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2014

HD

主演:阿列克谢·谢列布里亚科夫,叶莲娜·利亚多娃,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罗曼·迈迪安诺夫,安娜·乌克洛娃,阿列克谢·罗津,塞尔吉·波克霍达夫,柏拉图·加米涅夫,谢尔盖巴切乌尔斯基,瓦列里·格里什科,阿拉·伊明兹瓦,玛格丽塔·舒比纳,德米特里·贝科夫斯基-罗马绍夫,谢尔盖·博里索夫,伊戈尔·萨沃金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利维坦2014 剧照 NO.1利维坦2014 剧照 NO.2利维坦2014 剧照 NO.3利维坦2014 剧照 NO.4利维坦2014 剧照 NO.5利维坦2014 剧照 NO.6利维坦2014 剧照 NO.13利维坦2014 剧照 NO.14利维坦2014 剧照 NO.15利维坦2014 剧照 NO.16利维坦2014 剧照 NO.17利维坦2014 剧照 NO.18利维坦2014 剧照 NO.19利维坦2014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To know a woman

作为整个故事肇启的拆迁案件是作为一个背景引出这个女人,因为没有这件事,律师作为丈夫的朋友不会来到此地,她也没有机会靠勾引来换取逃离的筹码,甚至我们可以说在影片进行中不断深入的探讨:人性、权力、宗教,三者都是以这一女人为基础在不断旋转扩大。

她是怎样的一个女人?我们知之甚少。我们知道整部影片中与她相关的有四个人物:丈夫、律师、儿子和女友,分别完成其妻子、情人、后妈、女友(同学/工友)这四个身份。此外,她的过去我们一无所知,唯有通过她一系列的行动去知悉她这个人。

行动1:律师到来之后,原先没戴胸罩的她戴上了一个性感的胸罩,原先平坦的胸部瞬间挺起了。此为诱惑的施展。

行动2:丈夫被关之后,主动敲响洗浴完毕的律师的房间,发生性关系。此为勾引。

行动3:野餐时,再次与律师发生性关系,被孩子撞见。此为勾引的继续。

行动4:在宾馆,与律师长谈无望后,回家以生孩子为条件寻求丈夫原谅。此为逃离企图的失败。

行动5:丈夫要求性爱,不得不同意。对镜哭泣。

行动6:死亡。(后面再谈。)

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漂亮又有气质的女人,生活在这么一个闭塞、落后的小镇,与一个不喜欢的酗酒莽汉生活一起,外带一个无爱的非自己所生的儿子,做着中年大妈们做的洗鱼工作,想要逃离是可以理解的。律师从莫斯科来,成为实现逃离这一企图的绝好机会。诱惑与勾引,乃至失败寻求丈夫原谅,付出的代价是身体献于丈夫享用,最后只能寻求自杀。

我们不应该过多从道德上去分析这一女人,而去问这一悲剧的背后是由什么造成的,难道只是对丈夫没有爱还要生活在一起,是那个讨厌她的儿子,是又脏又差的工作虚度美好青春?不!是整个俄罗斯操蛋的一切: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僚体制,东正教等等一切,都导致了这个女人走向悲剧。

所以影片不是从探讨这些大问题中夹上了这么一个女人,而是从这一个女人入手将整个俄罗斯社会剖析了出来。这一点可以从交警的汽车中得到读解的线索。在前往湖边野餐的路上,曾出现过一个一闪即逝的镜头:交警正开着的车上放着几幅圣像图,还贴着几张裸女的艳照,之后等女人上车后,这些又没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同出于车厢这一空间的三者:交警、圣像、裸女正是俄罗斯社会的寓象:权力、宗教、人性。而影片中的人物无不交织在这三者或其中两者的迷雾之下:对于律师而言,宗教是不存在的,他只讲证据;对于这个女人而言,权力是与己无关的,她只有人性和宗教之间的冲突;而丈夫这一人物却同时处于三者的包围之下。故而,萨金塞夫所做的是试图总结出俄罗斯人民当下困境的根源:无非是上述三者形成的三角关系笼罩于俄罗斯整一民族/国家。

