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

HD

主演:罗伯特·布莱克,斯科特·威尔森,约翰·福赛思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冷血 剧照 NO.1冷血 剧照 NO.2冷血 剧照 NO.3冷血 剧照 NO.4冷血 剧照 NO.5冷血 剧照 NO.6冷血 剧照 NO.13冷血 剧照 NO.14冷血 剧照 NO.15冷血 剧照 NO.16冷血 剧照 NO.17冷血 剧照 NO.18冷血 剧照 NO.19冷血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个镜头

       一个绝佳镜头:在电影2小时8分37秒,快结束的时候,在电影时间凌晨的大雨之夜的囚牢里,在杀人犯在即将送入死角被绞死的时候,窗户上雨水的投影滑下他的眼角成了泪水流淌在他向牧师告解的过往美好希望破灭的诉说中,归于绝望后片刻的从容和宁静。
       这是一部渐入佳境的电影,冷峻透着尖刻,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人很难干下两个人犯下的罪行。
       这是一个会残忍杀死友善的陌生人的心智健全的人。
       这是一个可怕的必然,开始了就得有个结果。
       这是一个选择杀死他人逃避荒谬的故事。
       这里恻隐之心迷失在缺失家的痛苦中。
       很重要一点,关于教育,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所知,我想说父母请爱你们的孩子,善待他们。家甚至可以说是杜绝一个人不危害他人唯一的堡垒。
       我还是支持死刑,死会让人更远离伤害,死亡的威慑力还是最大的。圣经说得对,那个让人流血的也该自己流血。
       我也支持合法持有枪支。我可不想自己家他人想进就进。我可不想做沉默的羔羊。
       六条人命,三个无可挽救的家庭。正如杀人犯所说,在一切都太迟了之前就此打住。
       悲剧是什么,人无可避免得卷入毁灭美好的漩涡中。
       我想起了加缪,人可以自由,但人更应该正义得活着,去反抗发生在自身上的荒谬,反抗该死的瘸腿和贫穷。
       最后,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描述了人普遍的困境和可悲的挣扎。真实又冷静。

 2 ) 【378】《冷血》——鲸鱼推荐872部好电影

《冷血》 In Cold Blood 年代:1967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 / 主演:罗伯特·布莱克、斯科特·威尔森、约翰·福赛思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根据真实谋杀案改编!
1959年11月的一个寒冷的夜晚,在美国堪萨斯州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谋杀案,善良本分的克拉特一家四口惨遭灭门屠杀。两个冷血杀手被捕之后,整个事件所体现出来的残酷、血腥和荒谬令人发指。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历时六年调查取证,根据这桩谋杀案写成了一本纪实文学《冷血》,标志着“非虚构文学”这一新文体的诞生,这本书也成了1966年的畅销书。一向擅长文学改编的导演理查德·布鲁克斯也将这本书搬上了银幕,为了跟原作风格相吻合,他也采用了纪实性的拍摄手法,循着犯罪者的足迹一点点深入案件,虽然剧情没有一般罪案片那么紧张刺激,但是却给人以真实客观的感受。

2、没有动机的杀人案?!
通常来说犯罪者都会有犯罪动机,派瑞和迪克两人的犯罪动机是想抢劫克拉特家中的保险箱,据说里面有一万美金。然而他们深夜闯入克拉特家中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巨款,只抢到了43美元和一直收音机,而派瑞竟然在莫名意识的驱使下,开枪杀死了克拉特极其妻小。片中的警员分析那些杀人没有动机的犯罪者往往都有自卑和性无能,从小在暴力或单亲的家庭中长大,无法分辨真实和幻想,他们在杀人时内心会有一种冲动,就像派瑞一样,“一股不为人知的暴力摧毁了一个既正派又平凡的家庭。”这部电影其实是通过这两个性格冷漠的杀人犯,来审视美国的社会制度和司法体系。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笑点
第91分钟,一直嘴硬的迪克在如山铁证面前,终于心理防线崩塌,如实交代了犯罪行径,“全都是派瑞干的!我没法拦住他,他把他们全杀了。”说完这句话,他两眼一翻,晕了过去。这算不算是戏精?




