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坊与十字架

HD

主演:鲁特格尔·哈尔,夏洛特·兰普林,麦克尔·约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瑞典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1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7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8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9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磨坊与十字架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 Francis 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电影节,而是在卢浮宫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值得一提的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瑞典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年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亮相。重启咲良田 前篇总裁误宠替身甜妻消失的皮箱孤独的谋杀者家有父母逃离旋转岛双重火力英语撒旦的圈套伪装者第二季极地漫步仙妮亚·唐恩:不仅仅是一个乡村女孩丐帮传奇外太空的男人另一种现实生活美国恐怖故事第九季恋爱吧!千户大人环法自行车赛:逆风飞驰亡命30英里以你为名的青春我把忠诚献给你逃跑再见,我的灵魂伴侣无心法师故事王第一季不义之财 3小叮当与海盗仙子人山人海 海外版没有完成的喜剧幻城凡世左轮女煞星超变战陀5百变战陀决算无间之战粤语绝魂印羊崽COLDGAME毕业在即巨鳄岛乡愁Nostalgia金陵往事

 长篇影评

 1 ) 《磨坊与十字架》| 纵火的基督

2017年记叙画家梵高生平的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油画电影”的形式成功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在关于梵高的众多传记电影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实际上,这并不是油画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2011年的《磨坊与十字架》几乎全片以勃鲁盖尔的油画《受难之路》为背景。因为特殊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这部影片被称为“伪装成艺术史的电影”,它的初次亮相也并不是在电影院,而是在卢浮宫。 相比起一帧一幅油画制作出的《至爱梵高》,《磨坊与十字架》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艰辛。影片采用了真人演员和油画背景,在蓝幕前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到原画背景当中。工作人员还在波兰、奥地利、新西兰等多地拍摄与原画风格相似的景物,以补充和完善画面细节。这一工作耗时三年,终于使勃鲁盖尔的作品几近复活,打造出惊艳的画面效果。 勃鲁盖尔生活在16世纪后期受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地区,在1566年平息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动乱之后,国王下令对叛乱分子和异教徒们进行镇压和迫害。当时正处于新教宗教改革时期,艺术家们也开始由创作教堂装饰画转向描绘世俗场景,而使勃鲁盖尔声名远扬的则是他所真实呈现的的农民生活。同时,他也擅长以宗教题材借古讽今,把这些宗教故事以农民的平凡生活表现出来,《受难之路》正是这样一幅作品,描绘即将被送上十字架的基督与围观的人群,实际上却表达了尼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悲壮。 比较《受难之路》与勃鲁盖尔的其他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一脉相承的表现手法和绘画特色。在著名的《农民的婚礼》中,画面前景占据醒目位置的是倒酒和上菜的人们,我们的注意力跟随他们走向宴会上的人群,而在长餐桌和众多宾客后面,我们才看到婚宴的主角——新娘。在这幅画中,重要的人物并没有被安排在画面中心,甚至形象也较小,并不引人注目,但画面中显著位置的人物会引导我们走向她,而不仅仅是将目光停留于此。 同样,在《受难之路》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有意引导视线的方式,虽然画中描绘了数百人,但并不显得拥挤和混乱。画家以俯视的视角表现出基督走向行刑之路的宏大场面,首先吸引注意的是画面右前方,几位女子围在悲恸的圣母身边,她们左边的草地上,围观的人们拥向身后的小路,一队红衣的骑兵从远处走来,队伍前方的囚车里是基督和另外两名犯人,他们正走向画面后方树立着十字架的空地。“尽管他处于画面中心,我要把他隐藏起来,因为他是最重要的,你可能会错过他。”电影中画家这样解释自己的意图,这无疑是一种大胆而巧妙的构图方式。 影片中几乎没有人物对白,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自然音效填补出画中真实空间的感觉,即使出现交谈和孩子们的吵闹声也是作为环境中的背景声音,而不参与推动叙事进程。