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火焰

HD中字

主演:吉安弗兰科·罗西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海上火焰 剧照 NO.1海上火焰 剧照 NO.2海上火焰 剧照 NO.3海上火焰 剧照 NO.4海上火焰 剧照 NO.5海上火焰 剧照 NO.6海上火焰 剧照 NO.13海上火焰 剧照 NO.14海上火焰 剧照 NO.15海上火焰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海上火焰》

吉安弗兰科·罗西,自导自演的纪录片《海上火焰》(2016),更像是一部剧情片,至少费了不少心思设计真实角色的剧情。这一点倒无可非议,纪录片也可多元,并不只会框定一个模式。影片荣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我想,获奖,这自然有地缘政治因素。

欧盟一体化,面对汹涌难民潮的无可奈何,加之混杂在难民里恐怖分子的存在,难民问题变得日益复杂。频发的恐怖袭击,让拒绝难民的国家有了切实的借口。英国脱欧便是一例,早脱离欧盟,便不用分摊难民份额,也就会减少恐怖袭击的可能。

严峻的难民潮,让欧盟变得束手无策。拒绝难民入境,实在有违人道的普世价值观,悉数接纳,犹如烫手的山芋,无法随意甩掉,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给收容国存在没完没了的潜在风险。如果狠下心来,一律拒绝收留,是否慢慢就能减少难民潮的盲目出逃呢,也许。

一般情形下,被收容的难民生活不用发愁,但遣送遥遥无期,或者说遣送永远是一个无解的伪命题,无法实现,只能让每年上百万的非洲和中东难民留在欧洲,尤其是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如希腊、意大利和法国等。首当其冲的便是意大利,意大利前沿的西西里岛及所属的各小岛,便成了逃亡难民走向欧洲大陆的跳板。

这一背景下,《海上火焰》获奖便觉得理所当然,它带来了让人思考的影像。虽然它只是撷取位于地中海兰佩杜萨岛当今状况的一角,但从中的确一窥逃亡难民及岛上原住民真实的生存情境。

兰岛拥有20平方公里,距非洲海岸只有70英里,距西西里岛则有120英里,过去20年,即有40万难民生活于此,并试图穿越西西里海峡,逃往欧洲,据估计,死亡难民人数已达1、5万人。源源不断的非洲难民,从各国家逃出。

如同片中一个尼日利亚难民说唱的,我们从尼日利亚经过千辛万苦经过撒哈拉大沙漠,来到利比亚,经历了坐牢和死亡,之后,又在海上漂流,同样经历了疾病和死亡。虽然他们说的不免有点儿夸张,真真假假,但单从索马里、苏丹和马里或叙利亚这样的国家来到兰岛,难以想象的磨砺和苦难总是如影随行。

只要这些难民遇到或发出了求救信号,兰岛的海岸警卫队便会紧急出动施以援救,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拯救这些惶惶不可终日的难民,给了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在难民点,有住有吃,可打电话给家人报平安,还可按国家分类一起踢足球,但的确他们的理想是前往欧洲大陆,而非永驻于此。

但看看岛上的居民生活,无疑他们都被这种日日难民潮搞得心神不宁。他们需要心灵抚慰。9岁小男孩萨穆埃莱除了上学,就是跟玩伴一起打弹弓,四处乱逛,因长期打弹弓,造成他左眼弱视,他只得戴上眼镜矫正。不止于此,他还觉得自己时常无法喘息,好心的医生给他听诊完,说你没有病,只是紧张不安造成的。但这孩子不信,觉得自己有病。连小孩都这样,成人更可想而知了。

岛上的生活总体上是乏味的单调的,但他们世代生活于此,故土难离。就说这个男医生,他说这些年,经他救治的不知有多少难民,各种各样的身体状况,看到那么多难民的死亡,有的人一定会说都习惯了吧,不,永远无法习惯这样的死亡,更多的是哀叹和无奈。什么时候才有得完啊。无解。如同他们的垂钓和深潜一样,舒解那无形的压力,与兰岛共存亡,生生不息,亦如大海奔涌的狂涛。

萨穆埃莱的奶奶做针线活时,跟孙子讲起过去的事,老太说你爷爷当年在地中海上,看到美国军舰不停地发射火箭炮,那景象就像是海上火焰。另一个老太玛丽亚,没事就打电话,让兰岛的音乐电台播放她点播的歌曲,

