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HD

主演:鲍勃·迪伦,艾伦·金斯堡,帕蒂·史密斯,琼·贝兹,罗杰·麦吉恩,山姆·夏普德,安·瓦尔德曼,罗尼·布莱克利,乔尼·米切尔,鲁宾·哈里肯·卡特,迈克尔·墨菲,克劳迪娅·利维,彼得·奥尔洛夫斯基,T-本恩·本内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2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3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4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5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6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3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4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5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6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7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8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19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diamond and rust

老马拍片从来不走寻常路,一部虚与实、戏剧虚构与历史片段结合的“纪录片”,一不留神就会混淆。虚构的人以逼真的面目出现,代表着那个时代与那样的传奇人物会发生的合理性。譬如莎朗斯通的少女。最有意思莫过于重温了鲍勃迪伦和joan baez相知故事,重温了joan为鲍勃迪伦而写的diamond and rust,祭奠他们曾有过的爱情和眷恋。

 2 ) 记录片段

1.和我聊聊巡演的精神吧。如果你唱了一首新歌而很多观众希望听老歌。 哦拉索这是第一条法则,预期的基本法则,如果你有很高的期望就会失望,所以不能有任何预期。 但是人们有预期,人们有预想。 那就是他们的预期了,拉索,我们不能对所有人负责的你懂吗,所有那些期待很高的人,谁他妈在乎? 2.我觉得挺压抑的,人们居然会排两天的队去见一个人,这就证明,他们有这种需要某些东西或某些人带来救赎之类的东西。 3.琼贝兹和我什么都能唱,我们睡着了都可以合唱,事实上,我经常在睡梦中听到她的声音。 4.一秒钟后我听见,“嘿,沙朗”,有一台非常破旧的钢琴被推到了一边,鲍勃钢琴旁弓着腰,给了我那样一个眼神,他说:“我写了一首关于你的歌”。 然后他唱到了那句歌词“她做爱就像一个女人,但他崩溃时就像个小女孩”。我就开始嚎啕大哭,后来有人告诉我,那首歌有十年了。

5.当我看到鲍勃唱歌时,我就会原谅一切,他的魅力我从没在别人身上看到过。

6.不开心你自说自话就结婚了。/你也自说自话就结婚了还没告诉我。/是的但是./你应该告诉我的/但是我娶了我爱的女人/我知道这是真的,我嫁了一个我以为我爱的男人/这就是思考的错,思考会让你倒大霉/你说的对,我同意/所以要用心不是要用脑子

7.现代的年代没有很多的美第奇家族,而且不管你是和很多人巡演,或者是拍电影,或者任何需要资源的创意性的行为,都需要钱。你需要去找那些相信能赚回本钱也许还能多赚一点的人。所以没错,艺术和商业之间总是有这种天然的张力的。

8.我们早上去的,出来的时候天都黑了。我意识到他的哲学,和我的哲学是一路的。而且,很少遇到这样的人,你知道你们在思想上是一路的。

9.“现在所有穿着外套,打着领带的罪犯,都可以自由地和马天尼酒看着太阳升起。与此同时,鲁宾像佛祖一样坐在三平米的牢房里,人间炼狱中的一个无辜的人。”

9.1975年12月4日,加拿大蒙特利尔,滚雷巡演的最后一场计划内演出,我们这些灵魂集结在一起,滚雷巡演的最后一站,我们开始这段旅程是为了找回美国,我们发现了一些自己的真相,本以为爱意已经消失的老朋友,得以重聚,并能够真诚地面对自己,对着电子麦克风合唱以取悦年轻的向往者们。他们一直在寻找某种联盟和社区,在那里看到了社区的形象。

10.巡演成功吗?

完全是场灾难。

我告诉他说我们应该去两万人的场地演出,但他们却想在小场地演出,台上16到18个人演出,还有15个舞台助理和工程师。要付巴士、酒店、餐饮的钱,但只去三千人的场馆表演,所以肯定会亏钱,还没上路就已经亏损了。

11.巡演成功吗?

