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

HD中字

主演:张译,于和伟,秦海璐,朱亚文,刘浩存,倪大红,李乃文,余皑磊,飞凡,雷佳音,沙溢,韩昊霖,赵毅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悬崖之上 剧照 NO.1悬崖之上 剧照 NO.2悬崖之上 剧照 NO.3悬崖之上 剧照 NO.4悬崖之上 剧照 NO.5悬崖之上 剧照 NO.6悬崖之上 剧照 NO.13悬崖之上 剧照 NO.14悬崖之上 剧照 NO.15悬崖之上 剧照 NO.16悬崖之上 剧照 NO.17悬崖之上 剧照 NO.18悬崖之上 剧照 NO.19悬崖之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悬崖之上》问题太多!看了两遍只能一声叹息~

《悬崖之上》轰轰烈烈的上映完毕了,之所以这时候才来说一说电影的评论,是因为此时不需要考虑任何剧透的存在了。电影的画面没的说,绝对超强的构思,不愧是出自学摄影出身的大导演之手笔。开篇特工跳伞入画的设计,很富有电影开篇的震撼力,先且不说那个时期日本对东北空中控制的戒备如何,反正苏联派特工潜入东北日军占领区用这种空投的形式,动静是不是有点大?不过这个情节不算是硬伤,也可以接受,毕竟电影开场需要一点冲击力的画面设计,导演的意图从导演技术层面上看是对的。导演在很多场戏中都用了雪花漫舞的背景,很有画面意境,这都能体现出导演的唯美镜头思维的习惯。总之,在镜头的处理、机位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上,导演的调度力都十分到位的表现出来,所以说导演技术层面上基本没啥可挑剔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一部故事片,除了镜头唯美之外,重要的是您得用镜头讲故事,并把故事讲的明明白白,还得让观众心服口服的接受,尤其是您还要讲的是一个富有悬念和紧张周旋之情节的惊悚故事,那就需要环环紧扣步步扎实的逻辑,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就会推翻情节的设定,那么观众就会跳戏,就不认账,这就是电影常常犯得毛病——编剧意志问题!导演意志问题! 那么我们就来阐述一下电影中的情节设计几处关键硬伤: ①开篇四个特工跳伞来个集体亮相,张译打开一个火柴盒,里边四粒自尽的备用药片,简明扼要的表现了他们将进行一个随时牺牲的艰巨任务,这个情节编剧设定的非常高级,一下子就把电影的惊悚感建立了。然后分为两个组,为下一步电影故事的主要环节做了“游戏规则”的设定,这都是编剧技术的充分体现。重要的是雪山中几场戏已将张译的人设充分体现出来迅速传递给观众。张译通过和“老冯”的对话,测试出对方不是自己人,还有张译的身手也展现出了训练有素的特工的能力。后面张译在安全屋里提示小兰长点心,都说明张译的特工水平不潜。至于很多观众评述张译不该为了找寻自己的孩子而冒险最终被捕的情节不合理的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这么来看,一是那个时期的苏联特工组织还不是后来的克格勃组织,不至于要求和培训特工毫无人性到极点。另外,张译毕竟是中国人,中国人的重血缘亲情,加上两组分别时张译和秦海璐的对话交待了“活着的找孩子”的前提,前来东北执行任务的同时两人也想顺便完成一个自己的事儿。所以说张译化妆女人成功从书店拿到密码书并离开在撤退的路上看到了马迭尔宾馆前自己的孩子下车冒险探寻是说的通的。但关键情节经不起推敲的是…… ②首先那个时代的哈尔滨很小吗?这座城市里只有一个书店?而伪政府的特务们正好监守的恰恰就是这个书店?这~这~这有点太巧了吧? 其实张译下车在马迭尔宾馆前探寻孩子时,编剧的设定是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危险,而是张译准备离开时才突然被特务追捕,那么凭啥特务一看到张译就追?张译是化妆进入书店的,特务们并没有看清张译模样,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凭啥一看到张译背影就开枪?这场戏编剧设定的有点着急了,虽然戏剧任务需要编剧处理此时张译必须被追、被捕,那么是不是应该这么处理:张译本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大街上行走,而特务们例行公事上前盘查,正准备搜身时张译无奈(因为他身上揣着那本密码书)必须拔腿就跑,这样才发生后来的情节,对不对呢?呵呵这就是编剧的意志,因为设定了在这场戏里张译必须被捕的戏剧任务结果,所以编剧就着急忙慌的设计似乎是逼着张译赶紧被捕,情节逻辑上说不通。 ③再回到影片开始阶段,一组张译和小兰从雪山脱险,二组秦海璐和朱亚文被特务骗走,两组人都是距离哈尔滨几百里的路程,都需要坐火车去哈尔滨的前提十分合理。但是问题来了,两组人怎么都那么巧坐的是同一列班次的火车?而且巧上加巧,两组人居然都在一个车厢内,哈哈...哈哈,因为情节戏需要在一个空间内展现才有张力,才好演,才有戏,是戏剧任务的需要,那么编剧怎么就不下下功夫铺垫好两个组必须要到了一个车厢的可能性呢?!这就是最可笑的巧合的设定,是电影情节设计中最大的忌讳,尤其是惊悚戏,巧合的设定是最低级的设定。更重要的问题又来了…… ④既然叛徒看到了张译到卫生间书写的密码并篡改了密码内容,此情节表明叛徒可以确定一组的人确实也在这列火车上,那么后来朱亚文告诉了特务一组成员小兰的身份后,特务们可以判断剩下的张译必在火车上,完全可以彻底严查,不可漏网的将一组人员全部逮住,这样一组二组就全部落网,还用得着后边的热闹戏吗?于和伟作为共党特工当然不愿意张译被抓,但他也不能控制全局啊,特务们的布局呢?就这么漏洞百出?那么老谋深算的高科长(倪大红)呐?是虚张声势而已,其实也是个草包?!既然另外一个特务巧合的审查小兰而引带出了朱亚文冒失的向特务托盘而出了小兰的身份(朱亚文的冒失是合理的,后来交待他原是东方大学的高材生临时受训当的特工,所以潜能差点可以理解),那么特务们就不沟通吗?明知道一组全员都已在火车上,就这么放任了?既然放任了,还搞出车站小兰生死逃离的一场戏?哈哈...哈哈,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不能让观众有尿点,想竭力做到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但是掰开洋葱辣眼睛,编剧的设计漏洞百出啊,您无法在逻辑上让观众信服和折服啊!您最起码可以加一个倪大红老谋深算的表述,火车上是故意放跑他们的,目的是要引出特务科里的内鬼!知道编剧必须要完成电影中后边的戏剧任务,必须要让一组脱险,但您的设计得严密合缝啊,惊悚悬疑的逻辑得扎实啊? ⑤好的,倪大红的目的不是逮住一二组成员,还需要知道乌特拉行动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铲除特务科内鬼,我们接受这个戏剧任务的设定,那么,那么编剧就必须在恰到好处时再缝补一下,让观众接受情节上的不合理,可是编剧笔下的张译的人设一而再再而三的崩塌…… ⑥张译被捕后,经历了严刑拷打,特务们通过调查张译那天书店逃离时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得知小兰的住处。哈哈...哈哈,张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人设前边已经交待给观众了吧,一个特工基本素质,我这没受过训练的间谍票友都知道,不可能在准确地址下车吧!一般都是在准确地址前后附近下车,自己再绕几圈回到安全屋,这是特工基本素质,难道张译疏忽了?就这么简单,特务们找到了小兰的居所(还是准确的房间,出租车司机真够厉害的,不但知道张译下车的位置和还知晓具体楼里的房间号,哈哈...哈哈)。老谋深算的倪大红真的是要什么放长线钓大鱼彻查特务科内鬼吧?不然为啥特务们傻啦吧唧的蹲守屋内,而不在周围和房门外蹲守?而且就派俩人抓捕这么重要的剩下的唯一共党特工?玩儿戏呢大编剧?这么赤裸裸的羞辱特务科科长倪大红?这么赤裸裸的羞辱观众的智商? ⑦张译第二次被捕后被打“恍惚剂”之前,按说一名老特工应该知道自己失控后会给组织带来怎样的损失,那么一般都会咬掉自己的舌头以防胡说。可是编剧为了完成后边的戏剧任务,不能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想到咬断自己的舌头,所以恍惚后的张译说出了亚细亚剧院重要环节。那么编剧您就想不到让老谋深算的倪大红提前布置让人将张译的嘴塞进去毛巾防止张译自我咬断舌头吗?就这样,张译的人设被编剧硬生生的毁灭了,完全泯灭了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的基本潜能。后来张译大义凛然“丢车保帅”的行为太不专业了吧,既然明知重点是保护于和伟,那么闯关卡逃离是次要的,求死是第一位的,干嘛还再次被捕呢?这对于和伟的危险会是多大,张译这个老特工不明白?哈哈...哈哈,因为导演要后边审讯的戏,好让观众提心吊胆,增加惊悚感。导演可以要求编剧完成导演必须要的戏剧任务,那么您当编剧的就得设法高级的解决问题,不然就漏洞百出,就不能让观众信服和移情人物!您以为惊悚戏那么好写嘛?! ⑧因为编剧对人物的控制不精准(《悬崖》原作里周已应该是主要人物,但是《悬崖之上》里张译应该是主要人物吧?!)编剧对张译这个人物把握的有些游离,张译牺牲的这场戏是故意那么设定的吗?一个英勇无比的英雄和一个被“诬陷”了的特务陪绑一起被枪杀,一场悲壮的大戏变成闹剧了,影院里周边观众的笑声令人哀叹,看到影片结尾处那一排口号:『谨以此片献给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观众们能被打动了吗?这场戏的处理真的反射出了要么是编剧的水平问题(这场戏是张译这个英雄人物的高潮戏,也是于和伟这个无名英雄人物的高潮戏);要么就是编剧的立场问题(故意的,就是把英雄的牺牲搞得很可笑了) ⑨于和伟的人设因为基于原作里周已这个主要人物,所以没让编剧怎么费劲,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尤其剧院于和伟画✓的那场戏,他和老金的交流,极力刻画了于和伟这个老特工的缜密和专业素质。后面他及时开枪射击朱亚文是变相提示朱亚文赶紧逃离,这都是特工的机智手段。于和伟不但要坚决的执行完成一组二组不能继续的乌特拉任务,还要保全自己更好的执行潜伏任务(顺便提一下在电视剧《潜伏》里孙红雷的人物设定就非常到位,姜伟老师的编剧功底令人不得不赞叹!)但是,电影的结尾(彩蛋处吧)于和伟杀掉叛徒的那场戏更是全剧中最大的败笔,本来倪大红就不信特务科内鬼已经铲除了,于和伟这一行为不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吗?如果必须让叛徒死,那么也得设计一下,让其他地下党(比如药店老板)干掉叛徒以快人心,何必最后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来一把小儿科的行为呐?编剧的低级思考毁了于和伟的最终人设啊! ⑩最后说说影片的“大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是苏联派出了四名中国特工前往日军占领地区哈尔滨解救一名从731部队逃出来的王子阳。为了更有把握的完成任务,四名特工分为两组进城,这就是电影主要情节,两组特工与敌人进行了惊心动魄的周旋,但终究两组人员几乎都被破坏。老张临危保全周已,目的是让他与唯一剩下的特工小兰接头按既定计划解救王子阳。中间你追我躲的紧张情节戏完成了,叼足了观众的胃口,那么电影故事高潮应该是周已与小兰携手出色的完成最重要的乌特拉任务,怎么就一滑而过了?废了这么大劲的折腾不就是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嘛?!任务这么简单,那还要前边的折腾干嘛?如果后边的任务轻描淡写的表现过去,那么观众就很难接受前边的惊心动魄,这是起码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也是戏剧情绪逻辑,你必须让观众的情绪得以抒发(麦基的剧作理论强调的就是必须顺应和珍视观众情绪),不然观众就不理解和不接受你给的结局。

