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代价

HD中字

主演:伊夫·蒙当,夏尔·瓦内尔,彼得·范·埃克,福尔科·卢利,薇拉·克劳佐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5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2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3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4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5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6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3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4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5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6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7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8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19恐惧的代价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恐惧的代价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里奥(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饰)是一个游手好闲的混混,在那个小镇里,所有的人都在找工作,可是没有一个人有正式的工作。就是这样一个贫穷的地方,每天还有无数人前来淘金,落魄的商人吉奥(查尔斯·文恩 Charles Vanel 饰)就是其中的一员。同时,命不 久矣的鲁奇(Folco Lulli 饰)和嚣张跋扈的班巴(彼得·范·埃克 Peter van Eyck 饰)也出现在了当地鱼龙混杂的酒吧里,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赚钱。  此时,500公里外的S•O•C石油公司的油井燃起了熊熊大火,为了灭火,必须有人驾驶着装有十吨硝化甘油的卡车开往此地,而对于公司的雇工来说,这无疑是自杀的举动,因为只要有任何一点点的颠簸和受热,十吨硝化甘油就将化为十吨威力无比的炸弹。无良的老板打起了混混们的主意,因为即使他们死了,也不会有工会来追究责任。马里奥、吉奥、班巴和鲁奇获得了这个危险的任务,并被允诺每人将有2000美金的酬劳。就这样,为了金钱,一行人将性命捏在手里,驶上了危险与恐惧并存的不归路。恋者多喜欢迎向光影消逝的年代那小子真酷第二季报仇 報仇如此接近地平线上尉战役逆转裁判 〜对这个“真实”,有异议!〜 第二季夏日楼阁蚁人与黄蜂女反贪风暴3(粤语)白蛇传2006巴赫曼先生和他的学生第一次不是你多明戈千金醒来家族游戏地平线系列:猫咪观察达格纳姆制造老鼠危机离歌音乐玩家第二季超级少女 第五季国学传承人第三季反派 第一季老妈驾到变身男女2012中国版让一让,公主深海异变2022加油吧实习生烈火英雄房不剩防拜托了,煮夫2024死亡飞车3:地狱烈焰暴雨骄阳情丝万缕我们的中学时代另一个香港活法泰特汉堡私人订制

 长篇影评

 1 ) “保险丝”的编织和崩解——《恐惧的代价》人物关系

十年前,看《恐惧的代价》,始终不明白男主角怎么就能把车开下山去。当时是我爸和我一起看完的,印象中他好像说了句“玩儿飘吧……”,算是给那次观影画了个句号。以我那时的认知程度,想不通他为什么玩儿飘?有人说,是因为男主角没见过这么多钱,忘乎所以了——他本就是个赌徒,根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注定是有命挣没命花。可是,哪怕赚到一大笔钱兴奋过头,也不可能忘了这条路有多险。还有人说,男主角前一天过度紧张,任务完成后他的紧张感骤然解放,导致行为失控……这一说法在行为层面解决了我的疑问。十年后,重看此片,我的疑问再次浮现,果真如此吗?

全片长一百四十八分钟,若仅止于解释男主角的行为,电影变成无聊的证明题,难免落了下乘。很多人喜欢把该片的导演乔治-亨利·克鲁佐评价为“悬疑氛围和心理惊悚的大师”,这是一种过度修饰的词汇,翻译过来就是“行活儿导演”。克鲁佐当然远不止是在营造氛围。

单就结局男主角的行为而言,即便以“骤然放松“论解释,也还有一个前提问题说不通——男主角下山之前,有石油公司的现场负责人提议让司机开车送他下山,被马里奥坚定地谢绝。为什么?马里奥本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司机的专程照顾。任务开始前,有大段篇幅展现众生相,马里奥被塑造成一个闲散的赌徒,落魄而懒惰,日常的行动节奏比身旁的老人还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马里奥变了节奏?他为什么执意自己开这段回程路?

早在回程领赏前,马里奥原本属于闲散赌徒的步调就已经变异成亡命徒的果狠步调,他的残酷本能被这趟炼狱之路彻底激发出来,他作为一个人的理性逐渐被狂热淹没,他原本紧绷着的一根弦儿已经断了——并非断在任务完成的时刻,而是断在了同车搭档死去的时刻。

记得高三时代,家里长辈出于体恤常劝我“别给自己太大压力,那根弦儿绷太紧容易断。”这句话却造成了我的长期焦虑。高三的紧张弥漫在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吃早点的节奏会以倍速提升,日常洗漱成了糊弄事儿,连上个大号都不好意思太彻底……其实,我本性懒散,只是为了紧张而紧张,压根儿就舍不得逼自己。可笑的是,我的“假紧张”,慢慢变成了真焦虑,我开始担心自己“那根弦儿”会不会真的断了?为此我专门问过别人:“那根弦儿” 到底是什么?有人说像弹簧,压力太大就绷断了;也有人说像你家里电闸的保险丝,用电负荷太多就烧断了。

我一下就接受了保险丝的比喻,因为那对我而言就意味着命悬一线。高三前的暑假,我们住在兵马司胡同,一个杂院,五户人家共用电闸。三伏天里,五户人的空调、电视、电冰箱、电风扇、排风扇一起工作,保险丝终于烧了,就在各家做晚饭的时候掉闸了。院里一下子热闹了,各家都出来,围着挂在电线杆子上的电闸商量对策。我不知道我爸是怎么想的,他搬个梯子就冲上去了。邻居们争相在下头做出阻拦的架势,嘴里喊着“电闸连着高压线呢别上去”,另一只手不耐烦地擦着汗——谁不想着赶紧让空调再吹出冷风来?可能我爸怕晚上我热得没法儿睡觉吧。只有一张二十年前的初级电工证,他就带电作业去了。我当时脑子里过画面,是我爸被漏电打下梯子然后我不知所措邻居再七手八脚送医院……好在赌赢了,只不过我家当时用的是电扇,有了电也没见凉快。由此,那根细得不起眼的暗银色保险丝就在我的认知里成了绷着性命的弦儿。