不,没有成功。

如果用获利来衡量的话肯定不算成功,但在冒险的层面上是成功的。所以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12.你们所有看到了片段和瞬间的人,以我们为例,吸取一些教训,试着重新振作起来,改正你的行为,找到属于你的圈子,做一些对于你自己的意识的救赎行为。更在意你的朋友,你自己的作品,你自己的冥想,你自己的艺术,和你自己的美,迈出去,将之变为你自己的永恒。

 3 ) "Je est un autre"——迪伦和他的滚雷巡演

两位业界大佬的跨界联手,本来就十分罕见,更别说接连合作两次了。可这却真切地发生在了摇滚传奇鲍勃·迪伦(Bob Dylan)和电影大师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身上。14年前,斯科塞斯曾经用一部《没有方向的家:鲍勃·迪伦》,透视这位性格乖僻的摇滚诗人的心路历程,让他的传奇经历终于能得到大众的理解,甚至共情。

正是出于信任,迪伦把用纪录片还原他的1975年“滚雷巡演”(Rolling Thunder Revue)的任务交给了斯科塞斯,期望后者能为这段著名却令人费解的旅程理出些头绪。然而斯科塞斯虽然能在面对1960年代迪伦的上百小时影像素材时,将线头缕清,却很难为时长只有一个多月的“滚雷”梳理出脉络。因为“滚雷”的意义就是制造混沌。

制造混沌

该如何定义“滚雷巡演”?不论是表演者还是看客,都很难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当迪伦招募乐手加入巡演时,他的推销词仅仅是——“我想搞点不一样的东西……像马戏团演出的那种。”甚至连巡演为何叫做“滚雷”,都没有标准答案:有人猜测这是对美国首次轰炸越南的任务“滚雷行动”的反讽;有人觉得这是对美国原住民文化的致敬,因为有个印第安酋长叫“滚雷”。至于迪伦本人对“滚雷”的解释,则简单得让人不敢相信:他正坐在家里琢磨巡演该叫什么名字,突然之间听到雷声从远方滚滚而来,BOOM!所以就这么着吧。

虽然意图混乱,但迪伦对这次巡演的构想,其实胃口很大:他想通过这次大型巡演,拓宽摇滚演出的界限。他既不想让演出止步于向年轻人贩卖荷尔蒙,也不想让演出变得像是在礼堂和爱乐厅里那样一本正经。他希望巡演能够打破一切壁垒,成为市井文化的一部分,为此,他从各个地方吸收灵感:马戏演出、狂欢节、意大利即兴喜剧(Commedia dell'Arte)、吉普赛人的大篷车文化、早期美国的“江湖卖药秀”(medicine show)、日本歌舞伎表演、垮掉派诗人的即兴朗诵,以及诞生于1945年的法国电影《天堂的孩子》(Les enfants du paradis)……

上述这些内容繁杂多样,却有着共通之处:充满了放浪不羁的波西米亚气息。身为当代吟游诗人的迪伦,正是被这种特质深深吸引。马戏演出充斥着滑稽与混乱,迪伦制造的则是最高级的混乱:加入其流浪剧团的,是像民谣诗人琼·贝兹(Joan Baez)、乔尼·米切尔(Joni Mitchell),桂冠诗人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和戏剧奇才萨姆·谢帕德(Sam Shepard)这样才华横溢的艺人。他们如同滚雷一般,所经之处,大地也为之颤抖。

“我是另一个”

但迪伦的生命旅程,从来都既向外扩张,又向内自省,二者的关系错综复杂,密不可分。“滚雷巡演”最具标志性的外在元素,是迪伦本人的装扮——点缀着花朵的帽子之下,是他涂着厚厚白色油彩,如同小丑一般的妆容。再一次地,迪伦的解释言简意赅:“当一个人戴上面具时,他就会和你说真话;当他不戴面具的时候,则不太可能。”

但除了这个理由之外呢?或许这是迪伦和我们玩的又一个身份游戏。他用这个“面具”,将自己的舞台人格和原本身份做了显著区分。而在他于巡演期间拍摄的半纪录半虚构电影Renaldo and Clara中,这种身份游戏更是登峰造极:在其中,他和当时的妻子莎拉分别饰演名为Renaldo和Clara的主人公,而他的两位巡演同伴罗尼·霍金斯和罗尼·布莱克利,则分别饰演迪伦和迪伦夫人……

对迪伦来说,身份从来都是个变动不居的东西。他最爱的诗人之一,是兰波(Arthur Rimbaud),而他最爱的兰波诗句,则是“我是另一个”(Je est un autre/I is another)——在诗句的中途,人称已经悄然转变。在迪伦看来,人生不该用单一视点来审视,否则你只会得到陈腐固定的结论。唯有冲出自己的躯壳,才能获得自由。

