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与贼

HD中字

主演:Karl Bertil-Nordland,Barbora Kysilkova,Øystein Stene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20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画家与贼 剧照 NO.1画家与贼 剧照 NO.2画家与贼 剧照 NO.3画家与贼 剧照 NO.4画家与贼 剧照 NO.5画家与贼 剧照 NO.6画家与贼 剧照 NO.13画家与贼 剧照 NO.14画家与贼 剧照 NO.15画家与贼 剧照 NO.16画家与贼 剧照 NO.17画家与贼 剧照 NO.18画家与贼 剧照 NO.19画家与贼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画家与贼》:第一次有人看见了他的灵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画家是个当代艺术家,来自捷克。

小偷不止是个窃贼,还是个瘾君子,惯犯。

他们本来毫无交集,直到2015年的一天,画家接到电话,说小偷和一个同伙从挪威奥斯陆的一家画廊偷走了她的两幅画。

被盗的画作“Chloe and Emma”

被盗的画作“Swan Song”

画家感到很困惑,因为她并不出名。她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为了得到她的作品而决定违法。这一切对她来说都很不合理。

小偷很快被捕。他交代不出画作去了哪里,因为他当时嗑high了药,什么都不记得了,对自己行为的动机和事情发生后的一切事情都一片空白。

当画家走进法庭,看到小偷独自坐在那里,同伙不在现场。他充满了悔恨、悲伤和脆弱。

画家的眼里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小偷,不是罪犯。

于是画家提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要求:她希望小偷成为她的模特。

画家给小偷画了一幅肖像。

画中的小偷拿着一杯红酒,试图把杯子里的脏东西弄出去。那是画家眼里,小偷摘下面具的时刻。

小偷看到自己肖像的那一刻,是他们情感建立的开始,也是小偷人生的转折。

小偷没有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直面自己,更没想过画家透过表象看见了他的灵魂。

这是小偷人生中第一次感觉有人看见了他。

片刻的呆楞后,小偷失声痛哭,最后泣不成声。

小偷当然不止是个小偷、惯犯、瘾君子。那些看似粗粝不羁甚至令人生厌的外表下,掩藏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备受折磨的灵魂。

小偷有一个不幸而孤独的童年。他的母亲在他8岁的时候带着他的弟弟妹妹和父亲分开了。他是唯一那个被留下的孩子。而父亲整日忙于工作,小偷就只剩下了自己。

小偷18岁的时候有个13人的朋友帮,大家生活环境都差不多,现在就只剩下两个人了。有些人被杀了,有些人自杀了,有些人死于毒品。于是小偷进入了一个势力庞大的黑帮,开始了贩毒吸毒,刀口舔血的生活。

画家也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艺术家。她的灵感来源总是与黑暗、死亡、人性密不可分。她认为艺术不应该是仅仅是给人带来轻松快乐的装饰品,它应该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有时来自于不那么积极或不那么快乐的事情。

