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牌局

HD中字

主演:杰西卡·查斯坦,伊德里斯·艾尔巴,凯文·科斯特纳,迈克尔·塞拉,杰瑞米·斯特朗,克里斯·奥多德,J.C.麦肯泽,布莱恩·达西·詹姆斯,比尔·坎普,格雷厄姆·格林,贾斯汀·柯克,安格拉·戈茨,娜塔莉·科瑞尔,斯蒂芬妮·赫菲尔德,麦迪逊·麦金利,乔·基瑞,迈克尔·卡斯洛夫,克莱尔·兰金,乔恩·巴斯,萨曼莎·伊斯莱尔,马修·德斯里普,杰克博·布莱尔,克里斯·博伊尔,瑞秋·斯盖顿,摩根·大卫·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茉莉牌局 剧照 NO.1茉莉牌局 剧照 NO.2茉莉牌局 剧照 NO.3茉莉牌局 剧照 NO.4茉莉牌局 剧照 NO.5茉莉牌局 剧照 NO.6茉莉牌局 剧照 NO.13茉莉牌局 剧照 NO.14茉莉牌局 剧照 NO.15茉莉牌局 剧照 NO.16茉莉牌局 剧照 NO.17茉莉牌局 剧照 NO.18茉莉牌局 剧照 NO.19茉莉牌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茉莉牌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著名编剧艾伦·索金(Aaron Sorkin)即将转行做导演,而他导演的第一部电影是《茉莉的牌局》(Molly’s Game),该片根据真人真事创作,讲述了“扑克公主”茉莉·布鲁姆(Molly Bloom)的故事。  茉莉·布鲁姆(Molly Bloom)年轻时专注滑雪,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前列。然而在奥运会选拔中她不幸名落孙山,之后她决定在读法律学院之前给自己一年的假,于是就跑去洛杉矶当了女招待,结果迷上了开设赌局,凭借自己的聪明头脑,茉莉在八年间通过开设赌局赚了数百万美元。来她赌局的都是一些好莱坞巨星和富豪巨贾,包括本·阿弗莱克、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等。  《茉莉的牌局》将根据茉莉·布鲁姆本人2014年出版的回忆录改编,索尼公司将负责制作和发行。复仇在我重回1997再见南屏晚钟忠贞测试者(原声版)大法官邦蒂富尔之行麻辣老师文豪野犬第四季吸血夜捕鼠记猎人气候四次旅行记忆空间海天之恋幸运之约自由国度2006侍神令盗金小队江湖了断粤语花田喜事爱上挑战要命第一季回应我金融决战学校的都市传说 鬼娃娃花子爱丽丝:从仙境来的少年极主夫道 电影版智取威虎山美味罗曼史伯德街小岛初恋浅规则惊喜·爱心暖春黑帮之境 第二季热头骨第一季街尾之宅动物新世代江户盗贼团·双雄霸穹 封神演义单身撩妹记2欢乐龙虎榜绿色柔情明星伙伴凌晨晚餐

 长篇影评

 1 ) Molly Bloom,不安女人的失败奋斗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若感兴趣,请私信。

观影地点:YVR-the 5th Avenue Cineplex 普通2D 4/5星,7/10分

本片并不是一部纯粹讲述女性自主觉醒的传记片,相反,它讲述的是一位不安女性的独立奋斗史,但这种独立生存却在男权掌握支配的世界中被彻底击垮失败。Molly Bloom (Jessica Chastain饰),一位因意外事故而退役的高才滑雪运动员,一步步被带入纸牌赌局的男性权利世界,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赌局帝国,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崩塌。

本片作为Aaron Sorki首执导筒的影片,仍旧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 —— 快速凌厉的对话,不拖泥带水的故事进展,富含隐喻折射的背景和故事推进;导演的身份无疑会让本片有所“收敛”,这种收敛体现在制作成本的小规模,娱乐主题的推进,和卡司选用的限制,但Sorkin风格的灵魂,其编剧身份的维持性,让本片依旧保持了独特的Sorkin标签。而这种标签到底是一种风格桎梏缺少惊喜,还是一张金光闪闪的招牌吸引影评人和观众的瞩目,抑或两者的叠加,就要具体来看故事呈现的如何了。

