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剧目前在2021年的新剧中排名较高,在俄罗斯的豆瓣中分数较高,编剧是一位知名作家,因此剧中的对话都写得较好。
男一是搞APP,但生意受阻,又得了脑瘤,与是他想找一个类似教堂的追求神迹,以便起死回升,但他出生在苏联时代,其实并不信教。他在推特上发贴,召集同行者,与是就集结了五个人,一共两男三女,这五个人并不互相熟悉,但都有各自的问题。
男一本身是个绝望的病人,于是一路上各种作死,一会裸体,一会跳进河里,一会哭泣。
男二:工作受阻,被上司训斥,他看起来是个花花公子,对遇见的每个女孩都想勾引,但实际上在记者工作中面临道德观上的挣扎,很多人认为他的人设才是真的男主的人设,因为更有积极意义。
女一,姐姐刚去世,还是清纯的女孩,只怀念姐姐,是个虔诚的信仰者,想到一个教堂进行祈祷,她不会和人随便发生关系,但有对遇到的每个男人有种诱惑的感觉,她与男一初始时候有好感,不久又主动吻了男二,她一反面认为没有爱情是没有意义的,一反面又出在挣扎当中,不过她主要的心事还是找到姐姐。
女二,困在感情中,刚从一段混乱的感情中走出来,有药物依赖,曾想自杀,比较随性,有时又露出人性的一面。
女三被家庭逼婚,在反抗中失手打死了自己的爱人,正在亡命天涯。
这几个坐着硬皮火车到了寺庙附近下了车,司机找到他们五个人之后,一行上在路上遭到了车祸,醒来了之后,发现司机不见了,五个人最后到了一个破败的小村之后,一个老太太接待了他们,把他们五个人安置在同一个屋子里,男孩睡在地上,女孩睡在沙发床上。
第一天晚上:女二,就是一上车就跟男二啪啪,并且一直想自杀的人在第二天早晨一起来时就不见了,大家赶紧去找,在林子里就遇到了很多怪事。看到一些墓碑一样的东西,掉进大坑,看到奇怪的场景,遇到奇怪的人等。遇到墓碑的时候,男一拍了一张墓碑的照片,回到旅馆之后,发现这个人正是房东的老公,并且正在桌边吃饭,他就问,我看见你的墓碑了,你不是死了吗?老人淡定的回答:可能是你死了啊?
第一个女孩失踪后,他们经常遇到一个老年的女人,这个女人带着失踪女孩的围巾,似乎在暗示那个女孩一夜变老了,并且还得了精神疾病?不幸的时,她有一个特别时尚的女儿,经常穿得很少,或不穿衣服出现在房间和户外,而那个第一天在火车上去失踪女孩啪啪的人,一不小心爱上了这个女孩!
经历种种怪事之后,大家纷纷想离开这个村子,却发现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去了,有的失踪,有的被绑架,有的被女人诱惑,女二还遇到了姐姐而不想离开村子了。
电视剧在一开始就对同义次车祸有两次不同的描写,第一次,他们醒来发现司机不见了,第二次,他们并没有醒来,而是全部被撞死了---所以究竟那次是真的?
