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新闻线2016

HD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3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4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5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2016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我们还得向前走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惩防罪犯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法律错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保证双方的公正性,而媒体应该起到的是监督责任,却不是一场只有买卖新闻的报道,为了收视率而违背了“人大过于一切”的准则。

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人家庭,在17岁女儿在平安夜在外被人强奸后暴力致死,由于证人做假证词而导致罪犯无法坐牢为由,但证人良心过意不去而同被害人父亲讲明了情况,但由于香港法律不允许“一罪不二审”的法条而不能再次起诉罪犯。

直到7年后在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时的“罪犯”来参加访问,然后就挟持了他,以炸弹威胁要求见立法主席,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帮助下,选择了释放人质,最后结果也是好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

 2 ) 人血馒头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曾有过“人血馒头”的说法,因为实在太过于骇人听闻,多年以来一直无法忘记。原本只是以为是由于愚昧无知才产生的这个词,现在才知道,现代社会,仍然还有“人血馒头”的存在。

作为新闻媒体,在飞速发展的快节奏社会,如何能够博人眼球,吸引注意力,已越来越难,对于媒体人来说,要求越来越高,快!快!更快!已成为他们的日常标准,谁能先一步爆料,谁能爆出猛料,谁就是赢家。

电影中多次用著名照片《饥饿的苏丹》举例,说明媒体人要时刻保持饥饿感,才能对所有事件敏感,管中窥豹,从细节推到全程,抢占先机才会赢。甚至于闪报主编的名言,没有新闻就制造一个新闻。

看了一些影评,发现这部电影被一些专业新闻人士批评为是一部非新闻专业的电影,其中的故事塑造太过于脸谱化,程式化,与实际相距甚远。甚至于违背了媒体原则,不能称之为一部反应媒体人的电影。

但是个人认为,影片中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存在的,是值得我们社会大众和媒体人深思的。君不见,当初《饥饿的苏丹》作者凯文卡特在获得94年普利兹新闻特写奖后不久,就因为巨大的压力自杀身亡。原因是被人指责当时只顾着拍照而没有采取人道救助,但事后很多专家学者表示,照片中兀鹰是一种食腐动物,并不会对小女孩造成威胁,且在摄像头外还有她的母亲在身边,而且小女孩的手上还有代表当地人道主义组织特有的手环,表示她并不是孤独无助的。原本在照片中有的注释和作者的说明,因为某些原因,被剪切掉了,看到“不完整”照片的人士便得出了一个作者是冷血杀手的结论,舆论大众硬生生逼死了一条人命。

“人血馒头”自古有之,现在社会很多新闻媒体也是屡见不鲜,近期的江歌案,有媒体不为江歌母亲奔走呼号,反而是对江歌在日本的私生活大加评论。汤兰兰案,面对一个被亲人性侵的女孩,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好不容易让她隐姓埋名重新过上了新生活,但是在该案爆料后,听闻某些媒体居然开始深挖这名受害者的身份,妄图将其公之于众,满足大众好奇心,而后果,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回到影片,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吴孟达扮演的受害者的父亲,不愧是老戏骨,将丧女之痛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至于隔着屏幕都能深刻感受到这种痛苦。另外就是闪报的女主编,戏份不多,但是出场非常惊艳。话说,2016 年拍摄的港片,里面所有的人都说粤语,但是只有反面角色说普通话,什么意思,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了。

 3 ) 《導火新聞線》讓香港人反思的「特別劇」

本來以新聞界為題材的戲劇已經不多,在香港這個規範處處的地方更屬罕見,所以縱使個人沒看過港視劇集《導火新聞線》(但知道網上很紅),但仍然進戲院支持對其衍生的電影版。



雖然以電影來說不算完美,但身為香港人感受到戲中每個「貼地」的元素:動新聞hit rate、官商勾結、低頭族的冷漠與熱情…看罷後只覺有「火」、熱血滿滿,充滿身為香港人的感動!就算這個地方變得再陌生,還是能夠被一點人情所觸動;或者生於亂世,電影人才會被誘發出更強的小宇宙。

故事以多線發展:網媒鬥爭、尋仇者闖入電視台脅持人質及炸彈、向政府高層請願、官這勾結…線路多而不雜亂,或者可能跟電影的真正主線有關--其實貫穿整部電影的,是1994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經典照片《飢餓的蘇丹》:相中的一名蘇丹女孩因為饑荒而倒在地上,後面則是一隻虎視眈眈的禿鷹。究竟先救人還是先拍照?哪一項才能真正「救人」?某程度上,電影情節是圍繞著這張照片引發的正反思辯而發展。

電影瑕瑜互見,而且非常明顯,優點:節奏明快(尤其前半部),能成功抓實觀眾情緒,就算沒看過電視劇亦能投入劇情;雖然角色鮮明得來臉譜化,但不會過份偏頗某一方,集中主線講新聞工作者的良心掙扎;吳孟達飾演的尋仇者舉手投足皆是戲,一邊會心痛他為女兒討回公道而搞出軒然大波,另一邊又會被他「遞進式」發瘋的氣勢所怯,他才是抓住整部電影節奏的靈魂人物。