很多人都会拿Moneyball(2011)作为类比,这无疑是有根据的:同样是娱乐产业,同样是Sorkin联合执笔,同样讲述一个人的剧情传记。但如果从故事维度的角度出发,暂时忘却风格参与,某种程度上,Goodfellas(1990)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在动荡中谋求生存的真谛。当然,这种类比并不完全贴合。在风格上的对比,纵向和以往对比,Molly语速之快逻辑之自洽仿佛女版的Zuckerberg,当然,这是在她面临低谷之前;受到挫折之后的她,仿佛有CJ(The West Wing)的影子,尤其是一人在办公室翻书的画面,像极了CJ在挫败后办公室沉思的画面角度。横向对比, His Girl Friday无疑是一个精彩选择。感谢Manhola Dargis(New York Times特约影评人)精彩的总结:

“… suggests that Mr. Sorkin wrote and directed his movie with a stopwatch in one hand and a DVD of Howard Hawks’s motor-mouth comedy ‘His Girl Friday’ in the other. His Girl Friday (1940) has been clocked at 240 words per minute, which sounds about right for the tempo Mr. Sorkin has embraced in “Molly’s Game.”
“… 暗示Sorkin在写作拍摄本片时,(就像)一只手拿着秒表,另一只手拿着Howard Hawks的‘马达语速’的喜剧片His Girl Friday。HGF中的语速是每分钟240字,和Sorkin为本片设置的语速差不多。”

在演员表演上,Jessica Chastain无疑是优秀的,但其类似的表演经历(例Miss Sloane,巧合的是Molly和Sloane背景经历又有所重合)在让人称赞的同时,失去了惊艳的味道。提名接踵而来,但在今年女性表演的激烈竞争中,难免会败给新生代的Saoirse Ronan(Lady Bird,2017)或者已凭借Fargo(1996)拿到奥斯卡的Frances McDormand,或者热门人物Sally Hawkins。男演员方面,Idris Elba饰演的律师,Costner饰演的父亲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但并非所有演员都到了其程度,尤其是Michael Cera的Player X, 让人感觉隔靴搔痒,拖了后腿。但整体而言,本片表演张弛有度,完成度高。但可惜的是,再好的表演也拯救不了一个温吞的女性故事。

开头凌厉的剪辑配以连珠语速的旁白,加之片段结尾言简意赅的F**k you,使观众顿时进入Aaron Sorki的世界:熟悉他的观众不会对密集的节奏感到陌生,第一次领略其风格的观众也会随着F**k you的黑屏而哑然一笑并期待接下来的剧情。而这被剧中自嘲为和故事赌局主线无甚关联的片段,反而成了最为结构完整,目的明确的段落。

本片主打女性视角,但女性却在片中大面积缺失或者被符号化代表。除了女主之外,其他的寥寥女性角色都没有存在感:典型的母亲形象,培养关心孩子但面临丈夫出轨;承担性吸引的发牌庄家和拉纤牵线的模特;律师的女儿 —— 女儿的形象是Molly和其父亲关系的隐性互文,但换成男孩并不影响故事发展。除了Molly之外的女性角色,整体时长在两个多小时的片长中叠接起来不到10分钟。如果摈弃和Molly的互动时间,单独的女性片段几乎没有。女性视角被固定在Molly女主一人身上,而她的世界中,都是男性,有权利的男性。她就像一条鱼在男性汪洋之中寻觅定位自己。猛地一看似乎是对女性的赞歌,但这背后的男性主导却没有被深入触及,无疑是本片遗憾。男性被天生的赋予了权利的地位,而Molly在权力中不堪一击。哪怕最为辉煌的时刻,也是建立在男性的辅佐支持下,他们的支持,是对性的追逐,是对牌局的迷恋,是对金钱的贪婪,没有人对Molly本身充满敬意。

本片的核心是女性自我掌控成长的表达,但囿于现实和小说文本的原因,本片中Molly虽然有了掌控意识但并不是完全独立的。Molly似乎一直都游走在自我个体和男性保护的双重冲突中,尤其是其与律师之间的互动。Elba和Chastain之间的对手戏充满了火花,一是戏剧张力的火花,二是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这层互动无疑削弱了女性独立的意图。当然,如果这是现实折射或者导演想表现女性复杂个体的成长过程,那无可厚非。但在如此坚毅女性脸庞的背后,确是男性的辅佐支持,让本片多了一丝玩味的意图。更不要提及的是,Molly帝国的建立毁败都是由男性主导的。