其中就有西西里民歌《海上火焰》,老太说献给她亲爱的丈夫。她日日照顾着已老年痴呆的老伴,点唱歌曲,让她有了存在感和某种满足。电台的DJ自然也日日乐享其中。

风和日丽的小岛,与雷暴狂雨的小岛,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同一天空下,小岛坚韧地屹立着。这对应着不息的逃亡难民,雷达不停地转动,它们所探测的还有深不可测的人性。

但兰岛是仁慈的,他们倾尽全力,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安宁,容纳了那么多难民,他们日日辛劳奔波于海上,就是为了发现那些奄奄一息的逃亡者,他们做了所能做到的。

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要去责备他们,无疑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世上看笑话的人永远比沉静做事的人多。笼统说道西方世界的不是,既不用承担任何风险,也不用交纳任何费用,当然,也不会带来任何附加值。

只有当我们真正体察整体世情的不易,才能洞幽世事的纷杂和庸扰,也才能拨开迷雾看清世界的真相。但被蒙蔽太久的人,总是习惯于这种沉积尘垢的。

想起,小男孩萨穆埃莱的父亲对他说,你得放下弹弓,去海边锻炼肠胃,这样你才不会一出海就呕吐。潜台词好像在说你长大了,便要与大海为伍,这是你无法割舍的命运。

影片有一种潜蚀人心的耐心,这正好对应了大海上突发的难民潮,那种日复一日的施救,枯燥、乏味又黯然神伤,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坚韧和耐心。

从某种角度来说,难民的无望,恰好映衬了施救者的绝望,因为施救者每天必须待命于游弋的海上,他们或永远无法安歇。

影片最后,救援军舰的舱门打开,自升机慢慢起飞,霞光洒照在海面上,暗合着海天一间的绛紫色,犹如海面的某处舢板上那些饥渴等待拯救的难民,那濒临死亡接近凝固的血液,“咚咚”地炸响,

对于整个地中海来说,他们如蚁的漂流,黯然、微弱而难以揣测,这便如海上火焰般的命运。当然,海上火焰般的命运,不止是难民,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皆如此。

2016、8、2

 2 ) This is my Testimony

Fire at sea, no one ever see. But it was real, just as uncountable dead people.

Hiding under Nigerian bomb, running into Sahara Desert without water, fleeing to a city of ISIS only with open prisons, getting lost in sea, dying under the speechless sky.

Is it really my life like a broken wing of butterfly?

The sea is not road, but the only way to go. It is risky in life not to take a risk, because life itself is a risk.

They aren't rappers, they're survivors, looking for an island with laughters and tears.

No gambling, no winning.

Oh, Wartime.

"

成千上万的突尼斯难民涌入了靠近北非的兰佩杜萨岛,该小岛属于意大利。意大利政府正在寻求帮助。

Several thousand Tunisian migrants arrived on Lampedusa, a small Italian island off north Africa. The Italian government asked for help.

当天晚上,另一艘载有400多人的难民船在抵达意大利兰佩杜萨岛前触礁,幸亏被边界值勤人员发现,难民全部得救。

That evening, another boat carrying more than 400 refugees arrived in Italy, Lampedusa Island boat ran aground before, thanks to the border duty is found, all the refugees saved.

意大利当局表示,他们已经开始一项大规模的行动,将逃离突尼斯和利比亚混乱的数千名移民从兰佩杜萨岛转移出去。

The Italian authorities have launched a massive operation to move thousands of migrants fleeing the turmoil in Tunisia and Libya from the island of Lampedusa.

"

 3 ) 一面是天堂一面是地狱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无政治不柏林,今年柏林把金熊颁给了这部难民题材纪录片。获奖后非议浪起,无非是纪录炮们忍受不了如此风格化的纪录片,还有它的工于设计。场景——距意大利70公里的一只地中海小岛,多年来一直是难民逃离中东和非洲,抢滩欧洲大陆的要冲。双轨叙事——一面过于详细地铺陈叙述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小岛日常,一面是拼死涌向这里的难民。叙事克制而有力。电影中没有表现原住民与闯入者直接的接触和冲突,但两个本来互不连通的世界互相洇染与侵蚀的锈痕历历在目:老奶奶在点歌台里听到难民海难的新闻插播,社区医生B超难民孕妇,移民小伙伴教不识水性的小男孩划船……导演非浪得虚名,三年前凭《罗马环城高速》擒金狮,接拍此片后在海岛上生活了一整年,将这个10分钟短片的活儿抻成一部金熊长片。

