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2021

HD

主演:安娜·布鲁格曼,亚历山大库翁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要2021 剧照 NO.1不要2021 剧照 NO.2不要2021 剧照 NO.3不要2021 剧照 NO.4不要2021 剧照 NO.5不要2021 剧照 NO.6不要2021 剧照 NO.13不要2021 剧照 NO.14不要2021 剧照 NO.15不要2021 剧照 NO.16不要2021 剧照 NO.17不要2021 剧照 NO.18不要2021 剧照 NO.19不要202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抬头看一眼再赶路

刚看完,心情很复杂,总得来说就是我永远爱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流动。 讽刺政治,种族歧视,性别歧视,某些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无视,这些就不说了,我作为一个专业暗物质物理的女性PhD candidate看到更多的是女主同样作为女性物理博士在读生的角度。 首先,第一回发射很多火箭那段很震撼但我的心底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悲凉,就算没有回头,很大概率(physicists don't say 100%)小小火箭不会影响几公里大的高密度彗星分毫(动量守恒定理以及其它)。回头只是让大家短暂的希望破灭得更快。这段引起的悲凉一直持续到现在,人类就是渺小,我们被创造就是个奇迹了,再来另一个奇迹把我们抹去似乎也不奇怪。这道理我之前知道,现在才是真正接受了。 但人都有一死,早点死到底有什么可怕的,全世界一起完蛋有什么可怕的?有的人怕一个人孤独地死去,有的人怕没有尽力拯救世界。他们每个人怕的东西不一样是因为他们认为活着的意义不一样。但更多的人只是怕死本身,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例如那位总统,那位第三富,那些恐慌的人。恐慌源于未知,什么时候狗带是已知的,他们还没想明白还未知的是他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他们才能满意地离开。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很难想明白,而且可能会随年龄的增长改变,也很容易被情绪被外界环境左右,可能不到最后一刻都想不明白。男主因为恐慌短暂迷失过,第三富因金钱迷失了,总统主持人可能是因名利迷失了也可能从没深想过🤡。而女主从没有迷失过,她一开始想拯救自己和世界(可能出于她发现这个彗星的责任心),并不介意这一重大发现的虚名被夺走;后来发现拯救不了,回到父母身边又发现父母不接受她,就去打工讨生活交新朋友,她虽然哭过但她是最勇敢的,她怕但她从未慌(她还去跑步🆘),她全程都知道她想要什么,她也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尝试达成目标,纵然困难重重也勇往直前,于是她拥有了最灿烂最不白活的几个月。发现毁灭者彗星,物理学最高荣誉诺贝尔奖已经失去光泽,在所有人前哭过笑过嘶吼过,她骂过总统,骂过很多人,有了爱人伙伴,她真实地清醒地努力地在这最后六七个月活得很精彩。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发现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爱的那些人,家人,爱人,伙伴。此时唯一重要的是我紧紧握着你的手。我永远为人之间的情感流泪(人终究是群居动物啊)。

我眼中的哈姆雷特是基于我现阶段的思考,二十多岁就爱想生命的意义,我已经想清楚,于是在这部电影里有了结论。

虽然思考活着的意义很难,这个意义也一直在变化,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努力想一想,活着的意义将是那颗启明星,为你省下很多弯路,你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在不重要的人或事或东西上,偶尔迷失也不会太久。所以,请不要一直低头赶路,一定要抬头仰望天空,找找你的星星✨。

 2 ) 看完电影很焦虑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写完这条短评,加一句到影评再说一句,假如这个电影不能因为我的大脑保护机制而遗忘,很可能短时间内会陷入焦虑与绝望

 3 ) 新冠疫情和世界末日都无法唤醒当下集体的麻木不仁

新冠疫情夺走无数生命的这几年,看到这部电影觉得很难得。以喜剧的方式探讨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问题,本质是严肃的。