画家第一次直面死亡是在10岁的那年。一个倒在布拉格大街上死去的男人,让她为其中的艺术感而着迷。

画家的前男友有家暴倾向,她从他的魔爪下逃生,和现任男朋友定居在了奥斯陆。

那些黑暗在她的生命里留下了痕迹,也在她画作中留下了情绪。这让画家很难声名大噪,因为她的作品黑暗到大多数人都不想买走挂在墙上。

所以画家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的艺术家,她很穷,穷到难以维持生计。

小偷和同伙偷走的那两幅画,也正是画家最著名的两幅画作。没有它们,甚至大部分画廊都不愿意接受她的作品展出。

于是并不体面的画家和被所有人放弃的小偷,透过彼此的双眼看见了对方赤诚的灵魂。

画家决定画一幅小偷和他的女朋友的画像。

但在小偷在对戒毒的抗拒中,女朋友也离开了他,打包了他的全部行李,把他赶出家门。

又剩下孤身一人的小偷重蹈覆辙,偷了一辆车,被警察抓捕时拒捕,最终车祸重伤入院。

画家带来了关于小偷的另一幅画作。这一次,小偷没有再次失控哭泣,而是报以会心微笑。

小偷出院后进入监狱开始为期1年的服刑。

出狱后,他开始去学习成为一名护士;交往了新的女朋友,是一名女校长;他的人生轨迹彻底发生了改变。

画家联系到了小偷的同伙,在一个黑帮分子的地下室里,找到她遗失的其中一幅画作“Swan Song”。她又可以开画展了。

画家和小偷一起把这幅曾经遗失的“Swan Song”装在画框里,又一起把它连同那些画着小偷的画作挂在展厅的墙上。

那副以小偷和前女友作为原型的画作,画中的前女友被画成了画家自己。她透过画面,看到了它与那副至今依然遗失的“Chloe and Emma”的联系。

纪录片《画家与贼》获得了2020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最佳创意叙事奖。这个故事还即将被改编成故事片。

画家Barbora Kysilkova因为这部纪录片收获了更多喜欢她的画作的人,小偷Karl-Bertil Nordland也不再是个小偷。被暴露在荧幕里的那些时刻,永远的改变了他们两个人的人生。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参考资料:

「1」Doc Star of the Month: Barbora Kysilkova, '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 , BY IDA

「2」‘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 Director Benjamin Ree On The Scene That Gave Him An Asthma Attack, BY DEADLINE

「3」Interview: Benjamin Ree, Barbora Kysilkova and Karl-Bertil Nordland on Shifting Perspectives with “The Painter and the Thief”, BYTHE MOVEABLE FEST

 2 ) 碎片的拼接

这是一部获奖的挪威小众片,讲述一位女画家的两幅作品在艺术馆被盗,在法庭上她家终于见到了小偷,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以这位小偷为灵感作画。小偷与画家就这样开启了一段看似不可能的亲密关系。

明面的不可能是身份之间的差距割裂,而实际画家做出决定是因为小偷说他当时偷画的原因是看到这幅画很美。他曾经干净利索的拔掉200多个钉子,夹着画扬长而去。

北欧富裕生活培育的审美水平是刻在骨子里的自然而然。小偷自然被这副《天鹅之殇》所感动,自然也会被自己的肖像画所震惊到流泪。

美是外在的一种自尊和慈悲,让小偷流连,也让画家沉迷于这纯净的画画世界。内在是满心沧桑碎片的寂寥,小偷青春期被抛弃堕落的经历,画家被男友家暴尾随的惊恐,画画犹如一面镜子,照射出潜意识自毁痴迷于伤痕的丑恶。

所以画家遇到小偷,是两个碎片相遇的过程,画家温柔以对,小偷坚强应和,但这并不是彼此的救赎,只是彼此为镜映照出脆弱,打破心门透出些光亮,然后勇敢向前。

这是发达国家的浪漫故事。

 3 ) 当女画家遭遇盗窃了她作品的贼

女画家Barbora Kysilkova来自捷克,一看她的油画作品便能得知她有着专业院校科班教育的背景,绘画功力扎实,痴迷于写实主义人像画,而且她的画作如同有一种显微镜般的魔力,能够直指人心,反映出主角的内心情绪。

她曾经和前男友一起居住在柏林,谁料这个男人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打骂她、虐待她,Barbora逃离了他的魔爪,遇到了另一个更为年长的挪威男友,他资助着她的艺术创作,所以Barbora长久地在挪威居住,可是她在艺术上默默无闻,她的写实主义绘画并未能得到当地画廊的青睐。她刚来到挪威不久便创作了两件油画,一件的主角是天鹅,另一件描绘了两位小女孩,这两件作品意味着她在挪威开启了新的艺术阶段,可是这两件作品居然就无缘无故地被偷盗了。

不过多亏了监控录像,两位盗贼很快就被捕,其中一位磕了药,对于事发当天的偷盗经过完全断片,回忆不起任何事。

正是这样的一位瘾君子,Barbora却对他有一见倾心的感觉,并不是指爱情方面,而是他本人的外在模样与内在气质吸引到了女画家,她觉得他很不一般、很有故事,于是决定让他做自己的免费模特。两人就这样建立起了联系。