《恐惧的代价》讲了一次亡命任务,任务开始之前的段落居然占据了近一半篇幅。有人说是导演在呈现当时的社会背景。其实这块飞地的背景并没多做铺陈,只是交代出这些人活在法国历史上最憋屈的那些年,他们有家难回,苟且偷生。这些信息,在剧作里,只用了三五场戏。那么,为什么会被当今的观众指摘成“冗长”?究竟用这么大篇幅在铺陈什么?我愿意理解成:作者在编织一条保险丝。

在类型电影的剧作技法里,常有两个人物互为明暗掩护的设计,比如《肖申克的救赎》,以摩根弗里曼的叙述视点去遮掩蒂姆罗宾斯的行动,并且侧写这位启蒙者堕入监狱泥淖却高洁不屈,这都是为了在高潮段落拔高出主角的“奔向自由”,好莱坞的技法就只是技法。《恐惧的代价》并非如诸多评论所指出的是“群像式”人物关系,恰恰相反,核心关系只有两人——马里奥和奇奥——这对同车的搭档,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整部影片的保险丝。

送硝酸甘油的任务只是外部事件,屡次遭遇的极端处境给事件不断加码,就像不堪负荷的电闸。真正承受极端压力的是核心人物。作者花大力气搭建出多层人物,除了四位参加任务的人,流连在酒馆的盲流们,老绅士、落魄医生、寄不出家信的上吊自杀的游子,比起参加任务火中取栗的人,他们承受的恐惧更加漫长,煎熬更甚。任务中的四人,再被作者层层剥开,最后只剩下一对核心人物,马里奥和奇奥,他俩的强弱此消彼长,构成一道看不见的力场,如保险丝一样承受着不断升级的负荷,直到其中一人爆发式的膨胀,吞没了另一人,保险丝就此崩断。

奇奥的出场很早,在交代了男主角和一众“盲流”的赖活之后,他就下飞机了。这阔佬儿很有派,一出场就吸住了马里奥的视线。那是马里奥第一次抛下自己的玩世不恭,伊夫蒙当的表演节奏瞬间加快,闲庭信步变成了亦步亦趋,贴上了奇奥。值得玩味的是,马里奥不见得是为了“跟着阔佬有饭吃”而整天粘着奇奥的,也并不是因为他俩是所谓的“同乡”,而是奇奥的到来,让马里奥发现了这块赖活之地有了个唯一不凡的人——跟着他,马里奥自己也能不凡。他凑了一大笔钱买了根雪茄,为了能在餐厅的正经座位上跟奇奥平起平坐地喝上一杯。尽管在出场后的第二场戏,奇奥就露了穷,这个破产的商人喝酒要赊账。马里奥反而因为奇奥的落魄更加崇拜他——这个破产者连赊账都这么令人心折。如果当年吕良伟能参考伊夫蒙当,丁力看许文强的眼神就能更令人心碎吧。

奇奥与马里奥建立关系之后,男主角接下来一连串的行为,都是在向奇奥证明:我很行。这段“证明”,入骨地侧写了马里奥本能的冷酷。他公然鄙视曾经的难兄难弟——他的室友——一位可爱乐天的尘肺病苦力,甚至冷眼旁观了奇奥对这位旧友的当众羞辱。马里奥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儿女情长,当着奇奥羞辱自己的恋人,极尽尖酸。在酒馆的斗殴对峙中,一边是曾经一起混吃等死的难友们,另一边只有奇奥一个人,马里奥眼都不眨一下站在奇奥一边。剧作中的两个人物,在任务前的阶段,互相衬托支撑着对方的冷漠与强悍。马里奥的急于证明自己、他对奇奥的崇拜,让观众认定他比奇奥弱,甚至马里奥自己当时也深信不疑。

任务的考核设计更是妙笔,这是一次亡命驾驶,要求司机的反应力和专注力必须维持在最佳的状态,这就等于排除了已经步入暮年的奇奥。这里用马里奥的紧张期待,营造出奇奥能否成行的悬念。与好莱坞剧作不同,悬念并非为了悬念而存在,而是要再次强化奇奥的彪悍狠辣。奇奥以卑鄙的手法取代了原本的人选,在出发前,奇奥的再次出场,让他的形象强度在马里奥心目中达到巅峰。

终于上路了,却并没有预期的刺激。任务开始的第一场戏,不是各显其能,而是奇奥的“示弱”。

奇奥的“闹肚子”,显然是他的花招,他装病,让他和马里奥的车从先发变成了后车,到这里,观众和马里奥恐怕都被作者骗了,大家一致的反应是,姜是老的辣——奇奥并不是怕死,而是谨慎。我们都自以为是地维护着奇奥原本强悍的形象。妙的是,作者给了个对比,以诚对诈。前车里的两人,看似靠不住,其实一个比一个实诚。