就像在审问戏中,作为审问核心的Molly夹在两位男性探员和男性律师之间。探员咄咄逼人,律师义正言辞,而真正的核心却被忽视了,一直想独立想当第一想摆脱男性束缚的Molly最终还是摆脱不了被男性支配束缚,被男性拯救的命运。

父亲的形象和其他男性形象不同,但本片并没有让父亲跳脱家庭范畴。其与女儿的活动还是单一的苍白的,甚至是拖累Molly女性身份的。在临近结尾,Molly用几百刀的手套租赁一双冰鞋,在冰场驰骋并对管理员喊出“Catch me”的一刻,本以为是女性意识的完全觉醒,但这一切却倏然地被父亲的出现而打破了。父女两人的对话让本片从女性不安的挣扎中沦为家庭问题的庸俗表达,加之父亲心理学家的身份,让整个场景落入俗套。三个问题的讨论和场面闪回,让女性主题彻底弱化,男性的掌权形象和父女羁绊的家庭纽带浅而直白的展现着。

如果说父亲的处理还可以作为是故事结构上发展和呼应,那么最终结尾,最终对于一切女性起伏的经历结尾定位到“name”,名声名誉上,就实在是本末倒置了。原来经历了一切,Molly只是在渴求别人对自己的肯定。而在本片维度内,这里的别人是父亲,是牌局的参与者,是外人,不是自己。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悲哀呀。不安女人的奋斗,却定格在争取男性,外人,社会(如果非要升华)的肯定,而忽略了自我价值。更不要提她争取的那些肯定并不是光鲜艳丽的,那些有权势的男性丝毫不在乎Molly的存在与否。他们可以给她几千刀的小费,也可以让她一夜之间丧失LA的一切,可以把她打的鼻青脸肿,也可以拯救她免于牢狱之灾。

就像影片最终结尾,当评论员说出“she will come back”的时候,对她的介绍并没有固定到她个人,而是提到Molly的兄弟是男子滑雪领域的世界第一。到了结尾,Molly都没有做回自己。不论影片如何展现,也无法掩盖这部女性片并没有直接赞美女性独立,而是对其的讽刺耻笑。

另一遗憾是本片在个人层面上表现了Molly的经历却没有让这层经历脱离个体而上升到社会或者其他层面。这与前文提到的男性主导的忽视有所关联但又不完全一致。在观众一边为Chastain喝彩的同时,她的故事没有呼应到观众和其他个体的历程,这种自我桎梏让本片无法突破个体传记的狭隘束缚。优秀的例子有Milk,Lincoln,The Queen等。哪怕剥却个体本身的历史价值和人物原型加成,本片的传记影响程度也不如The Social Network,The Danish Gril,Coco avant Chanel,Saint Laurent等。这种弱化从影片片名也能看出,当其他传记片多用人物名字作为标题的时候,本片却添加了Game的元素,让传记个体影响弱化让位给故事影响,而这个故事到底反响如何,就只能见仁见智了。不过从各大颁奖提名,多关注女主而忽略故事片,导演等方面来看,故事力度无疑是被弱化的,传记的分类不如分给剧情更为妥帖,当然,两者并不冲突。

Game在片中最为直白的有三层理解,一是书名,二是牌局,三是故事本事的角逐。但游戏结束,留下的仍然是一个落寞的女人在男性的拥簇中希冀未来,而这个未来中,女性的地位并没有在影片开头结尾有什么不同。

 2 ) 来,我们练练听力!

