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旅

HD中字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间之旅 剧照 NO.1时间之旅 剧照 NO.2时间之旅 剧照 NO.3时间之旅 剧照 NO.4时间之旅 剧照 NO.5时间之旅 剧照 NO.6时间之旅 剧照 NO.13时间之旅 剧照 NO.14时间之旅 剧照 NO.15时间之旅 剧照 NO.16时间之旅 剧照 NO.17时间之旅 剧照 NO.18时间之旅 剧照 NO.19时间之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马力克的美是纯粹的,旅程不一定非要有答案

有些观众对马力克想要表达的东西存在误读,不能因为一个导演学过哲学,就认为这个导演会在他的作品里向你说教哲思。有人在观看前就认定电影有一个深刻的终极命题,在观看过程中自然就会刻意地寻找答案,然后在影片不连贯叙事随心所欲的表现手法和意识流的视听语言中感到迷惑,最后得出了形式远远大于内容的结论,却忽略了影片中那些最纯粹的美好。

马力克想让观众感受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最纯粹的美,这种美不仅是华丽的画面,也是人类难以言说的情感。我不是说只表现了美,而没有主题,本片的主题是“母亲”与“我”在时间长河中的旅程,“母亲”代表大自然,“我”代表人类,但马力克不是要对你说教,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马力克试图用唯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感性的旁白来描述他在思考人与自然和时间的关系时产生的感受,他的描述不是客观理性的,而是直观感性的,他希望同样作为人的观众能直接感受到他的表达,是单纯的感受而不是给出答案,如果能引发观众的思考,那也是导演愿意看到的。

如果你看过马力克的剧情片,你会知道他影片里台词很少,却有大量的旁白,他的旁白不是为了叙事或者推进情节,就比如你读一首诗的时候,并不需要去重建一个完整的逻辑事件,重要的是去体会诗句中的情绪和情感,看马力克的电影也应该用这种方式,他的旁白也是带有诗意的。( 字幕组很重要 )

马力克是个争议很大的导演,产生争议主要是由于他在拍摄剧情片时太过天马行空,缺少实质的内容,但对于画面却不存在争议,即使反对马力克的观众,也无法否认他极度华丽唯美的画面。他的影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一些本来平淡的事物一旦出现在他的影像里,就立刻展现出无法忽视的美。我并不想探讨马力克的视听语言等等专业技巧,只是要说明马力克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每一帧都美如画,是因为这是他最在意的东西,在拍剧情片时,他为了保持画面的唯美意境,不可避免牺牲了影片的故事性。所以如果不去感受这种美,也就错失了马力克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

不能不提本片中有一些似乎是手机拍摄的人类社会画面,这些粗糙的画面显然不符合导演的风格。我猜想导 演这么做的原因是,由于人类高度社会化后和自然界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异,“我”和“母亲”之间出现了无法逾越的代沟,所以用画质和画幅对两者进行了明显区分。同时让观众面对窄画幅的人类时,暂时忽略画面的美,更注重当中人文素材的表达。

浏览本片评论时看到一个观点,是说马力克的风格更适合纪录片,而不适合剧情片。对这个观点我是完全不能赞同,我反而觉得马力克的剧情片更出色。马力克的纪录片视角宏大,描述人类与自然,剧情片把视角具体到了人类个体,而相对于拍摄自然的美,我认为拍摄人类个体更能展现马力克的才华,如果你熟悉一个演员,你就能比较出同一个演员在马力克的电影里和其它的电影里有多大的区别。马力克的纪录片没有专业演员,剧情片却聚集了大量高颜值专业演员,有人认为马力克拍电影不好好讲故事,浪费了那么豪华的演员阵容,他们却没有想过,为什么大牌演员都愿意和马力克合作呢?因为演员都明白和马力克合作可以实现自己颜值和气质的巅峰,这就和普通人愿意去专业影楼拍个人写真是一个道理。