尘肺病人的幽默和对新生活的构想,令人绝望而心酸,他是唯一不赖活的人,顶着重病还四处找活干,令我们对他肃然起敬。另一方面,正因为他不赖活的人生态度,他才拼命干活,染上了尘肺病,他的不赖活反而杀了他。他早已获知死期,却仍在大谈新生活理想,这不可实现的温暖日子,在他赤诚的眼神里是如此巨细靡遗。到了峭壁障碍,尘肺病人竟然以人肉做杠杆,他侥幸活下来,还不忘贴心地给后车做个保险。尘肺病人的温厚,在下一场戏起了关键作用。他越是舍己为人,就越显出奇奥的自私怕死。奇奥竟然逃了,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怯懦,人物到此突转,之前铺垫的一切“强悍”,都是他的表演。到此,马里奥的崇拜开始破碎,同时,他真正强悍的一面,之前被奇奥的“强”盖过的一面,开始觉醒。他以一己之力闯过了峭壁难关。就此,他真正独立了,奇奥变得可有可无。

金发荷兰人是位集中营幸存者,比起集中营的经历,眼前塌方阻路的巨石对荷兰人而言根本构不成恐惧。因此,荷兰人才有舍命炸石头的资本,他越是轻描淡写,就越反证集中营的绝望可怖。他炸石头的时候,尘肺病人再次做了无意义地温暖之举,他对搭档有多在乎,他的行动就有多愚蠢,但他的形象就因此而再次得以升华。到此,如果是善于说教的作者,会安排马里奥对这位昔日室友去忏悔。然而,马里奥只是发自内心替室友松口气,他冲过去拥吻了他,早忘了他曾经践踏过这人的自尊,正好匹配他浪荡流民的粗鄙豁达。

连闯两关,再往后必须做减法,因为要把马里奥对奇奥的行为提纯,就只能剩下二人面对接下来的绝境。所以,前车灰飞烟灭,在视觉上连痕迹都不剩。这一处理,显出乔治克鲁佐的超人之处。爆炸的发生,在电影时间上几乎不可见,只作用在后车二人的生理反应上,成就了影史上最恰切的“灰飞烟灭”。

然而,这不着痕迹的牺牲,作者留了另一番后劲儿。失去了前车,到底后车二人如何反应?奇奥是——怕,他终于显露了属于他年龄的苍老和力不从心。妙笔在于马里奥的暴行。展现真正的“恐惧”,用的不是“怕”,而是让伊夫蒙当以麻木的残酷行径,去凌虐他曾经崇拜的大哥,去羞辱这位唯一还活着的搭档。对无力的老人拳脚相加,是马里奥内心极度恐惧的行为,令人不寒而栗。揍完以后,马里奥吐露内心,其实——他需要奇奥在。

这句话,是整部影片的钥匙。

再往前走,马里奥对奇奥的态度,近乎于主人对奴仆,他指使奇奥跳进喷涌着原油的坑里,根本不在乎奇奥会被呛死。而后,马里奥发现奇奥被卡住,他瞬间就做出对自己有利的判断,马里奥生生地拿奇奥当做人肉踏板,开着卡车碾过去。就此,他在真正意义上杀掉了曾经崇拜的人。这一残酷的行为,早有铺垫。早在峭壁倒车一场,马里奥全然不顾车后的奇奥,本能就猛踩油门,当时的情境里,我们会把这行为解释为是马里奥的鲁莽。而到了这场戏,才知道,马里奥原本就残酷,他的本能慢慢被绝境逼出来,而不是突然就变了个人。按照《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指出的,任何人都有暴力本能,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都可能会被激发。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工夫,把人物关系的变异铺这么长的线?《恐惧的代价》要的是马里奥的毁灭,这毁灭并不是因为心态失控,而是因为他的保险丝断了,奇奥一死,马里奥作为“人”的那个弦儿就绷断了。马里奥的“强”是在绝境中被激发的,是以奇奥的“弱”为基础的。表面上,奇奥死于任务,其实是马里奥杀了他。而马里奥对奇奥的弃若敝履,是整部影片剧作的至暗时刻,这一刻来临之前,必须通过种种场景在观众面前构建起一种印象,即,奇奥在马里奥心目中的至高地位。马里奥原本有多崇拜奇奥,最后就有多嫌弃他,那一刻的冷酷,才是马里奥毁灭的根本。

断了腿的奇奥,成了接下来旅程的累赘。而马里奥越靠近终点,反而越害怕,他紧紧搂住奇奥,像是对年老将死的父亲,也像是对孱弱可怜的孩子。他求着奇奥别死,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脆弱。究竟这一刻的恐惧从何而来?明明马里奥已经无限接近成功,明明他的赏金唾手可得,甚至原该四人平分的赏金就要由马里奥独享。这时候的马里奥究竟恐惧什么?

如果奇奥死,马里奥就等于是杀人犯,他的罪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一心往前冲的利己本能在此刻被压住。可笑的是,他此刻恐怕也没意识到——奇奥的死正是他一手造成,他的恐惧只是因为他害怕孤独,而这同样出自本能。

说回本文开头抛出的问题,为什么马里奥会拒绝司机送他下山?

睡过一觉后,马里奥已经像是彻底忘了一切,前一天的炼狱经历被他一笑泯之。他只是想自己开车早点儿拿到赏金。恢复了元气,他再次暴露了被这趟任务激发出的狂热。如果没走这一趟任务,马里奥还只是个故作从容的混混,尚能在奇奥面前有所顾忌。可是当绝境激发的狂热突然统摄了他的精神,他也就不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他已认定自己掌控了一切。

回程路,马里奥坦然面对这一路的牺牲,他激发的本能征服了恐惧,奇奥的死,是他恐惧的极点,他也扛过来了。马里奥面对曾经的路线,根本就不在意其实是他杀了奇奥,他扔掉了在炼狱路上变成恶鬼的记忆。他的罪行,正被资本的奴隶们掩埋——那个曾经漏油的深坑,如今正被工人们填埋,那里,是他牺牲掉自己的奴隶——曾经的偶像——唯一的搭档——奇奥的罪证所在。

