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华尔兹1978

HD

主演:The Band,Rick Danko,列翁·赫尔姆,Garth Hudson,Richard Manuel,罗比·罗伯逊,埃里克·克莱普顿,尼尔·戴蒙德,鲍勃·迪伦,乔尼·米切尔,尼尔·杨,爱美萝·哈里斯,林戈·斯塔尔,Paul Butterfield,Dr. John,范·莫里森,Ronnie Hawkins,Muddy Waters,荣·伍德,Michael McClure,劳伦斯·弗林盖蒂,马丁·斯科塞斯,汤姆·马龙,Howard Johnson,杰里·海,Mavis Staples,Roebuc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2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3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4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5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6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3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4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5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6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7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8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19最后华尔兹1978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时代记载加上光影技艺的优秀体现

经典摇滚音乐纪录片,由著名乐队 The Band 1976年的告别演出、以及乐队成员的访问(由导演马田史高西斯亲访)的片段相间组成,既是时代的记载,亦是光影技艺的优秀体现。喜欢摇滚乐的,想必会在 The Band 、Bob Dylan(卜戴伦)、Neil Young、Joni Mitchell、Van Morrison、Emmylou Harris 等传奇的演出中找到非凡兴味。 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1/warm-springs-2005.html

 2 ) 鼓手Levon Helm 1940-2012

1998年,Helm被诊断出患有喉癌,导致他失去了歌声。治疗后,他的癌症最终缓解,他逐渐恢复了声音的使用。他2007年的复出专辑《Dirt Farmer》于2008年2月获得了格莱美最佳传统民谣专辑奖,同年11月,《滚石》杂志将他列为有史以来100位最伟大的歌手名单中的第91位。2] 2010年,他2009年对Dirt Farmer的后续作品Electric Dirt赢得了首届格莱美最佳美国专辑奖,该类别于2010年揭幕。[3] 2011年,他的现场专辑《Ramble at the Ryman》在同一类别中赢得了格莱美奖。[4] 2016年,《滚石》杂志将他列为有史以来100名最伟大的鼓手中的第22名。

以及各位大爷们…

好像看一个早就知道结局的故事,忽然被带入到当年的情境里,曲终落幕,观众却一下回不过神来。

 3 ) 华丽的谢幕

中国文艺盗版DVD托拉斯中盛刚出的一张纪录片。昨晚吃饭喝酒回来,头疼晕乎地看着。很多年前,我看过这个,不过那个时候连Neil Young等还不熟识,更别说主角The Band。

the last waltz,老马丁,哦不,那时候还是马丁,于1976年拍摄的一部音乐纪录片,以the Band那场告别演出为主体,中间穿插对他们的访谈。DVD封面标着最好的摇滚纪录片,恩,这点是过誉了。最好的肯定是Woodstock,那次马丁是作摄影助理,还有纪录69年Rolling Stones那场臭名昭著演唱会的Gimme Shelter(这个我还没看过呢)。不过76年的这场演唱会也是华丽之极,除了The Band自身,还有Bob Dylan,Neil Young,Joni Mitchell,Eric Clapton及一些其他艺人参于,可谓是一次大事件。

the Band,很多人估计没听说过。许多年来,他们一直是以Bob Dylan的伴奏乐队的身分存在。处在巨人的阴影之下,他们有得有失。如果没有Dylan,The Band肯定不能有长达16年的合作,早已消匿在摇滚的滚滚浪潮之中。也是Dylan,使他们长期不为大众熟识,实际上他们做的音乐很棒。

我看的时候不怎么激动,自己对the Band的了解也有限。仅仅听过几张专辑,还有一点点小故事。他们谈起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穷,常常一起干啥干啥。回忆过去便是意味着某种结束的契机。他们16年来一直巡演不断,这次告别之后,一切将是“开始的开始和结束的开始”。马丁还问了一个关于巡演和女孩的问题,有人坦然地说,嗯,我们就是为了女孩才上路,也有人说,不谈这个咧,哈哈。

直到快结束的时候,Bob Dylan带领一伙人唱起了"I Shall Be Released",我情绪开始波动。这首歌是Dylan写的,the Band在from the big pink这张专辑里出过翻唱版本,比dylan唱得好几个数量级,是我常常翻出来回味一番的曲目之一。众人唱完之后,Robbie Roberson拉了一段华尔兹,一切便结束了。


链接:http://www.douban.com/music/tag/theBand

 4 ) The Last Waltz

给我印象深刻的除了美丽的十二弦吉他,夹在头上的口琴,还有
Muddy Waters的《Mannish Boy》,头一次听这首歌。

从前搞摇滚的经常死得很早,所以一场告别演出,有了为永远的
再见的气氛,可是好的音乐是不朽的,在DVD 最后,字幕升起的
时候,舞台渐渐拉远,定格在渺小的前方,灯火昏红,彼时,音
乐想起,它的作者已经无可考证。

绿袖子。


                               马县西山,2004.10.21

 5 ) #BJIFF2022 一场乡村音乐爱好者的盛宴

纯主观,观后感,观后感,观后感!!!