讽刺的是,大量短评依旧在说不够好笑,不够好看,讨伐导演技术不好,或把关注点集中在演员阵容上,还是一种娱乐最上的病态心理在看这部电影。

但本质上这种电影是不能以娱乐眼光去看待的,因为它本身就在讽刺娱乐至死的现下社会。要知道,梅丽尔斯特里普和亚丽安娜去充当的可是反面教材。

但后来想想,那些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成为电影中讽刺对象的人,或许年龄很小,不谙世事。而意识到的两种人,要么是打高分后沉默的螺丝钉,要么是打低分后沉默的资本家。

想起马原曾在一个节目中说,他的小孩对这个世界的好恶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这个东西好不好笑,他觉得年轻一代思想教育堪忧。

娱乐至上的时代,严肃精神已濒临灭绝,导致现代人趋向集体的麻木不仁,甚至连当下的瘟疫和电影中的世界末日都无法将他们唤醒。《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存在,说明前人还有觉悟的可能,而现在娱乐短视频里泡大的一代,和电影里讽刺的已经没甚区别了。连《失控玩家》这种电影都能拿到7.5分,就可以看出现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多么贫瘠、空虚。

“认真你就输了”这种歪理真的害了一代人。

这部电影已经不能用好与坏去评判了,而是应该全然与两位主角共情,看完只剩荒唐和无奈。

 4 ) 毁灭吧,累了。。。

可能是最近很多过于荒谬和荒诞的事情在不断发生,无论你我眼前,还是整个世界,所以看到这部《不要抬头》,莫名其妙有了一种“病态的爽感”。。。

这个片子的片名应该是《Fuck the World. FUCK YOU.》中文译名可以叫《毁灭吧,累了》

这部电影还是提出了一个问题:

在一个疯狂的世界里,如果一切注定毁灭,那你是愿意跟着一起疯狂,还是直到世界毁灭前最后一刻,也要保持常识、爱与理性?

我推荐赶在2021年12月31日午夜前看完这部电影,然后打开窗户,冲着过去一年让你崩溃和不爽的所有人和事大喊:Fuck u, fuck all of u...✌️✌️✌️

这片实在太解压了🤣🤣🤣

绝对五星推荐,真tm应景儿。。。

这是Netflix给美国人民集体疯狂扎针儿的圣诞春晚,各种好莱坞大咖,跟着导演Adam McKay一起摇滚一起high。。。这部电影的中文推广海报上面应该几个大字——睡你麻痹起来high[允悲][允悲][允悲][耶][耶][耶]

导演把《大空头》的癫狂荒诞现实气质,这次放大了大概也就10倍吧,感觉每个演员在镜头前都很尽兴,A妹的歌多好听呀哈哈哈。。。

印象好莱坞上次集体在镜头前玩脱线了的荒诞现实电影,应该是罗伯特·阿尔特曼的《陆军野战医院》那种风格,但跟这次比感觉就像过家家一样的乖哈哈哈。。。

你无需了解影片讽刺的美国政治现实,一样可以很娱乐的欣赏这部电影,如果你刚好也了解一些,那就是双倍的快乐✌️✌️✌️

对了,彩蛋很贱,全部字幕结束才出现。。。

 5 ) 卡珊德拉的诅咒

如果一定要评选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卡珊德拉的预言应当可以拿一个竞选名额。准确,但无人取信,当然也就无从改变命运的走向,同时又反过来确保了预言的不可转移。

在族群割裂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好莱坞电影中所隐含的政治寓意也越来越浓厚。不过比起拙劣的圣诞公司之流作品直接觉醒糊脸,不要抬头这部群星荟萃的作品显然要高明很多。而且坦白讲,不管是站左翼还是右翼还是中间派立场上看,它所表达的内核都应当是一致认可的: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这也恰恰是当代最大的一个难题:怎么让人去面对现实?