开过了深坑,马里奥似乎听到了酒馆的圆舞曲,他征服了恐惧,也泯灭了人性之光。在曾经的奇奥作为血肉踏板的峭壁、在熬过集中营的荷兰人和战胜了尘肺病恐惧的胖室友灰飞烟灭的弯道,马里奥以胜利的幸存者姿态玩儿起了飘,他自认为能够掌控的方向盘,在他自己的手里失控。

片名《恐惧的代价》,与马里奥开车打轮儿的方式一样,困扰了我十年——这是个自带语病的译名——“代价”属于“恐惧”吗?如果按照英译名去直译,译作“恐惧的工钱”更合适,或者“恐惧的报酬”。意思是一群人成了亡命徒,他们真正得到的就只有恐惧带来的后遗症——就像主动退出任务的高个儿警告过的,“幸存的人头发都白了,成了行尸走肉”。这是恐惧给的工钱,也是你拿到工钱却摆脱不掉的后怕。哪怕有人自以为战胜了恐惧,其实导致他失控的自大,也是恐惧带给他的“奖金”。

 2 ) 应急方案有欠妥帖啊

一、影片发生的背景

有人说是洪都拉斯,也有说是危地马拉。其实并不重要。

1945-1950年左右,南美洲某个小镇。

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点:①是原来西班牙的殖民地。②人种混杂。有原来殖民地白人后裔;有印第安原住民;有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有逃难来的原黑奴的后裔;有黑人与印第安人混血,还有白人与黑人混血。其中,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占有绝大多数。影片里有展示:

这个地方的特点是:地广人稀,非常贫瘠,而且交通极为不便。

当然,不晓得什么原因,这个荒芜的小镇居然聚集了一群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各地的白人流浪汉。

这群人有德国人、美国人、意大利人、荷兰人、法国人等等,都没有正式工作。至于他们为何来此,不得而知。这个小镇有美国的一家石油公司SOC的基地。但这些人似乎并不是为开采石油而来。因为石油公司要么是从美国本部派来的正式员工,要么是雇佣当地的本地员工。这些欧洲的流浪者似乎是黑户,没有合法身份。只能打零工。

并且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离开这个地方。但都没有足够的钱。

二、影片的角色介绍

影片总共时长02:28:09。不过真正精彩的恐惧运输从1个小时之后,才正式开始。前面的都是铺垫。

影片前半部分,大部分发生在一个酒吧里。下面对一些人物进行简要介绍:

1、酒吧

①酒吧老板: 埃尔南德兹,本地白人。开了这么一家小酒吧。雇佣了三个人。司机班巴(宾巴)。虽然嘴巴比较讨厌,喜欢骂这些流浪汉,但人并不坏。

②黑妹:本地人,端茶送水,没什么戏份。

③白妹:琳达( 兰达 ),本地白人,没文化,在酒吧主要是擦地板搞卫生。喜欢主角马里奥,挨打挨骂都对马里奥不离不弃。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说明马里奥是个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

④班巴:外来流浪白人中的一员,在酒吧当司机。每月的钱只够喝酒。电影后半段成为”死亡四人组“之一。

2、白人流浪汉

①斯梅洛夫:影片从他打狗开始。中间有帮助人照相等镜头,算是刺头一个。不过开车水平还可以,进入了“死亡四人组”。

斯梅洛夫退出“死亡四人组”是在贝尔纳多上吊之后,估计还是心有余悸,加上乔先生的威胁,于是就退出了。不过却因祸得福,保住了一条命。【有人说他被乔先生杀死了,并没有。影片后来他在酒吧跳舞来着。】

②贝尔纳多:有美国护照,但没钱回去。没有通过司机考核后,写遗书,然后上吊自杀。

③迪克:美国人。这个角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他的口说出运输炸药的危险。然后他直接退出了。为后面的危险情节做铺垫。

④医生:医生也是这帮白人流浪汉的一员,收入刚够喝酒,但不足以离开本地。他这个角色的作用,是为了说明吕伊吉(路易吉)得了癌症,命不久矣。

3、美国石油公司SOC代表:比尔·奥布莱恩Bill O'Brien。

奥布莱恩是乔先生的老朋友,俩人年轻时候曾经一起闯荡江湖。现在奥布莱恩混得有模有样,但乔先生却落魄了。应该说,奥布莱恩这个角色也不坏。他为了规避企业风险,聘请了流浪汉。但开出了高价。这对这些流浪汉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4、死亡四人组

下面,介绍死亡四人组的情况。

①班巴(宾巴):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再多说两句。他在酒吧当临时司机,但挣钱都用来喝酒了。

②吕伊吉:生性乐观,爽直,讲义气。得了癌症,一心存钱想回家。

③乔先生:混社会的典型代表。严格的说,乔的表现不算差。他跟SOC的老板是老朋友,随身带枪,还懂得贿赂海关。这个人设应该在社会上很混得开的。无奈“掉毛的凤凰不如鸡”,最后他通过威胁斯梅洛夫,成功进入“四人死亡组”,但前后对比太强烈。应该算是塑造比较成功的人物。

④马里奥:这是故事绝对的主角了。遇到乔先生之前,就是一个十足的混混。

遇到乔先生之后,被乔先生给迷惑了,乔先生成了他的偶像。

当然,这是为了后来,马里奥看不起乔先生做铺垫。

三、死亡之旅

1、油井井喷事故处理:

SOC公司的油井井喷着火,死伤了几十个人。SOC项目部进行应急处理:

①舆情管控:项目部经理比尔·奥布莱恩亲自对付记者;

②原因分析:安排专人对付美国总部来的事故调查团;将原因推给死去的现场人员;

③家属安抚:给与赔偿金;

④制定现场灭火方案:运送硝化甘油到现场,炸灭油井。

严格来说,这个安排还是比较科学的。属于企业常规操作。尤其是里面把责任推给死者。估计大家并不陌生【常规操作不等于合法哈,这是从企业角度说的】。

应急处理的四个方面,应该说都没有问题。问题出在第四个方面:油井现场没有足够的炸药。

2、存在难点及解决方案

所以,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如何把炸药从项目部运送到500公里外的井场去?

