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已完结

主演:Deanna Thompson,John Green,Claudette Hamlin,Antonio Paradiso,Anna Yourkin,Benjamin Xu,Marc Lilge,Mike Nadeau,Joe Panz,Joe Warmington,Henri,Romeo Salta,Kadir Anlayisli,Joel Watts

类型:美剧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2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4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5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6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3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4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美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当一段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物杀死两只小猫的视频被传到网上时,整个互联网都轰动了。一群业余网络侦探开始联手追踪发布者。在一场危险的猫鼠游戏中,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令人毛骨悚然的作恶者发布更多令人不安的视频,直到最后一段视频被上传。这一次,受害者是人类。这是一个真实的恐怖故事,由《冒充者》和《丝绸之路》的制片人倾情打造,讲述一个杀手迫切地想要成名,因此打破了互联网上的首要规则:别惹猫咪。保安官沙尼达尔之花萤火虫先出布少妇怨黑花杀手汉堡高地利用警察学校7:进军莫斯科9颗子弹绝密战俘营:纳粹精英在美国绝战假人致命真相2016寄宿学校利力姆19343年8班恶灵第七兆继承高校和陌生的你每一天199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尸房菜娜娜2016之后2017维瓦喜欢您布莱切利四人组 第一季侠圣粤语无间道第二季大哥大姐没出息 第三季天空市凶案 第一季境遇之数妖街皇后极寒之地2023靠近我温暖你情贼戏梦人生伪情半生寻宝智多星千里难寻只要你过的比我好

 长篇影评

 1 ) 从杀猫到杀人

刚刚发的时候,标题起了个《猫也不可杀》,因为我把译名看成“猫可杀不可辱”了。经提醒才发现漏了一个字,原来是“猫不可杀不可辱”。赶紧改过来。新起个题目叫《从杀猫到杀人》,无非也就是想说:促使人受不了杀猫跟杀人的,其实是一个东西:就是对生命体的共情。你我猫,都是血肉之躯,所以他/她/它疼,我也会疼。所以才有那么多人会因为看到杀猫的视频而受不了,像追杀人犯一样去搜索那个人。换一个角度,如果一个人能那么残忍、还换着花样地杀猫,他与杀人之间固然还有一段距离,也并不太远了。

原本写了短评:片子很好,只是内容本身太暗黑,看得我很难受。片子最后网络NERD们提出问题:我们实际上是不是也成了帮凶?真不易,能有这样的勇气和角度。作为观众的我,点了播放就停不下来,可最终也很痛恨这个变态因此而再一次出名这个事实。

还想加一点,就写到影评来,主要是关于娱乐业,尤其是电影业的一点反思。我一直认为娱乐业很重要,娱乐很重要:不是什么教化功能,就是单纯给人带来娱乐——很重要。因为这是一个人在重重压力的生活中,得以活下去所必须的调剂。人生真的很苦,不看喜剧笑一下,不看悲剧哭一下,弦会崩断。然而娱乐业也带来负面效应,这个话题并不新,奥利弗-斯通在《天生杀人狂》里就反思得很深刻了:是媒体对暴力的渲染和浪漫化塑造了那一对杀人狂情侣。今天看这个片子,里面的凶手明显受到诸多电影的影响:《美国大变态》是他的模仿对象,而《本能》让他直接用“冰锥”杀死了林俊;他狡黠地逃亡,认为自己复制了《猫鼠游戏》;甚至被抓以后,他还在审讯室里模仿《本能》的莎朗斯通:要烟儿抽,摆剪刀腿。他的“片儿单”甚至并不局限于犯罪题材,他在杀害林俊的现场专门布置了《卡萨布兰卡》的海报,以此来给警察留下谜题/线索。

我忍不住想,如果我是《美国大变态》或《本能》的主创,晚上会不会睡不着觉?

那些都是很好的电影,我知道,看过电影的绝大多数人也都还过着正常的生活,并没去犯罪、杀猫或杀人。说到底还是这个人自己的问题。我也反对影视剧必须正能量,我相信只有百花齐放,自由地探索人性,才会有好的作品。而我们看了那些片子,不但没去犯罪,反而可能还会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收获,至少也从压力重重的生活中喘了一口气对吧?

但我还是会想。在维基这个变态的材料时,还看到另一个杀人犯,声称自己是受了《DEXTER》的影响。

都是我爱看的影视剧啊,为什么我替它们感到了一点内疚呢?

想起那个变态留在CLOSET墙上的字:如果你不喜欢镜中的自己,掉开头别看就好了。我不在乎。

这句话令人费解,警察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她由此感到恐惧:一个不再在乎的人,很可能、几乎一定会:再犯案。

女极客的理解则是:当我们自己望向镜中时,是否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否正是“我们”对这件事、这个人的关注,不断推波助澜,喂大了对方对遗臭万年的病态渴望?

