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上的野餐1975

HD

主演:瑞秋·罗伯茨,威文·格雷,海伦·摩斯,Kirsty Child,Tony Llewellyn-Jones,杰基·韦佛,Frank Gunnell,安·路易斯·兰伯特,凯伦·罗宾逊,Jane Vallis,Christine Schuler,Margaret Nelson,Ingrid Mason,Jenny Lovell,Janet Murray,加里·麦克唐纳德,马丁·沃尔汉,Olga Dickie,多米尼克·格尔德,约翰·贾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7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2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3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4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5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6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3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4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5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6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7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8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19悬崖上的野餐197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悬崖上的野餐197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00年的情人节,沿用英式教育的澳洲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组织了一次目的地为海茵悬岩的郊游。孤儿萨拉却因拖延学费而无法同行,只能目送好友米兰达和同学们在迈克劳小姐的带领下出发。抵达目的地后,米兰达等四人离队攀岩,被同在悬岩下郊游的迈克尔和仆役埃尔伯特发现,迈克尔对米兰达一见钟情,尾随了上去。  当天晚上,校长收到迈克劳与米兰达等四人失踪的报告。警方马上介入调查,校长为学院名声紧张不已,而萨拉因为失去了米兰达茶饭不思。迈克尔与埃尔伯特攀岩搜索找回了一名女学生,但米兰达仍然下落不明,萨拉在绝望中被校长赶回孤儿院,她选择了自杀……本片根据琼•莱斯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独行杀手两代三丽鸥男子旧货猎人第四季爱自皮肤神兽第二季逃离滑雪道克里斯·海姆斯沃斯:鲨鱼海滩尸家重地成长不容易第五季白头神探2阳光警察天生冤家第一季人情世故松花江上蕨草少女的白日梦天台游戏雪国列车(剧版) 第一季朝九晚五1980吾血之血简装男神神秘博士第五季Play U第二季白宫风云 第一季血观音下一站是幸福国语食神八戒纳由拉之歌英雄正传混沌特工西京故事G男风吹心头为所应为传奇南家三姐妹追凶 第一季前夫求爱记致命感应我是特种兵极乐2021高三猪猪侠第三部:勇闯未来之城绝密跟踪(国语版)白莲花度假村

 长篇影评

 1 ) 美到极致,诡异到极致,电影不一定非要有个答案才算是好电影

与寻常的恐怖电影不同,《悬崖上的野餐》没有暴力、血腥的镜头,也没有诸如《咒怨》《招魂》这类恶灵,相反,还很诗意~

第一幕,便是一个窈窕少女醒来的画面。

她便是影片的主角之一,米兰达(Anne-Louise Lambert 饰)。

米兰达就读的澳洲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沿用英式教育,极为注重女子的言行,致力于将每个女孩培养成维多利亚时期的淑女。

女孩们平时都住在学院里,与外界的接触都被严格地控制。在这样的氛围下,女孩们只有彼此。

电影开头,便展现了女孩们的日常生活。

晨起读诗,诗中是浪漫缱绻的爱情~

少女们陶醉在诗句中,可那向往而虔诚的表情,有那么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异样......

特别是米兰达的好友,萨拉,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超出了友谊

萨拉看向米兰达的神情,犹如在看爱人。

萨拉回望床上的米兰达

她递给米兰达诗笺时,眼神也透露着暧昧。

米兰达还对萨拉说:“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和我一起回家,亲自见见我可爱有趣的家人。”

说这话时,米兰达的眼神是陶醉的。

女孩们还彼此帮忙穿束胸衣,画面过于美丽。

你能想象这些女孩一身白裙,在风光如画的郊外野餐的画面吗?

那真是一群天使下凡。

《悬崖上的野餐》拿下了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在海茵悬岩野餐的这一段,光线和周围树木完美结合,使电影具有油画质感

光线从林中散射下来,给画面镀上了一层氤氲的光芒,这种古典的诗意,让画面美得不真实,似乎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的女孩和教师们游离于俗世之外

片中的时代是1900年,正是英国放弃对澳大利亚直接统治的前一年,奉行维多利亚时代英式教育的亚普利亚德女子学院即将成为时代的旧物。

前面越美,后面发生的事便越恐怖。

这场野餐中,有三个女孩神秘失踪了——

米兰达和其他三个女孩一起去测量岩石,再也没有回来。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现场既没有山崩的痕迹,也没有女孩们遇害的蛛丝马迹。

好似人间蒸发了一样。

直到结尾,谜题也没有解开,这显然让许多网友感到不适应,于是各种推测纷纷而来。

另一方面,知晓结尾后再来看当时的野餐,众多别有深意的细节令人越想越感到不寒而栗~

比如,米兰达离开时特别的一回眸。

当时看并未觉得有什么,但再次细细观察,米兰达的神情变化是相当明显的。

好像知道即将要发生什么事情一样,或者,她的内心早已决定叛逃。

米兰达的神情颇有一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感觉,转身离开又是那么坚定决绝,毫不拖泥带水。

结合影片开头,米兰达对镜子说“我不会在这里待很久”,神情嫌恶,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又让叛逃的嫌疑加大。

而萨拉听到这句话,瞬间没了笑容,也许,萨拉意识到了什么。

米兰达让萨拉学会热爱其他人,因为她不会待很久

再看,四个女孩在山下的丛林中穿行时,画面是诗情画意的,配乐也是悠扬的。

进入山上荒凉的岩石地带后,画风变得冷峻,音乐也逐渐转为诡异......