亮点
第128分钟,派瑞站在窗前,向牧师告解的过往美好希望破灭,面对即将到来的绞刑,他内心无比忏悔。这个镜头的光影处理堪称妙笔,窗外的雨滴顺着玻璃淌下,被光线投射到了派瑞的脸上,派瑞本身并未流汗和流泪,但看起来就像他满头大汗、泪流满面一样。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今日头条:鲸鱼电影

 3 ) 从《冷 血》到《好血统》看到了什么

世界上总有迥异于常人的人,也总会做出匪夷所思的事。

既非常人,出格就在所难免。

《冷血》由理查德·布鲁克斯执导,拍摄于1967年,正值美国人惶恐不安的阶段。越战、毒品和嬉皮士夹杂在一起,搞得人人迷醉而前途未明。迷茫成为社会的毒药,脆弱的神经一触即断。好在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当国粹没有市场的时候,宗教就成了唯一的心灵鸡汤。即使这样,还是有被忽视的人,表现出异常的行为,这来源于他们的贫穷、浪迹又苦难的童年记忆。

《冷血》就表现了两位年轻人,一个刚被假释,一个浪荡无着。两人会合,开着车,来到一个所谓的“藏宝”家庭,纯属道听途说而来。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即被两个冷血杀手,搞得一个不剩。杀手没得到一丁点“宝藏”,什么也没有,只得偷走收音机。两个杀手就开始了逃亡的末路狂奔。

无疑这是一部被忽视的电影。导演根据作家楚曼·凯波提的报告文学改编,采用了极为冷静的记录片手法,细腻而独特,一点点地还原了两个杀手从灭门到逃亡的真相。追溯罪犯童年痛苦的记忆,来龙去脉,一清二楚。在2个多小时的追根溯源的全过程中,让罪犯脱去了兽行凶残的铠甲,还原为一个迥异于常人的人。

这类人的心理,瞬息万变,疑心重,脆弱敏感,缺乏基本的人际信任,似乎一点小事就会着火,哪怕别人的一个无意眼神、一个正常动作,都会视为对他的不尊重,而招来杀身之祸,但总体脱离不了“间歇性躁狂”的特征。偶尔很平静,情绪一来,就会生不由己的成为“激情杀手”,且极可能常被自己这种情绪“复制”,有不可救药性。任怎样的教化都会无济于事。是社会问题,也是个人的先天基因问题。因而,现实中,任何人都不可小视,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才是减少这类人易激惹的良方。

另一部拍摄于1979年的《好血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约翰·休斯敦执导。

一位假盲人,假借宣传教义骗钱的老滑头。刚从军队退役的年青人奥康纳,带着童年和军营受伤的双重惨痛记忆,回归到社会。一片混沌的他,在狂躁中,开始了创建“新真理教”的旅程。宣称上帝还是那个上帝,但上帝并不认为人都是有罪的,相反,他们都是好人。由于这小子歇斯底里的暴戾性情,很难让他合群,也没法让他“成功”。

骗子老滑头却借此捞钱,这让奥康纳怒不可遏,认为骗子亵渎了他传教的“神圣性”,于是他杀了骗子的“同谋”。最后,他只能步假盲人“自瞎”传闻的后尘,而让自己坐实到“真实”的两眼一抹黑。被自己弄瞎了双眼,让他无以为计,只能与一位老太太相伴余生。

这个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类人的生存状态,加剧了原有基因的嬗变,好的因子会隐匿,不良的因子会渐显,甚至会锋芒毕露,常会发生这类人所制造的各种恶行。从诸多新闻中,看到了很多不该发生的事,触目惊心,又令人茫然无奈,只有一声叹息。当先天的不良基因,与后天的种种难堪窘境,一旦发生联姻,自会产生性情的大裂谷,愈加难以弥合,继而这类人,就有可能成为社会裂变随时爆发的因子。至少,全社会不能忽视,也不应冷落这类人。让他们感到切实的温暖,是亟待解决或人类永远需要面对的社会难题。

2009、8、22

 4 ) Out of control

整部电影用巧妙的节奏讲述一个完整的犯罪事件,熟悉的题材,但被处理得很有思考空间。与其说是犯罪电影,更像是心理电影。

两个没有独立犯罪人格的人,合作时,便衍生出第三种人格,同时具备了杀人动机和行动力。即使在事件出乎他们意料,选择开始动摇时,冲动的作用力依然使他做了预期的行凶。这和受害者的人格毫无关系,作为行凶的Perry,在计划没有打乱以前都只是无意识地做准备工作,把受害者像牲口似的绑起来,对于他们的话语置若罔闻。但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他的情绪忽然被荒谬感撞击,幻觉出现,令他在狂躁中失控。而在正常状态下,他只是个木讷的未长大的孩子,记挂着自己的藏宝图。行凶者和受害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们各自在两个世界,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只能服从一方的规则。很明显,温驯如草食动物的Clutter家族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弱者。这可以说是一连串的巧合下才能发生的凶案,却又如此自然地发生了。