而我的理解是,这个变态认为自己就是他人的镜像。他觉得人们不接受他,骨子里却和他一样罪恶。所以他说:你们不喜欢我,可其实你们就是我。不能面对这一点的话,就走开好了。我才不在乎。

我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如此冰冷。不管对人性怎么看,怎样愤世嫉俗,能用那么残忍的方式去折磨另一条生命——无论猫还是人——都是一件令我无法理解的事。有人说他童年时被强暴过,在维基百科上没查到。但即使如此,也不能成为理由。面对能做出如此暴行的人,我有时都不想去探究原因,我不想知道他是不是被家暴或霸凌过。那远远不能跟他受害人所遭受到的相比。

最后还是要对网络极客们表达一下敬意。开始我还以为是键盘侠冲动之下造成恶果的故事,后来发现并不是,那几个极客非常牛:他们能从画质极差的视频里一闪而过的烟盒分析出产地,能从同样一闪而过的黄色吸尘器里查出型号产地,还能把那听起来很像房间有别人的声音查出来是俄语脱口秀。他们在摩托大叔们对一个模仿者网暴时保持了冷静;他们将真凶以及他所有的马甲分类存档,并从经年的网络跟踪里,对这个人的虚荣、智力、语言和行为模式都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有人自己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可仍出于义愤坚持不懈地去做这件事。

所以,当最后一切结束的时候,尽管他们也会扪心自问:是否无意间当了帮凶?可我的判断仍是:他们做了一件对的事。因为我无法想象,看到猫那么痛苦地被虐杀,旁人要无动于衷才会是正确答案。那才是一个更糟的世界。

最后说一句,他那么想出名,所以我通篇不想提及那个名字,只用“这个变态”来指代。

 2 ) 什么时候犯罪纪录片能够给被害人应有的正名和更多的关注?

首先声明本文算不上影评,也不懂太多关于拍摄与创作的东西。只想作为之前有去了解过案情的人,说一说此片里没提到或者被扭曲了的与受害人相关的事实。

首先所谓的搜索专家们找到了当时凶手联系上被害人的帖子,但片方为什么要对帖子的内容避重就轻,颠倒顺序? 整个帖子的内容一闪而过,我截了图才看到原帖重点是找人拍视频just for fun(林俊当时辅修电影专业,若当时两人确因为这个帖子联系上,也可以理解),最后明确说了not looking for sex, not sucking cock。而通过被害人朋友的话也可以看出他当时明显应该是在家做饭后临时出门的。不明白制作方略过了not looking for sex这句重点,反倒给了 not sucking cock特写,再说要拍视频的这波操作是什么用意?放进片中的凶手母亲的说辞更是一再强调被害人就是look for sex且很乐意被拍视频。(而这位母亲此前还出了本回忆录,名为我那杀手儿子,已经吃人血馒头捞了一波钱,其人如何可想而知,这部片子里居然还放了很多她毫无根据的说辞)

并非对look for casual sex有任何看法,而是因为当时那个one lunatic的视频和被害人的性向,至今都有人以为被害人和凶手是恋人的关系,是自愿和凶手玩bdsm,仿佛他自找的一切。而事实上当时警方从被害人电脑里没有找到一张和凶手有关的照片,加上片子里发布于案发当天的帖子,完全可以证明他此前根本不认识凶手,也并不是去和凶手419。

此外庭审时林俊的前男友有出庭作证,那个视频被剪辑过,一开始躺着的赤裸的人并不是林俊,而是一个白人男子。结论就是凶手利用了他的毫无防备,不仅杀了他,还要营造一个bdsm的假象,以迎合那个manny的谎言给自己开脱。

不知道那些日常深扒凶手视频的人肉专家为何没有发现?也不知道为何这部片子对当时庭审时的关键论断闭口不提。林俊被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杀害了,过程被无数人围观,日后可能还会一再被媒体消费,如今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正名,还要被这部片子以一夜情的关系和凶手捆绑。

个人觉得把这样一个性质恶劣情节残忍的案件当悬疑片拍,制作方消费被害人博眼球的行径和凶手一样恶劣。我并不认识被害人,只是去了解了一些事实,对于我的同胞在他国遭此不幸,如今还要被无良媒体污名化感到气愤。就像他朋友说的没人记得他是个怎样的人,所有人都在讨论凶手。这部所谓的纪录片更是把一个不过是copycatkiller的变态拍成了无比高明的高智商罪犯。而要不是罪犯自曝人肉小组空有一腔正义,但除了逼死那个抑郁症患者怕是一无所获,他们对整个案件并无实质作用。而此纪录片以此二者为焦点加上悬疑片式的拍摄噱头和结尾自取其辱的升华,除了博眼球个人没有看到任何有人文关怀的地方。

全篇有关被害人的部分大概就是他朋友的几句话,但句句戳心。尤其是他提到林俊去加国是觉得那是一个开放自由的国家。还有片尾那句he did't deserve that。更加讽刺的是,如今凶手在监狱里在家人的见证下和同性犯人结婚了。他甚至有自己的粉丝,和粉丝的人信里大谈监狱生活的美好。加拿大政府对此的回应是犯人的社交自由也应得到保护,他们是关心犯人的心理健康。在他虐猫成了prospective murderer的时候,政府为何不关心他的心理健康?一个以如此残忍的方式剥夺了他人生命权的人还有社交权可谈?林俊的父亲在葬礼上曾经说,犯人入了狱,以后病了饿了痛了都有人管,他和林俊的妈妈谁来管?没想到这些话都成了真。甚至更加荒唐。

这一切的讽刺荒唐对我对这部避重就轻虚伪至极的纪录片更加失望。这里补上一个前几年的长文分析, http://m.sohu.com/a/145652658_647987/?pvid=000115_3w_a关于网络搜索和抓捕罪犯的部分和这部纪录片相差无几,但对于被害人为何前往凶手家中的分析推测要客观得多。http://www.taonanw.com/page/news/id/4806/is_staff/y#437621-tsina-1-97199-29c30dfd97075201e4dda04e36b0d203 这是朋友所写的林俊其人,也希望各位可以点开看一看林俊本身是怎样一个人,又应该怎样看待他的性取向和这件惨案的关系。制作方肯定有参考网络上的分析,且人肉小组找到了疑似凶手的发帖,本可以替被害人正名,至少给一个更全面的分析,但他们依然设法将当晚两人见面的原因定义为casual sex。又或者,从这部所谓的纪录片的名字和切入点,就暗示了制作方并不在乎有关被害人的真相如何,在他们眼里他也不过是把这场搜索狂欢推向高潮的工具。不知道片方怎么有勇气在结尾放出林俊朋友的话还有那个帮凶论?其难道不是最大的帮凶?导演怎么有脸在幕后视频里说“我知道让被害人亲友发声是令他们非常痛苦的”?