 4 ) 关于他人的痛苦

关于他人的痛苦 文_唱唱反调 吉安弗兰科·罗西说[海上火焰]不是部政治电影,但它却处处和政治挂钩。吉安弗兰科·罗西还说[海上火焰]是部纪录片,但片中却到处都是刻意安排的搬演。但“说谎者”罗西却凭借此片在星光暗淡的柏林电影节上夺得了金熊奖。 [海上火焰]的意大利语片名直译为“兰佩杜萨岛”,这座意大利小岛位于西西里岛与非洲大陆之间,这里的移民绝大部分来自突尼斯,2011年意大利政府就已经宣布,当地陷入人道主义危机,原本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的小岛已经无力承受源源不断的难民,以及随之而来的传染病。除去政治背景,影片还对兰佩杜萨岛进行了大量的白描,绿宝石一样的海域以及海上的夕阳极具美感,但因此地的政治背景,这些景色都带有别样的意味。如同始终处在在政治这个滤光镜下一般,[海上火焰]的每一帧都无力摆脱兰佩杜萨岛的苦难以及开头从救援站电话里传来的女人小孩的哭喊声。 2015年罗西踏上此地,历时半年拍完这部纪录片,对欧洲“多事之地”揭秘般的纪录满足了大多数欧洲人的怜悯心,但对于我国民众来说,这样的掺望还是过于遥远。从北非来的船只没有任何安全设施,对于因付不起头等舱与二等舱而不得不憋在船底的难民来说,乘坐这条船很可能抵达的是死亡。此种残忍本可以作为本片最直接的“戏点”,但罗西却没有直接去呈现死亡,这些事实皆经由一位医生间接道出。但当镜头面对经过了卫生检查,失去了亲人,又不知前方路在何方的难民们的时候,又略显出一些激动与直白。 而对于本片另一条线,当地男孩萨穆埃莱的日常来说,却承载了太多复杂的隐喻。奶奶告诉萨穆埃莱,二战时期人们在海上发射炮弹,不敢出海的当地渔民只能待在家里,隔着玻璃看着海上的火焰,这是奶奶最爱的一首歌《海上火焰》也是本片英文名的由来。以海洋文明而发展起来的欧洲在享受了海洋给它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不得不接受随海洋而来的战争。这种双重属性埋在小男孩萨穆埃莱这个角色身上,他像传统欧洲海洋居民一样,需要去学习捕鱼与潜水,另一方面他也学习了战争,他爱坐在海边的巨型石头上朝海上的救援舰假装射击,爱和同学把岸上植物做成人样,用弹弓对它们进行时射击。这双重属性在萨穆埃莱身体里打架,导致了表面上的“病征”。他无法克服坐在船上的头晕和呕吐,不仅如此因总是用右眼玩弹弓,萨穆埃莱的左眼弱视,按照医嘱,他的右眼不得不戴上眼罩以逼迫使用左眼,因这几件“麻烦事”,萨穆埃莱总是带着几分焦虑。 和罗西上一部在威尼斯电影节获金狮奖的纪录片[罗马环城高速]命运类似,因存在明显的摆拍和导演刻意安排的隐喻,[海上火焰]游走在纪录与剧情的边界,它的归类成为最大的争议点。这种搬演与[北方的纳努克]的捕鱼片段完全不同,后者的确在现实中存在,只是因为囚于拍摄条件的问题,而让纳努克重新表演一次与现实并无差异的捕鱼。而[海上火焰]中的搬演却是罗西对情节的刻意安排,比如萨穆埃莱的奶奶给电台打电话点歌(《海上火焰》),镜头马上切换到电台演播室。再比如萨穆埃莱用弹弓射击植物,镜头从特写到近景,切换速度过快,完美到不真实。包括以上提到的隐喻,都令人对其真实性产生怀疑。但不可否认,除去以小男孩为视角的这条线,难民那边纪录的真实性应该不容置疑。这样看来,摄影机在苦难现场的事实还是存在,也是这种“旁观他人痛苦”的真实镜头,拷问着受道德折磨的人们。 的确,今年[海上火焰]在柏林的获奖对上了本届“难民题材年”的契机,但问题来了,很有道德感且可敬的,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群体真的可以靠纪录片改变世界吗?不论是有所行动的“邀请难民”通告,还是乔治克鲁尼与默克尔的会面,都始终让人有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这一切就像苏珊·桑塔格写过的那样:“只要我们感到自己有同情心,我们就会感到自己不是痛苦施加者的共谋。我们的同情宣布我们的清白,同时也宣布我们的无能。” 刊于《看电影》周刊 2016年6月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5 ) 难民电影

