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HD中字

主演:科琳娜·马尔尚,安托万·布尔塞耶,多米妮克·达夫雷,多萝泰·布兰克,米歇尔·勒格朗,约瑟·路易斯·德·维拉龙卡,卢瓦·帕扬,Renée Duchateau,吕西安娜·马尔尚,塞吉·科波尔,让-吕克·戈达尔,安娜·卡里娜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3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4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5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6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7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8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19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五至七时的克莱奥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黎,下午五至七时。美丽的女歌手克莱奥(柯琳妮·玛钱德 Corinne Marchand饰)正游荡在巴黎街头。她一袭黑衣,摘掉假发,面无声色地穿越着内心中的恐惧与焦灼。一切都由一份体检报告引发,她担心自己会如占卜的人所言,患上胃癌。忐忑不安的克莱奥游走在巴黎街头、咖啡厅、或是家里,遇到了各类形形色色的男人,她的情人或是朋友,对他们诉说她生命中的每一个段落,但似乎没人真正理解她。直到最后,她遇见了即将远赴阿尔及利亚战场的年轻士兵。在与他的交谈下,克莱奥开始重新看到了世界,坦然地面对现实。  由法国女导演阿涅斯·瓦尔达执导的成名作《五至七时的奇奥》,是新浪潮电影中一部举足轻重的作品。本片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黑白斗争怪兽娘~奥特怪兽拟人化计划~ 第二季比得兔2:逃跑计划明星学校风云 學校風雲幕末高校生神探特伦特 第二季江湖奇侠1950欲望都市第三季妈妈加我等于十幸福陷阱美国颂歌101忠狗续集:伦敦大冒险英语酒癖50人欢马叫克莱默夫妇熄灯号迷途的羔羊寻求正义夜莺2013瑰觅热带鱼1995罗德里戈·桑塔纳:我出柜了!大明嫔妃之攻心爱·之痕毒枭潜艇被迷惑的美女全城风暴死亡轮盘山村旅店尼克松邮差1994茶啊二中第一季体操公主第二季女人们2021汉诺瓦街男子游泳部 第二季恶棍少爷别碰我马男波杰克第三季心动的信号第一季克莉丝汀1987这个医师超麻烦某日某月粤语

 长篇影评

 1 ) 花絮

看花絮才知道,原来萨杜尔(就是写那本又臭又长的世界电影史的那位)在看了《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之后给瓦尔达写了封信,他说他看电影哭了很多次,——因为克莱奥与士兵最后去那医院的花园正是他的伤心地,他曾经与自己的妻子坐在那个长椅上等待诊断书,最后,他们等来的是噩耗。

年老的瓦尔达在纪录片中又回到了那张椅子上,又读了一遍萨杜尔的来信,——没想到老头这么伤感呢。

这就是电影可以带给我们的。

 2 ) 我的听觉语言观赏欲被极大的满足。

对观影又有了新的感受,看完我觉得我晕车了……

90分钟的时间里,我在前半部分逐步进入女主的人生,我仿佛看到了她的全部。为什么人会结果主义导向?因为有了结果我仿佛可以看到你的过去全部,我看到了现在的克莱奥,我仿佛知道了她的一生。她是个歌手,有些家喻户晓;她有个情人,但二人彼此隔膜,忙碌使她们时常分离,也不知为何二人并未掏心掏肺;她笃信占卜,一个常年服侍她的女仆比她更加迷信;她感知到自身生命力的消亡,陷入黑暗倒计时中恐慌不能自拔……

于是45分钟时间里,我看清了一个如同被圈养高阁的金丝雀(这种形象意指导演通过服化道全面加强了),自怨自艾,充满无助彷徨焦虑。

直到演唱完毕,换上全黑衣服的她,才突如其来的鲜活了。

她离开了她的职业(即男性审视带来的社会地位,他者赋予的价值象征)、她的女仆(也就是错误的迷信力量)和她一身金丝雀般的装备,试图在临死前叛逆的、自反的活一会儿。

于是,抱着将死之人的信念,女主成为了上帝之眼,灵魂上浮,怜悯苍生。

她先是遇到了不介意展现自身生理特征、将释放自己宣扬自己的身体视为自豪的女友。女友带着她徘徊,曾经被他人掌控的交通工具——taxi,换成了自驾(虽然女友才学车不久,但已经是女性意识崛起的萌芽)。下了车后,克莱奥发生了转变,她自主选择了乘坐taxi,这已经是独立的选择而非不得已的决定。她来到公园,一路下沉,下沉,曾经那些束缚她的、恐吓她的、吹捧她的都不见了,她走到人迹罕至的地方。踌躇之际,她遇到了军人。