抛开马力克擅长的华丽画面不提,他在剧情片中表现了人性中各种复杂难明的情绪,进而引出人们对爱情、空虚的思考。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不存在能不能看懂,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人的情绪本来就不能完全用单一的逻辑去解释。同样是马力克风格,他不是依靠故事来带出情绪,而是试图抛开剧情的约束,直接用单纯的影像去讲述情绪就拿《通往仙境》来说,他不是要用一个爱情故事来阐述爱情,而是用陷入爱中的人的各种情绪状态,直接去讲爱情本身。如果观看影片时只是专注于影片的故事情节,那看完后就会觉得莫名其妙,甚至认为受到欺骗,感到愤怒。这就是人们说马力克电影难懂,意识流的原因。其实电影也有恰当的观看方式,就像看一部恐怖片时,不会在意影片有多少笑点,看漫威特效大片时,也不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影片的深层哲思,所以看一部马力克电影时,也不用纠结故事的完整性。只要做了这个很简单的改变,不再刻意理清故事情节,而是专注去感受情绪,再配合马力克那完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诗意的旁白,你一定会发现电影的另一种可能。

或许别的人也有可能拍出马力克这样的纪录片,但马力克风格的剧情片,真的只有马力克才拍的出。

请大家原谅我作为一个马力克吹,竟然把话题扯到了剧情片上,让我们回到这部纪录片。能有个导演这么执着于美的表达,对观众来说无疑是幸福的。电影的一个意义就是可以让我们见到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世界,何况这个世界还是这样的美。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非要去纠结影片是不是说清了什么终极命题?我相信导演希望我们用心感受那种美,而每个人的感受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个旅程也不需要标准答案。我们只需要去感受导演的直观表达,看到这种纯粹的美,单纯的去体会泰伦斯马力克。

 2 ) 黑洞终将一切归于混沌。

影片从宇宙大爆炸形成的绚丽星云,滚动的岩浆与水碰撞形成的濛濛蒸气,第一缕生命的到来,第一种意识的觉醒中,带来震撼与敬畏。 期间镜头却穿插于现世,窘迫绝望的人们暴戾恣睢只待救济,祈求神灵庇佑的人们却麻木残杀公牛,世界在呼唤和平有的地方却挣扎于生存,真相压榨得人阻滞沉默。 亿万年,漫长的时间之旅,曾经的霸主恐龙也只是一个回眸转瞬不见,而渺小的人类历史也许只是宇宙诞生到最终灭亡时间轴上短短一帧画面。 我们自诩文明崇高,我们自封万物之主,而纵观所谓崇高的生命在自然的心中却不著痕迹如一粒微尘,横览茫茫宇宙中也不知道还有多少高等维度的文明对我们不屑一顾。 挣扎都是徒劳,黑洞终将一切归于混沌。

 3 ) 纪录片是不是必须带上反华和藏独才是西方主流(白左们)的政治正确?

画面很优美,很高清,拍摄难度很大。但是纪录片你就做纪录片,不要和政治扯上关系。

         全篇就是就是进化、发育、人类社会百态的穿插彩影。但基本内涵还是动保邪教和白左生态的老一套:“世界上每过去一分钟,非洲就有60s消失了,震惊!!!”;“蓝鲸好可怜,被人类伤害的划痕道道(丝毫不提大航海时代欧美为了鲸油是怎么灭绝了世界上90%多的鲸类,21世纪日本干儿子每年猎鲸数目比其他国家之和还要多)”。
        最妹的的不爽的的讲社会百态的时候,欧美都是美丽的街道、宁静的校园、繁华的城市,文明优雅的人民;非洲都是一片战乱,饥渴的小孩(这战乱还不是美国扶持叛乱导致的?);轮到中国的时候,TMD中国内地一定要挑选一个最最偏远的地区(大多是西南地区)不是在杀狗、杀羊就是在杀牛,牛牛好可怜,被割了喉咙还要蹒跚几步才倒下,以此血淋淋的引起人们的反感。欧美"粑粑"那里不吃肉?欧美人杀牛杀羊杀猪杀的更多。中国人的肉的结构还是猪肉鸡鸭肉各占一大半,牛肉很少,欧美牛肉可是主食,杀牛如麻,杀牛不眨眼,他怎么不拍美国牛仔虐杀肉牛的场景?长期以往洗脑之下就知道欧美的平民们对中国大陆有多么“好”的观感了。然后场景一转换,虔诚的教民;对比上一个中国大陆场景里的屠宰场血腥案例,欧美的脑残白左们不由自主的感慨:啊美丽的西藏竟然不从邪恶的中国独立,这怎么能行!不由自主把选票投给了反华的竞选人脑袋上。反华的竞选人转眼上台就开始制裁中国公司。就是这套路。

