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相成

HD中字

主演:基努·里维斯,大卫·芬奇,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史蒂文·索德伯格,丹尼·博伊尔,克里斯托弗·诺兰,拉娜·沃卓斯基,拉斯·冯·提尔,大卫·林奇,乔治·卢卡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迈克尔·查普曼,杰西·布拉德福特,瑞德·穆拉诺,格蕾塔·葛韦格,理查德·林克莱特,沃利·菲斯特,莉娜·邓纳姆,安东尼·多德·曼妥,维托里奥·斯托拉罗,维尔莫什·日格蒙德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阴阳相成 剧照 NO.1阴阳相成 剧照 NO.2阴阳相成 剧照 NO.3阴阳相成 剧照 NO.4阴阳相成 剧照 NO.5阴阳相成 剧照 NO.6阴阳相成 剧照 NO.13阴阳相成 剧照 NO.14阴阳相成 剧照 NO.15阴阳相成 剧照 NO.16阴阳相成 剧照 NO.17阴阳相成 剧照 NO.18阴阳相成 剧照 NO.19阴阳相成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阴阳相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胶片技术从蛮荒走到成熟,电影人采用化学摄影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和视觉奇迹。而当时间逐渐走向21世纪时,化学摄影法趋近临界点,几无上升空间,且越来越无法应对电影工业对新技术和全新拍摄手法、理念的诉求。与此同时,数字摄影方兴未艾,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进入传统技术固若金汤的电影领域。从Dogma 95对手提DV的使用,到乔治•卢卡斯大胆的HD摄影之应用,伴随着“顽固派”和“革新派”的政治和讨论,数字摄影蚕食着传统胶片的领土,逐渐成为当今电影工业的主流。在这一过程中,配光、摄影、剪辑等工作也相继受到冲击和影响。  这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是对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满怀信心的展望……凤伊金先达美人三嫁深夜食堂第二季大奥抢来的新娘最爱魅力四射3鲨鱼湖泊地窖居住者换屋假期红色通缉猫的葬礼降伏魔女的手段熊猫回家路探访阿尔卑斯山上的生命痕迹武则天1995NANA TOUR with SEVENTEEN萌匪囧途乐自芳邻来轰雷任务坐着的女人亡命天涯1993惊险之旅国语187美国社会档案守护解放西4靡菲斯特败犬:后篇声生不息·家年华金花家庭录像带脱泳而出崩溃边缘的女人功夫小镇斯图尔特:倒带人生深夜食堂星期五1995红毯背后新西游之大战女儿国地外魔物东京吸血鬼酒店 (电影版)冬年法国小馆儿第八季长安少年行小猪佩奇 第七季皇帝出京裸山末路狂奔2017

 长篇影评

 1 ) 沒微塵的,不是時光

紀錄片《追蹤電影未來》(Side by Side)所關注的一句那麼簡單:「要菲林還是數碼?」好一個Side by Side,它給你平衡、選擇、並肩而行的聯想,到把人哄進場去,才笑說你想多了,而且還要是妄想。

被訪陣容的確華麗,單是導演就有大衛芬查(David Fincher)、占士金馬倫(James Cameron)、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拉斯馮艾特爾(Lars von Trier)、大衛連治(David Lynch)、佐治盧卡斯(George Lucas)等人 。我一邊看一邊在手中的筆記本上記下高姓大名,並就他們的立場在旁劃剔打叉。到頭來呢,我手上只有一個完好的剔—— 全心全意支持菲林的,只有基斯杜化諾倫(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有人讚說電影不偏不倚,兩邊意見兼容,但我就不明白這個一比九十九的處境有甚麼地方公平了。

很多人以為數碼這種講求科技與經濟效益的玩意,一定是荷里活的傑作。實質不然,先行者是來自丹麥的Dogme 95電影運動,當時由Thomas Vinterberg執導的《The Celebration》,展現了數碼技術作為新美學風格的衝擊。它隨意、即興、輕巧、粗糙、迅速,而最重要的是,它便宜。它的特質與所有時下流行的物事,一脈相承。

