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1927

DVD

主演:阿尔伯特·迪厄多内,Alexandre Koubitzky,安托南·阿尔托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2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拿破仑1927 剧照 NO.1拿破仑1927 剧照 NO.2拿破仑1927 剧照 NO.3拿破仑1927 剧照 NO.4拿破仑1927 剧照 NO.5拿破仑1927 剧照 NO.6拿破仑1927 剧照 NO.13拿破仑1927 剧照 NO.14拿破仑1927 剧照 NO.15拿破仑1927 剧照 NO.16拿破仑1927 剧照 NO.17拿破仑1927 剧照 NO.18拿破仑1927 剧照 NO.19拿破仑1927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时代

一个被时代铭记的伟人,推行民主政治,推行平民法典,推行军事改革;使得法国无论从军事上,还是制度上都具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都先进性,也正因为如此拿破仑时代的法国才拥有欧洲强大都统治力,这个时代成就了拿破仑,拿破仑也造就了新都时代。 一个被时代抛弃的伟人,很多人会有假设,如果拿破仑避免进攻俄国,也许不会造就之后都失败。首先历史不允许假设;其次万物定律盛极必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会有其他的原因导致拿破仑的衰落。

 2 ) 长不怕 真的有点冗

4h
冲突 叠画 蒙太奇 想象世界与心理世界皆强大
就像红楼梦 拖沓的经典还是时代的经典
个人认为大浪行船与鹰眼部分最出彩 可能是因为实在是太长 后面怎么也找不到比这两场更好的戏 后面叠画也真的没怎么出现 除了站在演讲台上那一部分也还过得去
默片时代的电影 最优秀的一点就是仅依靠演员表演与场面调度 就能让观众明白正在说什么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然而 此片剧情的编排与篇幅似乎有点不尽人意 主要诧异的是看拿破仑泡了那么久的妞
最后那里 正方形 三个正方形 缩小 还有整个画面 真心敬佩

 3 ) 不可名状的雕塑感。古着的浪漫。

第1次看4个小时的完整版。上大学时我看过两个多小时的版本。今天还是相当激动的。

1

Portraits, portraits , portraits!

钢丝导演热爱肖像。从少年时期打雪仗就反复出现拿破仑英雄的肖像,用叠画(superimposition)、特写(extensive close-ups)、rondo、游机(hand-held camera)、九宫(kaleidoscopic images, )、快切( Fast cutting)等种种手法。强化——英雄。复制人员配上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正好。

这种对于英雄肖像的崇拜,对于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热衷,我认为是一种19世纪浪漫主义的遗留。如今已经所剩无多。

首先颜值最重要。其次就是特效:point of view shots(第1次登台演讲), multiple-camera setups, multiple exposure, underwater camera, film tinting, split screen and mosaic shots, multi-screen projection, etc.

在一开始他就强调他用的是历史事实,所以里面有赫伦纳岛的梗,有老鹰的梗。但有时候这种添加,是画蛇添足的。

镜头一转,就来到了法国大革命中的丹东。罗布斯皮尔,戴着个墨镜。和像药神一样的马拉,病歪歪的,很快就被刺杀了。

丹东给我的感受,就像尼伯龙根指环的锻造者充满了火一般的激情,并且让人难受。这时胶片被染成红色,配合快切和极度特写,让人印象深刻。群众形象的塑造有雕塑感。 特别是拿破仑在争夺英国和法国对科西嘉岛的宗主权的时候,作为流亡犯逃出了小岛,他在海上的颠簸和法国本土产生的政治大动荡(吉伦特派被清洗)联系起来。我们看到了一种坚定的政治概念,从混乱走向秩序——英雄的脸庞再次清晰起来。海面和人群的叠画做的棒极了。 2

土伦之战是上半部分的高潮。这个法国南部的海港,一旦拿下,英国将损失惨重。

这么少说偷袭的拿破仑无所不见,无所不为,英勇过人。连罗布斯皮尔也要巴结他,让他来驻守巴黎。还说我们这里缺少的就是这种强大。

当拿破仑拒绝后,罗伯斯皮尔试图把他送上断头台,在这里,拿破仑与约瑟芬狭路相逢。当然因为热月政变这一些杀人狂自己也被杀了,所以N也出来了。"断头台的温度"选取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公诉人把他们要庇护人的起诉书撕了,吞吃。拿破仑也在其中。非常有趣的画面。

