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1982

HD

主演:潘虹,达式常,赵奎娥,郑乾龙,任秀艳,浦克,吴庄,车轩,张冲霄,郑毅,朱琛,曹雪,李健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8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2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3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4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5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6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3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4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5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6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7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8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19人到中年198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到中年198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京某医院眼科大夫陆文婷(潘虹 饰)因长期繁重的工作压力,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把一最宝贵年华奉献给眼疾病人的陆文婷如今人到中年。虽已是眼科资深医师,但仍是工资只有几十块钱的住院医生,一家四口挤在12平米的房子里,生活拮据。家庭生活的担子落在丈夫傅家杰(达式常 饰)身上,自己则没时间照顾儿子园园(郑毅 饰)和女儿佳佳(曹雪 饰),以致佳佳发烧都不能及时抽身送她上医院。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重担压垮了她。就在她病倒的当天上午,她还连续给三个病人做了手术。闻讯赶到医院的傅家杰看着从昏迷中醒来的妻子,百感交集。四目相对,耳边盈盈响起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那不朽的名句......公寓404恶搞之家第三季维京王国春天的夜晚,夏天的夜晚为爱献上我的心睡美人的诅咒暴走异客降龙祖师奇迹俱乐部大冲撞复仇鳄鱼无电话不生活山炮计中计疯狂作死夜奇妙世纪圣诞交锋火车2020疯狂追击者央young之夏暴走囧探我思念你收集2021人面鱼:红衣小女孩外传梦与路——小镇青年 双面人生女子监狱 第一季山区小社佐罗嘉年华第二季梦醒血未停向山进发 回忆的礼物神秘失踪1993无刺的玫瑰宠物医院欢迎来到雷克瑟姆第一季狼少年2012兰娅传奇(国语版)热血福音月孩威胁大路1934德古拉的新娘Induced恋途未卜真人版法律至上1

 长篇影评

 1 ) 我愿意是急流(摘抄)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2 ) 到了中年,才真正理解 人到中年

  现在,越来越喜欢豆瓣,趁此机会,把以前看的电影一一总结一下。
  《人到中年》,在刚刚放映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少年,自己的父母正值中年,属于压力很大的知识分子,所以对电影中描述的都感同身受。在那个时代,经历过浩劫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很低的回报很高的家庭负担下,加班加点,无条件的付出。父母的辛苦我都看到眼里,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达式常和潘虹饰演的男女主人公的境遇,让我落泪。
  人,只有到了中年,才真正理解了,人到中年。

 3 ) “我愿意是急流”

浪漫与现实兼具的电影。

这部电影总是在各种地方听人提起,今天终于看了。

电影聚焦普通是知识分子,没有直接表现社会的大起大落,以女医生陆文婷的工作和生活为主线,讲述了文革后已进入中年的广大知识分子的不易。

电影中陆文婷已经在医院工作了十八年,业务能力在全医院都有口皆碑,她做眼角膜移植手术,大夫都争相围观学习。可即便这样,却一直是一个小小的住院医师。院长询问主任时,主任一句僧多粥少便给搪塞了。从陆文婷对待焦部长夫人秦波的态度上便能看出,她不是一个长袖善舞的人,或许这才是她一直没能评上职称的原因。

傅家杰是力学专家,在文革中实验室被封了,白白耽误了十年。十年后他依旧想要为祖国的四化做贡献,却体力精力智力都跟不上了,令人惋惜。

陆文婷被院长叫到办公室跟焦部长见面时,被秦波一通盘问,言语中充满了不信任。秦波下意识用马列主义革命斗争的思想教育陆文婷,让她克服困难,重视工作,这让人会产生对知识分子“利用”的不适感。如同《苦恼人的笑》中,宋阿宝点名要教授给他做手术,手术之后依旧要整教授一样。但本片中索性文革已经结束了,秦波只是那个时代的遗老罢了。自诩革命者,却还处处希望得到高级别待遇。片尾处主任的评价一语中的,“一个马列主义的老太太罢了”。

手术前,秦波询问陆文婷是否入党时,陆文婷说她家庭成分不好,并且在秦波滔滔不绝教育她时,她选择了视而不见。这里可以猜测,陆文婷在文革中是收到批斗的,她对秦波口中的教条并不认同。那么她如此敬业并不是为了秦波口中的信念,而是为了她自己的信念——治病救人。