哈哈...哈哈,因为导演和编剧要玩的是商业片元素,中间的悬疑和惊悚环节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可是您忘了故事的核心了,带了个大帽子扣在了小脸上。难道是故事受到了电影时长的片幅制约不得已为之只能草草收场?咱们是不是难为编剧和导演了?

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有很大因素是受导演的影响的,所以说也许影片中很多的问题不全是编剧的无能和失职,或者剪辑中不准确的剪辑点破坏了情节要素也有可能。但是,一部电影最终负责的还是导演,电影是导演的作品,您是知名大导演就必须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就必须接受观众的评判,什么叫不负众望?想糊弄现在聪明的观众恐怕没那么容易了!说普通观众搞不懂专业的视听语言也许能打击一下观众的挑剔,但起码的情节逻辑那是基本常识,谁让您非要编的是一部需要严谨的逻辑延展才能完成的惊悚类题材呢?

为什么剧中人物我都用了演员的名字代替,那是因为演员都表现得太出色了。白瞎了演技!

 2 ) 我方ADC输出不足,但还是想赢,咋整???——全剧透,勿入!

还记得上一把王者钻石局,张教练人海茫茫中又挖掘到了一个天才ADC苗子——浩存妹妹,本着谋氏ADC必须红的原则,给安排了两个大神带一带,效果不错。

范伟老师走中,张译打野,浩存妹妹ADC,轻松打完以后,数据不错,浩存妹妹打出了35%的输出。

张教练一看,可以啊,绝对的可造之材,荣耀王者局已经安排上了。

浩存妹妹等开高端局的时候,抽空出去打了把 1V1solo,对手名字挺长,有四个字儿,还扮猪吃老虎,说死不死的,先送了两条命结果最后直接把浩存妹妹家给推了,这不是调戏人吗?

浩存妹妹还没来得及生气,荣耀局就开了,一看队友,还是上局的张译。不过这次张教练没安排张译打野,让张译半肉半输出,有意让他帮浩存妹妹抗点伤害。中路秦海璐,朱亚文走上。这阵容不能算弱了啊,可惜都偏输出,没啥肉。

再看对面,倪大红走中,于和伟打野,李乃文上单,余皑磊ADC,雷佳音都被挤到了辅助位置,这不是一手王炸么。

这咋玩?

张译说,没事,我英雄强势,于是张译吃了点经济,就出去秀了一圈,你别说确实牛逼,对面全被干成残血,但是张译被集火。浩存妹妹这边三路全崩,浩存妹妹说,我猥琐发育了,你们稳住,我们能赢。

可是再猥琐总不能不打起来吧。于是朱亚文也被搂住干翻。

浩存妹妹看了一眼中单法师秦海璐,你说这咋办?

秦海璐看了一眼浩存妹妹,看我干啥,肉都没有怎么输出。

无奈的浩存妹妹看了一眼教练。

眼神里写满了:咋整?

