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与雪

HD中字

主演:劳伦斯·菲什伯恩,让娜·莫罗,Enrique Rocha,渡边谦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尘与雪 剧照 NO.1尘与雪 剧照 NO.2尘与雪 剧照 NO.3尘与雪 剧照 NO.4尘与雪 剧照 NO.5尘与雪 剧照 NO.6尘与雪 剧照 NO.13尘与雪 剧照 NO.14尘与雪 剧照 NO.15尘与雪 剧照 NO.16尘与雪 剧照 NO.17尘与雪 剧照 NO.18尘与雪 剧照 NO.19尘与雪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尘与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尘与雪》是一部美得足以令人窒息的纪录片,它是一部活动的摄影集,每一帧单独抽出来都可以成为令人驻足观赏并流连忘返的摄影精品。影片始动于1999年,加拿大籍摄影师格利高里·考伯特(Gregory Colbert)的作品受到许多收藏家的青睐。在此之后,他的足迹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汤加等国家。在那里,人与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山猫等野生动物毫不违和地出现在同一画面中。他们彼此依靠,和谐共存,言语在绝美的画面前失去了用途,每次呼吸都成就了灵魂对生命的膜拜。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生命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这是一次对自然的无上赞颂。火焰山蛤蟆神功澳门往事之赌诫神探伽利略XX 内海薰最后的案件 愚弄爱的呼唤重水战争终点站-曙光号特快之恋托尔斯泰的妻子意大利式离婚云机录·天关戏法图浅浅的睡眠猫忍少校2020你我之间金田一手稿之奇异档案维多利亚的秘密2008时装秀爱情同课程2致命碎片天之茶助寒季之火真是兄弟宝琳娜的选择归来1997阳光以西喜欢我团圆卖春之人班会嫉妒的女孩年味饭桌2024侠隐记我记得傻哥的逆袭索拉之家彭德怀在三线一闪一闪亮晶晶欧洲:他们还是我们我在这里2009顾此失彼决算抢红放学后海堤日记小白招亲婚姻点滴

 长篇影评

 1 ) 关于动物摄影与心灵

这部片子很多人喜欢,豆瓣评分更是奇高,不过本人看后却不以为然。作为纪录片,本片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使本片分高的地方在于所谓的心灵与灵修,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等因素。但是摄影作品的质量并没有因为这些理念得到提升,反而是让人感受到其中的矫饰之处。人工饲养的动物用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很可疑的,也不能不说是很讽刺的。

动物摄影有几个代表的体系。其中之一是宠物摄影,比如Elliott Erwitt和Herbert List。宠物摄影有一个类型类似cosplay,这种类型起源很早, 产生个人风格的William Wegman可以归于时尚摄影谱系,他的摄影作品具有行为艺术般的戏剧性与幽默感,远非一般的宠物摆拍可比。

Elliott Erwitt

Herbert List

1900年代,图片来源美国国家地理微博

书籍封面,William Wegman: Being Human

其中之一是科学摄影,以Paul Starosta为代表,他的摄影作品启发了很多诗人和艺术家。这一系统和以美国国家地理为代表的生物摄影最为人所知。

Paul Starosta

David Doubilet

此外就是有些许个人风格的摄影师,比如Sebastiao Salgado的创世纪, Tomasz Gudzowaty的Closer。

Sebastiao Salgado

Tomasz Gudzowaty

个人风格更为成熟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Peter Beard,二十一世纪初的Nick Brandt。前者拍摄的白人打猎场景与动物尸体触目惊心,并且利用拼贴绘画进行创作表达;后者最开始拍摄纪实性作品,后来走向类似装置艺术的场景构建。

