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HD中字

主演:蝉鸣知了,麦考伊,夏永尧,范文俊,徐冠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3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4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5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6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7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8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19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导演的自述

浅评《擦》

昨天群里的一个朋友推荐的这部电影,也看了导演的自述,是相当佩服导演对于艺术追求的决心的。于是乎决定从打游戏的时间中抽出两个小时来看这部某个人的呕心沥血之作。

总而言之电影还是相当让我意外的。在这里我得声明一下自己的评判思路,看一部作品,往往不需要去了解作者说他要表达什么,而是通过作品去真正了解作者的思路。经常的,作品中会流露出作者想极力掩饰的东西。电影从故事上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想拍艺术片的导演到处去筹集那300万的投资,但是无法忍受为求经济效益而对自己作品进行修改,始终没有拿到投资。最后换了剧本,把300万的预算降成30万。那些说电影没有好好讲故事的可以去死了。但是电影中为何那么多的独白,毕竟仅仅是通过画面一个抑郁不得志的独立导演的形象以及昭然若揭了。那只能理解为导演想在平凡的叙事下讲更多的东西,其实导演也是这么做的,导演在电影中提到过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有这样一段台词:“主角在念独白的时候,他肯定是一种很超我的状态,什么电影之子、上海电影之光、电影囚徒,其实他狗屁都不是。然后,和一个个投资人说和表达自己电影的美学和艺术上的一些观点的时候又进入一种非常自我的一个状态。在现实中受挫,自己生活上,比如说那种负债啊,信用卡还款时,又是一个比较本我的状态。所以我想电影要怎么体现这个超我,自我和一个本我呢”,因此我觉得那些喷导演自夸为电影之子的人可以去死了,你们压根就没有认真的看电影,你们也不配去评论电影。导演在电影中讲得很清楚,其实电影中的这个导演狗屁都不是。我甚至认为这是导演在挖坑,那些因此而喷他的人或许就是他眼中那些满腹经纶而道貌岸然之人。

本片其实有相当多的亮点,导演在电影中将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元素混合起来了,这种形式的确给人一种奇怪的观感,同时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虽然从头到尾主角只有导演一个人,但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他扮演了“我”中不同的“我”,就像独白的他与谈投资的他与面临负债的他与跟摄影师聊剧本的他并不是同一个他一样。而这似乎也是降低了电影的理解难度,大量的独白解释了导演矛盾而复杂的创作情绪和思路,而不像塔可夫斯基《乡愁》那种玄之又玄的画面表达,导演倒也确实做到了易于理解,不过代价就是让电影显得絮絮叨叨,老太婆守着念经似的。导演在电影里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作者,就应当敢于真挚的撕裂袒露自己的残缺,并将其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完成他的圆满和救赎。”所以他将他的那些情绪,和平庸展示出来,而这在这个往往对他人用圣人标准来要求的时代里是不可多得的勇气。

导演并不是一个愤青和五毛党,这些人不可能将投资方的如此真实的展现出来。我认为导演是知道他与投资方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毕竟他追求的是艺术,而投资方不过是商人。在他那电影是真理,而对于投资人来说电影不过是一个可以用数据评估的商品而已。

电影中的导演不是导演,是他的一部分。这整部电影就是他本人。

身边有一些朋友似乎也抱着导演一样的思路,我有时觉得这种坚持是一种顽固。何谓电影呢?难道真正属于艺术的电影就不能有些改变吗?这个是见仁见智的,不过至少在我看来,现在许多所谓的艺术片导演,他们其实是在展示一种已经没落的哲学,那种诞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现代性的伤痛,或者说是“现代性的铁笼”。我们貌似已经身处后现代了,科技给世界带来越来越多更加颠覆性的改变,带着一种腐朽的气息去创作,或许终将成为一介时代的遗民。

 2 )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是说导演自己的吧

两倍速都无法忍受看完的垃圾影片。这种自诩有才,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世人皆醉我独醒,全世界都SB就自己最厉害的自我感觉良好是怎么来的?

一直以来总有这么一些人动辄满口电影梦想,打着电影的旗号给自己标榜一身道貌岸然的内容。我们所佩服的是认清生活真相并继续保持百折不挠的努力的人,同时也要认清自己有几斤几两而不是这么自傲自狂。

原封不动的记录,压几个书法字体的字幕,加上那么让人难以忍受的言谈举止间每一个呼吸都在装B的导演,全程的优越感,哪里来的优越感?任何人要做成任何事,首先要自我反思:有什么,凭什么,为什么?很佩服漂流在横店的一个兄弟,自己拍摄的项目亏了,想方设法把自己沉浸到生活底层,不惜一切代价去赚钱,开餐馆,自己亲自下厨去做饭,这才是能屈能伸,这才是脚踏实地,像影片中这个导演,用一个全是图片堆砌起来的所谓DEMO和自己吧啦吧啦的讲述就想要找到投资人?投资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啊,凭什么投资给你这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垃圾影像。

25:08"S那个投资人那么中肯的话:“要有耐性,要有沟通素质,要尊重眼前的人,达成共识,有共同的理解,这是对双方都好,这个没让你改变自己吧,年轻人,说话慢一点,不要着急……”

人家有耐心跟你讲这些真的是当兄弟了,一般人面对你这样的人直接骂一句神经病吧就不搭理你了,还自以为很了不起。

52:19"S,“你的BP很不专业啊,现在市场紧缩,投资人越来越谨慎,电影是团队合作的艺术,任何一部电影想要成功,首先要想到的是双赢,共赢,多赢……”

55:15"s:影片投资价值,投资回报,投资周期?晨风导演一脸懵逼一无所知,这是你自己的项目啊。

这很中肯啊。关键是,作为一个所谓的有才、跑项目的导演,除了满口WC、TMD的脏话之外,连对标影片、参照影片都不知道,也敢出去跑项目?哪里来的底气开口跟人要投资?