张教练低头一吃手,说,等着。

说时迟那时快,对面打野于和伟先是卖了已方ADC接着开始演,各种送。

张教练微微一笑,这不就好起来了嘛。

最后倪大红逃跑,说,不玩了,下把把演员给我踢了再玩。

浩存妹妹赢是赢了,可惜输出是真不行啊,这局太高端了。

— — — — — — — 我是分割线— — — — — — —

倪大红、于和伟、李乃文、余皑磊四个在一起烤火的大反派阵容属实牛逼,有这阵容演电视剧就已经必火了。

挺喜欢浩存妹妹的,能和这么多高手过招,实在是太幸运了,可惜火车上那场文戏真的是太稚嫩了。

怎么说呢,这是部不必深究的电影。国师这作品基本上让人挑不出毛病,可是太过于求稳也没有大爆的潜质。一手的王炸,可人家也不是因为这部戏才演技好的,也可能是大家对国师期待都比较高吧,如果是个新人导演拍出来这样的作品,那接下来绝对值得期待。

看了下摄影指导还是赵小丁,说个个人感觉,不是赵小丁不好,而是和赵小丁合作的国师,都是走的保守路线。

如果国师能够更放得开一些,更大胆一些,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没过8分是因为确实少点惊喜,接近8分证明确实没啥大毛病。

 3 ) 好看,但又不是完全好看

7.5/10

张艺谋导演的基本功力还是在的,寥寥几笔就构建出萧瑟肃杀的气氛。开场一个俯拍降落伞镜头,我以为我来到了欧洲文艺片。摄影师出身,镜头语言、打光绝对一流。内景大量的黄,外景大量的蓝,再加上连绵不断的暴雪的白,以及自带霓虹色的哈尔滨,共同缔造出一幅外表温和内心却暗流涌动的古典油画。

与画面相比,叙事层面就差了一大截。

张艺谋应该是想玩一个双线甚至多线叙事,但不知道是剧本编排问题还是怕搞太复杂崩掉,这两组三波(张宪臣被捕后)一直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组和二组始终没有联系起来。联系不紧密,就无法营造文戏上的紧张感,那就只能靠动作戏往回拉。

除此之外,中心事件始终不够明确。电影一开头就给出了主线:营救王子阳、破获日军阴谋,支线应当是张宪臣找孩子,和中间加入的周乙暗中相助。结果电影叙事叙到了一半(张宪臣被捕)仿佛忘了自己本来的任务,此后的重心全部偏移到周乙的身份以及二组的脱逃上。拯救王子阳只给了结尾的一幕,仿佛为了给一脸懵逼的观众一个交代,便草草收尾,至于小兰怎么找到的王子阳、周乙后续身份有无危险、王郁脱身后有没有再次参与任务,全然无了交代,花两个小时只为了看二组逃出生天,这是很不令我满意的。

在《悬崖之上》中,张艺谋导演在对情绪的把控中可以说堪称糟糕了。当故事进展到周乙逃过一劫,老金被当成卧底之时,故事已经进展到了最后的大高潮阶段。而当我看到血肉模糊的老金被架到审讯室、并最终抬上刑场之时,我心中丝毫没有替周乙松一口气,我反而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幽默。其他观众也感受到了我所感觉的幽默,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笑声,电影院充满了看黑色喜剧似的快活的气氛,全然忘却了跟随老金一同被枪毙的还有这位宁死不屈的张宪臣。电影的第一主角、最用力刻划的一个人、承载最大悬疑与悲剧情节的一个人就这样极其草率地作为一个配角落幕了。而在此之后,张艺谋导演如神来之笔般地加入了周乙对小兰的也是对观众的猛灌鸡汤与强行升华,周乙与小兰根本无法承载这种深沉的情感。以及一段对我来看毫无作用的周乙锄奸彩蛋。

这电影的结尾就像什么呢?这就好比在装饰豪华的大酒店享受总统级别欢迎的我,坐在巨大的实木餐桌摆弄着贵重的象牙筷子与银质刀叉听西装笔挺的服务生讲完复杂的用餐礼仪之后你给我端上俩烧饼一碗豆汁儿告诉我:你吃饭得快乐,做人要有希望。这都哪跟哪啊?

几个小bug就不用赘述了,张宪臣换火车票小兰乱跑,差点交代在那; 张宪臣看见个孩子就下车直接被捕; 老金烟瘾大发出去抽烟张宪臣差点越狱; 周乙亮明身份之后直接冒险突进,就差开枪杀科长了。(说一下于和伟这个演员真好,但角色真不行,开场我见到他第一面就寻思这像个好人,果然是卧底,前半段全等他啥时候亮身份呢)。

再说说选角和演员吧。

这老几位演技是真没话说,尤其是张译和于和伟,基本代表了中年男演员的最高水准,几个配角也出色发挥。如果说这部片子有什么为数不多的亮点,那可能就在于此了。至于刘浩存…看得出来张艺谋是真想捧她,甚至你说这电影就是为她拍的我也同意,刘浩存倒也不是不争气,只是这个台词功底是在太差,基本到了一张口我就出戏的程度,情绪表达也差了一大截,稚气和生涩完完全全地保留在身上,高情商叫未来可期,低情商叫现在真不行。

这电影放在别的导演上挺好,放在张艺谋身上,还不够好。回到我的大饭店比喻,虽然最后上了一碗豆汁,但毕竟之前的待遇不是幻影,扎实的画面、紧张的氛围以及那场飙车戏还是实实在在地令我沉浸。综合我家乡哈尔滨滤镜,给个7.5吧。

看完电影我去吃了顿饭,烤盘,很好吃。边吃边回味这部电影,不知为何,越想,越想不起来讲了什么,越感受,越感受不到什么触动,可能是食物太好吃了吧……不然还能因为什么呢┐(´-`)┌

5.2补充

真没想到能火,大家点赞让我受宠若惊,意见让我获益匪浅。时间精力所限,不再看后续的留言了。

如果想赞同、反对、部分赞同部分反对,可以继续留言,欢迎大家交流,我随缘看。

如果想攻击、揣测、教育、甚至辱骂,就不要玷污评论区的讨论气氛。尽管私信给我,让我认识认识你。

我没资格奉劝、教育、引导大家,我也不会接受大部分人的奉劝、教育、指导。萍水相逢无亲无故的凭什么啊。

但我珍惜并吸取每一个理性的意见,就像《批评官员的尺度》所言:“容忍错误意见的存在,让不同的观点辩驳交锋,正是我们得享安全的基石所在。”

至于情绪化太严重太戾气或恶意揣测的人,咱们还是趁假期多出去走走、多见见阳光,如果在家就多读一两本好书、看几部好电影。是在控制不住就看看大夫、谨遵医嘱、积极治疗。犯不上在我这倒脏土、扬沙子。不懂这段啥意思的话参见上一段。

影评是一个很私人很主观的东西,它有标准(比如镜头语言、景别、服装、调色等等,拉片嘛,不是不行)但评论性文章总归逃不脱炫耀与感性,所以如果谁跟我说影评应当是客观公正的我肯定跟这人急。影评是写给自己的,不是写给别人的,我很满意这篇影评,但这不是我最满意的。我会一直写两句,不写给任何人看,只写给自己看。

So long~

 4 ) 幸运的浩存与倒霉的老金

浩存妹妹最近出镜率还算挺高,连续两部谋女郎加上一个小红花,明年还有一部韩寒的春节档《四海》,和演技派张译连搭两部戏,又和流量高,演技也都还可以的易烊千玺,刘昊然都有合作,这等资源,和当年演山楂树之恋后几年没接到过好片的周冬雨比起来,实在好了不知几许。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刘浩存没有办法通过这几部高频次的作品锤炼好演技,并获得观众广泛认同的话,那么风头一过,她就可能会陷入很尴尬的境地。

《悬崖之上》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当下刘浩存境况的一种展现,万众聚焦,却后继乏力,浩存妹妹,已经站在了悬崖之上,一个行路不稳,可能就会从高处坠下。

让我们看看电影,刘浩存究竟是如何被张艺谋又捧着又边缘化的。

《一秒钟》里,刘浩存作为女一,剧情给得不少,但是每每与张译搭戏,刘浩存的存在感便弱了不知多少,几乎被全方面碾压。

这也不能怪刘浩存,毕竟张译可是那种能化腐朽为神奇的演员,《一秒钟》里面他大股流泪的场景至今难忘,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哭戏演成这样的。

而《悬崖之上》中,刘浩存在看似高光的出场后,存在感越来越弱,除了最后不痛不痒地出来一下,影片后半部分就直接“消失”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消失,还是当观众们都将厚望寄予她身上之时。

电影过了1/3,张译被抓,二队两个人都被伪军特务控制,能逃离敌人眼线的就只有浩存妹妹了,这个时候我已经为她摩拳擦掌,就等着她与伪军特务们来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

结果,她跑去电影院看了一下时间,就乖乖等了一周多,再出现就是电影结尾,不声不响完成任务,掉几滴泪就完了。

你在逗我?!