Peter Beard作品

这个照片中的黑人展示了象牙,是典型的摆拍

戏剧化的场景

拼贴绘画创作

动物尸体

Nick Brandt作品

长时间跟踪拍摄野生动物才能拍出的效果

展示象牙

野生动物消亡,环境恶化

现代工具与野生生物的生存困境

同样是野生动物与人类摆拍合影,照片人物的表情与传达的理念大相径庭

Elliot Ross的动物有一种人的感觉,仿佛给动物赋予了精神。 Olivier Richon的动物拿着人造物体,像是实验中的场景,思考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与共同之处。 Karen Knorr让动物置身与人造建筑中,仿佛动物是建筑的主人,对地域文化与建筑功用进行思考。Garry Winogrand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动物园中人与动物互相观看,有一种幽默效果。南非摄影师Pieter Hugo拍摄的动物照片也值得注意,体现了驯化者与野生动物的表面和谐下的紧张关系,给人以强烈刺激。

Elliot Ross

Olivier Richon

Karen Knorr

Garry Winogrand

照片中人物进行展示表演,但其中动物的牙齿和铁链体现出的绝不是一派和谐的关系

再说回本片,看图片。

本片人物大多闭眼,也许是表达了冥想的状态

大象仿佛尸体一般,和Peter Beard照片对比,好似对着尸体念经,虚伪感顿生

与Pieter Hugo对比,和谐的背后是驯化,人与动物的关系被遮蔽。不过电影中鬣狗一段看起来有些紧张,暴露出本片体现出的和谐的本质

其实,本片的拍摄手法是和时尚摄影如出一辙,且看以下照片。

Richard Avedon的照片,注意动物的锁链与女人的腰带,代表背后的时尚业控制与审美

Cristina De Middel的非洲宇航员系列, 结合时尚摄影手法, 模糊了虚构与纪实档案的区别。西班牙摄影的一路, 继承了Joan Fontcuberta的关于虚构与真相的创作理念。

本片中的摄影是作者把自己观念强加于动物之上的体现,这也是有关心灵或者灵修的艺术普遍的缺点。比如台湾著名摄影师冯君蓝的微尘圣象系列,就有明显的缺点,在我看来是不够动人的。

冯君蓝,微尘圣象系列。照片有题目,均为圣经人物,是一种图解式摄影

最后,还要推荐几个关于动物的摄影大师,都是极为经典的。

Ragnar Axelsson的北极英雄,壮观的北极风光

深濑昌久的鸦,是他的精神与心理状态的体现,实际并不属于动物摄影

Aleksandras Macijauskas的兽医院系列,广角镜头下的动物,别具美感

Stephen Gill具有实验性质的不在场摄影,有着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不受人为干预的动物世界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2 ) script

When you come to me at this moment,minutes become hours,hours become days,days become a life time.
 
Ever since my house burnt down, I see the moon more clearly.
I gazed upon all the Edens that have fallen in me, I saw Edens that I had held in my hands but let go,
I saw promises I did not keep,
pains I did not throw,
wounds I did not heal,
tears I did not share.
I saw deaths I did not mourn,
prayers I did not answer,
doors I did not open,
doors I did not close,
lovers I left behind,
and dreams I did not live.
I saw all that was offered to me that I could not accept.
I saw the letters I wished for but never received.
I saw all that could have been but never will be.
 
 
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What matters is not what is written on the page,what matters is what is written in the heart
So burn the letters,and let the ashes on the snow
At the river`s egde
When spring comes,and the snow melts
Return to the banks of the river
Reread my letters with your eyes closed
Let the words and images wash over your body like waves
Reread the letters with your hand cupped over your ears
Listen to the songs of Eden
 