主流媒体打着纪录片的名头吃人血馒头却不让被害人得到应有的正名,如今尚有国人继续求那部血腥视频,甚至db短评里还有人希望美国将此“大好题材”拍成电影。我不懂电影艺术和商业价值,只是作为被害人的同胞难以理解这些言行。

最后,林俊R.I.P. 愿你来生都能自由地去爱被爱。人们不应该忘了他本身是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人,这是当年他的父母在事发之后强忍悲痛,唯一一次接受采访的原因。

 3 ) 你们真的明白“别惹猫咪”的含义吗?

近期,很多人对这部纪录片的片名与切入点提出异议,他们疑惑“人命关天的事,为什么要以虐猫为切入点”,他们甚至质疑影片的价值观不正确——似乎猫命比人命更重要。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缅怀林俊的纪录片。它的重点是“互联网犯罪”。它的整个叙事逻辑是这样的:

1、互联网有个不成形的潜规则:别惹猫咪;

2、想要名气的疑犯挑战这一规则,发布虐猫视频;

3、群众接受挑战,人肉疑犯,伸张正义;

4、疑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执行自己的计划,杀了林俊,将故事推向高潮;

5、疑犯被抓,影片发出灵魂提问:是我们喂养了这只猛兽吗?

如果你不是一个强烈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你不明白“别惹猫咪”这一规则。那我们可以换其他的规则,比如“不许辱骂中国人”等任何一旦违背就会引发公愤的规则。

那我们可以假设,假如我是这个案件疑犯的模仿犯,我可能就会尝试这样计划,

1、发布辱骂国人的视频,引发公愤;

2、在得到大量的关注与流量之后,发布杀人预言;

3、杀人,完成自己的“剧本”。

“虐猫”跟“辱骂国人”虽然可以说完全不同,“虐猫”更看出“反社会倾向”、而“辱骂国人”可能只代表那人就是个人渣+傻叉+叛徒+种族歧视。但它们违背互联网的“潜规则”、引发公愤,且能让始作俑者带来大量关注是一样的。

所以,“别惹猫咪”不是想告诉你“猫命比人命金贵”。纪录片的重点是“互联网犯罪”,整个互联网双方——群众与疑犯的博弈与共生才是讨论的重点。

“别惹猫咪”除了呼应了影片的切入点,也呼应了影片结尾的探讨。但除了叙事结构上的安排外,我个人觉得“别惹猫咪”作为标题还有其警示作用,那就是提醒我们要警惕那些企图逾越人民底线以博取关注的人,尤其是做了反人道事情的人。

最后告诫那些仇视爱猫、爱狗人士的人,别让你们的愤怒蒙蔽了你们的智商。人命,猫命,孰重孰轻,影片交代得不清楚吗?林俊被杀前,人肉小组之所以要搜捕疑犯,只是因为他虐猫吗?更多的不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会杀人? 还有那个抑郁症发布烧猫视频冒充犯人,自己“作死”了。“烧猫”这事是不是他干的,片中人物都没有去追究,更多去缅怀他的死亡。人命,猫命,哪个金贵,影片没有掂量清楚吗?

 4 ) 一场令人难以置信的大戏唏嘘落幕

感触很多..很沉重.. 马尼奥塔 我想他从谋划这场大戏开始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了 又或者他已经麻木了 他没法停下来去面对自己 前面也提过小时候被霸凌 让他感到自卑 他的倾诉方式是把自己的情感都投入到影片里 只有影片的世界是无害的 安慰到了他 也包容了自己的自卑.. 倘若这个时候 有人拉了他一把 也许..他就不会一个人掉进深渊.. 成人的他渴望成为电影明星一样优秀的人 想被世人认可 却表演面试不断的落选 那一刻他的世界真正开始崩塌了 坏掉了 杀猫到杀人 残忍到令人发指的手法 我一想到他杀人的时候也还在扮演着角色 一种悲悯的情绪油然而生.. 有预谋的用了18个月去做一出大戏 用极端的手法去赢得世人的关注..视频里的他麻木不堪 看着视频的网民恐惧不安.. 所谓被情人所逼被暴打被轮 也只是他喜欢的影片中主角的故事 一个人 到底怎样才会对过往看过的电影台词一字不差的烙在脑海里 并且.. .. 我就是“他们” “他们”成就了我 .. 我们没法从影片中得知马尼奥塔原生家庭到底如何 但是马尼奥塔的母亲却至始至终都相信自己儿子是被逼的.. 在这件事情过后 人们大多只记得马尼奥塔的残忍 却极少人去关心被害人一家支离破碎的心情 很难过.. 霸凌 网络暴力 却一直一直一直还在身边不断的发生 导致凶杀 抑郁自杀 奸杀... “恶”不断的衍生 手法高明 残忍升级 你我他 麻木了吗? 大戏落幕 跟踪整件事情的网民们沉默了.. 网络言论 总是很容易把一件事情推向极端 影片中三大立场 ...志在查明真相 却无形地以“网络”推动了犯罪发展 又或者有网民们只看到冰山一角就主观臆断真相 以言论暴力把一个人逼死 而第三种就是从不发表言论 无所谓事态发展的路人N 这部记录片 一片唏嘘哗然之后 又归于平静.. “恶”一直在发生 如果..请勇敢果断地保护自己 不放弃自己及时告诉身边的人 相信人民警察 在网络世界 不随意去过度评价别人的行为 当觉得只有万人唾弃他才能舒爽 甚至是触法不自知地上升到现实去攻击别人 往往可能成为一场悲剧的推手 遇“恶”绝不姑息 但..理智的去看待每件事情 网络的进步 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快速的通过网络对话 但是也开始成为了很多人随意情绪发泄的出口 甚至是一部剧一部小说一部漫画都经常看到不堪入目的弹幕 雪崩之前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停手吧 这部片子少一颗星 是我的一个态度 马尼奥塔的余生 依旧麻木..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可能都不会感到自责 对于猫咪惨死 对于被害者一家人的伤害无法抹平... 谢谢看完..