57:33"S的时候,这个五毛愤青小导演开始喷:那些SB投资人对电影没有半点尊重,在他们眼里电影就是娱乐,赚钱的工具,连大众文化范畴都不是……各种吧啦吧啦。

沧海一粟su还说成li,不知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来就肤浅至此,说人家对电影没有半点尊重,你自己本身对电影尊重了吗?对投资人尊重了吗?电影本就是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产物,缺一不可,自认为自己的作品是艺术片,知道什么是艺术片吗?整天塔可夫斯基《乡愁》挂嘴边你就艺术了?

59:04"S别人好心劝导:要懂人情世故,人家是甲方爸爸,那个愤青导演就酸臭十足的说:不好意思我是电影之子!OU~~~

影片最后有一个对导演的评价很是贴切呢:穷B导演,不合时宜的胸怀大志,一边人模狗样的初入各大商务楼,更多的还是一个愤青五毛小导演的骂骂咧咧……

身边也不乏有这样的垃圾人,总愤青的不行不行的,骂天骂地骂空气,全世界都瞎了,都不认识这样所谓这么有才的导演,写了一个自以为感觉良好超越很多大师级别的电影的剧本,就开始各种抑郁不得志颓废范儿,仿佛抽烟酗酒长发+发箍+人字拖成了所谓三十八线名导的标配,同时还各种嫌弃当下所生活的国家、环境、人文生态等,呵,没有这太平盛世,这种人连坐下来抽烟喝酒满嘴乱喷的机会都没有,没有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自以为恃才傲物其实啥也不是。

被称为剧作圣经的《故事》这本书开篇扉页上就有这么一句话:电影是什么?故事,故事,还是故事。连一个基本故事都没有的所谓影片,根本不足以撑起电影两个字。

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所谓年轻人,不要动不动就自诩电影人、电影梦想,先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工作生活,把自己生活搞好了,物质基础打好了,才有能力去做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不变的真理。

导演好歹有自知之明,在片名中就说明了自己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3 ) 拍不出牛逼电影的牛逼时代

这世界上还是有人敢干。昨天无意中注意到一个不知名年轻导演拍的一部艺术片。片名叫做《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讲述身在上海的一个年轻艺术片导演如何艰难逐梦的故事——其实拍的就是自己的故事,自导自演。看这片名,就够艺术气息的。导演在豆瓣上,名叫蝉鸣知了。他本人公布了免费网盘资源。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发行无望,无任何商业变现可能之下,导演采取了免费争取观众的策略。而在片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导演抵押房产,借款30万进行拍摄。

如果这个近乎纪录片的电影中信息完全属实,那么,作者相当于拿了30万,做了一场梦,还是一个注定无法闪耀的梦。

做梦是一回事,抵押房子做一个没有希望的梦,是另一回事。从此意义上,作者挺敢的。

几个月前,我认识的另一个电影逐梦人、贵州某小镇青年覃康勇,拿了20万拍摄了一部品质相当不错的电影《梦境危机》,全力全心投入、费九牛二虎之力却赶不上政策的变化,导致拍出的片子发行无望,只好拼尽洪荒之力,大开炸裂式脑洞,重新调整了电影的题材范畴,将原来拍摄的80%的素材放进新范畴里,再补拍若干素材,剪成可以发布的《梦境危机》,却又赶上网络大电影平台缩水之下的选片门槛提升,虽是好片,依然无法进入合适的平台面对观众收获合理回馈。在中国怀有电影梦就是陷入这样的境地。

《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是另一种形式的梦境艰难。作者是视频广告从业人士,阅尽天下名导的艺术名片,谈起塔科夫斯基达内兄弟伯格曼戈达尔就如谈论自己的叔叔和兄长。自奉电影之子,平生愿望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他的短片拿到过国际奖项,想为自己筹备了四五年的长片处女作找到合适的投资人和合作团队。这个《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基本上是把他四处碰壁、不断被圈套被套路的历程给再现了出来。这些影像拍摄于2016、2017年,正是中国影院扩张、资本进入电影业的高峰期,作者想拿到200万拍摄资金,在各种朋友穿针引线下,会见着各种大大小小的电影投资人、企业老板。差一点就敲定了首笔投资100万,合同签了后对方又变卦了。最终,作者只得对自己与奶奶为共同产权人的房子动念,拿它做抵押去借款30万,采取自己的PLAN B,拍一个“经济版”的电影。这部《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看起来就是这个PLAN B的实现版本了。

