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

HD中字

主演:杰西卡·兰格,金·斯坦利,山姆·夏普德,巴特·伯恩斯,乔纳森·班克斯,邦妮·芭利特,詹姆斯·布罗德黑德,简·詹金斯,乔丹·查尼,罗德·科尔宾,丹尼尔·乔多斯,唐纳德·克雷格,莎拉·坎宁安,李·德布鲁,杰弗里·德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弗兰西斯 剧照 NO.1弗兰西斯 剧照 NO.2弗兰西斯 剧照 NO.3弗兰西斯 剧照 NO.4弗兰西斯 剧照 NO.5弗兰西斯 剧照 NO.6弗兰西斯 剧照 NO.13弗兰西斯 剧照 NO.14弗兰西斯 剧照 NO.15弗兰西斯 剧照 NO.16弗兰西斯 剧照 NO.17弗兰西斯 剧照 NO.18弗兰西斯 剧照 NO.19弗兰西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小步妥协

电影的最后,弗兰西斯接受了舞团行政的职位,算是对生活做出了一小步妥协,故事也就此告一段落。所以这之前发生的故事,也许都可以看做弗兰西斯妥协前的“挣扎”。   动人的就是,在这段挣扎里,即便境遇常常是苦涩的,弗兰西斯却总是保持她幽默、古怪、真实、跌倒就能爬起的个性。手头拘谨的时候得到退税就高兴地请男伴吃饭,甚至跑两条街去找取款机;身无分文的时候说走就走去了巴黎;没有工作的时候也告诉朋友正忙着圣诞巡演;在看似走不下去的时候还是坚决地对行政工作说不,坚持要跳舞。这些“挣扎”在现实面前多少显得有些执拗,毕竟最后还是要做出妥协。然而就是她“挣扎”的过程,构成了影片令人动容的大部分。   和其它电影女主角相比,弗兰西斯的魅力在于,她所展现的快乐不来自爱情、甚至友情,不来自幸运的从天而降,或者任何一件发生“到”她身上的事,相反,她的故事就是一小步平凡无奇的妥协。但就是因为这样,人物本身的魅力在这里更被放大。这一点很像另外一部独立电影《朱诺》。同样是以女主角名字为片名的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本身无法令人羡慕,却仅仅因为主人公个性而变得有趣而且动人的故事。这里的个性指的是朱诺的勇气,和弗兰西斯快乐而执着的生活态度。   黑白摄影和文青气息使这部影片被称作是当代的《曼哈顿》或者《安妮霍尔》。弗兰西斯显然比伍迪艾伦少了很多哀怨和叨念,但也并不拥有艾伦所向往的他自己的女主角,戴安基顿那样的洒脱气质,她有的是在同样尴尬的处境里却能够自得其乐的“傻乐”精神。像是圣诞聚餐的场景最后,弗兰在说错无数句之后用一段酒后真言感动了在场所有的“正经人”,反而能显出一种可爱。生活里面的痛苦其实她也感受得到,包括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渐行渐远,财政状况越来越紧绷,梦想越看越不真实。但是影片给人的感觉却没有一刻是绝望的,印象最深还是她伴随大卫鲍伊的《modern love》在街上奔跑的那一段,快乐得实在讨人喜欢。   二十七岁的弗兰西斯在这一段零碎而苦涩的成长之后做出了一小步妥协,同时也收获了一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但是只要生活还在继续,她还会继续奔跑……