 5 ) 猫不可杀不可辱

大家好,我是戴着眼镜拿着话筒的阿拉斯加,片片。

今天,我无意之间发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消息:

前不久,在澳洲留学的中国学生俞琪,被20岁的室友董硕杀害。

这个残忍的凶手,更是将尸体无情的丢弃在悉尼的高速公路旁。

虽然董硕已经认罪伏法,但俞琪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留学专家表示,2019年,中国对外输送的留学生已经超过70万。

留学生们在海外失去年轻的生命,本来美好的未来顷刻间化为乌有。

其中最让人唏嘘的一个案件,当属七年前的“加拿大留学生碎尸案”。

2012年5月25日,一段视频在重口味网站Best Gore上疯狂传播。

一个白人男子,将一把冰锥反复刺入另一名男子的身体,杀人后,凶手也进行了分尸。

他甚至还吃掉了部分尸体。

警方确认死者是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林俊,而凶手则是一位叫卢卡·罗科·马尼奥塔的小伙。

这在当时成为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Netflix纪录片《别惹猫咪:追捕虐猫者》,探讨的也是这个案件。

它在豆瓣有着8.5分的成绩,一经上线,就被认为是Netflix在2019年年末的一个“爆款”。

根据纪录片的呈现,杀人凶手卢卡其实早在2010年时,就已经表现出了对杀戮的欲望。

他将自己的一段虐猫视频发布在互联网上,激怒了不少爱猫人士,铺天盖地的谩骂立刻就淹没了他。

*卢卡的虐猫视频很残忍,我不忍心给大家放出来。

为了让卢卡得到应有的制裁,有些人自发组成了人肉小组,来寻找这个潜在的恶魔。

他们分析卢卡视频里的各种元素,通过大数据筛选,不断精确其所在的位置。

人肉小组的成员们曾向有关部门求助,但是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支持警方立案调查,他们只能孤军奋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人肉小组根据虐猫视频中的蛛丝马迹,总算查到了卢卡可能出现的地区。

但殊不知,这群人早已落入卢卡编织好的陷阱之中。

卢卡用自己的马甲小号,时不时主动将线索透露给小组内的成员,引诱他们找到自己。

同时,他上传了新的虐猫视频,只不过这次变得更加血腥暴力,他通过这种方式刺激着所有人。

看着愤怒的网友们,卢卡不仅没有丝毫的恐惧,反倒获得了一种别样的快感。

反正被找到,自己随时转移就好。

越来越的人费尽心思寻找着卢卡,他如同一位炙手可热的明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就在热度渐渐消散的时候,卢卡再次出现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杀人预告。

他表示自己会在下个视频里直播杀掉一个人。

失去理智的他,更是主动出击,找到了人肉小组成员的家,明目张胆的挑衅。

小组成员们立刻报警,但依旧没有引起警方的重视。

直到卢卡真的在直播里杀了人,分了尸,还吃了尸体,警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人肉小组搜集到的线索至此终于派上用场,狡猾的卢卡在警方的刑侦手段下,被抓捕归案。

*卢卡还把分尸后的尸体寄送到了加拿大保守党办事处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虽然卢卡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但他坚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另外的人逼迫的。

他说自己同样也是一个受害者,并要求警方为其做精神鉴定。

由于卢卡将操控他的人描述的非常具体,甚至找来了母亲和一名律师做人证。

所以在没有找到这个操控者之前,警方迟迟无法给卢卡定罪。

人肉小组的成员明显不相信卢卡的鬼话,他们发现卢卡说的被操控,特别像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我解说过,就是《本能》。

想看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卡片了解一下:

