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邦德

HD中字

主演:丽芙·乌曼,厄兰·约瑟夫森,伯杰·阿斯特,尤利娅·杜韦纽斯,贡内尔·弗雷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萨拉邦德 剧照 NO.1萨拉邦德 剧照 NO.2萨拉邦德 剧照 NO.3萨拉邦德 剧照 NO.4萨拉邦德 剧照 NO.5萨拉邦德 剧照 NO.6萨拉邦德 剧照 NO.13萨拉邦德 剧照 NO.14萨拉邦德 剧照 NO.15萨拉邦德 剧照 NO.16萨拉邦德 剧照 NO.17萨拉邦德 剧照 NO.18萨拉邦德 剧照 NO.19萨拉邦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萨拉邦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分10个小节讲述自与约翰分手已有30年后,玛丽安隐约感到约翰还需要她,于是她决定到约翰乡下的家里去看望这个别了30年的老男人。他过着富足但与世隔绝的生活,在两个人之间,尽管很多年过去,当初的情感依然非常真实。在那里,玛丽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以及恩里克21 岁的女儿卡琳娜,他们住在离约翰家不远的地方,但这老少三代人似乎并不和谐,玛丽安感到了卡琳娜对父亲恩里克的爱和约翰对儿子的不满,三个心灵都非常孤独的人之间有着似乎无法消除的隔膜和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玛丽安虽然和约翰分手三十年,但隐约觉得约翰还需要她,于是决定去看望这个阔别已久的恋人。约翰一个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岁月远隔,但两个人相见之后仍然能感到两人之间的感情的真实存在。在那里玛丽安认识了约翰与前妻的儿子恩里克还有已经二十一岁的孙女卡琳拉。他们住在离约翰不远的地方。但他们之间,约翰与恩里克、恩里克与卡琳拉之间都有着隔膜。卡琳拉如父亲所愿考上了音乐学院,但恩里克却自杀未遂。约翰知道了这一切之后,很平静。晚上,他来到玛丽安的房间,要求和她一起睡,两人相拥而眠,似乎一切就在这样的温暖中消逝了。1400生灵奇旅男子水泳社野兽家族第一季添加魔法:神秘之城第一季博·伯翰:隔离在家黑鹰孤帆灭枭酒店之王杉杉来了法国人吃起来有多美味逃离滑雪道诡丝2006原则玻璃缘岩浆来了第二季石头族乐园2:赌城万岁南方有乔木地狱厨房(美版)第七季孤独的美食家正月特别篇:井之头五郎漫长的一天自由文书左邻右里丧尸的屁股少年梦游记东北插班生蝴蝶2014回声潮世代倩女幽魂 国语特工犬阿奇(原声版)夜之门拜托了!姐姐回到未来3如果没有遇见你ITZY团综5Flix林世荣1979袁天罡之末日天劫血色侦程1983富豪刑事2005第一声枪响我们的时光印记第一人称2023男子游泳部 第三季精英操作团歌手2019布利斯的爱情大明猩

 长篇影评

 1 ) Saraband

(说明一下,我忘记同名旧帐号的密码了,不得已开了个新的。现在为了把我写的影评纳入新账号,只好出此下策,再贴一遍。)

伯格曼84岁高龄执导的片子,看得到伯格曼个人生活的影子。同样八十高龄的Johan那种stubborn、刻薄、精明和控制欲,似乎是伯格曼某种性格特征的投射。而Henrick与Karin父女间的掌控与反掌控、既爱又恨的情感,则让我想起Haneke的Piano Teacher里那对母女。不同的是,Karin最终挣脱了父亲的畸爱,冲出樊笼,重获人生。而Erika一边努力挣脱来自母亲的掌控,一边不由自主地陷入另一种权力争斗,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双重牺牲品。
  
  Anna,伯格曼好像钟情于叫这个名字的女人。拥有这个名字的女人似乎总是爱的化身。在Cries and Whispers里,作为女仆的Anna用她无私的爱努力维护住主人一家行将瓦解的亲情关系。在这部电影里,Anna的爱如同神的光,照射在每个人身上。前一个Anna遭到不公正的对待,而这部影片里的Anna却得到较好的结果,被两代人共同怀念和追悼。连与她素未谋面的Marianne也不禁怀想:Anna经历过什么?她走路的姿势怎样?她笑起来是什么样的?
  