没龙标!

8月15日下午3:30的红剧场放映了斯科塞斯在1978年上映的传记形式的纪录片《最后的华尔兹》的4K修复版。这是我在北影节的第一场电影,同时也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大陆的电影院里,首次看到马丁斯科塞斯的作品。

与以往斯科塞斯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在于发行过的DVD或者数字蓝光鲜为人知,网上的盗版寻找起来也相当困难,也就是说我们最简单观看的渠道基本上只有电影节,就像193分钟的《站台》和160分钟的《八佰》一样,因为极少数的人看过,所以在今年的北影节上能够看到这部影片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值回票价。

4K的修复在大荧幕上显而易见的能够让观众看清人物的细节。面容与毛发,都修复到了极为清晰的地步,不仅是此部,大部分的经典老片都被4K修复了,这也是本次北影节的亮点之一。

银幕缓缓展开,影片渐渐在the Band乐队的演奏中铺陈开来,伴随着金曲的交叉演奏和这个乐队几位创始人的访谈,本片得以成型。

在影片的开头,写着几行给放映工作人员的字“THIS FILM SHOULD BE PLAYED LOUD!”应该大声地放映这部电影,那感觉就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开头的标语:“请把显示器设置成16:9(来播放此影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应该放在幕后来提醒工作人员的标示语被标注并作为电影的一部分,可见其声音在此片的占比与重要程度。

剪辑逻辑与运镜

这是影片给我带来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感受,The Band乐队演唱到最高潮最响亮的部分时或者是观众尖叫鼓掌时,那时甚至影厅的音响已经可以用刺耳来形容,紧接着跳切的是非常安静的访谈时刻,而且这样的安静必须持续1-2秒,这是缓慢的,同时也是重复的,持续的。访谈的内容会和下一场演唱会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是马丁在架构纪录片整体性(完整性)的手法,穿插演唱会的前一幕是主创们的访谈。这种剪辑逻辑能够不再是一种单调的片段拼插,而是一种最直接的引出后文的手段。

在一场场演唱会的台前幕后,运镜让影片的观众们沉浸其中,这是汉密尔顿所没有达到的,这也是此片马丁斯科塞斯最出彩的地方,分镜头脚本的写作。分镜头是一个导演自我风格表达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架构影片完整性的核心方式。马丁总能发现独特的角度来呈现舞台的人物之间的距离感。这样的场景呈现方式,正是差异化的表现,是导演魅力的展示。

全片金曲不断,印象最深刻是The Weight’

然后是后面Emmylou Harris和The Band合唱的 Evangeline’因为那段Emmylou Harris实在美的不像话。

影片最后在The Band的告别演唱会‘The Last Waltz’中缓缓结束,掌声伴随着演职表的滚动逐渐热烈起来,我被带回到现实,随着人们一起鼓掌,那感觉是最棒的。

《最后的华尔兹》4K修复版 红剧场票根

 6 ) 我們最後的華爾茲

你在哼唱张清芳那首“大雨的夜里”: “就在大雨的夜里,多希望美丽的梦永远不会醒, 虽然明知无法让你回心转意, 故事还要继续下去…”,你唱的永远是那么的好听…

你坐在我脚踏车的后面, 你指着西边天空最闪亮的星星:那是我们的…我骑着骑着轻快飞起来的感觉…

你安静的听着George Winston的”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 而我则总是快活地哼唱着这首”I shall be released”…

晚上我拿出了MARTIN SCORSESE 执导的音乐纪录片: The Last Waltz-最后的华尔兹…

“这里给我们助阵的还有Ringo Starr 和Ronnie Wood…”, 不知道是Paul Simon还是Robbie Robertson的声音.Winterland舞台下热烈的掌声,然后镜头是埋在鼓后面的Ringo Starr, 和肩背着琴略带羞涩表情的Ronnie Wood(Ron Wood).

熟悉的旋律开始了, 多么温暖而让人感动.带着白色帽子的Dylan开始领唱:
They say everything can be replaced
Yet every distance is not near.