片中的台词基本以画外独白的方式出现,包括画家对朋友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受刑者母亲的追忆。独白和画中故事将电影分为两个部分,画中人沉默着做他们自己的事,画家则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处于全局视角旁观。 影片的结构比较松散,每个场景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严格来讲,它并不注重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勃鲁盖尔的画作为依据,在这个平面上填补真实生活。如果说宗教画是对圣经文本的图解,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对一幅画作的影像注解。电影从画中主要人物出发,构建了16世纪荷兰普通农户的生活图景,宛如在勃鲁盖尔的画作上又展开了一幅幅荷兰风俗画。 从影片一开始,我们便会发现画面的奇特之处,人群中间的画家翻着画夹与朋友交谈,旁边的侍女正在为几名女子穿上罩裙,围上披风,而那些人却一动不动如同雕像,当画面切到远景,那些凝固的画面让人意识到此刻画家正行走在他的作品中间。整部电影中,画家都站在高地上俯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那正是《受难之路》的绘画视角。而另一处有趣的细节是随着画家伸手指挥,人群的动作停下来,镜头如同欣赏者的视角扫过凝固的画面,揭示出绘画作品正是真实场景中定格的一刻。 虽然勃鲁盖尔的绘画与玛祖斯基的电影都致力于在平面媒介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幻觉,但显然电影中镜头与人物的纵深运动使得这种空间感更易完成。相对于画作总是以整体形式呈现,在电影中镜头则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带领观众深入画面的细部,并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原作中的人物和物体。在画家俯视整个场景的基础上,电影中多处运用了更为极端的仰拍和俯拍方式,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 为了丰富情节,故事开始时增加了另一场处刑。当一位犯人被绑在车轮上,架在树干顶端时,摄影机垂直向上望去,在逆光效果下受刑者的身体成为印在天空上的阴影,周围飞过不祥的群鸟。我们同样以这种角度观察画中的重要意象:建在山顶的磨坊。“天堂里的大磨坊主磨着生命和命运的面包”,磨坊主作为上帝的象征俯视众生,而面包代表着生命,被农民们带回家中。在原画里,画家的视角几乎与磨坊平齐,而电影中,我们获得了从神看向人和人看向神的双重视角。 当摄影机和磨坊主一起站在山顶时,“云中的上帝、不愉快地看着下面的人世”,而我们也同样目睹了地面上触目惊心的场景;当摄影机以仰角移向山顶时,高耸岩石支起的圆形平台看起来像是捆绑犯人的刑具,磨坊的房子被挡住,停下的白色风车像是巨大的十字架。人们处死了基督,也送上帝去审判,当画面的深层含义影射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现实时,更会令人感受到这种悲剧和荒诞性。 影片独白中所交代的背景是西班牙君主的统治与革命者的反抗,但可以看出这位民族尊严与自由的殉道者复刻了基督的形象。片中有一幕受刑者为一群人洗脚,并一起就餐的画面,很容易看出,这完全是约翰福音中记述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场景。在走向刑场前,士兵们把荆冠戴在受刑者头上,他与另外两人一起坐上囚车,在圣经中,基督也同样与两名犯人一同赴死。 自始至终,观众都没有看到受刑者的面容,在洗脚、就餐、被鞭挞的场景中,他一直背对镜头,而当正面出现时,也都为远景或以阴影遮住脸。直至最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呈现出无数画作中描绘过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隐喻,她也没有拨开他面前的头发,这样一来,“身份不明”的基督就成为了所有为信念献身者的代表,而母亲对儿子的回忆也格外深情而悲怆: “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写在了天空的火苗中,它们来决定谁生谁死......但是他震惊了所有人,就好像他能随意地径直走向通往天堂的石门,沿路让所有照亮用的火把都暗淡下去。我是来向世间放火的,他向听他讲话的人说,我们有能力来控制命运之火,用自己的双手。他是这么说的,然后他被他们嘲笑了。” 我们看不到处决者的脸,但摄影机毫不留情、不加掩饰地展示出围观人群漠然的表情,在描述自己构思的画时,画家形容刑场上的围观者们“像苍蝇一样观看处决”。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抗争的勇者,也有麻木不仁的群众,从我们所熟知的鲁迅笔下等待革命者人血馒头治病的愚民,向前追溯至两千年前的先贤苏格拉底,他同样是被雅典公民们投票处死的。人类历史上,“基督受难”在文学艺术上的意义也许不亚于宗教意义,成为一种纪念和哀悼。 与基督相对应,影片中也出现了象征犹大的角色,行刑后,他在教堂里悔恨地扔下钱袋,硬币四散在地面上。而在暴雨来临之前,他在旷野中自缢,身后是画家捡拾着被狂风吹散的画稿。见证历史者与记叙历史者在此处交叠,与银幕前观看历史的观众构成了三重时间维度。一些画稿被捡起,但更多的被风吹远,仿佛象征着在时间中失落的无数过往随风而逝,无迹可寻。 当镜头从画面上拉起将观众带回美术馆,我们会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被称为“艺术史课”,勃鲁盖尔用画笔记住了荷兰革命者的抗争,而几百年后,玛祖斯基用影像向人们讲述了这一切。无数文化传承者试图以此去对抗每一代人短暂的生命和漫长的遗忘,在无数个春天里,在燎原的烈火里生生不息。 公众号/影调radio