其它几个角色的代表性:
首先他们困在的这个地区,没有互联网,手机不通,与外界不能联系,水质污染,天空中经常出现一种红色的气体, 这个地方的人都是老人,有很多是死人,每天的生活没有任何变化,未来也没有任何希望,人们只是困在这里,不想离开,因为这里有退休金,这个地方的设定暗未明显,是那些大城市,或是每一个自己觉得我们经常会被困住的地方,我们自己认为一无是处,但又逃脱无门,这个地方也有一个主人,他是一个恶人,警察和牧师都是他给钱收买的,他自己也在不停的杀人。
聊聊德米特里笔下的“俄罗斯生活百科全书”,或曰现代生活的黑色乌托邦寓言。
“到那日我必拯救你,你必不至交在你所怕的人手中。”(耶利米书39:17)
前天一口气看完了kinopoisk平台前几个月新出的七集迷你剧Топи(《托皮村》),观剧体验非常好,感觉这部剧是目前我看过的2021年的新电视剧中最耐看且最时髦的一部(上一部有过类似观感的时髦剧是2020年出的邦达尔丘克执导的电视剧Псих(《精神病患》))。所谓耐看,指的是虽然集数不多但短小精悍,且细节繁多,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之后同时给人恍然大悟又云里雾里的双重感受,看完甚至想要二刷。
电视剧《托皮村》改编自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同名小说(他同时也在这部剧中担纲编剧)。格鲁霍夫斯基——有名的《地铁2033》系列游戏的原著作者,也是克里姆·施翩科执导的电影Текст(《短信》)的原著作者、媒体宣传中所谓的“文学界的摇滚明星”。是否当得起这个名头暂且自由心证,但格鲁霍夫斯基确实算得上当代俄罗斯文坛的热门作家。这部《托皮村》据说是他十年磨一剑的项目,此前一直有付诸荧幕的打算但一直没能成功找到合适的平台,这回终于以kinopoisk流媒体平台原创剧的形式得以实现。相较于传统的电视台播剧,网络流媒体平台形式是近年来不少小众好剧得以问世的优选渠道,网络平台的审核相对来说更为包容,因此可选题材也更为多样。根据格鲁霍夫斯基在访谈中给出的说法,他希望能以最大限度的创作自由来呈现这样一部略显怪异的电视剧。这部剧在俄网民众给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故弄玄虚也有说是2021最酷的电视剧之一,总之比较挑受众,属于小众类型剧。
似乎很难对《托皮村》做出单一且确切的分类,这部色调幽深的神秘主义题材的电视剧有点惊悚,有点恐怖,怪诞又暗黑,充满戏剧性,有暴力也有大胆的场景,超现实主义风格里还勾兑了点冷酷的黑色幽默。看的时候会感觉一会像是《双峰镇》,一会像是《仲夏夜惊魂》,甚至还有巴拉巴诺夫和索罗金的影子像幽魂一样呼啸而过。海报上的简介是这样写的:“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的神秘主义乌托邦。”剧名Топи有沼泽的意思,同时也与乌托邦一词形近。而剧中的Топи指的是一个虚构的、叫托皮的村子。托皮村。一切的开始。
剧情其实不算复杂,乍看像是在讲主角一行五人离开首都莫斯科前往阿尔汉格尔斯科区的托皮村的冒险故事。
年轻有为的丹尼斯是应用程序TrueTalk的创始人,这是一款可以根据人的面部表情来测谎的大热app,丹尼斯患了脑癌,药石无医陷入了自暴自弃的沮丧,妈妈打电话来反复催促他要去教堂试一试,“你只是需要一个奇迹”,但丹尼斯本人却自称是一个后苏联时代的无神论者,因此他与母亲在电话中因无法达成一致而发生争执。
麦克斯是一名看起来有点理想主义的媒体记者,正在面临被主编解雇的危险,而扭转现状的唯一机会就是他接到的最新任务——奉主编之命去暗访丹尼斯可能存在的污点作为爆料的证据。
畏惧衰老的卡佳有药物滥用的习惯,在婚礼前夕接到电话得知自己被准新郎抛弃,再次陷入了吞服大量药片的恶性循环。