二十年多前骇客帝国上映时,大众普遍还是坚信,如果墨菲斯的选择放在面前,自己一定会跟尼奥一样毫不犹豫吞下红色药丸。但现如今,普遍进入了一个更脆弱更怯懦的时代,对更多的人而言蓝色药丸也许是更佳选择。前不久我刚看了部关于安提凯希拉装置的BBC纪录片,片中最震慑我的并非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前,希腊人就制造出第一台工艺精妙的计算器。而是按照科学家推算,如果人类文明发展得一帆风顺,本该在设计出这台计算器后三百年内人类就能拥有实现登月的科技。但事实上,我们知道科技的飞跃得等到千年之后,登月更是得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

文明和科技的发展从来不是循序渐进的,而是在往前跳跃一大步后,就开始螺旋回撤。这种螺旋回撤,一半是因为无知一半因为自大。而这两者结合后诞生的长子,叫短视。

科学家凭借客观定律推演预算,可以看到比普通人更远的东西,他们就像传说中的预言师,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突然降临的祸到临头,所有的幸与不幸都是顺着轨道匀速而来的列车。他们是新时代的卡珊德拉,如此远见又如此无力,因为他们看得再远也不具备能动性。

预言是否为真,需要时间的考验,而时间总是最宝贵的。在片中被黑得非常惨的政治家,按照我很尊敬的一位学者的形容,政治家必须短视,因为他们的角色只是救火队员。所谓演化不翻山,如果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他们也就没有了未来。

政治家和科学家正好相反,他们具备充分的行动力但往往非常短视。比如片中第一次发起拦截彗星计划并非出于什么拯救世界的道义,而仅仅是因为总统在中期选举前闹了丑闻,需要一个紧急事件来帮自己助选。尽管通过艺术加工,又到了大家很喜欢的黑政客环节,但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任何一个正常的政治家都是被动行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们是消防队员,每天要救的急盈门不绝,精神正常的政客不会去主动放火。如果一个政治决策作出,那么你去观察,它必然有充分的环环相扣的前置触发条件,没有拍大腿横生出的独立事件。而在片中科学家们的行为,等同把一个未来肯定且必然会发生的问题,移到眼前,要求优先处理。在影片中,这是一颗即将撞击地球造成文明毁灭的彗星——这当然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假设。而在现实中,稍微有点联想能力的人都会联想到气候问题和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甚至已经具象到如同悬在天空肉眼可见的彗星一样,我相信就算很多讨厌格雷塔·桑伯格的人也不否认这一点。可现实中,围绕气候问题依然存在诸多纷争。其中有传统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也不可否认有新能源公司的一己之私。在片中,解体彗星使其改变航道,这一点上就算是Bash公司也能认同。在承认现实的前提下,矛盾往往集中在方法。

但这里要注意,是以承认现实作为前提,片中女总统的竞选口号“不要抬头”很典型的反现实。然而很遗憾,在反对现实的道路上,好莱坞和活在空中楼阁里的娱乐明星比每天背负生活重担的普通人走得更远。这也是不要抬头一片所体现的理念中比较突出的一个矛盾。

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必然要注意的是。片中所举的案例是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过去好莱坞灾难片,涉及到世界末日级别的,都是科学家通知白宫灾难即将发生,政府立刻全盘接受并英明神武安排应对策略,而普罗大众虽然在得到灾难即将发生的消息后只是简单粗暴地陷入动乱。

一次全球疫情,显然给了编剧们更多的灵感。这里首先得说,我一向认为我们的时代正滑向一个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怯懦的未来。十年前,二十年前,上个世纪我们在电视机上电影院里能看到更多的自由表达,但现在一切的味道都变了。越来越觉醒越来越自我阉割的影视业在这股名为“进步”实则可能背道而驰的浪潮中成为反面典型,而好莱坞正是其中的排头兵。谨小慎微,生怕踩雷,一小撮精神脆弱一无所长却非常渴望关注度的庸人在推特上抗议,就足以掀起取消文化的浪潮。为了表达自己的进步,好莱坞和它的明星们冲锋陷阵,扮演着怯懦的迁就者和鼓励者。

为什么严肃话题总会在这个时代被改造成段子?为什么主持人在听到人类即将在六个月后遭遇灭顶之灾后还能嘻嘻哈哈开玩笑?这背后不是愚蠢,是怯懦,一种终极的怯懦,怯懦面对现实,怯懦引发公众反感。片中男女主角第一次上电视节目揭露灾难,女主角因为承受不住压力对着直播摄像头歇斯底里大喊“我们都要死了!”,却因此变成了表情包,而且一致收获了节目组人员的恶评,认为她令人讨厌,下次节目不能再找她了。