然後呢,它也擁有了類近的缺點。電腦剪接無聲而密集,身體不再有呼吸的空擋,更沒有了從前處理菲林的手起刀落;演員不再能趁著更換底片時稍作休息,數碼拍攝只要求你再來再來再來(芬查回憶說羅拔唐尼拍《殺謎藏》時連上洗手間都要在現場用膠樽解決);可變動的部份太多,特技太多,演員落得對著綠色的虛無哭哭笑笑、舉手頓足,觀眾則變得對眼前的影像完全失去信任。

惋惜嗎。電影只把這一切輕輕帶過,到說及數碼科技的改革時,音樂明朗輕快,使得旁人都在笑。支持菲林的,被指為保守、固執。支持菲林的被訪道,似乎都對菲林的必然道不出所以然,只能說:「菲林很美。」於是乎,擇善固執的變成含糊、非理性的一群。而數碼攝影那以K為單位的改革,有圖有真相,彷彿就證據確鑿。

芬查認為電影最重要還是人性,媒介不那麼重要。史高西斯覺得菲林與數碼該和平同處,但眼見第一部全數碼的電影獲得奧斯卡,丹尼波爾因著他的《一百萬零一夜》扯高氣揚,說:「你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接受現實罷。」芬查心儀的數碼攝錄機公司RED說:「我們的目標是把菲林徹底淘汰。」——

真是兇猛。包容與放任無從護衛,它卻沒有教你如何爭取。取捨菲林成了電影工業的家事,觀眾成了隔岸觀火的外人。來港答問的導演說不出立場,我也沒敢借問觀眾的位置為何。對某些人來說,不過失去了一片風景罷了,但對某些人來說,那風景卻是家、卻是鄉愁。 我們失去事物的方式不同了,以致我們尋找失去事物的方式也不同了。但保守行將失去的事物,那種方式,應該沒有改變,不是嗎?

寫在二零一二、四月五日、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閉幕天

 2 ) 胶片向数位转变的时代

   电影的发展历经了很多阶段,从无声到有声,比如《雨中曲》,《日落大道》等等电影都描述了无声到有声电影这个过渡时期对电影人的影响。在那个时代,有声电影只是一种尝试,但却大获成功,成为了一种趋势,一种未来。紧接着电影从黑白时代步入彩色时代,让我们感觉电影越来越真实。而现在我们又经历着下一个巨变,从胶片到数位,这是我们这一代观影人所经历的改变。随着数位技术的完善,我们的观影体验会被完全颠覆,电影对于我们再不仅仅只是观看了,我们会成为电影中的一部分,观众与电影不再是割裂开的。
  从乔治卢卡斯在第二部星球大战开始尝试用数位相机来拍摄电影起,数位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电影中。伴随着数位技术的完善,胶片技术越来越有被取代的可能,很多大型摄影生产商都停产了胶片设备。就像每一次巨变一样,人们都会对过去的东西表示出不舍,但还是有很多人坚持用胶片来拍摄电影,相信胶片还是有存在的优势的,虽然这个优势变得越来越小。胶片技术伴随了人类一百多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另外由于其物理特性,胶片还是有很多优点,比如存放时间长等等。但逐渐完善的数位技术代表着全新的电影体验,不仅改变额拍摄电影的方式,还改变了观看电影的方式。由于较低的投入成本,数位电影可以同时在多个角度拍一个镜头,甚至允许演员无限的NG,这都是胶片所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数位相机越来越清晰的拍摄,达到4k甚至5k的标准,这已经远远高于HD的标准了,这也是胶片所不具备的优势。另外数位还有后期的优势,剪辑和编辑变得也更容易了。但是数位也有它的劣势,它的保存时间是人们所顾虑的,不同的格式需要不同的播放器,有些已经没有使用的格式,只有那个时代的播放器才能播放,而这不像胶片那样,只要有光任何时候都可以看。但是数位确实代表着未来。
  数位技术带来的改变是全方面的,不但只是电影拍摄。它的改变还体现在电影的后期制作,影院的播放媒介,以及观众的观影体验。
影院上映电影不再需要笨重的胶片,因为胶片运到各地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数字存储解决的运输问题,影院放映的成本也降低了。另外数位技术带来更好的观影体验,比如IMAX,3D,观众仿佛置身电影里一样,让电影变得鲜活。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改变,代表着一个暂新的时代。
  我们期待新的技术,期待新的体验,期待数位技术创造一个新的电影方式,但另外我们也感谢胶片电影陪伴我们人类社会的一百多年,因为这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感谢所有电影人和所有爱看电影的人
  