Barbora擅长写实人像画,具有犀利的洞察力与人文关怀的精神,渐渐地她与他有了心灵上的契合,犹如soulmate,揭开了关于他尘封已久的往事。他的童年经历,他的嗑药与犯罪、独特的审美品味,她与他有着共同的嗜好……拍得像剧情片一样的纪录片,节奏有点缓慢,分别以女画家和盗贼的两个视角进行叙事。之后两人都遭遇了挫折,好一阵失去了联系,但是一切事情都在慢慢地转好。

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是潜在的罪犯,而罪犯并非天生注定要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有着各自不为人知的过往,尤其是在成长的道路上家庭的不幸与破裂、一次挫折,就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走向。对待罪犯并不能戴着有色眼镜,不能用严厉的惩戒手段,只会让他们更加逆反,而是需要对他们进行劝导与感化,女画家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小偷的心灵导师,她并没有运用任何说教的手段,就这样默默地使得小偷走上了人生正轨。

 4 ) 《画家与贼》——被建构的流动之爱

最后一个镜头是全片的情感总结之处,在她画的Bertil与女友相拥在沙发上的画中,她把女友画成了自己。而这幅画的结构与他偷走并弄丢的画有着色调与结构上的相似之处,只是画中由两个女孩变成了画家与贼。这一强烈的呼应,对应着人性中美好的存在,也许是相遇或者救赎,但是这发生在两个本应是对立的人之间,有着戏剧性和启示意义的符号性。这镜头拍摄时也非常妙,从她身上bertil曾说过因为这个纹身而觉得她独特的圆圈开始,滑行到画中的纹身,再看到女子的脸正是画家,有一种揭秘感,而神秘的塑造也在间隙完成,对于这份情感的明晰有一种点到为止的含蓄与暧昧,模糊了其中的真实与究竟,这也为故事的戏剧性有了一种介于真实与创作意义上留存了退路。当我看到最后这一幕的时候,为这份情感落泪,但是却不敢再去思索这个故事更多的发展了,很多情感的变化不如一瞬间来的动人。而我因此深受感动也是思索到人的关系的可能性时,仿佛拥有了相信爱与被爱的可能,影片给予我这份理解爱的一种希望,无力说倍受治愈,但是依然无法不联系自身,建立一些共情和幻想。

他们一起装订画的过程像是一种关于救赎与爱的和解,也许是友情、欣赏或者是惺惺相惜的珍重使得一个沾染毒品不断坐牢或者伤害自己的亡命之徒Bertil从偷画的人变成了和画家一起装画的人。Bertil是画家的缪斯,但她在不断接近艺术中充斥的痛苦、伤害和黑暗并为之进行创作的同时,也在接近着作为一个个体具有情感的Bertil,在他们的相处过程中产生的友好温和的情感,包括默契和温情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慰藉,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欣赏的爱。我在看到关于Bertil的家庭与他的生活诉说中总是想流泪,他的自我放逐,他痛苦与失落时的自我毁灭来自于一种对爱的渴望和脆弱敏感,很多我们看起来无法理解的人似乎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去理解他们的世界和情感,他身上的艺术气质,他们在路边抽烟时相伴的美好,那些拥抱和互相帮助的时候,哪怕没有买午餐的钱也会给朋友买饭吃的亲密与情义,让人想到人的很多瞬间都是简单的投入的。影片的视角并未挖掘出太多人性深处的黑暗面,是充满希望和温情的视角,作为纪录片而言,镜头最后停驻在那幅画的意义更为深厚,而我也因此感动,那些友情中隐秘的喜爱,是否属于爱情,还是一种更难以言说的珍惜。之所以看这个电影也是想起他说这部电影里的关系是他向往的,对于我而言是否能有一些启示,其中的深情与模糊的爱与温暖足够让一个人开朗起来,希望我也能如是。