或许转折发生在克莱奥观赏完一部早期活动电影放映机的电影后,她释然,她心理上决定接受自己的死亡但好像又不想这么快迎接审判(这里是否表达了导演本人对电影艺术的敬仰与喜爱)。

总之,整部电影所容纳的内容太广泛了,对白、音乐、音效一起来,画面反而成为了伴奏,为声音的韵律而服务。我醉了。

以及,老话说得好,人不能有太多镜子,越照越丑或越不幸……

 3 ) 现实主义遇到法式浪漫

影片的技法在某些时候似乎是具有误导性的:Cleo在街上徘徊,随机地走进不同的店里,抑或是过马路时避开来往的汽车,这些情景无法不让人联想起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巴赞甚至特意提及过《偷自行车的人》中男孩过马路的镜头),而正是在这场影响至今的电影运动中,现实暧昧性的意义被发掘,长镜头内时间流逝的价值被歌颂,电影开始获得自己的本体论地位。

然而,正如新浪潮的所有作品一样,在巴赞的旗帜下,法国人沿袭了意大利人的拍摄哲学,却创造出了与新现实主义相离甚远的美学,在他们的眼里,电影不必“触及”现实以获取力量及合法性,电影“即是”现实。

这就是为什么瓦尔达不惮于在这部从标题起就意指“真实”(5至7时,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与的等速流逝)的电影中夹杂各种各样的“私货”。例如,在咖啡馆中,Cleo意兴阑珊地旁听邻桌谈话时,内容却魔幻般地影射到她与(当时还未露面的)情人的关系;而那个在结尾出现的“聒噪的男性”甚至在影片开始就被塔罗牌所预言。事实上,电影中暗藏的“机巧”如此之多,以至于观者会持续地被这种影射与互文所愉悦(参看各种内容分析式影评)。这种剧情的设计感如若放在德西卡的电影中,一定会是灾难性的,它只会让父子俩的寻车之旅变成烂俗的狗血剧。但看看这部电影!在新浪潮的镜头下,电影的真实终于可以逃脱内容的现实性的藩篱,确立自身的价值。

值得花时间具体分析一下这种化学变化的产生过程。新现实主义情节的“标准”产生过程:就像寻找自行车的父子俩可能被大雨淋到,也可能没有;Cleo可能听到了咖啡馆中的谈话,可能碰到了那个聒噪但充满魅力的男人,也可能没有,这是电影的真实性得以确立的基石。可电影的真实性可以不指向其内容的“真实”,而这被影片中未加包装的隐喻,时常出现的跳接,以及无处不在的摄影机的“存在感”(想想路人对镜头的盯视,尽管它们可以被赋予“符合常理”的意义:Cleo的心理主观镜头。这又是一处“设计”!)所证明,即整部电影的故事不是“真实事件改编”,更绝不会发生于摄影机外的真实世界,Cleo存在,且“仅”存在于电影的5至7时。我们一切的感动与体验都完全地,毫无折扣地来源于电影,来源于摄影机后面导演的真诚、细腻、坦率的表达。在这个意义上,瓦尔达与雷乃达到了高度的相近,《广岛之恋》与《去年在马里昂巴德》都展现了一个迷人的时空,与好莱坞不同,它们延展,但迷人之处在于,它们的延展并不指向所谓的现实世界。

《Cleo的5至7时》并不是新浪潮的异类,雷乃、戈达尔、特吕弗,一代人都以这种方式实践着他们的理想。我们每每被这种坦率、任性甚至略显粗暴的表达所感动时,电影便以其本身的存在被世人所尊敬。法国人也许永远拍不出“反映现实”的作品,永远不会有德西卡,不会有小津、侯孝贤,但他们似乎并不需要:他们有电影。

 4 ) 生死之间的自我找寻: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浅析五至七时的克莱奥

阿涅斯·瓦尔达,被誉为“新浪潮祖母”的法国女导演 ,1961年的剧情长片《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是她最广为称道的作品。作为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五至七时的克莱奥》有着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等特点,最突出的则是其生活流的拍摄手法,将整部影片聚焦在克莱奥一日的五点至七点上。本影评则旨在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浅析这部作品,以下文字皆为个人观点,如有争议之处欢迎一起讨论。