 3 ) 胶片?数字?

阴阳相成影评
        看个标题很容易认为是鬼片,其实说的是电影制作两种不同设备,胶片还是数字?
        导演和摄影师比较新潮喜欢接受新设备新事物,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数字,就像大卫芬奇,卡梅隆,贫民富翁的百万富翁的导演,有些导演认为数码摄影就像好吃可口的垃圾食物,人们吃完爽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喜欢了,就像烟花一样消逝,代表导演是诺兰,还有诺兰的摄影师。
        导演认为阿凡达之所以需要3d是因为他的作品需要这样呈现,重新建造一个全新的世界,而3d这种影像技术创造的电影却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动不动就3d,没有意识到是不是影片真正的需要,而是为了迎合大口口味,赚取票房,所以这点是诺兰极其痛恨的,相反胶片摄影对摄影师要求是很高的,因为胶片拍完之后,只能换下一卷,回放作品时候必须等到第二天,所以前一天摄影师只能通过想象来知道画面,数码摄影的随摄随放,给了导演更大的空间发挥,拍的不好就可以立马改,这是胶片不能给的。而且数码摄影可以让后期做更多东西,增加的更多,微调的更多,而不是胶片,调个整体电影色调才能完成的。
       看到西方国家拍电影那种严密的分工机制,怪不得他们电影产业发展的这么成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力求做到更好,没有最好。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奖励机制,差不多每个电影工作者都或多或少的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获得奖项,就像他们的最高荣誉奖奥斯卡。
        电子技术的普及导致搞电影的也不止是少数人可以搞得起的,热爱电影的人可以用5d或者7d啊,平常人甚至可以用苹果手机来完成他们的小电影,当工具的普及,很多人都可以用,这其实给专业电影人带来了很多冲击。就像摄影一样更普遍了。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样普及不是一件好事么,其实不然,这反而是一件坏事,拍摄周期的缩短,使得很多人都很少关注品质的问题了。
        胶片摄影是不是会死,其实不会的,卢卡斯在前20年就说过胶片时代会死亡,但是现在依然有电影人像诺兰,坚持用胶片,因为胶片给我们呈现的是数字所无法带来的体验,一种难以言喻的美。
        无论是胶片和数字,这只是一种技术,而真正操纵这个技术的是人类。用心做,就好。

 4 ) 电影所带的真情(灵气)。

1.用胶片的基本没有渣滓,而用数字的渣滓偏多(看那几个只宣扬数字的表情与才华得出)。
2.胶片更易达顶峰,数字较难。
3.胶片太紧张了(钱,益:集中注意力;弊:心理包袱(我不喜欢这样))
4.有钱的大导演什么的胶片肯定好,没钱的只能用数字。
5.数字的及时性。
6.大家都能拍片了(数字)。
7.用电脑调出的颜色永远当不到胶片。
8.胶片的纹理质感确实远超过数字。
9.商业片几乎是数字(诺兰是个牛逼)
10.DI只是辅助,但创造一个新世界DI是最好的选择。
11.数字对胶片不够尊重。
12.阿莱ALEXA哇哦(找到了数字中的胶片),可惜却终止了。
13.艺术家、科学家都很淳朴,这其实很和谐。他们总是在互相推进。