  这个已经不在的人,仿佛一颗最精巧的螺丝钉,把零散的人物和事件钉在一起,不叫它们失散。又像用圆规作图时那个不动的支脚,是一切的中心,电影里所有的人物都和她直间或间接有关,都受到她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即便在死后,她仍然统领着房子里的每个人。这一点又有点像《蝴蝶梦》那个从未出现过的 Rebecca。伯格曼在片花里说,他拍这部电影的初衷与他最后一任妻子Ingrid 的去世有关。那时,他对着亡妻的照片想,从此我再也见不到Ingrid了!这样他开始构思这样一部电影。凑巧的是,在影片里频频出现的Anna的照片,正是Ingrid本人的遗照。在我想来,这是伯格曼刻意的精心安排。Anna逝去,Johan家中所有的快乐都失去了,家庭面临分崩离析,每个人都感到孤独异常。Ingrid去世留给伯格曼的大约也是此类感受。那因为Ingrid而存在的完满世界,从此不再。斯人已逝,情何以堪。
  
  有人说,伯格曼的电影主要有两大主题,一是关于信仰的,主要是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存在的意义,人和上帝的关系等等。二是关于人和人的交流、关系。同样的主题也出现在 saraband这部影片里。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幕是,Marianne 在小教堂与Henrik无意相遇,那时Henrik在弹奏风琴。随后,就在那个教堂的耶稣像下,Henrik表达了对亲身父亲的憎恨,并辱骂了无辜的 Marrianne。如果我没有记错,在这段情节发生前,镜头扫过教堂里的圣像,一切都显得那么圣洁、宁静、美丽,与随后Henrik因仇恨而扭曲的面庞、痛苦的眼神、以及诅咒的话语形成了无声的对比。我想,伯格曼是绝望的,对神的万能,对人可以被拯救的信念。对比《Winter Light》里,那因为神的沉默而痛苦的Ericsson,Henrik的痛苦是更无药可救的。他已经决定彻底沉沦。
  
  Karin真的能把这个阴霾的家甩在身后吗?她会为自杀的父亲回来吗?伯格曼没有告诉我们。我想这也正是他高明的地方。露出一半永远比全部露出来要诱人,伯格曼在给扮演Karin的演员讲戏时,特别这样提到。我想这也是他的作品的一个迷人之处。

 2 ) 在女儿的身体上追忆母亲的乳香——Saraband观后随想

英格玛伯格曼导演的遗作,也是私以为其人较为坦诚、因而显得更为绝望的作品,在他晚年众多探讨家庭关系的影片中,萨拉邦德以其十个坚实匀称的乐章之内充实的文本,和一贯对单一事件极为专注的观测,探讨的广度无疑最大(包括母亲-妻子缺席作为情感替代的乱伦关系,父子间的压迫和叛逆和两代验证下父权的彻底没落,甚至以情节上的延续和结末的相似度来说可作为《婚姻生活》续),该片给出的两性观点也最为极端——对于一个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求索者,这说是当做是他最清晰的定论,最沉痛的忏悔。

影片从玛丽安直面镜头的自述开始,序曲和第一幕更像是舞台剧里的独白,我们很容易随着这样直接自然的方法,进入玛丽安私人的、伤感的怀旧情绪中。慢慢的随着人物关系浮出水面,情节激烈发展——也就是说随着在现实中仇恨的蔓延、骚动的发酵,玛丽安淡出主线。而安娜,已死的妻子、母亲、儿媳,只以一张照片出现的安娜,成为了所有人情感的联结点,所有人,互相折磨的各方对她的依恋溢言于表。直到最后玛丽安用苍老的身体温暖了约翰的孤独,消融了他的罪孽,她们两人在混沌的家庭之中,一并成为了罪人(男子)的唯一归宿(除了亨利的选择,这是在生命尽头失去容身之处的后果),并且同化为母性的象征——因而,私以为可以从两个女性(并无真正介入事端的人物)的在影片中转变与同化理解伯格曼对处于家庭之中的两性关系的看法。

