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综艺秀

更新至20230709

主演:内详

类型:综艺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22

 剧照

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2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3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4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5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6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3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4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5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6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7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8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19最强综艺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马戏团

看过电影有一段时间了,并没有马上发影评,也对市场票房没有多少关注,只零星转发了几条信息。
为啥么尼?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想到了很多,于是写下观影感受。

作为一部类型片,你不得不第一位的把它归类成歌舞片。美国电影市场好莱坞百老汇对歌舞片是有一定情结的,从巅峰时期的《西区故事》、《雨中曲》、《音乐之声》;个人非常喜欢的《舞出我人生》系列;2017年的《爱乐之城》,有意无意间的都在对歌舞片致敬。《马戏之王》无疑是2018年的歌舞片之首,做为类型电影,歌舞的部分非常精彩。大致有几个段落和关键词,巴纳姆团长和妻子的部分为舒适,胡子女士和马戏团成员的部分为激昂,瑞典夜莺珍妮·琳德的部分为优雅,Phillip和Anne的爱情部分为炙热和奔放。从音乐和舞蹈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段落都能让观影者跟着音乐律动,感受着演员们的悲喜。这也算是歌舞片的魅力和讨巧之处。就像马戏这个概念。

马戏团这个概念对于稍有些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我6、7几岁的时候,还真的看过国内的野场子马戏团表演,在公园里面演员和观众在一个很大的帐篷里,看一些怪力乱神。有些记忆都模糊了,但记忆犹新的是侏儒,现在称为袖珍人的表演。那时候的我们看这些人多半觉得是非常奇异,明明是成年人画着妖冶的状,却有着孩童的面颊和声音,咋就长成这样?是不是妖怪?在一个信息和科学普及不够迅捷的时代,马戏团这个概念无非是抓住了人们猎奇的心里。所以可以想象,在一个没有屏幕传导的时代,马戏团是多么有意思的娱乐方式。
它的成功是一个时代的特性所决定,而它的没落也必然是科技进步的结果。伴随着人们对于动物虐待的更加关注,马戏团的没落是毫无疑问的,随着有133年历史的Ringling兄弟马戏团的破产(也是它当年收购了巴纳姆的马戏团),我们相信,这部电影终将成为这个时代产物的最后一曲挽歌。

说说电影的一个三观内核吧,电影的创作者抛开了历史的原貌,将巴纳姆的一些行为进行了美化处理,并未提及他本身是个骗子的事实,哈哈。影片强调了种族歧视的问题,当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民族问题,而是转化为外貌(主要)与普罗大众不同的一些人。他们在最初不被人接受,认为是异类,内心自卑、恐惧、忧伤。马戏团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从某个角度让他们得到了释放和为之抗争下去的理由。所以你在看那段団舞部分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心情为之激荡很久。

现代人们观影,越来越对电影情节和所谓逻辑有着出发点似的的执着,其实,开放的观点应该是让逻辑的电影有逻辑,让没有逻辑的电影保持本色。之所以要强调这个问题,是我曾经看过有大量的声音去质疑,为什么这个男的要这样做?为什么这个女的要做这些?这些不合逻辑。比如电影《极盗车神》。当你陷在这种无休止的个人认知陷阱里时,反而是对电影和创作者的大不敬。所以,对于这部电影情节和发展的简单粗暴,其实我也没有什么好争辩的,一部不到2个小时的电影,穿插着大量的歌舞表演,还要推动情节发展,还要符合逻辑定律,还要照顾观影者的感受,我只能说,我的要求其实没那么多。

 2 ) 畸形秀 | 《马戏之王》背后的人性暗流

文:Xi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rtag

畸形秀的兴衰

畸形秀顾名思义,指展示具有异常生物特征的人,例如侏儒、巨人、双性人、身患疾病外貌畸变的人等等,有大量纹身和穿孔的人、吞剑和吃火表演有时也会出现在畸形秀中,表演者均为能使观众惊异的怪人。

在16世纪中叶,畸形秀首先在英格兰兴起,畸形人被当作娱乐的对象,人们蜂拥去看他们被展览。除了疯狂的展览,畸形秀在酒馆和露天游乐场也很受欢迎,通常穿插有才艺表演。例如在18世纪,一名叫Matthias Buchinger的男人天生没有手臂和小腿,他以出众的魔术和音乐才能在英格兰和爱尔兰谋生。