虽然我知道,整部片子由张译带头的四人组,其实都是为了引出周乙这个潜伏角色,但是好歹张译能在各种镜头里飙演技,秦海璐和朱亚文都在中后段有着高光的表现,偏偏到了刘浩存这里,电影开场不久就手撕伪军,演着演着反而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慢慢淡出在背景之中。在角色设置上来看,这未免有些遗憾。

当然,更遗憾的就是刘浩存并不适合这个角色,在看《一秒钟》的时候,我就觉得刘浩存的声线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实在太过尖锐,或者说,刘浩存的声音在当代是不违和的,但是放在过去的年代,就会给人一种奇怪的感受。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觉得《小红花》里刘浩存发挥更好的原因(虽然单论电影质量《小红花》比起张艺谋的这两部还是有差距的),因为她能契合进现代戏的角色中,但是在演60年前或者80年前的角色时,就会有莫名的疏离感,这对角色塑造是很致命的。

从演技上来说,刘浩存和别的戏骨相比,确实差了不少,于和伟最后与刘浩存的那场“简简单单”的对手戏,感觉于和伟为了能配合上刘浩存挤出的几滴眼泪,贯穿全片的老谋深算气场都打了折。

不过,无论如何,刘浩存在戏内戏外都是“幸运”的,戏外幸运在有人捧,有好角色演,《悬崖之上》的电影里呢,也是最轻松的那个角色,别的角色死的死,伤的伤,为了能说句话还得服个毒,刘浩存可真厉害,跳个火车也就崴个脚,人家检查时开枪干死个人也没有蜂拥而来的伪军士兵(这段感觉有删减啊),面对敌人的埋伏,一个隐身开溜,关键时刻娇滴滴地喊一声,经验老道的特务就傻了眼。

这已经是幸运max了。

相比而言,老金可就惨多了。

一个人最惨有多惨啊,惨不过老金。

明明是个坏人但演着演着就成了搞笑角色。

人倒霉时喝凉水都塞牙,老金倒起霉来,逃狱的共党开着他的车就往外冲,自己那个气啊,只能打轮胎,这波抓完人,自己的新车可就千疮百孔了。

好不容易修好了车,结果邀请别人来坐一下吧,还偷偷往后座栽赃陷害,这不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吗?

而且作为反派,听到共产党几个字时浑身发抖,这样的素质当啥坏人,直接投降多好。

被栽赃也就算了,但是其实没人真的把你当成卧底,因为大家都觉得你不是卧底那块料,这波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但是锅还得老金来背对不对,戳脖子也不能少了你对不对,毕竟你算是搞笑角色,一下子就浪费掉有点于心不忍。

老金:“导演,我被戳脖子都没有死,是不是后面还有我的剧情啊。”

张艺谋(拎出一叠钱):“这就是后面你的剧情了,去领盒饭吧。”

然后整体谈谈电影吧,张艺谋出品,质量肯定没得说,雪中的哈尔滨实在太过美丽,谍战与冰天雪地相结合,让那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氛围天然地被塑造了出来。

剧情整体来说也中规中矩,算是标准之上的谍战片,除了老金,大家都不傻,也都有高光时刻,这点不强行降智还是很难得的,毕竟当年我们的地下党同志面对的不是傻子,而是群敌环伺,一个不好就好丢掉性命的状况,想要活下去,就要对自己狠,也要比敌人更聪明。

影片每过一阵子的小标题让我觉得有点像《骗中骗》,同样短小精悍的分章标题,同样扎实且复古的叙事结构,同样精明的斗智斗勇,当然影片时长不算太长,这些小标题用处倒也不很明显。

最后,作为一个不完全的浩存妹妹的粉丝,还是希望她能多磨练一下自己的演技,毕竟相比于成为华而不实的流量明星的道路,成为演技派明星也许更困难,也许不能日赚208万,也许要花费无数的精力去提升自己。

但是我总觉得,既然选择当一个演员,那就应当全情投入不是吗,颜值不能打一辈子,通稿也只能买上一两周,幸运也许有一天终究会被用尽,那个时候,如果能有了张译那样活死人肉白骨的演技,倒也不怕没饭吃。

(最后拉个票,我参加了豆瓣阅读的“第三届长篇小说拉力赛”,欢迎点击《夏日的终焉》这个链接关注我的参赛作品哦)

 5 ) 不吐不快,也谈一下编剧的硬伤

不谈演技啥的,只谈剧情的硬伤

1.四个人分成两组潜入哈尔滨执行任务,是因为害怕被敌人一锅端,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第一天分开去找接头人,第二天却坐同一趟火车,而且还是同一节车厢是不是有点脱裤子放屁?

2.既然是绝密任务,那么在潜入哈尔滨之前与接头人会面的目的是啥?为了目标大容易暴露,还是不认识路,需要人接一下?又或者是因为买不起火车票?在还没进入任务地就暴露了的特工我真的怀疑他们的专业性。

3.张毅通过问了对方一句“老夏”就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真的太过牵强,你一个外来执行任务的特工,怎么可能知道当地所有进行敌后行动地下党员的名字?为了不暴露,不是应该只有代号,而且是单线联系吗?若不是这样,叛变了的雷佳音是不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清除掉所有的地下党员?

4.我方二组一进入哈尔滨就住进大别墅,然后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请问你们是未出阁的大姑娘吗?你们的设定不是被满城贴满了抓捕头像的好吗!无论是出门找一组,或者出门联系组织都说的过去,即使是秦海璐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你们出门转悠时逃跑是不是会比吃毒药进入医院逃跑成功的概率更大?

5.关于密码本,请问特务咋就知道一组没有带书?好吧就假设特务想拼个小概率赌一下,来个守株待兔,那么我诺大的一个哈尔滨就那么一家书店让你重兵把守?

6.张毅明知道二组已经暴露,也知道密码本肯定保不住,所以打扮成女人去拿书,我还寻思着是有多大把握可以成功呢,结果还被抓了,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特工能干出来的事情吗?而且被抓的过程也太过离奇,离奇一:已经做了伪装,敌人咋就能在人海茫茫中一下找到你?离奇二:你已经可以走了,在执行任务,逃命过程中还要去找孩子?可以理解你思念子女的心情,但是这时你真的认了亲是不是连娃也给害死了?离奇三:都打车走了那么远,敌人在没看到你正脸的情况下还是直接找到了你...离奇四:女特务的车是有全球定位吗,撞的那么恰到好处?离奇五:张毅被抓能看出特务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毕竟可以在人海茫茫且环境复杂的城区抓到张毅,但是在火车上抓跳车后已经歪了脚,且经验不足的小姑娘时咋那么蠢呢?当时荒郊野外的连个人都没,都能让她跑了?离奇五.你一个专业特工打车还告诉司机你的住址?就懒到一步路不想走吗?

7.张毅越狱逃跑那段真的是不知所谓,老周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帮张逃跑,真的合适吗?在守卫森严的监狱,一个受伤连路都走不利索的人想逃走...编剧咋想的?

8.那个迷幻剂很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保不住秘密,那么问题来了,张毅最后开车闯关那段自己应该也知道逃出的概率为0,为了不暴露老周,或者说是为了嫁祸别人,你憨憨的冲出去我还能想明白,但是在有枪的情况下你不选择牺牲,还再次被活捉真的合适吗?被抓回去暴露接头暗号?而倪大红也真的不问问你是谁帮你逃走的?