终极的怯懦不但是害怕听到坏消息,而且会迁怒传播坏消息的人,自身也不敢传递坏消息,因为深知跟自己一样的人有很多很多,其他怯懦者会迁怒自己。

但就像我非常喜欢的一位时评人的推特置顶所言:Facts Don’t Care About Your Feelings。

不要抬头,抬头上表达的最直观的东西就是:正视现实。低下头装作彗星不存在,规避它,无视它,都不会让你逃脱被灾难碾成齑粉的后果。

除了短视和怯懦以外,导致民众对灭顶危机的罔顾,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信息的爆炸。无效信息,虚假信息的泛滥,终极警报和垃圾广告彩页混作了一团。

我们身处于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过去人们总以为无知是因为讯息的缺失,而今却发现信息的爆炸比缺失更可怕。信息缺失是在沙漠里找水,而信息爆炸是在麻里寻针,沙漠里的水虽少,但绿洲总是显眼的,在无效信息和扭曲虚假信息中寻着真实讯息可比这难多了。资讯的输出便利使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别人想要你看到消息。

二十年前我还敢跟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已经没这个底气。尤其年轻一代人,成长于信息孤岛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于只吃喂到嘴里的资讯。既不具备寻找的能力,也不具备分辨的能力,在允许的范围内独立思考,在主流意识引导下有序叛逆。比起亲眼看到的事实,基本的逻辑推理,更乐意直接吞咽精心加工后被精美包装过的“propaganda”。而这才是真正的,心甘情愿的不要抬头。

话说回来,这部作品在其精致的制作底下,蕴含的影射和暗示,却又是需要观众自主甄别的。不是商店买鞋,码数对了套上脚就好。

首先片中所举的案例是非常极端的,彗星撞地球这是必然发生的而且可以推算发生时间的事件。但它所影射的事不是。这里就存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情况。正因为紧急情况需要全力以赴,在人类历史上有太多以紧急之名,将大权集于一身的先例。事实上,片中的女总统也作了这种事,通过全球官宣灾难即将发生揽大权于一身,使得全世界除了亚洲三国自行主导的救世方案外,没有了PLAN B。而在该片所影射的一个真实现实“疫情”上头,政府的跨权越界行为层出不穷,在欧美大量的所谓反疫苗人士,都是公开的疫苗接种者。人们反对的是对个人自由选择权的剥夺。

事件紧急的严重程度直接决定解决方案的执行方式和力度,不可把世界末日模式到处生搬硬套。

另一点,片中狂黑了一把唯利是图的科技大鳄,这点基本方向上没黑错。近几年来,西海岸的科技巨头们已经充分向我们展示了它们所谓的“道德操守”。BASH公司影射的肯定不单是一家科技巨鳄,但我想观影时肯定很多人会从BASH老板联想到自主研发SPACE X的马斯克。因为毕竟马斯克是这么多IT大佬中,对开发宇宙最有兴趣的一个。事实上,尽管Space X和NASA在机构性质上完全不同,两者早有紧密合作。而Space X正因为其非公特性,在开发尖端技术上比政府控制的机构更灵活更先锋。

科学家不会说100%,但拿着全球人民的身家性命开玩笑这种事,就算平民百姓无发言权,普通一个有点规模的公司都有风控,堂堂一个国家,而且不止一个国家,是所有发达国家的联合体,却任由BASH一个公司赌大小,未免儿戏了点。不过电影艺术有点dramatic总是必要的。观众可不能当真了。

至于金发女总统和她子凭亲贵的儿子是在影射谁,我不好说。也许在剧本创作时,情境远不似如今急转直下。尴尬到时过境迁,别人联想到的可能不是前总统而变成了爱笑的现副总统……过时的政治代入不可取。