 2 ) 生活它摔了一跤

很多人在看完诺亚•鲍巴赫的新片《弗兰西斯•哈》之后,都会对主角在搬入中国城的新公寓之后欢快地在街上跑那个段落印象深刻,这里代表她吐露心声的背景音乐“modern love”的确是功不可没。没错这也是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坏血》或者《四百击》的相似场景。但其实更特别的奔跑,我觉得,是弗兰西斯在决定请列夫吃饭的时候信用卡用不了跑去找ATM取现金那里。回去的路上,弗兰摔了一跤(还刚好被路边的汽车挡住),却一秒钟都没有暂停地爬起来接着跑。这短短几十秒其实就是她当时人生和这部电影的写照:暂时失业,居无定所,好友的离弃,男友也没了,但必须马不停蹄地忙碌着否则房租都付不起。听上去很惨吧?但这部电影不论是人物还是台词,更多地像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幽默,对,就像那一辆挡住她的汽车。她不是不痛苦,只是电影没有表现在那方面。 所以我觉得,《弗兰西斯•哈》和HBO的《都市女孩》还是“很”不一样的。当然,这两部作品都在描绘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在纽约挣扎的生存状态,难免让人产生对比。《都市女孩》的年龄层相对弗兰要低几岁,但倘若按照现在这情况再拍个几季,那不就是一样也快三十了嘛。(所以我在挺喜欢第一季的情况下,对第二季的走向并不十分满意。)《都市女孩》更像是替你把生活的伤疤揭开给你看,生活在大城市的低收入年轻人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父母/朋友/恋人/工作(甚至相貌?)上的不快,而这剧把这些烦恼全都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并尽情宣泄不满,让年轻的观众群浑身上下每个细胞都产生强烈共鸣。但诺亚·鲍巴赫和格雷塔·葛维戈在本来就并不十分dramatic的84分钟后给了弗兰一个相对“快乐”的结局,也正如他们在采访中说到的“我们需要看到这样的结局”。弗兰和她的朋友们把生活的苦都化作了幽默的自嘲,“undateable”,“这间公寓太有自知之明了”。弗兰是个爱读书的女孩,她总是拿书来举例子,但电影里的她,就像那支在巴黎怎么点也点不着的打火机一样,卡在了这个混乱的章节里出不去。但一本就算再写不下去的书,总是可以继续写的,摔倒了,总有方法可以爬起来——至少鲍巴赫和葛维戈认为是这样吧。 《弗兰西斯》和《都市女孩》还有一点不同就是在友谊的描写上。到了第二季的《都市女孩》似乎四个女生的生活变得十分割离,再无第一季里面对闺蜜生活的细致刻画(也有可能是汉娜的性生活占的比重太大)。而《弗》,按葛维戈的话来说,是“纯粹的友谊”。电影里的弗兰西斯一开始就跟男朋友分手了,这个角色的存在感之低我都无法形容——然后整部电影连个像样的接吻场面都没有(虽然他们整天把性挂在嘴上讨论),显然它的主题不是关于爱情的。索菲作为弗兰的“最好的朋友”,被其形容为“头发颜色不同的另一个我”,虽然开始不久就搬离了和弗兰一起租下的公寓,但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角色。除了中段弗兰在朋友家晚餐后的那段独白,其实整个电影都在叙述这种女生之间的情谊,这种认识也是弗兰成长的标志——其实最好的、“灵魂伴侣”般的朋友,不一定就是要整天腻在一起做一样的事,而是那个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分享你的眼神和情绪的人,哪怕只是一瞬间。我相信每个从大学刚毕业的女生都会有类似的纠结,如果你有那么一个亲密无间的室友,却在毕业之后慢慢疏远,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这段时间和友谊的价值。但真正很重要的人,会一直都在的,就像“宇宙中的另一个维度”。当然本吉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他真是无数次地暗示自己对弗兰是有意思的,弗兰估计也不是不知道,只是当时的她生活太混乱了,忙得都没时间收拾房间(是这样吗?)。不知道片尾她进入了下一个章节,里面还会不会有本吉。 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一个特殊的“章节体”,因为它利用弗兰搬家的过程分成了几个阶段,一开始的布鲁克林,到后来的中国城、萨克拉门托、巴黎等等。所以电影其实并没有很戏剧化的冲突,像是碎片拼成的一样,却让人一直觉得节奏很快(这一点《格林伯格》其实也是一样风格但就散掉了),一直在跟着弗兰跑。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和伍迪·艾伦的比(巧的是,葛维戈就是在拍完《爱在罗马》之后就开始拍这部),像很经典的《曼哈顿》和《安妮霍尔》,纽约故事嘛。其实要真的说像伍迪艾伦,鲍巴赫的长片处女作《疯狂二十年华》倒是像得更明显一些,尤其开场的毕业派对,活脱脱年轻版《丈夫太太与情人》?总之感觉很到位。(顺带一提,那部处女作真是蛮不错的,有新意且非常纯情,值得一看。)而《弗》我觉得它更像是对新浪潮的致敬,不仅在于它特意使用了复古的黑白摄影,而更在于它相对鲍巴赫的前作,少了知识分子、读书人的纠结、自怨自艾(虽然有还是有的),多了那种对自由、热情甚至不停奔跑、舞蹈的冲动。 格雷塔·葛维戈作为编剧之一,也贡献了绝佳的出演。之前看过她几部电影,都是演的单纯年轻的美国大妞,但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她事业的转折了。其实这种看上去生活化的台词和表演是更难做到的,比如她自己就说“别人肯定以为我就是站在摄影机前即兴说台词然后编剧里就有了我的名字”,其实她是从一开始就着手写电影的各种片段,经过很多次的取舍和组合才有了现在的故事;而她和索菲在酒吧厕所里吵架的二十几秒,拍了有42遍之多。 弗兰有句台词说,“我现在感觉自己身处瓦尔登湖”。这部电影最大的可爱之处就在于,如果把里面的iPhone、Mac拿掉,它可以轻松地成为一部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片。所以弗兰的故事,其实与这个时代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完全发自人的自身的。相信很多年以后,我们可以说,“I’m having a Frances Ha moment”,因为这部电影会成为,不,它就是一部“timeless classic”。 copyright@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3 ) 她跑起来也好像在跳舞