Matthias Buchinger

畸形秀在19世纪作为一种成功的商业行业达到成熟,并席卷了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新中产阶级崛起,美国文化发生转变,人们开始认为休闲娱乐活动和工作同样有益,这促使了畸形秀的风靡,使畸形秀遍布游乐园、马戏团、廉价博物馆等地(畸形秀常作为马戏的穿插表演,是马戏团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恐怖的畸形秀能在19世纪成为一项娱乐活动呢?主要是因为科学落后。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畸形是上帝的惩罚,通过虚假和夸大宣传的畸形人都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常被宣传为一个灭绝的种族或人类进化链上缺失的链条,再请几个医学砖家来证实,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好奇心。对畸形的狂热甚至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畸形的成因,畸形学(teratology)兴起。

19世纪的畸形秀海报

到了20世纪,随着医学的进步,畸形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例如“狗脸男孩”实际上是因为多毛症、“米尼翁企鹅女孩”身患海豹肢症、“龙虾手男孩”患先天性缺趾……畸形人通过医学的解释不再神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畸形秀是对畸形人的压榨, 最后在1984年被抗议不尊重残疾人后淡出了历史舞台。

“狗脸男孩”Jo-Jo

“米尼翁企鹅女孩” 露丝·戴维斯

“毛毛虫人”兰迪恩患先天性四肢切断症,然而他乐观坚强,靠表演赚了许多钱,最后与爱自己的女人结婚,生了五个小孩。

“龙虾手男孩”小格雷迪-斯泰尔斯家族的多位成员患先天性缺趾。斯泰尔斯家族延续到现在,依然有家庭成员在从事畸形秀的演出。

真实的马戏之王

巴纳姆(P. T. Barnum,1810 – 1891)在电影《马戏之王》中被塑造成了一位正能量的“造梦大师”,虽然他现实中的确是最出色的马戏团运营者之一,被奉为现代广告之父,但是人品堪忧。他的营销中充满了虚假宣传等道德失范行为,他这么为自己辩解,“我不相信欺骗公众,但是我相信要首先吸引他们,然后取悦他们。”

"Hum-Bug": a cartoon by H. L. Stephens (1851)“Humbug”意为欺骗,画家把巴纳姆画成“Hum-Bug”(嗡嗡虫),讽刺他是个骗子。

他号称“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这种套路在1948年被心理学家命名为“巴勒姆效应”,指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巴纳姆效应”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人们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巴纳姆把人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得炉火纯青,编造的模棱两可的奇闻轶事很容易让观众相信。

巴纳姆的成功可以说是建立在欺骗上的,其中还掺杂着鲜血。1835年,年仅25岁的巴纳姆靠压榨一名叫Joice Heth(1756 – 1836)的黑人女奴获取了第一桶金。他购买了这名女奴,对外谎称她161岁,是华盛顿总统童年的护士。年迈的女奴眼瞎且几乎全瘫,还被迫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一遍一遍向观众讲述编造的小华盛顿的故事,为巴纳姆带来了每周1,500美金的可观收入。最后女奴过劳死,死后还被公开解剖揭露真实年龄,每名参观者需缴纳50美分,被巴纳姆榨取得一点儿不剩。

黑人老妇展览的宣传海报

行骗获利后的巴纳姆在1841年买下纽约市百老汇大街的Scudder's American Museum,,后更名为巴纳姆美国博物馆(Barnum's American Museum)。他故技重施,在次年创造了著名的斐济美人鱼骗局——把一只幼猴的躯干和头部,与鱼的后半部缝合,再覆盖混泥纸浆而制成,对外宣称是捕获的人鱼标本。在该标本展览的近20年中,始终没人相信那是假的,混合标本的造假方法直到今天还不断被模仿。

斐济美人鱼画像

巴纳姆美国博物馆的另一招牌是“拇指将军汤姆”,即侏儒Charles Stratton。巴纳姆谎称当时年仅4岁的拇指将军为11岁。经过训练,拇指将军5岁能饮酒,7岁就能抽雪茄,擅于模仿大力神和拿破仑。他与巴纳姆来到欧洲巡演,广受欢迎,甚至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接见。

Charles Sherwood Stratton and Lavinia Warren marriage

在欧洲巡演期间,巴纳姆结识了“瑞典夜莺”Jenny Lind,高价邀请她到美国巡演,意图利用美国人对欧洲高雅文化的憧憬大赚一笔。与电影不同,巴纳姆和Jenny Lind并无任何暧昧,两人完全不是一路人,巴纳姆是个唯利是图的商人,而Jenny Lind演出是为了慈善事业。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人合作不到一年便分道扬镳。