而且卢卡曾用过一个网名,就是《本能》的主演莎朗·斯通的角色名字。

通过进一步的对比,卢卡杀害林俊的手法,和《本能》中女主的杀人手法一模一样。

他们都是用的冰锥。

警方从卢卡的审讯视频之中,也发现他很多的说辞都是照搬《本能》。

2014年12月,杀人凶手卢卡被判处终身监禁。

虽然卢卡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可这份正义迟到了太久。

对林俊的家人而言,卢卡被判刑,他们的孩子也永远不可能再复生。

许多网友对人肉小组成员大加赞赏,将他们奉为互联网时代的英雄。

但是对他们本身来说,更多的是自责。

因为从头至尾,人肉小组成员就像是一个傀儡被卢卡操纵着,成了卢卡出名的工具。

在玩弄人肉小组时,卢卡曾经在推特上给《猫鼠游戏》的预告片点赞。

他觉得自己是只狡猾的老鼠,把猫戏弄的团团转。

有些人肉小组成员,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有些人想起了在追查卢卡时的一件往事:

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博取关注,冒充了卢卡。

虽然有一部分人通过调查,发现他不是真正的凶手。

但更多的人还是对他进行了大肆的网络暴力。

最后这位网友不堪重负,几个月后自杀。

这个普通人,成了这场网络大战的牺牲者。

但在十恶不赦的杀人犯眼中,这种过激的指责和谩骂,反倒激发了他们虐杀的快感。

在纪录片最后,被采访者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

我们将这个故事以纪录片的形式拍出来,会不会浇灌了这群人心中的罪恶之花?

或许豆瓣网友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

这句短评一语中的。

在我们关注着凶手卢卡时,大家都忘记了受害者。

这种遗忘,或许正是卢卡觉得自己成了“明星”的原因。

也是人肉小组认为自己成为了帮凶的根源。

如今,卢卡正身处监狱,他在狱中据说结了婚,他靠着自己的知名度,拥有了很多邪恶的粉丝。

他的妈妈出了本卢卡的传记,书中她觉得儿子依旧是个好孩子。

2019年的最后一天,我希望所有逝者都能安息。

也希望这个世界能真的恶有恶报。

林俊,R.I.P。

我们2020年再见吧,拜了个拜。

 6 ) 代表时代症候的惊悚大案,要从一群“网络爱猫人士”谈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陀螺电影

最初看到这部纪录剧集的豆瓣页面时,它还没被翻译成《别惹猫咪》,而是叫做《猫不可杀不可辱:网络杀手大搜捕》,评分9分(目前降至8.5分),一个更为浮夸的名号。

作为一个容易被各类“都市奇闻”吸引的观众,我自然而然点击了下载。

大家想必和我一样,看着网飞Netflix出品的这部纪录片剧集的名字,必然会认为这是个关于“虐猫狂”,或者是在网上人肉搜捕“虐猫杀猫狂”的纪录剧集。

这种想当然般的天真,让我对接下去所要发生的一切,都完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以至于在看的过程中直接被吓哭了两次

▲ 最初受到伤害的两只小猫

在此事先说明一下,这部作品分为三集、三个小时,而上述内容仅是其首集所展现的,几乎是“口味最轻”的部分。

面对极度恐怖的“十八弯回环究极体过山车反转”,最好事先看片再来读影评。此外,下文涉及杀人分尸等内容,也许会造成不适,不能接受的朋友请不要往下阅读了,而能接受的朋友也请不要以猎奇的心态来看待严肃的案件。

这个案件里包裹的,不仅仅是一场网络上的较量,更是我们这个“10年代”的“时代症候”。

▲ 犯罪者卢卡·马尼奥塔

*再次预警,以下内容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2012年5月29日,加拿大渥太华的警方接到了来自联邦保守党总部打来的电话,他们收到了一个可疑包裹,里面装有一只冰冷的人脚。随后,另一边的自由党总部也收到了包裹,里面装有人手。一瞬间舆论哗然。

四天前,Best Gore上发布了一段名为“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的10分钟的视频,在昏黄色的灯光下,一名男子把类似冰锥的凶器反复刺入另一位男子的身体。继而,他把死者的头颅割下,切肉、放血、肢解、奸尸,之后吃掉了他的部分尸身,并进行自慰。更具体的内容就不再描述,总之,这个视频在网络上逐步火爆,凶手的行径就是为了给自己博取眼球和流量。

▲ “1 Lunatic,1 Ice Pick”(《一个疯子,一把冰锥》)

这段被几十万人观看的视频被证实为真,警方表示,受害者就是上述所言的身体部位的主人——中国留学生林俊。而嫌疑人则锁定为卢卡·马尼奥塔,一个从事援交行业的年轻男子。

▲ 林俊遗照、卢卡·马尼奥塔被捕照

而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这个残暴的杀人犯卢卡就已经被一群“网络爱猫人士”盯上了。他们不断对他实施“网络追捕”,并且预言他之后会成为变态杀人狂,没想到一语成谶。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就是从2010年的一个“虐猫小视频”开始讲起。

一个名为“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油管,画面中,两只可爱的猫咪被放在了床上,一个身穿深绿色连帽衫的神秘人轻轻地抚摸着它们,将它们举起并放置入吸尘器的真空密封袋,把里面的空气吸光。两只小猫一直在挣扎,直至死去。

▲ “1 boy 2 kittens”(《一个男孩两只猫》)

这段视频立刻引起了公愤,动物保护者们联合了起来,并且发动了赏金,上万人加入到“人肉”的行列中,但信息大多是无用的。

与此同时,“虐猫狂”的视频并没有完结,而是接二连三地到来,比第一段更加恐怖:第二段是把猫活活淹死;第三段是把猫投喂给一只大蟒蛇,画面血腥,截图就不上了。

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挑衅——他对自己的个人信息做了越来越多的“自爆”,甚至用马甲私信给群组的核心成员们,提醒他们最新的信息和可能的调查方向。