看《弗兰西丝•哈》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起毛姆的《刀锋》,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听谁说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毛姆是个非常仁慈的作家,在《刀锋》的结尾,他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想死的成功死了、想爱的找到爱了、想钱的发财了。他兢兢业业给每个人铺陈因果善终,毫无主角光环配角偏见。所以我一直钟爱毛姆,爱他没有善恶是非感,并且在对人性不抱希望的前提下,总是予以最诚恳的祝福。

创作者很难不manipulative,拍摄角度、后期色彩,是隐晦的暗喻;主角台词、故事发展,是直白的描述。实际上观众情绪和判断特别容易被把控,技巧高明、深谙人性的导演,总能完美掌握观众的泪点和笑穴。因此那些放弃利用人性特点广设泪点与笑点的惯用模式、追求尽可能真实的导演,总是教人特别佩服。他们通常辨识度都挺高的,台词在你的皮肤表面轻轻刮过,带来微不可触的反应,但后知后觉形成的情感风暴,却一阵强于一阵。《弗兰西丝•哈》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女主角弗兰西丝是跳舞的,还算不上正式编制的合同工,走路像男篮运动员,与最好的朋友苏菲住在布鲁克林。她是纽约随处可见的二十几岁年轻人,大部分时候穿球鞋,双肩包随时随地可以往咖啡馆或者地铁地上扔,有一份dream job和好几份money job, 永远为下一个月的房租发愁。 她作为文艺女青年太高大,作为舞蹈家太笨重。如果她有Tinder,个人档案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事无成的失败者。勉强可以算得成就的,只有她和苏菲的"拉拉"般的友情,她们是“几乎长着不同头发的同一个人”。她们是白日梦搭档,一个要成为厉害的出版商,一个要成为知名当代舞蹈演员,她们要在巴黎买一个公寓。