姜亚芬和刘学尧去陆文婷家中吃饭那场戏,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对文革直接的控诉和深刻的反思。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他们热爱这片土地,但却也心寒了。他们在文革中被贴了大字报,受了批斗了。那十年,他们和陆文婷和傅文杰都挨了斗了,或许不那么惨烈,但却让人看不到希望。傅文杰和陆文婷选择留下来,继续建设祖国,这是伟大的。姜亚芬和刘学尧选择出国也是让人同情的。以前看过一个描写,楼上吵闹,楼下的老大爷害怕的开门询问,运动要来了?社会的不稳定让人杯弓蛇影。他们选择出国,是因为他们选择了自己的人生。

他们这代的中年人,在青春壮年刚踏入工作岗位准备有所作为的时候,文革便来了。他们既不像小孩子那样被运动牵着鼻子走,也不像大知识分子那样被残忍对待。他们是不被重视的。建设祖国和服务人民的热情刚刚燃起便被强行熄灭了。文革后,国家需要建设了,要实现四化了,又突然想起了这批人,于是这批人又成了各个行业的骨干。这批人一方面要想青年人一样铆足了劲往上顶,另一方面却又有家庭所累,生活艰辛。就像剧中陆文婷的内心独白,刚结婚时,觉得生活是那么美好,可这种美好的生活刚过了不久,孩子相继出生,生活最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目。

陆文婷上午做完三个手术后,中午回到家中,心肌梗塞发作,需要立即送去医院。傅文杰给医院打电话叫救护车,可那边却说没有批的条子,救护车不能出动,此时救护车就在门口停着。傅文杰又给医院其他部门打电话,却也是各个部门互相推脱。最终还是傅文杰上街上拦车,被好心人送去了医院。

电影中类似这种过于真实的桥段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让人心寒,让人感到,这些可怜的知识分子是被“利用”了。

电影中展示了太多社会弊端,却也有人性的温情。圆圆轻轻给陆文婷放到桌上的水和烧饼,病人对陆文婷的感谢,隔壁大妈对佳佳的照顾,傅文杰与陆文婷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还有焦部长和秦波对陆文婷的感谢。

电影中有太多的细节值得推敲。比如,秦波第一次说要开车送陆文婷回家时,陆文婷拒绝了。片尾时,陆文婷出院时,是被轿车接走的。再比如,陆文婷给老大爷做眼角膜手术时,大爷说还是社会主义好啊,他的眼睛能治了。老大爷的认知与刘学尧的认知形成对比,阶层不同,对事物的认知也不同。还有圆圆的白球鞋,佳佳的小辫。院长说陆文婷给焦部长做第一次手术时,他在干校。秦波的口头语“我的同志啊”,听起来倍觉讽刺。还有陆文婷说到自己家庭出身不好时,秦波说要与家庭划清界限,这让人自然联想到,文革中焦部长挨整时,秦波或许也与焦部长划清界限了。秦波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很会应时而上,还很会见风使舵。

影片中对于社会现实的赤裸裸描写很是深刻,没有直接描写中国那些年风起云涌的时代变迁,而是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来映射整个社会的现实。影片是从知识分子的角度来描写的。影片的风格也符合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基调,忧愁哀伤总是弥漫在他们周围。但对夫妻间爱情的描写,陆文婷对病人的关怀,傅文杰对科学的执着,却也充满着浪漫的情调。

全篇淡淡的叙述,漫不经心的控诉。

整部影片就如同那个年代中国出现的朦胧派诗歌一样。

哀伤却也充满希望,忧愁却有浪漫情怀。

姜亚芬在登机口朝着祖国含泪挥手,刘学尧也说“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天涯孤客了”。他们对祖国是眷恋的,但却不得不走。

陆文婷在影片结尾说了两次“会回来的”、“会回来的”。傅文杰拉开了窗帘,窗外风吹枫叶微微晃动。傅文杰走在医院的路上,小鸟啁啾,他心情愉悦的逗鸟。

这一结尾,预示着,希望会来的。所以,他们离开的,也会回来的。

陆文婷的康复,便是希望的预示。

果然,四十年后,他们回来了。

2020年2月22日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是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地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地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4 ) 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是谌容发表于《收获》1980年第1期的中篇小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作者通过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因工作、家庭负担过重,病累交加,濒临死亡的故事,客观而真实地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艰难人生和生存困境。
1982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小说拍摄了同名电影,扮演主人公陆文婷的潘虹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主角奖。

记得儿时双职工的父母每天下班后要先去买菜,那时没冰箱,每天都是现买菜买肉回来做饭,通常都要到晚上8-9点才能吃上饭。那时还不是双休日,每周只歇一天,忙叨一周休息那一天也不怎么闲着,印象里他们总是很累,所以长大后第一次看了《人到中年》这部电影时给我的震撼至今都还记得。这是我们父辈的年轻时光,也是他们青春的祭歌。如果时间能重来,告诉自己一定要好好爱他们,因为时间,真的不会再重来。

 5 ) 我觉得故事原来的名字肯定是《眼科大夫的眼睛》

对于80年代的电影,当然不能够以目前的审美眼光来评判
但是有一点,我很有感触
就是我们如果拥有像陆文婷这样的医生不是越多越好么
他们当时是要被打到的知识分子,他们用行动维护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尊严
但是现在呢,早产儿被当做死婴,天哪!现在那些人到中年的人,你们还是社会的中坚力量,该好好想自己!

