都收一次小费;你每输一把,赌场的服务员都从保险公司那里得到一笔赔偿。那么你还会进去玩吗?

从资源守恒的角度来看,资源从投资者的将来收益,变成了买房者和投资银行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当前收益,好比你大老远地为一个穷人买一件奢侈品,还代付了所有交易费用,双方约定此件奢侈品的升值部分收益归你,但是事实证明这件奢侈品还值不了当前市价。

次贷危机的背后有一个隐含的因素:全球资源分布的不均衡。
美国政府在全球化中选择了占领科技和金融的高地,这部分的公司和从业人员得到了比以前多得多的资源,但是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而制造业、服务业的大量从业人员的竞争力已经不如新兴经济体,因此他们所能获得的资源是很少的。因此居者有其屋是不切合实际的,增长的数据掩盖了增长不均衡的事实。此其一。
主权基金、养老基金拥有大量的货币,而这些基金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倾向于投资长期稳定的产品,或者说是热门产品,这些热门产品则进一步吸引更多的钱,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而钱多的地方容易产生泡沫,钱越多泡沫越大。此其二。

次贷危机的另一个隐含因素:金融信息的不均衡。
投资银行与评级机构结成了利益同盟,而投资者却被蒙蔽了。
投资者要在今后避免类似的损失,一是要向美国政府施加压力,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二是要成立民间的机构,用巨额奖励吸引金融漏洞猎人,让金融专家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金融机构服务,这样就可以尽早发现金融产品的漏洞,然后对金融公司进行惩罚。

 短评

这是一个thriller,拥有史上最泯灭人性的villains,并且他们无一受到些许惩罚。看好后心中充满百倍于[buried]的愤怒恐惧和绝望,没有任何一部电影如此有力得证明了"金钱太强大人性本恶而世界是没有希望的"凄惨事实。你无法想像我有多希望这片子是纯属虚构。

3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真一般~会讲英文那中国妞哪找来的~

4分钟前
  • 无字纸船
  • 还行

对经济以及金融危机感兴趣的不要错过。制作十分宏大,从冰岛全国经济沦陷,引及世界级金融巨头,数据细致繁多,条理逻辑却很清晰,条分缕析,针砭时弊,把美国和世界上某些监守自盗的金融家讽刺得体无完肤。可即便如此,这正是金融家们的一贯嘴脸和惯用手段,发家致富的必经之路。马特.达蒙全程配音。

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一个悲剧的结束就是另一个悲剧的开始,美国金融决策层和体制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影片创作者思路清新,一众金融界高层学者经济学家教授作家轮番登场,让我们看到了金融海啸背后的复杂原因。影片最后那些还值得我们去奋斗的未免有点艰难,又一轮悲剧重新整装代发!★★★★★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世界末日根本不需要自然灾害,有华尔街那群吸血鬼就足够了。“华尔街政治”这个观点真是一针见血,观海兄,你也洗洗睡吧,要么也下海好了。欧洲国家的那些政府真比美国政府有诚意多了。以及,比起金融界的那些学术枪手,影评界的枪手都弱成渣渣了。

11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力荐

思路很清晰,采访对象很牛逼,配乐做得很不错!

15分钟前
  • mOco
  • 推荐

hedge了个fund的!

18分钟前
  • 黄小米
  • 力荐

片中有一句:美国人能不能上大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取决于他们将能不能付得起学费!!!!!!!!美国的“官官相护”其实不亚于中国,甚至奥巴马政府都默许了上届政府的作为。导演悲观的认为现有局面很难改善或者以后还会有问题,因为奥巴马政府用的依然是危机之前订立“不良”制度的那些专家。

19分钟前
  • Nobervem
  • 推荐

怪不得美国网民纳闷:中国能毙了自己的贪官和奸商,美国却花钱救了他们并让他们重整旗鼓。

2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根本是编导的一家之言,只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把反对立场的人通通归类为傻瓜,这种纪录片究竟有什么价值?因为批判主流、批判权贵、批判政府,就是一部好作品?什么时候价值观已经被扭曲成这样了?

25分钟前
  • 十八号木木夕
  • 较差

什麽恐怖片驚悚片,都不如這個最真實的世界嚇人。哪裡都一樣,權利掌握在最少數的人手裡。影院裡一直有人鼓掌叫好的片子已經不多了,感謝lincoln plaza一直在公映這部片...一定要跟著字幕再看一次 有些沒有聽懂 暫且四星。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一部预设立场的秋后算账意味的檄文。可以看作是控方陈词,因为基本上辩方没有发言的权力。投行们不是有钱吗,把请说客的钱匀一些出来,拍一部「我本善良」作为辩方陈词吧。

3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据丰富,论证紧凑,虽不够全面,但在关键问题上一矢中的,简洁明了。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在我看,纪录片主要分两种,一种是记录一件事情或一个人。另一种则是把现有的记录片段重新排列组合,并配合人物访谈和讲解,进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更像是一篇议论文,本片显然是后者,条理清晰、论据充分,结论有力,就赢了。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小布什、奥巴马、保尔森、伯南克、索罗斯……悉数登场。看完本片的第一感觉就是,马克思又要胜利了。另外,少给一星的原因是:本片少拍了五百分钟。

41分钟前
  • 一只野兽
  • 推荐

觉得特别讽刺。纪录片里accuse的那些人,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想成为的人,想去的公司,想赚的那份钱。

45分钟前
  • Chandelier
  • 力荐

虽然之前也了解过金融危机,但是从这电影,我了解了什么是金融界

47分钟前
  • 建筑民工
  • 力荐

这才叫纪录片,这其中的观点不一定都对,却代表了这个社会的反思精神和反思能力。

49分钟前
  • 庐陵
  • 力荐

以为马特达蒙转型了。。。结果悲剧的发现丫儿只是旁白。。。被骗。。。但此片颇具教育意义,它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贪婪的本性,再一次证明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议将此片收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以供大家引以为戒!

51分钟前
  • Ray
  • 推荐

并没有大家评的那么好看。。。游戏在那里,玩或者不玩而已。。。要么远离地球文明。。。。

55分钟前
  • 顽童OS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