电影中的Jenny Lind

Jenny Lind画像,Eduard Magnus, 1862

通过音乐会获得的巨额收益,巴纳姆进一步施展自己的商业抱负,建戏院、举办选美比赛、建水族馆、设立蜡像专区等等。随着博物馆的壮大,馆内的怪人也越来越多。连体兄弟Chang and Eng以艺名"Bunker"活动,为了供自己的十几个孩子上大学(很多畸形秀表演者虽然身体残疾,但都建立了家庭生儿育女),他们直到晚年还各处巡演,1860年末曾在巴纳姆的博物馆表演6周。

The Bunkers in their later years

在1860年,博物馆有档案记载的畸形秀表演者有13位,包括三名侏儒、一位黑人母亲和两个白化病孩子、来自瑞士长胡子的女士、高地胖男孩、智力低下的黑人等,随后又加入了女巨人Anna Swan和新一代拇指将军Commodore Nutt。在美国内战期间,巴纳姆博物馆吸引了大量观众,为大众逃避现实冲突提供了娱乐场所。

Anna Haining Bates

Barnum with Commodore Nutt, photograph by Charles DeForest Fredricks

然而好景不长,一场起因不明的火灾在1865年摧毁了巴纳姆美国博物馆,巴纳姆后来重建的博物馆在1868年也因为火灾毁灭,接连两次打击让巴纳姆损失惨重,在60高龄才决定进军马戏团产业,最后成为了马戏之王。马戏团的名字几经修改,曾经被命名为“P.T. Barnum's Greatest Show On Earth”,电影主题曲“the Greatest Show”就是由此而来。

Barnum & Bailey Greatest Show on Earth poster, c. 1899

畸形秀的是与非

尽管畸形秀一直到20世纪初才没落,对畸形秀的谴责早就存在,很多中产阶级认为这是一种不道德的表演,正如电影中的剧评人所说“是人性的狂欢”。然而畸形秀并不完全是罪恶的,一些学者认为畸形秀使美国文化对待畸形更包容。更重要的是,对于天生畸形无法从事普通工作的人来说,畸形秀是唯一的谋生途径,出名后可获得较为丰厚的报酬(巴纳姆付的酬劳就很公道)。

大卫·林奇在1980年拍摄了一部以真实故事改变的电影《象人》(The Elephant Man),电影的主人公名叫梅里克(Joseph Merrick),他罹患怪病严重畸形,整个身体布满了肿瘤和赘生物,只能靠在畸形秀演出谋生。经纪人给他取名“象人”,称他的症状是因为其母亲在怀他时被马戏团的大象撞到后受惊而产生的,把他宣传为半人半象的怪物。但即使在畸形秀流行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象人也因可怕的外貌被禁止演出,在警察查封时,经纪人愤怒地说道“He is a freak!How else will he live?

电影《象人》截图

现实中“象人”的照片,1889

由于无法表演没有收入,经纪人把气都撒在象人身上,使象人受尽了非人的虐待。梅里克的悲惨遭遇让一位名叫特里夫斯的年轻医生同情,他回忆梅里克是 “我见过长得最恶心的人……我从未遇见过如此畸形,如此形单影只的人。”他把梅里克从黑心的经纪人手中救出,在医院给他提供了永久的住所,梅里克第一次有了做人的尊严。

特里夫斯医生邀请梅里克到自己家做客,医生的妻子与梅里克握手问好,梅里克第一次被人以礼相待(特别是女人),第一次知道正常人的居所是怎样的。

然而梅里克真的在医院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吗?事实上他在医院依然无法摆脱被展示的命运,他被用于医学研究,上流社会出于好奇不断前来拜访。这些拜访者并不是真的关心梅里克,他们内心鄙视梅里克,只是把结识怪人当作时髦,特里夫斯医生也因此出名。特里夫斯医生感到困惑,不禁问自己“这都是为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纯粹的善良也许并不存在,但虽然医院无法让梅里克过上自由独立的生活,礼貌的歧视总比赤裸裸的歧视更能让人接受。

《马戏之王》所倡导的人权平等和畸形秀充满了矛盾,畸形秀本身就充满了歧视,这种歧视存在于外部的观众,也存在于马戏团内部。畸形人在畸形秀中被看做是动物,而非平等的人,当人如此简单的愿望对他们来说确是奢求。