看到导演索金突然有点陌生,总有点见过却叫不上名字的那种尴尬,但当一大段密集到难以消化让人压抑的台词扑面而来时才突然惊醒原来是他!那个喜欢写嘴炮的编剧!那个写了《社交网络》并且生动刻画了扎克伯格嘴炮形象的编剧!看他参与的电影我会习惯暂停,可能是我反应慢[调皮]需要时间消化会!本片真人真事改编是我看它的兴趣点,一个滑雪失意者机缘巧合组织了德州牌局然后找到发家致富之路!但最后为了职业操守宁愿主动认罪也不愿泄露顾客信息的故事!剧情一句话就能概括的片子但感觉导演想表达的却很多!导致主线或者中心思想有点模糊…纯属个人见解噢!回忆加为自己辩护的双线叙述最后在多年后再次遇见父亲故事线合并!中规中矩的表达方式配合代表性的台词作为一个传记片可以一看,但不会让你有直呼过瘾的感觉!最后法庭的法官一席话倒是挺有意思印象深刻并且直接点明了导演想表达的立场!劳模姐虽然美的没有那么明显,但这部片子里身材真是展示的挺到位[调皮]

 3 ) 有点憋屈的Poker Princess

其实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一定要替Molly找一个理由,仿佛Molly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童年被父亲打压。

女权的崛起为什么总伴随着被男权打压?女性就不能单纯地想要追名逐利,做野心家吗?

Molly原本可以是一个更意气风发的角色,这样一来多少有点憋屈。

不过这是传记片,也不能太夸张。作为一部传记片,叙事流畅,即使采用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也没有很混乱,反而对女主角有更全面的展示。

Molly的好胜心和正义感穿插在她的三次事业发展中,每次都高潮迭起。某个角度上,也反映了她面对肮脏的赌场及男人的对抗。

快语速的台词轰炸虽然有些烧脑,但能烘托赌场的紧张刺激和Molly挣扎的内心。

我一开始以为Molly是扑克玩家,没想到是赌场老板。但其实玩家也好,老板也好,人在赌场里泡久了,心智都会变得不同,身体也会虚弱。Molly收手的结局我倒觉得是好的。

 4 ) 长短评,关于索金的风格

(5.0)以前我只能说不怎么喜欢索金参与电影里的编剧,现在我可以说连导演都不喜欢了。特有的对白支撑了一会儿就败下阵来,精彩的言语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索然无味。导演的工作本应是中和编剧的偏激,或者说是为偏激的编剧寻找一个合理的影像呈现手段。索金却陷在自己的擅长中无法自拔,缺乏经验最终令故事失控以致自己的擅长最后没有了价值。有一些摄影转行做导演的人幸运地因为不懂剧本而选择一个稳重老成的故事再加上对于影像的理解反而更容易成功。相较于当代的索金他们,黄金年代或更早时期那些高强度的对白(尤以各种喜剧为代表)不仅是特色而且是手段,它们在机智的影片中塑造了有趣的角色,并且更为重要的,这些角色承担了相应的道德责任。而现在,此种特征还是工具,却更像是炫技的工具。几处笑料抖得游离于整体基调之外,在这笑料之外带来的则是令人琢磨不透角色定位。索金的代表人物,扎克伯格、乔布斯、茉莉·布鲁姆常以社会精英著称而吸引观众,我觉得“人类社会的兴风作浪者”这个标签更为贴切,因为这些角色完全剥离了道德责任。激荡而无目的的人生也许是真实的,但不应是“电影”所止步的,她寻找的是意义和确定性,即便这个确定性叫“人生无常”。或许是因为这些角色太当代太没有定论了?这个意义上讲,这些“精英”离我们的距离比钢铁侠、蜘蛛侠这种幻想英雄还要远得多,甚至比施耐德的超人还要远一点。还是给索金配个好导演吧,那个模式的能量我们都见识过。