 2 ) 只有亲身冲破黑暗的禁锢才能体会自由的重要——《磨坊与十字架》略感

一部节奏很慢的艺术片,鲜明的中世纪背景,很浓的宗教文化色彩,看完之后会对西方对自由的崇尚有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因为西方在比中国封建社会黑暗得多的多的中世纪苦苦挣扎,生生的孕育出了文艺复兴,自己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地狱中挣脱出来获得自由,体会了那种不易,才能真正的理解自由对现代西方人有多么重要,自由是多么深入人心。自由是刻在了现代西方人骨子里的信仰。

而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是受外力影响的,虽然期间也艰辛备至,但与西方的过程完全不同,所以结果也完全不同。

——来自一只黑汪

 3 ) 画家的悲哀

2011年波兰电影《磨坊与十字架》:没有剧情,也没有对话(除了画外音与独白),整部电影纯粹用摄影,构图,场景与事件组成,把勃鲁盖尔名画《行往受难地》给整个拍了出来。形式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虽然特效很诡异地出现了抠像不干净以及CG画面马赛克的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镜头。这种电影就是一种现象,哲学与宗教才是精神内核,无所谓看得懂看不懂,众生相而已,只恐怕画家若是知道自己的画被如此解读,会撩下一句“我没说过这句话”吧。

 4 ) 一部像电影的油画册

《磨坊与十字架》巧妙且真实的还原了《受难之路》,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片,每一帧都犹如一幅油画般,色彩与结构饱和且丰富的。独特的摄影手法简直是精美绝伦,展现了一场了不起的文化复兴之旅。

而现实中,左耳是咕噜咕噜的煲糖水的声音,右耳是面汤滚沸的声音。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我们又何须去介意太多呢?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又不止于艺术。

 5 ) 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座谈会纪要

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上午10:50—11:25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莱彻•玛祖斯基作品《磨坊与十字架》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王义钢、金爱武、唐福蓉、何吉、章勤、蔡玲、赵一宁、马惠洁、朱卉、王犀灵、范大茵、姜希珍(观影者:张培红、任同安、何天华、陈小芳、李克东、姬伯庆、田瑛、翁锡良、王月芳、朱剑云、章毓苏、张征辉、周洪泽、马燕鸣、姜天鸿、朱松法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王犀灵