放在网盘上免费观看已经揭示了它的命运。而豆瓣上看过的观众们,风言风语打低分的还不少。我打了四星。这倒并不是出于同情或什么的,而是它确有触动人心弦的地方。

我昨晚躺在床上看完了这部2个小时的片。起初半小时也许可以用失落二字来形容。没看出饱览大师作品后鲜明的影像风格,更像是平实的日常视觉流水账,加上作者亲自出镜演绎的男主角,毫无动作和言语上的张力甚至亲和力,而时不时的画外旁白显示出作者像是一个活在电影幻梦里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二逼青年。

不过大约半个小时过后,我觉得这部片子变得好看起来。一个心怀电影梦想的现代堂吉诃德,在电影的大时代里一次次荒诞碰壁的悲情感,逐渐突显出来。起初我觉得作者有点二,不切实际,似乎是心胸大才具小,但随着更多旁白的展示,和画面里的导演在争取投资、反驳朋友的怀疑时的种种表达,我开始相信,他其实对电影是真的懂得很多,理解得很深,也怀着无比热切的梦想。只是他苦于没有将理想影像付诸实现的机会和条件。相比之下,电影越来越让人感觉到与他打交道的那些投资方,那些大时代里拿着钱满世界找好电影项目的人,是真的浮躁,不懂电影,甚至心术不正。我的立场悄悄向作者/导演靠拢了。我期待他最终能成功。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他落败到底,最后拿自己的房屋抵押款拍了个电影。

多少心怀电影梦想、对电影是真正热爱和懂得的人,没有见光之日。那些喧嚣于显耀之处,并拿他们的垃圾影像塞满荧幕的,本质上都是些不懂电影只想拿电影变现、圈钱的商人。似乎人人都围着电影,搞电影,谈电影,但电影一定很寂寞。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价值,就在于揭示了大时代之下的荒诞。以及,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人,在这个世道上多么不合时宜。

作者那刚开始看起来有些二逼的旁白,最后就真的让人觉得悲壮了。

中国出不了塔科夫斯基出不了伯格曼出不了费里尼出不了安哲罗普洛斯出不了达内兄弟出不了贝拉塔尔出不了洪尚秀甚至出不了是枝裕滨口龙介出不了曼多萨,看了这部电影后,更加不难理解了。目前唯二也许能往这个名单上靠近的电影人一个叫贾樟柯,已在悄然中发生着嬗变,一个叫娄烨,更是在各种良莠不齐以及各种上映不了的浮沉中打转……

希望这样的日子赶紧过去。这么“伟大”的时代岂能没有相应的影像来呈现它?

 4 ) 这部电影的短评让我对电影感到绝望

这部电影来来回回看了几次,也看过2015年的Demo版,我虽然到底是看过一些电影,但我一直不敢写评论或者说长评,感觉一个画画的人评论电影怎么都没法客观且专业,或是不信任自己主观臆断,又或是有些妄自菲薄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断言得罪了未来的自己。

但在这部电影下的短评里,这些我所惧怕的一一出现,连绵不绝。

这部电影没让我对电影有任何绝望,毕竟几乎所有行业现今几乎都有如此相似之处,但今天翻了一圈评论,却绝望的很。

——“这一部电影是一部vlog,不是电影;导演是白痴;导演才华不够;机位不动所以不够专业”。

这些在我看来愚蠢的论调再伴随着跟风的一星二星打分让我这个外行都难免心凉。不禁疑问,难道现在的网友已经有权利随意辱骂一位导演了?已经有资格评判一部电影是否专业?甚至已经能定义什么是电影什么不是电影了?和电影里的种种一样,都是当惯了上帝做不回人,吃惯了狗屎爱上了粪。

这部电影里有句台词是:“真正的电影不被珍视和尊重。” 在这些短评里,表现的“何止如此”和“更有甚者”。看来不止是真正的电影,电影本身,以至于vlog、短视频,所有通过时间与画面作为载体向人们传达思想的,可能都不被珍视和尊重了。

我还看到一条评论,大体意思是导演想写日记干嘛拍成电影,干嘛不用纸和笔?一星。

还有个用两倍速看电影的自我感觉却出奇的好。

这些东西,呵呵。

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好像本就知道这些短评里会说什么一样,把所有的回复都写在了电影里了,一一对应,不信你再去看一遍。

最后,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不是拍错了,只拍了投资人、网红、富二代等等,说他们的种种问题,可唯独忘记了观众。忘记了欣然迎接着越来越差的时代,并且在愉快的“自由发声”中被时代同化的那些观众。

看了这些短评,我深感到2020年远不如2015年,却对未来来说又可能是最好的一年的那种绝望。

 5 ) 此文送给手执柯尔律治之花的电影之子

大概所有影迷对电影的同理心总是相似相通,所以蒂姆波顿的《艾德伍德》、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迷》这类电影会尤其触动到我。

刚看到《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后同《擦》)片头主人公的手势,我便想起了《影迷》。倒回去又看了一眼写在开头的布列松“电影艺术的未来……”的名言,心想果然是个独立电影人的脾气和火气。

起初看这部电影带着几分玩味,说实话也没什么多大的期待。因为我从来没看过导演蝉鸣知了之前的任何作品,除了demo其他也似乎无处可寻,反而是介绍里所谓的电影行业现状和海报上的老楼,倒是让我有点好奇。

出乎意料的细节有很多,但真的没想到导演会写出“电影影迷、迷影、电影信徒……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台词,虽然有点可笑,但是让我想到前几年很火的“电影爱好者深渊”,那张深水区浅水区的图(找不到了,有友邻存图的话可以发出来哈哈哈哈)。诸如此列戏谑自嘲的点,就看大家抱着什么心态看电影了。

再看看评论里大家的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哎,想让环境更加开放包容,自己先学着做个包容的人吧!