一、世界是荒谬的

对于常人来说,荒谬是自己有一天晨起刷牙,突然觉得镜子里的自己很陌生。而对于克莱奥来说,荒谬则是自己起伏的一生被一副半新不旧的塔罗牌简单概括。

影片开始则是上帝视角的大俯拍,在塔罗牌近景和特写的切换之间,主人公克莱奥的命运也随之揭开:一个给她负面影响的寡妇带她离开了朴素的生活—她身边的女助理、和善慷慨的男子帮助她进入演艺圈—富有但忙碌的男友、很有音乐天分—她的歌手身份、一个邪恶的力量,可能带来坏消息—带着癌症检查报告的医生、一场争吵—感到被作曲家利用的愤怒、新朋友,健谈的小子—在公园认识的年轻军人、病痛—她可能患有癌症,死神—她或许会死亡……

塔罗牌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克莱奥便请求占卜师为自己看手相,但占卜师看了一会却起身拒绝,克莱奥便哭着离开。克莱奥离开后,占卜师关上门打开房间的另一扇房门,她对一个看报的男子说,“她得了癌症,命不久矣”,在这里,观众提前预知克莱奥的死亡。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生活是无意义的。克莱奥已大限将至,她所做的一切,所重视的一切,在作为旁观者的观众眼里都呈显出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带着这种荒谬感,观众走进克莱奥的生活,忧虑而又带着宿命感的音乐响起,克莱奥缓步走下楼梯,在楼梯旁的镜子前她对自己说“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二、他人即地狱

“他人即地狱”出自萨特的剧本《禁闭》,主要讲述了三个被囚禁的鬼魂,在等待下地狱的过程中彼此不断欺骗折磨,最后他们领悟到,永远和他人在一起本身就是地狱。

在克莱奥的生活中,女助理,爱人,编曲家,友人等他者则构成了她的困境。女助理以各种迷信约束她的生活,对她的内心需求不管不顾,只把克莱奥当做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搪塞她并且阻碍她。她忙碌的爱人则只把她当做一个美丽的玩物,偶尔献上一吻,并不给她真正的陪伴,在克莱奥表示自己生病后却只告诉她“美丽就是你的健康”。面对克莱奥的病情,两个作曲家也只是假模假样的穿上医生的服装,拿上超大号的针筒为她“治病”,他们忽略克莱奥的天赋,通过各种歌曲将她塑造成一个又一个形象,压榨克莱奥的情绪。于是克莱奥离开家,去寻找她的朋友,但朋友的幸福和喜悦依然也让她黯然伤神……

除了身边的人以外,陌生人的凝视也构成她困境的一部分。奉承她的售货员、标新立异的女出租车司机,吞青蛙和扎穿自己手臂的街头艺人,咖啡馆外被枪杀的陌生人等等,无一不侵扰着克莱奥的情绪,也促使她开始思考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多次出现镜子的符号,每一次克莱奥看向镜子里的自己时,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次重新审视。

巴黎以咖啡馆著称,瓦尔达两次把电影内景放在了咖啡馆。第一次是克莱奥与等待她占卜的助理,在这一段情节中,瓦尔达运用咖啡馆的镜子将他人的生活投射在克莱奥身边,克莱奥位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点上,她旁边的镜子倒映着一桌情侣的争吵。另一旁,助理与殷勤男人的寒暄也让她烦躁不安。

克莱奥第二次来到咖啡馆则是孤身一人,她在点歌机里投币点了一首自己的歌,她在自己的音乐中走过咖啡馆形形色色的人,却没有任何人注意到她,以及她的歌曲。通过克莱奥的主观镜头,观众的目光和克莱奥一起掠过咖啡馆每张桌子上陷入烦恼里人们,最后克莱奥走出咖啡馆,来到街道,

街道则是影片大多的外景所在、瓦尔达多次让克莱奥或步行,或坐出租车、朋友的敞篷车及公共巴士上穿梭过这些大街小巷。她从出租车窗往外看,被她美貌吸引的中年司机吻她的手,一群放荡不羁的美院学生因她的美推她的车……她一个人步行穿过街巷往身边看,看到自己被不同的人注视,被不同的目光打量。一个与人群逆行的段落同样值得一提,在这里她与人群背道而驰,这一段的含义简直不言而喻。这些段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手持,主观镜头等等,一方面向观众呈现出60年代的巴黎城市街头,另一方面也呈现出克莱奥等待检查结果前不安、焦虑、忧伤等心情。