因为这个炸药硝化甘油是危化品,最怕震动和碰撞。稍有不慎,就爆炸。

项目部进行了问题分析:

(1)运输工具:

两辆车况最好的车。硝酸甘油是危化品,按照规定必须由特种车辆运输。影片里提供的也确实是特种车辆,但不是针对硝酸甘油运输的。硝化甘油最怕的是震动和碰撞,而这两辆车的防震装置达不到要求。

有分析说,这车身上喷着”50英尺内禁止吸烟“,这四个高度紧张的人、却不停的在吸烟,跟他们恐惧的心理不符。其实,这两辆特种运输车是临时调过来运输硝化甘油的,它们本身不是运输硝化甘油的。所以,这个”禁止吸烟“的警示,不是针对运输硝化甘油的。

这四个人了解的情况就是,硝化甘油怕震动和碰撞,不怕烟火。

(2)人员准备:

危化品的运输需要特种车辆,还需要取得特种运输证的司机。严格说来,还需要具有专业证件的押车人员。

但影片里没有说有人没有这类人员。我是倾向于有专业司机和专业人员的。如果没有,该公司这么大量的硝化甘油是如何运过去的?日常怎么保管的?日常如何使用的?难道不需要运输吗?

所以,专业的人员和司机肯定都是有的。但这些人员只有在满足安全条件的前提下才会同意工作。而影片里的车辆就属于不安全因素。【其实,严格来说,该公司既然现场有这么大量的硝化甘油,现场肯定也会有相应的运输特种车辆的。所以,说没有运输车辆,我觉得是一个BUG。但如果有的话,这个电影的前提”恐惧“就不存在的。】

而美国的工会对资本家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公司不敢安排这些属于工会的专业人员去从事这件不满足安全要求的工作【不晓得是不是美帝的阴谋啊,没想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会如此强大!】。

那么司乘人员就不能从正式职工里选择。只能从非工会的人员中选择。

那么为什么不选择当地人呢?①当地人可能也有工会;②当地人出事之后,会面临家属闹事,高额赔偿等。

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当地流浪的外国人身上:①没有工会保护;②穷困潦倒,愿意冒险;③死后没人管,没人闹事,也不需要进行巨额赔偿。

当然,SOC公司项目部经理比尔·奥布莱恩还是很人性化的:

A、提前告知工作任务,告知风险,亲自演示硝化甘油的爆炸力。【不存在欺骗行为】

B、给与巨额报酬;【有分析说当时的2000美金,相当于2015年的20000美金。】

C、本着自愿的原则,可以退出。

D 、亲自把关,对司机进行考核;【其实是对公司负责,也是对司机自己负责。】

(3)路况分析

从影片看,这条路是项目部到井场经常走的路,大致分六部分,总长500公里左右。正常情况下,一天可到。

这条路熟悉的人还是蛮多的。比如”死亡四人组“里,就有马里奥和班巴俩人熟悉路况。从影片也可以看出来,马里奥和班巴也是比较冷静的,这跟他俩熟悉路况有关。而吕伊吉和乔先生是全程都高度紧张的。吕伊吉是因为本身得了癌症,虽然紧张倒不至于夸张;而乔先生从一开始就耍起了小聪明,最后到了心理崩溃的边缘。

这条路真正的风险路段只有搓衣板路和山路。电影中的”拐角“倒车处,其实属于”之字形“山路的一部分;高处”落石“,也属于山路的一部分。

出小镇的路、竹林、树林、进入井场的荒漠的路风险相对都是比较小的。

当然,影片为了情节刺激,在风险最大的路段虽然遇到了困难,但并没有出事。反而是在风险比较小的树林路段出了事情。

第一辆车出事不明原因,但显然是疏忽大意了。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班巴是熟悉这段路的。面对搓衣板路、之字路、高处落实等困难,他都完美解决了。进入树林后,班巴认为没有什么风险了,放松了警惕,开始刮胡子聊天。结果,很有可能是树枝的敲击、甚至于从树上掉落的枯木等,造成了硝化甘油的震动或者碰撞,从而车辆爆炸了。

班巴和吕伊吉,”像飞机起飞一样“,在爆炸中消失了。但他们把本来风险很小的树林这段路中间,炸出了一个大坑,且被炸断的油管还在源源不断的往坑里流石油。

这给马里奥和乔先生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当然,马里奥还是克服了困难,但害死了乔先生。

这段路况,在出发前,SOC公司的项目部的头头们是分析了风险的。他们采取的管控措施就是:①派出两辆车,两车相隔30分钟路程,以提升运输的成功率。②提早出发,尽量在一天之内赶到。

这个措施是有效的,且达到了最终的目的:确实在一天之内,炸药送到了。

但是,还有没有改进的地方呢?