9.另一条线,小美女住址暴露了,特务们就派两2B去抓?那时的哈尔滨是特务的天下,这俩2b特务让我联想到了法治社会里见不得光的黑社会,还藏在房间里不出去等鱼儿上钩?外面连个监视的也不留?不能因为是个漂亮妹子就这么放水啊

10.作为一个专业特工,秦海璐和路人的撞车看的我莫名其妙,朱亚文开车怼特务的车看的我更莫名其妙,不说像安装了全球定位一样的撞车准确度,就说在一堆步兵特务的包围中不想着开车逃,居然撞掉队友和自己的车...我真的是看的呆若木鸡,最后的事实也是秦海璐开车逃掉了...

11.老周在电影预告上画对勾,看的我更目瞪口呆了,还和倪大红解释我是为了训练老金...这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能信啊,而且老哥,科长早就怀疑你了,你咋就知道张毅在你没在的时候没有说出4天后同一场这个消息?你这是想被一锅端的节奏吗?

12.第二组被下了迷药,一觉醒来,敌我双方又都像没事人一样的商量着去执行任务,omg,你们这是在搞笑吗?给个普通人都得摸摸自己腰子还在不在,你们专业特工就当完全没这事一样?

13.彩蛋里老周杀雷佳音真的是智商不在线,这个雷佳音全场下来唯一的用处就是告诉倪大红有4个人,有内鬼,其它的啥也不知道,甚至连目标人物藏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负责这次任务的地下党到底是谁,要不最后目标人物也逃不出去,身为最有价值的卧底去杀这么个玩意我真的是想不通

14.最最最最最不合逻辑的就是,这次的任务真的需要请这些所谓特工的四人组吗?最后完成任务好像和这四人组一点关系都没有,还差点暴露了我方最重要的卧底,本身悄悄的送走一个人很简单,却大张旗鼓的找几个外来高手,亲,你们这不是火力押送,找这些不熟悉当地形势,进城都费劲的人图了个啥?当然四人组还是有点用的,嗯,毕竟用两个c位换了对方一个辅助老金,还清了几个小兵!

 6 ) 悬崖之下,剧情全解析

画面很美,情节也很棒。

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各个场景(或者说章节)里的「信息战」,里面不同角色基于自己信息的行事逻辑,很漂亮很有美感。

还是试着用问答的形式,来梳理一下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

.

先说下演员和角色的对应,以便下面好指代

.

一开始张为什么会怀疑来接头的人是特务

张如何识破特务,这个在电影里本身就交待了。

张自己对兰解释说,「我跟他(特务)聊天时提到的老夏,根本没这个人」。等于是扔了一个烟雾弹,但特务咬钩了,于是识破。

但问题是,张是如何想到去试探的?答案在所有人的台词里都有:

  • 张主动说了,他在试探;
  • 兰为什么两把枪只上交了一把?因为她听楚说「特工永远要留一手」;
  • 这说明楚也认为,永远不能充分相信身边人,而且他也一直藏着一把枪(后面起了关键作用);
  • 王去卫生间看张留的信息,信息其实已经被叛徒篡改成了类似于「一切顺利」的废话,但王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因为张不会冒险留废话),肯定是出事了;
  • 周在后续的台词中也对特务科长说过,楚身上藏着枪「可能是一个特工的本能」,并不意味着行动暴露了。

这是全片第一场信息战,也是全片的基调——所有人都在隐瞒,没有人完全可信。

张识破特务(沙溢饰)的这个桥段非常简单,没什么信息量,但它给全片定下了起始点,这又很有信息量。之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线之上,越发复杂诡秘起来。

.

火车上的戏,精彩在哪里?

这段戏是我觉得特别妙的一场,开头才不到半小时,已经渐入佳境了。

一共 7 个人,一场戏演出了 7 个层次,由浅到深依次是:

  • 1. 最浅的是兰,她知道有特务,也知道楚和王不知道有特务,但有张在行动提醒,所以她待命。后来她被明面上的特务当工具人带走,戏份在此处最少。
  • 2. 其次是楚,他看到明面上的特务把兰带走了,年轻人没经验同时又关心恋人,所以主动找「队友」帮忙,却没想到队友其实也是特务,导致了兰的暴露——这里老周已经看出楚沉不住气,比较嫩。而楚在后续的快速成长,也需要与这里的稚嫩进行对比,才更显升华。
  • 3. 然后是张,他知道王和楚身边是特务,但却不知道是谁,不敢冒险接头,于是进卫生间留信号。但事后我们知道,张其实认识老周,也知道老周是深层卧底,所以张了解的信息远比当时观众以为得多,可张完全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同队的兰),可见张的心机非常深,是经验极丰富的老战士。整部片子演到这里,观众甚至会误以为主角是张,张艺谋的叙事手法非常狡猾。
  • 4. 接着是王,她看到张进了卫生间,于是随后去收信号。观众以为她收到了警告,所以才觉得她后续的一系列警惕行为很合理。但过了一会儿,导演才告诉观众,其实王没能收到原始信号(有特务),只看到被篡改后的假信号(一切顺利)。但王仍然通过假信号识别出了队友的真实意图——No news is good news, 而冒险发出无效信息说明已经遇险——这个细节说明王也是老战士,非常机智。另外,也从侧面说明王与张的感情很深,双方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在后续的找孩子和死别时,更能彰显王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
  • 5. 然后是特务们,他们一早就控制住了王和楚,又误打误撞抓获并(在楚的无意帮助下)识破了兰,现在只剩下一个他们知道名字的张姓男子没落网,可谓占尽了先机。观众到这里其实会有点紧张,当然不太会担心主角团灭(毕竟是主旋律电影),更多是担心导演怎么把故事圆下去。后来我们知道,导演的手法在于,利用特务们对老周的不知情,以及张和老周不为其他人知的深层关系,实现情节大逆转。个人看法,这个反转完成得很漂亮。
  • 6. 最后是老周,这段他几乎没有存在感,隐藏得非常非常深,根本看不出他和张认识。观众回过头来回忆这一段,就能意识到老周的经验只会在所有其他人之上。他才是真正行走在悬崖边上的那个人(没有说其他人处境不危险的意思)。多说一句,老周在片中第一次刷存在感,是在洋房里听到楚和王说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稍微秀了一下自己的俄语(只说了一个单词),既露了一点点线索(以备王楚不时之需),又做到了守拙(没让在场特务看出端倪),拿捏得很到位。所以全片以周为主角,找于和伟来演,完全撑得住。
  • 7. 最后一层是导演,张艺谋刻意不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却又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对信息尽在掌握。这也算是侦探小说里常用的「叙述性诡计」了,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诡计,难度显然要更高。张艺谋选择了用一个装成醉鬼的叛徒(雷佳音饰)来完成这个戏法,实际上也不难被观众第一时间看穿——这算是卖个破绽,和上一场里的刻意降低谜题难度目的是一致的——导演在提醒观众,注意思考每一个角色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他们基于对别人信息量的了解而如何行动,以便达成不暴露自己便击败对方的目的。

张在雪地里的那场试探,只是热热身。到了火车上这段,「信息战」或者说以个体为单位的情报战,就正戏就开始了。谍战大片的基调就定稳了。

.

张如何让自己「废物利用」?