三、自由选择,反抗荒谬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自由选择则是存在主义的精义,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人在这个世界上,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

那么,克莱奥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呢?六点零四时,克莱奥打碎一面镜子,她悲观地在破碎的镜子里注视自己,说这预兆着死亡。而在六点一刻,她在公园遇见了某种意义上同样也要奔赴死亡的士兵安东尼。

他陪克莱奥去医院拿检查报告,克莱奥则答应会去车站为他送行,两人在轻柔温情的背景音乐里离开公园,在一个三分钟的长镜头里,克莱奥和安东尼并肩行走,克莱奥慢慢打开心扉。

同样是在车上,当和女助理在出租车上时,镜头多是单人中景镜头,窄小的出租车空间内,每个人的距离都如此遥远。和女友的敞篷车则大多以全景拍摄,两人并肩坐在一起,但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两人又显得如此茫然。而在去医院途中的巴士上,安东尼和克莱奥面对面坐着画面的两侧,他们在注视中交谈,身边的窗外掠过巴黎的风景,他们还看到医生拿着装有新生儿的保温箱,两个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到医院后,两人并没有找到医生,他们在医院的花园散步,克莱奥称赞起医院花园的美景,这时她的心情已经发生了转变。在影片的尾声,他们在花园长椅上坐下,此刻,医生开着车突然出现了。安东尼担忧的询问克莱奥的病情,医生说克莱奥只需要两个月的治疗,让他放心离去,两人如负释重。接下来的镜头又饱含深意,随着医生的离去,两人忐忑的的身影正在他身后越来越渺小……

克莱奥究竟有没有癌症,到底会不会死,瓦尔达在影片的结局依然没有告诉观众,而是把结局定格在两人越走越近,互相对视的那一刻。世界是荒谬的,但人应该在荒谬中奋起反抗;死亡是无法避免的,但人可以自由选择如何死。安东尼说,死在战争是没有意义的,他更宁愿在爱情中死亡。安东尼还说,克莱奥的本名芙罗伦斯是夏神的名字,不过后来他又和克莱奥说今天是夏至,他记错夏神的名字,克莱奥其实是春神的名字。“但是春天在昨日已经过去了。”克莱奥坐在长椅上,她转身看向安东尼,安东尼也转头看向她。

“今天是芙罗伦斯的夏天。”

 5 ) 交社团作业

技术层面精巧,立意层面深刻的作品。将影片与观众放在等速流动的时间概念里,但情节上并没有刻意强调“时间流逝”的实时感,瓦尔达轻盈地呈现着生与死的沉重之时,近乎跃出镜头的焦灼的思虑与情绪就暗暗传达了一分一秒的漫长。而在影片中对于章节的划分与命名都具心思,把时段区间准确地指向行动的角色,也让叙事的中心在影片过程并不聚焦于克莱奥本人——如此“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变化对应了影片前后半段“凝视”这一主题的变化:前半部分是克莱奥作为被凝视的客体,在male gaze的无形裹挟与对她真实感受的敷衍中痛苦地纠缠着;而后半段则将克莱奥作为凝视的出发点,对前半段的困局进行了一种反躬,以female gaze探讨女性的身体与美感,以及克莱奥作为个体、女性、公众人物的社会定位与自我思考,是给自己卸力、让自己赤裸的释然过程。

克莱奥的长镜头、跳切、失序与运动镜头,以及诸多的帽子、墨镜、镜子等等线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体验,却并没有让影片流向晦涩。影片选择以一种轻柔的方式呈现克莱奥的转变,足以让对于生死观念的探讨,对于超越性别视角的个体、人际思考都显得轻盈而老练。塔罗牌上的事一件件照应发生并没有带来苦涩的宿命感,相反地,克莱奥在这煎熬的一个半小时里一步步走向了本我的自由与超脱。

 6 )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洛阳电影资料馆•第二十四期】2011.3.6日“趁生命气息逗留”
    ——三月放映主题“摄影机前后的女性”之阿涅丝•瓦尔达


映前:简介阿涅丝•瓦尔达

“走上导演之路的阿涅丝•瓦尔达”