《磨坊与十字架》这部影片是关于一幅画作本身的“传记”
范达明:《磨坊与十字架》这部影片一直想在影吧安排给大家看,但很难把它插在什么类型片中。这次排在“艺术家传记电影月”来献映,片中出现了画家勃鲁盖尔本人,还看到他怎样在构思创作油画《受难之路》,但它严格来说也算不上传记片,因为毕竟与描绘一个画家生平的传记影片有别,或者说,它仅仅是关于一幅画作本身的“传记”。据资料介绍,这部影片拍摄完成之后,并不是到院线去公映或去卖票回收投资,而是被直接放到像巴黎卢佛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样的场所,作为艺术史教材供美术界人士与爱好者来观摩。记得我少年时在上海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绘画组学画画的时候,虞子骏指导就组织我们组集体到南京路新华电影院观看公映的苏联电影《画家苏里科夫》,那就是一部艺术家传记片,是彩色的。当影片把我们熟悉的苏里科夫那幅历史画《近卫军临刑的早晨》展开为现实的真实景况的时候(那仿佛也是画家苏里科夫想象中所目睹的情景,实际历史发生在画家那时代的180年前),看到莫斯科皇宫广场上那个壮阔的临刑车队与群情激昂的浩大场面,曾经是何等震撼我们少年人的心灵!那部影片的印象,50多年来我都记忆犹新难以忘怀!今天这部影片展示的画面,应该说更加宏大与壮阔,也更为凄惨,因为是把尼德兰人民受西班牙异教侵略者的残暴统治,跟描绘耶稣受难的情景结合一起构成主线,故事当然有很大的虚拟想象成分,但其折射出当时西班牙外族统治者血腥侵略与蹂躏周边小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现实历史的针对性也不容忽视。

影片在艺术上、政治上都极有意义,表达的历史观、生活观达到相当高度
王义钢:影片写欧洲文艺复兴后的黑暗时期,描写得很透彻,所表达的历史观、生活观都达到相当高度。影片拍摄于2011年,说明世界上到今天仍然需要这种电影,无论从艺术上还是政治上来说,它都极有意义。影片拍摄得如此细腻又如此厚重,完全打入了你的内心。片中强调了磨坊与十字架这样两个标志物,所描绘的磨坊风车的旋转与停止以及十字架的制造过程等,都有象征意义。

历史现实与绘画艺术的象征意义
范达明:当那个银行家即画家的赞助人问画家你如何来阻碍统治者的残忍的时候,画家用手一摆,此时旋转的巨大风车慢慢停转,眼前群众场面的动态也戛然而止,顿时如同一幅巨型呆照,影片在此也有象征意义——不仅是政治上的含义,还有绘画与艺术美学上的含义——绘画就是现实的场景切断了时间运行的纯空间存在,由此外界就呈现为绘画的模样了。
金爱武:这部影片展现了残酷的场景,也描绘了大人、小孩真实的生活画面。我特别感谢范老师选择了如此好的电影。

作为天堂、地狱与世俗人间的三大象征
范达明:有巨大风车的磨坊位于高耸的石柱式山头的顶端,代表了天堂。天堂的感觉是通过磨坊内部陈设的木结构转轮之巨大,以及内部环境别异的空旷感来营造的,如展现了沿巨型石壁所架有的木栈道,布局了深邃黑暗中从侧面角度打来的一束强光造成的光影,还有就是独特的音响效果:磨坊主一步步登上木梯阶时由脚步声所带出的巨大回声等等——空旷感就是这样造成的。而十字架(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丁字架”)作为实施血腥死刑的工具,自然是代表了地狱或死亡的:在片中我们除了看到有把几乎裸体的男子活活钉到十字架上之外,还看到有活埋女性异教徒的场面,包括为包裹的尸体缝裹尸布的镜头。此外,我们看到影片还有意描绘了那位画家的家庭,这是个孩子一大堆的家庭,孩子在母亲换衣时偷窥其裸体,孩子们在床间的嬉戏,以及在餐桌上用早餐等等,对于这个家庭及其日常生活的展示,应该是代表了第三方面的象征,即世俗人间的象征。

左面是生命,右面是黑暗与死亡;影片画面有冲击力,艺术思维很深刻
章 勤:感谢范老师带来这些好片子。今天这部片子,画面如同油画。我觉得原作绘画的画面构成,左面是生命,有带绿叶的树,右面是黑暗与死亡十字架。影片的画面有冲击力,艺术思维很深刻,给人以很深感触,当然一些东西也使人压抑。结合当前我们社会存在的情况,这部影片可构成反思。