镜头从底下仰视女孩们,和近在咫尺高高耸立的岩石。

女孩们在怪石嶙峋中穿梭时,镜头转为俯视。

穿插在其中的诸多怪石的特写,旋转的画面,都给人以不好的心理暗示。

而石头上的舞蹈,褪下黑丝袜的举动,又使神秘色彩渐浓。

画面的淡入淡出更增加了迷幻感。

女孩们还说了一些奇奇怪怪的话,比如,预言了萨拉的死。

当时在山上,女孩艾玛说,萨拉让她想起了她父亲曾经给她买的一头小鹿,她悉心照顾它,但它还是死了,母亲说那是命中注定。

就像男孩站在燃烧的甲板上,无处可逃。

后来,萨拉确实自杀了。

另一个女孩看到了在山下休憩的同学们,居然说:“那些人在下面到底在干什么呀,像许多蚂蚁一样。”

“让人奇怪的人,很多人都没有目的,尽管很可能,他们是在履行某种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仪式。”

这些神神叨叨的话,也说明女孩们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异化......

而女孩伊迪斯也一直在说自己不舒服,到底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理不舒服,电影没有明说。

直到最后,女孩们仿佛中邪般走入岩石深处,伊迪斯突然尖叫了起来。

写到这里我已经内心发毛,可以说,这部电影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深谙观众心理,诸多心理暗示被运用得相当娴熟

如今回过头来看前面的诗情画意,其实早已嵌入了诡异的因子。

比如上述米兰达的自白,萨拉的变色。

又比如路上迈克劳小姐介绍,海茵悬岩有一百万年的历史,女孩艾玛说:“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待我们。”都不免让人产生联想。

迈克劳小姐始终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在女孩们即将登顶时,山下的她突然抬头望了一下高耸的悬岩,一脸担忧的神色。

她是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吗?还是纯粹是为女孩们的离群而感到担忧?

女孩们到底是集体叛逃,还是遇上了歹人,亦或是山崩、某种神秘力量?

其实无论哪种推测,都无法完美解释这场神秘失踪,导演的意图显然也不在解谜上

Peter Weir曾表示,自己已经尽最大的努力不让观众纠结于答案。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导演到底想通过女孩们的神秘失踪,表达什么呢?

这又掀起了一场见仁见智的猜测。

有人说,它象征着对英式教育的反抗,追求的是人性的解放,有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

比如,女孩们曾在山上脱下鞋子,褪下黑丝袜。

有人认为,这暗示澳大利亚对英国统治的反抗,导演Peter Weir是澳大利亚人,而影片上映后一年,英国即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直接统治。

其实这些我都不关心,电影也不一定非要有个答案才算是好电影。

我喜欢的是《悬崖上的野餐》这部片带给我的观影体验,美到极致,也诡异到极致,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少见的尝试。

至于其他,从《楚门的世界》《死亡诗社》你们就应该知道,Peter Weir是多么擅长玩暗示和人性宣扬的导演了~

(首发于 今日头条号:天涯小鸟movie)

 2 ) 悬岩野餐:少女与青春梦

在1975年讲述的1900年的故事,Picnic at hangning rock,一部电影成就一座小山。本来默默无名的一座小山,因为这部电影收获了全世界众多的粉丝。

这个叫做“悬岩”的小山包,海拔700米,相对高度一百米有余,位于澳大利亚西南部维多利亚州的中部,距离墨尔本70公里。维多利亚州是澳洲大陆上面积最小,人口最密集的一个州。1900年的时候是两个时代的交接点,电影里面对精致的英式生活与寂静的自然力的讲述,是当时现实的另一种写照。

Peter Weir在31岁的时候拍的这场午餐。这是他的第一步电影。本科的时候大量看电影,囫囵吞枣。死亡诗社,真人秀,看过了都没什么感觉。然而,终于有一部片子在对的时间被我看到了。不需要多少耐心就看完了,在之后这几天不时想起,后背一凛。不敢再回头去看,怕破坏印象里的一派迷离纯净。

题记:所有我们看到的,感觉到的,只不过是梦中之梦。
这是爱伦坡的诗《梦中之梦》里的两句改来的,只改了一个单词,all改成了what。既是旁白少女——就是米兰达——的心声,电影本身又是悬疑气氛甚浓,不知是不是在向诗人的另一个身份致敬。

苹果园女子学院里少女的白色衣衫和胸衣长袜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房间氛围让人想到《芬尼和亚历山大》。山上和树林里的那些自然生命的镜头让我想到拍摄于1983年今村昌平的《楢山节考》,但因为比后者多了跃动的阳光和山中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终的烟雾,显得十分含蓄,柔美而神秘。楢山节考也是讲山吞噬人,不过那是个人的自觉。野餐后走失的少女则完全的不自觉,至少在其他人看来,她们应当是不自觉的。

米兰达像波提切利笔下的天使。当时法国女教师正在看着维纳斯的诞生,有了这个让她惊奇的发现。这么古典的脸,注定了要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约瑟芬铁伊的《萍小姐的主意》里面有一个同样长了一张古典而忧郁的脸的女学生茵恩斯,萍小姐的面相学让她认为这是一张圣人的脸。而这里的米兰达古典而温柔,是天使。米兰达离开前回首的那个瞬间,让人觉得她的目光似乎已经穿透了一切,而她柔美的脸和金色的头发在逆光的镜头中充满了神性,是不属于人世的某种东西。

在两个少年商量继续去山里寻找失踪的少女时,背景是夏天池塘边的英式野餐,有室外乐队演奏。伸了另一只耳朵去听音乐,听到了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还有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的Prelude No 1 in C Major。而女孩在山里时的音乐则使用了是罗马尼亚作曲家Gheorghe Zamfir的两首排笛和管风琴即兴曲。前者的稳定优美古典与后者的激烈动荡空虚形成强烈的对比。而后者也让我想起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同样的气质。与片中影像的隐喻一致,排笛正是潘神的乐器。这个长着山羊角和蹄子的希腊神祇力比多充足,喜欢到处勾引女性。欧洲中世纪时恶魔的原型就是参照他的样子,我想也许魔鬼就是让人失去理智服从于欲望的某种力量,说来与牧神有关的音乐都有让人失去控制的不安感。