苏菲长了文艺女青年标配模样,看上去书卷气十足,但是不读书,她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为此计划安排。先搬去好的社区,遇到质量高的对象,出席体面的派对,过上无后顾之忧的生活。于是她离开了弗兰西丝,搬去邮编号码更接近目标的翠柏卡。苏菲走后的布鲁克林公寓,房间空旷,留下弗兰西丝的书堆在地板上。弗兰西丝后来搬去了中国城,与两个男孩合租。

在一个喝多了的party上,看上去神经大条的弗兰西丝略带伤感,她说:“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或者爱。”

在圣诞节的时候被舞蹈公司辞退,与家人度过“报喜不报忧”的圣诞节,流浪巴黎,拒绝舞蹈公司OL的工作,渴望与别人建立“类苏菲”友情遭到不理解等等,合租男孩总结性的"You are undateable"更是时不时伤口上撒盐。整部电影都在以一种可笑荒诞的基调消费着弗兰西丝的失败人生,索性全片用情绪十足的黑白色彩拍摄,但是你从弗兰西丝身上,根本感受不到一丝阴郁,她强调自己不是messy只是busy;她在和男人约会时主动付账,卡被拒后,跑出餐馆去ATM取款,摔破了手肘也不自知;她浏览辞了工作跟随男友去东京的苏菲的网络日志,看到苏菲发的美食照片,脸上露出的是放心与宽慰。

后来穷困潦倒的弗兰西丝与苏菲重逢,她们像以前一样躺着有一搭没一搭聊天,苏菲袒露生活并不如预期,东京的生活不如网上晒得那么开心,抗拒参加男友家人的葬礼。她们在黑暗中对话:

“我爱你,弗兰西丝。”

“我爱你,苏菲。”

“我一直在和你竞争。”

第二天早上,苏菲梳妆完毕,重新进入预设的人生,坐上计程车去参加男友家人的葬礼。弗兰西丝赤脚追着计程车跑,直到计程车消失。

后来,弗兰西丝成为一名办公室白领,从事舞蹈行政工作。午休的时候,她穿着大人样的工作制服,旁若无人地在喷泉边起舞。还有一个情节,她为舞蹈演出查看场地,提前到了目的地,四下无人,她脱掉鞋子,又开始跳舞。现实主义的镜头并不都是残酷,弗兰西丝的脸依旧饱满充溢,有一股明亮的生命力。

影片最后,弗兰西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行政人员模样,一个活动结束的after party上,她与主管在聊天,不经意在人群中瞥见苏菲,她们并无对话,却相视而笑。再后来弗兰西丝有了好公寓,她想起自己应该写个名牌号,于是落笔写下了Frances,但故意隐去了姓后面的单词,只留下Ha. Frances Ha. 读起来好像在自嘲:Frances? Haha, undateable.

影片最喜欢的一段是她刚刚搬到中国城的时候,在街上奔跑,背景音乐是David Bowie的Modern Love,弗兰西丝的内心似乎没有阴郁过,于是黑白被她踩出火花。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就好想哭啊。

这部电影肯定不是一个罗曼蒂克爱情故事,也不是励志自强鸡汤电影,弗兰西丝没有梦想成真,苏菲也不必因贪慕虚荣而受到惩罚,在经历不同价值观的分流后,她们依旧可以在party上相视而笑,并对彼此给予祝福。友情从来不是烘托人性美的最佳题材,它不如爱情汹涌壮烈,不比亲情羁绊溶血,它像是成本最低的暂时消耗品,喂以秘密即可启动,疏于距离便会过期,放进嫉妒、比较、占有欲的佐料,还能炸出人性最可怕的阴暗面。但友情啊,也是活着的刚需。

想起Lena Dunham对于友情的理解,与我颇为相似,她说:"What I want from my life and what you want from your life are very close but not identical, and the job is to support your vision, not my vision of your vision, and vice versa. Loving without judgment or fear of abandonment is the toughest activity known to mankind and I think with best friend that can be even more pronounced." 我可能还要再苛刻地增加一条:不要比较。