 3 ) 《尘与雪》--美是残酷的痛

无限的接近,也是无限的失去--正如拥抱,那么的近,却看不见彼此的脸。
我恐惧美丽,尽管我向往。就像我喜欢着繁华,而于繁华中又总是止不住内心的荒凉,那些狂欢,在彼此陶醉的满足表情中我总是看到无尽的寂寞,我在寂寞中惶恐不安,因为我知道我必然要面对无穷的孤独--在一切华美消逝的背后。
《尘与雪》是华丽的,每一个镜头乃至每一个动作;《尘与雪》又是荒凉的,因为你不自觉会从中看到无穷的悲伤,那些仿若来自亘古的映像,那些悲怆而苍凉的音乐,无时不扯动着你的神经,让你不自觉的回忆,在一种无法释怀的情绪中想起生命、想起曾经、想起惦恋、想起你所爱的所恨的。美丽,也支离破碎。
它是一首赞歌,它是一首长诗。
它在假设,假设一切生命之于这个世界的平和以及平等。传说上帝的眼中满是火焰,所以上帝总是可以看到被吞噬的痛苦,但是当你看到花豹与人的相偎的景像以及鲨鱼与人共舞的美姿,你就难免不怀疑上帝眼中的真--是的,这是一个圈套,是堕入劫难与罪恶的始。
我们容易迷于这个世界的表象,以为爱了,就不会有恨;以为喜了,就不会有悲;以为笑了,就不会哭泣;以为彼此拥有,即是永远不会失去。而我们总是忘记开始即是结束,恰如这镜头中的美。
开始即是我的结束。
不要相信美,因为美是残酷的痛;不要亲近美,因为美是灼热的伤;不要相信誓言,因为没有永远;不要拥抱,因为看不见彼此的脸;不要爱,它是恨的根源;不要回忆,它只是曾经。
当下,向当下投降。
Ever since my house burnt down,I see the moon more clearly.I gazed upon all the Edens that have fallen in me.I saw Edens that I had held in my hands,but let go.I saw promises I did not keep,Pains I did not sooth.Wounds I did not heal,Tears I did not shed,I saw deaths I did not mourn,Prayers I did not answer,Doors I did not open,Doors I did not close,Lovers I left behind,And dreams I did not live,I saw all that was offered to me,that I could not accept,I saw the letters I wished for,but never received,I saw all that could have been,but never will be!
《尘与雪》只是一个相,为这个荒芜的世界所展示的一个假设的美好,我见,我感,亦过眼云烟。
于是刹那间,我明白了我的不爱,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总爱从荒芜中找寻希望,因为我能从中看到了真。

 4 ) Learn to dream with one eye open

  "Learn to dream with one eye open." Gregory Colbert

也许你读过很多摄影师的故事,也许你看过很多风光摄影作品,可像格雷戈里那样走遍世界,拍下了人、野生动物和大自然微妙关系的经典作品,其中充满着诗意和灵气的摄影师恐怕不多。看看他镜头捕捉到的瞬间——和大象嬉戏印度少女,雄鹰展翅下的缅甸僧侣,同猎豹深情相拥的祖孙二人……眼前这些影像纯净无暇,已存在于世上数千万年。自然摄影师格雷戈里·考伯尔成功地在人和野生动物之间寻找到久违了的爱和信赖,画面中我们找不到恐惧和危险。
一部长度为1个小时的影片,叙述了一个男人突然从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一年以后他妻子开始收到他的来信,一共365封(“尘与雪”这个词就是在编号为364的信中提到的)。明年这些信将汇编成书出版,前面将附有一篇考伯特为展览写的专论。
影片分成好几部份,有大象、鲸鱼、花豹、老鹰、和山猫等……影片拍摄极美,每个篇章,配上音乐,就像一首诗,人类与动物都没有说话,但是肢体的语言诉说了一切。看著影片,静静的欣赏动物和人类优雅的互动,脑袋中那些假设性的思考也就暂时拋开一边了。

2005年4月7日,一个名为“尘与雪”的摄影展在威尼斯开幕了,同时影展的主题网站(http://www.ashesandsnow.org)也揭开了面纱。这个展览从一开始就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因为它有一些不同凡响之处。
这个展览在内容和规模上都是空前的。它位于一个巨大空旷的大厅中,此处原来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古代造船厂,如今归属“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每逢单数年就在这里展出世界各地现代派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大厅13000平方米的面积全用来展示一个人的作品,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据说是欧洲有史以来最大的个人作品展。
展厅将近300米长,200幅1米宽3米长的巨幅照片挂在空中,就像一张张缩小的电影屏幕。展览场地中有两条小溪,其中投射着鲸鱼和海牛的影像,而天花板和巨大的墙壁上则投射的是猎鹰和秃鹫。
照片的内容让人震惊:一个西藏男孩在给一头跪着的大象读书,大象好象被它听到的故事吸引住了;一个男人和一头抹香鲸一起跳舞;两个穿着僧袍的孩子站在大象的两边,靠着它巨大的身体,拢起耳朵倾听寂静的声音。
这次展览中的所有照片都印制在一种特殊的土褐色的纸上,这种手工制作的纸是日本特产的。通过这种纸,照片可以反映出本身的美,并能使观众感到自己的思绪被带入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所有的照片都没有标题。
如果你是初次接触到这些作品,肯定会感到目瞪口呆,这种感受有点像一个孩子第一次看见下雪。这可是从未有过的视觉经验啊!也许你会怀疑这些照片的真实性,它们会不会是用电脑合成的呢?人和动物怎么可能以这么一种亲密、放松、友善的方式相处呢?
但它们确确实实都是真实画面的记录。这些照片让我们体味永恒和神圣,让我们反省所谓人类的优越性,提醒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一个不同的世界。