附提:关于女人死因的问题。
1.自杀。对逃离的无望,无法再继续当下的生活
2.权杀。市长派人指使,为了把丈夫投进监狱,拆迁成功。
3.儿子杀。这也很有可能,《三只猴子》里丈夫、妻子、儿子的关系与这部电影很相似,在那儿谋杀就是由儿子完成的。
以上三者皆有可能,看你相信哪一种。

 2 ) 一个俄语人对利维坦的理解

俄罗斯电影大多都是大气悲情的,例如《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从天地山河到人间悲凉,似乎俄罗斯人的性格正如那漫长的寒冷冬季一般,冷漠,悲情。似乎这个民族一直都活在忧郁之中,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十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其实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能预见到故事的悲剧结局。胳膊拧不过大腿,即使在被称为“战斗民族”的俄罗斯人,也无能为力。
男主,易怒,粗鲁,但在关键时刻却都是隐忍退缩,从市长去挑衅,他拿着枪却没有走出门,又例如发现妻子跟自己的好友出轨,却还是原谅了妻子。他会的只有大声吼叫和喝伏特加。
女主,莉莉娅,美丽,寡言,用现在的话说,高冷,她的出轨,看似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也许在面对整天只知道酗酒发疯的丈夫,那位来自莫斯科的高富帅律师似乎给她死气沉沉的生活带来了一道阳光。
高富帅律师,德米特里,帅气,干练,没有男主的鲁莽冲动,为了好友四处奔走,感觉那么的义气十足,但是对自己的朋友妻子乘虚而入,又揭露了人的黑暗本性。
市长,高傲,目中无人,狂妄,心机深重,虽然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肥头大耳的窝囊废,但不能不说他是本片里最后的赢家,这可能是导演的讽刺,但谁又能说现实生活中不是这样呢?故事快结尾的时候神父说的那一大堆关于真理的说辞,那些虚伪的面孔,又何尝不是导演对宗教的抨击。上帝,对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来说,在哪里。
估计只有像是市长那样的人才会那样信奉上帝,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拥有的一切,但对于本来就一无所有的人,他拿什么去信奉上帝。正如男主跟神父交谈说的:“是不是只要我去教堂点点蜡烛,做做祷告,一切就都能变好?”
男主被陷害,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警察,检察官,法院,都是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没有丝毫的正义和公平可言,但是警察说他们得到了很多证人的证词,难道那些朋友不也是受人指使么?仔细一想都觉得背后一凉。
之前在俄罗斯留学的时候,可能我只是一个局外人,感受到的只有美好的风景和人文情怀,所以对这个国度有着很不一样的感情,这个国家,有着那么灿烂的文化和历史,虽然承受过很多的曲折和磨难,但也造就了他们坚毅的民族性格,可是她又是那么的千疮百孔,令人惋惜。贪污腐败,寡头,独裁,经济落后等等,俄罗斯的电影大都是这种灰暗基调,这部电影敢这样抨击普京政府的腐败,勇气可嘉。
希望,俄罗斯可以好起来。

 3 ) 酩酊之地

美国导演开始谈人生,俄罗斯导演就立马讲哲学。为了拍点“深度”出来,大家都蛮拼的。

本片的最后四十多分钟几乎拍“塌”了。因为开头就是用律师的到来“入题”的,半路这个人突然没了,对整体平衡不能不伤筋动骨。而这个“一走了之”多少是为下面的命案做扣:醉醺醺的丈夫宁愿相信老婆是投了莫斯科,出于家丑不能外扬的心理,没及时报失踪……但导演的初衷并不是拍悬疑凶杀。既然连妻子丧命的真相都不想交代了,何必在这儿设悬念?结果这场“飞来冤狱”除了继续强调权力机器的荒谬无理之外,反而使故事的现实感大大降低。还不如安排全家忍气吞声地搬走,然后发现拔地而起的并非“镇长的皇宫”,而是一座教堂。