都是有利有弊,在我看来,使用哪种,更取决于你所拍摄的影片本身。【希望演员带着怎样的心理状态,影片最终的效果(你所需要的),是否依靠DP,是否需要更换胶片的间隙(其实数字也能人为的拥有),等等】

这部电影不只是讨论胶片与数字,还有电影的现状和未来。


还是应以影片的结尾来结束:
所有的最后都回归到一件事,如果你用心去做,如果你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它,那你用什么做到的并不重要。

 5 ) 《阴阳相成》:如果没有基努·里维斯,这部片子不会诞生

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现在同样的事情要发生在电影身上了。

——大卫·林奇

最近一直在等《疾速备战》的高清资源,正巧最近基努·里维斯的曝光率挺高,美媒还挂起来一阵尬吹基努的风潮(大概把他捧到了最受观众喜爱演员的程度,基努本人表示很懵逼)。

我翻了一些他早年间的作品得到了一个意外收获,除了《黑客帝国》系列外,基努·里维斯对影视业还有一项卓著的贡献,就是下面要说的这一部纪录片——《阴阳相成》。

(香港的译名非常暴露粉丝情结:《基努·里维斯给电影的情书》)

这部纪录片由基努·里维斯本人出任制片人和出镜记者,采访了巨多业界名导和摄影师就当今(2012年)电影体系下的胶片、数字之争展开讨论。

细究之下,整部电影散发着规整的论文气息,将现有的胶片、数字矛盾拆解开来,从动态影像的捕捉、冲显、放映以及储存等方面分条论述,由持有相反论点的名导阐述他们的感受,其中穿插基础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

其实这部电影并不像描述中那么冰冷晦涩,虽然不是将导演们聚在一块来一场华山论剑,但各个环节中导演们的观点都不尽相同,无缝剪辑中形成了跨越空间的辩论战。

其间没有太过激进、新潮的观点,胶片数字之争在大众语境下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谁都明白数字化的浪潮势不可挡,但就像中文译名阴阳相成那样,所有的元素最终汇聚整合,走向了对电影这一技术艺术混合体的讨论,其中蕴含着迷影人无穷的乐趣。

先来简单列一下出镜的名导大咖,没办法全部罗列,片子中有详细的字幕注解,b站搜索片名《阴阳相成》就能看:乔治·卢卡斯、大卫·芬奇、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克里斯托弗·诺兰、马丁·斯科塞斯、詹姆斯·卡梅隆、大卫·林奇、乔·舒马赫、拉斯·冯·提尔、丹尼·博伊尔、拉娜/安迪·沃卓斯基、史蒂文·索德伯格……

首先要说,如果没有一个像基努·里维斯这样大牌的明星来做制片人,《阴阳相成》绝对是不可能诞生的,我必须郑重感谢基努这个用了半秒钟就拍板的点子。

镜头中顶尖的艺术家和技术狂魔其实都特别朴实纯粹,他们的观点和立场都跟自己的作品是高度吻合的:满嘴Funk的大卫·芬奇、话中富含哲理的沃卓斯基姐弟(现在是姐妹了)、随时随地都能high起来的丹尼·博伊尔和卖萌的老马……

(所有导演中最难邀请的是诺兰,基努·里维斯亲自出马投其所好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希望在未来16个月中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采访他二十分钟。于是诺兰欣然应允了20分钟的采访,后来还给加了5分钟)

在乔托·卡努杜的《第七艺术宣言》中,他将电影称作前六种艺术形式的综合,是一门拥有时空属性的崭新艺术。

而时至今日我们习惯使用一个词汇:电影工业,实际上它是独一无二的,从来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真正能与工业挂钩。除了“群策群力”和“成本高昂”这些老生常谈的原因外,电影从来都是艺术与技术的混合体和共生体。

两者孰轻孰重我现在并没有论断,但我相信正是这种杂糅属性让电影成为一门独立艺术,而技术就是电影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人类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电影工业对其极高的转化率才让电影成为每一代人眼中方兴未艾的存在。