关于影片前世:
我们眼前的摄影展和摄影师是如何有今天的这一切的呢?让我们把时间倒回,探寻它的来龙去脉。  
1992年,格雷戈里开了一个小型摄影展,几位收藏家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要求订购更多,他于是拿起相机开始异域远征,十三年的行程把他带到了埃塞俄比亚,纳米比亚,汤加等很多国家。由于只有少数几位富有的私人收藏家有缘先睹为快,一般人对格雷戈里作品的了解十分有限,这更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在这之前,格雷戈里从未公开拍卖过自己的作品,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对超过6万美元的标价趋之若鹜。这些收入为他下一次远征拍摄提供了经济保证在拍摄过程中,格雷戈里时常被眼前的景物所震撼。比如我们看到了大象和孩子们在一起,你不用去担心大象会伤害孩子。“斯里兰卡每年有几百人为大象所杀,因为他们离大象的迁徙路线太近了。这种成人与大象的冲突已有近百年历史。而斯里兰卡只有一起儿童因大象而死的事件,那是他跑时掉进了井里,大象不伤害儿童, 他们之间没有冲突。”或许这是生物世界的潜规则,抑或许这是原本存在于自然的和谐。在他看来,大自然有着一种轮回般的诗意,正如他在远征过程中拍摄的纪录片中,由美国著名演员劳伦斯·菲什伯恩吟诵的诗句一般——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有些人怀疑格雷戈里作品的真实性,可一旦了解了他不凡的经历之后,这种的想法就会立即烟消云散。“你不需要对大自然做任何美化,这世界已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只是初来乍到。”
在历程中,当然也有让格雷戈里最为难忘的故事。在太平洋,他和他的“良师益友”——55吨重的抹香鲸结伴遨游,完全脱离氧气瓶的束缚。当已存在5千万年的生命向他游来时,潜水已经不重要了,天地间惟有奇特的舞步存在。当鲸无意中要吞没他的时候,格雷戈里并没有恐惧,因为他知道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丢了性命,其实是一种恩赐。
格雷戈里的理想是把《尘与雪》带到全世界。纽约站的展出结束后,流动博物馆就会被拆卸,运送到洛山矶,之后还会巡回南美,欧洲和亚洲。而在他44岁这年,格雷戈里·考伯尔又将拿起相机,再次上路。“在作品的第一部分, 我想要和60种动物合作,于是我花了13年,拍了29种。我希望自己能长寿,在接下来的15年,把60种全都拍完。”《雪和灰》是对大自然最真切的礼赞,激发人们的希望,积极的。
艺术的真谛是来源于对于生命的热爱,也许正是由于那种爱的存在,美才会永久地被保存下来。不管是装置艺术,玻璃制品,墙上涂鸦还是自然摄影,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独到的眼光和方式,延续着一场人间艺术的盛宴。

