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卡夫卡 (03.4.18)
一开始和贯穿其中的背景钢琴音乐不错,在城堡外影片颜色是黑白的,进入城堡后就成彩色的了,不知导演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在这里卡夫卡身上携带了二个人物的影子:福尔摩斯和詹姆斯·邦德,另外加些神经质的小心谨慎…他既能潇洒地进入城堡后在多方向的楼梯做下回去的记号—一点墨水….又能多次从头顶被开过天窗的几乎成力大无比的怪物一样的人的追杀中胜利逃脱…
虽然在那个机械化的保险公司他干了差不多八年,仍旧在大通间做着小职员,但是看过他写的小说的人几乎上到他的老板和城堡里的人(专门想改造别人成一样的变态医生..)下到酒馆里的大街上的社会众生..他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描绘着出各种人,这也使他有种灵敏的身手和直觉躲开危险的袭击…
除了主角,还有二个人物值得玩味,一个是卡夫卡的朋友死后让他顶替朋友位置时给配上的二个孪生子助手,其实是给派来监视卡夫卡的城堡里的走狗,不过他们的表演十分有趣,二者之间总是相互较劲,一个说对一个总是说错,两个极端的神经质宝贝人物,作为影片里的黑色幽默因子而存在的吧..
另一个则是令人着实讨厌的卡夫卡报在保险公司的小总管式的人物,专门管人是否迟到是否偷懒,实施些你将被解雇之类的恐吓,不过没人吊他,一个小丑式人物,却也活灵活现的让人可憎..
顺便提一下,因为剧中没有女主角,只有一个女配角,卡夫卡朋友的情人,被抓去在那个城堡里受尽折磨时,她的脸上浮现出江姐式的不屈和蔑视…还有一开始她迟到时被那个小总管要胁时的反击真是漂亮啊..
卡夫卡在尽情描绘当时受环境压抑后可能出现的各类人物的百态,而变态医生却妄想统治世界似的想改造出同一种没有人性没有特性的走狗工具,把人弄成非人…最后他是被他所改造的工具给挂上拖带在上升的过程中被挤烂脑袋,那个镜头时我闭上了眼…
卡夫卡在最后给他父亲写信时的内容比较好,表达出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疑问和悲哀(悲剧性的是他一边咯着血,难道他最后是病死的了???)..这段自白似的信我没有记下来…
其实我也没看过卡夫卡的小说,在这里只能粗略地对这部电影作一下描绘罢了.J一些观后感,见笑J
2 ) 精品之作
如果仅仅当成传记来拍,那显然不合算,因为纵观卡夫卡一生,他的外部生活并不具有戏剧化情节,但索德伯格选取了一个也许摘自噩梦的片段,就立刻与众不同了.黑白色彩昭示着这的确可以理解成梦魇(也许就是卡夫卡本人的梦?),或许更像扭曲童话里的搏斗,阒无一人的空旷街道上街灯像残酷的眼泪,惊慌的奔跑其实是跟自己作战,死亡可以轻易抹去,所以最终他只能跟不和的父亲倾诉"不能容忍漠视,不能容忍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索德伯格再次重复了他的拿手好戏---谎言,他们洋洋得意地一串串地吐露着谎言,就像迪伦在自传里说的"政治是残酷的力量",一旦卷入,你只有被操纵.影片故意露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破绽,如"城堡,审判,订婚又退婚,父亲影子的可有可无,作家,封闭的性格",提醒着我们.音乐与节奏在这里受到控制,让人无法呼吸.