梅里克在被围观后发出的呐喊

著名重口味动漫《少女椿》的故事就跟马戏团有关,剧中马戏团集齐了畸形秀中常见的各类异人,其中有一位能够将自己塞进狭窄玻璃瓶的侏儒魔术师,魔术师很受欢迎,然而有一天因为魔术失灵受到了观众的讽刺,嘲笑他是“小人侏儒”,这激怒了魔术师,愤怒地批判观众,“你们这些自私、贪婪的懦夫,没有同情心,我恨你们所有人!”接着用幻术让观众全部畸形扭曲。这反应了畸形秀表演者对观众的真实态度,他们并非不知道观众的冷漠,表演只是为了生存的无奈之举。

愤怒的魔术师

畸变的观众

电影《畸形人》(Freaks)也饱受争议,影片围绕马戏团里一群畸形人展开。马戏团中的侏儒汉斯爱上了美貌的秋千表演者克里奥佩特拉,然而克里奥佩特拉只想嫁给汉斯后杀害他获得财产。在两人的婚礼上,马戏团中的畸形人欢迎克里奥佩特拉成为他们的一员,这让克里奥佩特拉感到恶心,大喊道“你们这些肮脏污秽的怪胎,从这里滚出去!”虽然同在马戏团,杂技表演者的地位要高于畸形人,即使身处底层,也要歧视更底层的人来获取优越感。最后畸形人实施报复,用极其残忍的手段让克里奥佩特拉真正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克里奥佩特拉遭到报复,成为了真正的畸形人

人真的生而平等吗?这或许是个伪命题,至少对畸形秀表演者来说不平等。有些不幸是无法规避的,但看到不幸而努力生活的人总可以感受到一种让人自惭形秽的生命力。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陷,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乐观地生活吧,虽然快乐虚幻且短暂......

原文:畸形秀 | 《马戏之王》背后的人性暗流

 3 ) 好莱坞要是办春晚,这部电影肯定是压轴节目

不散作者 | 谢谢你们的鱼

还记得去年的2月14日,《爱乐之城》在大陆掀起了歌舞片罕见的观影热潮,大街小巷的影迷们传唱着City of stars,跳着Another day of sun,仿佛整个城市真的变成了大家的舞台,这也就是极致的音乐和极致的电影艺术集合在一起迸发的巨大魔力。

让我没想到的是,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就再次体会到了歌舞电影带给观众的魔力,而魔力的来源正是2月1日上映的这部《马戏之王》。

其实在《马戏之王》在北美上映之前,我基本上就没有关注过这部电影,毕竟自己对于传记片不是很感冒,而看到烂番茄54%不高不低的新鲜度之后更是不抱什么期待,但是我恰恰忽视了烂番茄90%的观众好评度,IMDB 8.0的评分以及CINEMASCORE A级的观众评价,而这部评论界冷眼的歌舞片也凭借着强大的观众口碑在北美不断逆跌呈现了十足的票房黑马之势。

观看完电影之后,我很理解影评人对于本片的批评是啥,但是谁管他呢,这就是我这辈子看过最爽的歌舞片!

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的歌舞片不是改编自歌剧就是改编自名著、童话,很少有传记片采用歌舞电影的形式呈现。感觉上传记片相对保守的类型风格和歌舞片的形式并不是特别搭得上,而《马戏之王》就是这么一部挑战不可能的电影,在个人看来,导演完成得相当出色!

眼花缭乱五彩缤纷的歌舞场面真让人大开眼界,高空杂耍等高空场面也感染力十足,《爱乐之城》比起来只能说“小打小闹”了。好莱坞要是办春晚,《马戏之王》肯定是压轴节目。

让人意外的是休·杰克曼、扎克·埃夫隆、米歇尔·威廉姆斯等豪华班底,而导演迈克尔·格雷西的竟然是第一次拍摄电影,他还将是2019年美版《火隐忍者》真人版的导演。

休·杰克曼饰演的“马戏团鼻祖”巴纳姆

虽说本片讲述的是马戏团之父P.T.巴纳姆的生平故事,但是整部电影的剧本可真是一点传记片的样子也没有。本片的剧本其实也就是引发评论界非议的“罪魁祸首”。一般的传记片一旦涉及到巨大的时间跨度几乎都会事无巨细地展现角色的故事,就算是那些叙事上有所设计的电影也会尽量做到面面俱到,以至于大多数的传记片的片长都是两小时起的,上不封顶。