关于作者:
格雷戈利.考伯特(Gregory Colbert)是一位加拿大摄影家。他属于那种现在非常少见的艺术家,没有和任何画廊签约,过去十年里也没有开过一次作品展,不曾接受任何的采访。他就好象处在“地下”状态,不被人们注意,只有那么几个富有的收藏家在支持他,为他提供资助。
他所关注的是人与动物之间那种神秘的联系。从1992年起,他已经作了27次长途旅行,到达了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他甚至还连着几个月租下远洋轮。总之,他的那些简洁的摄影作品拍起来是既费钱又费事。现在,42岁的考伯特终于将他这些年来的成果公开展出了。
对他来说,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他本人的观察,同时也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王国,人类在其中与各种动物,比如大象、鲸鱼、海牛、猎鹰、朱鹭和仙鹤,共同生活,互相交流。“雪与灰”将一直展览到6月6日。
和照片反映出来的气质不同,考伯特本人并不是一个梦想家。他有着运动员的体魄,长脸,灰眼睛,扎着马尾,表情严肃。他说,他作这些旅行是为了回应大象的召唤。他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因为小时候我长招风耳朵,所以常被人叫做大象。我妈担心我受精神创伤,就带我去医院做了耳朵整形手术。但是我总觉得我和大象有某种割不断的联系。”
高中时,考伯特成绩平平。毕业后,他做各种小工,生活一度很灰暗。直到21岁时,他决心成为一个作家。他说:“我喜欢读书。在学校时,我所有时间都在图书馆。坏老师可以教会你如何自学。”他梦想有一天可以到南太平洋中的岛屿去冒险,不过那时他所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是巴黎。
80年代的法国是外国艺术家的乐园,当时的社会党政府力图振兴法国文化,以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考伯特一边尝试写作,一边加入了一个外国艺术家的团体,该团体的宗旨是将法国文化带回各个成员的母国。考伯特说:“我们的第22条军规是巴黎是过日子的好地方,我们30个人中只有2个回了国。”
20多岁的时候,考伯特开始拍反映社会问题的记录片:一部关于强奸,一部关于濒临死亡的艺术家,还有一部关于爱滋病。最后一部影响最大,80年代中期时曾在美国发现频道和许多欧洲国家上放映过,得到广泛的好评。片中有2个男人接吻的镜头,该片的赞助商一家保险公司要求删除这个镜头,这令考伯特非常生气,从此发誓不再接受任何商业资助。
拍完记录片后,他转向了美术。他曾向好几个加拿大基金会申请经费,但都遭到拒绝。好在1992年,他还是瑞士和日本举办了他的个人影展“时间之潮”。这使他得到几个富有的收藏家的注意,其中包括法国的投资银行总裁、香港的时装零售业巨头、苏格兰的豪华游艇制造商等。他们成为了他的资助人,在他10年的拍摄过程中,为他提供了几百万美元。
考伯特用这些美元远游了27次,去过埃及、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纳米比亚、南非、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其中埃及和印度去过不止一次。他还花了30个月的时间,追踪在汤加、多米尼加和亚速尔群岛海域出没的鲸群。他让打击乐手和舞蹈家在大象面前表演,看他们一起在湖中跳舞。他还将大象带入缅甸的寺庙里拍照片。

关于艰难拍摄:
展览以大象开始,考伯特解释说:“印度教中大象是神兽,它们能辟邪和带来好运。”有几幅照片中,象群从森林中向小河疾奔,考伯特就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拍摄它们。他回忆说:“那群象有61只,河水流得很急,我想要是它们向我冲过来,我就由河水将我冲走。如果它们甩耳朵,那代表它们生气了。如果它们将长鼻子放进嘴里,那你的麻烦就大了。”
不过除了那几张以外,其他照片里的大象看上去都很温顺,它们有时在水里,有时和跳舞或睡觉的孩子在一起,还有一张是和考伯特一起在水下游泳。你还可以发现其他一些感性的照片,比如一个黑人妇女在埃及的寺庙里跳舞,有一只老鹰在她身后飞舞。
最让人动容的照片是,考伯特与座头鲸和抹香鲸一起游泳,而且还不带氧气瓶。这是由他的一个助手在水下拍摄的。这些照片看上去有点抽象,象剪贴画。但它们确实是真实的,一旁放映的慢镜头录象显示,考伯特就象一个舞蹈家,和着鲸群的节奏扭动弯曲。有一个画面特别漂亮,一头座头鲸先向考伯特这边潜水过来,然后猛得冲出水面,用它的巨尾在他身旁掀起浪花。
考伯特经历过的最危险的时刻,大概是一头抹香鲸差点吃了他。那是五年前,在加勒比群岛外的海面上,考伯特说:“那家伙想咬住我的头。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意识到,我是一顿不错的午餐。”当然,他最后还是平安脱险。一年后,又有一头缅甸象用象牙尖将他挑到湖里。考伯特事后才知道这头象已经杀了两个人了,他没有受伤纯属幸运。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考伯特毫不激动,他很清楚自己工作的危险性。
自从考伯特开始做这个项目的第一天起,他就不知道应该在何种时间、何种地点、何种情况下结束。他把自己的日程比做一只鸟在空中飞,因为鸟是从来不按既定路线飞行的。十年来,他很少在一个地方停留超过三星期。
“我们在海上花了两年跟踪鲸鱼,但仍没法估计还要花多少时间,”他解释说,“我的态度并不是放任自流,花多少时间都无所谓。但你必须知道,你是在和动物一起工作,如果你强调时间,企图让动物来适应你,那你将一无所获。”