3 ) 卡夫卡
这并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传记片,但这又很好的诠释了卡夫卡。片中从他为数不多的好友失踪开始,导演带着我们一步一步慢慢了解卡夫卡,正如卡夫卡曾3次解除婚约也在本片中提到,其中也多次影射卡夫卡的作品,如城堡、审判、判决以及一些名言…….当卡夫卡进入城堡时画面由黑白转为彩色,这像是他妄想的世界,正如片中卡夫卡所说,他描写了这些……而导演就是用这种色彩转换来表达卡夫卡那荒诞的幻想世界。或许卡夫卡也只有幻想世界是彩色的。
本片一步一步抽出的真相是如此残忍,这种阴暗、腐败的政治也是卡夫卡的作品中经常隐喻的。我并没有读过卡夫卡的作品,在我看来这部作品不仅很好的表达出“卡夫卡”,同时也不会如传统的传记片一样枯燥。
4 ) 与作家无关
找出这部片子是存着与《卡波特》相比较的想法。只不过本片虽然也类似于作家传记,也牵扯上暴力凶杀,但从主题来看完全不同。《卡波特》关注的是一段实际创作经历,一场个人的心灵体验,而本片应该是导演虚构的一段人生历险,一场对人性善恶的揭示。“城堡”是卡夫卡的著名意象,我虽未曾读过,但推想也应该象征着禁锢、封闭和独裁。本片把城堡这个意象具化为实物,其中充满着各种独裁者、阴谋家,还有对人性的控制手段以及惨无人道的刑罚,内里如迷宫一般错综复杂,对外只有一条墓地的秘道可通,外部的城镇街道也阴森幽暗,人们都在酒吧里任由麻醉,秘密警察躲在角落里时刻注视着清醒者、反抗者的动向。最触目惊心的当然是那个洗脑的试验,不过历史上的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这并非耸人听闻的传奇。把文弱作家当成孤胆英雄,这当然使得本片有些模式化了,不过这样的处理还是很成功,男主角毕竟没有飞檐走壁大打出手。黑白与彩色的转换如今看得多了到也寻常,依我看来,本片中黑白代表蒙蔽,而彩色代表真相,最后男主角虽已获悉了真相,但他深知人民被蒙蔽的现实无法改变,也自甘堕于那一片未开化的混沌之中,继续那醉生梦死的生活了。
5 ) 卡夫卡的城堡
导演是摩羯座的索德伯格,女主很漂亮。
黑白灰三色的电影画面,像是胶片的质感,我们更容易以此为契机进入卡夫卡式的阴郁沉重的世界;当然偶尔也因为与现实强烈的对比反而更容易抽离出来对环境中的个体进行理性反思。
高饱和度的三色使我们更直接地去关注导演所要呈现的动作细节和人物表情,配合画面中微小物件的声响以及拉锯般盘旋紧凑的背景音乐,去感受世界的荒诞和个体的紧张感恐惧感。
投影的夸张变形让人彷徨和恐慌。
早期老式的建筑,被体制束缚而行动统一、步履匆忙的现代人,神秘主义的人物和对话,沉闷且压抑。
在卡夫卡的梦里面,主人公都被赋予了角色的负罪感,谨小慎微却不断被蒙蔽嘲弄凌辱,在弱小的个体背后是无处不在、庞大冷漠的社会的隐喻——城堡。
6 ) 我们都是小蚂蚁
清脆有如小河流水一样钢琴声带领我们进入了黑白画面的1919年。Jeremy Irons 扮演的保险公司小职员卡夫卡敏感孤僻忧郁内向,故事从卡夫卡极少的亲密朋友拉班的失踪死亡开始……导演的手法非常的怪诞,本以为是部传记纪实电影,其实不然,地地道道的一部恐怖感十足、扑朔迷离、荒谬怪异的探索电影。喜欢这个导演的探索想法,其实每个人对于卡夫卡其人其思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倒是很赞同这个导演眼中的卡夫卡。什么是存在,什么是虚无;什么是可知,什么是未知;什么是抗争,什么是顺从……这些在卡夫卡拉开城堡的木门的一瞬间,似乎一下子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解释。镜头也由黑白世界切换进入了彩色世界中去。原来所谓的存在是这个样子的。
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幻,回归现实世界,卡夫卡写到:最亲爱的父亲,我一直相信,知道真相要好过懵懂地活着。现在我要弄清楚,我过去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我不能否认我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也不能否认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我永远都是你的儿子。因此我希望这些最近发生的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能让我们都平和些,也让我们的生活和死亡--变得更简单。