阿涅丝•瓦尔达1928年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1940年为了躲避战祸到了法国,在巴黎念书,21岁便成为一名摄影师,并前往古巴、西班牙等地从事纪实摄影。(可能是受战争的影响以及纪实摄影师的从业身份,她的作品往往有着一定的政治倾向,比如今天这部影片中对阿尔及利亚战事的关注,以及之后的《向古巴人致意》、《远离越南》等在政治上直接表态的作品。当然,在我看来瓦尔达作品中的政治倾向并不形成她电影的魅力,只是她作为电影人一种社会意识的表达。)

1954年,在没有就读电影学校或学习电影制作,甚至连导演工作证都没有的情况下,瓦尔达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短角情事》,开始成为导演。这部早于“新浪潮”五年的作品(法国电影新浪潮1959—1964年),以独特的叙事结构及低成本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师是后来拍《广岛之恋》的阿伦•雷奈。)这部电影也被称作“法国新浪潮的第一部影片”,瓦尔达也开始被称作“新浪潮之母”,当时她只有26岁。

“瓦尔达与法国电影新浪潮”

瓦尔达曾在访谈中说:“毫无疑问,在1954年,现代电影的大门由我敞开,

把电影带向新的类型。在这新式电影类型里面,我肯定是仅有的女性。某种程度上我成了楷模,全部男性和一个女性!”可以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其实还有杜拉斯)。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其中“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等人都是如此;而“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翼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斯、罗伯—格里耶等,戏剧家阿伦•雷奈等。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

从以上划分来看,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确实很难归类,因为她的风格也兼具两者的特点,但更多的是将其归类为“左岸派”。

“瓦尔达电影的女权主义思想和精神感染力”

瓦尔达的电影,尤其是这一部经常被挂上“女权主义”的标签,而且被看作在60年代末期于法国诞生的“后女权主义”思潮的先声。之前的女权主义多是强调两性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强调其实更是加重了对女性尊严和利益的损害。“后女权主义”,也是流传最广的女权主义认可正确的斗争方式应该是用女性的话语创建女性文化,争取和掌握女性的话语权,通过女性的话语实践成为话语和社会的主体,从精神(意识)层面而不是物质(肉体)层面来争取女性的权利。

《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阐述了女性自我意识从觉醒到斗争再到完成的过程,和这种后期才形成的女权主义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表现了瓦尔达那高度超前的女性意识。

但《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的魅力并不于此,在我看了瓦尔达只是在这部影片中从自身的女性视角表达了对人类通用的主题,即“美”是外人的观感,而“快乐”才是主体自身的心灵感受。纵观瓦尔达的电影作品,始终洋溢着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精神。


赏析:《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

“关于片名和‘真实电影’美学”

1961年的《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瓦尔达最备受推崇的电影,主要表现在影片的对时间的实验性以及内涵表达的丰富性。

影片中的时间同现实中的时间是等同的,瓦尔达采用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相融合,充分展现了女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腻过程,这与当时新浪潮所推崇的纪实美感相吻合,从“真实电影”的美学出发,最大程度发挥摄影机的纪录功能(但瓦尔达不是第一个拍摄这种“实时电影”的导演,1952年的著名西部片《正午》是一个先例。)

片名《五点到七点的克莱奥》是一个法语谚语,指的是会见情人的时间(5点到7点是在工作后和回家前的一段时间)。而影片停在6:30,克莱奥和邂逅的大兵互望着沿着林荫道走下去,以光明的结尾给人无限遐想。


“女性魅力和对生命的关爱”

影片塑造了克莱奥这位讨人喜欢的魅力女性角色,有些小迷信、有些蛮横、有些反复无常的可爱,摄影师出身的瓦尔达对捕捉女性身上特别是面部的细微情绪变动尤其在行。

影片可以分两部分来看,前一部分可以说是世界对她的影响,强加在自我身上外在的习俗、社会机制;后一部分则是她对世界的感知,对纯朴、自然状态的

回归。讲述一个女人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冲破各种社会性的压抑、约束,找到本真的自我,而它批判的矛头,显然指向的是各种外在的社会机制。

“戈达尔的出演以及一些细节”

戈达尔和他御用女演员安娜的那段默剧演出,可以说是影片的神来之笔,也是点睛之笔。看懂这段默片的隐喻,也就看懂了整部影片表达的主题。(戴着墨镜——有色眼镜,象征习俗、社会机制的戈达尔认错了自己的女友,闹出悲剧,直到他抛去墨镜,才找回了爱情)。