P.T.巴纳姆本人

但是《马戏之王》则完全不同,它105分钟的片长简直是轻盈的要命,而编剧仅仅就是找了七八个故事点出来串起了巴纳姆从一无所有到成为马戏大亨的过程,所有的人物奋斗,所有的戏剧冲突都被打碎融入在了贯穿始终的歌舞情节之中。

就比如影片开场没多久的这一首A million dreams,短短4分半的这首歌直接讲述完了男主角从儿童时期和女主角的青梅竹马到成年之后结婚来到大都市生育两个女儿接着失业的情节。

而这一首Come alive也用了极短的时间讲述了男主角招募“奇人”到所有人第一次登台震撼全场的过程。

也许,喜欢研究剧本的大神会说影片一言不合就尬歌舞的剧作过于偷懒,人物塑造太过想当然,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巨大的MV。但是大家也可以想想,每一个情节点的情绪,每一个传统传记片的核心瞬间,影片真的一个也没有拉下,而歌舞的形式不但强化的这些感觉,更让整部电影的观赏性大大强于传统的传记片。

《马戏之王》用105分钟的片长串起了大大小小的十场歌舞大秀,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演员们的载歌载舞,与其说剧本被音乐牵着走,不如说本片中唯一表达方式就是音乐,导演想让所有观众注意的不是什么伟人的生平,不是什么时代的印记,而是音乐和影像中包含的创造力和诠释的超越阶级的包容与家庭之爱。

所以,用我的话来说,《马戏之王》就是一部讲述在一个特殊的时代,一群来自不同阶级的人如何在一个冒险家的带领下克服种种困难成为彼此的家人、收获真爱并且最终把快乐传递给所有人的故事。

而我们作为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的也正是《马戏之王》的核心——“将快乐注入别人的生命就是最高贵的艺术。”

观看《马戏之王》的过程是愉悦的、爽快的,抛弃传统的叙事让影片的节奏犹如行云流水,极富激情和生命力,而所有的歌舞表演,我都只能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整部电影的观影过程,我无数次跟着节奏不自觉地律动,而影片的几段马戏团大秀更是看得人一身鸡皮疙瘩,尤其是首尾呼应的两段,可谓是畅快淋漓。

除了马戏表演,导演出色的镜头调度和视觉想象力也贡献了极其复杂的视听设计与绝妙的转场方式,让影片中几段人数不多的歌舞场面也精彩纷呈。

个人非常喜欢休·杰克曼与扎克·埃夫隆在酒吧的对唱情节和扎克·埃夫隆与赞达亚在马戏团的双人高空对唱,前者利用酒杯在吧台上的传递设计出了趣味十足的舞蹈场面,而后者则用高空绳索对于两个角色的缠绕激发出了角色心底的火热的爱情,这两段场面都值得一刷再刷。

休·杰克曼与扎克·埃夫隆作为好莱坞著名的唱跳演俱佳的演员,两人扎实的舞技和演唱真是没话讲。

休·杰克曼在《悲惨世界》

扎克·埃夫隆在《歌舞青春》

当然,当影片这首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提名的This is me响起的时候,力量感十足的集体舞蹈可谓是燃爆全场。

这样带感的歌舞感染下我旁边的妹子一直抖脚我都忍了,没跟着挥手算很有自制力了!幸好电影院里没有摄影机,不然一定会拍到我全程《我是歌手》观众脸。

《我是歌手》观众脸

所以,

你准备好迎接这把来自冬日的烈火了吗?

(春晚主持人脸)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53期 文章。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 不散(busan-movie)原创首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 ) 请很爱歌舞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不要听影评人瞎胡扯”系列)

一个一定要在电影院看的电影,光是音乐就值回票价好听到爆炸。歌舞场面非常非常燃,男主成长史powerful到泪奔,男主招募男二那首精彩到想二刷,全员舞台功底在线,跳得太有力太流畅了!