在人来人往的纽约,身边的朋友以季节为单位更替,大概都明白萍水相逢无需寄情。人会快速学会一个场域发射的生存信号,继而调整行为指南。好些时候,过了秋季,再见夏季时认识的朋友,会觉得疏离和茫然,内心不知所措。有一次约一个故人相见,坐在店里等待,透过玻璃窗子,看到对方像我走来,那一刻我觉得我认不出TA,下意识想撤离。想对每一段撤退的关系说:“在我心里,永远像毛姆一样,给你留了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结局。”

四季循环,烦恼像摔破的膝盖,随着时间愈合脱落。真幸运可以看到《弗兰西丝•哈》这部电影,认认真真讲了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真诚而笨拙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遇见的每一个都要珍惜。

 4 )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姓变成哈的

Frances让我想起一位留学时的女同学,她和Frances发色相近,肩宽差不多,五官类似,而她俩的笑容根本就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毫无雕饰、纯粹。

美国大马路上有很多这样的女孩,相貌一般,智商一般,天天傻呵呵的玩来玩去,喝酒抽烟和认识不久的男孩子约会,永远都在担心下个月的房租,但她们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梦想。她们每天都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收拾屋子。Frances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孩,不可能更普通了,不可能更真实了,不可能更单纯了。

有一场戏是让我最替Frances捏把汗的,不是她和Sophie吵架,也不是她被解雇,而是她寄人篱下,和一群律师、金融等等精英人士吃饭那场戏。她们聊的话题完全不搭杠,就连Frances吃面包的熊样也格外刺眼,看得我都替她脸红。可是Frances竟然单纯得完全不觉其中尴尬,依然我行我素,拉着精英们聊人生、谈理想。于是就有那段令人惊艳的独白,念得在场的其他人似乎都对她刮目相看了一样,念得我都替她感到骄傲,总算是为自己的冒失和粗俗扳回一城。谁知到她竟然开口向律师借宿巴黎的房子,然后就飞到巴黎了,当然这趟可能是她经历过的最昂贵并且最糟糕的旅行。

Frances的纯粹可以让她除了金钱之外没有任何负担,她可以为了友情跟男友分手,可以为了去巴黎的梦想背负债务,为了作为舞者的尊严跑回学校。编剧给她安排了个美好的结局,傻人有傻福吧。

每当看到一个好电影的时候我都会不禁想,要是同样的故事发生在我的身边会是怎样,会有类似Frances这样的人吗?可能会有,但是大部分人应该都不会选择Frances那样的人生吧。我们和她比起来都太复杂了,思考的东西都太多了,负担也就重的多,钱、车、房、结婚生子,亲友认可,和周围的人比。Sophie对Frances说她总是觉得她们俩是在竞争,而Frances从不这样想。我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像Sophie一样的生活,羡慕Frances的单纯,然后在某个压力过大的深夜对她抱怨说,“我真他妈的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我多想回到从前啊,多么无忧无虑!”然后第二天早上依旧对自己倍感“疲惫”的日子抓紧不放,甚至在某个时间会对Frances抱有轻蔑的同情,同时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选择和她一样的生活。

复杂的我们总是羡慕单纯的人,然后选择做一个懦夫。

 5 ) 这也是我想要的

(太喜欢,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纯手打)

I want this one moment.

It's what I want in a relationship which might explain why I am single now. Ha, ha.

It's kind of hard to explain.

It's that thing when you're with someone and you love them and they know it and they love you and you know it but it's a party and you're both talking to other people and you're laughing and shining and you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catch each other's eyes but not because you're possessive or it's precisely sexual but because that is your person in this life.

And it's funny and sad, but only because this life will end and it's this secret world that exists right there in public, unnoticed, that no one else knows about.

It's sort of like how they say that other dimensions exist all around us, but we don't have the ability to perceive them.

That's what I want out of a relationship.