于是,迪伦在“滚雷巡演”中,不断突破着自我的边界:演出中大部分歌曲都来自《血迹》(Blood on the Tracks)和《欲望》(Desire)这两张专辑,却在编曲和演唱方式上和录音室版本完全不同。一个简单的和弦变化,就能让原本忧郁的歌曲变得俏皮而愤怒;一个细微的人称变化和歌词改动,就能让先前深情的歌曲变得或疏离,或尖酸,或华丽,或沉静。

迪伦在巡演中演唱的歌曲,都已被世人视为传世经典,但他对它们却毫不“爱惜”,因为每次演唱都不可重复,而艺人演唱时的心境与当初创作时比起来,也已经物是人非。就像他在斯科塞斯的纪录片里说的那样:“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找到自我,或是找到任何东西。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自我。”

艺术的乌托邦

不过,话说回来,“滚雷巡演”的意义其实远大于迪伦的自我创造。这次巡演的时间,刚好临近美国建国200周年,但整个国家正笼罩在越战和水门事件带来的颓丧情绪中,滚雷乐团途经的新英格兰地区,更是经济凋敝,气氛灰暗。彼时已成名多年的迪伦,没有忘记自己的民谣根源,他坚信,通过动人热闹的音乐表演,滚雷剧团能为苦闷的大众重新注入活力。

确实,“滚雷巡演”没有向观众摆出一副高姿态。迪伦明明可以选择超过万人的体育场作为演出场馆,却最终选择了一系列像小剧院、小礼堂、退伍军人纪念体育馆和印第安原住民社区中心这样的日常场所。在一些偏远城市,工作人员甚至在校园里发放传单,招徕观众。如此亲民举措,让“滚雷巡演”有了些许市集狂欢的气质。

而迪伦和同伴们的音乐也确实直击人心。斯科塞斯的纪录片中最令人难忘的镜头,是一位观众在演出结束后怅然若失,痛哭流涕。斯科塞斯本人对此极为震惊:音乐居然能给人带来如此大的情感冲击。不过,彼时的斯科塞斯,也即将震撼一代人的心灵了:1975年的他,正在忙着拍摄那部即将成为经典的《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

然而,四十多年后,艺术和艺术家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变。迪伦依然在巡演,但比起认真听歌,观众们更想用手机拍他,惹得他在近十多年里首次在台上怼了人。斯科塞斯则在面对着另一种窘境:在影院里泡了一辈子的他,无奈地发现自己的电影很可能没法在院线大规模公映,因为愿意为他的新片《爱尔兰人》砸大钱的,只有Netflix。艺术正在从一种身心在场的体验,变成一种消费行为和一种将世人隔离的手段。此时的斯科塞斯,无疑会怀念那个逝去的年代,在那时,音乐与电影依然是一种如周日弥撒般净化人心的社群体验。

不论迪伦和斯科塞斯心中的乌托邦是否会再来,至少在《滚雷巡演:鲍勃·迪伦传奇》中,我们有机会管窥那个美好时代的一角:在巡演的间歇时间,迪伦和好友罗杰·麦奎恩(Roger McGuinn)在友人家中甘做配角,为乔尼·米切尔温柔坚定的歌声伴奏和弦。“滚雷巡演”是属于艺人的乌托邦,它虽然让金主赔了钱,却让参与其中的每个艺人都“创造”出了最极致的自我;这样的巡演可能再也不会出现了。

原载《南方人物周刊》

 4 ) Bob Dylan 和Joan Baez的一段对话

CC#1062 -it's really displeased me that youwent off and got married -you went off and got married first and didn't tell me -yeah, but... -you should have told me or something -but I married the woman I loved -I know that's true. that's true. -and I married a man I thought I loved -see, that's what thought has to do with. thought will fuck you up -you are right, I agree with that -see, it's heart. it's not... it's not head.