对于纪录片而言,真实的这段记录让人更因此感到珍惜和动情,但是也被里面的人物是否因为记录而破坏真实的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影片所呈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作为画家而言,贫困的Barbora在难以联系画展度过着依附男友来支撑自己继续绘画的生涯中,对艺术的追求伴随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境遇,使人因此感受人生之艰难中有着心酸与共情的苦楚,但另一方面,她的画作对于一个不太明白艺术的我而言似乎并为感受到太多丰富的澎拜的艺术美丽,相比较与她的作品呈现形式,我觉得这部影片的记录和画作背后的属于人的故事更有温度和深度,也许是我所喜爱的艺术类型太有典型性,对于我而言我太清楚自己爱好什么样的画了。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艺术家困境的问题,其实是一个职业领域的审美竞争困境,但她的画作所表现出来的工作量值得她拥有自在画与生活的希望。对于热爱的事物而言,困境也好贫穷也好,对于是否要完成这项工作的投入与努力,只是一项关于个人的选择问题而已。技艺能够在努力中得到锻炼,灵感与品位能够在经验中获得机遇与相遇。对于Barbora而言,接近一个偷画的贼是一种敏锐的好奇心与对不同世界人的生活的渴望,这也是她绘画中努力追寻和捕捉黑暗中的解决之道的呈现之一,每个人心灵的破碎都有着混乱与黑暗的挣扎,在bertil的身上只是呈现的更为彻底,这无法不让一个对艺术有着想象力的跳脱常规之下的探索者产生好奇与关注。但是我依然在想如果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年轻人,能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给予帮助,那样的社会环境将会是什么形态,我也同样好奇着。

对于Barbora和她的男友而言,接近bertil是一件对自我生活状态有着影响十分的事情,他们的争执其实反映的是她男友对她的困扰,即爱人与友人对于个体而言的重视程度,其实是爱的分量与自我控制的质问,其实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中可以看见全貌,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的流动,是会因环境和境遇的变化有着不同表现的,这所呈现出来关于爱的真相有着难以启齿的复杂性与私人性,我们可以称之为美好的相恋,但依然无法否认这也是属于个体心灵深处情感的生长与显现而已,我们面对不同形态的爱的面貌,无法作出任何评判,因为在接受爱的巨大美好这一基本事实的前提是,我们必须要承受事物相反的一面,即这美好背后相应的产生痛苦与失落的可能,这是所有事物普遍应有的真相,是无法更改的事实。就像“我不爱你”这件事一样。

越写越感到悲哀,一度发呆不想继续剖析了。

而产生痛苦是每个人在平常生活中无力抗拒可能出现的生活中难以消灭的可能性之一,我想这也是Bertil总是容易失控和感到痛苦的无数原因之一,人们对痛苦的忍受能力与生活的真相是如此的丑陋,但是我们依然还要活着,bertil活着的方式也许是通过毒品麻木自己,或者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进行重建在死亡与伤痛中重建生命的渴望,就像他的身体那样,不断发生变化,从消瘦到强壮,从完整到打满钢钉,从空白到涂满纹身绘画。我喜欢他的皱纹还有胡子的形状。他说吃了很多药片和毒品的自己不是真实的他,“那个人不是我”。我想真正属于他的灵魂也许是那个,有点天真幼稚,说话像个大小孩一样羞涩的,有着木匠手艺的喜欢艺术的喜欢用大写字母写信的可以学习很好喜欢帮助各种各样人的年轻人。我想bertil这个人物身上的人生性质的艺术魅力,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温度的。他的声音和说话的神情,看着他童年到高中的照片,还有他的故事,常常被这个人的奇妙感所打动想落泪,也许是他身上的苦难让人想落泪。

在bertil看到画家第一次为他画的画时,他哭了。能够体会到他似乎从未感到如此深受一个人的重视与关注的热烈的爱,而且还是以一种如此美的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幅画意味着对他的灵魂的尊重和认可,这是潦倒混乱度过了半生从未有过的一种珍视感,这让他落泪,也让人感受到其中艺术的力量。艺术对于人而言,是一种仪式和心灵互动的情感关系,是不容简化和忽视的,它郑重其事,也因此伟大而富有深意。