在拿破仑将保皇党军队打败之后,巴黎陷入到一种狂欢的气氛,几百场舞会举办了。电影的气氛也随之一变。出场的名媛很有古风,让人眼前一亮。从乱世到承平,就是比闪电还要迅速。

 4 ) 说一说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由于最近对启蒙时期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的兴趣,终于看了这部囤积在硬盘中许久的伟大史诗。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即便是这样一部4个小时的史诗电影也丝毫不足以尽述这个大概是法兰西史上首屈一指的伟人的一生,本片只能从若干主要事件当中形成一副大致的骨架来建构这个传奇人物在成为共和国头号人物之前的前半生。拿破仑一生的伟大传奇在此无需我的复述,关于这方面的著作早已汗牛充栋。而拿破仑最神奇的其实应该是他近乎魔术一般的人格魅力,而这一点在片中被以与雄鹰的多次叠化镜头加以阐释。

拿破仑究竟是一位解放了法兰西民族的伟人还是一个自大傲慢的独裁者,这是持久的争议。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轻易的否定前者,但是大多数人在心中也肯定在暗暗的念叨着后者。不少人将其视作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的窃取者(这个论调与我们百年前的袁大总统多么的相似,而波拿马皇帝和大头皇帝其实都有意实行君主立宪制),更有贡斯当这样的思想家将其视作以古代共和国盛行的尚武勇猛鼓吹德行进而热衷于征服和侵略的方式来统治处于现代文明语境下的共和国的违逆历史潮流的野心家。

在此又不得不多提一下贡斯当这个人物了。他作为一个同时受到了启蒙时期卢梭和休谟影响的思想家,一方面同样清晰的看到了卢梭提出的社会体制与人性存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又必然的反对卢梭当时过于激进的思想——毕竟,卢梭和他自己就身在那样一个已经习惯了和平所带来商业的繁荣的社会之中。拿破仑是受卢梭影响更多的,所以贡斯当反对拿破仑一点也不令人惊讶。而讽刺的是拿破仑复辟的时候他却十分乐意的当了拿破仑的制宪顾问。这也充分展现了其深谙中庸权衡之道的政客本色。因此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期一大堆名头响亮的思想家的队伍中,贡斯当是为数不多的在政治上有所成就的人,可这也从另一方面注定了他只能是个二流的思想家——而绝非一部分现在的人将他所视作的自由主义的宗师之一(那是斯密、洛克和休谟才配得起的称号)。也正因此,卢梭死后可以被葬在先贤祠,而贡斯当自然没这个待遇。

在阿贝尔·冈斯的镜头中,拿破仑是那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和高尚情操的英雄,是那个被人们交口称赞和传颂的光明的化身。而在我看来,拿破仑的功过褒贬无疑会因为每个人的立场于观念不同而千差万别,但是无可争辩且绝不容忽视的一点是法兰西在历史中唯一一次遍布着荣耀与光芒的时期正是在他治下的岁月(这不也和我们共和国的某位大人物极其相似吗?)。

可是,18世纪的法国尚有卢梭与休谟的思想供人们热议与争辩,百年前的我们又有过多少类似的思辨?不过那些看起来都不重要了,因为今天早已没人关心这种问题。

 5 ) Ian Aitken's remarks

Gance, for example, was wedded to a romantic view of genius which could, and has, been regarded as elitist; whilst his Napoléon has been strongly criticised for what was perceived to be an excessively enthusiastic valorisation of authoritarianism, as personified within the figure of Napoléon.69

European Film Theory and Cinema pp. 87

 6 ) 关于《拿破仑》

1、对法国大革命腥风血雨的描绘:用了红色的色调,一反常态,将场景设定在一个只有拿破仑一人的屋子,通过一些光影的变化和一些碎剪来展示这一场革命,印象深刻。其实拿破仑看到的窗外的场景更像是他内心的景象,包括在他窗台上悬挂着的两个人的纠纷,把他们组合到一个空间里面,很新颖,有种对拿破仑内心世界的展现的感觉。