其实,运送如此重要的危化品,真正的重点是实时路况的掌握,确保危化品运输过程中道路通畅。

如果是我,我会:

①再安排一辆空车、再雇佣两个人。让这辆车打头阵,提前半小时出发,以便及时发现危险路况。【这两个人必须是像马里奥和班巴这样对路况比较熟悉的。】

②在关键路段等候。比如搓衣板路的起始处。在后两辆车到达后,这辆车按照60迈的速度把搓衣板路跑一遍(也就30分钟路程),确保搓衣板路全程无障碍。【当然不是100%确保,但可以降低搓衣板路上的发生事故的概率,比如石块、还有印第安人放牧的牛羊、对面来车等等】。再比如,可以提前发现山上的落石,及早往回开去通风报信,确保危化品的安全距离。

当然,不是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事故发生,但至少对降低发生事故概率是有帮助的。且也不过是多增加了两个人的报酬(4000美金)而已。这点钱,对于SOC井场事故的损失,实在是微不足道的。

四、四人死亡原因分析

上面我们分析了,运输过程中最大的风险是实时路况不明。

但这四个人遇到的困难,都跟路况关系不是很大。

第一段搓衣板路,风险点居然是车辆用油不合格导致的。说明出车前的检查是多么重要。影片中,老奸巨猾的乔先生对胎压、汽车灯等都进行了检查,应该是绝对有必要的,也是极其正确的。但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要去检查油品。毕竟,加不合格的汽油,对SOC公司自己也没好处嘛。可惜,恰恰就有这么不负责任的员工,加了不合格的油

第二段路之子路口,完全是有惊无险。整个倒车过程,就让人不理解,指挥的人直接站在车辆的正后方,司机根本看不到后面的人,也听不到后面的人的声音。导致整个指挥的人根本发挥不了作用。比如乔先生掉落那一段。要我说,乔先生对之子路口的风险评估是极其正确的。只是马里奥不听,硬是凭借运气,挺过去了。

第三段的炸毁高山落石。当时应该说是最佳方案了。但对安全距离评估不够。车辆还要多倒一倒。但也挺过去了。

第四段过油坑,马里奥有点意气用事了。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马里奥亲自下坑去探明情况,毕竟他是司机。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并且是生死攸关的安全,难道不应该自己亲自去探路吗?

但马里奥却安排了乔先生去探坑,这也没有关系。等乔先生探坑完毕,摸清楚情况之后,他再去核实。然后再去开车,也没有问题啊。

但他却选择了让乔先生去探坑的同时,他去开车。

只能说,他对这个坑的风险评估不足,认为没什么。即使乔先生真发现了什么情况,在他眼里,也是胆小的乔先生在小题大做。

他让乔先生去探坑的真正用意,只怕是故意想整一整乔先生吧。

但很不幸,他害得乔先生出事了。最后死在了车上。

这段其实还是满合理的,跟马里奥的性格很合拍。如果全程马里奥都那么冷静,那就不是马里奥了。

也不会有后面拿到钱之后的得意忘形,最后跌落山崖了。

【未完待续】

 3 ) 中道的寓言一则

影片刚亮起来介绍演员,看到了男主演伊夫蒙当。想起了在福柯传记里看到过这位左翼演员和福柯的来往。刚开始的几个镜头很游刃有余地交代了故事的场景:中美洲,二战后,欧洲参战者被遗落在此地,有色人种凌驾于白人之上,他们流浪着,身无分文但想要离开,离开很贵。 片子在群像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强,很多小酒馆的场景都能交代好各个人物的性格,这点很厉害。作为民族志的意义很棒,记录下来了很多那时候的场景。 看到了公民凯恩对导演的影响:有很多个前后景同时的镜头,很喜欢。好莱坞男人片遗留:女性角色扁平,负担起保守、信仰和哭兮兮的角色,好莱坞经典人像打光可以证明这一切。 然后就是路上的障碍设置和悬念,玩得很棒,也是本片重点所在,值得一看:特写、蒙太奇、声音的控制、人物的立体,都很出色。在路上的人由于恐惧付出了代价。而成功拿到报酬的人,也因为恐惧的完全消散,付出了代价。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片子——中道的寓言。

 4 ) 生而为人

人类着实是奇妙的物种,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他显现出的那种排他性的疯狂真的令人齿冷,而一旦事不关己,又能真心地呈现出惩恶扬善般的热血,这么精分的状态,恐怕连人类自己都很容易迷失吧?!对于人性深刻的解读,才令这部电影有着强大的警示力度与看过后的深刻反思。面临险境与欲望,人们可以由相互竞争猜忌的不屑到沆瀣一气般的志同道合,也能够做出为达目的牺牲他人,达成所愿后却真切地希望自己的恶行没有真正伤及无辜。英雄与懦夫只一念之差,人性的轮回瞬间切换,极致的快乐也许带来的就是最后的疯狂,这样的乐极生悲,在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每个人都会以为自己会是例外,所以当他笃定地吹响了胜利的号角时,却丝毫不知那只是对世人最后的告别。非常棒的电影,真实的场景,触目惊心的氛围,虽然有2个多小时,却丝毫不觉得沉闷,反而有种意犹未尽的不甘。

 5 ) 缓慢转动的车轮

#TheGardenCinema# #CelebratingFilmNoir# 影片可以分为两部分,以发车为节点,前半以塑造人物和环境为主,而后半段悬疑惊悚感超强的主题内核。

电影的开场就充满荒蛮感,以被捆住的蟑螂作为定场镜头也预示着几个人的结局。前半段铺垫很有必要,也没有显得过于冗长,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发展都可以算作为后来的转变和对照做铺垫,尤其是人物关系的变化(这里有几个角色需要放在缺点讨论)。后半段张力主要来自希区柯克的炸弹理论和镜头与剪辑的运用,尤其是镜头。

镜头运用的太棒了,特写镜头用于构建紧张感,踩油门的脚,时速表,瓶中倒出的硝酸甘油(这场戏太精彩了,交叉剪辑特写镜头,敲着门的手指,弹着烟盒的双手,嚼着雪茄烟的嘴,直至引爆后目光聚集到那山坡滑落的一块石头)都让观众屏住呼吸把视线聚焦在这种随时可以夺走生命的事物上。最多的特写镜头还是车轮,不论是刚出发时那缓缓转动的车轮,还是轧断烂木头的车轮,亦或者在石油中夺去男配一条腿的车轮,在特写镜头下都有一种无法阻挡的强大压迫感。