车臣女子艾丽娅被迫与自己不爱的暴虐男人结婚,为了躲避未婚夫她藏身于情人家中,但行踪败露被未婚夫追上门来,混乱争执中艾丽娅本想开枪打死未婚夫但却失手误杀了自己的情人,慌忙逃离了现场。
沉默乖顺的索尼娅来自一个传统的东正教家庭,姐姐因为出车祸意外去世,父亲开车带她去参加葬礼的路上她再次和严厉且固执的父亲陷入争执,干脆下车头也不回地走掉,渴望借机逃离氛围压抑的原生家庭。
丹尼斯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托皮村修道院的宣传广告,上面说这个修道院有着神奇的力量,可以实现奇迹,去参观的唯一条件是需要带上另外三个人同行。于是丹尼斯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招募旅伴的消息,很快麦克斯、卡佳、索尼娅回复了他,四人一道登上驶向托皮村的火车,开车前一刻同样看到招募消息的艾丽娅也跳上了火车,就这样五个素不相识又各怀心思的陌生人结伴前往陌生的目的地。
下了火车之后,一个当地司机开车来接他们,但路上却出了车祸。事情从这一刻起开始变得诡异。本来以为死定了的五个人毫发无伤醒来,而开车的司机却不见了。他们试图继续上路但车却陷进了泥地里,卡佳拦下了一辆过路的卡车,这辆卡车上载着棺材,靠着这辆车的司机引路几人终于到达了托皮村,发现这个村子荒芜诡异,和网站宣传页上的优美风光大相径庭,而那个所谓的修道院也空无一人,看上去早已荒废。几人又回到了村子里,借宿在一位自称是纽拉婆婆的老人的家中,纽拉婆婆自称和腿脚不便的丈夫一块生活在这里。接下来怪事就开始接连不断地发生,停电过后卡佳突然失踪,卡佳戴着的黄色丝巾不知怎的被戴在了一个疯疯癫癫的年老色衰的当地妇女的脖子上;主角一行人分头搜救,遇上了看起来正邪难辨还收受贿赂的警察加入搜救行动,然后又在森林里撞到了被斩首之后挂在树上的血淋淋狗头和神秘的林地小屋与看守人;记者麦克斯遇到了美貌而冷漠的当地女孩并立刻被她迷住,提出要带她一块去大城市莫斯科,但女孩却以自己还要照顾痴傻母亲为由拒绝了他的诱惑邀请;索尼娅跟着纽拉婆婆前往修道院,半信半疑地祷告之后竟发现奇迹发生,自己车祸去世的姐姐死而复生;被头痛折磨的丹尼斯在恍惚中明明看到了修道院的神父上吊自杀,但跟着索尼娅再来时神父却好端端地出来迎接他们;紧接着艾丽娅也突然失踪,丹尼斯途经一片墓地,看到了纽拉婆婆丈夫的墓碑,回到房中,纽拉婆婆的丈夫就坐在桌边吃饭,状似与活人无异,而等到丹尼斯和麦克斯趁纽拉婆婆出门再去卧室查看时,却发现卧室空无一人,只有一只笼子里的鹦鹉在学着老爷子的声音咳嗽吵嚷……
剧情发展看起来像是个俗套的禁闭岛恐怖故事,但胜在气氛掌控得相当巧妙,增一分太过,减一分失真,节奏刚好拿捏在让人捏一把冷汗又忍不住跟着继续往下看的程度。
“不管你往哪里走,往北还是向南,永远都会回到这个该死的托皮村来。”
选角很成功,主角全员的气质都和这个故事很适配,麦克斯吊儿郎当,卡佳风情招摇,索尼娅天真圣洁,艾丽娅紧张且神经质,丹尼斯苍白阴郁又绝望恍惚,像一缕游荡的孤魂,仿佛随时都会被吹散。
天上飘着的怪异的粉色云团、洞窟连着洞窟的深不可测的荒凉修道院、不知从何而来的水流顺着圣像画不断地淌下来像是神在悲哀地流泪、神父在晚上吊死自己又在晨间死而复活周而复始……不知不觉中,托皮村——或者说“沼泽”作为一个隐喻符号开始膨胀,开始勃发,像一个呼之欲出的秘密一样笼罩在这个神秘的村子里,让观众随着主角一样泥足深陷。“我已习惯死亡”,格鲁霍夫斯基小说风格在语言设计上的巧妙此时也逐一凸显,所谓诗学小说抑或台词散文或许真的不算宣传过誉,至少许多台词听起来都暗含深意又充满缥缈虚无的悚然美感,和整部剧那种墨绿深潭一样的幽深氛围遥相呼应。