撇开情绪化的批评和感动不说,很明显,导演应该是一位很执拗的专业影迷。所以回归这部电影本身吧。这里稍微挖掘一二在《擦》里发现的和电影有关的几个细节,欢迎大家一起补充。


比较明显的,反复提及的老塔和其他电影元素

大家也可以心平气和一点,不要动辄“你无法成为塔可夫斯基”或者“不配提”什么的。

1.为了拍电影借贷,密码提示问题选择“最喜欢的导演”,这个事情我也干过,不过答案不是同一个。这不就是很单纯地傻傻热爱电影的我们的缩影吗?

2.《乡愁》和烛火。老塔的信徒热爱孱弱的灯火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电影里出现了很多次微弱的灯光与烛火,个别镜头还大有向《乡愁》里诗人最终将烛火归位、送达彼岸的长镜头的致敬之意。

烛火在电影里反复作为一个符号出现,应该也是导演想要在所谓的“电影盛世”中让电影归位的意思。就像那句“把电影还给电影”。

3.除了老塔,还有其他不少电影人及作品在对话或零星场景中出现,按照致敬的苗头看来,应该都是导演很喜欢的一些:

家中墙上的海报:戈达尔《精疲力尽》,而且一看就是旧海报,很用心了。

马路上拍到的牛:费里尼《船续前行》犀牛

还有其他例如巴赞、小津的书,雅克·塔蒂电影海报等……有时候在电影里找电影还是很好玩的,欢迎大家补充,过两天我也或许会二刷。

另一个符号:楼梯

希区柯克用楼梯讲悬疑,蝉鸣知了大概就是用楼梯表达对上海的爱意。

电影很明显是在上海实地拍摄,很多熟悉的地方诸如淮海路、衡山路、良友公寓等大家非常熟悉的知名地标都在电影里出现,这些甚至都不是一笔带过,而是足够观赏的时长,这一点非常值得赞赏。(顺嘴说一句,几家老面馆也非常有心了,身边有看过电影的朋友说只吃过顶特勒,呼吁组队。有人说上海文化沙漠的,可以尝尝好吃的面馆、顺便爬爬楼啊!)

良友公寓

电影大约45分钟左右出现了彭罗斯三角,也是一种无限接近、错位相见的象征。

与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楼梯产生联想,我粗略地重新拉了一下,见了6次投资人,不止6幢的楼梯,这些反反复复没有尽头的会面,就像是彭罗斯楼梯中反复循环没有上升没有结果的过程。

楼梯在电影中作为一种上升的假象与循环的事实,与这部电影6段会面一样——其实都在死循环中原地踏步。

旋转楼梯可以视为《擦》非常残忍美妙的符号语言之一。这片免费放出来到豆瓣的反应也果然是两极分化,不知导演有没有想到片里角色的循环还在片外网友的嘴巴里继续。

麦格芬把戏

独白里提到麦格芬象征是落在关于打火机的情节上,之前的人物对话就已经提及了希区柯克。

回想一下片中一次次交谈之后的每段抽烟镜头以及情节中提到的“光”、“希望”等关键词,的确是每每重燃希望与好奇,最终用这轻描淡写过渡的方式带到结局。

就像希区柯克说的,麦格芬什么也不是,但是会带你走向结局。《擦》里的麦格芬象征其实没有很具象化,也没有被反复字面提及,但因为反复出现的确已经被映在潜意识里,经过《擦》用光、打火机等元素对麦格芬象征的诠释,主人公始终在梦境中秉烛前行,寻找方向。

他手中的烛火可以只是燃烧反应,也可以意义非凡。大概你是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吧。

柯尔律治之花的意外驻

电影里结尾部分还出现了戈达尔的《电影史》,里面有段博尔赫斯曾应用于文学领域的“柯尔律治之花”:如果一个人在梦里穿越了天堂,并且收到一枝鲜花作为他曾经到过那里的物证;如果他梦醒时,鲜花还在手中……那么,这又会怎样?

很多电影的影评都喜欢借用这朵花来论证现实和虚幻,《擦》直接在结尾摘下了这朵花,并借此让超现实的超我与现实中的本我对视,看到吃面的小孩为了拍美女而回想起自己拍电影的初心,反倒是一个求而不得的故事的最佳落脚,也许也是一种柯尔律治之花最终向自我的传递。

电影之子这段 也有玫瑰的出现

我个人看到床头柜上的玫瑰还是非常欣喜和安慰的,另一段对牛弹琴说自己是“电影之子”的对话里,身边也有一束玫瑰。就像潘纳西的《出租车》里说的那样:这朵花送给爱电影的人们。

但倘若有人觉得玫瑰刺痛,也是始料未及吧。

不过反过来说一个点

电影里导演有一处提到了阿巴斯《特写》里的空罐头,大概是感同身受同病相怜,觉得自己也是被投资人踢来踢去的破罐头,还言之凿凿说“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我想说,其实就这个罐头的寓意,真的,阿巴斯自己已经站出来辟谣了:只是为了表现无所事事。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含义!