说到底,是没有结果的失踪。留下寻找的人的迷茫怅然。我并不纠结这结果,只是时不时想起逝去的少女时光,突然有一个瞬间让人坐立难安。

附爱伦坡的诗歌全部:
A Dream Within A Dream

Take this kiss upon the brow!
And, in parting from you now,
Thus much let me avow-
You are not wrong, who deem
That my days have been a dream;
Yet if hope has flown away
In a night, or in a day,
In a vision, or in none,
Is it therefore the less gone?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I stand amid the roar
Of a surf-tormented shore,
And I hold within my hand
Grains of the golden sand-
How few! yet how they creep
Through my fingers to the deep,
While I weep- while I weep!
O God! can I not grasp
Them with a tighter clasp?
O God! can I not save
One from the pitiless wave?
Is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3 ) 歧义重重的梦中之梦


   女孩的长发拂过清晨的耳语,白色裙角窸窣如夏日的蝉翼,迷雾群山藏匿了百万年的秘密,花开花落解不开一日的谜题。1900年的情人节,Appleyard女校的学生来到悬石岭野餐,几个女孩却从此杳无音信。影片《悬崖下的野餐》以唯美的摄影风格和前拉斐尔派绘画般的色彩构图营造了如梦的氛围,但断了线的谜团、矛盾重重的暗示、枝蔓游离的叙事和密不透风的隐喻还是让人不安多过享受,正如淑女们精美的胸衣,表面优雅却难掩其中的压抑。影片试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华美精致与澳大利亚的原始神秘之间建构二元交织的张力,但当我们发现道德的伪善面纱下似乎包裹着歇斯底里的情欲,而所谓的原始生命力之中或许有某种邪恶力量在作祟时,这个多重歧义的文本带来的疑惑又自我消解着影片可能试图传达的批判力量。
   围绕着女孩失踪之迷,影片中大大小小的谜团还包括:失踪当天停在12点的表和女生所见的红云意味着什么?去寻找女孩的老师为何只穿着内裤?生还的女生Irma为何身上伤痕累累,赤脚却纤尘未染,又为何丢了胸衣?生还的Irma和Edith对发生的事闭口不谈是真的遗忘还是因为难以启齿而刻意隐瞒?最后校长也死在悬崖之下是否自杀?重重疑云和死亡的阴影使本片具备了悬疑片的一切要素,但它却不是。导演彼得·威尔谈到本片创作时说过,他用尽一切手段就是为了阻止观众去纠结问题的答案。事与愿违的是,恰恰是这个导演最终也没有给出的答案成为许多观众争论的焦点:是简单的意外死亡还是为了停留在最美时刻的少女自杀?是来自男性的暴力侵犯还是女校之中暧昧的同性情谊?是摆脱一切束缚的出走亦或进入了另外的时空?
   本片真正挑战观众观影方式的不只是开放式的结局,最让人困惑的是影片所提供的种种线索和暗示在开拓了无限可能性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突然停走的钟表、天空的异象和在镜头中反复出现的酷似野人面孔的岩壁、少女被催眠一般的步伐都暗示着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而对于情人节的反复渲染和对内衣细节的强调、林中男子对少女赏鉴的目光充满着性暗示,但两次医生检查又特地强调了生还的少女都还是处女,似乎每一个命题都暗含着与之相对的反命题。撇开纷杂的乱象,导演的初衷似乎是想将人们的关注点引向隐喻和寓意的层面,而非事实的来龙去脉。这一场“形而上”的神秘失踪,或许正如片头通过Miranda之口所念的那句爱伦坡的诗所表达的:“一切所识所感不过是场梦中之梦”(All that we see or seem is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少女自由与浪漫之梦的开始正是古老帝国权力与秩序之梦的终结。
   在Appleyard 这所旨在培养淑女的学校里,女孩们轻声细语地说话,排着队走路,穿戴几乎一样的衣裙,在情人节这天短暂的“放纵”中,女孩们陶醉于情人节贺卡上悸动人心的情诗,即便没有情人也沉浸于青春的自恋和对浪漫爱情的畅想中;在经过小镇之后,所有女孩都迫不及待地摘下手套;面对那座荒蛮奇峻的崖壁,女孩们止不住地惊呼起来,“她等待了一百万年,只为等我们来”,的确是浪漫到骨子里的想法。在一片荒无人烟而阳光异常明媚的山坡上,Edith感叹道:“除了下面那些人,我们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生灵了。”在绝对的荒僻当中,人总是更容易感受到孤独,也更容易接近绝对的存在。这时候镜头有意地拉远了,草地上野餐的女孩仿佛被锁定在一幅油画当中,整个世界静得只剩下这片草地和这些人。但更为意味深长的,接下来的镜头又推进到草地的局部细节,在吃剩的食物残渣上涌动着蚂蚁和各种小昆虫,显然,她们并不是这里“唯一的生灵”,而远看唯美古典的画面细看之下却不无肮脏。或者说,哪些澳洲土壤上无处不在的生命才是这里的主人。
   女孩当中最特别的一个是Miranda,美得如同从文艺复兴时期画卷中走出的波蒂切利天使,优雅的身姿像童话中的天鹅公主;比起书本或糕点,她更沉迷于细细欣赏一支绽开的雏菊;比起脚下崎岖的路,她更关注蓝天之上的所在。在野餐的段落中,有多处Miranda脸部特写都是与蓝天、山峰、群鸟和花草交相叠映的,似乎暗示着她的失踪,就是在一阵阵眩晕般的迷醉里,渐渐地消融在她所爱的自然当中,化成了一支雏菊,亦或一只徜徉于湖畔之上的天鹅。与悬石岭生机盎然的一草一石相比,四方规整的学校里所有的清规戒律都显得如此苍白;女孩的目光被自由盘旋的群鸟和高耸入云的山峰所吸引,在天空蓝色的深渊里,尘世的束缚不再生效,她们褪去长袜轻盈得如同赤足仙子;俯视山下的世界,发现原来人们活得多么卑微与盲动,日复一日重演着自己也不知道的仪式。
   关于少女失踪之迷的理解,导演的意图最明显地体现在Micheal回到山中寻找Miranda的段落中。疲惫不堪的Micheal瘫倒在地上,似乎被什么力量擒住了,在某种超现实的层面上,野餐前后女孩们的一些对白像回声一般徊转在山峰之间——“表停在十二点了,这之前从未停过”,“等了一百万年,就为了我们”,“一切的开始与终结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一直伸向天空里”,“人们漫无目的地活着,履行着自己也没意识到的仪式”……虽然Micheal在小溪偶遇之后一度跟踪了Miranda一行,但那些他遇见女孩们之前的话此时也在回响,显然不只是Micheal脑海中的回忆,而是导演意在强调这几句话的重要性。“Miranda知道一些其他人不知道的事情,一些秘密,她知道自己不会回来了”,或许敏感而空灵的Miranda领会到那些所谓窈窕淑女、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是一场梦中之梦,这片未被文明染指的土地才是真实所在,就像那座等待百万年的休眠火山一样,与其在沉默中昏睡百年,不如在最美好的一日里纵情燃尽;与其像爬虫一样盲目地成为日常仪式的奴隶,不如在这天地人神交会的一刻听从天空的召唤。
   在彼世中Miranda的离去昭示了个体生命的苏醒,在此岸中,Sara的自尽却刺穿了维多利亚时代自欺欺人的温室幻象。这个其貌不扬、瘦小孤僻的女孩被塑造成了一个简爱一般的人物,迷恋着近乎完美的“海伦”(Miranda),从小在孤儿院里受尽欺凌,在女子学校里因为交不起学费遭到校长的“特殊待遇”,往前一步,她在学校的教条中感到窒息,往后一步,不堪回首的孤儿院只有无法面对的恐惧;倔强、决绝的Sara身上,没有19世纪小说女人主人公的浪漫奇迹;影片最残酷的一笔,不只是Sara的死,通过Sara的回忆和Micheal家的男仆Albert的梦,我们得知Albert就是Sara儿时在孤儿院失散的弟弟,但整部影片没有未他们制造任何相遇的机会,他们只能在梦里隐隐感到对方的存在,这一处理打破了观众对于传统情节剧的一切期待,令人不适而愈加苍凉。
   “一切事物的开始与终结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影片所选取的特定时间地点就是1900年的澳大利亚,在这一年,英国放弃了对澳大利亚的统治,第二年维多利亚时代走向尾声。女孩的神秘失踪象征着一切挣脱束缚之物,一切逃逸了秩序的所在,维多利亚时代文明道德的破产正如女校长那头总是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发髻,终究凌乱而黯淡下去了;又或许女孩的一去不返也象征着某种时代特定的美的消逝,她最后一回首,招一招手,就像一个时代的回眸一瞥。
   在这部彼得·威尔的早期电影中,已经可以预见他日后在《死亡诗社》和《楚门的世界》等片中日渐成熟的体制批判思想,但无论影片开头镜头对女孩闺房里维多利亚时代情趣近乎恋物的怀旧目光还是接近结尾时面对校长办公室满墙的旧照片告别般的巡礼,影片所能伸发的政治寓意和道德批判远不及氛围营造和镜头掌控方面让人印象深刻,或许观赏本片的最佳方式就是放下悬疑片的谜题、放下文艺片的内涵,单纯地沉浸在其中做一场梦中之梦。