在故事的最后,这片村庄的“主人”终于现身,正是当初那个突然失踪的司机。他沉迷钓鱼,普通的蚯蚓已经不再能满足他的需求,他声称在动物头颅中存在比蚯蚓更令鱼儿上瘾的物质,所以他砍下猎犬血淋淋的头颅,也砍下为他效力时对他不忠的村民的头颅。神父收受他给的钱财,帮他掩盖罪行。这个人看起来是个疯狂的连环杀人犯,但同时好像真的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实现人们的愿望,他治好了意志软弱的丹尼斯的病痛,癌症似乎真的消失了,作为交换他叫丹尼斯砍下艾丽娅的头颅作为投名状,授予丹尼斯圆桌骑士的身份,又叫他把其他几人骗过来任自己驱使……而麦克斯暗自开展调查后却发现,这个村子的旁边有一个秘密的火箭基地,这片土地受到严重的化工污染,所有所谓的奇迹都不过是引用了污染后的水源而产生的集体幻觉。除了这一层真相被层层剥开之外,叙述的诚实性在这部剧中将反复被质疑。主角们看似死里逃生,但实际上却好像已经死了。死在第一集,死在一切发生之前。死在那场车祸里。这是一个庄周梦蝶一样的恐怖故事,只要细心查看就能发现诸多细节。各种奇怪的、超现实的、反常规的细节在这个空间里被扭曲成悖论,比如突然出现的起火的轮胎向前滚去;比如烟盒中蠕动的蛆虫;比如丹尼斯质问纽拉婆婆的丈夫说看到了他的墓碑他应该已经死了却被老人反问了一句“如果是你已经死了呢”,然后他在低头一看手机上拍到的墓碑照片,照片变成了他们五个人的样子;比如开头帮他们到达村子的那个载着棺材的卡车司机就像是摆渡人;再比如被困在窗户两层玻璃之间跳不出去的鸟就像是一种象征人的魂灵被困在阴阳两界的隐喻;还有水,无处不在的水,从修道院的水管里流出,顺着圣像画的木板滴下,水——是古往今来各种神秘主义故事里一种再明显不过的媒介。
不知怎的想起王小波来,想起他写白骨骷髅舅舅情人与绿色的爱,也是一种类似的、像深渊水潭一样的可怖的美学。再向深处探看,仿佛可以嗅到骗局的锈味与致幻剂的甘甜。这部剧的迷人之处也正在于此,它的主题看起来明显且单一,但又因为一个又一个符号与秘密而变得庞杂而玄虚。主线也变得若隐若现,怎样理解的权力此时就从诡诈的讲故事的叙述者那里全权交在了观众的手上。这种让渡是危险而大胆的,危险之处在于这张试卷注定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越是渴望弄懂就越是掉进叙事的陷阱里,四方上下好像都是一重又一重的骗局;而大胆又大胆在这种放任是一种双向信任,是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达成的默契。
先来看最明显的宗教线,剧里有不少经典宗教符号,比如丹尼斯绞着手穿着豹纹大衣坐在草丛中的那个镜头,显然就是在致敬米哈伊尔·弗鲁贝尔的名画《恶魔》,而最后那场长桌筵席,显然就是在暗示最后的晚餐中犹大的背叛。主角们各怀心事去寻找神迹,初看这个故事好像很明显在讲信者得救的质朴宗教母题。索尼娅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她质问上帝为何要带走无辜的姐姐的生命,而纽拉婆婆让索尼娅对着圣象祷告,“只要你求取,你就会得到。”半信半疑的索尼娅祷告之后,车祸中丧生的姐姐真的回到了她的身边。这个以实现奇迹而著称的修道院好像真的很灵验。主角一行五人来此,不管承认与否,也确实都带了私心,丹尼斯想治好癌症,麦克斯想完成采访找到新闻热点,艾丽娅想逃离暴虐的未婚夫同时也逃避自己过失杀人的事实,卡佳想治愈情伤寻找真爱,索尼娅想逃离父亲也想唤回姐姐向她道歉的同时讲出自己隐秘的而背德的愧疚。而没有信仰的丹尼斯和自小耳熟目染虔诚笃信的索尼娅的相处几乎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与索尼娅相互救赎的现代翻版。但宗教在这个故事里其实只不过又是纷繁复杂的象征符号之一,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试炼把戏。与其说像《罪与罚》倒不如说更像是《大师和玛格丽特》里魔王沃兰德那句经典的教诲:“记住,任何时候您也不要请求任何东西!任何时候,任何东西也不要请求!尤其不要向那些比您更强有力的人物请求,他们会向您提供的,他们自己会给予您一切的。”