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

HD

主演:艾米·怀恩豪斯,茅斯·达夫,马克·容森,托尼·本内特,皮特·多赫提,拉塞尔·布兰德,娜塔莉·科尔,弗农·凯伊,艾丽西亚·凯斯,杰·雷诺,大卫·莱特曼,格拉汉姆·诺顿,苏菲·拉沃斯,乔纳森·罗斯,杰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艾米 剧照 NO.1艾米 剧照 NO.2艾米 剧照 NO.3艾米 剧照 NO.4艾米 剧照 NO.5艾米 剧照 NO.6艾米 剧照 NO.13艾米 剧照 NO.14艾米 剧照 NO.15艾米 剧照 NO.16艾米 剧照 NO.17艾米 剧照 NO.18艾米 剧照 NO.19艾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艾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获得7座格莱美奖杯的艾米·怀恩豪斯,于2011年7月23日,因饮酒中毒而去世,享年27岁。此纪录片公开了一些艾米生前的私人影像,并且希望从艾米本人的角度来揭开这场悲剧的背后真相。制片人James Gay-Rees表示:“这样一部拥有当代性的影片,能够抓住时代精神,以其 他电影无法达到的方式来解读我们所处的世界。”  艾米·怀恩豪斯被认为是这个时代最杰出的爵士女歌手之一,除了慵懒沙哑的嗓音,她总是顶着高耸蓬乱的蜂巢头,化着极致夸张的烟熏妆,穿着凌乱暴露的衣衫,让所有人的视线都被她吸引。她的歌曲仿佛来自深不可测的心底,有一种蛊惑的魔力。然而可悲的是,艾米却成为了自己的成功、媒体、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囚徒。这个社会中,人们一方面赞赏她的才华,在另一方面也毫不留情地在伤害和消费着她。孟母三迁那就是我的世界2023夜车2007我的亲亲老板宝贝河豚之家:神奇的珊瑚礁落花洞新娘无境之兽杀之恋(粤语版)恶搞之家第十五季超人前传 第九季青涩花开终有时和你在一起我的小小英雄爱在屋檐下2001候车大厅钓神我去上学啦第二季爱,不止你我冲破囚笼Boys Planet痕迹第六感2003大清盐商单车少年大怪兽的善后处理蛋黄哥大冒险野良神第一季女神跟我走蓝军出击与马克·容森探索声音奥秘拜托了!别宠我第五季大魔术师粤语版第六感驱霾偷天游戏挪威7·22爆炸枪击案专列一号七剑下天山之封神骨佣兵特战队锻刀大赛 利刃争霸 第二季韦恩第一季初恋日记2017

 长篇影评

 1 ) 旧文 | 27Club是传奇,但白发苍苍更是

2017-10-02

第一个版本

0

熬夜毁一天,再熬我是狗好吧。

压力很大,或者说,觉得自己很没用。

很多事情不敢开始,因为害怕做不到想做到的样子。

清理一千三百首的曲库如此,做酒如此,写这篇文章如此。

难得的一段没有机械重复的学习工作的空闲时间里,面对这些倾注心血的东西,却开始感觉到了疲惫和畏惧。

不过时间不是用来浪费的。

所以搞杯喝的给自己打打气,硬着头皮上。

1

今天要写的还是Amy Winehouse,之前熬夜就是突然看到了她的那部纪录片。

冷静、沉默、克制,因为纯粹真实就能给人情绪。

她不是网上搜索出的第一印象那样,就是个酗酒吸毒年纪轻轻把自己玩死的明星,歌曲声音磁性点外貌美得复古独特点只不过是附加品而已。

在她逝世后这么久,我们都还像当年那群名叫狗仔和脱口秀主持人的刽子手一样,满足着自己变态的猎奇心,挥舞刀子捅着一个不加掩饰鲜活脆弱的心脏,看滚烫到腐蚀自己尸冷皮肤的血液飞溅一脸来消解茶余饭后的无聊。

对,就TM只是无聊而已。

她是我认为的最纯粹的歌手之一。她说当时能听到的歌都假得令人作呕,所以她要尝试自己写歌,写自己的经历和情感。

所以她只有两张专辑,毕竟每一次演唱都是拿起手术刀血淋林地剖开自己、迎着苦痛剖析自己,哪有别人给歌就录那么容易。

她写的都是些什么?写前男友的懦弱,写失去劈腿的男友,写戒毒,写老子就不是个你们以为的正经好人。

就像是很多歌手一煽情恨不得你陪她一起流眼泪,但Amy不是这样,你看着她在那里在聚光灯下流泪,她在自我解剖,她深陷绝望,但你能感觉到她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拥抱,她并不绝望,所以,每每这时,你只能尊重只能尊敬。 ——豆瓣 “毒牙小僵尸”

真实的歌手,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人。

在电视采访里气愤又有点小委屈地说“老子恨死往歌里加弦乐的混音师了,他根本没考虑老子的感受”。

“对我来说,‘成功’就是和有趣的人一起工作,不用管乱七八糟的鬼事,想录歌就录歌。”