司法和宗教批判本来是很“有分量”的主题,但在俄罗斯,这些都是托尔斯泰的《复活》玩剩下的。至于官僚体系特别是“小地方”的暗无天日,在外省当了三年基层公务员的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里也基本写完。为了急于求突破,影片开始陷入符号勾兑:某人的画像在办公室墙上明晃晃地大刷存在感,烤肉聚会上莫名其妙冒出的“前任”们,三个女法官如同命运三女神般机械地宣读判词,片尾的“上帝属于有钱人”生硬到不忍直视……当然还有被那副指为“利维坦”的鲸骨架。与《回归》中水乳交融、不露声色的隐喻相比,这也太难看了。

律师的幼稚病和镇长的boss脸比起来,还是前者更闹得慌。一个混在莫斯科的人真心不应该简单到用点黑材料就想把对方放倒,更何况遭到殴打恐吓之后居然就没了下文——如果他把那些材料公布了呢?唯一的合理解释是,他根本就没有操控媒体的实力,这只是一出“钦差大臣”式的虚张声势。他的到来和“帮忙”从一开始就是意在朋友妻子的“回报”(影片开始便暗示他和这个生活压抑的女人之间早已有某种心照不宣)。而男主的出狱到底是因为他的交涉还是交警的功劳,片中也没有明说。

相对而言,镇长的“恶”虽然看似脸谱化,但细细想来却非常真实。偏远小镇上的土皇帝不可能像小丑那样,思考出一套形而上的黑暗哲学,或者喋喋不休地讲解恶和人性的辩证法。他们所能表现出的就是这种直截了当的贪婪和蛮横。在现实中,也恰恰就是这种最低层次的恶行每天都在给无权者们造成最大的伤害,而且求告无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社会秩序的虚无——甚至连“选举”都不能对此产生约束力。信奉“赢家通吃”的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开辟出自己的上位路径。再给神父们分一杯羹,就可以买到一次宗教心理疏导,来平息小小的惶恐不安了。

于是只剩下伏特加。在这个广阔到无边无际、冰冷到寒意彻骨的国家里,每个人都受困于自己的渺小和无力。无数无声无臭的小人物们,在受到了权力的惊吓和侮辱之后,只能求助于上帝和酒精。而上帝又被教会劫持了,变成了权势的护身符。那么就只有一杯接一杯的伏特加。无论正派或反派,都在燃烧的醉意中开怀放纵,之后又在昏昏然的状态中失去理智,毁灭自己或别人。这个战斗种族的宿命,似乎就是徒劳地把本来强大的力量和智慧消耗在这片混沌和荒芜当中,挣扎了一个又一个世纪,仍然没有尽头。

 4 ) 不恐怖的恐怖电影

故事发生在俄罗斯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开头一纸强chai令打破了男主一家平静的生活。市长看中了男主的房子,要占用这片土地搞开发,拒不服从的男主走上了法律途径,捍卫自己的私有财产。毫无悬念地,诉讼在法庭上驳回,情绪失控的男主到警局寻衅滋事,结果被押走拘留。

市长是一枚肥头大耳的官员,醉酒之后在保镖的陪同下来到男主家门口,脚都站不稳的他肆无忌惮地叫嚣着:“你们这些蝼蚁,永远不会有权利!” 看似嚣张,说的也是实情。

男主的好朋友是律师,他特地从莫斯科远道而来,帮男主打官司。单纯的律师相信正义和法律可以战胜邪恶的市长,他带着市长的黑材料来到市长办公室,提出给予男主一定赔偿金的要求。市长看似屈服、满口答应,事后就将律师拉到荒无人烟的郊外,对其进行威胁、恐吓,原本义正言辞的律师被两声枪响吓得瘫倒在地上,连夜逃回了莫斯科。