令我感到有趣的是,Perry在理智的时候,最憎恨不能控制自己的人。这是他的童年阴影带给他的创伤。他拒绝这种人格,却在不知不觉中继承了它。失控让他焦虑,焦虑又会加重他的失控。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外力影响,很难走出这个恶性循环。在片中,当然没有。


案件本身很有荒谬的趣味,像是达尔文奖作品之一。看似费解的无因杀人,其实只是愚蠢犯罪,但它却能引起人们的极大反应。因为它看似随机的表面,会引发人人都可能受害的恐慌。它散发出的反宗教气息,令人信仰动摇。所以只有消灭行凶者,才能为信仰提供一个解释。虽然这完全避免不了同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对于一件找不到意义的事,给它安上一个意义也许会带来短暂的心理安慰。难的是不用主观将其定义;承认它,并保留疑问。

 5 ) 一个真实的记录

很写实的拍摄风格,黑白的画面让人倍感压抑。

在记录的片子里,导演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在片子最后,两个KILLER行刑的时候,两个应该是警官的人的谈话,发人深省。

“就这样了吗?”
“就这样了。四个无辜的人跟两个罪犯失去了生命,然后所有的人都不需要再为这件事负责了。……然后明年,同样的事情仍然会继续发生。”
“或者这件事会阻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你看会吗?”


还有最后一个罪犯行刑前说:我想说:对不起。但是,我又能向谁说去呢?



而且导演将杀人过程略去,再在片尾从罪犯的口中复述出来的手法,很好。

总的来说是个好片,推荐。

 6 ) 关于电影《冷血》(1967)的十个冷知识

1、理查德·布鲁克斯

生于1912,逝于1992,活了80岁。

在好莱坞,理查德·布鲁克斯是一名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而在文学界,他又成了好莱坞的知名导演。

他不是电影大师,但他在40余年的电影生涯中,也留下了数部佳作,如《血溅虎头门》(1947)、《朱门巧妇》(1958)、《孽海痴魂》(1960)、《职业大贼》(1966)、《冷血》(1967)等。

他当过记者,参过军,写过小说,最后编而优则导,留下了30余部电影作品。

2、从小说到电影

电影《冷血》是经典之作,但小说《冷血》是更经典的文学作品。

小说《冷血》于1966年出版,它曾雄霸美国畅销书榜NO.1长达一年之久。而且,该书还是“非虚构小说”或“非虚构写作”的开山之作。

1967年12月14日,电影《冷血》公映,制片公司可谓趁热打铁。理查德·布鲁克斯不负众望,拍出了可以与原作媲美的影片。影片也如预期那样大卖。

小说原著者杜鲁门·卡波特对影片是挺满意的(他在看完样片后和接受采访的场合,都对影片赞赏有加),但也有一点“腹诽”,他主要不满意的地方是,影片聚焦在两位“冷血杀手”身上,而他的小说是同时聚焦在施害者和受害者身上的。不过,影片的大卖同样让他赚得盘满钵满,他也就不再“追究”此事了。

杜鲁门·卡波特和理查德·布鲁克斯本来就是认识的,他们有着同样的经纪人。而理查德·布鲁克斯的记者经历也让人觉得他是能够最大程度地靠近原著的,理查德·布鲁克斯成为《冷血》的导演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理查德·布鲁克斯作为一名有着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和导演,他并不满足于对原著的“依照葫芦画瓢”。

影片开拍前,他对案件重新做了“田野调查”的工作。而他最后完成的剧本,也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

小说中对审判的描述用了50多页的篇幅(英文版),而电影却仅仅用4分钟来呈现。

简单来说,电影的重点和小说的重点是存在错位的,这除了电影有片长限制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导演兼编剧理查德·布鲁克斯对整个案件的呈现进行了重新架构。

小说《冷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电影《冷血》局部继承了它的伟大,但也加入了理查德·布鲁克斯同样伟大的二度创作。

3、纪实与再现

《冷血》是黑白片。

在1967年,黑白片已经不再是好莱坞的主流,而理查德·布鲁克斯本人在此前也已经拍过彩色片,比如《朱门巧妇》。

选择黑白片,不是因为成本,也不是因为主创的创作惯性,而是因为,《冷血》就应该是一部黑白片。

黑白片有着更好的纪实感(至少在影片创作的年代是这样的),也有着更明显的对比度,还更能突出人性的明与暗。此外,《冷血》夜戏居多,黑白片能让创作者创作出更强烈更尖锐的光与影。