剧情是真的emmm,不过也挑不出大的糟点。人生低谷都修正的太快了,叙事方法也不高明。不过,节奏快总比慢好,才开场10分钟就把别人讲一部的老梗丝丝入扣讲完了,情节虽然老套,但是presentation非常出色,如此出色的歌舞原声和美轮美奂的场景已实属不易,如果故事能再精妙一点,一定是经典。

我个人不喜欢好莱坞英雄片(popcorn movie),无论是视觉还是情感上都觉得无聊,但这里的uplifting mythology却很有感染力,因为剧情弱了有歌舞凑啊,音乐赋予了电影新的生命,让它更生动与感人。

好剧情会把歌舞带入观众的心(la la land),走心多半要讲平凡的故事,如此题材大大受限也不妥,所以我也不苛求一定要有共鸣,看着能让人enjoy就是好。更何况我也不想看太多坎坷,借用结尾谢幕的台词:The noblest art is that of making others happy :)

豆瓣评分之低让我差点错过它,请很爱歌舞片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5 ) 爱上女马戏演员是每个男孩的梦想

二刷马戏之王imax版,上午场只有四五个观众,没有一刷时的前排狂奔嚎叫儿童加后排谈笑风生合家欢,左侧爱聊天保洁阿姨加右侧手机瘾君子的密集打扰,太清爽了。

依然从第一分钟开始嗨,前三分之二泪点密集,停不下来,后三分之一稍弱,可能是为了上价值观。剧作看似简单,实际却细密周详,很多铺垫是以画面来完成的,让我联想到自己为小说插画时提炼内容和选择节点的方法,某种角度说有相似性,有跳跃感,但隐藏着轮廓,节奏处理相当高级,声画方面的讲究程度明显优于其他电影,在这几年的电影院经历中算是难以置信的体验。

比如开场热闹无比的马戏表演后,男主一个人站在黑暗中,这种指向寂灭的明悟是直击心灵的,比如童年时,男孩和女孩在旧屋里,斑斑驳驳的光影已经是一出热闹的马戏,比如男孩女孩离别,失手把布匹滑落,在脚下戏剧铺开的彩色道路,比如男孩在街头流浪,接过了一个畸零人的苹果。这样成长中蕴含的隐线,都是一笔带过,点到即止的,人生很漫长,与其把电影的时长浪费在看似有说服力的过程,不如蜻蜓点水。

比如削铅笔时,男主一眼望见对面的写字楼和墓地并置,同样整齐到毫无生气,比如男主说服拇指将军的嘴炮,其实是因为一脚踩到了玩具将军,洞悉了对方藏在心底的渴望,这样安排非常紧凑,看似不经意,轻舟已过万重山。

畸零人当然不可能都是身手灵活的舞蹈演员,这有点失去弱于常人的畸零本意,但人群和阶级的描绘还是提供了一些真实感,他们并不被认同为社会底层的一员,而是同时遭到贵族、中产和底层的歧视,在社会中没有归属感,几次爆发都极具催泪效果。

男主漫不经心的伤人之处,唯利是图和弄虚作假,都是同时被体察又同时被原谅的。影片结尾,马戏团的立意被拔高到了人性的狂欢,男主被升华成了畸零人的救世主,但当胡子女孩按着他肩膀时,却说出了这样的台词:我不管你是只为挣钱,还是压根就是个骗子,马戏团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家(大意)。这种一厢情愿正是编剧的本意,电影赋予这个角色纯真的理想主义,朴实到需要藉他人之口来拔高,不是为了阐述现实中的马戏之王巴纳姆。

最遗憾的是翻译似乎逊色于预告片,比如女马戏演员和男二的初次见面,男二说他不会表演,电影把她的回答翻译成:这里每个人都会表演。显得冷漠和排外,仿佛下马威一样,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每个人都有一技之长。这句台词恰恰体现了她的自尊和敏感,包容和善良,错译是非常遗憾的。

女主有些敦厚,不怎么迷人,瑞典夜莺演唱时声色俱厉,知行合一,令人印象深刻,男一虽然有骗子属性,还是几乎被塑造成了天才和圣人,但夜莺歌喉响起时,和女马戏演员暗自确认心意、十指相扣的男二才是人生赢家。甚至那种阻力带来的酸楚滋味也最令恋爱中的人欲罢不能,炫目无比,从天而降,随时脱手,难以把握,高贵和低贱合二为一的吉普赛女郎,仿佛不属于人间的精灵啊,爱上女马戏演员是每个男孩的梦想。

 6 ) 【关灯拆电影】 广场舞凭啥也能获奥斯卡提名?