还是让我们抬起头来,面对现实。

 6 ) 电影大概要死在地球前面了

类似内容在广播里简单发过,整理一下再做个存档吧。特别让我难受的一点是,从2020年开始,看到这类“电影”的概率越来越高了。

最近引起热议的“网飞贺岁片”《不要抬头》,我对它观感很一般。这个电影肯定有吸引人的地方,它的剧情就特别脱线,讲述了一群天文学家,发现陨石即将在六个月之后撞地球,就去见总统;总统却说这个消息传出去,中期选举支持率就完蛋了。

总统把消息压下来了,这些科学家又去找媒体,但媒体把他们安排在节目的垃圾时间,黄金资源都拿去报道少男少女歌星分手。

捣乱的人还有很多。科技巨头神志不清,天文局长不懂天文,群众埋头刷手机,天文学家们束手无策,人类面对六个月后的陨石撞地球,一筹莫展,最后自然是团灭了。

它的主题当然很有意义,特别是结合疫情和全球变暖等等夹击下,乱作一团的当下地球,实在是极其讽刺,极其现实。

问题是它的呈现手法。作为一部电影,它的前提实在是太荒诞,但是拍摄方法又很现实,质感和节奏像个正襟危坐的美剧。

这种拍摄方法,对剧本要求特别特别高,相当于得一本正经地解释清楚1+1=3,整个电影史上都没有几部这样做最后很成功的电影。

彗星马上撞地球了,人类埋头刷短视频,这就不太可能。因为彗星撞地球、火山喷发、地震,和疫情、全球变暖,不是同一类问题,彗星撞地球是可以调动大资源找军队人定胜天的,从整个社会层面说,并不像疫情、全球变暖那么复杂。

疫情、全球变暖,是真正考验制度和人性的,也是我们这个地球变成现在这个狗样子的原因。

所以,从电影制作层面上说,《不要抬头》非常可怕。它应该要么拍成周六夜现场的样子,不要太长,叙事超快,加背景笑声,比现在更加夸张——实际上,导演本人以前也是周六夜现场的编剧,这可能就是他热衷脱线,但不适合正经叙事的原因。

(解释一下,周六夜现场是一部以恶搞闻名的综艺节目,非常脱线,口无遮拦,节奏快,人物设定和表演都非常夸张,其实挺搞笑的)

要么就要维持这种现实主义的基调,但是狂磨剧本。首先这个设定前提,不应该是彗星撞地球,可以换成外星人正潜伏在地球人中间,把地球人都给换了,比如我的外表还是我,芯已经是异形寄生兽了。

这样也有更好的警示意义。实际上,新冠和全球变暖,正在侵吞人类。

《不要抬头》目前的效果,非常松垮。观众很难带入任何人物的情感,因为无法真正理解这个情境。这部电影中,角色并不是对具体的事件做出反应,甚至不是对其他角色做出反应,只是在直白地讽刺这个世界。

这就是违背戏剧原则的,堪称设计的反面教材:前提就垮了,没有扎根于人性对人的反应做设计,插入大量与主线无关情节,间接导致展开节奏崩盘。

所以《不要抬头》,作为一部讽刺短视频的电影,它自己也像是一大堆缝合起来的短视频。每分钟都讽刺了一些东西,但每分钟都是新的短视频,就像这几个大明星改做了up主。

网飞真不如投资一部这个世界观下的短视频集锦,还讲这个主题,宣传效果好很多倍。

可能我这种行为也是《不要抬头》要讽刺的:世界都要GG了,你还在思考电影好不好?