关于这点可以从中段一个镜头引入,玛丽安在被亨利代表的男性真面目之丑恶所惊吓后,面对圣像——镜头下拉,出生的耶稣和玛丽安隐秘的笑——联系所处的位置(矛盾集中爆发)还有罪人—耶稣/男性—女性的联系,大概就是结论了,下面是照应整体情节的粗略分析。

——所有事件围绕着安娜的缺席,所有受难灵魂等待着母性的安抚。所有房门自动关闭,玛丽安被困在三代人错综复杂罪孽深重的漩涡中,从观察者成为替代者——提供母性并静默倾听的人。男人天性暴烈而脆弱(是外化对自己的恨,害怕这一真相的结果,一种需迫切维护的、源于自卑的自恋),孜孜以求的“奇迹”不过是在一个沉默的容器内填满对自身的恨意;他们的爱情,像是在女儿的身体里追忆母亲的乳香。他们对同类毫无怜悯,无论是否和自己一样孤独,一样不解爱为何物,累积的经验智慧只是加重了对羞愧的敏感度,因此镜子对面,他们自己只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焦虑,更莫说静默者从坟墓发出的预言,宣告了维持男性存在的一切谎言之终结——比起《芬妮与亚历山大》上升到父权、宗教话题,在社会层面的完成作为男性的自省,这更是一次完全暴露自我的让人胆战心惊的忏悔。

因为坦诚,所以绝望。不同于以《秋日奏鸣曲》为代表的后期家庭伦理片,《萨拉邦德》残酷的不仅是恶心突兀的关系呈现和失控的结果,《秋》凸现的暴力是普遍潜藏在所有关系中,无意识、不可避。而在《萨》中,赤裸裸的敌意贯穿始终,暴力变成付诸行动的仇恨,更可怕的是,这都是下意识的、受制于激情的驱使做出的选择。爱与暴力作为强烈的激情,必不可少的元素,只有在伯格曼的影片中,才能展现出那种生活中切实体会到的含混不清,互相包含的共生关系(抑或,在我的观念中本身同根同源)。

最后说说这些极具代表性的角色吧,既然已经牵扯到了其他作品。阅读《魔灯》,会发觉幼年的生活和外部环境,对伯格曼的影响大到难以想象,从主要作品的角色上看,基本大多数人都可以说是自我和他者结合的产物——这一部中的约翰和亨利即是典型的“伯格曼式人物”,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精神危机垂垂老矣——这些元素在许多作者电影都能窥见。特别的是他的分裂倾向和无法抑制的攻击欲望——几乎是在羞辱一出口、快感烟消云散就立即后悔,几乎是在在享受着自己无法欺骗过自己这种”痛苦的清醒”。痛恨自己的残忍并理解自己一切不良动机,关于动机的秘密被揭露也几乎宣告了自己的死刑。。。。定义为:认知能力翱翔并俯瞰着肉身蠕动于本性泥沼中的分裂,唯有从对“安娜的爱,玛丽安的身体”的依赖造成的幻像中走去,学会给予“爱”,两者才能联系并组成完整的个人,可惜,他们过了年龄。。(这段太乱,例子太具体了)

finally,伯格曼的宝藏远不止于上述如同在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切(毫无保留的自我批判和狂醉状的清醒)和女性主义,拿声音设计来说,塔可夫斯基在《雕刻时光》中赞叹的技法今天才在这部电影中察觉到,关于主观镜头超近特写等等,只能叹服,不作一知半解之赘述。