这些话说得就像个傻大姐一样。

但过惯了虚伪的和气,人们看见真实,就像看见怪物一样。

她不想出名,不想被公众监控和指点她的言行,她不想遮掩伪装成赚钱而已的乖人偶。

她是一个会喝酒会抽烟会纹身的普通女孩而已,喜欢唱歌,喜欢在朋友面前露出一嘴大牙傻笑的一个傻女孩。

即使她无助地依赖儿时出轨的父亲却阻止她戒毒,还私自带摄影团队公然暴露她戒毒静养的度假,

即使她同情和迷恋的男友抛弃她之后带她染上毒瘾,两次把她的心扎成了泥,

即使她沉沦,颓败,吸毒过量送进医院,和男友浑身针孔一鞋血迹地出现在街头。

但这就是她真实的样子而已。

在一个人最脆弱最糟糕的时候,一群名叫脱口秀主持人和狗仔的人渣,用言论自由光环下的无耻调侃和闪不尽的闪光灯火上浇油,借刀杀人。

绝望的她甚至说,“如果不要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

身体极差地她昏睡中被公司拖上飞机。她喝醉酒,在台上四处寻求乐手的支持,在台下一片“不唱歌就退钱”的讨伐嘘声中,像个哭干眼泪后疲惫畏惧但坚定的小孩一样,慵懒地坐在音响上背对观众。

拿着毁了自己职业生涯的赌注取消所有巡演之后,她蹦蹦跳跳地登机,开心地只想着可以参加好朋友的婚礼了。

只是这个单纯得通透的灵魂,脆弱衰老得拿刀捅在层叠疤痕上满满流不出血得心脏,还是没等到婚礼到来的那天。

Everyonesayslifeisshort,butwenevertreatitseriouslyenough. Yousee, Lifeteachesyouhowtoliveit,ifyoulivelongenough. ——Tony Bennett

题外话,

我不喜欢跟弹幕一起无脑喷她父亲她经纪公司贪财和她男友是个渣男之类的。

她男友带她吸毒,算是她全无自我地爱这个男人的后果而已。

说实话,心疼,但这是她的选择,我也尊敬她的选择。

但出狱后的男人,谈起那个在他要割腕自杀的时候砸烂酒瓶割破自己手腕说“接下来你做什么我就跟着你做”的女人,是这么说的。

“I am a handsome fucking guy, I ain't on heroin. I'm going to the gym a lot, I dress well. So what the fuck am I doing wasting my time with her?

2

我曾经有个信条。

livefast, dieyoung, be wild, and have fun. ——曾经瘦过的肥雷女士

你们应该知道我不忌讳死。

我也曾经无数次地想过,

像我这种我都懒得费心概括的不学无术的酒鬼,要是在最年轻放浪的时候,抱着一颗熏成灰黑但还能泵血的心脏,体面或狼狈得自由地没有睁开眼的机会,

真是心向往之的终极浪漫的事情。

但现在有点不一样了。

虽然这一切依然终极浪漫,

但是我不可能想死了。

Amy是不想加入27 Club的。

“I dont wanna die.”

很多年纪轻轻的年轻人在这个年纪,都以为放浪熬夜蹦迪鬼混酒烟黄赌毒,搞颗绝望黑洞的眼神,再来个浪漫点的死法,就算人生全体验无憾大圆满了。

我就不说我了,至少黄赌毒我是不搞的。

但这只是,一小部分的人生而已。

除了年轻时候的你自以为是全世界的愤怒绝望麻醉自我伤害

你还有

梦想的实现和破灭,

毕业和亲友逝去的聚散离合,

有工作和生活方式的纠结,

有钱权的蔑视和攀逐,

有终生伴侣的纠缠,

有陪伴另一个小生命的成长,

有看着他在我们这个年纪和当年的我们一样愤怒绝望麻醉自残,

有看着他变得苍老温润沉默但坚定地长满胡渣,

有和当年挣扎放浪在酒馆里跳探戈的老婆子抱保温壶一起晒太阳,

有搭木筏带安眠药看着海上的晚霞安静离开。

人生还有很多折磨和夹杂其中的酸甜迷醉。

这个年纪的,即使它再热烈刺激,痛苦钻心剜骨得浪漫,

但这只人生很小的一部分。

心皮布满铁锈,一碰就撒一地,疤痕重叠,

但心不死。

鲜活粉红,刀刀迸血,

但总是顽强地愈合,留疤。

至死方休。

有人说过,疤痕是最酷的纹身。

比起把生命燃尽在酒精和毒品里的一团明火,

像一根烟一样,

花上一辈子烧成烟灰,

苦呛中的回甘,

才更是苦行和灼烧的终极浪漫。

 2 ) 《艾美懷絲》:在那巨大名字背後的小女孩

艾美懷絲(Amy Winehouse)在音樂事業上的成就是無人可否認的。她憑藉著兩張錄音室專輯瞬即登上巔峰,橫掃各大國際音樂獎項,包括五座葛萊美獎(Grammy Awards)。短短不到十年的音樂生涯,艾美懷絲早已在許多人的心中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山姆史密斯(Sam Smith)自認深受她的影響,而愛黛兒(Adele)也是因為她開始拿起吉他創作。艾美懷絲的才華確實為她的人生譜出一則傳奇,但傳奇的崛起往往伴隨戲劇性的墜落。2011年7月23日,她被人發現陳屍於倫敦寓所內,死因是酒精中毒,得年27歲。