 5 ) 大地驚雷

對我來說,Bob Dylan最重要的演出有三場,分別是一九六六年的英國皇家阿爾伯廳(Royal Albert Hall)、一九七五的滾雷巡演(Rolling Thunder Revue)、和二零一一年臺北小巨蛋。

在Bob Dylan前期的職業生涯中,他面臨著很多時代的挑戰,並做出很多知難而行的決定。本名Rober Zimmerman的他,其實是一名來自中部米尼蘇達州的猶太小伙子。他因為仰慕著名民謠歌手Woody Guthrie,於是不遠千里的帶把吉他來紐約混。在打進這個圈子後,他獲得與Woody在病榻旁進行對話的機會,同時還認識了哥倫比亞唱片的人。一九六二年,他發行了首張個人專輯,並在此樹立了“狄倫”唱腔(他自己在回憶錄寫道,之所以會這樣唱,是因為他認為黑人都是這樣唱藍調的)

一九六三年他推出首張個人創作大作《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除了收入著名歌曲“Blowin’ In the Wind”外,還收入了很多反戰經典曲,比如講核戰後“A Hard Rain's A-Gonna Fall”,或是經典愛情小曲“Girl From The North Country”。因為這張專輯,再加上他結識了Joan Baez,參與了華盛頓大遊行,於是乎樹立起他“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代言人”形象。很多人都認為他是一名具有社會意識的知識份子,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為大家發聲。在《The Bootleg Series, Vol. 6: Bob Dylan Live 1964 - Concert at Philharmonic Hall》這張唱片裡,可以聽這時期Bob Dylan 的演出風格:演出相對簡單,一個人一把吉他,站在空蕩的舞台上,對著麥克風唱歌,有時候還會與台下的人聊天互動。

沒過多久,來自大西洋彼岸的英倫風吹了過來,披頭四帶著搖滾樂開始了“英倫入侵”這一音樂風潮,而這件事也被Dylan 關注到了,他開始嘗試像搖滾樂靠攏。一九六五年,他先是推出錄有電聲吉他的《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並留下了經典名曲“Mr.Tambourine Man”(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特別欣賞這首曲子,並親自翻譯,算是華語圈裡最早且最知名的翻譯版本)。爾後他參加紐約新港音樂節(Newport Festivial,要知道偉大的艾靈頓公爵在這個音樂節裡演出了一首二十七個和弦的曲子),並帶上他首次組成的樂隊登堂亮相。據當時的觀眾回憶 :“一群頭戴墨鏡的流氓,裹挾著Dylan 上台”,同時高分貝的音量也讓這些聽眾震耳欲聾,於是有很多群眾憤怒,甚至想砍掉Dylan 音箱後面的電源線。後來這個事情算是鬧得不歡而散,然後對Dylan的與論撻伐(認為他背叛自己的良心,投入到媚俗的搖滾樂去)也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一九六六年的狄倫,這時他已經順勢發了三張經典專輯:《Bringing It All Back Home》、《Highway 61 revisited》、還有被視為他最經典的代表作,算是搖滾樂(或流行樂)第一次超長製作(雙黑膠)的偉大作品:《Blonde on Blonde》問世,並寫下了震聾發聵的傳世作品:“Like a Rolling Stone”後,觀眾依舊沒原諒他。有一天,在倫敦肯辛頓的皇家阿爾伯特廳裡,Bob Dylan 像往常一樣舉辦巡迴。他上半場用傳統的方式:一人一琴,唱著很多老觀眾熟知的歌。但與一九六四年不同的是,底下的觀眾不再像往常那樣談笑自若,而是帶著一種壓抑的氣氛聽他演唱。而Dylan也因為多日的不眠變得氣若游絲;下半場則是以樂隊的形式開始,這時觀眾的不滿也顯露出來,不斷嘗試用掌聲來打斷他的演出,甚至在演唱最後一首歌前,有一名憤怒的觀眾大喊“猶大!”, 導致Dylan異常憤怒,並唱出最經典版本的“Like a Rolling Stone”。

在這次巡迴沒多久後,Dylan因出了一次摩托車車禍,於是退出了音樂圈,並選在紐約南部的一個鄉村隱居。這期間他開始推出一些小唱片,比如與Johnny Cash合作的《Nashville Skyline》等。但他一直沒有舉辦巡迴,並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甚至一九六九年,轟動世界的烏茲托克準備登台,舉辦人員曾經找上Dylan,希望他共襄盛舉(畢竟就在他家旁邊),Dylan也拒絕了。