《阴阳相成》提供给我们一条思路,电影工业由胶片过渡到数字时代不单单因为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这种改变的根源其实来自人们对掌控这项艺术的渴求,这种渴求往往需要技术的支撑,而翻新的技术又翻过来刷新人们的渴求。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早期的电影剪辑师(那时称剪辑员或技工)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因为这个工种类似纺织女工,只是将胶片剪切粘贴,导演也很少走进剪辑室。后来为了满足感官需要出现了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视听元素的极大丰富使影片需要在每一帧之间编辑,剪辑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也渐渐真正有了剪辑师的称谓。

(马丁·斯科塞斯)

电影的数字化则来自更高自由度的编辑模式,剪辑的最小单位不再是帧,而是能在每一帧上进行精细的编辑。

数字编辑可以处理更丰富的画面,它能随意调整画面里的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个参数,并逐渐开始取代传统的光化学色彩配色。

与之对应的,更为便捷可靠的数字拍摄设备也成了人们迫切的需求,用手持DV拍摄的影片开始在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上获奖,并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厂商不断攻克清晰度和宽容度的难题,只不过它的进程相对慢了一些。

数字设备和编辑介入电影创作后,率先受到影响的是摄影师,拍摄的画面不再需要经过一个晚上的冲印才能被看到,所有人都能通过监视器实时看到拍摄的画面,且电影最后的呈现效果也更多地被数字配色师掌控。胶片时代的摄影师是唯一能够知道第二天样片效果的人,这是种浪漫的权力,他们可以骄傲地对导演说“明天看吧,肯定超惊喜”,当然也有很多“What the funk!”的惊吓,大卫·芬奇额外补充道。

数字时代人人都能看到画面,摄影师工作的专业性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让很多人产生了“我拿机器我也行”的错觉。

数字化摄影机给整套拍摄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极大扩展了单台摄影机的拍摄时长,不必拍十几分钟就换上一盒新的胶片,体积的便捷化也提供了更多机位拍摄的可能性,一次拍摄中能捕捉更多的信息量,镜头的选择更加灵活。

拍摄中有了“无限NG”的技术可能(演员的噩梦),没有了胶片的成本限制,一条不满意还可以接着拍下一条。

涉及到电影的放映、储存这些下游环节的时候,已经不需要导演站出来论述了,现实就能说明一切:有胶片放映条件的影院已经越来越少,绝大多数影片已经完全数字化。

虽然数字储存的时效性很差,马丁·斯科塞斯也提到胶片可能是唯一能长久保存六七十年的介质,但这种方式已经不具备商业性质,变成了一种收藏的手段。

所以到了影片的最后,诺兰成了唯一一个坚守胶片的导演,也坚持着只用胶片拍摄他的电影。

几乎每个观点的最后都有诺兰出来唱反调,整场“辩论” 中的“胶片派”老是在谈什么“艺术”、“质感”这类抽象的词汇,面对能讲出严谨道理的“数字派”明显缺少可信度。

放到现今的网络环境下,这伙人就是不识时务的“杠精”,诺兰还是最闷骚的“杠精头子”,大多时候没有理还非要杠。

而实际上《阴阳相成》并非是让大家争论胶片与数字的优劣,更不是二者的存亡之战,马上就要2020年了,如果说影片中真的有什么独到的预见,那么在电影完成的几年后也就毫无意义了,现实永远比任何东西都更有说服力。

只说国内的情况:2016年上映的电影《长江图》宣称是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延期多年上映的《狗十三》和《无问西东》也是使用胶片拍摄),片方之所以敢这么说是因为电影是在北京电影洗印厂拆除的前一天才完成胶片的清洗工作,自此之后如果想在国内完成胶片的洗印已经几乎不可能。

2007年是业界公认的胶片巅峰,技术浪潮下胶片的没落速度令人咋舌,仿佛一夜之间大家都产生了为什么要用胶片拍电影的疑问,二十年后呢,会有人还提起胶片吗?