《冷血》也是一部“黑色电影”。“黑色电影”不一定是黑白片,但黑白片往往能够给“黑色电影”带来独特的气质。

理查德·布鲁克斯对于坚持使用黑白的方式来表现这个故事有自己的说法,这部影片是关于“恐惧”的,我在黑白中看到了这种“恐惧”,而这在彩色中是无法看到的。

为了“真实”地再现案件——不仅是人物、事件要真实,地理、气候、环境、氛围都要真实——理查德·布鲁克斯选择了案件的真实发生地堪萨斯州和堪萨斯市作为主要的拍摄地,影片的拍摄时间也与案件发生的时间高度吻合,而很多拍摄场地比如车站、商店等,都是两名杀人者曾经光顾的地方,他还特意租下了现实中发生案件的农庄用于拍摄。

影片中的整个作案过程,理查德·布鲁克斯几乎以实地“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表现,凶手的冷血和受害者的恐惧,让观众有置身现场之感。

4、演员的选择

《冷血》中两位男主角性格各异,且都并非十恶不赦之徒,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出现在影片中的作案现场,都不太可能做出如此“冷血”的惨绝人寰的举动,但他们作为一个“组合”,在特定处境中却犯下了如此令人发指的罪行。

作为闯入者,他们是陌生人,对受害者来说是陌生人,对观众来说同样是陌生人。为了“营造”这种陌生感,理查德·布鲁克斯坚持选择两位“素人”演员来出演两位男主角。

罗伯特·布莱克和斯科特·威尔森不能算完全的“素人”演员,他们都有一定的表演经验。罗伯特·布莱克是童星出身,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出演此片时,他也就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演员而已。斯科特·威尔森此前则只演过一部影片。这部影片虽然是鼎鼎大名的第40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炎热的夜晚》(1967),但斯科特·威尔森只是影片中的小配角。

制片公司肯定希望选择明星来出演,因为明星往往可以带来更高的票房。理查德·布鲁克斯也和很多大明星合作过,如保罗·纽曼、伊丽莎白·泰勒等,但是,如果让保罗·纽曼来演影片中的杀手,受害者或观众第一眼看到他,很容易只看到保罗·纽曼而没有看到杀手,影片的真实感也因此大打折扣。

理查德·布鲁克斯的执着让我们在50年后再看这部影片,仍然感觉到惊悚的自然和逼真。

理查德·布鲁克斯为了追求故事的真实感,甚至请来了西装店销售员卢克·肖普来扮演自己(他本人曾被杀人者的空头支票蒙骗)和案件审判时的陪审团12人中的7人来饰演影片中的陪审团成员。

5、人道主义立场

《冷血》中有一名记者的角色,一般人认为他是小说作者杜鲁门·卡波特的化身。

但这名言以载道的记者的一些观点和杜鲁门·卡波特本人并不一致。杜鲁门·卡波特在小说中并没有明确表明他反对死刑的态度,但这位记者在影片中明确表达了“死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这个鲜明的观点。

我们不要忘记,理查德·布鲁克斯本人也是当过记者的,观其言察其行,影片中的这名记者,与其说他是杜鲁门·卡波特,不如说他就是理查德·布鲁克斯本人。再者,理查德·布鲁克斯一向都是在影片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导演,这位记者的个性与他的个性也是高度吻合的。

6、如果要让阳台上的人听到,你就得大声喊。

在理查德·布鲁克斯的片场,你不需要问谁是导演,因为你一定能在第一时间确定他就是导演。

一如理查德·布鲁克斯在影片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在片场也是毫不含糊地用最大的声音告诉所有人他要什么。

他不仅大声喊,他还认为观众应该倾听他的电影。

有人问他,你这要求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他说,如果要让阳台上的人听到,你就得大声喊。

7、康拉德·霍尔

康拉德·霍尔是好莱坞最著名的摄影大师之一,他曾十次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其中,三次获奖。

这是他和理查德·布鲁克斯的第二次合作,上一年,他们一起合作了《职业大贼》(1966)。这是一部彩色片,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

《冷血》成为60年代最伟大的“黑色电影”之一,康拉德·霍尔功不可没。影片中每一场戏的布光,都能够让观众进入到场景的氛围中去,而每一个机位的设置,都制造了最恰当的视点。