张被捕后,在老周的帮助下(提供别针)成功逃出囚室,但却无法逃出监狱。

老周的思路是,让张假装胁迫自己,一起开车逃走。张逃走前开枪打伤老周的非致命部位,用于掩护老周的身份。但这个办法有两个致命漏洞:

  • 一是如果特务们宁可牺牲老周也要抓住张呢(或者擦枪走火意外击毙老周),那就两个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团灭;
  • 二是就算张成功逃走了,老周非致命部位中了枪,也无法洗清老周的嫌疑——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工,刚死里逃生,近距离用枪劫持了一个敌对方的高级情报人员,居然会在开枪时打偏?根本不可能,所以老周就算中一枪,也仍然会被列为头号嫌犯。

因此,老周的思路是下策——弄好了,也不过是跑了一个重伤员,却废了一个高级卧底;而且弄不好,俩人都得交待掉。

所以张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应该上哪辆车」。

全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不光情感上克制,连台词都大片大片地留白。我个人觉得,这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观众思考的机会,逼着观众把演员没说完的台词补全,这样观众会更投入在剧情中,共鸣更强;二是在观众通过思考才理解台词的意思后,会不自觉地赞叹剧中角色的反应敏捷、彼此心有灵犀。这是一种风险比较大、但收益也很大的剧本技巧,要把难度保持在观众必须得想想,但又肯定能想通的水平上,效果才会最拔群。

张的意思是说:反正我身体已经废了,出去也没法执行任务了,而且露过脸了以后也没法做地下工作了,为了救我而牺牲你,不值得。倒不如反过来,如果我的牺牲能为你的身份带来一些好处,就把我这个「废物」给「利用」起来吧。

怎么利用?无非两层:一是尽量消除老周的嫌疑,二是顺便把祸水引向其他人,把水搅混,让老周在敌人内部更安全。

只是一瞬间,老周就明白了这个意思,一方面说明两个人有默契,另一方面说明老周肯定也想过这个方案,只不过不愿意主动提出来让张牺牲,宁可自己中一枪也要把战友救出去。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完全没有直接体现,但你越是回味,越是觉得真实可信,让人动容。

战友之间每句台词,都饱含血泪。张最后回来带着勉强的笑说了一句,「还真有件小事,马迭尔饭店前面要饭的小叫化子里,有我和王郁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件「小事」,是最后决定要牺牲的时候,才不好意思地拿出来去麻烦战友。这与片头雪原里 4 人刚落地时,王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就去找孩子」相呼应——一个梗埋了这么久,一直引到片尾,是煽情了,但非常克制。

所以实际上,「废物利用」的方案是这样的:

  • 张能从拷打之下逃出来,一定有内应,那么特务头子事后一定会找内鬼。实际上内鬼是老周,那么要怎么样布局,才可以让老周摆脱怀疑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是「嫁祸」给另一个也在场的特务,还不能是喽啰,因为喽啰活动空间有限很容易被洗清嫌疑。
  • 那就干脆上特工老金(余皑磊饰)的车,就成了上策——如果张真的成功逃了,那么老金必然要背锅,前面所有的拷打都成了苦肉计;如果张被抓了,坐的是老金的车,老金也有作案机会,那么特务头子肯定会拿这个事来试探老周,老周就可以反过来「力保」老金的清白,以证明自己并不急于把锅往别人身上扣,也就侧面说明了老周不担心自己被怀疑(特务头子就会倾向于认为老周是「清白」的)。

一句台词,交待清楚了全部逻辑,还是挺漂亮的。

.

插入一句题外话

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也是用一句话描述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公路管理方想要在隧道出口处立一个告示牌,提醒司机注意控制自己车辆的灯光。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么出隧道最好关掉,省电,免费电瓶耗尽了影响行车安全;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一直没亮,那就无所谓,正常行驶即可;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没打亮,那么出隧道前最好开灯,免得一出去没路灯特别黑,瞬间致盲导致危险;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就无所谓,视野仍然是清晰的。

这么长的情况,要如何在告示牌上写清楚呢?而且就算用很多字写清楚了,车速很快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司机看清楚呢?

最后告示牌立起来了,上面只有一句话:

「您的车灯亮着吗?」

后面你该怎么办,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做决策,都交给了智力正常的司机来进行。(现在这种情况似乎得到了改善,因为大部分新车出厂时都会有自动常亮的日行灯,除了提醒其他人我已经启动了之外,也多少能起到一点点照明作用)

跟这部电影很像,大量留白,信息交给智力正常的观众来解读。

.

老周为什么要在电影海报上打勾?

表面上看,很简单,老周当然是要向小兰传递情报,约定见面时间:周二四六的首尾场次里,随便挑一场打勾,然后两人在 4 天后的同一场次见面。

但影片里,老周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教育特务老金。老周一本正经地问老金,真的什么也没看到吗?老金说没看到,然后老周主要说自己是地下党,接着气氛一变,才又笑呵呵地提醒老金要注意各种情报细节,有助于升职加薪。看到这段的时候,电影院里有笑声,谍战片突然成了职场剧,哈哈。

可其实,老周这一手背后,还有另外 3 个目的:

  • 一是试探老金。老周走过去打了勾,老金马上说自己也要过去看看,免得被特务科长怪罪。但实际上,老金的真实目的是替特务头子监视老周,抓他的尾巴。而老周主动问老金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之处,就是想看老金会不会跟自己说看到了打勾。老金果然没说,于是老周确认自己已经被特务头子怀疑了。
  • 二是让老金产生内疚感,换取他暂时的信任。老周打了勾,老金看到了却说没看到,老周趁机教育老金要注意细节,因为「科长最在意细节了」,又说「你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吗」。老周摆明了是一副前辈提拔后辈的姿态,这肯定让老金的心里一时不是滋味——人家只是想帮我升职,我却怀疑人家是地下党,我这太不地道了。所以,在老周假装车打不着火之后,老金才会更加热情地叫老周坐自己的车,而老周也才更有机会往老金车里塞书,嫁祸给老金。
  • 三是在特务头子面前继续搅混水。老周打了勾,老金肯定会向科长汇报,而且肯定不会告诉科长关于「老周教我如何注意细节」的事。所以科长回头肯定要问老周,为什么要打勾,老周就可以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教老金注意细节,是为了传达科长您的工作精神。接着老周就可以反咬一口,「怎么了,老金没跟您说这些?老金肯定不会胡说八道的吧!」这一下子就显得老周自己高风亮节,而老金更加人品下作了。此外,科长肯定还是要安排,在打勾的场次监控地下党活动,可是由于「保护措施」的存在(4 天后同一场次才是正确场次)科长的安排必然扑空,这反过来又让科长对老周有了内疚感——原来还真是瞎打了个勾,我怀疑自己人老周,是有点多虑了。这一里一外,科长就更瞧不上老金,却更不愿意怀疑老周了。

这个勾打得,太漂亮了。跳伞 4 人组安排的打勾保护措施,固然很安全,但经过老周这一手演绎,简直是彩蛋套彩蛋、圆环套圆环,所有人都被绕了进去,只有老周一个人站在至高点成竹在胸。

所以我上面才说,老周的能力在所有人之上,他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也是那个真正走在悬崖之上的人。

这段几乎是高潮了,但非常克制,所以仍然算不得是最精彩的桥段。这段只说明了老周一个人能力非常强,但下一段将会说明两个老地下党打配合的时候,能力能够强到什么程度。

.

老周和楚明明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向对方开枪?

这段是我个人觉得全片最棒的戏,是绝对的高潮。我们可以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以终为始,反推出角色的行事逻辑。

老周为什么要在楚服毒之后,冲上去撬嘴?

肯定不是为了拦着楚自杀,而是帮助楚顺利自杀。

老周不仅知道,而且亲眼刚刚见过张被捕后的惨状,同时也明白张被打了迷幻针之后不由自主地泄露了情报,所以于情于理,老周都不希望楚被捕。所以他冲上去,假装撬嘴,实际上是阻止别的特务来撬嘴,确保楚能自杀成功。而且楚是自己人,老周也希望这个年轻的战友能在临死前,一直躺在自己人怀里。

楚临终的眼神特别好,死死地盯着老周,一方面是服毒后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托付——兄弟,我不行了,以后就要靠你了,不要让我白死,不要让我白死,千万不要让我白死。这一切,都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那楚为什么要服毒?