 4 ) 续

镜头很美,故事很简单,一群女孩出游,4个女孩自己上山去岩石那里,1个胖的吓跑了回去,一个老师失踪了,然后就是一直找不到。有一个当时见到他们的英国贵族青年有某种责任心差点半死在山上过夜发现了Irma一周后还活着,伤口也很少,而另外三人还是不见,学校压力越来越大,记者也不断炒作舆论,教师辞职,最后女校长竟然上悬崖找人而死。Sara是失踪的Miranda的好姐妹,孤儿,不受欢迎,学习差,没得出游,而米兰达没了她也很绝望,学费也没人教,最后被退学,跳楼自杀掉落在植物温室。她想念在孤儿院分别的哥哥波蒂,殊不知他就是贵族的仆人,也想念她。女孩上山消失前脱了袜子,从Irma推测也脱了胸衣,而胖女孩回忆女老师只穿内裤,似有性压抑。没有解开的神秘。Sara说M知道很多秘密,比如自己不会回来,还有意义不明的植物棚含羞草,神秘。还有突然停下的手表,还有那几句后来闪回的话,什么一百万年就等我们,一切在正确的地方开始和结束,感觉反倒故弄玄虚。猎犬、警察到处搜寻却找不到,七天在山上却被找到而活着,最后校长和法国老师独自吃饭说失踪的女老师被强奸谋杀,更不明不白了。综上,或许这些反常的东西只是一个象征,关于女性解放这一类话题,还有澳洲和英国的关系——可以看到学院里面维多利亚女王的画像,英国国旗,老校长们的画像。