Or just life, I guess. Love.

I sound stoned.

I'm not stoned.

Thanks for dinner. Bye.

我想要的是这样一个瞬间,

我觉得两个人的关系应改是这样,或许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现在还是单身吧,哈哈。

这有点难解释,

你和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着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但你们在一个派对上,你们都在跟不同的人说着话,都在开心的笑着,

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地就出现了,没有其他任何人了解的。

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感觉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我听上去是醉了对吧。

我没喝醉。

谢谢你们招待我晚餐,再见。

 6 ) Totally relatable but I can't laugh it away

【瞎写】

对2010后大城市单身贫困女青年的困境,Frances Ha做了最精准的描摹。除了和她一样的困境,我和F一样,也有不完美的身材和穿衣品味、尴尬的说话方式、不愿意向实用主义和金钱主义妥协、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最重要的一点,我没有她的爱笑、单纯和乐观。我甚至有点故作深沉、过分忧郁。她可以甩甩肩膀故作轻松,哈哈笑一声,那我呢?

友情:

Frances如此珍视Sophie,不断强调“we are the same person, only with different hair”,以至于扩大社交圈也是通过她,和别人聊天聊的也是她。是因为在大城市孤身一人,对事业无热情、没有爱情,她只能本能地抓紧唯一她认为和世界的最后一点良性的连结。即使处处不如她,被说“look older but less mature”,也深信这个朋友就是她的白月光,两人可以永远在一起,做一对不做爱的拉拉。而友情,对事业有成、拥有爱情的Sophie不是唯一的选择。F对她来说,不过是需要的时候的一种熟悉感、诗和远方的短暂逃离。这份关系严重不对等,分岔口迟早回来,无法撤回地到来。

所谓孤独:

一时兴起刷信用卡去巴黎过周末,带着目的:我要散心,我要CLASSY一下。结果还是一个人无聊的不知如何打发时间,在街道上形单影只晃悠,倒还没有在纽约街头奔跑的那种肆意与自由。睡了两晚,时间可以过得那么慢又那么快。

和世界的联系:

父母家人远在家乡,再好的朋友都有自己的生活(再undatable也会找到男女朋友)默默淡出自己的生活,工作又是毫无斗志,孤身一人的自己只能觉得和世界没有了任何联系。这个时候我能怎么样呢,只能“哈”一声,笑着活下去?



 短评

就像《都市女孩》的电影版,《伴娘》的Indie文艺版,好友都成家立业生娃,undateable的你却被困在过去,要如何才能不改变自己以跟上生活的步伐。诺亚·鲍姆巴赫用一个当代纽约故事致敬法国新浪潮,笑料精彩,细腻动人,不容错过的精致小品,主演兼编剧之一的格蕾塔·葛韦格太出色。

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真的就是不做爱的蕾丝片了

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我完完全全地被打动了,跟着鲍巴赫的镜头和弗兰西斯穿行纽约(加州和巴黎还打了酱油),台词又冷又幽默,几位主角可爱又单纯得迷人。生活的苦都被电影化成了毒舌的自嘲,心底里真正在想的,说破就没有了它的意义。全片都是新浪潮的影子,太喜欢了

11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片和科恩的醉乡民谣是龙凤胎,男文青必看醉乡民谣,女文青必看弗兰西斯哈,主旨都是共通的:屌丝追求艺术,死路一条。但只要被电影打动了,骨子里都是真文青。

14分钟前
  • 37°2
  • 推荐

适合离家的孩子和迷惘女性看—戏剧元素是法国新浪潮(里面也提到了让-皮埃尔·利奥德),黑白摄影和城市载体是《曼哈顿》 。它记录的是新时代的迷惘女性。爱情与友谊、占有与拥有、商业与艺术、舞蹈与现实,它们几乎都是一条条分岔路口。我们希望看到弗朗西斯的谦卑,因为她必须谦卑。