缺點:整體上感覺仍然很「電視劇」(以日劇的分類就是「特別劇」規格);情節過份理想簡單化,尤其,網路打「逆轉勝」戰開始後,情節發展過急亦過於兒戲;最後為了平衡各方需要(畢竟有「愛奇藝」的logo,應該有大陸資金?),結局有點面面俱圓誰都不得罪…

不過只要能夠「入戲」,所有瑕疵都不再重要。當吳孟達飾演的智叔引爆第一個炸彈時,全場觀眾屏息靜氣而發呆,那一種震撼,應該就是觀眾入戲的證明吧?

P.S. 王宗堯的輝爺極charm,他是香港三十代本土演員的希望。(雖然一查發現他已經37歲了)

 4 ) 新闻伦理与卖点

看完整部片,用我感性的一面来说,情节和有些镜头真的有打动我,有泪点。达叔的一家真的太惨了,女儿死于非命,作恶者却利用香港法律“一罪不可二审”和“金钱能使鬼推磨”的默认法则逍遥法外。之后的几年里,达叔用示威等手段试图促使高层通过“一案两审”的条例。但民主评议的虚假与媒体的凉薄让达叔沮丧了,最终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影片中有两个主要矛盾,今天讲记者职业道德和新闻卖点之间的矛盾。以《闪报》和《囧报》两个报纸引发人们对于新闻下线的思考。闪报是典型的无下限、不见血不见报的庸俗报纸,一直强调的市场性报道和流量至上的原则似乎渐渐泯灭了记者的初心。《饥饿的苏丹》的拍摄者多年来受到了很多争议,究竟是先拍摄还是救人引发了很多人的讨论。影片里闪报记者手指按在快门上,屏息等待脚手架砸向小女孩的那一刻。那时我突然觉得,救与不救,都是记者自己的选择,道德感和流量间的针锋而已。可做真实的记录者就意味着要成为冷血动物吗?是做一个好记者还是做一个有名的记者呢?

新闻可以救人,亦可以杀人。希望记者恪守职业本分之前,更能先做个人。

 5 )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很不错的电影,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是能引发人的思考。这部影片来源于HKTV的同名精品剧集 剧中围绕的主题是为了一桩强奸杀人案而探讨一案两审法律的修订 以记者的采访工作和报章日常运作为主题 凸显记者新闻理想和报章现实利益两者间的矛盾与张力 应该说是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不在舆论中爆发就在舆论中灭亡。

 6 ) 甘草演员上热搜,成为《导火新闻线》,这次他是男主角!

这几天,热搜、朋友圈、公众号都是吴孟达,一个喜欢港产影视作品都熟悉的面孔,一个从TVB艺员训练班出道,不红不黑的甘草演员。认识他普遍都因为与星爷合作接近40部作品。曾经因为私生活乱七八糟而低沉消退,但最近几年达叔积极复出,也有一些好的作品。

今天,不讲他跟星爷的合作,也不透露内娱八卦,来讲讲达叔的《导火新闻线》!这也是一部达叔当男配的电影,但从戏份和演技的表现来说,我觉得本片达叔的番位应该是男一的。 看得出剧本是下过功夫的香港和台湾近年不断有讲媒体,而且完成度非常高的电视作品,比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及本片的同名电视剧,都深得我心。这种带有批评讽刺意味的题材,也就只有特区能制作了。

本片围绕香港立法会关于《一罪两审》事件展开,以两方对立媒体报道反应社会问题,是一部现实主义为题材的佳作。

在我看来其实两方媒体都没有对与错,作为记者,如果每次跑新闻都要在哲学上著名的二难选择问题——电车难题上做选择,或者在知情权和隐私权上先纠结一番,那言论自由就失去意义了。

记者与自媒体人不一样,记者是新闻记录和新闻报道的人,负责报道事实;而自媒体人是带有个人观点甚至情绪写作的人。在报道的层面上讲,媒体确实会有“只报道想让你知道的内容,而非事实的全部内容”的情况,为了销量,为了流量,只说受众想知道的内容。

喜欢吴孟达的个人solo

知道达叔死讯之后,朋友第一时间推荐了这部剧给我看,其中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没有周星驰的无厘头,也不在是星爷旁边的甘草。让吴孟达有足够表演的戏份,在讲述女儿惨痛遭遇和两场情绪失控的表演中,充分带动观众的情绪,也为最后剧情推向高潮埋下伏笔。

同是喜剧演员出身,本剧不像现在李焕英这种刻意渲染拉动观众情绪,最后仅通过群众的鼓掌,情绪就上来了。

毕竟是同名电视剧的衍生剧,因此剧情过于明快,也由于是电影时长的限制,在喜剧处理上一定是不如电视剧效果的,港味浓郁,值得推荐哦~

 短评

剧本认真有诚意确实花了功夫去做,但是还是很雷啊,而且一定要把坏人都写成是大陆人是什么意思?