这首歌一出,是真正让我凝聚注意力的时刻。

整个旋律和歌唱都非常棒,但是更棒的是,它运动了电影化的表现手法。

因为我们知道,饰演瑞典女歌唱家的丽贝卡·弗格森并不是本人献唱。

但是她对整首歌曲的演绎,不只是在“配合”歌曲,而是为它加分。

她对这首歌曲的理解、肢体动作、神情;

包括电影动用的各种各样的拍法,对歌剧院环境的描述;

听众、男主人公、男主人公的妻子……

扎克·埃夫隆和他心仪的女孩;

这些人都被包围在这首歌曲的情感波动之中,在情绪上是多线并重的。

这首歌如果在情感上没能打动观众,那她接下来去美国东西横穿也就站不住脚。

也正是这首歌打动了狼叔,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

毕竟狼叔和原配老婆也是青梅竹马,之前也没啥矛盾。

但就是这一刻,舞台侧面的狼叔一下子被震撼了。

有意思的是,镜头给到米歇尔·威廉姆斯演的妻子,她也被震撼了。

所以她就不断地观察着老公和台上的女歌唱家。

《This is me》这首歌曲跟《马戏之王》里之前听到过的所有的歌都不一样。

所有的副歌伴唱的部分都让人觉得非常舒服,音区也非常合适,很容易传唱开。

如果音区太高的话就不好流传,因为不好唱。

而这首歌是又好唱又让人印象深刻。

节奏和声部的组合也符合当下的流行音乐。

比如这里明显受到了电子舞曲风格的影响,歌词都很短,也不要悠长的旋律。

一般来说像广场舞的舞曲节奏,比我们的心跳要快一点。在这样的音乐里跳舞是不会累的。

因为节奏比旋律更能对人产生影响,消除疲劳。

节奏有催眠作用,就像通宵蹦迪不会觉得累,但是通宵跑步就累死了。

所以在节奏里蹦跳就会忘了累。

也正是因为这个歌的独特性,让它与《马戏之王》里其它歌曲都不一样,能够脱颖而出。

do re fa mi, do re fa mi 你听了可以跟着一起唱 。

让你觉得很简洁,用最简单的方式写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曲子,这就是参考了贝多芬的作曲方式。

像《命运交响曲》那么简单的旋律、《欢乐颂》这样的大合唱,都很利于传唱,这就是最高级的。

我们为大家请到了著名电影评论家葛颖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女神教授田艺苗老师共同奉献《马戏之王》全国独家,同声评论专场。

上海影迷的朋友打开购票软件时可以注意“同声评论场”的字样。

这颗安利很柔软吧,比我爱音乐的内心还柔软。

主讲人介绍

田艺苗,音乐作家,曾获音乐教育学士,作曲技术理论硕士和高级复调博士学位,现任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

葛颖,电影编剧,电影评论家,开创同声评论观影。被影迷们称为:行走的电影百科全书。代表作:《漂移在影像的河流上》、《电影阅读方法与实例》

 短评

去年看《爱乐之城》,今年是《马戏之王》。或许真实故事里P.T.Barnum的创业史更加辛酸,之后的轶事/婚姻/政治更加有料--但纽约的寒冬有了大象,高矮胖瘦/种族肤色从马戏团最早开始得到尊重。很喜欢Paul Sparks先生演的那角色,“剧评人无法在剧院感到欢乐,谁才是骗子”--这句话同样送给影评人们。

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应该是拿得音乐剧剧本吧 几户抛弃电影叙事的节奏 歌舞也完全没有起到剧情推进的作用 Benj Pasek&Justin Paul的音乐真的很棒 但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分出戏 除去几个主要角色外 马戏团其他人物完全脸谱化 甚至有些都交代不清 不过几位女演员们都表现出彩 Rebecca Ferguson真正做到了惊艳 多一星给她

8分钟前
  • MR.Charles
  • 还行

两星半。不可否认,它的歌舞部分非常的出色,华丽又燃情,当然,几个演员唱跳俱佳的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但这个故事实在是屎一样,主线剧情俗套单调,还拍得特别急促,很多东西都没站牢靠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有时候很随性的想讲到哪讲到哪,歌舞片那种断层感,它毫无保留的暴露了出来,特别不自然。

9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LGBT不打五星对不起This is me

11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力荐

再次见识到zac的歌唱实力 加入杂戏元素 心脏跳好快 开头结尾棒 中间剧情…emmm…电影院看歌剧类电影还是很值票价

16分钟前
  • _100710
  • 推荐

剧本太不走心了,但很适合在电影院看。跟一眼就能看出业余的"爱乐之城"不同,完全是顶级的歌舞表演秀,原创歌曲首首好听。好莱坞办跨年春晚估计也就这样了吧23333~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音乐、美术、歌舞、调度、表演…都把爱乐之城秒成渣渣了。休叔是太美好的存在,全方位完美的绝世好男人;丽贝卡.弗格森,惊为天人,眉目气质都有葛丽泰.嘉宝的神韵。一曲《Never Enough》听得人眼含热泪,心潮激荡、澎湃不息。