一九七四年,在告別人群眾長達八年之久的Dylan,決定找他的好搭擋,當時也是一線名團的The Band合作,舉行巡迴,甚至還推出專輯《Before The Flood》(據Allmusic的說法,他們倆合作是因為上一張專輯都得到了非常惡劣的迴響,為了挽回顏面所以才重新一起上路)。這張專輯一推出就大賣,沒想到正當他事業回轉時,他的婚姻出現問題了。Dylan痛苦地與他當時的妻子離婚,並推出一張心碎之作:《Blood on the Track》,有趣的事,很多人對這張自我療傷之作評價極高,認為那個充滿能量的Dylan原來也有如此溫柔脆弱的一面,《滾石》雜誌立刻奉上五星好評。

正當Dylan 療傷療到一半,他突然產生了一種新奇的想法。早在一九六八年,由滾石樂隊帶頭,舉辦了一場名為“搖滾馬戲團”的節目秀,這說不定啟發了Dylan,於是他決定把這次的巡迴搞得像馬戲團一樣華麗。他先是開車亂晃,隨意尋找樂手(比如他找了當時服務David Bowie的吉他手) ,甚至還請來了老戰友Joan Baez助陣,開始在臉上塗白粉,戴起用羽毛裝飾的帽子。於是那位身穿時尚正裝的Dylan 消失,狂野奔放的嬉皮Dylan 誕生。在這段旅途的過程中,他想起了遠離自己的妻子,於是“Isis”(埃及女神伊西斯)就這樣直接搬上舞台;他回憶起自己在西班牙聽到的曲子,“One More Cup Of Coffee”應運而生;他聽到黑人拳擊手“颶風”因被人誣陷而坐牢的故事,憤怒之下寫下了長篇詩歌“Hurricane”。於是在這趟旅程中,Dylan 受到了許多的啟發,並把這些歌全部錄下來,於隔年推出他最暢銷的唱片:《Desire》。

Dylan 曾經抱怨過,說因為粉絲太過熱情,所以他所到之處,都會發現監聽器材,搞的自己一點隱私都沒有;但就歌迷的角度來說,這也不難理解。Bob Dylan 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盜版錄音的歌手之一,上述的前兩場演出,基本都是靠歌迷偷錄才得以保存的。一九六六年那場這麼重要的演出,一直到一九九八年才推出正式的混音發行版,而且還是唱片公司看到樂迷們私下賣來賣去賣的太快樂,想說你賺不如我賺的情況下才推出的(話說我以前買過一張盜版,印刷那是真的爛,不過看久了也別具滋味)。而這場“滾雷巡迴”的錄音則是二零零二年推出,在當時也是頗為轟動。後來唱片公司不停的推出Dylan 的地下錄音,其中固然有不少精品,但總的來說泥沙俱下(畢竟那本來就不是他想放進正式唱片的錄音),越來越沒有意思。所以就我的角度而言,《The Bootleg Series, Vol. 4: The "Royal Albert Hall" Concert》和《The Bootleg Series, Vol. 5: Live 1975 “Rolling Thunder Revue”》是我最喜歡也最常聽的兩版錄音。

那二零一一年臺北小巨蛋那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我就在現場啊!

 6 ) 影片中多处对现实的虚构,或谎言

1. 制片人 Stefan van Dorp, 为表演艺术二人组The Kipper Kids之一的Martin von Haselberg饰演。影片中原始的视频素材非其拍摄或剪辑,而是被Dylan用在了其及Shepard共写的一部名为 “Renaldo and Clara”的4小时片长影片中 ,1978年该部电影只在纽约、洛杉矶等部分院线上映过。

2. 巡演时Sharon Stone与Dylan的相遇,关于The Kiss的T恤两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关于Just Like A Woman一曲的玩笑。75年的滚雷巡演并没有经过宾夕法尼亚,她和母亲一起去往当地演唱会的可能极低,此前也并没有任何材料或报道提及两人在滚雷巡演时的相遇。同时,影片中使用的Sharon Stone穿着The Kiss上衣的照片为PS( //twitter.com/Abbey_Bender/status/1140460700013420544 )。

3.议员乐迷Jack Tanner。实为 Michael Murphy饰演。

4.演出策划 Jim Gianopulos。 Gianopulos现实中的工作一直都是影视行业高管,与巡演策划没有任何关系。

部分细节及材料可见于:

Travis M. Andrews : A guide to all the fake stuff Martin Scorsese put in his new Bob Dylan documentary

JORDAN HOFFMAN : Martin Scorsese’s Bob Dylan “Doc”: What’s True, and What’s Fiction?