10分钟前
  • 小野蛋子
  • 还行

做传媒的.就应该站在中立的角度.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地去做报道.做新闻.如果当主流媒体都成为政府的工具.那最后.只会变成CCTV.贪心的媒体最后都缺了一个心.良心.PS:好耐冇睇过一出咁有港产味嘅香港电影.达叔真系好好戏.另外各主演都不错.但突然睇到毛记东方升.瞬间出戏..

11分钟前
  • 些晕
  • 推荐

这部影片来源于HKTV的同名精品剧集 剧中围绕的主题是为了一桩强奸杀人案而探讨一案两审法律的修订 以记者的采访工作和报章日常运作为主题 凸显记者新闻理想和报章现实利益两者间的矛盾与张力 应该说是很有诚意的一部作品 作为一部剧情片算是很好了 看到最后很感人 达叔不愧是老艺术家 演绎得收放自如

1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不错,比“Money Monster”要好,诚意很够。要点击量还是要真相?要去迎合观众还是引导观众?要救人还是要新闻?最后给一个相对理想的结局不是不好,但是总体来说还是真实度不够。

17分钟前
  • vivi
  • 还行

在電影一開始,藉著那一張經典的蘇丹饑荒照片,開啟先拍照還是先救人的對話,就已經拋出了守護新聞道德的主題。只是,吳孟達演得太好了,讓觀眾的心情完全跟著他走,感受著他的無助、絕望、痛苦以及重燃希望,於是,綁架線的存在感便超越了記者線,當然記者線本身也有著淺白直接和理想化的問題。當一個又一個陌生的年輕人,放下手機,走上街頭,表達自己態度、釋放自己善意的時候,還是無法自抑的熱淚盈眶,再一次證明了我對類似情節永遠毫無抵抗力。

22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可能很俗套,比如故事,比如两家媒体的对立设定,比如故事的走向和发展;可能不完美,比不上恐怖直播,也不如新闻编辑室那么优秀,可能是在小打小闹。但如果你真的做过媒体,做过纸媒记者,你才能体会很多记者的无奈,你也知道那些为了点击率而不顾良知的行为是多么真实多么可怕。3.5

2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給三星因為達哥是男一號,毛記抽水成功。感覺沒電視劇好看,有點過於理想。方凝金句依然是亮點。

28分钟前
  • Alexis.W
  • 还行

其实就是压缩精简了的港剧,电影感不足。关于新闻伦理,表现得过于肤浅了。

30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對新聞工作者的敬意之作。看的記協組織的傳媒專場,同座的都是些當代香港最知名的優秀前線行家,看完後大家對當中很多細節共鳴很多,有些感動;但電影也帶著電視劇改編的明顯短板,故事單薄,虎頭蛇尾,探討主旨的台詞直白過火,港劇味濃,觀眾仿佛弱智…主創和主演都是有心人,我還是喜歡這個系列的。

32分钟前
  • 楊不歡
  • 还行

媒体无耻的嘴脸,在资本主义社会显得尤为突出。

35分钟前
  • 小妖哪里跑
  • 力荐

港版《恐怖直播》,技术上稍显粗糙,整个过程充斥着一股傻乎乎的想当然

3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補記大銀幕 2年前. 吳先生演技無得彈.....周小姐太少機會......

39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挺出乎意料的,热点、伦理和政治影射一个不缺,完成度是近年港剧剧场版里最高的一个。热点蹭了个全,但吃相不难看,某些蹭得太凶的片子跟这部比,就是片中的《闪报》。

43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探讨了新闻价值观与社会、法律之间的关系,很赞

45分钟前
  • 束发行
  • 力荐

因为方凝的一句话,这部戏的立意去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愿整个世界没有变的太坏。希望尚在这些个记得初衷是什么的地方。

49分钟前
  • 青山戚戚蛙
  • 力荐

一锅熟!一锅熟!完成政治述求的直接途径便是搞个大新闻呀大家齐上街,这种主题,哪怕将唯一官腔普通话的恶人硬说成台湾编辑,也是在大陆上映不了的喔。政治幼稚简单直接的港产狗仔队版《新闻工作室》,卡通热血正能量,挺好

50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香港记者跑的就是快!

55分钟前
  • kingkongofkhan
  • 还行

和《恐怖直播》比起来,《导火新闻线》就显得有些小打小闹了。

6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非常觸動,尤其是當下傳媒景況一點也不理想時,電影反映的是理想主義的折射。打一場逆轉勝,現實如此艱難,但盡力而為。

1小时前
  • 小李
  • 力荐

挡不住的IP电影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招人烦,如果维基台的良心剧都被拿来拍烂的话,那么港剧和港片同归于尽就指日可待了

1小时前
  • 老朱無電影不歡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