其它细节:
前三分钟的彩色与之后的黑白世界——等待过程中人物的焦虑和绝望
两种发型——前后两部分的心理转变,外界的观感与本真的美感
街头杂耍——外在事物成为内心体现
跳切镜头——加深恐惧,对约束她生命的各种社会机制的厌恶

总之,瓦尔达的影片蕴含着对生命热情的关注,同时有着难得的实验倾向,导演生涯中对生命本身和电影本身无休止的探索精神弥足珍贵。

活动链接:
http://www.douban.com/event/13516833/

 短评

很多人说瓦尔达是“女版戈达尔”,要我看比戈达尔细腻多了。尔达已抵达,达尔未达尔。

6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女人拒绝丑陋,害怕平淡,恐惧死亡。她歇斯底里,然后恋物;她卖弄风情,但难掩骚动;她自恋自赏,因此更加自卑。她若即若离,却只愿独善其身;她欲拒还迎,最终选择了释然。“我以为人人都在看着我,我眼里只有自己,这让我疲惫不堪。”

9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力荐

瓦尔达第一部女性主义/剧情长片,客观现实与抽象意识,人生与艺术,公众与个人,客体与主体,对立暧昧及二元化。片头塔罗牌之后全部为黑白,两小时流逝的时间内巴黎街头林林总总的人群风物,被癌症恐慌占据的畸变视角。“电影书写” 结构细节,身影常出现在镜子里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重看#想不到这么一部泛着轻快幽默,散发轻盈气息的影片,其实关乎死亡侵袭的恐惧与焦虑。现时真实时间与电影内置时间同步,代入角色感受分分秒秒的折磨,时间汩汩流淌在影像中。结构相当工整,以脱假发为分水岭,意味她自此褪去外在的浮华虚荣,开始自省内敛;从高傲的受宠玩偶到留意周遭普通面孔,众声喧哗的言语化作无数宇宙碎片,一切仍在既定轨道上运行,唯有自己失落在难以启齿的黑洞,这种混乱失序与大量运动镜头结合,极其美妙。印象深刻:1、插播数次阿尔及利亚之战;2、小奶猫抢戏(瓦尔达真是猫控啊!)3、插入短片《麦当劳桥上的未婚妻》,可爱。4、充满各种死亡征兆的暗示,镜子的分裂。

1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记得第一次遇到这部电影,还是在某大学入学考试的名词解释题上。结果没有答出来,后来面试也没通过。过去至现在的荒也君,看完后认真复习了下自己。

15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无论装逼与否,新浪潮代表作总能让我不自觉的进行一些行为模仿,譬如一进博物馆就玩笑说看谁跑得快,一到中东国家的宾馆洗手间就装作自己被拷打,一上欧洲城市的街头就旋转着做卖报态,当然是体现某种共同信息趣味的人来疯。看完此片后的次日,我也在下午5点到7点留意了自身。克莱奥怎么能做这么多事!

16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6月21日看發生在6月21日的電影成就達成。我只是路過來給你一個吻👌🏻 on a tout le temps 👌🏻

21分钟前
  • AngelaWood
  • 还行

DVD时代没有看过的電影,现在成了电影经典,不看感觉不好意思和别人对话。电影是流动画面,从下午五点到晚上七点而且拍摄也是按照这个时间拍摄,从电影画面里面的路人眼光看,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半纪录片创作,长镜头,片中片,各种各样的调度,当然是导演的成名作也是著名的電影代表作,看过而已!

25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现在想想,电影真特么有意思,无论是因为早期的胶卷时长原因,还是因为经济账或观影效果的原因,最常见的90分钟,既能描绘一个人事无巨细的一生,又能表现一群人惊鸿一瞥的一刻。它何止延长了我三倍的生命,更拓宽了我生命的深度。怪不得老有人说我跟谈过十几个甚或几十个女朋友一样,在电影里,那才是阅女无数。

2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他害怕战争,而她害怕癌症。在他面前她不再是个惹人怜爱的洋娃娃,而是她自己。这是瓦尔达的女性主义观点,也是一个女性自我寻找与完善的过程。且不说电影时间与真实时间的完整对应,电影里的空间分割也令人惊叹:克莱奥在帽店的玻璃橱窗与镜子间穿行的流动影像暗喻克莱奥的复杂心境。