在男主和zf斗智斗勇的情况下,人民内部也出现了矛盾,妻子和律师朋友有了一腿,妻子后来陈尸海滩,片中也没特别交代死因。重点是她的死亡被市长等一干人利用,男主被指控为杀妻的凶手。

法庭宣判男主15年的有期徒刑,两幕法庭戏收尾呼应,弥漫着荒诞不经的气息,女法官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一般,连珠炮似的宣读着判决。内部人士给市长打电话报告庭审结果,市长感到十分满意。房子顺理成章地被推土机夷为平地,随后在这片土地上建造了一座教堂,市长站在金碧辉煌的教堂里,俯身对自己的儿子说:“上帝会看到一切,儿子。”

片中巨大的鲸鱼骨架贯穿始终,象征着强大的国家机器,在它面前人类被衬托得如此渺小。

 5 ) 短影评

影片讲述了一个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地方(或任何地方)发生的故事:一个市长想要通过法律程序强占民居发展地区商业(注意,对他来说,确实是“法律程序”),钉子户决定抗争到底。期间律师查到了不可能不存在的市长的“黑暗记录”,于是市长不得不通过“法律外手段”——恐吓律师、制造杀人事件——去解决问题。片子着重描述了几个点:1,法律作为国家机器(“利维坦”)的傀儡,只能作为强权的权力象征,而不能作为公民的客观权利保证。2,复杂,甚至丑恶的人性才能唤起对宗教的渴望。也因此,宗教成为了逃避世俗丑陋的“良药”。3,公平是建立于私利之上的。4,商业中心建起来以后,恐怕会有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鉴于对很多人而言,“更好的生活”仅仅意味着吃得更好,穿得更暖,日后这完全可以作为市长的一项业绩进行宣传,而忽略其以国家名义对少部分人家庭历史及个人生活的摧残。经济发展带来物质的丰裕和对于普通人而言的“国泰民安”,它也成为了不民主的绝佳掩盖手段。从历史角度来说,西方启蒙主义思想的传播,其重要一点是让公民意识到吃穿并非好生活的标准模式,在温饱之上,生活还有更高的目标。俄罗斯显然并未经历这样的潮流。(巾城)

 6 ) 《利维坦》

其实观影前半段是对安德烈·萨金塞夫 Andrei Zvyagintsev加强了叙事抱有排斥的,而且一直想着关于政治腐败能拍出啥新鲜的。因为《回归》《将爱放逐》太令人深刻了,包括对死亡固执般的探讨。

当看完影片却是那么的掷地有声,不单单关于政治、宗教和人性纠结,而是带着俄罗斯民族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利维坦”这名字取得太恰到好处,整体也能撑得起这个涵义丰富的名字。

 短评

用摄影来掩盖剧本的不足看多了也会厌的

3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不只是个强拆的故事。权力、信仰、爱情都受到了一轮挑战。7分。

7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B】还不错,但离神作还差得远,利维坦终究只是个小聪明

9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五星推荐:《利维坦》,部分桥段甚至有梁赞诺夫的影子,我始终期待俄罗斯电影的回归,俄罗斯电影都值得去大银幕看,因为它浑然天成的大气,是世界上最痛苦深刻的文化,那些自毁的孩子会情不自禁的爱上它,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俄罗斯人对灵魂叩问的更直接,更给力,虐心虐得更爽,连讲的笑话都那么悲伤。