 5 ) 万物兴亡皆恰逢其时

说起澳大利亚导演,迅速浮现脑海的名字可能不超过三个,彼得·威尔就是其中一位。彼得·威尔1944年8月2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悉尼市,从悉尼大学毕业后,先是进入电视台,后来进入联邦电影协会,拍了几部短片与纪录片,1971年拍摄了第一部剧情片《霍姆斯塔尔》,与1974年《巴黎食人车》同为低成本黑色喜剧片,基本奠定他去好莱坞之前的风格。《巴黎食人车》也是笔者首次接触彼得·威尔的电影,不无隐喻的超现实风格、具有惊悚元素的犀利路线,让人印象极其深刻,这些具有高度辨识度的特征在他日后作品中皆有清晰印记,其澳大利亚时期最出色的作品——1975年《悬崖上的野餐》中亦是如此。至于80年代彼得·威尔去好莱坞之后,各项奖项光环加身则是另一则故事了。

《悬崖上的野餐》改编自1967年琼•莱斯利的同名小说,盛传有真事原型乃误传,但这种以讹传讹的流传方式也侧面说明此片的深入人心。本片拍摄于澳大利亚一处名为“吊石坡”的地方,因为影片之故,此处也成为一个游历热点。1900年的情人节,一群来自亚普莉亚德女子学院的女学生在维多利亚州马其顿山附近的海茵悬崖郊游,期间三个女生和一位教师无故失踪,后寻回一个名叫艾玛的姑娘,而她与另一位参加寻找的少年迈克尔皆莫名失忆,于是线索中断,另外几名师生就此正式被宣告失踪,再无消息。女子学院也因而失去口碑与生源,教师辞职,最终校长亦自杀于海茵悬崖。

梦境的现实演绎

影片一开场就是一段爱伦坡的《梦中之梦》摘录——“Is all that we see or seem 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凡我们所见所感,不过一场梦中之梦。)高悬于片首的这段诗,可视作是解读本片的题眼之一——影片中人物经历的神秘遭遇是否只是南柯一梦?或者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讲,按照博尔赫斯的理论,世上万物都处于上帝的大梦中,一切事物迟早重演,而人类历史上所有的事件不过都是由上帝排演的戏剧,宇宙的历史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序列,就连时间也是一个不停旋转的圆。这个概念其他版本的阐述亦出现在彼得·威尔另一部代表名作《楚门的世界》中,所谓走向真实的世界,或许根本不存在「真实」,而是生命终结时的彻悟,或者是上帝从梦境中清醒的那一刻。

生活不是一场梦,但是可以成为一场梦。女孩们在情人节那天缓缓吟诵的诗句,具有幻想的属性,也拥有凄凉的意味。如花的少女们,当然难免满怀对爱与自由的渴求,而在紧身衣和严苛校规的束缚下,她们只能在美丽忧伤的诗句中想象着爱情的美妙,只能在旖旎的梦境中做自己戏剧的女主角。梦见自己做梦,梦到有人在梦见自己,因为拖欠学费而没能去成野餐的姑娘萨拉,本有一个弟弟波蒂,以为天各一方,其实近在咫尺,而他们的心灵感应却在梦中实现了(波蒂梦见萨拉的那刻,即萨拉自尽离世,与弟弟来告别),让画框外处于上帝视角的我们看得格外心酸。

从姑娘们踏进山中,光线就开始变得梦幻般明亮,空气澄澈,树影斑驳,女孩们金色如云的秀发在通透的阳光下闪烁着梦幻的光泽,光线柔和得有一种莫名晕眩感,一切都像被催眠般的昏沉茫然。神秘的核心人物——米兰达从一出发就流露出既不安若失又释然开怀的神情,望向天空中群鸟振翅掠过的天空,她仿佛已预见到某种不可控的事情将要发生。

草地上的午餐如油画般拥有古典主义韵味,在少女们朦胧的身影上方,百万年前的岩石仿佛突然从昏睡中惊醒,巉岩陡峭,风声可闻,隔着镜头观众都似乎能嗅到山脉的呼吸。少女望着蛮荒山谷喃喃自语:“我们可能是整个世界唯一活着的生灵。”此时,空间被隔离孤绝,时间也丧失了意义——钟表齐齐停伫,一切都陷入不祥的梦境里。“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我们”,则如同我们在现实中常常感应到的déjà vu——仿佛是梦中经历过的似曾相识之感。要求丈量几块岩石的几位少女上山后如被召唤似地脱去鞋袜、赤足舞蹈,然后脸贴大地昏睡过去,镜头从她们身上扫过,转场到山下,教师迈克劳小姐脸上涌现的奇异表情,即使在事后回想,依旧难以解读。

离开的四名少女中,一直处于拖后腿状态的伊迪斯因赶不上其他人,只能目睹其他三位走入深山,而她突然之间发出的尖叫撕破了山谷里平静的假象,他们集体在做的梦都被惊醒了。惊醒之后追问梦境内容,依常理照例记不得,伊迪斯果然全然忘记,但唯独谈及下山时曾瞥到迈克劳小姐匆匆的身影时,却带着诡异的笑容。

如果说整个野餐是女子学院的集体梦,那么梦境中还有两位不期而遇的闯入者——寄人篱下的上流社会男孩迈克尔与车夫波蒂(即萨拉的弟弟),目睹美丽的少女们从眼前路过,他们也不知不觉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悲剧发生后,两人心生悔意,后悔当时未能及时阻止少女们,道德的守序与少年未泯的天性热情促使他们再次进山寻找少女们,却如同踏进同一个梦境一般,同样失忆茫然,唯有手里紧攥的一小片蕾丝证明这一切又绝非仅仅是梦境。也正是通过这个小小的证据,人们发现了唯一的幸存者艾玛,当然——艾玛同样如梦初醒,一无所记。