《阴阳相成》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它只是基努·里维斯在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想要记录下行业现状的片子。

他使用最多的问句是“Where are we today?”,电影中所做一切采访和调查都是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导演中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哪怕站在技术最前沿的卡梅隆也没有给出答案。

但名导们思考的方向却出奇的一致,他们都指向了电影本体。

所有的一切在最后都豁然开朗,无论是“胶片派”还是“数字派”都是运用技术的电影人,尽管工具不同但也是一个战壕的战友,自然也不存在什么杠精之说,他们反思的重点在于技术能给电影带来什么又拿走什么。

换言之,电影品质提升的速度真的跟得上技术翻新的速度吗,我们真的拍出了更多好的作品吗?

所以我选了大卫·林奇的话放在开头,我想这句话也能够为《阴阳相成》这部“电影论文”挈领提纲:人人都有纸和笔,但那张纸上又写下多少伟大的故事呢?

“胶片派”的观点这时候就占有很大的分量,胶片电影的工作纵然繁复,但它也教会人们原则,数字时代的人们却遗忘了,越来越多的人再也不会在意品味了。

大卫·芬奇分享了一则关于唐尼的趣闻,为了抗议剧组每天十几个小时不间断的拍摄,他把尿盆带到片场抗议。

没有限制不完全是好事,胶片机一旦开机就意味着成本开始消耗,剧组成员都必须拿出最好的状态进入拍摄,换胶卷间隙的两三分钟大家又可以稍事休息,调整状态,相反没有拍摄时长限制后,人们的拍摄效率其实并没有显著的提升。

绝大多数支持胶片的导演并非食古不化,他们只是认为胶片拍摄带来的守序和专注更适合自己。

试想一下,中国最早站上世界舞台的武侠片《侠女》就达到中国武侠片最高的艺术成就(获得戛纳主竞赛单元提名),那时候胡金铨连跟随快速运镜都没办法实现,现在一个场面我们可以获取十几个角度的素材,但是从来没有过超越前辈的成就,甚至连合格的武侠片和动作片都不常见。

与设备能获取到的所信息量匹配的,应该是我们更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

电影展现、复原物质现实的功能本质从来没有变过,但我们实际是越做越差了。

诺兰的话其实很中肯,为什么大家现在老是追问我为什么要用胶片,而不去问别人为什么要用数字呢?(言外之意是数字谁爱用谁用,反正我不用,傲娇)

现在胶片留存的价值更多的在于它仍然是一个可靠的选择,数字化虽是潮流但绝不是万能解,无论使用什么手段最终都要契合电影,卡梅隆用的3d跟现在泛滥的后期转制3d大片有什么分别,我相信每一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

片子制作完成后的2014年,马丁联合诺兰、昆汀等几位导演发起保卫胶片的提议,好莱坞几大制片厂与刚刚度过破产保护期的柯达签订协议,每年向柯达购买一定数量的胶片。

杜琪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

“我不认为香港电影死了,哪怕我们每年只生产一部电影,那它也是香港电影”

如果还有导演还愿意把胶片作为自己电影的形式,那它作为一种选择就应该一直存在。我希望在未来里,诺兰还愿意坚持胶片,卡梅隆和罗德里格兹还在技术前沿奋战,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也不必说服对方,那样才是真正的“阴阳相成”。

拍摄设备的平民化让电影这门艺术开始怯魅,但数字影像或是数字技术从来没有改变人类讲故事的方式,好电影永远是用人文关怀带我们看世界,至于怎么看,从哪里看,先看哪里才是导演们百年来都在思考如何求变的问题。

快要到2020年了,上个世纪的人们在电影院看动画版的《狮子王》,现在的我们在电影院看3D版的《狮子王》,难道再过30年我们还会在家里看到VR版的《狮子王》吗,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为什么我们眼里的世界还是如此相似呢?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在消费前辈们的人文关怀,我们这一代人的人文关怀又在哪儿呢?