艾美懷絲的人生彷彿是跟著其他天才音樂家的腳步走,吉米罕醉克斯(Jimi Hendrix)、科特柯本(Kurdt Kobain)、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還有數不盡的音樂人都是在年少時才華盡顯,直到27歲便早早離開人世。從結果來論,謎樣的早逝幾乎是傳奇故事命定的結局,好似唯有如此,才值得人們反覆推敲、填補謎團中的空白,並且加以傳誦。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阿西夫卡帕迪亞(Asif Kapadia)執導的紀錄片《艾美懷絲》即是如此,只不過他無意在傳奇之上錦上添花,而是試圖拼湊出隱藏在「明星」之下,那如同你我,只是一般人的艾美懷絲。

電影通篇構築在艾美懷絲過往的私人影像,以及少數的公開演出之上,故而觀眾看見的,絕大部分是舞台之下的艾美懷絲。影片伊始是少女時期的艾美懷絲,脂粉未施的雙頰帶點嬰兒肥,模樣純真也有點傻氣,卻已微微透露出在歌唱上的自信,以獨特嗓音為好友唱生日快樂歌。這樣的她,實在很難與後來那位頂著蜂巢髮型、化著誇張貓眼妝的艾美懷絲作連結,唯一可辨別的是天生沙啞的嗓音。艾美懷絲滄桑的聲線實在迷人,搭配她詮釋歌曲時隨興卻情感豐沛的態度,總讓人以為她早已看盡世事,然而真實的她卻恰好與此相反。片中的她,只是個率真(Frank)的小孩。她毫不掩飾自己的情緒與想法,即使已成為歌手,甚至是明星,她依然學不會世故與虛偽,如此才能在廣播節目中公然表達對編曲的不滿,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毒品的需求;即使鏡頭就在面前。

正是這份率真,讓艾美懷絲只能將自己攤在世人眼前。細探她所創作的歌詞,不難發現其中紀錄的都是最私密的想法,尤其是感情生活,更是她極為重要的靈感來源。出道第一支單曲〈Stronger Than Me〉是寫給第一任男友:「You should be stronger than me/You've been here 7 years longer than me/Don't you know you supposed to be the man/Not pale in comparison to who you think I am」,顯見艾美懷絲十分渴求愛情、更需要倚靠男人來換取安全感。有評論指出,阿西夫卡帕迪亞採取的敘事觀點流於刻板的性別印象,但我以為,與其說艾美懷絲是「依賴愛情的女人」,倒不如說她是一個在尋找穩固依靠的小孩。艾美懷絲的父母在她9歲時分居,而父親此後幾乎從她的成長過程中缺席,或許是因為如此,讓她總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找尋「父親/男人」的形象;只是,她身邊的男人卻老是將她推向黑暗的深淵。

從影片來看,布雷克(Blake Fielder-Civil)無疑是艾美懷絲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之一,她的第二張專輯《黑色會》(Back To Black)呈現的就是和他之間分分合合的情愛糾葛。一般輿論認為,布雷克正是誘使艾美懷絲開始接觸古柯鹼與海洛因等一級毒品,進而沉淪毒海的始作俑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來看,布雷克絕對不是好情人,但艾美懷絲依舊為他深深著迷,甚至愛得難分難捨、患得患失。原來艾美懷絲戒不掉的並非毒品,而是愛情,「愛是失敗遊戲,」(Love is a losing game)她唱道。如同王菲和伊能靜,艾美懷絲可以為了愛情放下事業,但也因為愛情,讓她醞釀出足以創造事業巔峰的能量。《黑色會》專輯為她帶來國際性的成功,包括艾爾頓強(Elton John)、傑斯(Jay-Z)、邦喬飛(Bon Jovi)和賈斯汀(Justin Timberlake)等藝人都一致推崇,全球銷量更突破600萬張,並囊括葛萊美五項大獎。雖然因為吸毒史遭美國拒發簽證,無法親自到場領獎,但仍無法掩蓋當晚她所綻放出的璀璨光芒。

亮眼的成就勢必帶來媒體的強烈關注。無庸置疑,艾美懷絲是個才華洋溢的爵士歌手,東尼班奈特(Tony Bennett)對她滿是讚賞,可是她不是「明星」,她也從未把自己當作「明星」。如果媒體是把雙面刃,那麼變形而成的狗仔文化更是如此,是故任何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但是這15分鐘的代價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在大紅特紅之後,艾美懷絲開始成為鏡頭的焦點,鎂光燈不停閃爍,看似照亮她往後的人生道路,可這景象卻令人看得驚心動魄。不同於晚幾年竄起的女神卡卡(Lady Gaga),艾美懷絲顯然不懂得凌駕於媒體之上,甚或是操弄媒體,於是她只能像隻代宰的羔羊,脆弱無助地蜷縮在鎂光燈強烈的光芒底下,任憑記者之筆惡狠狠地宰割,最後在轉瞬間從最受歡迎的人墜落成最不受歡迎的人。諷刺的是,此時艾美懷絲的父親早已深暗媒體文化,開始帶著攝影機強行侵入她的私生活。

紀錄片上映之後,艾美懷絲的父親米契懷絲(Mitch Winehouse)極為不滿,認為影片對他做了不實的指控,同時更有誤導觀眾、忽略艾美懷絲的音樂才華之嫌。阿西夫卡帕迪亞的紀錄片固然偏重負面的刻劃,但我想他只是意圖藉此剖析艾美懷絲人生悲劇背後的真相;或者說,他意在還原那個躲在「艾美懷絲」巨大光環底下的小女孩,那個坦率真誠卻又脆弱無助的小女孩。畢竟一場悲劇的產生,不會只有酒精和毒品,那太簡化一個人和一場人生了。唯有除去眩目的光芒,才能看見最為真實的樣貌;而那樣貌極有可能醜陋不堪。