还有一处印象深刻的是他出监狱时觉得很失落,他说他对监狱又爱又恨,离开时感到不舍,在里面时又恨这里。这一处人生写意让我觉得十分震撼,因为监狱似乎对他而言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从中看出他与“人生”之间的关系。离开监狱他又回到没有人关心,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无所事事的状态,常常感到麻木空虚,他害怕这一切,但是在监狱中又会感到被管束监视的愤怒和压制,但是又能够因为这枷锁而暂时安静下来,过于暴躁和劳累的灵魂被迫休息却因此具有一种归属感,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十分讽刺。在监狱里可以看到他在学习,在稳定的工作,锻炼身体,生活变得健康,他的桌子上有很多专注的痕迹和个人性质的表达,监狱生活对他而言像是一种洗涤,让他的心灵平静下来得到修复和休息。想到这里让我觉得十分有感触,人究竟要如何活着。对于灵魂太过自由烂漫的人而言,自由也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牢笼,而不自由反倒变成一种休憩,让自由安养生息。这其实对于我而言就像是工作之于我的关系,有些复杂,但意义相同。有时候人们需要去属于自己的“监狱”呆两天,让躁动不安的灵魂喘口气。

Barbora是一个会把鬓角头发剃掉,用花色的布做头饰的画家,她不喜欢买衣服,常常穿的十分破又混乱,但是她声音很温柔,却有时非常有性格。她在影片中十分勤奋,我喜欢看她的工作室,还有bertil的家,有着非常隐私的个人属性的物品或者色彩。她的前男友总是打她,会否定她的艺术价值,说她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画家,这让我想到我前男友,带给我的伤害有着一样性质的打击。她的话画里面有着曾经因暴力伤害哭泣的自己,她在激情中活的热烈,但这些伤害的力量也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与心灵,她一直在做危险的事情,包括对自己的伤害,包括接近bertil。就像在广场中央玩球的小孩,身边都是来往的车辆。她对作为恐怖分子的bertil表达的友好与善意,让电影有着除开艺术原因与爱情原因之外的人性关怀。

Bertil在监狱时常常给她打电话,他身边只有她。但是她那段时间没有再联系他,我想这里面有些难以言说的东西,也许是因为她男友,也许是不愿面对好友在狱中的状态。这一处能体现出人物的复杂性。但人之间的感情很容易就能建立联系,也许一封信或者一个电话就好。

我想很多感情都是非常简单的,哪怕是爱,各种形式的爱,如果不惧怕爱背后的痛苦与黑暗的可能性,只是迎面而上,拥抱每一份善意,道德只是在哪之上的建筑,荒芜也是生命的一种体验。

电影配乐十分好,镜头穿行交叉,有着同一时空的两种生活建立差异感的窥探性质,观赏时会不断产生好奇和对人物的投入与关心。想了解的更多他们的生活。配乐在并不起眼的同时又有着推进情绪的作用,选择上十分妥当,依然是纪录片特有的金属器乐的轰鸣与尖锐频率制造的真实与游离感。从拍摄上,对他们人生问题的挖掘并不算丰富和深刻,但是在呈现这段情感与温情的角度而言,有着电影般的设计感。

 5 ) “是因为还想画画”

读过一段关于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的故事,画家自己说,曾经S倾向的恋人邀请自己同住,而自己之所以没有彻底沉沦,“是因为还想画画”。Barbora被Partner在婚姻心理咨询所里米描述说,她内心住着一个对阴暗事物着迷的小孩,并以此为“食”,作为创作灵感。

当困顿时,交不起拖欠三月房租时,申请被拒时,她都在画画。一定程度上,画画拯救了培根,也拯救了Barbora。

看到有豆瓣评论说,只会画照片的有什么才华,我却并不觉得如此。能够在照片上日复一日的反复观摩,并最终呈现出加入了自我创造的作品(例如最后展示的她趴在Karlbertil身上那副),画家本人也完成了一场自我思索。你再仔细看,甚至还能看出在这幅画面中,除了原本KB的女友被画家自画像取代,KB本身的脸庞也被弱化,更强调的其实是画家本人的动态。也在侧面说明了她,在这段关系中,一直是积极探索的一方。

开头就点出了被盗两幅重要画作的新闻,甚至还公布了影像片段。没想到几十颗钉子的画框就这么被轻松卸下,画布被当地毯似的卷幅带走。也许也能说明,Karlbertil确实有木匠手艺。

一般的艺术家应该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如此“收藏者”。出于好奇盗画动机,逐渐开始了解盗画者的人生。