 5 ) 论常在河边走,怎么(做)能不湿鞋

观影回来,我们还是非常纠结,到底Molly的地下牌局合不合法?在加州,开赌场是违法的,所以在加州和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所在州)交界的太浩湖度假区,你就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景象,州界线一边是林立的豪华酒店和赌场,另一边是质朴寒酸的木屋小舍。可是Molly在洛杉矶成功开牌局又说明她没有越界。如果没越界那为啥又叫“地下牌局”?回想Molly摆场子之前咨询她的律师,那肥头大耳的律师一副暧昧且讳莫如深的态度,这牌局势必游走在合法与不合法之间。毫无疑问,Molly是个绝对的风险偏好者,影片的主旨坚定地表明Molly靠自持和清醒避免了湿鞋的后果,这的确得益于她善于考虑得失风险的理性。就Molly的脱身艺术,让她再选择一次,她还是会游走于法律的边缘并乐此不疲。
      后来确认了一下,在加州和纽约州组私人牌局是合法行为,但前提是组局者只能收取小费,就是看玩家心情给的意思,一旦从赌资中抽取固定比例的佣金,即视为违法。呜呼哉,这合法与违法之间就隔张薄薄的纱啊。法律尚且如此细致,Molly的算盘不应该打得更精道吗?
     Molly的一生也在抽牌。只是正常的洗好的牌是随机分布的,但Molly命运的牌局却是“有偏的“,男权社会是现实,时不时来给Molly制造困境,但Molly精打细算,体现了走钢丝的高超技艺。如果说她唯一一次有非理性的选择就是在脊柱手术后仍继续冲奥,这是她对收益成本的错误估计。从此之后,她一次次非常巧妙地规避了“湿鞋”的风险。
     Molly的理性从一开始为Dean Keith“穿普拉达男魔头”做助理可以看出,她不是安妮海瑟薇,潇洒地扔掉斯特里普的夺命call,放飞自我。Molly知道忍气吞声的成本是有限的,但收益是无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是墙上观察的一只苍蝇,但一年之内靠着google摸清了所有牌局套路和术语,更不用说好莱坞名流,华尔街巨擘和体坛骄子带来的源源不断的业界内部消息(潜台词是Molly也是专业股民?)。
     Molly接下来抽的是一张“险牌”,Dean脆弱的自尊受不了Molly无法掩盖的魅力和聪颖,决意把她赶出自己组局的牌局。按理说Molly应该见好就收,攒够学费上学去,可她看到了这名利场掩盖之下人性的脆弱,决意为之继续一搏。接下来一出令人耳熟能详的“销售人员离职带走客户”的套路,Molly只身组出了名流的地下牌局。这里不得不提“X先生”,牌玩得最好,可小费给的最少(外媒猜测是蜘蛛侠),他于Molly“创业”之初是有功的,是他振臂一呼带领大家转投Molly,但成也萧何败萧何,X先生缺乏Molly的大局观,在牌友输得分文不剩的时候放高利贷,这有违Molly的长远眼光,于是Molly又被X先生震出局。
     西海岸不行,东海岸还有广阔天地,Molly作为牌局常青树的秘诀在于她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赊借筹码是鼓励名流多多投放赌资的有效方法,背后的逻辑和2015年银行扩大信贷,鼓励老百姓买房去库存是一个道理。但Molly和国家一样懂得过度的信贷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Molly就是银行的角色,如果她没有足够的库存货币,当赢钱的赌徒纷纷拿筹码兑回现金,她苦心经营的牌局将毁于一旦。于是,Molly温情地劝赌红眼的老商人赶紧回家,因为屡战屡败,急于翻盘的急躁是“德州扑克”的大忌,只会增加Molly银行的杠杆,进而增大Molly的经营风险。她深谙此道。于是,斥责富二代小开偷偷地把其他筹码带进牌局,拒绝黑帮的入伙要求,被黑帮痛扁却忍气吞声,Molly太明白自己的界限在哪里了。
     我觉得最有争议的是Molly拒绝向FBI透露客户真名和联系方式的做法。拒绝合作的成本是牢役之灾,但坐几年牢出来却练就了铁骨铮铮一条好汉,你死咬着牙不出卖朋友,等你刑满释放,那些朋友还不为你的义气感动,纷至沓来。于是,坐几年牢就变成了活生生的广告牌。如果Molly是合法经营,清清白白,这做法本是应该的。如果Molly真有违法越界,更应该死咬牙根不松口,大不了你啥都查不着。就这么个简单的逻辑,却是影片的道德卖点。如果留意律师女儿读的那本书《The Crucible》(萨勒姆的女巫),就理解编剧借“审巫案”伸张Molly的清白无辜。
    从影片的交待看,Molly承认自己的失误一是吸毒,二是在一次赌资渐累的牌局中被迫同意抽成2%的佣金来补充库存货币,除此之外,问心无愧。当然,话说回来,书是自编自导,电影是自吹自擂,真正湿不湿鞋只有Molly自己知道。

 6 ) 茉莉牌局 Molly's Game -- Molly's Choice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如果你5分钟内找不到“鱼”,那么你就是那条鱼。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选择了后者。她是笨蛋吗?