對深愛艾美懷絲的歌迷而言,這部紀錄片呈現出的影像確實殘忍,特別是看著她在喝得爛醉之後,被經紀人趁機台上飛機,送至表演場地;又或者是看見她在舞台上嚴重恍神、無法演唱,遭觀眾倒喝采。這些畫面出現在大銀幕上時,我們彷彿成了那些看笑話的媒體,冷眼旁觀她的種種糗態,甚至是落井下石,卻無人願意伸手幫她。回歸到紀錄片的中心問題:到底是甚麼原因造就艾美懷絲的人生悲劇?是布雷克、米契懷絲,還是艾美懷絲自作自受?導演沒有做出任何評判,卻讓我們覺得自己難辭其咎。

 3 ) Amy,一个大写的女人

去英国前,有个英语老师说,太阳报的第四版总会有裸女的照片。在纽卡斯尔火车站买的第一份太阳报里,我却只翻到了狗仔恶意拍摄的,伦敦路边醉态蹒跚的Amy Winehosue。
在一次半梦半醒的火车旅行里,眼皮张合之间,我模糊地看着她出丑的样子。mp3里是她的歌曲,全是她清醒时的痛苦。
在媒体口中,她是那个毒后,坏女孩,疯狂自虐的女人,而不是天才爵士歌手,五座格莱美也没有给她带来美名。直到她死后,人们才扼腕叹息,叹息她加入了“27岁俱乐部”,叹息我们失去了一个有才华的歌手。

看完Amy的纪录片,我喝了一点酒。在她苦闷的一生里,看着她坠落,我看到的是没有安全感,脆弱的一个女人。
又有哪个女人不是。她丢不掉的那些,一并写在了自己的音乐里,粗糙直接的声音,直击内心的歌词,全是属于她自己的哭诉。若不是有些,在别人口中,她大概都枉来这一世界一遭了。

我买过一张back to black的专辑,又在搬家中离去失踪。一起失踪的还有多年的轻松坦荡。当我看到Amy十八九岁还尚有些婴儿肥快乐的脸庞,后来慢慢越来越棱角分明,看着剧终那些她生前歌唱欢笑的画面,终于还是忍不住在被窝里哭了起来。我想她也无数次怀念无忧无虑的青春,没有渣男带她误入歧途,没有引领那颗易碎的心步步走入棺墓。

Amy的身边虽然有爱她的姐妹,将她奉为谬斯的歌迷,她最重视的家人和爱人却不尽人意。二十岁的Amy会弹着吉他自信地唱着自己写的歌,私下却只是一个俯在父亲膝头撒娇的小女孩。
而这个父亲,却被名利金钱蒙了眼,在Amy去戒毒所的时候,他一再要求她复出歌唱。在她想躲开人群隐居于小岛戒毒的时候,父亲带着摄像师前来造访,她也只能表达自己的不满,转身对着歌迷表达一丝无奈的善意。当她沉沦酒精一蹶不振,父亲不断用Back to black这颗摇钱树迫使她参与自己并不情愿参与的演出。
在塞尔维亚的舞台上,一脸醉意的Amy在歌迷的嘘声中来回踱步,跌跌撞撞,这是她要逃离的一切,却如此鲜活地出现在眼前。她选择拒演,却将自己又一次推入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看着她在舞台上疲惫的样子,真是心疼。在台下的人山人海,攒动的脑袋里,有人真的感到心疼吗。她的背影,如此落寂。

她的爱情,被人津津乐道起的时候,她无疑是个蠢女人。她此生的最爱Blake,是她歌曲的源泉。you know im no good中,她是捅了自己一刀又欺骗自己的痞子姑娘。在back to black里,他回到前女友身边,而她,死了千百回。她发疯一样爱着Blake,在纪录片里留着毫无尊严的电话录音,在Blake与她结婚后,在游轮上放肆地爬上爬下大笑。
她用碎玻璃在肚子上刻下I love Blake,在乳房上纹他的名字。她把最炙热,最纯粹的爱,都给了他。这个男人,却把她推入了毒坑。在后来的采访里,他挑起眉毛
“Why shall I waste my time with her?"
呵呵,多么熟悉的感觉。我想。被背弃后,一无所有的感觉。
背后的Amy在这漩涡里,输得肝脑涂地,一身戒不掉的恶习拉扯着她,使之成为被抨击的对象。
怪谁呢?只能怪她自己。一直都只有她自己。

纪录片靠后,Amy得知自己得了格莱美像个小女孩一样惊喜的表情,是后半段唯一让人觉得欣慰的画面,可不知为何,总还是觉得隐隐作痛。她与自己崇拜的人歌手Tony Bennett合作时候心浮气躁的表现,和泰然自若的Tony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她说“I don't want to waste your time.”她任性地对着记者爆粗口大步走开。她只是一个想要逃离的女人,在爵士女伶头衔后,真实的女人。

她死后Tony说“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可惜,她还没有机会变成一个深谙世事的成熟女人,便定格在了二十七岁,一个心如死灰,过度折磨肉体的女人。
在09年的一次采访里,记者问她
“你觉得多年后,你会在哪里?”
她说
“死了,死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