片中也多次出现交叉剪辑,两辆车之间的交叉剪辑帮助角色间加强羁绊,油管中喷出的油和男主努力把车子拽出油湖增加紧张感,最后更有跳舞和货车蛇皮走位也是预警告诉我们事情不会这么结束。

缺点:前半段两个人物塑造的比较失败。1. 很多镜头来阐述原四号司机多桀骜不驯,结果面都没露就下线了,最后也只是跳舞露了一面,意义较弱。2.女主的意义过于工具人,只用于衬出男主的男性气魄。结局反传统选择的方式过于反智,我可以接受男主洋溢着微笑,也可以理解资本家对车动了手脚,无法理解蛇皮走位。

解锁新影院

The Garden Cinema - Screen 2

 6 ) 运命感式的表达

据我所知道的,我们试图从电影中寻找的应该是生活中不为我们所确切知道和确切掌握的东西。例如说幸福,例如说苦难。

《恐惧的代价》是那个年代的应有产物,在狂热的发迹梦与混乱现实间的对撞——从而使影片带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感情痕迹,乃至于是价值观、意识形态与艺术倾向。

影片的前段展示了一派小镇景象,有渴望出走的年轻人,有安足的小镇居民,也有着影片的主角:流浪汉。虽然故事的主框架并非是这个段落,但是会给我自身一些假想:如果不是拍这样一部电影,而是依照一个小城开始,拍摄成为《风柜来的人》,拍摄成为《站台》,拍摄成为《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或者《绿光》……会是什么模样?这样的假想是我自身相当抗拒那些悲伤的、表现小人物挣扎的电影——讨厌生活中的酸楚本质这一性格局限,恰恰也是我个人美学观的一种局限,恐怕更是在于我常对生活阴暗面抱以懦弱心态或者回避心态……我想我所希望的,并非是绝望型的电影,而是希望看见小生活中的小幸福,甚至最好会有商业型的HAPPY ENDING。所以我会喜欢影片中的某些小温情。比如流浪汉出发前的送别宴上,背景声漫过一段布鲁斯味浓的呛人的吉他,给这个悲凉的故事添加出的某种或许是悲天悯人的意味,这是导演在最客观的地方表达出的最主观的态度。

结合当时的情况,20世纪50年代初的设定环境南美,影片流露出的是某种运命感式的表达,不但在展示命运的荒谬,也展示了个人奋斗的荒谬。其基调充满了反思文明的气息,但手法上的冲突性结局令人相当不快。大概这就是法国导演Henri-Georges Clouzot's所喜欢表达的艺术。

 短评

《恐惧的代价》所呈现的两种影像机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类型思维之下对于巴赞的反讽,并对其真实性产生质疑,正如同在影片中,他令真实性与社会问题建立在完全架空的南美小镇之中,而这些群像般的非叙事性逐渐被一个相当简单的事件,却又被强烈的黑色宿命氛围与各种喜剧桥段作为支撑。克鲁佐营造了一个徳勒兹《时间-影像》的反面,时间-影像的危机被古老的运动-影像代替。从电影语言来看,是蒙太奇与特写镜头不断入侵,逐渐成为揭示关键时刻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平行蒙太奇与“最后一分钟死亡”完全回到了格里菲斯的时代,但影片似乎在此之前就早已完全凝结于Jo布满机油而濒临死亡的面孔之中,令《蓝色多瑙河》的炫技不过是机械降神的伪英雄主义,当它出现在影片的封面,即是对于作者反动性的消解。

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你负责开车,我负责吓个半死”。这种奇妙的关系,也是导演和观众的较量丫。152分钟的DC修复版,开场飞机降落小城一幕有被惊艳到。大转弯和炸巨石的紧张感也完美。对比了下剧照,掉进石油坑的修复效果,更加有粘稠和窒息感。路弯路直,人物性格的深化和转变,也带出“什么都没有”的命运归宿。

1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亨利-乔治.克鲁佐(法) :《曼侬》金狮、《恐惧的代价》金熊+金棕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夜》金熊、《红色沙漠》金狮、《放大》金棕榈;罗伯特.奥特曼(美) :《陆军野战医院》金棕榈、《水牛比尔和印第安人》金熊、《人生交叉点》金狮。电影史上只有以上三人获得过欧洲三大电影节三项大奖。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一小时起的公路历险实景豪华紧张得百爪挠心,择友线贯穿始终也是一波三折,男主浪子一搭上老江湖立马踢开胖子室友和倒贴女友,胖子开车时和美国硬汉迅速建立友谊而且证明自己也是条硬汉,老江湖却临危变狗熊甚至弃友不顾,牵出男主的种种薄情和人情味,人心炎凉,命运难料。

13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1.先后获得1953戛纳金棕榈与柏林金熊,此后单片只能参加一个A类电影节。2.克鲁佐的悬念设置与气氛营造极佳,后半程令人胆颤心惊紧张不已,可惜开头人物交代与铺垫部分过长。3.以小孩玩5只拴在绳上的蟑螂起首,命运缩影。4.蓝色多瑙河之舞,个体乐极生悲vs集体否极泰来。5.栅栏后什么也没有。(8.5/10)

1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挺过略显冗长沉闷的铺垫便是一路惊心,实打实拍出来的高难度实景场面配上准确的节奏和剪辑,看的人无比震颤,技术大帝克鲁佐;恐惧之旅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和变化在技术的推动下好生精彩,法国二人组入石油坑中着混身黝黑真是完美的总结和象征。