 3 ) 萨拉邦德观影笔记

1、1973年的一部《婚姻生活》让瑞典的离婚率飙升了50%,30年后的这部《萨拉邦德》是伯格曼走过一生,对婚姻和情感的再一次思考。

2、伯格曼的电影有一种魔力,代入感太强,可以和玛丽安一起感受一分钟有多快。

3、伯格曼式的人物特写让人感觉年迈的丽芙乌曼就像是亲人一样讲述着关于自家的故事,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让人感觉既熟悉亲切。约翰仍然是那个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老头,独自享受地狱般的孤独,认为自己生命中的一切是无聊且毫无意义的,典型的虚无主义者。

4、和约翰的虚无主义形成鲜明对比,亨利沉溺于丧妻之痛,并将女儿卡琳当成了亡妻的替代品,催生出了近乎乱伦的爱。

5、这部影片同样出现很多的伯格曼元素,比如贯穿始终的巴赫,极简的对话场面调度,以及突然出现的教堂圣光。

6、美满的婚姻必须有两个要素:真诚的友谊和强烈的情欲。

7、最近刚好在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父子间的仇恨就显得很合理。约翰看亨利的眼神充满了厌恶,也可能是约翰对儿媳安娜也存在某种特殊情感。

8、已经逝去的安娜成为了连结祖孙三代情感的纽带。也正是安娜,让玛丽安第一次感受抚摸女儿时内心的无比疼痛。

9、精神上的剧痛,需要肉体的温暖来缓解。

 4 ) 越过仇恨

第一次自己写影评啊。电影萨拉邦德。注意的是亨里克,她女儿对爷爷约翰说“亨里克每天活在怨恨中,活的很苦”。亨里克也说过有一次他大声咒骂大学同事爸爸而让妻子听见差点抛弃他。这一切可以从他爸爸约翰和别人的谈话中看出原因,约翰说“亨里克自认为和我很像,我才不像他呢,那么胖,那么温顺,他小时候用他腻歪歪的爱企图包围我,我才不吃他这一套呢,我要踢开他,狠狠的踢开,像踢开一条狗一样”看到这里我不禁发自心底的恐惧,居然有这么残忍到底的人,胖和温顺两个词让我不能释怀,亨里克小时的形象鲜活的出现在眼前。还有约翰听到亨里克自杀,说的竟然是“亨里克干什么都不成功,连自杀也失败。”是安娜的爱,让亨里克活下来,但安娜改变不了他,他仍然怨恨着。亨里克说“我们能彼此拥有对方,我们的相互拥有就像一个,奇迹。这样说是太狂妄了一点,但准确的表达了意思”真是让人羡慕,想起自己曾经的感情。不仅他们的女儿羡慕他们的爱“当我厌倦了男朋友时,我就感到我没法享受妈妈那样的去爱”。约翰也说“他怎么配爱安娜,他怎么配得到她的爱,而且安娜居然也爱他。”
       再说约翰,他和前妻见面,“你呢”“有时觉得这种自愿的孤独比地狱还可怕,就像死了还不知道。我回忆过去的事情,所有的事都有了清晰的答案”(这和我太像了我就是成天回想以前,回忆的一切越来越清晰以一个旁观者理清了很多事)“这听上去并不怎么有趣”“是不怎么有趣,谁说这该死的生活有趣了”“你得出了什么结论”“那就是我的生活是一堆狗屎,我是一个愚蠢的毫无意义的生命”“包括我们的婚姻?”“对,包括我们的婚姻”看到这里不禁觉得他又可怜又可恨,他冷漠无情,连对自己的前妻都不在意,所以受尽孤独空虚的折磨,生活中少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愉快。后来一个夜晚他疼痛发作,内心再也不能承受,于是敲了前妻的门,要求与她裸体相拥而眠,她脱下衣服的时候逆着灯光。后来他们还是断了联系,约翰还是习惯一个人。有一点我不明白,前妻在目睹约翰如此对待儿子后居然还爱他,还说过他重感情,这是不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都喂狼了,想人一厢情愿,约翰明确的和她说不在乎她了好吗。
     我暂且忽略真正的主角女儿卡琳。
     警醒自己像亨里克一样深陷怨恨里是注定毁灭沉沦的,永无出头之日。虽然亨里克超越仇恨很难,但毕竟生活中少有他那样漠视的爸爸。而自己最近和一个伤害我的人展开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就是把以前受过的伤害(如数家珍件件不落当然有我自己的缺陷敏感)并且从来没有回击过全憋在心里,全都集中在这一件事上,一定要誓死力争伸张正义,每一次参战都激动的头上血管砰砰跳头昏脑胀耳鸣,对身心都是巨大的消耗,我不停的验证每一个人是不是居然真的像约翰一样残忍冷酷到底,一旦验证了就惊的不知所措毫无准备。有时我抱着侥幸心理/懦弱心理,想我们虽然互相恨到骨髓,但对方某一秒钟松口了,我立马记住,在以后的时间安慰自己“他不是那次松口了吗”。或他可能还是爱我的、某一方面他还是赞同我的,或找任何一点小理由安慰自己,甚至幻想他终于认输松口道歉,我们手拉手成为了情深义重的小姐妹。也幻想过杀人,打他耳光。最终还是没让恨有个出口。最后长达半年的拉锯战以那人真诚心平气和的道歉落幕,我不知有多感激她。
     我能做到放过那些人吗?