10分钟前
  • 水木丁
  • 力荐

少年在退了潮的荒凉海滩上与利维坦的森森白骨一同哭泣,女人在惊涛拍岸的裸岩上与翻滚的困兽一同哭泣,男人在怪兽巨爪般的挖掘机正摧毁着回忆时哭泣。

15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推荐

贾科长瞪大眼睛看清楚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注定”。

19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以诸多对比强烈的场景意象和步步跌入深渊的悬疑剧架构,塑造了一个以卵击石的个体悲剧。孤傲而脆弱的漂亮小屋与波涛汹涌的冷酷巴伦支海,举目无措的家庭成员与搁浅岸边变成巨大骨架的鲸鱼……作为一对对高度象征性喻体,共同显影出托马斯·霍布斯政治哲学著作《利维坦》在俄罗斯当代的漂亮镜像。

23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就算是龙也有搁浅滩遭虾戏的时候,何况凡人。

2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俄罗斯的海水是深不见底的幽黑色。这个吞噬了社会主义、集权主义、东正教义的民族就像片中一隐即没的怪兽脊背,让人不寒而栗。

3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回归》确实是我挺喜欢片子。可这部太平庸了,豆瓣上一水儿的夸赞大师气质真不理解。题材普通,对政府体制和宗教的讽刺也流于表面,妻子的出轨也突兀。整个怪兽骨架摆海岸线上再来点冷峻空镜头就高端了么?而且还是140分钟如此冗长的篇幅,叙事效率呢?

34分钟前
  • 非想
  • 还行

男主角妻子被发现出轨这个戏剧性的时刻是整个故事的一个大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指明了男主的悲剧不单单是由于国家机器的迫害,同时也恰好凸显了一个人所面临的命运的捉弄和四面受困。这表达了导演对世界更深刻的绝望:在上帝化作的风暴面前即使拿起你的枪,可能你也根本不知道要射向哪里。

35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叙事太冷峻了,感情处理的极其细腻,又有留白。看得人心寒。。(战斗民族连念判决书都像打机关枪)

38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基调凄怆幽邃,犹如永无停息、深蓝即黑的浪潮翻滚,庞大的史前生物骨架孤独如恒星;一个泯灭时空位置的现代寓言,内里互斗,外象倾轧,资本与宗教的勾结,法律与暴力的串联,千里之穴溃于蚁穴;家庭的式微幻灭依然是萨金塞夫主题之一,覆巢之下无完卵,两场庭戏宣判精彩。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太典型的悲劇劇型,太古典的拍攝方式,太生硬的思辨對話...!總之不愛,生生地把理性與感性從故事中撕裂,而毫不動人。

44分钟前
  • neema
  • 还行

仅看作对抗国家机器,就把这个电影看浅了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利维坦,旧约圣经中的水族之王,力大无比无物能伤。两次滩涂巨兽骸骨的出现那么乍眼,而人们业已习以为常。瀑布烧烤没有展现的激斗、射击靶子用领导人照片、与牧师求祷时的耶稣像。这样一个人类世界里,警察可以因几句言语不和而非法监禁,市长可以因贪得无厌而强拆恐吓嫁祸,连朋友之间也无底线可言。

5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山岛竦峙水澹澹,洪波翻涌秋瑟瑟。世上最强钉子户,抗衡到底即罪名。以卵击石身难赎,却道人心欲多变。备遭惨剧缘何事,泪洒海上哭失声。

53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总感觉有一些过于直白刻意的东西。

5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片子本身没有任何喜剧的地方,但把我笑坏了,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所有演员从头到尾都在醉酒状态的电影,酒是真酒,演员是真喝,战斗民族太猛了,从头到尾都是单人、双人、三人的伏特加灌口表演,发扬了喝酒不吃菜,不划拳,不铺垫,当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喝点什么的大无畏精神。

1小时前
  • 袁牧
  • 推荐

一部杰作,镜头冷峻大气,坏天气里的人物,超现实符号,有安哲电影的质感。只把它看成讲述俄罗斯“钉子户”的电影,迎合西方而得奖,冤枉了电影也小看了导演才华。“利维坦”的怪物隐喻,既是贪婪国家集权也是宗教的孱弱,男孩罗马很像《回归》里父权坍塌后的那个男孩,长大后能逃过怪物吞噬么?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