这部剧中所展现的甚至不是神恩,而是神罚。所谓的神迹似乎也并非完美无瑕,因为“奇迹”而复生的索尼娅的姐姐过于虚弱,甚至无法走出修道院门外,只能在修道院范围之内行动,比起馈赠,她愤怒地指出这更像是一种囚禁;畏惧衰老的卡佳成日渴望找到真爱,却在托皮村失去了神志,变成了鸡皮鹤发的老妪;试图逃避意外杀人罪责的艾丽娅到头来却丢掉了头颅;试图治好癌症的丹尼斯屈从于“主人”的命令帮他诱导其他人任“主人”驱使,同时也让双手沾上了无辜者的鲜血;而记者麦克斯则沉溺于和当地神秘女孩(实际上在现实里美丽的女儿和疯癫丑陋的母亲身份对调)长相厮守的幻觉永远地留在了村子里;连唯一没有喝过污染水源的那位警察最终也屈服于“神迹”的诱惑,选择了讨一口水喝,等他喝过水后,他早已死去的小儿子正坐在副驾驶上乖巧地看着他。这个故事展现出一线希望,然后又展现出一种宿命般的败落,一种注定失败的尝试。看似在讲追寻信仰,实际上却在讲信仰的溃败与希望的破灭。索尼娅起死回生的姐姐本应该作为神迹的享有者而感谢神恩,她却在圣像画前嗤笑着喊出了一句台词“上帝已死”。无神论者丹尼斯与笃信者索尼娅的分歧讲述了死亡迫近的恐惧茫然与挣扎求生的不甘心,也讲信与不信两难的境地与可怖人性的幽微洞见。
关于这部剧中的神学思考与生死思辨或许可以从主创的态度中可以窥见一斑。有篇采访中记者提问格鲁霍夫斯基和《托皮村》项目总监弗拉基米尔·米尔佐耶夫,说主人公们为了逃避内心躲到了深山的修道院里,愧疚与良知是宗教的基石之一,那么是否可以把自我厌恶称为一种良性感知?
格鲁霍夫斯基回答,愧疚和良知是宗教控制一个人迫使他改变行为的主要支柱之一。但人们被吸引到上帝那里是为了别的东西:为了接受,为了宽恕,为了得到安慰,为了在虚荣的生活中获得意义。人们可能不接受自己,这很正常;但当一个人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狂热地爱着自己,原谅自己的一切,这就危险得多了。
米尔佐耶夫表示,这种复杂、痛苦的状况被称为 "危机"。问题是,没有危机,就不会有发展,就没有一个人的有意识地进化。我们的诞生就是一场危机。而死亡也是如此。
记者又问道,对于那些发现自己处于无望境地的俄罗斯人来说,宗教一直是一种救赎——通过谦卑的方式,它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让人能够活过难民营和战争。但现在“谦虚的艺术”却越来越被认为是许多社会弊病的症结。对你们来说,神学更多的是与改造这个世界的愿景有关——还是说它带有更多的宗教含义?
格鲁霍夫斯基回答,我对上帝不感兴趣,而是对找寻上帝这种行为感兴趣。那些当年烧毁教堂的人的后辈是如何重建又是为什么要重建教堂的呢?为什么世上没有上帝人类就会觉得不舒服?为什么人们拒绝接受上帝并不存在的证据?为什么没有上帝,人的内心就会出现空虚?为什么填补这种空虚就能让他避免陷入内心的煎熬?如何能控制人类的这种能力?在我们对追寻意义、对目的的渴望的帮助下,是谁又是如何支配我们的?政治家、教会领袖们是否相信着某种事物?他们又是为什么需要上帝?他们如何为自己辩解?神迹能证明上帝的存在吗?神迹的无迹可寻是否证明了相反的情况?而一个俄罗斯人打算等多久才会出现奇迹呢?这就是有趣之处。
米尔佐耶夫则回答说,俄罗斯社会奇妙的适应性起着双重作用:它既帮助人们在非常态情况下得以生存,又导致了制度的革命性崩溃。如何走出这个历史怪圈,我没有答案。但具体谈到基督教的话,我想提醒宗教徒:基督教是一种付诸于行的宗教。围坐炉边,等待事情以某种方式变好,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