1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通篇现实,结尾超现实。

21分钟前
  • 你大立
  • 推荐

全世界的文青都一个样:兜无分文,心系文艺。格格不入,熠熠生灰。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如果你也曾经在世界上最势利的城市里这样不追逐名利,笨拙又真诚地生活过的话,这个片子一定会打动你,更重要的是,我们都像Frances这样生存下来,并且如同结尾她信箱上的名字一样,保留了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26分钟前
  • 文西
  • 力荐

这女孩真是太太太缺心眼儿、太可爱了,我都要爱上她了。朋友点缀了城市,城市因朋友而美丽,无关爱情的随性深得我心。做一个Undatable吧从明天起~

3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但倘若有一天你经过了一间很有趣的店,与你分享这一切的却是他,不再是我了。

34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推荐

法国佬致敬美国默片,美国佬致敬法国新浪潮,大家都这么入味,不如在一起吧!Frances是不合时宜得如此可爱,尴尬得如此真实,依恋得如此动人,以致于我不希望她成功长大。就这么一直被困在青少年多好!看她和Sophie在party中对望,自己同自己终达成理想的关系,动人之余也有失落的遗憾。

37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看到一个27岁混的比我还惨的人,周日晚上也没有那么忧伤了。

42分钟前
  • rivert
  • 力荐

高高大大的格雷塔·葛伟格演了一个傻大姐的角色,真诚又有笨拙的可爱。活在理想与单纯中总是会受挫的,但这样的角色反而让人喜欢。因为我们同样是希望活在单纯的人,哪怕仅是希望。好看在于如何把握细节,一些人物细节的情感触动。弗兰西斯对友谊的感情细节,本与她的微妙关系,都颇值得玩味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文艺怪咖直女版的【周末时光】,看来标准公司对这种题材的片子是真爱,而且HBO最近的几个剧集也是这类都市知性文艺青年的路线。知性生活化的故事,几个巧妙的情节设置让整个故事瞬间变得很巧妙精致,这类片子里的角色往往都是胜在个性的真实。★★★★

4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简短好看的独立小品,复古风融合话痨范,黑白影像看得十分舒服;生命中总有一段类似爱情的友情,总有一人的喜欢胜过另一个人,总有“你好吗?我很好”背后的尴尬慌乱,总有无数个shit的瞬间,哈小姐让每个行色匆匆正奋力打拼的人都会产生代入感;Frances快跑吧!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情散漫琐碎,对白絮叨无止,这是一部可以在任何时刻开始、任何时刻结束的电影,它可以是5分钟的短片,也可以是5小时的长剧。除了配乐,几乎没有扣人的情节,黑白片也没给影片增添多少亮点。没catch到片子的神韵,倒是感觉女主有点凯特-温斯莱特的大条“体韵”。

4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Don't let the dreamer die, no matter what life throws at you,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and who you will become, don't let the dreamer inside you die. Don't let the dance die.

52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这世上有一种寂寞被这部电影呈现的淋漓尽致。只身一人在陌生城市打拼,骄傲的以为可以坚持自己的想法,最终朋友不在梦想转弯,才默默接受生活既定的一切。梦想敌不过金钱,友情敌不过现实的道理显得格外真实残酷。影片黑白的画面与极具魅力的复古音乐为全片大加分,毫无疑问,今年看过的最佳独立片!

56分钟前
  • 饮歌
  • 力荐

最傻逼的莫过于年轻。最牛逼莫过于永远年轻。

1小时前
  • ada
  • 力荐

倒像<阿黛尔生活>的姊妹篇。一直觉得友情爱情本质上并无大不同,许多时感情投入抽离的方式都差不多。F与S岂止发色不同,她们注定在人生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去往自己分属的阶层,前者是格格不入于世俗生活的文青,后者是优裕的中产一员。最后的注视,观众因代入F的视角颇觉荡气回肠,可S怎么想谁知道呢?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