 5 ) 伯格曼的低语

伯格曼的遗作。演绎出了和他之前的作品不一样的主题。全片仅仅十几个场景,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意料之外的转折。虽然说电影的主题与以往不同,但是一些思想却在伯格曼的电影里一直通用。影片的最后,伯格曼以闪回加独白的形式想要向观众诉说些什么,我并不清楚,也许是感叹生命之谜吧。

向英格玛.伯格曼致敬!

 6 ) 无题

我看的只是下半部,上半部以后有机会弄到再看吧。

“我希望你死于一种恐怖的疾病。”
提到了《安娜的爱情》,算是对自己拍的电影的回顾和导演自己作为观众的解读。
女儿对父亲说她不想当独奏者,想领导一些人一起演奏。
她看着精神失常的女儿,苍老。

 短评

大师的最后一部电影,肯定不是最好的一部。一辈子都快过完了的时候,伯格曼还是拍了和以往感觉一样纠结的家庭伦理片。这片不像是个总结陈词或者最新感悟(相对于重出山而言),更像是一个重述。

2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安娜的照片安娜的故事安娜的信安娜的话~

6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婚姻生活探讨夫妻,萨拉邦德探讨家庭。10小节双人对话几乎穷尽家庭里的一切关系形态,玛丽安困在过去,约翰困于自我,恩里克困于悲伤与愤怒,卡琳困于良心和内疚,像耶稣爱犹大一样爱着所有人的安娜,才是答案。

8分钟前
  • 沉默の玩
  • 推荐

3.8 生活最後留給我們的是沒有辦法言述的安靜,是造物裡的一片風景。安娜的不多言和行動中的愛盡是所有人心中的最柔軟處。(卡琳的表演太出戲了⋯)

9分钟前
  • 大佑
  • 还行

伯格曼最后的电影。漫长的爱伴随着无尽的惩罚。

14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所有事件围绕着安娜的缺席,所有互相折磨的灵魂等待着母性的安抚。所有房门自动关闭,玛丽安被困在三代人错综复杂罪孽深重的漩涡中,从观察者成为替代者——提供母性和静默倾听的人。男人天性暴烈而脆弱,孜孜以求的“奇迹”不过是在一个沉默的容器内填满对自己的恨意,他们的爱情像是在女儿的身体里追忆母亲的乳香。他们对同类毫无怜悯,无论是否和自己一样孤独,累积的经验智慧加重了对羞愧的敏感度,因此镜子里只能看到歇斯底里的焦虑,更莫说静默者从坟墓发出的预言,宣告了维持男性存在的一切谎言之终结——比起芬-亚扩大到父权、宗教等社会层面的对性别的反思,这更是完全暴露自我的让人胆战心惊的自省啊。