与其说她是在试图了解他的人生,不如说她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在给自己接下来的创作寻找灵感。即使她为他画肖像,送他巨幅画作,用不多的钱选择先为他买午餐,常常看他,关心他,也可以在他入狱后失联半年。“我并不意外”,Karlbertil说。

我想我也如此,因为大概理解,Barbora的系列行为,可能不是从“救助者”角度出发,倘若是,那是事无巨细的关系和无所不在的为他人着想的行为。B的行为,更像是一个调研者,你可以看得到,她有自己清晰的路线,在对方需要情感支持的时候,依旧可以选择不回电,而是去追寻另一种失踪作品“天鹅之歌”的盗取者米歇尔的线索。

画画拯救了她,画画也是她唯一需要支撑自己走下去的东西。其余皆是来往路上的“相遇”。无论是跟两位盗画者的不同接触,还是一直离不开的家暴EX,看着看着,觉得盗画者成了成就画家,完善画家创作的一个她在艺术之路上会遇到的媒介。

讽刺的是,你的掷地有声,艺术创作的一个关键点,对于促使时间过程的另一方,只是嗨了后不经意决定。

好歹最后两人皆得偿所愿。Barbora有了新的画展,Karlbertil出狱,开始学习成为护士,继续木匠手艺,有了新的副校长女友,住在俯瞰奥斯陆河川的公寓,还买了新的哈雷摩托。“她并不关心我曾经是个小轮自行车亚军,也不关系我曾经是全国最好的传统木匠手艺人“,Karlbertil提到过这点,也无形中印证了本文主题,Barbora了解KB,只是“用他的阴暗面,成为自己的创作灵感“。

这个故事还真是视角独特,发展独特,却又十分能被理解的纪录片。

 6 ) 欧洲国家福利背景下发生的故事

电影的叙述方式三段式:画家、贼、画家与贼。如果没有一开始法庭上画家提出来的要求—让贼当模特,也就没有了后面的故事,这也只有在挪威这样欧洲国家的福利背景下才会有的。还有贼在监狱里的生活竟然那么“舒适”,完全是咱们的“小康生活”嘛,这样的环境对未来才会有更深入的思考,还是社会福利便利下的产物

 短评

如果你懂我的艺术,我能看见你的灵魂,那么我们就可以相爱。。2020.9.23 看过 剧情片手法拍纪录片,导演功力了得,两位主角人格很独立,片子结构精彩,镜头很稳,选题绝妙。年度最佳。

7分钟前
  • 龟兹人
  • 力荐

看完后两天我又重新看了一遍当事人以及其他媒体眼中的事件经过。纪录片的“真”让你相信假如爱有天意,而它的“假”也在于剔除了繁杂的细节只为了讲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9分钟前
  • 劉咳暝
  • 推荐

容错度高社会,即便吸毒,车祸残疾,几度入狱,但还是能重新开始学护理,当木工,和女校长谈恋爱,住湖景apt。

13分钟前
  • St. grave
  • 推荐

编剧不太行的时侯,纪录片就更加好看了。

14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构思非常巧妙。画家拯救了小偷,小偷却变成了她的救赎。小偷手上的疤痕,被画家视为是耶稣受难的刀痕。在挪威当艺术家不如当罪犯过得舒服。人在江湖,不如在风景如画的监狱过得自在。挪威这地方,连小偷、毒贩子都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

19分钟前
  • 澳洲文化野人
  • 力荐

@ 澳門國際紀錄片電影節MOIDF|一想到摄影机全程在场就感到恶心。不过小偷可太好代了!!!想起一堆北欧人渣,个个都合适

23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看过留脚印~

2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有关黑暗和治愈的故事,被深深打动,画家和偷画贼之间的奇妙际遇,并由此产生了美妙的艺术联结。这段特殊的关系来源于共同的创伤经历,他们都是曾被mistreat的人,因此能够为彼此舔舐伤口。Bertil在第一次看到Barbora画笔下的自己时痛哭,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被认真“看见”。终于被寻回的《天鹅颂》就像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从未走远,也需要被正视和铭记,疗愈的最初总是痛苦,因为要直面最糟的自己,熬过去了就是另一番景象,最后一幕很妙,相依偎的两个人超越肉体,达到了灵魂的契合。另外还想感叹的是挪威社会制度的完备,监狱装修得像单人宿舍,有人定期心理辅导,出狱后年近四十的Bertil还是能有机会学习从头开始,还能弥补一切,好的制度应当展现出这样的容错度,这个世界才有可能渐渐向亮处走。