2、对政局震荡的拍摄,将在海上与风浪战斗的拿破仑和政党之间的争执剪辑在一起,而且用和风浪一样震荡的镜头去拍摄政党争执,镜头运动和叙事浑然一体,一下就能感受到要表达的情绪了,一个俯冲之后又回荡的镜头在现在也基本没有见到这样使用的,很有趣

3、最后的三个画面拼接为一个全景来描写场面宏大,也十分地印象深刻,以及有一幕全景:中间的士兵在缓缓向前,两边是拿破仑骑着快马走过人流,有一种很奇特的纵深感,虽然说不出意义,但觉得印象深刻。

4、在剧情方面,不清楚维奥琳(喜欢拿破仑的女孩)那条支线的意义是什么,后面也没有关联了,难道是要展现大家对拿破仑的崇拜吗,不大懂

5、这部影片明明是有种拿破仑传记的感觉,但是对拿破仑感情生活的描绘也有点太不客观了,搜索了一下,明明拿破仑在约瑟芬之前也有别的女人,但是影片就有一种,他好专一的感觉········

 短评

1.嚴肅的風格已經完全脫離默劇喜感 2.蒙太奇與臉譜特寫傳記人物的突顯

3分钟前
  • 踢你小腿骨
  • 力荐

★★★☆ (2005-03-18) [资料馆] 热情的片子,热情法国大革命,但是热情不能解决问题。剪了二三十分钟,弄的不知所云,也不明白哪有那么多可剪的?

5分钟前
  • 小熊娃娃
  • 推荐

气势雄魄的史诗,上半部分尤其出色,但不大喜欢过渡美化

9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拿破仑四个小时,车轮四个半小时,可见冈斯对"轮"是真爱……不对,对电影是真爱……隐喻蒙太奇倒是见过很多,交叉蒙太奇也见过很多,像这种交叉蒙太奇叠画隐喻蒙太奇的还是头一次见……演拿破仑的演员始终端着架子,太假了……默片史诗很有看头

14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推荐

3.5。不愧是默片時代最瘋的導演(之一?),海盜船視角,雪地大戰堪稱快速剪接的極致。蘇聯默片及工作人員(工程師)的影響。三色國旗。三聯幕(所謂「視覺和弦」嘗試)在電腦上看實在彆扭…不可否認如Kubrick所言,此片在故事呈現與表演上,其實是粗糙的(即便Gance有機會完成其他部分,恐怕也差不多)。

16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按照导演的构思,部分场景需要三块银幕并排放映。其手法既是古老的,又是前卫的。冈斯镜头里的拿破仑系命运之子,法国革命的化身。影片中充满了这样的经典场面,如开场极具参与感的雪仗,海上和巴黎会议大厅的双重风暴等,仿佛是格里菲斯与爱森斯坦优质基因的嫁接。

20分钟前
  • 力荐

9。近4小时的片,竟然只放到征服意大利....最后那几十分钟宽屏播放,相当超时代啊。20年代的电影用3台放映机实现拼接宽屏。

2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雄奇的电影反穷历史的雄奇。最后的衔接三屏被雄鹰翅展充满的那一幕!看完这部冈斯是不是应该配合服用邦达尔丘克《滑铁卢战役》?

25分钟前
  • 敬亭山一层楼
  • 力荐

8.5/一位英雄的崛起之路。前半部分多以红白蓝三色打底,从籍籍无名再到使他名声大噪的土伦战役,将他塑造成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有着敏锐的军事才能和坚毅的自我意志。虽被贬黜,热月政变后镇压保王党又让他登上政治舞台,再是不少私生活的笔触,超现实的表述,俨然成为了法国革命的化身,有着完美人格的浪漫者。奔赴意大利前线,最后二十分钟则需要额外两块屏幕才能感受到导演表达的初衷。27岁,虽未到他人生的巅峰,但足见其倾倒世人的魅力。

29分钟前
  • 异度恋
  • 推荐

两星半。现在的我看到打呼大可不必,电影对于文本信息的处理非常的死板,要说细节,不过是依赖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做出了层出不穷的绝活,不过在5个半小时的观影过程中,我真的是看杂技的感受。美术和服装道具是比较粗糙的,很多画面的年代感我常常就觉得是我看上海电影三十年代的一条大街一幢房子,有些戏例如吃文件安插在那个地方我也觉得很怪,破坏了这种人头攒动式的“史诗”。