内容取自论文:

难民影片中对历史的再次呈现和重新解读,以及将难民作为主体叙述者,均是以反思现实为目标的视角转换方式。在这一点上,只有电影能达到最直观的效果,并在历史与现实、东道主与难民之间架起心灵和理性的桥梁,从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且符合人性的理解和判断。然而,难民问题之复杂,解决道路之艰难,不是单靠艺术作品可以完成的任务。其涉及国土安全、文化发展和人权政策等方面,都需要依赖各方尤其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力量。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通过距今已有70年,战争和恐怖袭击等暴行仍不断出现,使数以千万计的平民沦为难民。难民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更加依赖人权的保障。人权保障的基础性意义就在于通过保护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来捍卫人类和平与文明的延续。为此,艺术关注弱者、展示跨越国界的人文关怀,引领人们积极向善、平等交流、追求幸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波助澜、贡献力量,这一点在难民电影上显得尤为突出和明显。

 6 ) 对欧洲命运的隐忧+反战

电影更像是导演精心设计的隐喻故事:小岛犹如以海洋文明起家的古老欧洲(捕鱼、潜水、海鱼烹饪、长辈要求小男孩学习出海),时至今日,战争逐渐远去,仅存在于奶奶的讲述和男孩的童年游戏,然而,全球化下的海洋,不仅是小岛社会生态的一部分,也是联通外界的纽带,大量难民的涌入,一并带来的是战争的伤痛、差异化的信仰(穆斯林礼拜)与文化(他们唱的那个是啥)、潜在的疾病与安全威胁(各种检查),虽然尚未与古老的秩序、人地关系出现正面冲突,但导演是有隐忧的。这种潜在的冲突和隐忧,也被克制在平静的叙事语言之下(远景的静态镜头、没有强烈的光影对比等),只是在拍摄难民的时候,情绪有些按捺不住和过于直白。

也许影片还传达了导演的反战主张:岛民与海洋生态的和谐,经常出现的死亡、生养、疾病话题,小男孩对弹弓玩具的痴迷导致的弱视、焦虑等等。海上火焰的片名,也寓意战争在漫长的文明历史、恒常的自然时空中的虚弱,火在海上只会耀眼一时。

影片承载了导演过多的主张和表达欲望,使得故事的编排有些刻意和用力过猛,导演就怕观众没有从故事中读出他的立场。这也让人怀疑,影片除了搬演之外,恐怕小男孩的故事本身也有虚构,每一处情节都被设计得十分精巧,且用意明显,影片归入纪录片会有争议。显然,导演并不在意这个。

 短评

电影名来源一首歌,导演也就五五开一面捕捉小男孩塞缪尔弹弓打鸟,蹂躏仙人掌,浮船上克服晕船,呼呼吃着意面,居然还担心自己患了焦虑,另一面也是主焦点,难民海上漂,是生是死尚难料,这是生存与生活的严重差距。

5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还行

精美的verite真实电影佳作,构建无垠的空间——自制与广博,匠心和风轻云淡。在今天的政治气候下,主题尤为惊心。

8分钟前
  • V_Lachesis
  • 力荐

年度难民大片,全场白左掌声雷动。隐喻有点太用力。

1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罗西只是在讲这片海和围绕它而起的故事而已。清冷的小镇、玩着弹弓的孩童、自娱自乐的电台DJ、以及成批因脱水而奄奄一息的难民,他们故事因这片海而起而落,罗西没有所谓圣母心的态度,他只是为他们完成了一副肖像。

17分钟前
  • Heidyroyal Tea
  • 推荐

两条线,一条描写岛上居民日常生活的故事片,另一条则是反映难民的纪录片,很混搭的方式,不知道其他人是怎样强迫自己建立这两条线的关系的。[C]

22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难以评价的纪录片。脱水抽搐的身躯,脸上红色的泪痕,满仓横乱的尸体,镜头太狠太直白残忍,小男孩一家倒是这冰冷记录里一丝暖意——但他父母在哪呢? 再者,医生的那番实话很打动人心,尸横遍野这种惨象,无论看见多少次,还是会侵入梦里,搅乱平静。