 4 ) 有点催眠

《时间之旅》其实就是《生命之树》中那段讲述地球起源的插曲的加长版,内容上的充实程度被稀释了很多。这倒并不是说这部电影太无聊,主要的问题在于,它既摄人心魄,又散漫无章,一边是一把抓似的自然界元素,一边是凯特·布兰切特过度端庄的旁白,其中夹杂的用手机摄像头(画质粗糙又颤抖的16毫米胶片即视感)拍摄的世界各地的人们的脸,给人一种过于随意的感觉。美国流浪汉、一场以色列婚礼,还有一个出现水牛屠宰仪式的亚洲乡村庆典组成的一段蒙太奇,也是让人一头雾水。展现的元素太多,导致影片渐渐地就失去了力道。

 5 ) 《时间之旅》及纪录片:可惜不能在影院上映

泰伦斯·马力克的这部《时间之旅》我看的是90分钟的版本,下了个20几G的片源,接在电视屏幕上播放,非常过瘾。这部纪录片电影讲述了宇宙诞生到最终灭亡的进程,探索着萦绕在人类心中的种种追问。电影由凯特·布兰切特、布拉德·皮特担任旁白(40分钟版本),2016年9月7日在意大利上映。

故事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经由星云的产生到宇宙冷却、银河横空出现,生命在无序和有序交织着的背景中拉开帷幕。从天空到海洋,从细胞的出现到海底的生物植物,时空变幻,世界飞速进化着。一切放在时空的尺度上皆显得渺小,但就其意义而言,却每一步都是伟大的。


在生命进化的呈现以外,电影还穿插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与美伦美奂的自然部分不同,这部分采用了民用设备(有的甚至可能是手机摄像头)拍摄,看起来画面抖动而粗糙。从非洲到印度,到中东再到美洲大陆,人类社会的种种形态被记录下来,成为原生态的素材。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纵贯整个星球,有贫穷、有富饶、有和平也有杀戮。这些人类社会的主题与宇宙进化的脚步互相辅佐,成为不同形式的、对生命价值的追寻。

画面中也有中国。主要内容是一些民俗文化的展现,比如屠牛的场面、广场上打太极的老人。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这一部分时觉得颇具趣味。并无意外地,它展现了西方世界对于东方的刻板印象——神秘、原始和落后。繁华属于西方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心也属于他们,其它国家和地区只是异域,用以描述“主流主化”以外的惊鸿一瞥。




我是个纪录片爱好者。早些年看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它们和无穷无尽的《星际迷航》一起,成为我的睡前节目。

在所有在类型中,我尤其喜欢地理、自然和宇宙类主题。《人类星球》、《地球脉动》、《生命脉动》、《非洲》、《冰冻星球》、《太阳系的奇迹》、《宇宙的奇迹》、《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生命的速度》、《大迁徙》……感谢BBC、Discovery和国家地理的那么多精彩制作,让那些年的我觉得非常温暖。漫长的冬夜,看一集《旅行到宇宙边缘》再拉开窗帘望向天空,会有恍惚着不知身在何处之感。