一切仿佛都是定局。命运的作弄。

说回Amy的音乐,与她比较的女歌手,Adele和Duffy都大红大紫。在Duffy华丽的编曲,和Adele越来越口水的旋律里,我始终找不到倾心中意的感觉。我却忘不了,走在合肥路上听Amy那首Take the Box时候,内心泛起的酸楚。
"But you were in the shower when I got there,
I'd have wanted to stay, but I got nothing to say
Cos you were so beautiful before today
But then I heard what you got to say...man that was ugly"

她的声音毫无修饰,像一块磨砂纸,如今我听着亡人的声音,眼前她飞起的眼线和大团的黑发,还是清晰如昨。
最喜欢的一首歌是Love is a losing game。在看完纪录片,我又听了整整一天。
“love is a losing hand”
那只虚无缥缈的手,在握住和松开之际,忽近忽远,扣住又被拒绝,攥紧又被抵触。是她,也是我。这是一场必输的游戏,看着已经快被将军的残局,却还要一遍遍假惺惺告诉自己
“I'll win.”

我试想Amy死前,一定被酒精麻痹从而进入了一个虚幻又无忧的空间。这是酒精的好处,也是扼死痛苦生命的手。也许那会儿的她,正陶醉于虚假的欢愉中,活在了与Blake最好的时光里。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好吧。毕竟再死后,再也没有一场会输得一败涂地的游戏了。

 4 ) Amy的残缺美学和她的自毁式生存方式

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够太冗长;
就像生命一样;
尤其是你的生命给他人带来了强大的满足感。
人们往往都在得到相等的满足感之后,就转身离开了。
——孟德斯鸠

<图片1>
在「Amy」结束的时候,85岁的老爷子Tony Bennet用自己来自上个世纪苍老的嗓音说道:“生活会教你活下去,如果你活的够久的话。” 这句话总结了Amy的瞬间消失,用如此残忍而又直接的方式,不管你是否伤心的脑壳欲裂。

2011年7月23日,我在大学校园听「You Know I'm No Good」时,在图书馆自习室面对着「金色笔记」独自发呆,因为手机弹出的消息——Amy Winehouse因酒精中毒逝世。
就像我在2013年11月7日,在上海地铁站的站台塞着耳机听「Body and soul」时,交通电视屏幕上弹出Doris Lessing不幸离世一样的发呆。
就像我在2016年1月11日,重温完「战场上的快乐圣诞」,刚付款买完「Blackstar」,听着老妖David Bowie绝望的嗓音时,接收到他突然病逝的消息一样的发呆。

我在想,这些种种不同的巧合,构成了我的精神信仰中寂灭性的特质。我甚至有时不理解,为什么喜欢的、钟爱的总是会消失的特别快。
种种瞬间、直接、毫无防备的、黑色的影响力,让我开始对于残缺、死亡、无法释怀的情愫产生了依恋倾向。我开始总是会喜欢同样的人,同样的明星,同样的曲风,同样的导演。

<图片2>

当我点击播放器,打开「Amy」,我知道在这短短2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必将会泪流满面,必将会心痛如刀割。
不仅仅是因为对于周遭生活黑暗性质的重新敏锐感受,甚至我会以为,Amy选择死亡是一种正确的做法——为什么要活在这腌臜的人间?为什么要成为那个自己最不想成为的自己?

自我,总会死于公众的强大势力。
Amy在影片中说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还会唱歌,这是真实的。按照我的理解,所有成为Icon的真正艺术家,所有与公众意见相左的标新立异者,都承担着其他人所不能够承担的噪音。
对,是噪音。来自媒体,来自大众的自私和贪婪,无节制的索取,不断的重复和复制痛苦。
所以对于Amy的态度不友好,甚至是几近愤怒,反抗,抵触,我想是她作为一个瘦弱的,感情异枝的,失去真正自由的,生活被大众偷窃的歌者仅有的微弱的反抗。但是她充满了无力感,绝望感,无所是从感。
她力不从心,也因为她单面的,纯粹的,直接的个性。
对于生活中自我的偏执,对于极致的情感的追求,对于音乐的完美主义,都是在她的个性中都是一种显性的存在。

<图片3>

但是无论是谁,想要在名利场生存下去,并且能够很好的适应一切,成为一个明星,都能够被公众的压力强行的分裂出双重人格:
一种是大众眼中的Amy Winehouse,灵魂歌者,6座格莱美奖杯获得者,拥有一切可以想拥有的当红巨星。
而另一种是跌入生活黑暗最深处的Amy winehouse,在爱情生活中抛却所有的卑微,在枯燥和乏味的每一天中想要寻求所有能够摆脱孤独、苍白无力感方式的Amy Winehouse。
这另一种,她最真实的一部分,她不够具有社会经验,她还是太年轻,不足以很好的隐藏起来。所以当这部分最为真实的一面毫无装饰的摆在大众眼前的时候,所有饥饿的大脑,八卦消遣的欲望都像一群豺狼虎豹对她进行啃食,媒体利益的驱使,狗仔队的相机灯光像一把把利刃直插在她用纹身遮盖的身体上。