再来看看隐喻支线,这部剧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可能就是各种隐喻符号,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河流的神话传统,羔羊与公鸡的献祭习俗、携带同行者作为祭品换取骑士席位(或者说典型的传统神话故事里的伥鬼)、躲在柜子里死而复生的人、童年与老年的失真对调、母女互换身体的女巫故事与生死镜像的反转、阴阳两界摆渡人的名字,托皮村与乌托邦的联结……很多文字游戏和台词的设计都很有意思。托皮村就是一片无法脱身的沼泽,泥泞、恐怖,越是挣扎就越是深陷其中,而水草虬结的泥水里映出的模模糊糊的影子就像是所有隐秘肮脏的欲望暗相勾连。这部剧里构建出了非常真实的俄罗斯破败乡村的景象,杂草重生,又仿佛隐藏着什么更深的未知真相。格鲁霍夫斯基在采访中提到,“人们不应该把我们电影中的托皮村视为字面意思上的俄罗斯乡村或者是扎姆卡基耶(*注:莫斯科外环区)的一部分。它是潜意识深处的腹地。就我个人而言,《托皮村》中所描绘的俄罗斯乡村,是我度过了童年和一大部分青少年时期的世界。我的母亲来自科斯特罗马区的一个小镇,我所有的假期都住在那里,上学前我被送到那里住了半年,那里的样子完全就是这样的:一个小木屋,一口水井,一个俄式炉子,谷仓里的茅房,无尽的菜畦、森林与河流。但是当时在那个世界里围绕着我的几乎所有成年人现在都已经过世了,我只能在梦中再看到他们。而对我来说,这个世界,俄罗斯乡村的世界,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死后的世界,一个魔幻现实主义和无意识的世界。”
托皮村就像是一种阴阳两界的模糊过渡带,时间空间在这里凝固,又在幻觉和现实之中来回游移。究竟是主角们的真实体验还是垂死之人的怪诞谵妄,就像是《盗梦空间》片尾飞转的陀螺一样,继续旋转还是停止可能永远没有确切的答案。这种晦暗不明的属性也是乌托邦隐喻的共性,人们向往乌托邦,但又畏惧乌托邦。人们迫切想要实现欲望,但又不得不为之付出代价。与此同时对这个环形封闭的圈子的阐释是相当开放的,观众可以随时加入不同的解释,比如说这里与莫斯科所代表的典型城市生活形成对照,可以视作对当代青年人逃避现代生活的讽刺隐喻,而主角一行五人可以看作是80、90后或者说千禧一代的茫然年轻人的代表,他们对伤痛敏感又情感疲乏,既怯懦又冷漠,行为冲动激进但又无法承担失败的代价,这些注定败北的年轻人们失去了父辈们那样坚定的精神依托,却没有放弃逃离的渴求与挣脱的愿想,很难抵抗惯性逃避的诱惑。这种复杂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记者麦克斯与当地那个神秘女孩阿丽娜的对话中,麦克斯反复地提出近似诱惑的邀请,对她说跟我走吧我带你去莫斯科,带你去见识酒吧俱乐部和一切新奇刺激的事物,阿丽娜却说可莫斯科能给我什么呢,我留在这里还能靠着母亲的退休金过活,一旦我带着痴呆的精神失常的母亲随你去了莫斯科,你玩弄我过后就会抛弃我,到时候我又该怎么办呢。在阿丽娜的视角下,破败的托皮村反倒成为了安稳的庇护所,不失为一种相对可靠的乌托邦。但随着主角们调查的深入,这个闭环里同样存在着威权与压迫,支配与奴役,甚至同时处于一种悖论式的矛盾恐怖状态——在虚假的美梦中活着,同时又已经在残酷的现实中死去。格鲁霍夫斯基非常擅写对以莫斯科为代表的大城市生活的辛辣讽刺,在他的小说《短信》中就已经很好地展现出这种人的异化与城市的冷漠疏离的精妙描写,在《托皮村》的结尾,格鲁霍夫斯基作为作者甚至出现在了这个自己创造的故事里客串了一个配角,与一村民一同坐在修道院的长桌一侧,冷漠地享受着最后晚餐一样的饕餮盛宴。此外看到《托皮村》里的这种对城市的描绘时,我总是联想起卡巴科夫在《星火》杂志专栏上的一系列以莫斯科生活为主旨的短小精悍的杂文,那种审视的态度和讽刺又真实的笔触无疑是十分相似的。