8、昆西·琼斯

昆西·琼斯的盛名总是不免与迈克尔·杰克逊联系在一起,他为迈克尔·杰克逊制作了音乐史上销量最高的唱片《Thriller》。

其实,他不只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制作人,他也是一位出色的创作者,他为《冷血》创作的配乐,便是他的经典之作。

他运用爵士乐等音乐形式,很好地渲染了堪萨斯冷冽的环境和杀手冷酷的人性。昆西·琼斯是一位比较克制的配乐者,整部影片的配乐不算多,该交给环境声的部分,他绝不“插足”,比如杀人者行凶的段落,大部分时间他都把声音交给屋外呼啸的风声,直到佩里割开男主人的喉咙,音乐才急促地响起。

9、约翰·休斯顿

1943年,理查德·布鲁克斯从军。但他没有上战场,而是被派去跟随约翰·休斯顿拍摄战争影片(宣传片为主)。

可以说,约翰·休斯顿是理查德·布鲁克斯的导师和引路人。没有战争期间的这段经历,理查德·布鲁克斯在战后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在好莱坞站稳脚跟。

而理查德·布鲁克斯从约翰·休斯顿身上学到的,不仅是电影制作的技法,更受到了他思想上的深刻影响。

约翰·休斯顿在二战期间的卓越贡献,在纪录片《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较为直观和详尽的介绍。

简单来说,战争的洗礼,让约翰·休斯顿和理查德·布鲁克斯都成为了彻底的人道主义者。

10、电影《卡波特》(2005)

这部影片讲述的正是杜鲁门·卡波特写作《冷血》一书的过程。

当年看完影片后,我写下了这样的评语:

“影片的切入角度非常好,以一本书的写作过程表现传主的个性。《冷血》是卡波特的巅峰之作,也是他走向自我毁灭的开端。正如纪录片难免构成对被拍摄者的剥削,这部非虚构小说实际上也是对主人公的剥削,而剥削之中,形成了主人公、写作者、人性三个互为攻守的维度。”

和杜鲁门·卡波特不同,理查德·布鲁克斯在影片《冷血》中并没有去剥削案件中的施害者与受害者。

在冷酷中,我看到的更多是悲悯。

 短评

冷冽,干净。最后时刻Perry在刑台上惊惶张望,每次“操作”收费300美金的行刑人的脸突然变成了五六年没见、曾经疼爱他又差点杀死他的自家老头。“我想说声抱歉,但向谁道歉呢?”

6分钟前
  • 树大陈
  • 力荐

去掉原著开头类似于田园诗般的铺垫,直接从最阴暗的地方开始,原著素材里本来就提供了很多的公路、凶杀、侦探、法庭等类型片的基础,在如何拍精神分裂的问题上,继希区柯克之后,这个冷血的逃亡之旅更放开了一些。

7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镜头恰如其名冷冽,闪回的表现可再加分,欠缺的可能在演员僵硬模式化的表现。卡波特的纪实文学为剧本自然比喜欢胡乱瞎扯的编剧靠谱。

12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你这么看下去其实有点内涵了 主要是逃亡过程中的一些心理暗示吧 就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都会对未来行为造成影响 但也没法同情 很多时候就是命

15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7.9 整体来说算是对原著的忠实改编,镜头重现了小说大量细节,通过高效的剪辑衔接起来,但或许是因为本片第二年就上映了,它缺少了些对原著的独到见解与积淀,基本上被原著牵着走;第三幕佩里的独白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然而就是第三幕对原著进行的大幅缩减直接导致了本片情节上的一些纰漏

16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暗示的是家庭问题?最后的绞刑执行过程也是这个电影很重要的一部分。

17分钟前
  • Joe
  • 还行

4.5。整体气质不错。摄影和配乐都非常吸引人。男主角临刑前的窗前独白,窗外雨水的光影倒映在他的脸上,犹如泪水流淌+1。片尾行刑前一秒的心跳声,紧接着面向死亡的场面,然后结束。一种戛然而止的惊悚心跳感。

20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重看。没有当年那么惊艳了。这片应该就是那种超越了时代,但依旧阻止不了俗套的片吧。果真超越了时代的将就也只是将就。这片很明显,剪辑小主意频出,但总体不过如此,剧本则是相当一般,也许只能说是复刻小说?反正搁在那个时候绝对只是中等。倒是摄影,完美的阴影与光晕,这才真的是魅力所在。ps,再重看,对好莱坞式剧作的反击在于中心事件在事件节点上的不明确以及消失,使得本片有欧洲电影的感觉。对于整个屠杀事件的调度冷峻凌然,似乎有意大利风骨,可和《趣味游戏》对比互文。