F, torrent

 5 ) 万物一体

      ---------------------
       1.你多久没有认真的观察过一个事物?你多久没有长时间凝视过一个人的眼睛,一个动物的眼睛?包括你的宠物

       2.如果长期凝视这些与人类相处在一起的朋友,你会思考我们和物质的区别是什么,从分子结构层面看,我们没有区别;从生物层面看,我们似乎拥有智慧,但是“智慧”这个由人类定义的词汇,它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对于人类,对于地球来说。

       3.那么,站在人类的视角之外,时间的流动是怎样的?人类计算时间的指标来自于我们的观察,来自于太阳系运行的规律。我们周边的事物总是按照同样规律的时间在变化,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这样的频率中与时间相处,如果改变时间的节奏,你会看到什么?你是否可以借用这样的机会脱离自己,脱离出人类的视角

       3.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是这部片的主题,也就是人性、神性、兽性、物性、天性一体

       摄影师想通过放慢时间的节奏,长时间凝视某个事物,以稳定的构图减少视觉元素中可能的干扰,帮助我们参悟对世界一体的理解。所谓道不可言说,他想要做到尽可能的少,但仍然需要设置一些提示。

       这部电影的留言中,有一些人看出了焦虑,那可能是我们内心被快节奏的生活调整到了一定频率,无法在尘世中保持安静。每一天我们都在接触大量的视觉信息,我们的眼睛很少在一个事物上停留,我们习惯了不断去寻找新鲜,发现未知。被画面的安静所吸引,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如此的不同,当新鲜感过去,眼睛、心灵便会对这种安静不耐烦起来。

        大隐隐于市

 6 ) 人类不设防,动物不恐慌,这是现实的悖论,却是我们渴望到达的理想国!

1992年,摄影师格雷戈里(Gregory Colbert)在瑞士开了首个私人摄影展——《时间波浪》。
 
在此之前,他曾因为赞助商要求删除他的纪录片《边缘上--艾滋病纪事》(On the Brink-An AIDS Chronicle)里,两个男人亲吻的镜头而火冒三丈,发誓再不接受任何商业赞助。
 
然而这次个展,经济拮据的他不得不违背承诺。展会上,几位大收藏家对他的作品倍感青睐,纷纷以每幅超过6万美元的标价,相继向他订购更多后续作品。
 
展会谢幕,交易结束,格雷戈里从此销声匿迹,突然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一年后的某天,绝望的妻子,才终于收到丈夫寄来的第一封信。
 
格雷戈里就是个“疯子”,世界在疯狂找他,他却一声不响地带着相机异域远征去了。
 
10年后,他带回来130张原始照片,并合成了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尘与雪》(Ashes and Snow)。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尘与雪》

1
130张照片,27次长途旅行,格雷戈里走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在镜头的捕捉下:与象嬉戏、共眠的印度少女,雄鹰展翅下的缅甸僧侣,同猎豹深情相拥的祖孙二人,与鲸水面共舞的导演本人……
 