我想《阴阳相成》的真正意义就在于通过每个从业者口中的肺腑之言,揭示了电影业的生命力来源,原生的艺术、技术两条源代码就是电影的DNA,它们同根,对立又相连。

行业规则和技术手段总是在变,导演们也有不同的立场和观点,但回到电影他们又是阴阳调和的。有一点永远也不会变:调动自己的感知力,充满诚意地用心去做,如果做到了,那么你用什么方法做到的并不重要。

(乔·舒马赫)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小怪物大世界】
欢迎大家关注这个可可爱爱的公众号
希望优秀的你,一生平安喜乐

 6 ) 一点非专业的小想法

4.5 (呃,字数超了只能发长评?)

1. 假设人类文明是先发明出电脑,然后再发明出电影,那是不是就可以理所当然的觉得 digital 才是正确的储存介质呢?

2. 很有意思的是,digital 先被嘲笑对现实世界还原的不精准,然后分辨率,色彩还原etc上来了,还可以嘲笑它没有胶片那种物理性随机的质感(因为它过于精确,全是0和1),那么问题来了,怎么界定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呢?

3. 再假设,胶片和数字对真实世界的还原度一样(只是侧重点不同),那么电影呈现的“真实”是什么?

4. 撇开 nostalgia blah blah blah, 形式对内容的塑造,呈现,以及将来可能存在的影响到底是什么?胶片就只是给人一种更传统踏实的态度?数字就只是轻便,低成本,高效,未来的代名词?

5. 要是豆瓣或 IMDB 或其它网站能把纪录片里提到的电影做个 index 就好了。

 短评

把电影摄制从胶片到数字的演进过程同其自摄影,调度,成像,显像,调色再到剪辑,洗印的诞生过程联系起来并配以众多名导及其摄像班底对于胶片时代,老旧特效和技术革新的昨日今夕之描述和远景设想对影迷来说本身就是一针鸡血。

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路上无聊端着pad一边走神一边说话一边看完的,坐稳了根本看不下去,keanu君,一副很孱弱的知识储备不足的气场啊,作为采访者怎么行,完全没做好一个攒局人。

9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推荐

迷影人必看!电影的数字与胶片之争。胶片死了吗…?此片从电影制作的各个角度来寻找答案,在各种电影技术活工匠的各式各样的态度中,观众应该会有一个自己的答案。诺兰和他的御用摄影果然是坚定的胶片派!"我会用胶片用到死!(意译)"而卡梅隆和芬奇则是坚定的数字派。"龌龊司机"姐弟真是姐弟…

13分钟前
  • 咖喱老人
  • 力荐

好吧,其實片中的導演全部都支持電影數碼化。每當說到數碼技術的演化如何,音樂節奏便明朗輕快,旁人在笑,我睇到一殼眼淚。整部電影裡,全面支持菲林的,其實只有Christopher Nolan一個而已。當製作電影的人面對這些抉擇,其實作為觀眾,除了買票入場,究竟可以做甚麼?

14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数字化肯定会大范围的替代胶片,就像mp3代替卡带,网络代替纸媒,数码相机代替胶片相机,但传统仍然会有一席之地,有些是个人兴趣爱好,有些是功能上的特殊需求。但从观众的角度来讲,技术永远是为艺术服务的,不论用胶片用数码,用ARRI还是用iphone,只要有故事,有冲突,用心去拍,都能成就伟大。

15分钟前
  • jin.hao2940
  • 力荐

无论胶片还是数字,电影最终的目的是讲故事。大卫林奇说的在理:每个人都有纸和笔,又有几个人成了优秀的作家呢?