但是我不管了。因为目前来看,电影恐怕是要死在世界前面了。

电影已死,这是短视频的时代。

毁灭的时刻,我们确实在刷手机没错。

 短评

奇爱博士之后最好看的政治讽刺喜剧。肾上腺激素飚增。一步之遥都没这来劲。原来是个爽片。好莱坞二十年一遇的卡司还是电影的小亮点。如果熟悉政治的话,里面的梗是一个连一个,兔主席发来"贺电"桥段差点笑喷。大些政治喜剧实景秀感觉。民主党把持的好莱坞也开始刀刃向内,开足马力狂嘲女总统和口齿不清的老人家。比起电影"不可抗拒"更加"普适"。票房应该不差,而且目测是2022年奥斯卡热门。马克里朗斯可以提最佳男配。麦凯讽刺嘲笑能力从大空头到副总统再到这部,好似一路开挂,马力全开。而且群像戏的调度一直是他强项。穿插的泰伦斯马力克式自然景观过场属于高级遮羞。没有别的把节奏慢下来的办法了。但凡这种脑力激荡,狂喷的电影都容易烂尾,麦凯算把电影安全着落在灾难片的心理舒适区。论收尾就是麦凯和库布里克最大的差距。

6分钟前
  • liummc
  • 推荐

零食是免费的,但是你吃就得花钱,因为你无从得知零食免费。消息是可靠的,但是你信就得怀疑,因为你无法辨别消息可靠。先知把预言坦然相告,蠢货对真相漠不关心,数据让生死置之度外,疯子对科技深信不疑。彗星来的那一夜,往日的傲慢一去不返,仅存的虔诚若隐若现,若真有万劫不复,谁能保留最后的体面。年度十佳。亚当麦凯真会玩,用夸张的群像描摹精准打击后疫情时代的种种症结,眼睁睁看着生死存亡的严肃议题是如何消解在粉丝经济和新媒体之中,科技赞助权力,权力操纵媒体,媒体生产标题,标题指向绯闻,绯闻碾压一切。不要抬头这个名字起的太好,光顾着玩手机,哪有时间抬头。一键三连的废料早已经把生活砸了个千疮百孔,都不用彗星来,刷两下就emo了。这是灾难片与喜剧片的超验融合,用喜剧刺痛喜剧,用批判来反对批判,我们需要这种笑容的急刹

11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力荐

冷嘲热讽,辛辣十足!北美反响不佳应该是很多人看了不开心吧,因为它指桑骂槐的范围太广了。对生态灾难视而不见的人们,将权钱当做信条的当权者,靠转移视听愚民洗脑的政府,自诩人定胜天的科技教主,被扣上污名的吹哨人,都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聪明到你想象的那么邪恶。”

14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喜感一半来自现实新闻影射,一半来自反套路的拍摄手法,每个情节都加速讲完,比如大表姐的酒吧演讲,上一秒情绪刚烘托起来,下一秒打砸抢,再下一秒就又戴头套被抓了——点到了观众就全脑补好了,直奔大结局而去。“毁灭吧,累了。”这些场景在过去新冠的两年都太熟悉了。脑补了一会儿中国版,比如A妹唱主题曲的场景,跟各卫视跨年晚会主旋律实在太像了。

16分钟前
  • 熊阿姨
  • 推荐

当荒谬到一定程度后,你会觉得真他妈的写实啊。分裂的、反智的、贪婪的、混乱的、愚蠢的...人类。结尾全裸出镜的演员们辛苦了...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24分钟前
  • wifi是营养品
  • 力荐

3...3.725……你说它差劲吧,它娱乐性还是不错的,何况还有这么变态的卡司,你想想啊,钱都花这上边儿了,这成片道路上要deal with的利益网络不知道得有多庞杂,最后能做出这两个多小时还能看的东西,没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但你说它有多好吧,这个剧本就像一本厚厚的计划类手帐,每一页都画上了特别精美诱人的标题,但是内容部分啥也没写……idk 可能是因为考后余生的幸福滤镜,我就跟个昏君一样,大手一挥,决定无视我过去定下的种种原则(“某些狗屎不配被称为电影!!” 拍案而起状)而饶过一个impotent kissass…… / 阿甘虾、萨满与演唱会 / why we suppose to listen to u. why people suppose to listen to people.