它的争议也来源于此。

踩它的人,认为这是一部了无生趣、靠疯狂摆拍记录而成的影像诗集。赞它的人评价,似乎读懂了创作者的梦想:人性与野性可以共存,并永远平衡,没有杀戮与对立,没有残忍与奴役。
 
老实说,看第一遍时,我走神了,直到第二次看时,才真正陷进去。
 
没有人类的残虐伤害,没有“象群攻击人类”的决绝报复。《尘与雪》的开篇,“人与象”相依相存,和谐地令人心生敬畏。
 
格雷戈里在采访中提到,有次,他站在齐腰深的河水中取材。一群象正从森林向小河边疾奔,共有61只。湍急的河流,疾驰的象群,“要是他们向我冲过来,我将会被河水带走”。所幸,暴走的象群亦未攻击他,虽然留存在镜头里的它们,是那么极具攻击性。
 
没有臆想的危险,却也没有绝对的安全。



许久的后来,格雷戈里不幸被一头缅甸大象用象牙尖甩到湖里。
这头“杀人象”,在攻击格雷戈里前,已无情地杀害了两个人。
 
拍摄的危险性,并未动摇格雷戈里的勇气,反而激发了深潜在他内心的愿景。

“我想从里向外,探索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通过找出所有动物间共有的语言和诗意感性,试图重建人类与动物和谐生活时一度存在的共通点。”
 
身边人都说,大象有罪,可却常常忽略了,人类对象群犯下的更大罪行。
 
现实中,人与象,人与动物,似乎只能在隔着安全栏的地方才能友好相处。人们常常用铁枷和绳鞭,来掩盖和平共处下的恐慌与对立,可人性与野性之间,本不该有恐惧与威胁,应有爱与信赖。
 
他就像个不怕死的疯子,走进象群,鬣狗,鹰领地,鲸群……
 
如果说,被象攻击,是意外降临的危机,那么和鲸鱼的共舞,则是一场有预谋的“自杀”!

消失的10年间,格雷戈里有2年半的时间,是和海洋里的鲸群共同度过的。
 
在太平洋,他尝试了最惊险刺激的“行为艺术”。
格雷戈里没有带氧气瓶,跑去和55吨重的抹香鲸与座头鲸一起,在海面上共舞。
 
这一幕是格雷戈里的助手在水下拍摄而成。慢镜头里的人和鲸鱼,和着节奏扭动弯曲。
 
而这背后的故事,则是体态优美的抹香鲸,企图张开血盆大口咬住他的头。没人知道,当鬼门关靠近,千钧一发之际,他究竟是如何顺利脱险的,只知道后来,死里求生的他淡然地又重回海里。
 
“如果意外让我为此丢了性命,那不是个悲剧,因为我在做我热爱的事业”,他或许个已走火入魔的疯子吧。
 
2
 《尘与雪》片长只有63分钟,所摄照片130张,却是格雷戈里13年里唯一的事业成果。

他跋涉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遇见过埃及人、马雅人、美国印地安人、贝都因人……脚步所及,镜头所触,早已超越了人兽的禁锢。
 
有人质疑画面的真实性,质疑拍摄时人与动物的调度关系,他只是浅笑回应:“世界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只是初来乍到”。
 
《尘与雪》是他的13年探索,是他的个人主义。

他选择让人类闭上双眼,与睁着明亮眼眸的动物独处。人类不设防,动物不恐慌,这是现实的悖论,却是我们渴望到达的理想国。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马鹿电影(malumovie ),喜欢电影的朋友一定要关注哦!

 短评

原來不是PS力作啊,每個畫面都可以單獨截出來,很美。不過話說如果詩的內容連貫一點就更好了~(* ̄▽ ̄)y

5分钟前
  • 明日冰雪封山
  • 推荐

和天空之城配乐版的对比

7分钟前
  • fiorile鱼
  • 力荐

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9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力荐

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and .