整个失踪段落,都让我联想起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里副线的主角中田,小学时经历过一次神秘的昏迷事件,从此丧失了记忆,却从此获得与猫通话的能力。这些神秘的现象如若最终揭秘成功,影片则流于平庸悬疑片,而彼得·威尔对神秘主义的偏爱,却始终未揭启所谓「真相」,让极具现实感的细节与荒诞的情节走向融为一体,始终维持着梦幻的氤氲。

情欲的汩汩流淌

影片画面唯美,获1977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配乐也不遑多让,尤为出彩的是运用了大量排箫(Panpipes)来制造既浪漫抒情皆忐忑紧张的氛围。排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在希腊神话中被称为“潘神的牧笛”。山林水泽之神Syrinx为逃避牧神Pan的追求,化身为水边的芦苇,牧神为之神伤,削芦管制成乐器吹奏,用它迷人的声音来治愈失恋的痛苦。众所周知,牧神是创造力、音乐、诗歌与性爱的象征,同时也是恐慌与噩梦的标志。因此,彼得·威尔采用这种乐器的意图很明显。

本片的两位女主角——米兰达和萨拉之间,有一层若有若无且不自知的暧昧同性之爱。尤其是身为孤儿的萨拉,对孤儿院回忆一直心怀恐惧,能在女子学院读书本是恩人相济,但出于某种未提及的原因,恩人已经久未出现,学费也拖延甚久,被学院校长屡次训斥,饱受冷眼痛苦,因而极度渴望温暖的爱。而拥有圆满家庭的米兰达,美貌聪慧,通达明理,是萨拉心中“波蒂瑟利天使”的象征,对天使怀有爱慕也是人之常情,更或者萨拉也并未明晰这种爱慕的具体成分。但毫无疑问地,同性之间这种克制的暧昧与渴慕,虽然寥寥几笔,却折射出彼时被禁锢的身体和灵魂,无不在呐喊自由。即使严厉自律如校长,在听说迈克劳小姐失踪后,也一度失态喝醉后说溜嘴:“我全依靠着这个女人”,依稀可见两人互相倚仗的亲密关系;虽然生还的艾玛被验证依旧是处子之身,但在世人眼里也蒙上一层不祥不洁的面纱,校长借着醉酒质问依旧无法应答的迈克劳小姐:“她怎么可以让别人把她拐跑、失踪、被人强暴,像一个愚蠢的女学生一样被人谋杀在肮脏的海茵悬崖?”但最终结果呢?这位激烈的老小姐最后也自杀于海茵悬崖,除了学院凋零、难以为继的因素之外,难道不也因为沉湎失去挚爱的痛苦成分更多吗?

如果说同性之爱只触及表层些许,那么对于异性情爱的描摹则大胆许多。在两个少年迈克尔与波蒂的注视眼光里,少女们婀娜的身躯流光溢彩,如春日朝阳,照亮了他们的眼神,使他们身不由己地亦步亦趋,这份爱慕是纯真美好的。甚至在确认米兰达无生还可能后,迈克尔依然无法消散对自己的谴责,米兰达化身为优雅的天鹅,出现黑夜的床尾,这一超现实笔触堪称神来之笔。他在花园里偶一回眸,仿佛看见米兰达笑靥如花,转眼即渺无踪迹,只有池塘里天鹅无声滑过水面,少年怅然若失。

不惟少年,少女们被束缚的天性在山谷里也得到解放。早在马车驶过镇上时,就收获不少男子倾慕的眼神追随,她们低低地笑着,被允许脱去手套的时分如释重负,紧身束胸的年代,连微笑的尺度也既定。也就不难想象女孩们单独上山后脱掉鞋袜的释放感,在明晃晃日头下舞蹈的狂喜,身体的紧缚与心灵的重压,在那一刻被抛却,她们回归到人性本真的需要。她们需要爱,渴望拥抱,把青春的脸庞贴到岩石上,仿佛获得了大山粗犷原始的生命力,因为无处抒发正常情感的需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岩石提供了广博的胸怀,山谷敞开拥抱,等待她们扑入无拘无束的广袤邈远。这一切,既是少女们情思的勃发,也是注定的命运使然,之前女孩们屡次谈到“doomed”(命中注定),因此谁能断定这个失踪的梦境是悲还是喜?

女仆明妮是影片中难得明亮温暖的角色,她有知心的爱人,在拥有自己幸福的同时,也能体察女孩们的冷暖。在萨拉被校长遗弃、驱逐时,是明妮劝她要保重身体,当恋人以常见的偏见评论女孩们时,明妮叹息了一声:“也有孩子是孤儿啊!”在那片孤冷空旷的土地上,在那座以物质为最大追求目标的学院里,是什么赋予了明妮温柔的脾性和珍贵的同情?除了良善本性,是因为她拥有肌肤相亲的恋人,唯有实实在在的亲吻和拥抱,才能滋润女性善感多思的性情,她的情欲明亮、真切、蓬勃、温暖,在严苛的维多利亚时期,她是幸运的。

无声的情欲流淌在影片的各处细节,像是不经意的闲笔,细品却大有深意。幸存的伊迪斯唯一能回想起的,竟是只穿着内裤(长裙里面的衬裤)的迈克劳小姐;生还的艾玛被发现后,校长急于知道的并非伤在哪里,而是她是否仍是处女,且胸衣可疑地不见了……这些点到为止的处理手法,暗示着再禁锢的清规教律,也无法抑制人性的欲望,1900年的一切束缚,在这座悬崖上突然失灵了,情欲的觉醒,天性的解放,在时间坐标缺失的空间里,得到了非同寻常的张扬。