 6 ) 处在十字路口中央的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在经历十年动乱后的矛盾境遇,身兼的职责与社会的回报并不成正比。原著还没看过,但是略显仓促的结尾可能证明并没有完全将书里的东西表达出来,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知识分子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对于陆文婷夫妇来说,两人为了自己的事业鞠躬尽瘁,可贵的是毫无怨言。无奈现实的骨感令二人心力交瘁。他们理应被赞扬。即便是陆文婷的好友夫妇决定移民加拿大,自称【中华民族的败类】,在我看来也并没有什么错。联想到那个时代的出国热,我想对于经历了文革的知识分子来说,人生苦短,既然在祖国发挥不出自己的价值,换个环境实现价值,亦或是及时行乐又有什么过错吗?而造成这一结果的,不就是以马列老太太为代表的官僚主义者吗?那一口一句【我的同志哦】的教训口吻听起来真的很让人反感。但话说回来,这个角色也正是全片的点睛之笔。老太太无论从神态还是语言上演活了这么一个嘴把式的形象,在这里也要给老太太的演技点个赞。

 短评

知识分子,久违的名词。80年代,表面看似工整规矩,实际探讨深度远超当今。潘虹气质实在超群。

4分钟前
  • 大旭
  • 推荐

电影能反应现实社会的问题,或许也能帮忙改善这些问题,但却很难直接解决问题。虽说《人到中年》是部1980年的电影,但影片展示的官僚主义现象、加班加点努力工作却没有更好的薪酬、程序繁琐导致办事效率低……在2020年的现在依然存在类似情况。个人觉得两对夫妻(四个朋友)在陆文婷家的临别小聚一场戏算是这部电影点题的重头戏,将故事探讨部分问题借由人物的台词进行议论,引人思考。(-说实话,我是个不称职的妻子,也是个不称职的妈妈。-但你却是个称职的医生。)|《人到中年》一波三折:http://ent.sina.com.cn/x/2005-04-27/1106712879.html

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80年代电影适逢改革开放,外国文艺理论和艺术电影大量涌入国内,第四代导演们详细的研究了各国的美学流派及其风格,可见此片向后现代意识流电影学习了很多,比如潘虹病倒后头脑中在沙漠行走的幻觉,另外像公民凯恩多视点的叙事使故事详尽道出,另外细节处理编导调度也很出色,对政治意识形态做了讽刺。

12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从它开始,中国知识分子得到了正名,并一倒心底的苦难。而更可贵的,是裴多菲那首诗所表达的难得精神。

14分钟前
  • small脉望
  • 力荐

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迷惘、苦闷和疲惫,人到中年的职场女性为事业燃烧自我,在工作中获得尊严、实现价值,且要忍受制度弊端和官僚主义,同时还需兼顾对家庭的责任,严重自我损耗、累到发出“如果不结婚是否就不必负重前行”的天问……真·深陷996泥潭的医生群体的生活(沙漠行走的想象直接具象化),就是一个时代,不,是中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时的社畜缩影啊,这职场片的内核现在看来也毫不过时,医生们如今的考核待遇状况不还是一泡污。无数眼部大特写传递情绪,潘虹女神一颦一蹙都是戏(陈旧的变焦镜头也堪忍受了),讽刺温和、情感真挚,散场周围哭倒一片。和《哀乐中年》拿来对比很有意思,一个老来拒当大爷,还要为社会发挥余热;一个人未老心先衰,恨不能就此倒下不再醒来——“金属也会疲劳呀!”建设社会主义真是累垮人!

15分钟前
  • 穿山
  • 力荐

从叙事结构和交响乐配乐上出发,这的确是主旋律影片没错,但导演很中肯地在戏剧冲突与剧情流畅度上找准了平衡点,丝毫不觉突兀做作,在时代性上,主题故事摒弃了中国电影一贯的批判纪实手法,向中产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爆发靠拢,很生活化;另,潘虹那时是真漂亮,眼睛会演戏。

19分钟前
  • 白鲸
  • 推荐

记不太清了,是不是有一个镜头,达式常脱衣时有一件背心上面有无数个破洞?