“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卡夫卡。
无论你以为你的内心多么强大,在外界狂风暴雨的力量控制中,我们都是小蚂蚁;叛逆抗争直面都是徒劳的,体制机构权利会把所有的努力都消磨掉,在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低头、逃避。卡夫卡发现了他终身无法脱身的迷宫,永远也无法摆脱的命运。
我们今天要感谢的是布洛德,让我们在今天还可以看到荒诞怪异敏感孤僻的卡夫卡的文字。
所以我们不要用一个精神病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和观察自我,怀疑自己就等于残杀自己,要对自己好点。
而且我们不要有内心的战争,这种灵魂的厮杀其实比现实的战争更可怕,它会一点点的彻底改变否定扼杀一个人。让你从强大到败若到放弃到最后的死亡。
算了,还是少读卡夫卡,否则会被定义为:孤独绝望+虚无主义+荒谬怪诞+病人!看看电影还是蛮不错的。
7 ) 寒鸦为谁而鸣
史蒂文·索德伯格的《卡夫卡》不像自传式纪录片,它的画质一会儿黑白一会儿彩色,似乎是为了配合那个荒诞离奇的剧情:所有进入城堡的人终将被“洗脑”,变成无差异的芸芸众生。
因为集体是无意识的,而个人永远处于怀疑的状态。
唯一与卡夫卡有关的意象是:
他顶着法学博士的头衔,幽魂般穿过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到劳工保险局工作;
在那儿,他是愁闷与拘谨的。他不会阿谀奉承,也不会主动与人交流。“卡夫卡”在捷克语意谓“寒鸦”。他真的如布拉格广场上一只冷冷的乌鸦;
他一生都在追求自由与爱情,订了三次婚又通通取消,遇到因爱而结合的人的时候,已是临终了。
他忍受肺结核的折磨。即使咳出来的血染红了手巾,依然写个不停,而且质量极高,如《变形记》、《城堡》等。
…………
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说及卡夫卡:“小说家拆掉他生命的房子,为了用砖石建筑另一个房子——他小说的房子。”说得真好,不是吗?卡夫卡是一个把写作当成唯一的人。
我常常觉得现代人太安逸了,我们健康的时候都不写作的。
他又很怪异。电影里,他对朋友说:“如果这一次我回不来了,请把我写好的东西烧毁掉。”
因为他觉得“I write by myself……for myself”.
为自己而写,独自一人探索生命的隧道。为自己而写,背对读者,远离群体的仓惶。
他是《城堡》里的土地测量员K,无论怎样行走,依然被排挤在城堡之外,只好在边缘游荡。
得不到救赎,希冀可以理解生命之重。
然而,一切并没有如他所“愿”。他的遗稿发表后,立即引起轰动,如一束明亮的光,照彻了当时略显暗淡的文坛。
很多人走得过于超前了,他们是孤独的。时间划过,像推移着显微镜,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灵魂被发掘,被认可,如梵高,如卡夫卡……
亲爱的父亲,我现在不能否认,我是我周围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同。
看之前以为是一部传记片,看了才知道是一部惊悚片,而风格又完全是黑色电影的那一套。总觉得索德伯格在致敬奥森·威尔斯的《审判》。这是一部不走寻常路的传记片,貌似偏离了传主的生平,但更接近了传主所创造的那个黑暗、晦涩的文学世界。
导演似乎并无意模糊影片故事的真实与虚构,否则结尾应该会在色彩等方面做些改变。然而影片将卡夫卡的生平故事与他所写的几本小说内容融合,真实与文学的交汇,并让卡夫卡不同的小说同时置于同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里,可以说是非常有趣了。
當一九八四和妙想天開的權力隱喻及個體存在思考混雜進這部關於卡夫卡的電影中的時候,卡夫卡的存在便有些尷尬了。整部電影都在遊走于卡夫卡本身之外,雖然將卡氏經典嵌入故事之中,但是主題的不明確和混雜使得表達淩亂不堪,像是一次失敗的填鴨儀式。或許這不是卡夫卡,而是索德伯格對其的闡釋與理悟。
真正的心理恐惧的电影,虚实有度,层层叠叠浑然天成。尤其尾部的戏能导与编得如此出色相当不易,索德伯格精准的确定和执行了它的风格,轻盈而漂亮。杰瑞米艾恩斯的表演堪称一绝,如果说《小城之春》里的李纬展现跨越了数十年的先进表演,真挚动人使得整部电影冲破了时空,那么这部电影则是他呈现了仿佛积淀数十年的回溯,我喜欢他,他令这部电影变成一部纯粹的向内而走的电影。
应该让柯南伯格拍...