2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歌挺好听,剧情就是《欢乐好声音》的变体了。真人传记电影居然也能拍得这么迪士尼动画感,男主跟瑞典夜莺眼神都快交配了你给我说男主完全没有出轨心……

23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就是一个19世纪美国贾跃亭的故事:骗了所有人空手套白狼,号召每个人为他的马戏团梦想窒息,举债极速扩张,事业顶点抛下伙伴远赴欧洲。高水平舞美背后,主角的道德水准很让人质疑。全片塞满了急着打榜的口水歌,九成画面是CGI, 剧本也是MV水准。

26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还行

另一部《红磨坊》般燃的歌舞片!多种音乐风格混搭,狼叔表演依旧高水准,惊喜的是没有短板的配角们,尤其是三位女配角,其中丽贝卡部分,直接戳到了泪点,了解到不是原声,但拍摄时面对整个剧院的群众演员是真唱的,能够感受演员的情感。这是歌舞秀,而不是传记片,请尽情欣赏表演,不要太认真抠剧情。

30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前二十分钟就决定五星,这才是真歌舞片,这种东西就是要换专业的来!前面两首歌就已经开始想流泪了。我给基友说,这故事不太行,莫名其妙毫无逻辑,基友说歌舞片不要看故事,你不能用电影的逻辑去要求它,问问自己爽不爽看得开不开心想不想一起跳就行了。一语惊醒梦中人!希望主题曲今年能拿奥斯卡。

35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银行不会抵押快乐,报纸从不书写艺术。嘲笑需要付费,欢笑永远价廉,马戏不需屋顶,爱情可以升空。无论你是满脸须发的灵魂歌者、手持盾矛的侏儒将军、两米高的爱尔兰巨人、五百磅重的超重肥男,是连体婴还是毛发人,当你挺直脊背唱起这就是我,那份骄傲就会从19世纪的帐篷里穿越,那歌声便会改写星河。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不卑不亢,一场人性的狂欢。“最高尚的艺术是给他人带来快乐。” 2018真人版《欢乐好声音》。歌舞水平是高,但故事不行…

43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遇见你以后,我的生活只剩下了友情、爱和我喜欢的工作“看到这里会心一笑,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

45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跟大多歌曲服务于故事的歌舞片不一样,《大娱乐家》(马戏之王)的故事几乎成为接驳歌曲存在,身为传记片却丢掉了人物,像打开了一张精致的音乐贺卡,美丽却不生动。音乐实在太好听,丽贝卡弗格森惊为天人,暗恋蜘蛛侠那个又宅又酷的女孩赞达亚在这大放异彩,极有表现力,谁说她不好看我跟谁急 7.2

48分钟前
  • 明月何时照哥谭
  • 还行

歌舞部分相当突出,有几场挺燃的。狼叔魅力无限大,丽贝卡弗格森超美的

5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商业片拍成这样,几近完美了。反正我个人超爱这部电影。那感觉就像迷途了,几近崩溃了,看了本片之后,似乎得到了所谓的“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指引。看完之后有一种通体舒畅的感觉。我甚至打算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就重看一遍这部电影。对于我个人来说也许能起到提醒我防抑郁防狭隘防封闭防崩溃的作用。

54分钟前
  • 丁小云
  • 力荐

多打一星 因为共鸣 当中听完歌剧被拒之门外然后走出来 this is me不禁泪奔 作为LGBTQ的empathy 音乐歌舞赞爆 每一段都超赞 角色众多 在时代广场AMC看到 同场有里面演出的一位小配角和他的朋友们 不断掌声 很热闹 看的很开心很感动 休叔唱歌跳舞都棒棒哒

58分钟前
  • MM✌🏼
  • 力荐

如同在电影院看了一场歌舞剧,连表演方式上都延续舞台剧的夸张,情节非常普通,但是歌舞场面非常非常燃。

1小时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简单粗暴,眼花缭乱,平平庸庸。主要是剧情太差了,能想到的内容都来了,转折之神奇基本都靠唱。唱着唱着就活明白了,好希望有这份无忧无虑。hugh和zac是唯二适合演歌舞片的演员了,只是老的老僵的僵。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