任何一个人遇到这种剥食,都会想要脱离这喧闹不堪的世界,都会想要把自己麻醉。
在于Amy,她选择了酒精和毒品,还有被称作“渣男”,却能够给她真正幸福的丈夫Blake。这也就是我在标题中给到的概念「残缺的美学以及自毁性质的生存方式」。
很多人都不能够理解,当然,不管是谁站在局外观看和评论,都很容易成为一个舆论的推动者,杀死他人的刽子手。每个人都在无知无觉间变成了消遣别人生命的人。就像消遣 Amy的毒瘾,消遣她和丈夫的日常一样。

<图片4>

我觉得,Amy是在用近乎消亡的方式在与自己经历的一切不公进行反抗,用她最真实的生命力和不在轨道上,不合常理的一切进行抗争。
不戒毒又能怎样,不在演唱会上认真表演又能怎样,不喜欢粉丝打扰个人生活又能怎样,觉得得奖是一种让人恶心和耻辱又能怎样。或者,就算不想继续活下去,不想要继续待在这污秽的人间,又能怎样。
当生活到了一定的高度,也许就能够足够承受这种幻象的、惊涛骇浪般的成名经验,也许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对于他人彻彻底底的封闭,越来越多的想要把属于自己的一切封存,抵触一切的侵入。正如她选择了远离公众视线才能够很好的活下去。





对于音乐,她是热爱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至少在她没有成名之前的所有创作,都是出自对于音乐这种艺术表达形式的极致热爱,她能够在创作中融入进自己的所有情感元素——孤独的,绝望的,自卑的,黑暗的,曲折的,有毒的。
然后这些她所有情感凝结成的作品,像一艘放行的方舟。逐渐发展成了艺术。爵士艺术。
这是她所期待的?还是她所鄙视的?
「许舜英」写过:人如何变成艺术家,就是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神谕的翻译机的过程。
而她每一首歌中的蕴含的神谕已经逐渐成了消费品。Amy觉得自身的物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像是橱窗里的一只小玩偶,为了取悦他人而存在。
她的不合规矩,反常,所有非传统的一切,在跟随她的音乐一起,变成物件,在新闻中、八卦中、媒体的口径中被全世界当做餐宴进行吞食。

<图片5>

所以音乐在她逐渐迷失的时候,也成了她最恶心的一种表达方式。至少在「Back to Black」之后,她再也不想要创作出一首供大众消费的垃圾食物。甚至「Body and soul」的时候,和Tony合作过程中我也能够几近感觉到她对于艺术表达形式的潜意识中的抵触和失望。
她实在是不想要再唱下去了。如果再让她一遍遍将这些情感当做食物传输机输送给嗷嗷待哺的听众,她宁愿一辈子也不要再歌唱。





我们如何断定Amy的消失不正式因为对于生活的热爱呢。她只是被已有的生活绑定,无法动弹。
但是,人在对一种生活状态失望的时候,都会通过寻找另一种生活途径对当下黑暗中的境遇进行疏导和解脱,在更多的可能性中改善当下。
“如果没有毒品,生活该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
Amy爱的不是毒品,也不是纹身,更不是一种颓废和糜烂的生活方式。她爱的是毒品带来的舒缓式的解脱,是对于永恒的枯燥生活的短暂脱离,是和灵魂共通的人一起利用爱情找寻绝望的出路的方式。
Blake就和毒品与酒精一样,是她的最爱,也让她上瘾。
毒品与酒精就和另一种真实体验一样,是让她摆脱当下的丑陋不堪的真实的唯一方式。

<图片6>

电影在「Valerie」的旋律和Amy一生细碎的剪影中结束。
我相信好的歌者就想好的作品一样,能够比生命,比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比记忆的永恒性更加持久而完好的保存下去。
正如Amy的出现和消失这短暂的一瞬之光,给我们带来的,像一个天使的吻,更像是一颗明亮的星照亮美好的一切。

<图片7>

<图片8>

 5 ) 再大的才华也抵不过心里的阴影

       amy winehouse刚出名的时候我很不喜欢,不喜欢她的声线,不喜欢她的长相(外貌协会终身会员),说实在话也不喜欢她的唱腔,不是很懂爵士,我知道她很能唱,就是不喜欢那种“扁扁的”喘不过气来的声音搭配各种意料之外的起承转合,虽然我也明白这就是天才歌手,但接受无能。
       成名后的amy有很多负面新闻,当时我心里多少是有点“我就知道”的情绪。再然后死讯传来,说实在话,当时就算我个人再不喜欢她也确实觉得悲凉,再然后这个人物很快就消失在视野里了。这部纪录片呈现的amy的发迹过程是我经历过的,就算不是粉丝,也没太大的期许。倒是伸出更多的悲凉来,吸毒酗酒在一般人眼里就是堕落不羁的代表了,但其实这是个简单的姑娘,被爱情所迷,被才华所累,被太多人因为利益而利用且不自控,真是个可怜的姑娘,再大的才华也抵不过心里的阴影。愿你安息。

 6 ) 名扬一世还是平淡一生,她根本没想选择

2015年最后一部电影,是纪录片《AMY》,毫不夸张的说,120分钟的电影,我每分钟都很难过。

片中,Amy的经纪人在回忆Amy第一次出事时说,“我觉得就是那会儿,我们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机会,我不是说那一定会有用,一般情况下你得去两三次,但她那时还不是明星,没有被狗仔成天追着,我们就可以让《Back to Black》滚一边去,《Back to Black》这首歌可能就永远不会出现,但那样她就能有一个机会,让专业人士来帮她好起来,而不是等到后来全世界都想利用她的时候。”

可是,如果没有那在地狱中挣扎的生不如死,没有那痛彻心扉宁可自我毁灭的感情经历,没有放任自己一点一点腐烂在身后的黑洞里,Amy不可能在录音室两三个小时就创造出这首歌。《Back to Black》的成功,也远远超乎了她自己的想象,在格莱美宣布得奖时,她那瞬间的眼神里都是不可思议的震惊。凭借《Back to Black》, Amy成为了那届格莱美最大的赢家,获得年度最佳唱片、年度最佳歌曲、最佳新人、最佳流行女歌手和最佳流行演唱专辑五个奖项,也成为第一个获得五项格莱美奖的英国歌手,难怪她最后在感谢了所有人之后说,It’s for London.