影吧:一个在文化艺术上交流、享受的场合
唐福蓉:不知道这里的影吧已经开办快五年了。现在发现了,是通过我的朋友王义钢告诉了才知道的。谢谢范老师5年来的坚持。我们老年人很想有这样的可以在文化艺术上交流、享受的场合。希望影吧一直坚持办下去。
何 吉:范老师费尽心血。现在能保有这样一块阵地真不容易。

在这里看电影,让我学会了对电影和美的欣赏
蔡 玲:原作就是一幅油画,影片色彩也像油画一样非常丰富,我非常喜欢。电影场景和画的完美结合,让我看到了也了解了耶稣的诞生和受难。西方当时非常黑暗,这超过了东方,但他们后来文明的进化却比东方快。我前不久去伦敦很有感受,当你站在街头如果需要寻求帮助时,就会有人来热情帮助。在这里看电影,让我学会了对电影和对美的欣赏。范老师建立的这个影吧平台很好。
范达明:在我们这里,在看了影片回去之后还能写成影评,并且发到豆瓣上我们影吧活动的论坛上的,除了小牛之外,就是蔡玲了。蔡玲还为座谈会多次做了现场记录。不过前一次的记录实在太简略,缺漏太多,我实在没办法做整理来完成一篇纪要。我后来喜欢让小黄来做记录,还有孙凤凤。小黄记录得更详细些,个别字一下子写不下来她就用汉语拼音。但她也常常有事来不了。所以今天就由王犀灵大姐来操刀了。
赵一宁:对于人的思想的提高,通过艺术欣赏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我同时在考虑:有关思想的启蒙问题、信仰问题,何时在我们国家也会建立起满足人们人心需求的有效机制来。
马惠洁:我很喜欢看今天这种类型的电影,而且有聚会在一起的讨论论坛。今天有这个机会到这里来,是第一次,我很高兴。

喜欢《一次别离》这样的影片,喜欢这里的影片,关注央视播出的艺术影片
朱 卉:我虽然是刚来的,但对于这里早已关注。此前我在“突围”看影片,听说它要散伙了,我就转到范老师这里来(范达明插;“突围”即使不散,也仍希望你能来这里)。我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好莱坞大片,我不要看这些影片;而喜欢《一次别离》那样的现实题材的影片。这里放映的影片也很喜欢。当然,今天这部影片,主要是根据一幅绘画作品展开的,我不觉得可以说很多。我对于中央电视台6频道在夜晚播出的艺术影片也是很关注的。
范达明:央视6频道一直有“佳片有约”这档节目,既有影片播出,还有专家评论。近来在每星期一晚上,还开设了“艺术影院”栏目。我注意到该栏目遴选的不少片子,都曾经是我们影吧也安排放映过的。

这部影片美丽之极,艺术的回味无穷,极有欣赏价值
王犀灵:这部影片从开始到结尾的所有场景都是一幅16世纪荷兰即尼德兰的油画,美丽之极。它细腻地描述了当地社会各色人等的生活画面。在恬静、优美的情景中,西班牙占领者却血腥地以反对异教徒的名义屠杀人民。一种强烈的对比在静穆中进行,艺术的回味无穷,极有欣赏价值。