Van Morrison和Robbie Robertson从两边凑近着过来, 特别是Robbie Robertson那激动忘情的演唱表情, 真是让人难忘. 另一边是Rick Danko, Neil Young, Joni Mitchell…在齐声高唱…

---'你乘下午5点的车回去把, 再也别回来了, 我送你…'
---‘送我上路, 最后一程? ‘
你笑出声来…我看着喣暖的太阳底下你的侧面和被微风吹拂着栗黄色的发梢, 真是好看, 心无止境地向下沉…

“I see my light comes shinning
From the west down to the east
Any day now, any day now
I shall be released…”

大舞台的场面… The Band请到了这么多的明星, 对于台下的观众来说, 这一定是一个梦幻般的夜晚…Dylan 沙子或着胶水般地嗓音唱着他自己当年为自己从车祸中康复过来而写的曲子… 而The Band则在1968年纽约big pink录音室将这首曲子演绎得如此的曼妙而高尚…
---‘不可能了…我已经死心了…’
---‘不, 你还没有死…’
They say everyman needs protection,
They say everyman must fall


我看着他们在舞台上, 忘我地唱着…我忍不住一起摇曳,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高尚而优美的曲子…Martin Scorsese对这场1978年复活节上The Band乐队最后的演出的纪录成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音乐纪录片之一, 这支伟大的民谣摇滚乐队在60年代末融合了几乎所有得美国本土音乐元素, 包括民谣, R&B, 布鲁斯,蓝草,乡村…作出了真正根源的美国摇滚音乐…曲子唱完了, 最后一幕是The Band乐队的5名成员器乐弹奏最后的华尔兹的主题…他们优雅的状态被投影在了后面的幕上…

关上DVD机,午夜12点, 我躺在床上,床头的喇叭里传出来的是Johnny Hartman低沉的声音:

The very thought of you makes
My heart sing
Like an April breeze
On the wings of spring

 短评

要是乐队的现场演出都让马丁斯科塞斯们来拍多棒。The Band早年间以外乡人身份(除了Levon)在美国云游四方使得Levon,Robbie,Danko,Manuel,Hudson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吸收了各地各种民谣蓝调爵士等风格的音乐元素和在各地不计其数的走穴演出经历让他们的演奏充满了默契,即兴,活力,诙谐,颗粒感,自在无拘束的属于乡下人的浪漫主义色彩。Neil Young上台助阵表演Helpless时对Robbie说:谢谢你们能让我来参加演出。Robbie说:去你大爷,你在逗我么?(都是老乡,你说那话?)马丁去录音室采访Robbie时问他“最后的华尔兹演出后你在忙些什么?”Robbie没说话,只是正了正头上的脑子,然后放了一首歌说“听听音乐,怎么样?努力活着”

2分钟前
  • 暗涌
  • 力荐

对The Band真是一点都不了解,看完片子,觉得音乐还真是不错。而且一次看遍众大牌啊

6分钟前
  • 啊呜
  • 推荐

Neil Young好帅。joni mitchell全程对dylon一脸鄙夷。

9分钟前
  • 黄小米
  • 还行

老马丁拍的音乐纪录片。片头写“本片需要大声放映”,确实很大声,我还蛮喜欢在电影节看音乐纪录片的,大脑放空欣赏就行,片中观众喝彩的环绕立体声还挺有沉浸感。绝大部分篇幅都是the Band乐队的表演画面,诸多大咖嘉宾现身其中;插入少量对巡回演出的采访回忆,口琴大师去世前边咳血边喝酒聊天、午夜漫步疯狂派对、妓院改造成的俱乐部...都成了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回忆。片中的歌叙事性都很强,像一个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众多大腕自带乐器演唱,都跟乐队融为了一体。Neil Young这魅力~

1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北影05 虽然自己摇晃得起劲儿,但强烈建议北影节以后再放摇滚纪录片就搞站场吧,就北京剧院这座位不如没有呢/沉浸式观看老哥几个年轻时候实在是享受+泪目

12分钟前
  • Hanndiex_
  • 力荐

【THIS FILM SHOULD BE PLAYED LOUD】听得热血沸腾想着结束就戴上耳机循环着歌单狂蹬50里路回家结果一出影院在下雨......音乐太棒了,电影只需要忠实纪录就足够让人享受(马丁也确实没有太多发挥)。看着银幕上修复出的那一张张曾经年轻的脸,叫人只想投胎到彼时彼地去亲身经历他们的光辉岁月。