22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据说是最早把“交通悬疑片”做到了一个高度,不过千万不要把这部影片当成悬疑惊悚片看,否则会失望的。准确说,这是一部反映人性的黑色电影,电影心理刻画很精彩,结尾的意外虽然有点突兀,但确实是最好的结局,符合黑色电影的精神,蒙太奇配上《蓝色多瑙河》的音乐把那场悬崖翻车拍得美极了

24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首刷留给大银幕,没有被剧透所以全程心脏吊到嗓子眼一般的紧张揪心,情绪始终被电影所左右。剧作太强大,高潮迭起险象环生。剪辑和音效无比高超。角色形象生动鲜明,深刻表达人性的善与丑。结尾更添讽刺与荒诞,回味无穷。唯一不解是前车的结局没有交代清楚

25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危险作业生存指南,蔑视恐惧和深陷恐惧都是即将玩完的症状···铺垫也太长了点吧,五零年代能有这样的特效和场面实属不易,确能让人手心湿润呼吸急促,当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满卡车的硝化甘油

26分钟前
  • 彩虹几度
  • 推荐

黑白片看得我好兴奋,尤其是修复版的,画面好有质感啊!扣一星是因为:1、个人觉得那个拐弯的桥段实在拍得太费胶卷了,根本没必要往后倒那么多;2、第一辆车你能稍微透露下是怎么爆的么,不至于连片废铁都没了吧;3、要女主干嘛呢?被欺负么……种种比较不好解释的部分。

30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不要冒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获得戛纳金棕榈和柏林金熊,还以为多沉闷,没想到是类似《洞》那样的缓缓紧张、如履薄冰…去程的压力和紧张、回来的释然和放松,悬殊的心态继续酿成悲剧。“如果我一定要死,我希望自己仪表堂堂”

3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剪辑节奏与景别变化的教科书。所谓冗长的铺垫个人纬度反而是亮点,这正是古早经典的独有魅力,不急不缓地交代环境特征与人物面貌。而景别的使用以及叙事手法现今看来压根没有过时,或者说甚至没有过时:足以说明当下电影进步空间之小。石油是魔鬼的浴汤,这一主题亘古不变。即使被生命的温度所感化,空留皮囊终将驶向自我毁灭。

36分钟前
  • Aloysha
  • 力荐

前一个小时的背景人物介绍和铺垫稍嫌过长,但之后则迎来令人感到窒息的一个半小时。克鲁佐对悬念的把玩太厉害,53年的电影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如此惊悚好看。其实我更喜欢《乌鸦》的故事,但这一部又的确更精彩。PS:片名直译该是《恐惧的酬劳》。

4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惊悚公路片!记得看过彩色版的翻拍版但找不到那个片子了。。。据说是《超级玛丽》主角名字的来源???

45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太他妈的精彩了好么!全场几百人一起窒息,一起尖叫的感觉真不赖!两辆自爆卡车的死亡之路,四个老司机的绝命之旅。然鹅这个故事还是告诉了人们两个永恒却质朴的真理:1.重赏之下必有勇夫。2.乐极可是要生悲的。

4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前半段入戏很慢,看完整部才知道是预示了这些人的不归路。困死在小镇还是冲出去,横竖都是死,命运掌握在付得起2000美元的人的手里。开车途中非常惊险,我总是想起《速度与激情》,我完全没感觉的,却在这二十码三十码的换挡中冒了冷汗。牛逼。

52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今年北影节第一场,谢谢赛人推荐。慢速版《狂暴之路》,希区柯克炸弹理论的完美范例。1953年就能把爆炸和惊险场面拍到如此逼真,实在惊人。以“一根绳上的蚂蚱”开始,连场的动作戏都既有执行的实在感又有物性想象力,第一流的观影享受。为钱搏命的赌徒心态带来强人所难的道德困境,第一辆车爆炸时缜密经营,最为令人难忘。片名好像应该译成《恐惧的报酬》吧。

54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战后年代的绝望沼泽中孕育的黑色经典。前半段营造了人间炼狱的景象,充满各种燥热不安,痛苦焦虑,放大了人的各种本能,所有冲突都一触即发。这才让看起来荒谬的运送之旅,像是通往天堂的唯一路径。跟着悬疑的节奏,仿佛空气被一点点抽走,直到最后的令人窒息,油田的画面极为摄人心魄。

5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不读简介就看电影,开始以为是劳苦革命片,然后是赏金任务片,再然后是兄弟义气片,两个配角死后成了紧张的悬疑片,主角送货成功我以为是主旋律英雄片,人们庆祝时英雄得意忘形车祸死掉我才知道原来是黑色幽默片。断腿老配角一定是洗点加了机敏减了胆识,前后差距让人掉眼镜。

60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有趣的是,相比于长年在美国工作的希区柯克而言,克鲁佐或许才是真正对芬奇、诺兰以及当代美剧等商业类型作品产生直接作用的导演――影片不以社会文化的、精神分析的抑或影像自持的元素取胜,而单纯凭借玩弄叙事来营造悬疑感:公路片框架下的"闯关游戏",险象环生的种种细节巧合,渐近加速的平行剪辑,无不以渲染故事、操控感官为目的.然而正因其太过执着于"讲述",故事反而只剩贫瘠的枝干,失去了刺激之后的余味:电影没有显现为声画形式,而是仅仅成为了具有更强视觉烘托能力的惊险小说――攫住我们的乃是"恐惧的概念",并非恐惧本身;对电影媒介的误解即由此发端,如挥之不去的幽灵,一路纠缠着二十一世纪的好莱坞工业.

1小时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