但是导演本人估计也并不会再解释电影里的细节企图获得大家的理解了吧,毕竟很多内容已经交代得非常完整了,所以谁也不知道我们自己是否在过分解读。所以,还是请大家说点和电影本身相关的事情吧,这也算是把电影还给电影了。

 6 ) 把电影还给电影

不久前有个纪录片导演把自己的电影资源发布在网上免费给大家看,引起不少的转发和议论。因为不准备过审的关系,其实早就有把自己的电影,长片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以免费下载的形式发在网上的想法,只是当时还没想明白发布的同时,自己该为自己电影最后做点什么,是写篇影评就电影本身说点什么,还是托几个熟人影评人转发转发资源,还是别的怎样。

最后决定整这些有的没的还不如借这个契机说下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毕竟内心真实想法这东西,不太有机会被允许说。


Demo

很早就想拍《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2015年的时候是憋急了,输出了个24分钟纯制作的同名电影demo,即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demo,作为短片入了些影展,爱奇艺还首页独家推送了一个半月,当然也有很多圈内大V的转发,在当时还是有点流量。

当年就有很多网友给我留言。现在距离当年已近5年了吧。电影去年入围了影展,就有当年的网友给我私信什么时候能看到擦,说15年看demo的时候还是大二,现在转眼工作都一年了。转而就想起当年demo时私信我说这个世界笑贫不笑娼做夜场的妹子,看了下她已经3年多没更新了。不知道她现在如何。时间有时候真是残忍。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私信,大多是关于何时可以看到长片《擦》的。其实甄选了很多当年网上给我demo的留言评价出现在长片里,不知他们看到这份迟来的爱面对回忆是何感想。总之对于demo时那批想看长片的观众,一直是有心存亏欠与无奈交织的复杂情绪的。尽管当年众筹的款目未满早已退还。

从demo到长片,自己有写过这样的一段呓语:你看,大佛不也是花了3年时间由短变长plus,才在人性探究的黑白宇宙里染上点色。


坦白地讲,电影大半年来遇到的不开心的人事,一半来于影展,一半来于审查。

影展

国内的某影展,让我有了两次递片两次被影展负责人亲自电话我跟我讲我的片子争议很大所以要来问问我情况的经历。

一次是15年擦demo,电话里我说片子和爱奇艺签了协议,后来demo也没有入围短片竞赛。

一次是19年擦长片,当天是初审会议说因为就我的片子讨论了四小时不下天都要黑了,问我看过我片子的人是如何评价的云云,其实我有请蛮多朋友来我家看过电影,他们看完的评价都有一一写进电脑文档里,只是此文篇幅有限如有必要贴出我将另起一篇。

最后去了竞赛外的另一个单元,关于此事我是至今还纠结和没有想明白的。后来我才知当时有位初审,我与他其实并不相识,但他不惜得罪当时在场的所有人也不惜耽误整个初审会议时间流程就我片子据理力争了4小时不下。

坦白的说,就我自己而言,我自己认知范围内觉得对的严肃的事,我会坚持和力争,但最多说两句就完了,最多最多也就争三个路口(有过的历经,也就是为自己的电影),不会冒众人之大不韪,替一个不认识的人与自己不想干的事争4小时还不放。尽管如我先前所说大半年来因为电影遇到太多糟糕的人事。但越是如此,越是让我珍视这些生命之中宝贵的人。人家本没有必要这么做。

尽管我内心一直是坚持“电影不该被这么对待”。但是最后我还是决定去影展,原因就是去见见他。所以,在此,我要特意再次感谢他,真心诚意的。

另外就是海外的某影展,写来的长长的邮件,满满的赤忱和感动。那么多大大小小的影展,太多的影展就像在做商务伴游,但就有的字字句句事关“电影”,虽这里不能提及再多,但永不会忘。承蒙错爱,荣幸感激。

然后再就是台北的邮件,对于去年大陆影片和人员参加2019影展进一轮的确认。也是让人内心很是焦灼,邮件我回了16字:心虽向往,身不能至。愧对电影,万分抱歉。


审查

事实上从19年的十月过后,我开始凭着对自己电影本身所表达的自信(因为我确定我电影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问题)开始往返于上海电影局尝试过审,换来的是一次次转达的十条又十条的修改意见。倒不是意见数量的关系,而是修改意见之荒诞。我知如此简单描述缺乏理据,但此文篇幅有限,如有必要就审查修改意见之详细作陈述,另起篇幅。

我嘴上虽然答应着改改改是是是,内心其实是接受无能的。

我的电影,完完全全的独立制作,全部的电影拍摄制作资金都是我贷款来的。如需证明我可以另起一篇贴出所有贷款的截图。

不会忘记,凌晨5点独自一人收拾器材,搬运魔术腿脚架灯架道具穿越淮海路;从楼梯摔下落地前脑子里想的是电影还没拍完自己不能瘸,爬起后自己将伤口一一处理;电影剪完后,每个月等来的不是电影节入围通知,如期而至的只有一家家的信用卡账单和贷款app的信息提示。

我豆瓣标注了近三千部已看电影,可以说我的观影都是通过看下载电影构成的。但自己的电影,我有看过3次DCP影院,大银幕的观感体验和仪式感,以及情感体验确实不是显示器能给予的。

可是但凡我要是能够说服自己,背离自己的初衷,背离电影,接受撒旦的交换条件,接受修改,你以为我愿意负债前行,不愿意自己的电影上大银幕吗?