30分钟前
  • 凉水
  • 力荐

很难想象瓦尔达如此严肃地探讨了生与死的问题,科琳娜·马尔尚简直像是安东尼奥尼的莫妮卡·维蒂,只是她并不那样无所事事,而是如此焦躁不安。女主角观看着路人,路人的私语时常清晰可辨,那些在电影里往往一闪而过的存在,被瓦尔达的摄影机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主体地位(拿过相机的人,一定会了解那种警惕的凝视;镜头就是权力的化身),这就是她作为导演的权力,也是她作为人的关怀:对主角,对路人,对生命,对一切……她从未改变。

31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前半部分“美丽”的女歌手不论是形象还是内心都是别人所想的她别人塑造的她虽然光鲜但却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虚荣的驱壳,影片的后半部分从拽掉假发开始她才成为了有血有肉的真自己,怀疑得了“绝症”成为了一个女人的自我破茧而出的契机。。。PS其实真正的绝症是那个“假我”

36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一个半小时。故事时间和影片时间等长。其实可以更先锋一点,全片黑白混用,凡克莱奥的主观镜头皆用黑白,其余则用彩色,镜头调度上也多做一些分立(所谓不分享画面空间)。瓦尔达的片子真是好,结构精巧,叙事流畅,情感充沛。本片音乐有结构性的作用,主观镜和移动镜头也颇赞。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没想到是这样中产的Cleo。不过也恰如其分,中产才拥有钟表和“时刻”。所以最后士兵人为将“七点”提前,是一种来自无产的反叛。多余的半个小时,是给爱情的吧。

4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 星期二不能碰新东西、车牌不吉利、破碎的镜子,哈哈,这么迷信的巴黎人…令人陶醉的摄影,不忍心走神一秒。与观影同步的17:00-19:00时间轴,90分钟的观赏,30分钟的遐想。“亲吻还是想念,亲吻不够就会想念”、“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都随时奉陪,我总是拿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人人都宠我,但没有人爱我”、“我的身体让我快乐,而不是骄傲” 爱能让人消除恐惧。游走巴黎街头,上车下车,驻足停留,眼神对视,相互倾诉…最后20分钟就是《爱在日落黄昏时》啊:你的火车快赶不上了,“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4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彩色塔罗牌开场如同一个被仪式性赋予的人物身份,以及预叙,我们随后与Cleo共同投入黑白的世界中,一切命运似乎都已决定,一切都是病态而残缺的,自由意志不再可能。Cleo所畏惧的,恰好是组成《五至七时的克莱奥》这部影片的重要元素:时间绵延,而这正是一部“实时电影”。随后她逃了出去,逃出了“众人之妻”的异化状态,逃出了空旷的房间,街道是其焦虑的外化,一方面是Cleo对于绵延的逃逸(雕塑是永恒的此在,而电影则是永恒此在的回归),另一方面,则是不祥征兆的闯入。与此同时,瓦尔达给出了一条存在主义式“拯救”的道路,从“未来的时间”转向“余剩的此在”。

4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瓦尔达足够细腻,她精准的刻画出一个悲伤、恐惧、濒临崩溃的女人是如何认识自我的。她频繁使用跳切来展现奇奥的变化——从明星到一个“赤裸的人”。电影到6点30分戛然而止,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就像那彩色占卜镜头中测试的未来不过是对生命的亵渎,那90分钟的“真实时间”才是生活的真相。

53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1.不仅电影与真实时间同步,还再现了死亡恐惧与寻求真我的心理时间。2.快切的主观镜头-街边行人+相关人物,咖啡馆顾客描摹,橱窗/镜中叠影。3.高达与卡里娜的无声短片,摆脱墨镜与脱去假发,戴不合时宜的黑帽,人体模特的隐喻异曲同工。4.与临行士兵(另一"将死之人")的邂逅让克莱尔袒露自我。(9.0/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很喜欢本片的摄影,稳重而生动、有重点。瓦尔达34岁时拍出的代表作。从细腻的女性视角出发,达到一种普遍人性的释放。巴黎街头的一切人和景在等待诊断结果的女主人公眼里都有了象征意义,但最后观众跟她一起意识到,自由来自象征符号褪去后的生活的真实。片中片「在桥上」也是一则隽永的哲理小品。

60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浮华的女歌手因为可能的癌症消息而濒临崩溃,而爱情让这煎熬的两小时柳暗花明。瓦尔达奶奶的新浪潮代表作,在看似不可能的人物身上呈现女性主义,模仿人眼的记录式镜头含蓄而细腻。戈达尔客串的片中片太有趣了~!(今年最后一部电影,2017年ciao)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