Rob Salkowitz : Scorsese's New Bob Dylan Film Is Proudly A Pack Of Lies

 短评

今年是netflix纪录片/音乐现场完全发力的一年,我对小霉霉,逼样死,dylan基本上都没有兴趣,但这三部片子单从拍摄水准来讲彻底让netflix脱离网媒这个概念,期待今年年底有人来写一篇2019年netxflix解谜的文章。(没想到从1975到2018年dylan年年都有巡演,年年在路上。。。。)

6分钟前
  • redhousepainter
  • 还行

当时迪伦就是太难了,深陷版权纠纷泥潭,加上婚姻危机和官司缠身,滚雷巡演无非是一次“逃避”而已。毕竟老马对迪伦是真爱,主角光环必须放大。不过75年滚雷第一部分巡演确实是巅峰,高清修复的现场部分看的很爽。

9分钟前
  • tata
  • 推荐

What America used to be like

10分钟前
  • closer
  • 力荐

越是了解迪伦,越是感觉到他的伟大。印象最深的还是patti近乎梦呓般的言语和艾伦金斯堡独特的存在。"你们所有看见这些片段的人,要以我们为例,吸取经验,试着重新振作起来。改变自己的行为,找到属于自己的园地,做一些对自我意识的救赎。更加关心你的朋友,关心你的工作,思想,艺术,关注自己的美。走出去,让这些成为属于你的永恒。"尽管颓废堕落,虚无荒诞的思想充斥着二十世纪,但文学与艺术终究还是在关怀人生。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某种意义上看,迪伦的文学奖也是对"垮掉的一代"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迪伦的作品极具个人色彩,然而本质上却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回声。

14分钟前
  • Kryten
  • 力荐

热泪盈眶,主线是记录鲍勃迪伦传奇生涯的又一个传奇巡演,集结了一大批民谣/摇滚歌手环游北美,随心所欲的演出;暗线是对70年代美国的记录(性解放,反战主义,尼克松,种族歧视)一首首音乐的穿插将观众带回带回过去,见证这时代落幕前最后的疯狂。Joan baez谈及bob dylan依旧含情脉脉,她实在是太好了!(想到一部分剧情是虚构的,愈发觉得老马丁的牛逼了)

15分钟前
  • KID Y
  • 力荐

巡演乐队里的小提琴手,是一个随身带着剑的女士,名叫Scarlet Rivera。

17分钟前
  • 少年高
  • 力荐

- 以乔治·梅里爱的短片开场,为全片定下一个魔术般的基调:绝非真实的、时代的闪回,虚构的演绎片段旋即入侵。又以短片收尾,戴上神秘的面具,观众欢呼响起,字幕亮出 特别出演:Bob Dylan。

21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力荐

3星半。喜欢开头迪伦的话(人生不是用来发现自己的,而是是用来创造自己的)和结尾金斯堡的话(振作起来,去寻找自己的社群,捡起一些能救赎自己精神世界的事情,更用心地对待朋友、工作、属于自己的合适的冥想、属于自己的合适的艺术、属于你的美。用这些去创造你自己的永恒。),还喜欢Hurricane的故事、Joni Mitchell的歌。其余的真真假假故作神秘还是有很多无感甚至不适,所以是分三次看完的。

22分钟前
  • eighthday
  • 推荐

马丁·斯科塞斯这部纪录片把一个时代的传奇人物脉络清晰的展现在观众眼前。不太熟悉鲍勃迪伦的人也能被感染

24分钟前
  • kiki204629
  • 推荐

补标6月。

28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把迪伦导演的那部近5个小时的云山雾罩巡演纪录片Renaldo&Clara有逻辑的缩编再配上近两年的采访再形式上虚构一下就是这部了,一星给75那确实伟大的巡演,一星给历史素材通过技术实现的高清复原

33分钟前
  • WiTS
  • 推荐

传奇巡演与虚实结合的叙述,看得开心,甚至没有意识到Scorsese也在悄悄探索纪录片的边界。

36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我觉得他(Bob)做过最棒的一件事,就是将一群积极性很高、又充满抱负的人聚在一起,上火车,完全不管他们。让他们成为自己最极致的版本。