Amy的作品,都是关于她的生活,她也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的感情都倾倒在作品上,在很多人看来,难免像是她将所有的伤口扒开给大家看。她在决定自己写歌的时候说:“我觉得在我童年的时候,那些流行榜上的音乐,那个时候发行的所谓的歌曲,我觉得这不是音乐,全都是水货和垃圾,别人帮你把歌都写好了,你只需要开口唱就可以,现在有些音乐也是这样的。我开始创作歌曲,就是为了挑战自己,看看我能不能写出来……我觉得那时候没有听到真正能表达我自己或是我的感受的音乐,所以我才开始写歌,写我自己的东西,根据我个人的生活经历。”

用痛苦的经历写出的歌,在演唱的时候也在一遍遍的撕扯着她,导致她在被父亲逼上巡演的舞台上时,仍旧拒绝演唱这首歌。乐队持续的演奏背景乐,台下的观众从欢呼到嘘声,她在台上跌跌撞撞的徘徊,手足无措,背影单薄而无助。

这首歌一点一点的耗尽她所有的气息,她用生命写出了这首歌,但是现在,十首一百首的Back to Black也换不回Amy Winehouse。

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我一直困惑的问题,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宁可被牵引着陨落在艺术的绚烂烟花中,还是安稳的将自己的生命耗尽最后一刻,却要一生饱受平庸和名利之困扰?

去年被很多人誉为整年最好的电影的《爆裂故事》,阐述的就是一个极致的概念:be the greatest, or nothing. 男主在饭桌上发出了振聋发聩的那一声:“我宁愿吸毒嗑药三十岁就死去,成为所有人饭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肝脑肠肥的活到九十岁而默默无闻。”这暴力的奋斗故事直接将鲜血泼进了好莱坞的鸡汤式励志,直截了当的告诉你,只有极致的痛苦才能换成极致的成功,想要伟大,拿命来换。

也许通向伟大的路途中,本就没有什么鲜花怒马烈焰繁花,只有一片萧杀的战场,一不留神就被抛弃。

曾经和一位资深荣迷讨论,也许我当初有些偏执,我觉得哥哥是爱着那个舞台上的荣光,享受着台下的欢呼声和万千宠爱的感觉,也执着的将自己毫无保留的送进了艺术这个大漩涡中。可是我总是忍不住去想,如果他没有回来,能否在加拿大平淡的度过一生?没了后面的奋不顾身的付出所得到的辉煌,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张国荣还是不是张国荣?我不停的问她,到底答案是什么,她突然就流下了眼泪,“可是他从来没有用生命来验证一件事情。”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美剧《不死法医》里,Henry认识的那位女雕塑家,发现了自己只有在不停吸毒中才能不断的完成作品,她选择了赌上所有的体力加灵感,无限的透支着生命的潜能,最后完美的雕塑完成,她也躺在雕塑边再也没有醒来。的确,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不得不问自己,我们愿意为得到想要的东西,可以付出多少?我们愿意冒多大的风险,去牺牲,去忍耐?我们愿不愿意赌上所有,包括这条命?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天才的搅动该有多么的味同嚼蜡,相当一部分的天才的故事,都有用短暂一生在一整个历史长河中炸出烟花的壮举,甚至可以说,没有了这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调味品,故事都会乏味许多,也少了世人的惋惜之情。

但是问题是,到底他们想不想做这个选择题?

没人否认Amy有天赋,这天赋如此耀眼,将她过早的送上了别人所渴求而不得的地位,然而这些天赋,又成为了她一生的梦魇。在片中最后,她的朋友回忆Amy对他说的话,“如果不要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这其中的无力,完全超过了我可以的想象。她总是和别人强调,“I am not a singer, I am a jazz singer.”我只能理解为,她并不想做这big star,她在闪光灯下麻木,在所有人的注视里感到恐惧,她只是想做一个安静唱歌的人,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走在街道的阳光下,有音乐,有爱情,可惜这时代,终究是给不了她这些。

 短评

Amy有自己的问题,有自我毁灭的倾向,但是当代唱片行业的急功近利让她彻底失去了控制,她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做好准备,却被推向了一个自己无法承受的位置,这听起来有点像千篇一律的早逝天才故事,但毫无疑问的是她醉人的声音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珍宝。

8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天赋异禀有时伴随的是难以自控的颓靡生活和坏脾气,或许是这样,有些人拥有高出常人很多倍的才华,却也承受比常人多出很多倍的自暴自弃,置身漩涡边缘,忍受不了了就按下生命停止键终止游戏,艾米的人生可能就这样,长板短板一样明显,像跟魔鬼做交易的浮士德,好未来好情操好才华不能什么都让你占了。