25分钟前
  • 芳草碧莲天
  • 推荐

经过了 2021 年后,电影中描写的世界末日都是可以忍受的了……

29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电影差评比较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讽刺了太多人太多东西,二是它打着喜剧的幌子,演员也在卖力地夸张的表演,但是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好笑。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了。一部喜剧但是不好笑,必然会惹怒观众。但是,这部电影最难得的地方是主创真的很悲观很愤怒,只是无解,能发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非常无奈

32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3.5 一些自以为是的讽刺幽默,搞了半天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玩意,权当看看这个豪华阵容。前夫真的完全就是胖头鱼本鱼。

37分钟前
  • 潮汐观察员
  • 还行

结局必须要多给一星 耗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终于等到了群灭 Christmas is saved after all 谢谢亚当·麦凯 把SNL大电影拍得挺好的 下次别再拍了

42分钟前
  • 水包酱
  • 还行

Netflix有钱我知道,但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47分钟前
  • 螃蟹|腮脖膨客
  • 力荐

其实挺有趣的,不过一旦发现它其实就是把过去两年发生的事总结了一下也没那么笑得出来。用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特朗普一定是故意的。不太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和它所讽刺的那帮人,以及和现在写下这评论的我一样充满了傲慢。

50分钟前
  • 低****口
  • 推荐

奈飞投资的美国科幻喜剧贺岁大片,网络时代的奇特产物!以地球即将被彗星撞击所毁灭为题展开故事,完全是对当今世界金融家控制政治、信息舆论完全娱乐化的真实面貌进行讽刺与嘲讽。编导处理的方式还是出了些问题,观影中让你总是笑不起来,也紧张不起来;无法与片中人物共鸣,只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才有所感悟。网友中有人说:“普通喜剧是一幅画,一切都已呈现在画中。高级喜剧是哈哈镜,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和哈哈镜的互动。”看看一些网友的解读,可以看出这部聚集众多大明星的好莱坞大片,还是言之有物的,可惜我得到的不多。最后的片尾字幕超长,竟然有世界各种语言(包括中文)的配音职员表,看来奈飞妄图覆盖全球的野心是明摆着的啊!

54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主要给卡司和特效…另外别觉得这电影讽刺得多高明,看出来了就多厉害多牛逼似的,真没必要😅

57分钟前
  • 乎必捏
  • 推荐

一个人对这部片子的喜爱程度和她对生活的绝望程度是成正比的。

1小时前
  • 三十三京
  • 力荐

还挺喜欢的。讽刺得火力全开,每一记都是直给球。低级黑没问题啊,关键有黑的自由,何乐而不黑?地球另一侧的素材,扫一扫够黑10小时的,试问谁敢呢?评论区说什么“后疫情时代”,这才哪跟哪,还远着呢,明年也不一定能“后”。经历了两年新冠肆虐,我唯一不怀疑的是:再来一场全球危机,人类照样还是这副无药可救的德性。彗星洗劫后的太空,犹如一场欢乐嘉年华,人类文明的团灭,只是洪荒宇宙放的一个屁。最感动的时刻,居然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那一幕。另:全台班卡司能不能搽点润手霜啊?一个个的,瞧那手干巴的。马克.里朗斯的假牙一说话都快掉出来了。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

这就是过去两年,人类对待这次危机的态度,众生相,政客贪恋权利,媒体贪恋流量,资本依旧逐利,学者无力,民众不知道信谁。反智,嘲讽,发泄,祈祷,人类渺小,面对自然和宇宙,我们什么都不是

1小时前
  • 歇着
  • 推荐

政客喷了,政客背后的资本也喷了,娱乐至死也喷了,该喷的都喷了,但就是不得劲,感觉费了很大的力气,拍了一个政治正确样板戏模板。

1小时前
  • 陈哈
  • 还行

失望。为小李子的奥斯卡级表演感到不值。电影浪费了一打的明星卡斯,浪费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立意。剧本太粗糙,远不如川普和新冠的新闻精彩。虽说是喜剧,人物呈现过于脸谱化,而描述严肃的社会现象时也浮于表面,显得小打小闹,扁平无力。全片基调变换玩得飞起,跳崖式剪辑多到让人火大,结尾地球要完蛋时,前一秒的喜剧感瞬间荡然无存,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

1小时前
  • 滴溜滴溜转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