蛮荒的奇异力量

本片的时代背景是1900年的澳大利亚,正是加入英联邦的前一年,澳洲的土著文化从此并入英国殖民版图。本土文明的发声力量自然微弱,但并非不存在,影片一开始就借校长之口宣言:“附近的居民说那里有毒蛇以及不同种类的毒蚁”,这些原生的毒蛇、毒蚁以及后来出现的蜥蜴、颜色艳丽的花朵,都是本土文明的缩影。影片中出现两次蚂蚁,分别在蛋糕和姑娘们的脚踝上爬行,它们也有自己存在的位置,如果有外来势力的侵入,它们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反击。

动态的生物会反击,静态的植物也会,片中有含羞草的一个实验,证明生物在环境作用下的自卫抵御能力,这一处也并非闲笔,可以更宏观地折射悬崖和山谷在「动态」方面的诡谲能力。影片中多次出现对悬崖的仰视特写镜头,远观仿若人脸,冷峻威严地俯视山脚下蝇营狗苟的人类,悬崖的视角与女孩们俯瞰山下时的视角是一致的,难怪有姑娘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可能是整个世界唯一活着的生灵。”以及“(人类)在履行某种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仪式。”澳洲大片未经开化的土地上,欧陆文明与土著文化的冲突斗争从未消停过,悬崖是历史的见证人。彼得·威尔通过朦胧光影、自然环境音和天空流云飞转的营造,让观众一度拥有“山有生命”的错觉,矗立了百万年的悬崖被这些新鲜的生命唤醒了,它强大的原始生命力产生某种磁场,或者说是某种动态的运势,「吞噬」了投入其怀抱的师生们。我们是否可以大胆预测,这些火山岩看似静止百万年,其实内部是动态的,正如野餐前迈克劳小姐对学生们讲解的科普知识:“是通过挤压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陡峭多棱的山脉”。 正因为火山岩一直处于动态之中,当师生们走入深山后,山谷悄然合拢,因此也可以解释为何再也找不到失踪的人们。

彼得·威尔从不放弃对神秘主义元素的偏好使用。《死亡诗社》中也有学生们到学校旁边的岩洞里朗读诗歌,也有对荒岛上蜥蜴、鸟类、甲虫的特写镜头,向上追溯,与本片一脉相承。悬崖的「吞噬」与毒蚁、蜥蜴一样,是原始蛮荒力量的象征,作为侵入本土的殖民文化对立面,在黑暗与光明两极的相交处——悬崖,进行交锋。这具有悠久历史的庞然「活物」让时间停滞,失却空间感,后来他们返校时已是晚上十点半,远远超过校长吩咐的“晚上八点前回来参加烛光晚宴”。 这种神秘奇异的力量是地域性的文化迹象,也是土著种族的信仰支撑,彼得·威尔在多部作品中描摹了原始与文明的对比与碰撞,如《蚊子海岸》、《危险年代》、《最后大浪》等,都着力于构建一个西方文明与原生图腾文化胶着、撕咬、断裂的过程。

落实到具体个人,西方殖民文化的侵蚀与衰亡也在女子学院里蔓延。当失踪案件成为世界焦点,学院的末日到来,校长一向齐整的发髻变得凌乱,墙上辉煌的过往在烛光映照下,显露出昏暗腐朽的气息。资助萨拉上学的科斯格罗夫先生许久未来信,也不再提供学费,这个细节也值得深思,20世纪初英国的殖民版图仍在扩张,这位科斯格罗夫先生是否亦远走海外?选取两个世纪的交接点意味深长,“Everything begins and ends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万事万物的兴起与灭亡皆有其特定时刻与地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6 ) 《白日梦的女孩》

《白日梦的女孩》

澳大利亚的《悬崖下的野餐》,该片可与安东尼奥尼的《奇遇》(1960)相比,也是讲的一个男人的妻子在地中海的失踪;《放大》(1967)呈现了一个始终无法解决的谜团;而大卫·里恩拍摄于1984年的根据福斯特小说改编的《印度之行》,则揭示了一个女人在受到外在力量的启发后,内心被压抑的性歇斯底里地爆发出来,成为推动影片后半部分的力量。
或许合理的解释是:现代人已无法理解维多利亚时代人的性观念,因此对发生于古老土地上令人不安的神秘事件始终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本片不能作为“惊悚 / 悬疑 / 恐怖”影片去观看,那样无法理解,观众还以为自己在玩迷宫游戏,老是琢磨好人坏人!

根据1967年琼·莱斯利(Joan Leslie)的小说改编,小说是虚构的,故事发生在1900年澳大利亚一所女子住宿学校。那时,英国的基督文化正一步步渗透进澳大利亚人的生活,唤起了女孩子们心里那份摆脱束缚的渴望。追求自由的思想在慢慢传播,女孩子们内心萌发的性冲动与幻想,也在传播与迅速膨胀!
想想开篇女孩们穿胸衣束紧的描述,越是压制,越是不可抑制的荷尔蒙啊!作者本人也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但是作家们总之可以依靠历史记叙或者丰富的想象,获取创作灵感!

因此,本片或者本书,就是心理描写,就是那个年代女孩们内心渴望的外象表现。
只是用一个故事的形式,采取吸引人的手段,描绘了白日梦而已!