21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还行

至今已觉不新鲜,但是看在此类型的份上,还是给五星吧。镜头很好。俩人作案。截屏得到传说中的“草 泥 马”

22分钟前
  • phenmod
  • 力荐

电影视听语言太出色了,有几段现实和幻觉的结合简直神了,比如Perry在墨西哥回想自己小时候母亲偷腥被父亲暴打,又比如Perry在杀人之前幻想父亲拿枪指着自己。导演通过这些出色的镜头语言,把Perry的善良又残暴,Dick的软弱又油嘴滑舌展现的淋漓尽致。

27分钟前
  • VincentP
  • 力荐

那个年代这样的剪辑绝对算牛逼,只是故事性显然不如原著,恰好输在了单线叙事上。

29分钟前
  • 李小坏
  • 推荐

当时这么拍犯罪片应该还挺少的。作为67年的片子,各方面都不错,摄影尤其出色。我还喜欢故事线之间转换的处理方式,比如对母亲的第二次回忆,非常纯熟细致。

34分钟前
  • Jezz
  • 推荐

几年前看过书所以对故事没什么惊喜了,本来只想给3星,直到最后一场行刑前佩里雨夜窗前自白那场戏的灯光设计牛逼了!!!为这一个设计给4星。

35分钟前
  • 荒淫少女朴赞郁
  • 推荐

谁说心智健全?心理肯定有点问题,至少那个最后上绞刑台前想说抱歉的家伙有问题。——||——不过,若不是真实故事撑场,这种黑白映画+纪录片风格,真是让人觉得沉闷(主要是前面一小时)。P.S.最后上绞刑台刻画的很细致,印象挺深刻的。

39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精神分析、原生家庭等心理学概念成了探究为何的解题脉络,应用化中完备表达了俄狄浦斯情节的恋母与弑父所产生的倒错行为。无可控制的精神困境成了柔化角色犯罪面孔的最大手段,也成了莫名的恶的底层来源。如此详尽剖析,旨在对平凡且无任何错误美国家庭的选择,给出说法,在最终归因上解决思想危机与未知恐惧,虔诚善良的信教者为何遭受磨难的疑问,不是上帝不在,而是撒旦天生,在现实逻辑之外,还有精神的诅咒。卡波特和理查德·布鲁克斯明显更富追究的精神,没有简略的把人塑造为无恶不作的恶魔,在未展现现场情况前,大量笔墨放在了他们经历的细节上,甚至不乏善意之处,这就更使结尾的绞刑惊心动魄,倘若儿时没有目睹家庭纠纷,产生梦魇,那是否还有之后的行为的想法瞬间产生。这种复杂的人物呈现,在并没有直白的说教过程中,完成了最深入的劝解。

41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尽管凶犯1儿时有童年阴影,但他俩这样伤害一家善良的人的性命也死有余辜。片尾凶犯2坦然面对死刑并说不怨恨任何人;凶犯1追忆往昔,雨水流下的影子倒影在他脸上如不停歇的泪水!行刑前会罪行深深忏悔。

42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果然冷酷!本来其实是个很单向的凶手策划、实施、逃逸、被捕、审判的过程,通过犯罪者、警方、受害方三个方面剪辑在一起,有几个地方竟神奇地还原了文学作品中的转场。。并且还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刻画两名主角不同的性格。案件发生过程放在最后,力道十足。4K修复,据说CC要出!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改编自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布鲁克斯拍摄黑白片的理由是 "纪录片通常都是黑白的",他想要那种真实的感觉。电影非常忠实于原著,只有一些小例外,比如增加了一个提供一些旁白的记者角色,以及完全取消了审判。片中唯一一个审判的场景是检察官对死刑的最后陈述。奇怪的是,有一个人物在片中完全没有出现,那就是卡波特本人。

4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2016.08.18.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878622512/

4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是理想化又对原著负责任的改编。摄影和音乐好极了,人物性格细节也还原。凶杀和绞刑两段拍得尤其好,严肃,漂亮,不过分煽情。难以忘记Perry临刑前的窗前自白,雨水的光影在他脸上流淌,跟眼泪别无二致。

53分钟前
  • SaturnianAi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