13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BJIFF(出来慎重地评论)。本来是很期待的却不对我口味。传记性不如波西米亚狂想曲,演唱会不如迷墙,关键问题是访谈和演唱会还互相做【毫无关系的】穿插剪辑。本是很难得的音乐盛会,拍成电影全无现场感了。(另外关于MAN和BOY的那首歌真心无法欣赏)

17分钟前
  • ANEWME
  • 还行

想说现在电影发烧友的门槛是?看到给电影打一星的原因包括不限于:影院座位窄、电影太小众、看不进去睡着了…我想说钱都花了 跟风之前但凡查一查这部电影大概讲啥行么?特么这场我差点没抢到!然后有的人为了泡妹带妹子来 ,妹子看不懂电影开场的时候大喊一声“呀 关灯了” 服气!这么好的珍贵记录 总是遇到神奇的人

18分钟前
  • 与之
  • 力荐

一种已经过时的华丽… 再次感叹音乐真的跟ideology紧密相关,rocknroll这种几把味儿的音乐这辈子算是跟我绝缘了。

23分钟前
  • 701-0825
  • 还行

THIS FILM SHOULD BE PLAYED LOUD! 马丁事业家庭双不顺那几年的电影都很不错,采访的故事都是回忆和告别,穿插在The Band的告别演出里,有种颓丧的独特气质。Neil Young年轻时候可真帅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最后的华尔兹》是美国摇滚乐队“THE BAND”在三藩市作告别演出音乐会的纪录片,是导演马丁·斯科西斯1978年音乐纪录片名作。演出阵容包括鲍勃·迪伦、尼尔·杨、琼尼 米歇尔、埃里克·克莱普顿、范·莫里森、尼尔·戴蒙德、马迪·沃特斯 ,绝对堪称一流。喜欢老摇滚和民谣的朋友绝对不要错过。

32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为自己的选片还排片眼光感到高兴,因为这部电影刚好是我在北影节的EndingFilm,和片名形成呼应,同时放在了英嘉的C厅,还是4K高清版本,观影体验要比其他观众在剧场看的效果好太多了。伟大的导演为伟大的乐队拍摄的伟大音乐纪录片!整个观影过程非常享受,看得出我周遭的影迷朋友们也很享受。而且这部电影也充分说明,电影就要在电影院观看,这种巨大高清的画质,搭配立体环绕的音响效果,沉浸式的感觉太棒了,而这些音乐人又如此有魅力和表现力、感染力,作为电影来说,整个摄影和光影的技艺也炉火纯青,作为摇滚乐迷不该错过的影像!

34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力荐

马丁·斯科塞斯为美国摇滚乐队“THE BAND”告别演出音乐会拍的纪录片。还有鲍勃迪伦等前来串场。对这个乐队不了解。因此访谈什么的完全没兴趣。但是音乐真好听啊真好听!!!//【20220813北影节展映】二刷大银幕。以此片打开本届北影节观影,在影院看(听)得很舒服。

35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牛人扎堆儿的珍贵影像~Clapton的背带背拧了……

36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妈个巴子,大牌太多了!!!当鲍勃迪伦还在好好唱歌的时候~~~The BAnd的每一首歌都好听,嘉宾的每一首歌都好听,在电影的47分钟时,突然violin,vocal拉住小提琴唱起了old time religion,这也是惊喜。这是我们当时演剧,群众给brian唱的歌啊~~~记得吗?the monkey trial!!!!

38分钟前
  • bb andrew
  • 力荐

20220813 #BJIFF第二场 深影。 今日最佳了,这一批之前都没太仔细听过,但是Neil Young 那段太太太好了,深深地爱上。

43分钟前
  • 咬住秒针
  • 力荐

经典啊,美妙啊,太多大牌我都不认识。。

44分钟前
  • 格林先生
  • 力荐

有胶片拍摄,才有蓝光修复,蓝光再版的底气。

47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The Last Waltz,这是我选中的歌,最后一曲。30年前的电影却如今天拍的,序幕的光影就吸引了我,然后那超豪华客串阵容依次出现的时候,那种感觉太怪,30年的Neil Young,Muddy Waters,Joni,Clapton,Dylan...有的已是物是人非,却还在继

50分钟前
  • xjc_jovi
  • 力荐

与其说是纪录片,不如说是演唱会+花絮,感觉这片适合随意一点看,跟朋友抽着烟、喝着酒、时不时聊两句那么看,在电影院氛围多少有点太严肃了

53分钟前
  • 哭侠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