茉莉·布鲁姆,克罗大多大学政治系,平均绩点高达3.9,哈佛法学院入学考试平均分数169分,她考了173分。

从小接受滑雪训练,12岁时做了急性脊柱侧凸的矫正手术,脊柱上的钢钉没有能阻止茉莉对滑雪的追求,手术一年后重新登上赛场。20岁进入国家队效力,她在北美女子特级滑雪中排名第三。

此时在奥运会赛场上,离奥运奖牌一步之遥。

这是一个天之骄子的命运路线。

茉莉在奥运滑雪比赛中与奖牌失之交臂,选择去法学院之前休学一年。按照正常轨迹,茉莉会在休学一年内打工,赚钱,旅行,认识更多的人,一年后重新回到哈佛,回到正轨。

人生的奇妙在于,一瞬间有一百万个可能,每一个选择排列组合成了人生。

茉莉因缘巧合下为眼镜蛇休息室老板打工,这里每周都有一个秘密牌局,茉莉作为助手帮忙通知牌局并记分,平时只能在荧幕和星光大道上见到的名流,都是眼镜蛇休息室的座上宾。

得知可能会被老板降薪之后,茉莉没有就此放弃,反而倾其所有,花光所有积蓄租下四季酒店一晚5200美元的套房,高薪聘请17000美元的洗牌大师,精心准备88年的拉菲和高斯巴雪茄,孤注一掷,赢得了眼镜蛇休息室的客户,从此眼镜蛇牌局变成了茉莉牌局。

茉莉凭借与身俱来的聪慧与天赋周旋在这些在好莱坞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如鱼得水。牌局不仅给茉莉带来丰厚的小费与经济来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难以企及的社交圈的身份与尊重。

好景不长,在茉莉牌局经营地蒸蒸日上之时,茉莉发现核心玩家利用牌局放贷,把牌局变成了不公平的游戏,两者分道扬镳。核心玩家完美复制了茉莉带走眼镜蛇休息室客户的那一手,茉莉失去了牌局。

这一次,茉莉面对回到法学院继续学业的常规路径,选择了到东海岸,在纽约东山再起,再组牌局。

茉莉从花花公子的女伴们入手,这些美丽的女孩们有外交官的女儿,通晓9国语言,有编程黑客,有玩牌高手,茉莉牌局新时代就此开启。

一年时间,茉莉年营收达到477万美元,辉煌达到顶峰。

每天出入最豪华的五星酒店,身着华服珠宝,往来皆衣冠楚楚的名流,这里有最烈的酒,最美的女人,也有最堕落的声色犬马。

电影里让我印象深刻的赌徒有两个,一个是布拉德,一个是哈伦。

布拉德——掌握着7亿美元石油基金的老板,玩牌非常老实,牌技很烂,却对赌博有着无上热情,喜欢跟牌,加大注。

哈伦——顶尖扑克牌手,谨慎老道,不露破绽,只会在看到大赢率的时候下重注,在不确定时经常弃牌。

赌桌上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鱼”,一种是“吃鱼的”,布拉德是鱼,哈伦是吃鱼的。

在哈伦与布拉德的对决中,布拉德拿着一手烂牌,却推出了重注,哈伦处于一贯的谨慎,决定弃牌,结果布拉德连一对对子都没有,尽管这一句哈伦只输了4万美元,而前半夜哈伦的五万美元本金已经翻了三倍,这一轮彻底打乱哈伦心绪,哈伦由牌手变成了赌徒,丧失了谨慎与判断力,昏招频出,在最后一局中,对手拿着一手烂牌下重注,哈伦吸取教训,跟注,结果对家拿到了“不可能的牌”,哈伦输的一败涂地。

哈伦身体力行了这句老话,千万不要和白痴战斗,因为他会把你的智商拉低到同一水准,然后用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当然影片最后我们会发现,布拉德其实一点也不傻,更谈不上老实。他掌管的 7亿美元对冲基金其实是庞氏骗局,他来参赌也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希望混着圈层,靠着参加赌局认识名流,圈了很多钱给自己买别墅豪车,银行账户里只有700美元。