导演珍视历史,珍视艺术,珍视世界文化遗产,拍摄本片是为了向勃鲁盖尔致敬
范达明:今天是2014年影吧活动最后一次。昨天一早我还专门为一些留有手机号码的影友追加发送了短讯。短讯说:“12月27日上午9:00杭州恒庐艺术影吧献映波兰影片《磨坊与十字架》展现尼德兰画家勃鲁盖尔名作的宏大场景,小众免费放映,沙龙精英聚谈,仅此一次,不可错过。学术主持范达明盛邀。”刚才9点27分,接到我们曾经的记录员彭婉寅的短讯:“范老师,我这次还是不能及时到了,我车双号今限号,打车到现在打不上,因为离这里很远,我看时间来不了了,非常遗憾,感谢您邀请!”我读了这个短信很感动,她住在滨江,来这里一趟确实很不容易。我还收到其他朋友请假的回复,说明无论来的还是没有来的,大家都是心系影吧的。今天这样一部很专业化的艺术影片仍然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好评,也让我很欣慰,在座者中都有很高欣赏水平。导演莱彻•玛祖斯基还比较年轻,他花费了巨大的功夫来展现四五百年前一个异国画家的绘画作品,因为他珍视历史、珍视艺术、珍视世界文化遗产,他在影片花絮的访谈中称自己很卑微,而对画家勃鲁盖尔非常崇拜,他拍摄这部影片就是为了向勃鲁盖尔致敬。无奈屏幕上出现的白色耀斑,近三个月来对于我们欣赏这些世界影坛的佳作确实有干扰。今天完了后我一定再作努力,争取明年也就是下周有新的开始。按照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世界文学名著经典的推崇,我们在2015年第一季度将推出“世界文学名著电影汇展”,奉献给来此活动的朋友们。1月份的简介已经发给了,谢谢大家一直来的积极参与,谢谢大家今天的赏光!我们明年见!

2015年1月1日整理 1月6日补充

 6 ) 权威与宗教,心灵与反叛

至于影片技术层面的东西我想会有人比我说得更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片除去表达文艺复兴风格或风物的细致入微不谈,其深远的思考更是凌驾于简单的画作题解之上。从历史来看,宗教改革无疑是对权威的动摇,而恰恰讽刺的是,基督或者耶稣的行为,对旧的意识、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反叛。所以我们爱的是宗教,还是崇信旧的权力?热爱反叛,还是更爱心灵?影片中位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背景下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早已有了新的意指——所有的权力都会塑造宗教,而爱、真理,反而营造出了“反叛”。以至于最后群体的舞踊与其说是欢乐的市民的庆祝,更不如说是愚者们的群舞。活在角色中的各色人等,究竟是用多无意识的方式来选择了固有的想法,而远离光明,令晦暗遮盖,以为世间早已云淡风轻?我想这也是西方文化意识中固有的矛盾冲突点——究竟谁是蠢人。在一个心灵演进的循环中,THE FOOL是第一个,也会是最后一个。 伟大的象征之旅,了不起的文艺复兴。

 短评

一幅名画的诞生啊!

4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还真有幸在威尼斯的教堂中看过,当时就当一部双年展的影像装置满足下好奇心。成为实际的电影对理解力来说容易了通顺了,但也就少了那种现场的交互乐趣。视频装置和实体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甚至语法定义上的差异,也就因此显现。

7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完全同意丁一的短评啊~~动态油画这种镜头只有假和做作的感觉

1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

1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將勃魯蓋爾作品以動態敘述形式分析,畫面確實很古典很考究,但感覺更像BBC拍的科普節目。

17分钟前
  • えす
  • 推荐

看了40来分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意,睡死过去

22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还行

类型是惊悚?

27分钟前
  • 人造人
  • 还行

一般的情节~美丽的画面!

32分钟前
  • 还行

很立体

35分钟前
  • 豆豆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39分钟前
  • 千山远
  • 还行

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总觉得太刻意和形式感。但是这确实应该是暂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表现方法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形式主义...

4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行住受难地,人在画中活。导演利用电影的形式,重塑一幅画的细节,整部电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油画,又美又特别。

4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画面太美了

48分钟前
  • 逝水犹可叹
  • 推荐

2012-258.画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画

50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这个,谁想写闪回,对弗兰德斯绘画史,对勃鲁盖尔有了解的优先。

53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五星;简直是神作!任何一点都堪称完美,独特的摄影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生命力。电影以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行往受难地》的创作过程为线索,精美绝伦。毫无疑问的可以收入个人十佳。

58分钟前
  • Much
  • 力荐

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1小时前
  • =_=秋叶
  • 还行

静态画背景与动态情节之间尚有空隙间离,一幅画流动成可随时切换的电影场景;包含很多宗教指涉;联想起《被窃油画的假设》;大银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