23分钟前
  • 留不
  • 还行

#SIFF# 第一部获柏林金熊的纪录片。但其实与罗西揽威尼斯金狮的《罗马环城公路》异曲同工,只是隔了三年,罗西电影的结构更精妙,并拓展了纪录片的边界。撷取现实的方法使之既可以作表层的解读,又隐含着隐喻。完全不用画外音,靠剪辑叙事(甚至配乐)。

26分钟前
  • btr
  • 力荐

摆拍出来的纪录片,再次模糊了纪实的边界,一些直视非洲难民尸体的镜头拍得精致却残忍。除了这条线以外,岛上居民生活好似毫不相干的另一部电影,眼神儿不好、自认为得了过敏症、凭空射鸟的小男孩,生活节奏静默迟缓的老头老太等。拿了金熊多半因政治正确吧,海岛风光还是美的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西宁成龙影城2016.7.26.2pm 讲述的难民渡海而来的境况非常动人,结合小男孩一只眼睛无法看到的生命体验,也是一种有设计的表达。作为电影未必那么好,但所带来的直观感受还是很有冲击力的。

33分钟前
  • xīn
  • 还行

柏林金熊,电影观念的大获全胜。当然随后的摆拍设计与剪辑技法也极其重要。当今国际世界语境下的日常生活的细思极恐,透过纪录电影片段+日常的设计摆拍交叉剪辑,实则还是控诉一种对他人当下苦难的漠视,它也有着对文明的深度自嘲以及严肃荒诞的重构。

37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浊浪夜捞鱼,点歌献亡夫,单眼隐形火箭炮;营地足球,逃难说唱,海上炼狱;医生无法适应验尸,男孩觉得自己有病,难民清查和浮桥训练,两个世界无声冲突。挺好

40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七年内最差金熊,不过某些段落还是有些冲击力。设计摆拍哪家强,还不如看赵亮...

4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成是真实电影与新现实主义以Docufiction为形式的延续,作为“个体代表”的男孩家庭和作为“集体”的难民都被符号化,两者间完全没有交集却无时无刻不在碰撞,达成了无声的批判。如果将它对现实的揭示简单评价为“刻奇”,显然有些武断。

47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有的导演为了得到国际影展的青睐会在电影里加入一些讨巧的标签、符号、噱头,而这个导演拍的是标签、符号和噱头本身。

5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才想着为何这么像纪录片,结果发现本就是。因而并无政治隐喻,反正都展露无遗。政局动乱后难民的流离,非常触目惊心。老医生说尸体见多了,其实并不会因为习以为常而毫不惊心,毕竟那都是生命。看到小男孩在这见证了太多血泪的小岛上淡然生活,有种特别的孤绝冷漠。但这电影毕竟还是少了些力度。三星半

5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两条线的鲜明对比

56分钟前
  • Strelizeia
  • 还行

看完之后过了好一阵还是不能放下电影里的许多片段。表面没有联系的男孩的生活和难民营救两部分在全部看完之后觉得它们是一个整体,有点怀斯曼纪录片的感觉了。上一部罗马环城高速没太跟上罗西的思路,这部好懂多了,正好可以把之前的重新看看。另外这就是一部政治电影,不是明喻暗喻什么的

5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地中海小岛上居民的日常与非洲中东而来的难民在如此狭小的地域中构成两个遥远而几无相通的世界,仿佛对这个被各种迅捷通讯方式无限缩小的世界无情而精准的隐喻。整体还是相当克制而有力,engaging而并不说教也不显出优越感,两个世界的距离与层次也设置的十分巧妙。

59分钟前
  • 朱马查
  • 推荐

3.5 无比典型柏林金熊眼光,政治性远高于电影,也许导演怕被说圣母,刻意避免添油加醋,别说煽情压根冷到冰点,只敢寄寓矫正弱视疑病焦虑学划船的当地男孩,因此绝不是“好看”的电影,但大银幕上看到血色眼泪、堆叠的尸体有被震到,客观上确有进步意义。今天还放映事故了欧盟影展真是年年出状况呃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1.难民惨象与男孩生活双线叙事,杂以自然景致,构成纪录、半搬演与全控制的拼贴。2.沉静冷峻,获得金熊虽有政治正确之嫌,还是无法掩盖影片内在的辉光。3.以验光和弱视喻指视而不见,同[沉默之像]。4.以炸药和弹弓雕刻仙人掌的"面孔",遮住右眼后失去准星的发泄。5.壮美风光作反讽,凸月。(8.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