1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对完全不了解Amy Winehouse的人来说,这样的纪录片非常抓人。导演最高明的是没有任何预设立场,只是从远处投来怜悯目光,却能让人觉得哪怕在毒品、酒精、厌食等组成的负螺旋中,依然隐藏着那个热爱爵士的女孩,仿佛下一秒她就会用极具穿透力的嗓音谱写天籁...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子平叙自然,没有过多的情感渲染,也没有任何私人的角度,但就是看得那么让人难过,得知自己拿到格莱美那一刻的Amy依旧跟一个小女生似的天真可爱,大概六年前我听到Amy的"Back to Black"这本专,之后很一段长的时间每当有人问我最爱的歌是什么,我都会讲"You Know I'm No Good",如其歌,宝贵而脆弱

18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你丝毫感觉不到导演的用力或者尖锐的地方,他却把片子拍的力道十足,用艾米生前的私人录影和相关人士的访谈剪成一部电影,让你很愿意相信他找到了这起悲剧的根源,可惜最后没看到片中大反派渣男渣父母接受采访。明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很有戏,不过奥斯卡好像更喜欢励志的那类音乐纪录片。★★★★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她的生命中没有出现过好男人,不管是父亲还是男友都辜负了她

22分钟前
  • 七宝
  • 还行

艾米和lady gaga最红的那两年,是近10年欧美流行乐坛最有趣的一段时光,他们都是创造时尚的人,怪先锋,可惜现在只有阿呆和霉霉什么的,太boring

26分钟前
  • tata
  • 推荐

很可惜这部寻常的纪录片充其量也就是部艾米人生轨迹的大纲说明书,真正能够聚焦于其骨血深处的探讨和追寻相对还是弱了一些,艾米之于我大概就是艾拉,比利和乔普林的当代混体,那种融合了神经质,抑郁症,野性原始和病态式纯粹的路子基本快在这个时代绝迹了,同时也令其作品和意识显得更为珍贵。

30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推荐

从崭露头角到人生巅峰再到迅速陨落,只用了短短几年而已,天赋有多高,自我约束力就有多低。归根结底是败给了自己,做了成功的囚徒,聚光灯和感情生活击垮了她,毒品和酒精是两大杀手。如今回忆她的生平还是让人百感交集。TonyBennett寄语,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if you live long enough 【本短评入选了豆瓣第一年的日历,深感荣幸】

34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惊艳的才华需要配备过人的心智,不然必定被四周的邪恶吞噬。

39分钟前
  • bayer04
  • 力荐

之前在Bennett的纪录片里就看过一点点两人录音的片段,真是此音只应天上有。后半段实在太令人揪心,就像死亡早已是注定,身边的一切都在推她进入最黑暗的深渊... "Life teaches you how to live it, if you live long enough."

4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导演上一部车手赛纳让我哭成狗,这部看完更加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46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悲剧性、戏剧性、宿命感、一语成谶、毁灭性的爱情、受困的天才…还有突然死亡。所有人看完这部片都会爱上她,为她扼腕。但皆因为她具备一切好故事的关键元素,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导演的能力甚至动机,塞纳之后选她,整合材料的方式几乎一模一样,多少有点投机取巧的低劣。

51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尽管开头只是艾米成长过程的轻描淡写 还是让我们见证到她从小埋下的阴影 那个用酒精毒品和炫酷外表麻醉自己的艾米 内心深处却是如此的脆弱不堪 热爱的音乐 最终却带来意料之外的名利 动人的歌曲因爱而生 而她唯一所剩的爱在破碎后 终于在聚光灯下走向生命的尽头 世间再无如此纯粹动人的歌声

52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基本就是amy自己的私人影像串起了全片,看完泪奔了真的替Amy感到惋惜,她只是一个脆弱敏感贪吃的小女孩。

53分钟前
  • 胖胖
  • 力荐

素材挑得节。顺序剪得好。音乐配得好。生动地展示了「让你先爱上这个人,再把美好活生生钝刀割肉杀死在你面前」的悲剧制作精华。好一部「渣男毁人生」之「老公渣远不如老爸渣来得毁」。然而我觉得Amy有自毁型人格。然而一个用酒吞送止痛片的观众也是没什么资格对此作出扼腕表情。

56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Everyone says life is short, but we never treat it seriously enough...

59分钟前
  • 夏晓光Pe
  • 推荐

并不只是在展现才华,更多的是呈现Amy如何被毒品,名气,家庭,音乐产业以及大众媒体拖进一个绝望处境,让观众眼睁睁看着一个爵士歌手如何在聚光灯下逐渐走向毁灭,实在太令人痛心了。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材料组织的真好,Amy在面对音乐名声爱情友情亲情毒品等诸多问题下的赤子之心都被导演挖了出来,以及随之而来的脆弱,仍然很难讲清楚到底是谁的错,男友父亲毒品闪光灯酒精放纵沉迷脆弱,在某种程度上,连她与生具来的嗓音与天赋,都是那个下午的罪魁祸首。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前半段的成长记和后半段的暴发史,构成最鲜活而独一无二的艾米,缘起缘灭,或因为音乐,或因她是处女座,或因她只是艾米。“如果不要唱歌这个天赋,只要我能走在那条街上,无忧无虑地,我会愿意的...”就像托尼·班奈特所说:“慢慢来,你太重要了。生活能教会你如何活下去” 活着比音乐更重要。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