24分钟前
  • 笨锅
  • 推荐

中年只是个幌子啊。人物性格的入木三分,印证了那个时代政治影响下的命运,文婷其实不过是条线,串起了她身边的人,受文革迫害的同事、丈夫,官僚的马列主义老太太,丈夫送医时一连串电话打出的凄冷,让人唏嘘。

25分钟前
  • 小萌又烦又可耐
  • 推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由回忆、独白、台词组成的现实主义作品,反映文革后一代知识分子的赤诚之心、无私奉献与失望落寞。有对医生的生命礼赞,对政令不通的深刻批判,也有对文革伤痕的反思、对官僚主义的生动讽刺。男女主角的表演真挚自然毫无做作感,更没有口号式煽情。患者配角们的台词也把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马列主义官夫人的形象简直写实到极致。片中男女主角一句句朴实无华的心声自白,传递着相濡以沫的真挚情感。正如潘虹那集医生母亲妻子于一身、无需浓妆艳抹就足以动人的形象。让观者感同身受,无比揪心。当裴多菲的诗句再次出现,我终于控制不住情绪,泪流满面//20211027资料馆大厅二刷。在同样的段落痛哭

26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潘虹塑造的这个角色,导致我在很多年里始终坚持她是最美的中国女演员。

28分钟前
  • 蛮荒之地
  • 推荐

成功地表达了当时普遍的知识分子和所经历的社会痛楚 感人深刻 有代表性 那个年代非常难得的 批判了繁杂臃肿的领导批条制度 又想表达作者内心对当时社会和制度的不满 有迫于压力低头示弱 最终故事讲得非常感人朴实 陆文婷和她的丈夫 以及他们身上的任劳任怨 默默无闻牺牲奉献的精神 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29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真是开放。电影里的事现在一样在发生。那时候中年是骨干,年轻时候被运动耽误,人到中年,待遇没上来,先掉进疾病和生活里。现在中年是鸡肋,是等着收割的韭菜,收割完一茬,一茬接着一茬干。有心眼的早早跑路,实心眼的等着遭戮。喊得响吃得香的还是马列主义老太太。

34分钟前
  • 艾弗砷
  • 推荐

一代人,为四化建设付出了青春,却失去了家庭和理想。讨厌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现在还存在吧。

37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潘虹的大眼睛会说话。谁来拍一部2019年版,就讲996。满口XXX没人性的老干部家属,没钱看病的农村病人,需要领导批条子才能用的救护车。。。

41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潘虹好适合演知识分子哦。本质更像小品段落合集,前半段时不时冒出来的快速推镜,说实话挺赶客的,可到了后半段,悲怆的曲声与真实的时代伤痕互相交织,令看客只徒留一声叹息。“诶,姑娘,您不知道啊,一听说这眼睛瞎了还能治好,我又想哭又想笑,我爹,瞎了半辈子,就那么窝窝囊囊地入了土,没想到我这儿,瞎喽瞎喽还能见着亮,您说,这是两个世道不是?”

42分钟前
  • 言且身
  • 推荐

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批判力度有加无减,文学化色彩浓烈,文本中的部分台词在今日听来仍饶有趣味,意味深长。

4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4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很晦暗的一部片子,就像那个年代的人,脆弱迷茫,自我催眠:“会回来的,会回来的。”自己没有离开的勇气,凭什么笃定人家会回来啊。潘虹年轻的时候像王菲,但比王菲好看。达式常有点Cary Grant的感觉竟然。据说当时全国姑娘写给达式常的情书一箱一箱地往外搬。

50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春雨蒙蒙地下,眼泪簌簌地掉。前者来自孙羽/王启明这对导演组合的上一部作品绿色钱包主题曲,后者当然是出自本片中最棒的一场戏,也就是陆文婷举起烧饼咬了一口之后终于抑制不住……令人遗憾地是,通片能够与之相匹配的桥段再也很难找到。要么过于抒情,要么过于释惨,要么过于闪回(甚至还嵌套),然后再配以反思十年与马列老太的时代套路元素。所以也只能被归类为“见面略弱闻名”的中影名片……三星堪半。

5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里面有句台词说的是”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三十年过去了,手术刀们终于实现了华丽转身。曾和本片的编辑聊过好几次,还记得他说刚发现这个小说时的激动和兴奋,改编、上映等的数次波折。那个时代,这样的电影是贴近当时的观众的,而这个时代同样需要能引起共鸣和心声的作品。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