对我个人而言,纪录片有治愈的作用。它们并不像电影一样,令我想要调动情绪投入进去,或者有计划地为它们写些什么,它们只是让我平静。打开一部纪录片,意味着这是一段纯粹属于自己的时间,个人只需要沉浸下去,了解知识反倒是次要的。向过去、未来或者母体追溯是人类的本能,纪录片视角是科学式的,但是当你身处其中,无限接近自然、星球或者宇宙,这时的情绪往往接近于宗教体验——或者可以这样说:即使纪录片描绘日常,指向的也并不是此时此地,而是超越经验而存在的终极意义。



看纪录片,画质很重要。以前我试过在一些在线网站看,但很快觉得难以体验画面纤毫毕现的那种美,就改成自己找片源。早些年网络速度不够,一部片子要下很久;现在终于过上好日子,几十个G的片子也不在话下了。

然而人总是贪心,看着那些美好画面,我老是想着要是能在影院放该有多好。那画幅、那声效,那星辰,那大海……简直就是天堂。随之想起那些霸占屏幕的糟糕电影。观众上座率高也就罢了,有的大厅一场电影下来,观众不超过十人,没精打采地在空荡荡的座位里歪着,真替那些设备可惜。

这当然只是空想。让如今市场导向的电影院上映纪录片是非常困难的事,观众的需求取向和经济利益导向都是商业片,创造票房奇迹的也是它们。每年影院上线的影片有限,还有大量电影拍完了上映无门,赔得底儿掉,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纪录片。另外,纪录片在中国多在电视台播放,观众并没有为其付费的习惯。前几年《舌尖上的中国》虽然风靡一时,但拍成电影试水却是票房廖廖。



在家里看纪录片,要是有块大屏幕和好的音响设备,那也很享受。不过这对多数人来说也仍然是奢求。那要怎么办呢?

还能怎么办,有得看总比没得看要好。

其实也没什么。好的声音和画面只是观影时作为“享受”而存在的部分,并不是纪录片的精髓。真正有价值的在于你打开屏幕与内容互动的那几十分钟。在那短暂的时间里,你由这些故事引导,开启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新视角。



回到《时间之旅》,我其实并不喜欢电影里旁白的部分。凯特·布兰切特的声音当然充满魅力,但是那些呓语一样的台词多少显得别扭,也许是导演想达人类灵魂与地球母亲联结的那种神秘与庄严感吧。可是这种时刻,自然以外,一切人工的都是多余的。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燃烧的远征(TBC1096),欢迎关注。

 6 )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淮南子-宇宙

跟随着酷炫的满屏的特效开始于一阵洪荒。然后就是海洋的世界,生命的爆发。主要是动物的进展。好像没怎么涉及到植物的进展。要是能在右上角贴上时间流逝的标签可能会更好一点。中间是恐龙的灭绝,一切重新开始。最后是生命的重新的蓬勃,和智人的崛起。最后是宇宙的洪荒又重新吞噬这一切。尤其是人的崛起的时候的音乐慷慨激昂。加上雷神姐姐的掷地有声的配音感觉非常的爽。每一幕都可以做壁纸,真的不虚。不是新海诚那种萌萌的,而是那种荒茫茁壮的感觉。中间还穿插了几段比较潦草的纪实一般的镜头主要是人类庆祝节日,遭遇战争和信仰等角度。一遍遍深化整个的写实的角度。整个口吻都是在叩问这个世界的母亲,为什么把我创造出来。直到问题变成为什么我如此深爱着这个母亲。最后到跟随着母亲一起看尽无穷无尽的沧海桑田终于不再有任何问题了。是对这荒茫的大千世界对永恒的不止不休对光芒的无边无际的非常厉害的赞歌。

 短评

我说我看着看着不小心就湿了眼眶,你们相信吗?时间的旅程,美得摄人心魂。

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希望马力克以后专心留在纪录片界,别再去祸害剧情片了。这种全宇宙画面堆砌在一起、剪辑等于没剪辑的风格,也只有国家地理能容你。听布兰切特女王旁白会怀孕哦~❤️