可以看得出来,虐猫者也在这个群组中潜水,“享受”着大家对他的关注,并主导着这场他心目中的“猫鼠游戏”。

群组的核心成员们为了提防“被渗入”,建立起了可靠的“核心群”,开始深度追踪虐猫者的网络痕迹。一场较量随之展开。

▲ 虐猫者留下的线索,电影《猫鼠游戏》(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2002)

《别惹猫咪》这部纪录剧集与传统犯罪人物纪录片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以受害者/加害者群体作为主要的切入视角,而是从一群看似无关的人出发

尤其是他们组建的这个以“线上群聊”为唯一交流方式的网络社群,无所不用其极地找寻卢卡的痕迹,并在隐约之中与两年后的凶杀案有所联系——这一切的“神展开”,背后暗合的是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

随着信息技术渗透进当代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时代生来便以一种快速率计算的方式而存在。在线搜索、参与社交网络平台等,成为了每个人的日常行为,并由此带来了大量网络上的留存隐私与自我披露。

对于“人肉搜索”,已经有很多的影视作品对其进行批判性的探讨,但在这起案件中,它表现出了更为复杂的维度:刻意引导下的“人肉搜索”。

一方面,这群“爱猫人士”们的确找出了网络信息中的有效信息点,即便这样做有点不顾网络上的隐私与伦理。在这些段落里,这部纪录剧集和去年的《网络迷踪》有异曲同工之处,都以虚拟界面展开,处理得非常类型片化,情节抽丝剥茧、跌宕起伏,拥有丰富的戏剧张力。

比如在一张商场的镜子映像中找出拍摄当天的时间地点:

又比如在这张日常照中,靠精密搜索加油站,找出卢卡的公寓住址:

但同时,这些“网络侦探”们查得再深入,最终都会“无功而返”。他们给了媒体消息,媒体最终仍旧不了了之;他们给了警局消息,但仍旧被忽视了;再找上门去,卢卡早已搬走。

凶手引导着这场对自己的“人肉”。他在网络上刻意布下自己的虚假信息,每次“被人肉”的过程中,他都能获得心理满足,并在被发现前上演逃脱。

最终,他发出了杀人预告:“我会继续拍更多视频,下次你们看到的视频里,主角会是人。”

卢卡的一切信息,包括他的心理画像、过去两年的各类资料,都在“核心群”的成员们每天的网络搜寻中了如指掌,并且给到警方。然而,以往耸人听闻的东西,现在不过是偶尔划过就很容易忘掉的页面——包含着卢卡的资料邮件,就在这样的心态下,被“遗忘”在警局的电子邮箱里了。

▲ 在命案发生后,警局的负责人加入了“核心群”,向群员索要卢卡的信息

警方的视若无睹,让卢卡最终杀人成功。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警方的“不作为”而责备他们,毕竟在这个时代,有谁能说这一切不过是一个“网上的玩笑”、一次“网上的发泄”。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无论是警方还是“核心群”的成员们,都无法做出更多,直到尸块被发现。

当你望向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望着你”。

从“虐猫”到“杀人”,从“网络搜捕”到“协助警局”,缠斗着的双方在这两年中转变着自己的行为和身份。

他们从未谋面,却在网络上构成了“猫鼠关系”,一方追逐,一方逃窜。而双方之间的追跑,则类似于一种“喂养”,进一步激发了卢卡的作案心理和过激行为。

两年间,无论是现实发生的种种事件,还是纪录片的呈现,都包含着无数的小反转和阶段性的大反转。在此层面上,这部纪录片以最“抓马”的方式,展现着各路人马的推理与论调,将案件各个视角的“戏剧性”都挖掘并发挥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获得有如“情感过山车”般的观看体验

▲ 自由党议员的反应

但同时,这样的处理也势必造成纪录本身的伦理问题得以凸显:

比如在第一集中,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网友为了让其他网友注意到他,而谎称自己就是那个“虐猫者”。虽然“核心群”的成员们通过网络数据排查而认定他在说谎,但不在“核心群”的其他网友们却对他进行大肆的网络暴力。几个月后,那位网友自杀(不能确定是否与网络暴力有直接关系)。此处是一个值得被大书特书的批判点,但由于它和主线关系不大,为了快节奏的观赏性,创作者直接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在表达上不够完整。

又如在第二集中,虽然已经花了笔墨去树立林俊较为正面的、作为无辜受害者的形象,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之处。创作者错误地把林俊当天出门进卢卡房间的行为,倾向于描述成“looking for sex”,这是一种很严重的、没有拿捏好尺度的错误。而且由于纪录剧集本身采用了过多的视听技巧和情节反转,给人过于“强类型化”的刺激观感,反而显得喧宾夺主、不够稳重,导致受害者这条线索的心路历程被刻画得浅薄空洞。

显然,这部纪录剧集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细节,但我又的确很欣赏它这种剧集之间产生巨大落差的架构方式。这种架构必然会导致过火,却又非常有效,让每一集探讨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受益于前两集的层层递进,到第三集中,整部剧集的尖锐锋利之处展露了出来。

▲ 林俊生前爱猫如命

开头时我曾提到,在观看这部纪录剧集时,短短三集却被吓哭两次。但直到此刻,其实我仍旧未写到这两个把我吓起一身鸡皮疙瘩的段落,它们分别来自第二集的末尾和第三集,关乎于——

卢卡为什么要犯下虐猫与杀人的案件来引发轰动效应?他在追求什么?