茉莉牌局里各色人等汇聚一堂,利益交错之复杂,可见一斑。

牌局越玩越大,玩家借贷越来越多,杠杆越来越高,茉莉作为牌局中心,已抽身不得,游走在黑与白的边界,踩在法律边缘。

身边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恋人。

每天都紧绷着弦在刀尖起舞,茉莉借助于苯丙胺,可卡因,安定药,维柯丁,氨酚径考酮片保持清醒,并染上毒瘾。

局面愈加不可控,一个女人无权无势,却掌握着令人惊羡的巨额财富与名流圈层,许多人包括俄罗斯黑手党盯上了这一只肥羊,被自己的司机背叛设局,被抢劫,被殴打,被勒住咽喉,茉莉终于决定抽身,却被FBI逮捕并冻结全部财富。

前半生多幸运,此时就有多无力,仿佛世界一下子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没有积蓄,没有工作,甚至没有钱聘请一名好的律师。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

所有人称茉莉为扑克公主,媒体们就像吸血的蚊子一样绕着茉莉打转,指望从她嘴里得知天王巨星,名流贵胄的新闻八卦,好好炒作一笔。

茉莉的移动硬盘就像潘多拉魔盒,记录了所有与扑克玩家的往来信息,有关于华尔街富豪提出要求赌局作弊的记录,也有大亨包养情妇的花边新闻,硬盘里的绯闻秘密可以让富豪名流身败名裂。

FBI表示,交出硬盘,便可以放其自由。即使不交出来,接下来要继续上诉,还是会被强制上交,只不过是主动上交与被动上交的区别而已。

天平的一端是500万美元与自由,从此海阔天空;另一端是巨额罚款与监狱生涯,从此戴上镣铐,你会选择哪一个?

茉莉再一次做出了选择,坚定地选择后者。

看上去是很笨的选择,可是茉莉从来与笨毫无关联,就在赌局开启的日日夜夜,茉莉通过Google和自学,了解了翻牌,河牌,转牌,失重,冤家牌,船牌,坚果牌;知道了银河系中心的味道,甚至还差12分就修到了天文学位。

问:我们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味道?
答:银河的中心是甲酸乙酯,恰似朗姆酒香味和树莓子的味道。

我看过时间最繁华的风景,穿过华服美衣,享受人间至味,见过金字塔尖最高的一群人,掌握巨额财富,一瞬间这些都化为乌有。

我只剩下名声。

That's my name, and I'll never have another.

最终的大结局我就不透露了,给大家留点悬念。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微信公众号:Amira_talk),正值周末,不妨准备一杯最爱的饮料,躺在沙发上,看一场茉莉牌局。

感谢关注Amira的进步青年说

你会发现,人生就是由无数选择造成的,富贵名利皆泡沫,所有的包袱都与欲望相关,不如放下欲望,减少包袱,轻装前行,从今天起,多关心粮食与蔬菜,与家人挽手散步,朝朝暮暮。

 短评

尽管知道索金在人物塑造上的短板,却不得不承认,他真是抓马大王!真的很可惜他笔下的人物都一个样子,所以尽管很抓马,却从不曾真实。

6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推荐

除了片长需要斟酌以外,这部电影是一部精彩的娱乐片。全片有条不紊的故事和张弛有度的节奏,配合着风趣幽默的台词,让观众跟着“扑克公主”完成了一次成长与冒险。实在想不出有比劳模姐更适合这个角色的人了!

11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前面一直是逼逼不停的高密度旁白,之前一直消失的父亲忽然出现来了段强行鸡汤,接着跟律师激烈嘴炮强行高潮,最后法庭判决又强行煽情。总觉得比塔尼娅更有浓浓的洗白甚至是拔高感。

15分钟前
  • matchbox
  • 还行

奥斯卡陪跑。索金太执着于寻根溯源了,一定要为人物找个出口,只可惜茉莉的人生还不够传奇,尚未步入神坛,又何谈坠入凡间。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有点厌烦类似的传记题材了,劳模姐这表演和《斯隆女士》有啥区别?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最后劳模姐在溜冰场说“catch me”的时候真是真个人都提起精神了!但是,很快,就被她愚蠢的老爸打断,最后以一段愚蠢的对白结束,泄气...其实有时候并不需要对所有东西都作出一个解释的。