13分钟前
  • 午夜疯铃
  • 力荐

画面感极其震憾..羽变火,火变血,血变骨,骨变髓,髓变尘,尘变雪。

18分钟前
  • Carla
  • 力荐

神叹,绝美,惊憾!“大自然有着一种轮回般的诗意”。刚开始也非常怀疑真实性,一旦了解Gregory Colbert……。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待吾。那些亲切的存在。t25a885f87 字幕 t2eb6b04ab 或 f35ac96069

20分钟前
  • 紫领 爱
  • 力荐

我匍匐在你身上,你埋葬在水中。这一切庄重且优雅。我想起一切,但我想不起所有我失去了的。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22分钟前
  • RaRa
  • 力荐

格利高里·考伯特的 又好看 又好听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iT0uqHKQyM/

25分钟前
  • 三生
  • 推荐

用纪录堂经典的“当纪录片睡起来是香的”的标准来评判,这部片子很好睡。

26分钟前
  • 张恩勾
  • 还行

这部一个小时的意象与诗的片子,喜欢可能极度喜欢,不喜欢则会去琢磨究竟摄影、帕拉杰诺夫式电影和一般纪录片之间的区别究竟是什么。我不敢相信这样一部片子所能获得的评价居然超过《石榴的颜色》。诚然诗的意境在,画面也极美,但却不愿意看到这些东西混合起来做这种如同慢镜广告一般的尝试,刻意空洞

28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了,从不完全归纳法说,这是又一次明证!但是真理是不认可不完全归纳法的!可证伪,而不可证实!这片子拍的是很用心,付出很多了。和豺狗在一起,居然也相安无事,这说明豺狗比人要善良得多。20110125,01:10.

32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推荐

每张静格画面都美轮美奂,只是说,和普通的纪录片又概念差很多

34分钟前
  • 叉叉小箭猪
  • 推荐

I gazed upon all the Edens that have fallen in me,I saw Edens that I had held in my hands,but let go.I saw promises I did not keep,Pains I did not sooth,Tears I did not shed...And dreams I did not live.I saw deaths I did not mourn

3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富有哲学美感的一部片子。生命,自然,轮回。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s, bones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38分钟前
  • 啄。
  • 力荐

"Whales do not sing because they have an answer; they sing because they have a song." And this is but a mere song. 倒是有些老塔的感觉。慢镜流体巨物そら沙漠噪点抽帧手持以及海洋。确是少了些内核。相比天地玄黄;可能是没有宗教之美。要知道宗教不光是寻求answer,也是在sing。一种典型。类似《风的第一次呼吸》。不过没有那强。只是真的优美。乳房。那个天空中的鲸鱼……呦,诗是真不错的。这英语……是从没面对面听过。对我来说已经证明了英语可以像汉语一般美。所以对汉语的眷恋似乎确是出于巧合。不过也不确切。继续吧。【羽入火 火入血 血入骨 骨入髓 髓入灰 灰如雪】

41分钟前
  • NVHZ
  • 推荐

镜头超美,但是过多过慢的人与动物之间的交流与节奏,作用达到极点又反弹回来,有一点点过火。

46分钟前
  • 奇爱小姐
  • 推荐

水天相连,大象游泳。姑娘起舞,和尚行船;黄沙漫漫,猎豹逡巡。大海汪洋,鲸鱼唱歌。这不是电影,是梦幻。

51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我推薦的是那該死的唯美,和劇情無關= =|||。以前看過一些劇照也有聽里面宗教性質的BGM,但是當時就覺得不適合,就沒找來看。這次不是導師坐在前邊,我是不會看下去的。太寒了,13°,大家出來都覺得飄身上的不是雨滴是雪花!一個多小時看截圖也一樣...討厭里面泡在水里跳舞的片段,光上半身哪里有韻律精髓,搞的晚上做惡夢一直在跳舞OTL。很悶騷的片子,很多人說連名字也不懂= =|||

54分钟前
  • narcissus
  • 推荐

Elephants with raised trunk are letters to the stars, breaching whales are letter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sea. Feathers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hses to snow.

55分钟前
  • Tiff
  • 力荐

feather to fire, fire to blood, blood to bone, bone to marrow, marrow to ashes, ashes to snow ;移动的诗

60分钟前
  • 无量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