当然是因为无路可逃,而又绝对不愿意被捕。服毒虽然痛苦万分,但毕竟短痛好过长痛。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张在被捕并经历了严刑拷打后,仍然被枪毙了。横竖是个死,自杀要痛快得多。

楚反正是个死,老周为什么不一枪直接打死楚,偏偏在近距离还打在了楚的腹部?

手枪的精准度是很差的,但近距离瞄准打胸口肯定死,老周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倒推回来,周和楚都知道楚必须死在这里而不能被捕,那么周为什么不直接结束楚的痛苦,还要给楚在临死前增加痛苦?

子弹击中腹腔是非常痛苦的,内脏疼痛是深层疼痛,人平时不会经历所以毫无经验,一旦疼起来异常不适应。另外腹腔里血管非常多,子弹打进去疯狂内出血,最后很可能是失血过多而死,时间很长很痛苦。

老周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防止自己被特务头子怀疑——对方被逼进小巷,弹尽粮绝,重重包围,瓮中捉鳖,这个时候你一枪把目标打死了,这等于跳出来告诉所有人「我是卧底」。所以老周哪怕开枪,也不能近距离一枪毙命,而必然要瞄准既容易命中又不会把人打死的地方。打手打脚那都是扯淡,最稳妥的就是打躯干。而胸口不能打,所以只能打腹部。

可是打了腹部不会快速死亡啊,万一楚因此被捕,抢救回来了经受拷打,怎么办?没关系,老周知道楚随身带着毒药。什么时候知道的?王吃了一点点药片之后食物中毒在医院病房里呕吐不止,老周进去「跳警」的时候肯定顺便就知道了前因后果。但电影没演这部分,留了白,给观众自己去想。影片最后,老周让小兰把她的毒药交出来,并说「我希望你活下去,看到天亮」,既呼应了毒药这个细节,又点明了主题——是这些先烈的无畏牺牲,才让年轻的下一代(以兰为象征)也就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光明生活。

总之,近距离用手枪打腹部,这个细节简直是超神。

反正楚有毒药可以自杀,周为什么还要开一枪增加死前痛苦?

因为楚对周开枪了,周必须本能地反击,不然就太假了,一看就是串通的。

特务把楚逼到墙角,又把楚逼得打光子弹,老周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发声逼楚现身,提醒楚我是自己人。但其他特务就跟在后面,老周一句明话都不敢说,不然当场就会暴露自己,两个人都完蛋。

楚意识到追得最近的是自己人老周,于是也主动现身,希望能够在老周的帮助下完成自杀,避免被捕。楚的想法很清晰,我拿另一把被动了手脚的左轮打你,你老周只要还击,我就死了,安全。

确实,楚一现身,用枪指着老周扣扳机,老周只能还击,否则不合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周是被迫还击的,那楚为什么必须对周开枪?

楚是在假装昏迷的情况下被人把枪摸走又还回来的,楚还提醒兰「特工永远要留一手」,所以楚肯定仔细检查了这把被做过手脚的枪,知道它无法击发。

但特务头子知道,楚不该知道这把枪有问题,否则就说明老周肯定有问题。当时清醒的人里,除了备受信任的女特务(因为据叛徒说,卧底是男的),就只有老周了。楚居然在枪战中一直没开这把枪,连子弹打光了都没用这把坏枪,只能说明楚知道枪有问题,也就说明是老周提醒了楚,于是老周就会暴露。特务头子的台词说得很清楚,「看看这把枪会怎么开」。

所以楚必须要让这把枪在自己手里开一次,以向特务头子证明自己不知道枪有问题,从而保住老周。因此,楚明知自己要自杀,也必须在自杀前配合老周把这场戏演完——这实际上跟张的思路是一致的,对自己进行「废物利用」。

顺着理一下

按时间线,就是这样的:

  • 女特务对楚的枪做了手脚,楚在老周帮助下已经知道了。
  • 楚的另一把枪都没子弹了,他也不主动用这把有问题的枪,老周在特务头子眼里非常可疑。
  • 老周发声逼楚现身,楚意识到必须帮老周洗清嫌疑,于是用坏枪对他开枪。
  • 老周不得不开枪还击,而且不能将楚击毙,所以只能打到腹部。
  • 楚演完了戏,赶快服毒自杀,以免被捕。
  • 老周冲上去假装撬嘴,帮助楚完成自杀,让战友死在自己怀里。

即便如此,特务头子还是用这把枪最后测试了一次老周:他在把老周软禁几天后放他离开时,利用归还老周配枪的机会,说了一句双关的话,「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啊」。这话的意思是两层,一是把老周比喻成自己手里的枪,希望他继续为自己效力;二是侧面提醒老周,楚的枪当时之所以没响,没打死你,那是因为我对楚的枪做了手脚。

假如老周这时没有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没有上前拥抱来感谢特务头子的「救命之恩」,那么特务头子就会马上明白——老周早就知道枪是坏的。给枪动手脚的事,只有特务头子和女特务知道,枪还给楚之后楚或许也有可能知道,但老周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假如老周没有表现出惊讶,说明老周和楚有过串通,也就说明老周也是地下党。

所以哪怕是这么一个极小的细节,都透着杀机。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再插一句题外话

倪大红演这个特务头子,实在是太合适了。那个从背后看人的眼神,真是冷刀子一样,不寒而栗。他在 大明王朝1566 里也有过类似的精彩演出,有一个桥段也是通过大量的留白,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嘉靖帝要查「改稻为桑」案的内幕,派太监连夜从外地搞来了满满几大箱子证据,又命令当地大员胡宗宪星夜入京,接受审问。一方面,是嘉靖急于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想要试试胡宗宪这个被严嵩提拔上来的官员,看他到底是忠于王室所以第一时间来见自己,还是隶属严党所以第一时间去见严嵩。明朝亡于党争,嘉靖这是在借(手上所有的)案子来打击党争——真相,根本没有政治斗争重要。

而胡宗宪面圣结束后,又连夜去见严嵩(倪大红饰),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仍然感念严嵩的知遇之恩,希望能劝严阁老回头是岸。严嵩一见面,只轻飘飘问了一句话,「你吃饭了没」

乍一看,这句话毫无出格之处,纯粹就是一个长辈关心晚辈、上级关心下级、主人关心客人,正好自己要吃夜宵,你来得巧,要不要一起吃。

但实际上,这句话满是杀机。

严嵩真正想问的是,你胡宗宪作为外派的高官,深更半夜跑回京城来,有没有来得及先吃晚饭?如果你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夜赶路到京城了却连饭都没顾上吃,那么你是急着去见谁了呢……你只能是去见嘉靖帝了……

所以短短一句「你吃饭了没」,既明面上表达了关心爱护,又暗地里提醒胡宗宪「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也知道你见过了谁,还知道你现在来找我是想干什么」。所有政治诉求都表达清楚了,甚至还给出了明确的威胁和拉拢,但没有任何人能从面子上挑出任何问题来,严嵩实在太老辣了。编剧实在是太懂了。

就只这一句台词,大明王朝1566 就已经封为神剧了,只可惜收视率奇差,没有能拍续集,太可惜了。

.

张为什么要跑去找孩子,导致自己被捕?

发现有很多人纠结这一点,其实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些困惑,看完重新想了一下,有点小看法,简单补充一下。

还是从「信息」的视角。

首先,观众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张作为老战士,明明背负着这么重要的任务,明明两组人已经有一组被特务控制了,而且自己同组的另一个队员兰还是新手使不上力,可以说千斤重担一肩挑了,怎么还有空在执行任务被人追杀的半中间,路过电影院就跳下来办私事?——这个让我当时觉得非常困惑。

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里可能大部分观众都会和我当时一样,漏掉一个重要的细节。张在被捕的前一天,和兰站在安全屋的阳台上时,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当楚(你男朋友)已经死了」。这话说得非常狠,兰听完就哭了,边哭边问张,「那王郁姐(你老婆)呢?(也死了吗)」。张沉默不语。

把这个细节加进去,跟张王跳伞刚落地时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去找孩子」结合在一起,张就又多了一个理由,去「办私事」。注意,我不觉得张因此就有了办私事的充分理由,我只是说这个细节可能容易被忽略,导致我们作为观众去理解张的行事逻辑时,没能完全代入他的处境。

张当时实际上是个什么处境呢?或者说有哪些理由逼迫着张在逃命时还要找孩子呢?