帮我做字幕和特效的女大学生去哥大(洪尚秀母校那哥)读研前给我写了篇长长的文字,大致意思是我的电影深深地影响了她,无形中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原本她大四在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她坚定地认为我的电影应该被更多爱电影的人看到云云,我则和她开玩笑说走马观花的薄情年代有话微信语音条说,千万别写书信车马慢,读起来太厚重。

也许会有许多人问为什么会有导演把自己的片子放网上免费给大家看,放在爱奇艺付费点播不好吗?爱奇艺从2019年初开始电影长片网络发行也需要龙标即上映许可证,即需要过审。其实我的电影爱奇艺在影展期间看过后就有意收入,并早早对电影作了评估,很高的评价,并一直在我电影过审中提供解疑和帮助,在这里也感谢他们。

也有建议让我在片源结尾放二维码的,打赏之类的。我是觉得,电影是有尊严的。一部好的电影十年几十年后依然被观看,我相信我的电影是,所以时间量度就不该是当下每个过不去的瞬息。

倒是那种“澳门新葡京娱乐城美女荷官在线发牌”滚动上条,哪怕泳装发牌视频被插入三次的说实话我并不介意。但是电影作品本身的删减阉割我是接受不了的。

也不要说什么上传Vimeo、亚马逊、Youtube付费分账,你需要有美国的税号和相关账户,才能暗度陈仓。

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当你完成了你所要呈现的电影,并且完成得很好,但是你不愿意接受审查,作按照他们意见的删减,那你就无路可走。

很多朋友都用诸如“曲线救国”的一套说辞苦口婆心地劝过我,大致让我顺着审查修改,最少上爱奇艺付费点播回个本不用继续利滚利的负债下去,留得青山在。

近日看到一篇叫娄烨的访谈,叫“用电影抵抗空间记忆的消失”的公众号文。

《今天》:还得戴着镣铐跳舞。
娄烨:我是反对这个说法的,这是一个什么词?我不觉得这是一个犬儒之词,这是一个自嘲,因为你不敢戴镣铐,然后你又不敢尽情地跳舞,于是乎你发明了一个词是戴着镣铐跳舞,你认为这样既高于戴着镣铐的人,又高于跳舞的人。这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这是你自己骗自己。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表演性,戴着镣铐跳舞,你是要显示什么呢?跳舞给谁看呢?对我来说,戴着镣铐跳舞,就是你失去了跳舞的快乐,也失去了面对镣铐的沉重和尊严。我觉得这是你自己骗自己。很难接受这个说法。

对此,我是深深认同的。

有时想想现世真的是欠电影一个公道。

有人觉得钱重要,有人觉得电影重要,有人觉得值得,有人觉得不值得。 简单点也蛮好,不用去想什么游戏规则、宣发物料、谁来背书、还有什么可怕的直播带货。电影就是电影。

还好自己电影版权100%是自己的,免费上传就上传了,不用和谁商量。不瞒相说,因为电影的关系,我曾幻想过无数次自己出台的情形,都是地毯鲜花的那种,但万万没想到自甘落得免费出台。

有太多版权不在自己手里的导演,陪着资方在等,等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有人上岸了,也有人在八仙过海。有人在等上档,有人在等坏境回春变好。昨天看到微博热搜,2020已有5328家影视公司注销。

一场疫情,电影院关门,海外影展停摆。国内导演们集体失声,只有一只知了在蝉鸣。

我反正是不等了,也不相信了。就像我电影里的读白:身在门外,罗生门外,为阿修罗。念什么都被讹作是脱否。久了,你就不会再愿去立地成佛。在我看来那个“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是BAT说要取代传统电影,赶超美国银幕数要霸屏宇宙那会,也就是行业的傻逼们一会追ip、一会追Vr、一会追直播、一会追一带一路、一会追科幻的那个年代。好多人赶上了那个好时代。

繁花落尽,会有后来人。总有人会在黑暗中手持烛火。很喜欢网上的一句话,若路上没有灯,就点燃自己的头颅。是啊,在光明和正义都还未来到前,站街的人需要先点燃自己的头颅。行文到此处,总觉得有点像网络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出现在钟孟宏的电影里。

我知道这篇文章会得罪些人,活这么大,我一直不明白说真话有什么错。但好像我封口不说这些,你们就会喜欢我和我的电影似的。

这不是一篇电影宣发通稿,也不是电影上书,它只是一个导演发自己电影资源时,内心真实想说的一些话。本文摒弃了平日里行文阴柔娇作,尽量不沉溺自渎在无用的辞藻之中,只作真实内心想法之陈述。都是大白话。何况这里说得再华丽牛逼,只能说明电影说得可以,不能证明拍的如何。还是请大家免费下载观看吧。《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是一部拍电影的电影,我的态度其实都已经在电影里了。