32分钟前
  • uncannyblue
  • 力荐

不知道是不是被各路好评搞得期望值太高,看完是有一点小小失望的。片子有意思在于导演的剪辑手法,完全是故事片的路子,而且非常难得是导演跟拍了当事人好几年,于是有了这么一个有些匪夷所思、但又让人有所思的故事。但是也许是离我的生活和理解太远了,我是没办法代入进这种关系中去。如果你真的觉得他们是心灵相通的密友,又很难解释小偷从入狱后就始终联系不上画家了。也许真的只有当事人心里才清楚吧。然后最后一个镜头确实很震撼。

35分钟前
  • zykmilan
  • 还行

小偷看到画家给他画的肖像时,突然暴哭。不造为啥,我比他还先哭。不造为啥,那一刻,i totally understand him. understand them.

36分钟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当际遇的巧合性成为艺术创作的必然,你都无暇计较失主与小偷磁力般的精神吸引,而是感叹当两个人成为主体和受体时,他们的很多可能早就被社会偷走。超出纪录片体裁,离奇又美好的心灵依附。

37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圣丹斯的Creative storytelling奖,的确。。。通篇是剧情片的手法剪辑,一部部进阶,一层层解释,高潮迭起。这故事剧情片编出来会觉得太假,只因它的确是纪录片而让人信服。一位女画家两幅特别阴郁的画被两个嗑药青年从画廊偷去,不久便被抓住,画家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偷,“因为觉得好看”。后来画家开始画这个小偷,片子是两人的友谊故事,而后发生的事充满了戏剧性。——当时看完觉得太牛B了,心情激动。可后来又无处安放。——另外,映后谈嘉宾是“小偷”,让我有点无法直视。为什么纪录片的映后谈要请片中人物呢?感觉就像是刚偷窥了某人的性爱录像,然后马上见到了真人,还要侃侃而谈。

39分钟前
  • 力荐

太传奇了。画家与贼,一个爱与被爱,帮助与被帮助互相切换的故事。当贼看到画家为她画的第一幅画时,哭泣了很久,第一次感觉到被爱被珍惜,冰山融化了。而当看到给他画的第二幅画的时候,却是微笑。他喜欢朋友赠送他的礼物。最后的神结尾。看完这部纪录片,开心了一整天。#HIIFF20 开心

41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2022-06-10经过剪辑的生活过于美好,甚至可以忽略某些尴尬的细节。而美好有时正是因这些被剪裁过的尴尬而决堤。生活永远会继续下去,无论发生了什么。

46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挪威的监狱看起来真的很舒适

49分钟前
  • 叶底藏花
  • 推荐

感觉这种事情在北欧发生就很正常,画家和贼相互了解对方,甚至交心程度要超过各自的伴侣,影片最后一幕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

52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人跟人交好的机缘真是千奇百怪地可爱。沉迷过死亡、承受过暴力的画家,竟然能在小偷身上看到一朵赤子般的灵魂,这灵魂是单开给她看的,别人谁也触摸不到那些昏黑断片之前曾经明媚的天地。人生真的很奇妙,谁知道一条条岔路交缠,会把自己绕入怎样的状态里。画作太有感染力了,更有感染力的,是画家与模特。前半段比后半段精彩。

54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最后一幕有点意思。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友谊是最伟大的救赎。她不是画家,他也不是小偷,他们是人生路上两个玩童,用赤子之心洗刷彼此的阴暗。最后一个镜头太美妙了,居然让人联想到“情迷画色”~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期待值太高了,反而不觉得惊艳。一开始起得特别好,过半之后有点泄气,渐渐地就进不去故事里了。纪录片把旁枝末节剪掉,串联了一个关于友谊、关于爱的故事,但我越来越对这种剪辑感到不适,人性是复杂的,人生总有许多意外,努力把纷杂的林林总总编织成一个完整流畅、有起承转合的故事,总觉得哪里不大对劲。

1小时前
  • toska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