 短评

光线就开始变得梦幻般明亮,空气澄澈,女孩们金色如云的秀发在通透的阳光下闪烁着梦幻的光泽,光线柔和得有一种莫名晕眩感,一切都像被催眠般的昏沉;“Everything begins and ends at exactly the right time and place”, 万事万物的兴起与灭亡皆有其特定时刻与地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作为“澳大利亚电影工业复兴期”的先声,依靠深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古典美、更为大胆的爱欲表达还有彼时对许多人神秘的“南半球未知气息”迅速变成了一个出色的国际电影,后期取得了同规模成功、一些比较重要的澳大利亚制作(比如《失声岁月》)也多多少少延续了这样的风格;再加上Sofia Coppola、Chloë Sevigny包括Damon Lindelof在《守望尘世》等人和作品也收到影响,所以还是文化和先锋意义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少女们眼中的世界、如同蝼蚁一样的尘世还有台词里提到的“仪式”,可以理解成大开脑洞的外星人入侵或平行世界,也可以是中暑、巨石砸下的自然灾害,更或者是一次有计划的逃脱...交织着每一帧如同油画的定格与朦胧,赏心悦目之外,“勾引”观众在观影当中都找到属于自己的结论。

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影片根据1967年琼·莱斯利(Joan Leslie)的小说改编,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小说却暗示事件本身有可能是真实的。这部兼具戏剧、神秘、恐怖、噩梦以及梦幻诸多特征的影片不是要探究发生了什么,而是可能发生了什么。

8分钟前
  • 推荐

这部片子在威尔早期的作品中只能算一般,太散。当然在所有作品中观察的话,还是不错

11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万物生有时,亡有时。巨石与动物,自然与人类,永恒与瞬息,艺术与真实。午睡,慢镜头,荒茫的笛声,极具冲击力的闲笔。享受啊!就像躺在一艘没有桨与锚的船上,颤动,消逝,而并不想知道它会把你带去哪里。

15分钟前
  • 差生小明
  • 力荐

女性影展-大银幕观看,总感觉和牡丹花下类似,更为浓烈的是吊诡的气氛加剧,悬崖绝壁的神秘伴随强烈配乐加剧了少女内心的探知欲,那叠影的天空,那远飞的鸟儿似乎就是少女们幻化的内心,正是自由的象征,在此对自我的感知与存在的意识在延伸也在消亡,所以后来的事更外化了一种恐惧,女校长是权力的象征,接踵的死亡挑战了权力,女校的崩溃便是压抑最大化的表现,因而阳光之下,树林丛中,白色衣裙是制服,所以是否可认为她们更愿意脱去,走向无解?

17分钟前
  • 西西
  • 力荐

诗一般的气息

18分钟前
  • 蓝翼
  • 力荐

波提切利的天使.....这片几乎就是阿婆《复仇女神》的过去视角啊(去看了一眼原著小说里的解释,果然是神秘向的,而且再版的时候还删掉了

19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在墨尔本影像中心,看到三幅反应澳洲摄影捕捉自然景致变迁的剧照。其中第二幅就是《悬崖野餐》,说明文字是装载了特制柯达胶片,以呈现烈日下油彩溢出的画面。剧情和气氛都传递着强烈的神秘主义意象,内景的布景和色彩似《呼喊与细语》,外景的高仰和刺眼似《奇遇》,林间的米兰达则如波提切利之《春》

2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压抑的气氛,仰拍灰褐岩石与白衣少女,古板保守教育与萌动的性意识和探险冲动,从至美到死亡,不真实的回忆和朦胧感。“有些问题有答案,有些则没有”

29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彼得·威尔成名作。1.“一个没有鬼的鬼故事,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一个讲述性压抑却没有性的故事”,半途无解的神秘失踪与安东尼奥尼[奇遇]实而并非异曲同工。2.前半部极为出彩:阳光下的澳洲荒野(与禁锢的寄宿学校构成两极),恍若时空中的夹缝(停在12点的怀表,“一百万年来就是为了等我们”的预感);低机位仰拍的山岩被赋上灵魂,群鸟飞掠的叠影;蚂蚁分食面包屑的特写,睡着女孩身旁的蜥蜴;入山爬高后隐闷的背景音,迟缓陶醉的语调;在叠化中脱去内衣束缚...大自然的诡异伟力催眠了我们。3.光天化日下难以解开的可怖失踪之谜令我忆及少时噬咬心灵的“失踪与失踪再现之谜”,一如人体自燃般或真或虚却盘踞脑海的未知恐惧。4.可惜后半段无甚进展,大概也就睡着了几十次吧。(7.0/10)

3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这种没答案的悬疑真让人抓狂,女孩们到底哪去了?日本称这为神隐。中国驴友失踪,新闻报道出动大量人力和警犬搜索也没找到,是被野兽吃了?好像也没有这么厉害的猛兽!还是被坏人拐走了?或是自己远走他乡?或是跌落在悬崖深谷某个无人触及之所?总之。。不见了!而片中提到紧身胸衣也许暗示解除束缚

34分钟前
  • 瑶瑶
  • 还行

真TM没劲,毫无意义的片子。

35分钟前
  • 笨zhu
  • 很差

70年代的片子如此古典,配乐和服装,加上少女金色飞扬的头发,诗歌一般的语言,轻轻柔柔,最后米兰达脸上的定格美的像画儿,让我无法把他定位为悬疑片

39分钟前
  • ztlpoppy
  • 还行

不知所云的坑爹之作。快进通过。

40分钟前
  • 能工巧匠沙门哥
  • 较差

梦幻泡影。墨尔本维多利亚州的Werribee Mansion华勒比庄园1874年,悬崖叫Mount Diogenes(第欧根尼山)召唤着Miranda她们的性欲,用一场失踪宣布维多利亚时代的结束。

42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竟是70年代的片子,极具先锋气质的古典美和神秘主义,摄影和配乐无比强大,对叙事和人物刻画的态度倒有所保留。惊现今年OSCAR女配种子选手Jackie Weaver!

43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太迷人了!完全女性化的表达,女性化的恐惧,女性化的禁欲与依恋。摄人魂魄。

46分钟前
  • Trillian
  • 力荐

女性主义的 太女性主义的 | 冲天的石柱 丝袜 沾湿的鞋 荆棘划破的手指和脸颊 禁欲的 同性依恋的

48分钟前
  • takyo
  • 力荐

神秘,古典美,油画一样的惊悚片。

4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