他的成长历程中究竟充满了些什么,他的爱好又是什么,让他变得如此变态乃至人格分裂?

他又是如何在普通的生活中获得大量关于杀戮与逃亡的知识储备,并一点点规划,从而完成一起又一起的犯罪?

为了保证各位影迷朋友们能有更好的观感,我决定不详写下去,同时也是因为我实在是不忍回顾了。

一个小小的提示是:最近上映了一部华语片《误杀》,里面的男主角靠一年观看八百部电影的观影量救了家人。而这部纪录剧集的第三集,几乎就是《误杀》的反向操作。

▲ 电影《卡萨布兰卡》(迈克尔·柯蒂兹导演,1942) 从此再也不敢正视所有在第三集中提到过的电影....

“每一次点击,都会鼓励作恶者发布更多视频,直到最后的杀人视频被上传。”

《别惹猫咪》中,沉迷于电影与虚拟世界、企求获得关注的凶犯卢卡,为了搜捕卢卡而聚集起的网络社群,都是这个时代的最新产物。

这样的故事在每个时代中都不罕见,就算是在古早年间的“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也有脑袋发热的青年人会因为“电影和流行娱乐制造了我们这一代,教会了我们杀人,所以我们要反杀”。不过,在最新的媒介环境下,这一切显得更加荒诞。

正如纪录片最后的终极拷问——

“核心群”的群友们发现,自己在这两年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去制止卢卡的行动,最终却又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的“共犯”,被他所利用。除了这些群友外,吃瓜的路人、施加网络暴力的不明真相网友、收到资料后没有及时作为的警员们……是否整个社会,都被卷入了这场犯罪,承担其中的某个角色?

陈浩基的小说《网内人》、去年的《网络迷踪》和今年的《别惹猫咪》,其实都发出了这样的质问——网络催生了新的犯罪形式,也催生了新时代的杀人狂,形成上述的闭环,并不断恶性循环下去。

▲ 《网络谜踪》

无论叫什么名字,《别惹猫咪》亦或《猫不可杀不可辱》,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你都会明白,这种命名是导演刻意为之的一种误导。创作者们把犯罪者们及关于案件的前后发展,制作成一部“类型化”倾向浓重的、所谓的“纪录片中的爽片”以供我们观看——甚至有不少观众可能会如我一般,起初点开的心态就是猎奇的,因为名字好玩、题材有噱头,有着“都市奇闻”的吸引力。但这其实是很荒唐,很悲哀的一件事。

我们的情感表达,已经彻底被“网络媒介”化。而这又是另一个闭环,它从你打开这篇文章开始。

10年代就要过去了,但这个世代的社会症候并不会被遗留,它会跟着时代继续往前蔓延,与我们继续如影随形。

 短评

纪录片最后忘记了那个在第一集被舆论暴力逼死的抑郁症患者,他也许并不是完全无辜,却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还有林俊的死,最后只让人记住:他的父母,再也没有儿子给他们养老了,这不公平。也许这就是取名“别惹猫咪”的原因:人们大概已经对人命的逝去司空见惯,但是永远无法接受自己看到小猫被虐。猫咪猫咪,永远无辜,永远可爱。

5分钟前
  • Leon
  • 还行

1,在他们眼里猫狗的虐杀残酷性胜于华人2,国内并没报道林俊是gay,如果林俊没有受诱惑去和Luke啪啪啪,那死的不会是他3,所以网络暴力自杀的那位就白死了4,国外警察的确很弱智,资本主义世界观,在与税有关的会往死里抓,人身安全的于己无关。

10分钟前
  • omfoke
  • 推荐

不是纪录片的纪录片吧。看了让人很难过。好像所有参与分享,追踪的人,包括杀人犯,都是沉迷在obession之中。

12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完全没想到内容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动物保护者心肠太好,还会自责和自省,但变态的不会,作恶是迟早的事。

17分钟前
  • bohegao
  • 力荐

起先只是因为网络追踪虐猫者的题材而点开,没想到看着看着居然引出了几年前震惊北美华人圈的案子。最后结尾居然还 meta 了一把。一口气看完,虽然网络追踪小组的证据链和警方的介入稍微松散少了些戏剧性的工整,但是整个追踪,剥茧的角度紧迫压抑张弛有度,从新角度打开了一桩熟悉的旧案,值得一看。

20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推荐

希望后世有人站在林俊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

25分钟前
  • 七姐Claudia
  • 还行

弹幕里大家都在骂警察 对此我真的想哗众取宠地表现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 然而我做不到 因为我也实在觉得加拿大这些警察太尼玛傻逼无能了,警察专注于现实就可以完全脱离网络了?要是能早点看到网友们给你发的东西是不是整个框架就清晰多了呢?特别是那个女警官 毫无过人之处 到最后都没有给受害人家里一个明确的解释 真无语。三集看下来其实我内心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惊恐害怕又恶心 我更多是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中国 一个网友力量毫不逊色于剧里 警察办事效率办事能力远远碾压于加拿大的国家里。当然 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希望林俊一个可以安息。

27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4.5 比《网络迷踪》还要恐怖好几倍的“十八弯回环究极过山车反转”。不仅搭建了层次分明的叙事结构,达成年度最佳的悬疑体验;而且真正深入到社群的内部,一群无关者被卷入进风暴漩涡的中心。无论是通过“群聊”与搜索手段的追踪历程,还是对作案者网络遗迹与背后心理的书写,都将网络社会的肌理与症候的展示推向极致。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纪录剧集。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打过低分的到底是为同胞不平还是被“同性恋”冒犯?gay只是一个词。