索德伯格的片子在摄影、灯光、剪辑等技术方面从来没让我失望过;黑白的部分拍得非常漂亮。对卡夫卡极其作品了解不多,剧情不好评价。如果单做为一部剧情片看,拍摄水平、表演和故事都很好,值得推荐。
导演索德伯格模糊了真实与梦境、文学与电影。从《变形记》跳进《审判》的反乌托邦世界,以存在主义思辨为基础,以卡夫卡的经历(梦魇)为蓝本,索德伯格展现了完全卡夫卡式的黑白影像与惊悚文本,荒诞诡谲又充满现实的压迫与紧张感,完美再现了卡夫卡奇异而梦幻的内心世界,看完之后如经历噩梦般虚脱。
一部打着 卡夫卡 名号的政治预言剧。放在现在的中国看甚至满够隐晦的。不过一些色彩切换,剧情的安排上可以算得上一部较好的b级片,不过肯定的一点导演并不了解卡夫卡,也曲解了一些卡夫卡的思想。说来可惜,我最爱的两位作家卡夫卡和介川都没有纪录片啊。
气氛倒是做的蛮好的,艾恩斯的表演也很适合。很多点和设置暗合着卡夫卡的作品走,整个片子透着一股子混杂着迷离气氛的语调,但是咬的太紧。进入城堡之后转成彩色尤其显得作了。
卡夫卡的隐喻、暗示、荒谬和小说中的情节都出现了,但却因为表现过多显得有些杂乱。不过,黑白与彩色的处理深得我心。而且,卡夫卡的布拉格正是如此的晦暗阴沉。
人的一生噩梦如影随形,只有装作不知道得以维持日常。“我一直相信知道事实会更好,与生活在无知中相比,现在我应该发现我是否正确。我不再否认我是在我周围的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尽管我们不同我也不能否认。”
黑白摄影和Jeremy叔都爆帅,精彩的悬疑惊悚片,编剧YY功力一流,以卡夫卡的方式还原现实也就变得有点超现实 — 用残酷的现代化机械抹杀人性的高层看似荒诞,何不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真相。
一部气氛诡异的惊悚悬疑片,表面上很像黑色电影,而骨子里面非常的柯南伯格,其实总觉得索德伯格拍出这片子是为了致敬柯南伯格的《裸体午餐》。
天才之作,一反传记片由外及里的常规拍法,采用了与卡夫卡的作品气韵相融的叙述姿态,从而模糊掉了电影自身作为第三方材料的单纯属性,达到了对主角本人艺术风格和理念的补充,完成了由内而发的大胆剖析。
离开荒谬的世界,离开荒谬的我们。Kafka
看每一本小说,看每一页每一行的时候,再光怪陆离的情节都会在我脑中投射出五光十色的画面。只有读卡夫卡的时候,永远是黑白,永远是默片,即使再冗长的对白再抽离的片段,也仿佛白驹过隙,后知后觉。我不知道自己看没看懂卡夫卡,但我隐约觉得索德伯格看懂了。什么时候我也能看到彩色的卡夫卡?
既不是展现人生履历的传记,也不是根据卡夫卡小说改编的作品,而是假借一起政治凶杀窥测存在主义大师卡夫卡之精魂的虚构文本。现实里黑白的小职员和大作家,梦魇中彩色的政治灭绝机器,卡夫卡在街头路灯下发足奔跑,荒诞惊悚深藏于表面的沉稳冷峻中。
演员有点老,骨骼不像照片上来得清奇倒是几分抑郁气质较贴合,超现实主义手段来描摹集权模式下可怕的消灭个性的控制力,(公众比个体更容易控制,公众是无意识的,而作为个体的人永远处于怀疑状态),但卡夫卡用挖掘灵魂的写作来回击荒诞的现实(但你永远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通过一个透视镜)
黑白片真就耐看。画面的质感很棒。然而真就没太看明白。小时候看变形记估计就没看明白。。。。。真的看过,还是妄想看过。。。。呃,难说了。。。好在,电影毕竟展示了这个妄想狂生活的布拉格。那座漂亮的桥,和那时候的工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