27分钟前
  • Gongga
  • 推荐

茱莉或許曾從牌桌牟利,牟利卻絕非是她的目的;正好相反,她比任何人都渴望公正,因為人人依照她的遊戲規則運行,才是她行為意義的唯一來源。並非人人都能理解這種事情。幸運的是,那個更偉大的遊戲規則的仲裁者──法官,顯然是其中之一。他給予茉莉的無疑不是出乎同情的減刑,而是出於同行的自赦令。

30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4. 今年应该是女性电影爆炸的一年,不论是性别之战的网球手,还是花样滑冰的托尼亚,是自我命名与飞翔的小鸟小姐,也是不服输无任何反转的牌局公主。最终不管是抓到了梦想放弃了梦想,都还是统统override了女性角色的设定,也照应了查斯坦所说的“无需服务任何男性”。过瘾。

33分钟前
  • Iroquois
  • 推荐

斯隆女士前传

3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有人居然好意思给这部电影打“女权”的标签?从头到尾Molly成也男人,败也男人,最后被救赎也是靠男人,她本人作为全电影的核心却一点个人意识觉醒都没有,太荒谬了。导演和编剧是不是太嫩了,世界观还不完整。

38分钟前
  • 卖得一脸好萌
  • 较差

劳模姐太适合这种干练冷艳的角色了。艾伦·索金再次用烧脑对白拽着观众一路往前走,虽然故事没什么深度,但割喉的节奏感真爽啊。查了一下真人真事,玩家X竟然是Tobey Maguire,“最好的玩家、最小气的打赏和最输不起的人”,瞬间瓜都吓掉了...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密度太大,艾伦索金不知取舍。对劳模姐来说,和斯隆女士太过相像,这对演员来说并非好事。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好爱这部电影啊。非常好的反类型片。没有Romance scene,没有结局反转。讲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人生没有那么多的触底反弹。但重要的是keep the enthusiasm。

48分钟前
  • 愚人一哥
  • 推荐

如果索金仅是编剧,同时又有芬奇或博伊尔等优秀执行者来导演,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霍克斯"神经喜剧"在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风险与机遇时的哀叹与喝彩,然而当他亲自执导时,却难以满足自己写作层面的高要求,于是只能通过降低剧本的水平和质量来迎合自己导演能力和经验的不足,这很安全,但也很扫兴。

5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索金写对话真不是吃素的,虽然我觉得真实生活场景里这样讲话几分钟脑子就要炸开,但放在电影里确实非常刺激。但是索金这次作为一个自由派,有点太过于强调个人品格坚韧甚至女权的意思,茉莉虽然是个女强人,玩转各位财主之间片叶不沾身地挣钱,但并不代表不过问这些钱的来历、守口如瓶就是对的吧

58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茉莉女士的人生大转型,从职业运动员变成一个操盘赌局的人,看似突兀,看似有一大本子童年创伤、daddy Issues的老账可算,但归根结底,其实还是源自骨子里生具的赌徒气质:当手中一切都在瞬间化成泡影时,如何才能抚平失败的不爽?那就是,去赢回来。只不过她运气太糟,总被一根树杈子绊得头破血流。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看完后不免产生一个问题,所以呢?

1小时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传记本身故事性强,改编不错,电影节奏也不错。不自觉联想《斯隆女士》,女主同样聪明要强、犯小错但本质善良正义,还都依赖药物。女主背景性格太相似了,第一次看惊艳第二次就meh。赌场的戏塑造得很有节奏,法庭就一般般,过于戏剧化。不过跟《斯》本质不同,导演重点不在于翻盘。#苏黎世电影节#

1小时前
  • 海啵灵🌈
  • 推荐

他仍是好编剧,却不是好导演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从最初开设牌局发家致富,到辩护律师的慷慨相助,再到穷困潦倒以至于买不起热狗,最后再来段“父女交心”的戏码...实在拍得太常规工整(甚至臭长)了。闪回虽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与乏味,但电影全靠对话撑起看久了也难免产生倦意,即使没有对话的地方也基本用劳模的旁白塞满了,索金还是那个索金。

1小时前
  • 柯里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