1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感谢竹雨推荐。电影纪录片。采访无数电影业内一线大咖。包括导演,摄影,制片,剪辑等。探讨电影胶片的没落与数字化浪潮的汹涌。无论是摄影,剪辑,放映还是存档,数字化确实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但以诺兰为代表的胶片党依旧坚持着胶片拍摄。片子浅显易懂。既可大众科普也可业内学习。推荐!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我给这个片做了个字幕,怕是看的最仔细的电影了吧。所以感觉很难说,就不说了吧

23分钟前
  • 普赖尔蒂斯
  • 力荐

电影制作的介绍性“论文”,从拍摄到剪辑到调整色彩到当下最先进的高清摄影机和3D技术,我是完完全全地被吸进去了~赞!基努这个发型变化也是很狂野啊,啧啧。卡梅隆像科学家,诺兰很绅士,芬奇好流氓啊,丹尼鲍尔好激情!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那些老一辈眼中,电影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这是对电影的敬畏,是好电影得以出现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技术的帮助下,制作电影变得普遍化的时候,好电影反而变得异常稀缺了。当技术的一次次革新带给电影改变时,电影似乎总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但不管怎样改变,电影都应该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

29分钟前
  • 老K脸
  • 力荐

其实这片攒明星的意义要大于影片本身的主题。找到了大批的导演、摄影、剪辑、特效等大牌参与访问,观点其实很明确。重要的是从业者对这些变化的感受,从摄影、剪辑到调色、放映、存储,都是全面数字大潮,这是大势所趋,恐怕很难有逆转了。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译名阴阳相成似乎多了些哲学意味,其实是数字电影和传统胶片菲林拍片的探讨。个人觉得,就像电子书占据实体书领域一样,数字化将会是未来大趋势,但个人还是喜欢菲林胶片,喜欢那种颗粒感、即时的演绎、调动画面的艺术感和第二天出样片的那种期待。未来数码和菲林如何融合,见仁见智吧。8.4

3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诺兰这个憋吃真讨厌

43分钟前
  • KREJERK
  • 推荐

剪的不错嘛~这片子简而言之来说就是电影界人士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中喜迎数字时代的到来,而以诺兰为首的一小撮别有用心的胶片派遗老遗少不自量力螳臂当车......

4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如果说《电影剪接的魔力》是对剪辑师工作的一次游览展示,那么《阴阳相成》就是一篇以胶片和数码为中心的论文,迷影人不可错过的纪录片!受访阵容中丹尼·鲍尔像昆汀般富有激情,芬奇就是个满嘴FUCK的痞子嘛,当然谁也阻止不了斯科塞斯卖萌啊!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内容丰富、剪辑流畅,非常棒的一部关于电影制作的科普纪录片。我们能够见证胶片与数字电影的并行时代,实属幸运。不过即便你对这场争执不感兴趣,光是看看一众大师级导演(林奇还是最帅有木有)和摄影师现身说法的壮丽,也完全对得起这一个半小时的光影之旅。(9.0/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对于电影技术的堪忧~心情欠佳有待重看

5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立场都是打哈哈的用语,一个个骑墙派,除了诺兰。电影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该停止的事情,真不希望看到电影进入下一个技术时代,那种不再需要现场指挥,不再需要出外景,不再需要演员表演,不在需要摄影机和录音设备,完全靠计算机做出来的东西,还可称为电影吗?

55分钟前
  • 大灰狼
  • 推荐

胶片之殇。数码降低了电影制作的门槛,所以影像在泛滥。个人认为,数码实质上是对观众体验的一种剥夺,我能清晰地记起看过的每一部胶片的感觉,就像一个个奇迹,但数字,很可惜,只是放大的电脑屏幕而已。纪录片应该访谈观众,一部电影的完成观众也是一部分。导演的片面之词,是自私的考虑。顶诺兰

5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虽然出镜导演名单闪的不行,但听他们聊胶片摄影机像素成像后期制作的专业名词实在是太晦涩了,所以这个给业内人士看更合适吧。不过看看每个导演的个人风格也不错,Danny Boyle特活泼,诺兰特严肃,斯科塞斯特有激情,林奇特“legend”,芬奇是个老愤青,说了影片里所有的F词....

58分钟前
  • Iberia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