此外社会政治议题也是剧情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隐喻在这部剧中无处不在,金钱解决一切的万能手段、药石无医的疾病是脑癌、名为“自由”的报社专栏、被焚烧的双头鹰骨架、发生在修道院里的贿赂、地方警察的越权与专横、“警察不是慈善组织,我也是要养家糊口的”、挖空的圣经变成了存放赃物的盒子、当局向app制作者丹尼斯不断施压要求他共享用户数据、TrueTalk测谎程序、麦克斯作为记者的职业底线与良知挣扎、媒体的谎言与印在报纸上白纸黑字的欺瞒、“主人”对托皮村的全权威压与独断专行、铁丝网和古怪的营地……车臣女子艾丽娅遇到的老兵讲述的可怕的战争经历与战争后遗症、“战争永远都在持续”以及艾丽娅惨遭斩首的残酷结局、甚至这个神秘主义超现实题材的故事最后也不可避免地以政治谜底来收束,“主人”讲明了真相,火箭基地和托皮村计划实际上已经得到当局的许可,麦克斯的报社也会被高价收购。整部剧依旧还是格鲁霍夫斯基惯写的典型风格,压抑而绝望,有些问题被开膛破肚现出血淋淋的现实基底但又永远无解。唯一稍显人性光亮的剧情是在故事的最后,全程意志最软弱也最绝望的病人丹尼斯接到了母亲的电话选择与母亲和解,放弃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生还的奇迹,选择与索尼娅巧妙配合捅死了反派“主人”,开着车冲进湖里与他同归于尽。丹尼斯真的像麦克斯嘲讽他时说的那样,成为了一名“堂吉诃德”式的悲剧英雄。而看似最有正义感的记者麦克斯反而屈从于金钱与名利的诱惑被收买,在直播开启的那一刻听取了“主人”的命令,选择绝口不提真相,将自己见证的一切罪恶永久埋藏。
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隐隐绰绰交错缠绕的支线,这部剧的一大亮点就是配乐与镜头。配乐非常惊艳,主题曲OST的歌词基本暗合了整个故事,电音夹杂类似说唱的风格与诡谲的曲调很轻易地契合了整部剧的悬疑氛围使得整部剧加分不少。一些镜头的打光与构图设计也非常好看,有一种迷幻又阴郁的迷人气质。
究竟是选择溺毙于致幻剂提供的虚假美梦,还是选择直面残酷的现实,想必每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又或者就像歌词里唱的那样:
/我才没有溺水/
/我沿着海底行走/
(*除首图海报来源网络外其他配图均为自截自调)
好看
想追剧
?。。
在哪看?
焚膏继晷
新青年活在人类世的寓言,怪诞,任性,致幻,不可预测还有点恶搞,谁想导演已经年过六旬,编剧也奔五。这是生你养你的地方,你基本会与她的悲痛和罪孽同生死共幻灭。
8.5/10 幻觉与欲望,恐惧与无力,极致压迫的神秘主义。结尾不往政治转会更好。
这部真的好绚丽,你俄把神秘主义玩得相当花。每一集一到两次的长镜头与配乐都结合非常完美,看出了一部分宗教隐喻,很不错很精彩。以前从来没在英语作品里看过这种风格的,俄式冷峻狠狠感受到了!结尾太厉害了,警长、马克西姆,还有衔尾的火车,爱得没办法。唯一的缺点是剧情节奏还是慢了点,但给铺设周围环境留出了更多空间。
就是想看
当代俄罗斯的现实隐喻,人们活在幻觉中不能自拔。
看都看不到
不适应这种剧情,超出悬疑剧情片太多。
非常精彩一口气看完了七集。音乐和氛围太棒了两星全给音乐。神秘主题下的残酷故事,有关应许与奇迹的虚假乌托邦。全员选角都很棒,丹尼斯和索妮娅完全就是罪与罚里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和索妮娅。除了陀之外还让人想起大师和玛格丽特里那句著名的台词。“记住,任何时候您也不要请求任何东西!任何时候,任何东西也不要请求!尤其不要向那些比您更强有力的人物请求。他们会向您提供的,他们自己会给予您一切的。”唯一有点可惜的是最后一集主题从神秘学转向了政治收尾有点潦草不过瑕不掩瑜。
装神弄鬼,故弄玄虚
木的话
人总是想逃离眼前的麻烦,但永远逃不脱内心的欲望和无奈的现实,永远。
好看!
压制完成,溜了~
这是《大师与玛格丽特》和《罪与罚》交媾,诞下的当代之子,艺术高度令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