17分钟前
  • Accattone
  • 力荐

他已经七十几岁,终于能够面对自己,能够对着镜子展示并看清楚自己的恐惧与挣扎,并毫无掩饰地示弱,寻求原谅。企望被原谅,被安慰,被包容,被呵护,女性、妻子、妈妈,这时成为最恒久、仁慈、忍耐的象征。巴赫第五号大提琴无伴奏组曲Saraband

20分钟前
  • 时以星
  • 力荐

伯格曼遗作。延续《婚姻生活》的人物讲述的全新的故事。伯格曼借约翰与他儿子的角色,在电影中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并用几近冷酷的方式宣布“自己从未爱过孩子”,也绝情地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无法和解的厌恶。爱情已经不是年迈的伯格曼想要讨论的内核,亲情也许才是伯格曼人生结束前化身魔鬼煎熬他的东西。亨里克与女儿卡琳舌吻的镜头有恶心到我。卡琳演员演技太差了…

23分钟前
  • ibelieve
  • 推荐

老伯还是那么细腻,画面很美;难道人只有到了两鬓斑白垂暮之年,才能学会淡然?

25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Avec simplicité et puissance, Bergman nous livre un film testamentaire allant directement à l’essentiel des conditions humaines.

29分钟前
  • KUMA
  • 推荐

不是我最爱的伯格曼,但关于人与人情感的刻画依然令人动容。这种情感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疏远,也包含着扶持、和解、解脱,这似乎是伯格曼电影一辈子的主题,怕也是李安喜欢他的原因。看着那些演员逐渐老去,容颜不在,也特别令人感怀。

34分钟前
  • 菜根
  • 推荐

老而弥坚

39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廉颇老矣...

40分钟前
  • 大宸
  • 较差

不可思议的最后一部。

41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愛在午夜希臘時》:生活。《麥迪遜之橋》:生活後。《夕陽舞曲》:後生活。

45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伯格曼觉得自己已经成精了,拉了一把,那批人也就都成精了。

47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伯格曼的生日看完他最后的作品。痛苦,还是痛苦,《婚姻生活》的续集,这次辗转来回更多是家庭、父子、爱人之间的折磨与控制。我想靠近你,我一直想,可是无法和解无法救赎。父亲宛如《野草莓》里的伊萨克和《秋日奏鸣曲》的母亲的混合体,对儿子的冷漠,对世界和死亡的恐惧:“他做什么都失败,自杀都死不了。”

51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伯格曼让两位老搭档来出演男女主,特别是与丽芙·乌曼还有特殊的关系(與其同居六年且育有一子)的背景下,我觉得这种安排是有私心的,厄兰·约瑟夫森扮演的约翰,就是其本人晚年的映射,或者说是替代。这从开头安排丽芙·乌曼主动来看约翰,到结尾与丽芙·乌曼同床共枕旧梦重现,应该是晚年伯格曼心态的真实写照和想法。

54分钟前
  • 汉隆剃刀
  • 推荐

几十年远离人群独居的生活,一个费罗岛怎么能承载一颗如此怦然跳动的灵魂?我用短短几年来看一个导演的60年,又怎么能真切地领会那沉甸甸的生活内涵。我更难想像伯格曼的同龄人在看《萨拉邦德》时的表情,当生命融入电影,我找不到合适的入口,那不是电影,是他的命,是他的遗嘱。

5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三星半。伯格曼最后一部晚年的醒悟。通过外人的访入来讲三代人三个人的亲情还是通过常用的场景对话。儿子这个角色太伤感了人生巨大的失败充斥着父亲和女儿的“爱的伤害”当然伤害是互相的忘不了那震惊绝望哀伤略带乞求的眼睛特写。一个拥抱能带来什么?

1小时前
  • 了花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