37分钟前
  • DOCO热纪录
  • 力荐

当严肃纪录片看就是上了老马的贼船了,请了一堆演员把一场真实的巡演真的编成了马戏…也是够聪明,这雾里看花的拍法反而最能反应迪伦。看完才明白desire这张砖何以叫desire,动荡不安的七十年代中,歌手功名成就,庞大巡演队伍一呼百应,疾风暴雨的创作和青年共同体。个人而言最惊讶的是Joni Mitchell也加入过这次巡演还有一段迪伦合奏Coyote…一直以为她很不喜欢迪伦的来着,大概是竞争者意识…Joan Baez的出场都觉得很虐心,尤其这巡演就在diamond and rust创作的一年后…最末尾的巡演场次编年表找到了我看过的那两次哈哈

41分钟前
  • Rhodesia
  • 力荐

虚与实,真与假,纯粹热爱真的能让音乐爆发出燃烧一切的力量。这场伟大的巡演,这场对当时深陷各种泥潭的Bob Dylan来说(官司缠身,婚姻告急版权纠纷)也是一种里程碑式的伟大巡演,就这样被混乱不堪且窘迫百出的呈现出来,你很难不被其中的自说自话所感动。这独一无二的魅力会让人彼此欣赏,会让人意识到你的哲学与我的哲学是相同的......一个有着如此巨大才华的的男人,在愤怒,阴暗,自我挣扎中表演着自我,剖析着自我,最终陨落……如此耀眼,如此让人难过。

46分钟前
  • WellIgotone
  • 力荐

虽然‘情怀’一词当下有些烂俗,但打五⭐仍旧是情怀使然,常常越是不可及越是心心念,那个黄金时代毕竟离我已太遥远了。// 主题是音乐,不可避免融入许多政治元素(从歌词翻译看国内过审无望了),一场巡演管中窥豹美国彼时的社会运动,但毕竟已成历史,抽离开再回顾,也只有音乐和热爱音乐的人始终不会褪色。/ 马丁·斯科塞斯还是厉害的,素材梳理得非常清晰,影片节奏感一流,极具观赏性,且Live现场音质上佳(话说那时迪伦的唱法并没有明显公鸭嗓);另外这类纪录片一贯福利就是主人公的大咖朋友圈,看着年轻的帕蒂·史密斯、琼·贝兹和一众艺术家,但凡有点情怀谁能不热泪盈眶呢?// 鲍勃·迪伦的荣誉会随着年纪渐长越来越多,但或许唯有好音乐可以跨越一切隔阂流传下去。

48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白日的时光静寂缓慢,我们注视着前方,努力不使之偏向,就像夏日的红玫瑰逐日盛开,时光静寂流逝,永不复返。——鲍勃·迪伦

50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看到这一切的你们,或者看到回顾和片段的人,将我们的经历当作例子,试图振作打起精神,振奋精神,寻找属于你的圈子,想办法为你自己的意识进行救赎,更加用心对待你的朋友,对待你的工作,你自己的静坐冥想,你自己的艺术,你自己的美丽,勇敢踏出去,创造自己的永恒”🙏

55分钟前
  • 空能花
  • 力荐

网飞啥时候大发善心把Renaldo & Clara整个修复了我就不黑你了

57分钟前
  • Qtn
  • 推荐

超长片里纳多与克拉拉素材重剪结合建国两百年尼克松卡特交迭大背景,热闹一场。老马丁采访力不错引出迪伦哲学言论:40年前的巡演你让我说啥?啥也没留下都成灰了!批评别人时呢也很含蓄地嘲。看后一查其他好几个采访居然都是演员演的:根本不存在原片导演、意裔演出promoter是派拉蒙的CEO演的,参议员是罗伯特奥特曼虚构竞选片主公人Tanner,哇给他加一星,算秉承原片精神?有Sam Shepard访谈!迪伦叫他来合作的虽说按他剧本拍的段子都不在本片里。金斯堡最终沦为打下手的依然很开心?live剪得棒。然鹅除人美琴亮的女小提琴手Scarlet Rivera外伴奏乐队仿佛不是人,通片不提Mick Ronson和T-Bone幕后也几乎没有他们的影像,我还想看看MR一个英国人咋趟的这趟浑水..

1小时前
  • paradiso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