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时间浪费之旅。

13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较差

马力克算是找到了能完好接受他飘的风格的载体,只可惜用纯影像纪录片的手法展现世间一切已经早就不是新鲜事了。估计无旁白的40分钟IMAX版观感会更好。 7.6分★★★★

17分钟前
  • qw0aszx
  • 推荐

感觉马大师终于拍尽兴了……

22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生命之树】续集,除了摄影很美,定格一下就一张电脑桌面,到最后看完了只想说那群原始人的身材真性感!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天地混沌宇宙洪荒,山崩地裂生命起源,像翻电子版国家地理杂志,画面美得动人心魄,然而也催眠死去活来...电影节的夜晚,不睡泰伦斯马力克睡谁?请若干科学家做顾问,高清呈现出史前文明画面,科教贡献大于电影语言探索。把前人片子素材乱七八糟插进去,看似蒙太奇实则故弄玄虚。90分钟布兰切特旁白版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意识流巨制。两星给「三十年」,一星给美到爆表的画面。

32分钟前
  • 阿怪
  • 还行

再见马利克

35分钟前
  • Yuruky
  • 很差

名为时间之旅,其实还是生命之旅。全片要传达的信息十分明显:生命是个奇迹。全程挂钩生命之树开头引用的约伯记:Where were you when I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earth, when the morning stars sang together and all the sons of God shouted for joy?

37分钟前
  • 考拉先生
  • 推荐

真的很“泰伦斯·马力克”,坚持于自己的风格之中,不做任何妥协。绝美震撼的奇景画面,不紧不慢地展现着宇宙的始终,生命的进程,时间的流淌,凯特·布兰切特的旁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纪录片解说,而是完全凝聚成了一种拷问和焦虑。像是脱去了剧情的《生命之树》,整体观感还好,但最好也别抱太大期待

38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3.5 《生命之树》一招鲜。

43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赏心悦目地睡了过去,错过了广场舞和太极拳……

45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即使是把布兰切特换成赵忠祥,也比《人与自然》来得大气

46分钟前
  • 不老的李大爷耶
  • 还行

虽然只有短短90分钟,我却感觉看了几亿年。。

48分钟前
  • 麻酱罐
  • 推荐

只有泰伦斯马利克可以捕捉到人类灵魂和浩瀚天地碰撞的一个个瞬间。

5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IMAX版

5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花鸟鱼虫,有灵且美。土水火风,四大皆空。若把所有4:3比例的画面都剪去,就更好了。留下美得不像话的宇宙,留下空洞。万物磅礴葱茏,终归于无。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扣你半星就是因为不!过!瘾!太短了!布兰切特一开口就知道味儿对了。故事从宇宙讲起,地壳运动、生命进化、人类发展,再回到宇宙,穿插社会学片段吸引思考,整体简洁、清晰、易懂。90min一眨眼就过,在旁白不多且缓慢而深沉的前提中,毫无困意,旁白更是马力克给时间和生命的一封告白信。

56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马力克耗时三十余年的纪录作品,穷尽地球和宇宙的年岁。以固定或缓慢稳定的运动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与生命起源和演化,再分段插入手持DV拍摄的、满是噪点的镜头组合来展示当代人的生活片断。布兰切特的旁白实际上寥寥无几,不同于科教纪录片的解说,她只负责与自然对话,彰显影片主旨:对生命的礼赞,对自然的崇敬,对被爱的呼唤。在此,马力克对【光】的痴迷亦通过语言与镜头昭示出来,一如过往作品中海量的逆光镜头和永远有太阳的好天气。[创世纪]: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至爱海底火山喷发后岩浆在海水中迅速冷却的场景,以及地表上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画面。PS:影片缺点是过于平滑、顺畅、完满、华美,尽管的确深宏博大,但却缺少了生命中必然会有的断裂,缺少了爱与光明背后的苦难与折磨。(8.5/10)

5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