本人清楚明白以上之表达,愿意对自己的说话负责。差点忘了还有说话的权利。借着免费扔自己电影资源的底气。


蝉鸣知了

2020-4-16

 短评

大一学生作业的视听语言能力和剧作能力,频频出错的迷影梗,这些都像极了当年的自己。

7分钟前
  • 冯凝
  • 还行

导演是在讽刺自己吗?“满腹经纶”(嘴里、桌子上、墙上各种大师)?“道貌岸然”(说着想拍一部自己的电影,却拍出来这么个鬼,急切地放出影片想当网红,引来关注)?我觉得在没有天才的情况下,与其这样,不如行动起来,学点东西。比如tvb编剧贾伟南,看他的微博,他出门就辗转各地看歌舞伎、音乐剧、戏曲、电影、展览,在家就古今中外各种读书。反观这部电影,与其说“革命尚未成功”,不如说“同志尚未努力”。

8分钟前
  • 停云
  • 较差

资本操纵市场的环境下,电影创作者寸步难行,这种怪圈真的太感动身受了。不过环境是死的,人是活的,执拗自己是“电影之子”,嘴上说着为电影奉献一切却连一点变通都不肯,这也是片子拖了五年的原因。当然这里存在纯粹性的问题,晨导觉得如果我变通我拍得就不是电影,我无话可说,作为家境普普通通的人来说,你想做电影,在中国,通常要懂得委屈,懂得隐忍,懂得世故,懂得展露,然后媳妇儿熬成婆才能有机会,注:也只是有机会而已,毕竟普通人也不是家里在上海有房子的条件。晨导是真能死磕,也不敬佩也不鄙夷,人生只有这么数十载的光景,如何实现梦想很重要,磕能磕出来就去磕,磕不出来只能绕一下。但喜欢电影的人会永远喜欢电影,哪怕他放弃了。四星支持一下作者的不吐不快,这种声音十分可贵了。

11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总觉得、现世欠电影一个公道,希望能、把电影还给电影。

14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推荐

这么有趣的电影还得口舌之战4小时也没选入主竞赛,某节那些难看的电影终于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16分钟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对我个人而言最感动的瞬间是影片中短暂出现了两次的空镜头 那个被挂在晾衣绳上的戛纳帆布包 想起每年戛纳过去之后 同学们都会有意无意地背着最新的戛纳包去学校 或者在地铁上看到有人背着 就知道这个人是做电影的 这是每一个做电影 想做电影的人的那一点小小的傲娇

21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还行

看評論下面的豆瓣文青一個個急的,你們不是也構成了電影的一部分。

22分钟前
  • 李秋雨
  • 推荐

《上戏毕业的人在干什么》?其实还是蛮可爱的,唾弃商业片的豆瓣迷影愤青,满嘴老塔达内,连做梦都是《乡愁》的电影「之子」。坚决划分界限的清高,也自嘲度日的窘迫。寒冬的上海,飞雪扑在戛纳金棕榈的美梦之中。我们的电影行业,有这般心气的影人是不是还需要多一些呢?

25分钟前
  • 无糖吐槽
  • 还行

我笑伤了 类型上不加喜剧吗 有理解但惊讶导演怎么会把内心想法这样和盘托出 完全是“擦一擦我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 还有什么影评能抵上这样躺平任嘲的自我解剖//赤诚 愚蠢 一根筋 不专业 自视甚高 顾影自怜 蔑视他人 嘲笑艺术电影之外的一切 沉重的金棕榈包袱 和永远筹不到的资金 这些都眼熟得不行//拍电影太难了且满腹光影视听经论百无一用 确实好气又好笑可怜又可悲 太难过了导演//观影太多看书太少//其实是我能活下去我的电影才能活下去 也总觉得我会陷落到这样没有出路的终极迷宫里 并且对此刻的自己毫无信心//只是迷影也挺好的//说是作者属性的《逐梦演艺圈》挺对的

26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祝电影之子早日手捧金棕榈

30分钟前
  • 乐高本高
  • 还行

整体看了以后感觉还是比较差,毫无电影感,也说不上是电影,恶搞也不专业,就是一堆矫情事和矫情话,我觉得这种片子拍最多5万,其他钱到底花在哪了,很让人迷惑。主人公也是这个畸形行业浪潮的畸形产物,出口就开始装逼,有点不尊重女性,各种看就异性就春心荡漾,还当创作灵感,还把女性用做交易资源,实在是恶臭。电影是奢侈的艺术,别人不会为你的伪艺术买单,你知道大师不代表你就是大师,你只是附庸风雅的跟风狗🐶。空洞,讽刺流于表面,流水账,但还是体谅导演的不容易。