31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poly-vision,superimposition(Dante/banner/fire, Napoleon/eagle), acclerating montage

34分钟前
  • paracelsus
  • 还行

四星半,333min版本,对于默片来说太长了(一次真的看不完观感连贯不起来),最后半小时的4:1画幅对画面进行三等份切分,使得视觉上还要更宽一些,如果说分屏已经足够惊艳,默片技巧(特写、蒙太奇、多重曝光)也炉火纯青,那么为数不多的运动镜头(超越了默片的场面调度)则是真正超前的存在。

38分钟前
  • 🌵🌵
  • 推荐

在 BFI 看修复重映,非常喜欢。尤其喜欢小孩子斗争的处理部分,让所谓的嬉闹都变得宏大,雪仗、枕头打架,一派史诗气质。科克托《可怕的孩子们》可能有偷师。三块屏幕拼接的战争画面令人感动到说不出话来,尤其是镜头平移向上还要保持景物在一水平线上。大量充满革新的镜头语言。

40分钟前
  • Medea
  • 力荐

很早就觉得,其实,冈斯比爱森斯坦厉害……

42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几十万米胶片、四年拍摄时间、20多个剪接师,神秘的片长,仅仅是六部曲的首部作品,倘若真的全部拍摄完成,真是世界电影史的一大幸事。交叉蒙太奇、叠化穿插人物特写,普氏剪辑法与爱氏剪接法在这里完美的融合统一,共同制造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多色滤镜的使用划分了内部的段落,明确了节奏,使不同色彩下的拿破仑有了不同的意味与风采,血色战争夜、金色演讲情、无滤镜的跨域三块荧幕,使拿破仑在这里还魂。骑马运动POV,炮筒后滑的主观视角,令进攻的男性征服力扩张到了最大。夜晚追逐大远景、大海独自航行、冷雨战争夜,波澜壮阔,史诗气息十足。当最后字幕逐渐后移,长宽比从4:3变为12:3之时,巨大的宽荧幕令阿贝尔·冈斯也变为了拿破仑,在这三块银幕拼接成的段落中,冈斯不仅展现了巨大画幅带来的震撼,还突破了特写与远景的界限。

44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力荐

空前绝后。不仅是影史上的伟大影片,浪漫主义的遗留,而且是值得反复借鉴的教科书。很多甜美的东西,在今天的电影中已经失去了。很多属于电影技术,很多属于黑白片,还有更多的属于一种古典主义。文化只有在懂行的人那里才是一种货币。

48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1920s No.1,光斑,切面,姿态,流动。令人反思未来30年的美国电影是否阻碍了电影史的进程,以及默片时代最优秀电影特质在承继中的断裂。希望能有机会大银幕。

52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看的332分钟2K新修复版蓝光,不愧是默片中数一数二的史诗巨作,大气磅礴又有繁杂的视听语言创新,最后三连幕更是看的震撼。9.4分★★★★☆

56分钟前
  • qw0aszx
  • 力荐

冈茨的《拿破仑》看了30分钟,暂时还没看出这部法国影史第一神作在哪里。其中马赛曲问世众人激昂高歌的部分,明显非默片之所长;看过70分钟,才渐入佳境。拿破仑脑瓜顶上闪现神圣光芒,丹东则是贝多芬式的咆哮怒吼;70~160分钟,政治大事密发。马拉浴室被刺,丹东因朝试核而紧张,雅各宾轰然倒台,圣鞠斯特最后一次演讲,然后和罗伯斯庇尔一起上了断头台。拿破仑卷土重来接管军队,在议会上宣布,“从今早开始,我就是革命!”……默片时代的法国电影既强也多样。路易菲拉德的犯罪系列;冈斯的战争史诗;克莱尔的先锋喜剧;雅克费戴尔的诗意现实主义……怎么到后来,百家争鸣就被新浪潮的文艺小资的一家独大所取代呢?

59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我看的是四小时版的,最完整的版本超过五小时。拍摄水准超一流,后半部拍得很唯美,整体很大气。故事从拿破仑年少时期讲到称帝前夕,后来同一导演的《拿破仑在奥斯特里茨》是本片的续集。

1小时前
  • [己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