34分钟前
  • 爱闹哪样腾
  • 力荐

天啊 多伦多从未被拍得如此好看!抽丝剥茧啊 喜欢这种民间谷歌侦探 从细节找出真相 一开始这群网络卫士自发地通过虐猫视频找出了犯人 但也因此逼死了一个普通网民…… 加拿大警察真的是吃白饭吗 有了驾照有了监控还找不到人?最后靠一个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报警才抓到?? luca真人原来如此孱弱 从小就在学校被霸凌 他和妈妈的关系有点一言难尽 她竟然说对他的追捕是overkill 是disgrace 大姐 谁才是disgrace?你儿子亲手谋杀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亲手毁了一个家庭好吗?!合照让我想到美剧哥谭里的小丑和母亲 父亲则从头到尾压根没出现过 结尾那段《本能》的回放 和现实的重叠 简直一身鸡皮疙瘩 留学生受害者和家人真的太惨了 RIP

39分钟前
  • 沙力兔
  • 力荐

网络社会意义大于案件意义,一个并不高智商也并不传奇的罪犯,只因为行为过激变态,在网上引起轰动从而被过分夸大甚至被追捧。人类劣质和黑暗的一面展现出来了,文明和高明却没看见多少,本来这也不是错,因为人类本来就不堪。可错就错在罪犯没有得到惩治,受害人没有得到尊重,作为纪录片既不完整,反思性也太差。最后一切变成了娱乐,没有任何升华空间。6.5分

43分钟前
  • 王俊俊
  • 还行

好的地方很多人說過了,這裡說幾個我看出來的問題。一是兇手在體制下無法得到應有的懲罰,相當於得逞了,令人不忿。二是作為戲膽的動保小隊未見得對破案發揮了什麼作用,卻自我感動,隱隱有水仙之氣。三是蟒蛇一片中的另一雙手沒有解釋。最後,第一集中提到的疑似網路暴力受害者居然一筆帶過,再不提及。暴力本身並不分善惡,但沒有約束的暴力一定會作惡。

46分钟前
  • int cmp
  • 较差

网络上的人性可怕,现实中又何尝不是亦然,个人不赞同帮凶的说法。回头想想,真正的追捕只是在发现受害者之后,两位网上战友的行为虽然让人钦佩,但其实在整个案件中并没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最让人伤心的是林俊的家人终究也没有得到一个解释,甚至一个道歉,好像他的死只是这个故事的一个高潮,昙花一现也就落幕了。

51分钟前
  • 荆棘
  • 推荐

加拿大警方惊慌,法国警方老神在在,比不上德国网吧老板的机智。

52分钟前
  • Caster
  • 力荐

Luka的母亲才是个disgrace 养了这么个儿子 还好意思发布memoir来capitalize自己的murderer son. Truly DISGUSTING both mother and son 拒绝洗白!!!

56分钟前
  • 吐泡泡的金鱼
  • 力荐

杀了几只猫就大肆搜捕,都忘了这个人最恶劣的行径是肢解了一个中国的同性恋,案件本身被模糊了,成了一场猎巫狂欢。这个son of bitch 现在还在加拿大奢华监狱里找了个老公,过着幸福生活,这些爱猫人士怎么不去结果了他?

58分钟前
  • Eric·要回家
  • 还行

网络时代为了关注刻意造成的耸动与伪装,线上信息的泄漏,错误的暴民霸凌,公义系统体制性造成的延迟反应…第一集由爱猫人士的追捕而起,第二集是惨剧的发生与放大,最终落在对当年耳熟能详却又不忍回首的事件记忆。整整三集,直接绕过了其他有双倍/三倍篇幅会进行的背景铺垫与更为细致的证据探索,快进到当中的黑暗与残忍。这无疑是今年最为曲折又戏剧化的纪录类节目,甚至电视剧都不带这么拍的。Deanna是罪案剧那些有着敏锐触觉和带着矛盾心情沉重前行的“女探员”,而Luka则是集自恋、贪婪与骇人并且叫嚣着“来抓我”的凶手。当年还在哀悼林俊的情绪似乎已经尘封,但又重新唤起了害怕与牵挂,或许这就是真实记叙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也希望这个年轻、在异国他乡本是寻找自由的生命,终于有一天能够在天国安息。

1小时前
  • 基瑞尔
  • 力荐

最后也没有给个解释 好像到最高潮就没了。最可怜的是林俊和家人 。可杀人犯现在在加拿大监狱里逍遥自在 有好多崇拜者 然后还结婚了 WTF.网络时代催生了很多恶魔 众多网民说不定也是帮助恶魔的evolve 。。。谁知道呢?

1小时前
  • Little K
  • 推荐

当那个Jun Lin的朋友说儿子在中国文化中担任照顾父母的职责,他是全家的希望。去他妈的我真的deeply offended。另外两点疑惑,他被从沙滩发现送到医院是自编自导吗?其中一个虐猫视频最后出现的手是谁的?

1小时前
  • 赤步
  • 推荐

意料之外的厉害好剧👍 看片名以为是网络人肉虐猫主题 看了两集发现迁出几年前的加拿大碎尸案 再看下去又发现国际追踪的痕迹… 特期待American Crime Stories主创把它改编成罪犯第一视角的drama 第一次坐前两排等待此剧火🔥

1小时前
  • 睿蕊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