31分钟前
  • 河堤上的卡夫卡
  • 较差

很欣赏这种对当下现状“伤敌趋于0,自损接近无穷”的反套路式反讽自嘲语调,直接就把我给“带进去”了。整个片子基本是靠旁白引领、“伪纪录短视频”架构,所有东西也都袒露在面前。有趣、流畅、实诚,当下国内独立小片可称作“美德”的特质还真是整了个一应俱全。但如果更严格点,只是有趣、堆砌情怀,还是不大够,不过相信导演自己早已罗列出本片的上百缺点了,我就不来添砖加瓦了。

3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这部电影够现实。数字影像的质感观感上更像索德伯格的《高飞鸟》《失心病狂》,看着人们的脸,吃饭的脸,讲话的脸,满是僵硬的表情。当然离塔可夫斯基够远的,但老塔一开始不也只是苏联体制内的导演,翻拍一些作家的科幻小说和现实小说,但其诗意的风格让他文学改编的电影在全世界获得了关注,一个国际知名更放飞自我的作者诞生了。“物质和精神”可能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矛盾,但电影生产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种表现,也跳不出将精神生产为一种产品的循环,即使是戛纳,它培养了一群导演和一群有独立精神的创作,最后只是把戛纳的品牌继续做强做好,吸引赞助商的眼球。它也不是一个“唯情怀”的圣地。一个有情怀的创作者最终无法忍受如此物质的时代,用电影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可贵的立场。电影是表达立场的媒介,蝉鸣知了加油!

40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推荐

“我?我不是电影工作者,也不是电影从业者,我是电影之子。”“傻逼。”

44分钟前
  • 无极乌龙
  • 还行

没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这片,看到最后还真踏马有点感动,甚至做出了点卞之琳《断章》的诗意。不觉得是行为艺术,也不觉得粗制滥造,肯定有一部分猎奇元素,但也没有在讽刺或抨击电影节体系。是绝对经不起拉片的电影,毛边海了去了,但是听导演在片中讲话,还是有好多瞬间被情感充盈。那种感动是对电影的狂热,是《艾德伍德》或者《灾难艺术家》。但身在其中的蝉鸣知了,拍出的显然是《忽男忽女》或者《房间》。影迷之上,工业之下,一个普通导演,一个自以为是但可能没有才华的导演,是如何坚持完成这件事的——不管成没成,这事儿听起来就挺牛逼的。那些尴尬的自吹自擂和自鸣得意,最后慢慢在电影之子到电影外围的自嘲中被消解。一部献给影迷更献给自己的处女作,谁又不是这样傻逼呵呵地爱着电影呢?

4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昨才看完上海蝉鸣知了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查看了豆瓣评分才5.9分,很意外,不至于这么低,我打 7.5分。片子很多方面比我厉害,比如台词功底,节奏把控,声音和摄影不用说,我片子太粗糙。观众看一个片子的评论和反馈常根据自己口味,成长背景,从事行业等相关,题材可能不如我片子讨巧。我个人觉得观赏性很强,可能本片道出近几年电影行业现状和生态,这也有可能跟我曾拍过一部剧情片《矮婆》,遭遇了部分跟本片主人公一样的遭遇,所以很有共鸣。

52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纠正导演几个错误读音:沧海一粟(音素),不是粒。句读(音逗),不是毒。嘈嘈(音曹)切切,不是造。有点黑色幽默,有点荒诞,这是既是盛世,又是“盛世”。一个人不应该想太多,拍电影就拍电影。道不同本来就不相为谋,做了妓女就不要想着立贞节牌坊。破釜沉舟,置于死地而后生。

54分钟前
  • 梅花野老
  • 还行

不耐到同情。前一个小时,心想又是年轻电影人面对“艺术vs商业”的陈词滥调,充斥着小资文青的清高和感叹,对互联网和网红的不屑,仿佛看到伊能静在夜总会读张爱玲,看见谁都觉得是俗人。看到后半,转念很同情。很多人的怀才不遇,可能是无才可遇。这片子是绝大多数挣扎却平庸的电影青年发泄出口,他们从学院毕业,受到各国新浪潮的感动,将戈达尔和塔可夫斯基视为明灯,满脑子“电影是24格真理”,意图成为中国的xxx,化身中国电影美学的一阵新风。自诩蒙尘明珠,却不自觉被电影节逻辑所裹挟。哀叹生不逢时,渴望完全自由表达,又对所处创作环境感到压抑。整部片满满抑郁不得志,到处都是“明明我比这些人更明白电影是什么”。那自己对电影表达的思考呢。对了,阿巴斯也是拍了100多部广告片后受到赏识的,才真正踏入伊朗电影界的。

59分钟前
  • 真理洒落
  • 较差

认真就输了。整部电影如果采用反讽的姿态,可以加五颗星。

1小时前
  • 把噗
  • 还行

分了三次才看完。矫情有度,自恋难道就可以无度么……导演出来解释影片结构和视听构思那段的自指性还是有些意思的,从那一刻起片子才算变得可看,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前两次实在是看到忍不住要关(顺便说[乡愁]里送蜡烛的是诗人……我真的不知道是导演故意的还是没看明白还是在自嘲)。所以影片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把一个完全是喜剧的题材搞得这么无趣,当然可以不是喜剧,但问题就是调性一直在大范围地摇摆。就不说[灾难艺术家]了,关于偏执和坚持,导演看过[昨天]吗?

1小时前
  • 胤祥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