  • 一是父爱,这个不需要解释。
  • 二是亲眼看到(疑似)亲生孩子在要饭,情感冲突强烈,电影里演了。
  • 三是张王夫妻去前苏特训没多久,但他们回来时已经不认识孩子了,还要靠胎记(有点老套)。这是因为小孩子长得非常快,拖越久,找回来的可能性越低,所以张内心很急迫。
  • 四是上面提到的细节,张在心里其实已经当王(自己妻子)牺牲了,所以他不光没法指望妻子去找孩子,而且还得兑现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谁活下来,去找孩子」。
  • 五是结合后来张的结局,他被严刑拷打成那样,准备开车自杀式突围前,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找孩子。可见张根本不怕死,怕的是孩子受苦。这种时刻走在「悬崖之上」的人,心里肯定很清楚自己随时会死,所以坐车执行任务时偶然看到一个面熟的孩子,本能冲动下头脑发热停车查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些都是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跳到支线里去找孩子的理由。还是要强调,我并不觉得这些理由就能充分解释一个老地下党的失误,我只是说其中第 4 条理由可能有些不明显。

我自己的想法哈,张艺谋在这里的时间线,设计得不太好,似乎可以优化一下。仅供参考。

旧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坐车回安全屋,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耽误了时间被特务追上,最后被车撞晕被捕。按这个时间线,就是老地下党明明成功取得机密文件并脱身,去犯低级失误开小差被捕,非要说这是人之常情也行,但故事是人编的呀,非这么编总觉得太强行了。

我想的新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出门执行任务,坐车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孩子被这个「变态」吓坏了,因此给街边埋伏的特务留下了破绽),时间紧急张只好忍痛先去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准备回安全屋,没想到特务魔高一丈,沿着电影院那里的破绽守在张回去的路上,将张撞晕逮捕。

换成这个新的时间线后,原片的所有元素都仍然在,只是顺序换了——简单来说,就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没开小差,是开始前开了个小差,张的「过失」就变小了,被捕主要是特务太无孔不入了。就有点像,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那个意思。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张越狱后自知无法逃走,为什么不干脆自杀?

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甚至因此觉得张的选择不合理,认为这是本片的一个 bug.

我倒不这么觉得,原因如下:

一是在当时的张看来,自杀并不是最优解。

张被捕后,已经熬过了一轮拷打,没招,说明拷打对经过特训的张来说不算什么。张拒绝了老周的假装胁迫的建议,选择自己开车冲出去送死,说明张并不怕死。不怕打,也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张没必要自杀。张开车往出冲,运气好说不定就跑掉了,可能还顺路撞死几个特务,运气差也不过是再被抓回去再继续无谓拷打,最后枪毙。不管如何,都比直接自杀强。

二是当时的张还没被注射过迷幻剂,并不知道药效有多强。

特务科长提到迷幻剂时,也说的是试试这种新玩意。在审讯过程中,特务们也是先动肉刑,费半天力气实在没辙了,才派人来注射迷幻剂。负责注射的人还是个菜鸡,被拿到别针的张给反杀了,而本该全程在场负责审讯的特务老金当时还出去抽烟了,这其实侧面说明了特务部门并没有对迷幻剂抱多大期望。连使用迷幻剂的特务都没指望这个神药,那没被注射过的张更无从预想其效力,所以张根本不怕再被抓,大不了一死,不会招的。

三是张上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废物利用」,嫁祸给特务老金。

假如张发现逃不出去,直接偷摸自杀了,那白丢一条命,完全是「废物」了。可是如果能用这条反正要丢的命,临死前偷特务老金的车在特务们面前现身,就有可能把水搅混,保护卧底老周。当然,如果张能在车胎被打爆、车辆失控的瞬间,直接开枪自杀,那似乎更「理想」。但一方面这也太难为一个刚受过重刑的伤员了吧,另一方面还是回到第一点,张并不怕再次被捕,所以实在是没必要抢着自杀。死了就没机会了,活着还可以继续越狱啊……

虽然说这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不妨碍我们把里面的人当成真实的人去看待——从真实的人性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想要自杀呢?比如楚后来自杀,那是他不愿意被捕,因为被捕了不光要死,死前还要被折磨,还可能被新玩意迷幻药给整到招供,所以楚自杀是最优解。但张是被撞晕后直接绑起来了,没机会躲避受刑了,受完了发现没事,又不知道迷幻药的事呢,也就不担心再次被捕了。

张所掌握的信息量,还不足以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正因为张的前车之鉴,楚才之后有机会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观众容易开上帝视角,反过来去质疑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有时容易误判。

.

到底什么是「乌特拉」行动?

剧中角色反复解释过了,就是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包括结尾,老周也对年轻一代的小兰说,「天亮了就好了,你要活下去,看到天亮」。

然后我也看到有人说:整部片子的起因是 4 个地下党去执行秘密任务,解救一个被日本人迫害的中国人,让他出境去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但整部片子里完全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也没解释到底是什么暴行,甚至连要救的那个人也只是片尾露了一面而已。觉得这片子这样拍很奇怪。

我一开始也有这个困惑,但我看完去搜了一下,就惊到了。我觉得全片所有的精彩,都不如这一处「留白」精彩。如果说张艺谋的一切设计都让他更像一个能工巧匠,那么这一处留白就足以让他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国师。

片中的「乌特拉」行动,是要解救一个被关在日军集中营里的中国幸存者,而日军为了毁灭证据不惜杀光了所有知情人——鬼子到底要掩盖什么?

全片有且只有一处,提到了「乌特拉」行动的目的地,是东北的「背荫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背荫河,沉重血腥的历史扑面而来。

背荫河,黑龙江,五常市,细菌战,731,黑太阳,人体实验,活体解剖,惨绝人寰。

这就是乌特拉行动的真相——通过解救人体实验的幸存者,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真面目。

这也是导演在片中完全没有解释什么是乌特拉的根本原因——这么深的仇恨,这么惨的历史,这么大的事件,我们居然需要有人解释才看得明白???

张艺谋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你,就是 731,就是细菌战,就是人体实验,就是日本鬼子没人性,但他没这么直给,他希望观众自己看完了,随手搜一下,了解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背后,血淋淋的民族历史。但有多少人会去搜呢?又有多少人不光不知道,不光不去搜,还认为这是电影的「漏洞」和「缺点」呢?

我想起去年有次去理发,邻座是一个女孩要理短发。女孩叮嘱年轻的理发师 Tony 老师,说「不要把我理得像刘hl那样,太土了」。理发师反问了一句,「刘hl?是谁啊?」两个人都完全没有要侮辱先烈的意思,和平年代的人也不该生活在无时无刻上纲上线的恐惧当中,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连刘hl是谁都不知道的新中国了吗……

遗忘的神已经降临了,已经开始了祂的统治。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说的,人啊,为了安逸,连命都可以不要,就为了那么一点安逸,就把一切都扔掉了。

「人要想说清楚自个儿,心里得有个信。 他信什么,你信什么啊! 他信少年中国, 他心里边自然有一个少年中国。 欲言国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 你心里有少年中国吗?」

.

 短评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9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17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19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21分钟前
  • seth
  • 还行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26分钟前
  • Sean
  • 还行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29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37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42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47分钟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4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5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55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58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1小时前
  • 阿德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1小时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