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2015

HD

主演:徐英姬,权素贤,金永敏,高瑞熙,卞约汉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圣母2015 剧照 NO.1圣母2015 剧照 NO.2圣母2015 剧照 NO.3圣母2015 剧照 NO.4圣母2015 剧照 NO.5圣母2015 剧照 NO.6圣母2015 剧照 NO.13圣母2015 剧照 NO.14圣母2015 剧照 NO.15圣母2015 剧照 NO.16圣母2015 剧照 NO.17圣母2015 剧照 NO.18圣母2015 剧照 NO.19圣母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圣母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慧琳(徐英姬 饰)和赫奎(卞耀汉 饰)是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和医生,他们负责看护的,都是失去了自主意识陷入了昏迷之中的病人们。哲武(柳顺哲 饰)是两人手里的病人之一,同时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哲武的儿子尚宇(金英民 饰)早就打起了父亲遗产的主意,他要求医院尽可能的延长父亲的生命,为此不惜一切金钱代价。  想要哲武苏醒,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尚宇将目标放在了一个有着“圣母麦当娜”之名的神秘女子美娜(权素贤 饰)身上,美娜到底是谁,有着怎样的过去,为什么会沦落至今,一切都处于谜团之中,唯一知道的是,她目前正陷入昏迷之中,并且不知道何日才会醒来。在尚宇的威逼利诱之下,慧琳只得开始准备手术。吸血鬼日记第六季三岛由纪夫传黄大仙乌鼠大秦直道杨幂版阿浪的远方错位青春 第二季让-保罗·高缇耶:怪异与精致飞往爱的最后登机广播iNumber Number:约堡黄金大劫案一起在一起高墙边的混乱 第四季杀人鲸少年鳄鱼队3李碧华鬼魅系列:迷离夜蚁族的奋斗Get Ready!全美超模大赛第十八季女杀手KIRI:血腥复仇伊莎贝拉粤语三贵情史初步证据博·伯翰:隔离在家企鹅群里有特务发展受阻第二季神奇的玩具店X战警:逆转未来熊出没之夺宝熊兵绿色婚礼吃人蟒蛇还有明天引狼入室 (国语版)呐喊赤子心塞勒斯人间喜剧2010忍者小英雄4随波逐流2011诸神的黄昏第三季为了你甜心救星天崩地裂 上(国语版)优越邻家兄弟疯丫头第一季夜幕下的哈尔滨

 长篇影评

 1 ) 关于96山难的一些背景 -- 对山和登山者的尊重和敬意

看到一些评论,诸如:登山的人no zuo no die;电影那么无聊简直要睡着;铺垫那么长为什么不直接切入登山戏,balabalala。。想写几点关于96山难的背景,助于理解电影吧。内容主要来自于into thin air这本书(电影经此书改编并且基本尊重原著,省去了一些更繁杂的事件和背景人物,也被认为是最贴近96山难事实的一部论述)和Wiki。不对之处欢迎补充和改正。

另外忍不住想说的是,评价电影拍摄手法拍摄技术没有问题各入花眼,但如果想随随便便评价登山者的人生观-诸如傻不傻去找死之类的话之前,希望在敲键盘之前想一想,反过来说,作为普通人的你我愿意自己的人生被评价成毫无目的跟蝼蚁一般苟且生得渺小死得无趣吗??电影中露脸的角色基本都映射了现实中的真人,有的在96山难死了,有的下山后几个月死了,有的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有的还活着。你可以不同意登山者的人生观,但请给他们基本的尊重,否则体现的也只是自己的无知狭隘而已。

1. 为什么电影不能直接切入雪山戏啊,前面那么多无聊的铺垫真的要睡着了好吗??

两个主要原因:一. 对于商业登山队的业余登山者来说,整个登珠峰是一个足有1个月之久漫长而乏味的大工程,而绝非只是冲顶的那一天。队员需要徒步进行到大本营,在海拔逐渐升高的4个大本营之间来回进行高海拔适应性训练,有些人连冰爪都不会穿,电影里有这个细节。而组织者和夏尔巴人也需要进行建营,在登顶途中挂绳,放置备用氧气瓶等等组织工作。

二. 造成山难的原因不仅只是下山途中致命的风雪暴,不能忽视的是很多关于人的无数细节的堆积而成的辅因,任何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铺垫都有可能是促使那一次冲顶4个探险队中9人死亡的原因之一。下面会说到一些但绝非全部。

这个电影的用意显然不只是想制造一些生死一线间的所谓的戏剧冲突,而是试图还原那次山难的全景,让观众可以有所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灾难这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 诸如为了保一个人的命切断下面挂着同伴的绳子,或者为了求生切自己一个胳膊这样的猛料抱歉在这次事件里并没有发生。

2. 电影里人物那么多,根本记不住,也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没怎么描写登山中感人的互助精神。

首先,人多间接促成了更多人的死亡。96年5月10日那一天就有4支队伍同时攻顶,3支队伍挤在希拉里台阶排队用绳索攀登,在8839米高度的地方多呆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体温降低,消耗氧气,丧失神智,后来很多在旁人眼里的愚蠢举动和决定都需要考虑到在8000米以上神智急剧下降的因素。

为什么会同时登,因为Jason演的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领队试图协调开登顶日期但遭拒绝,电影中南非人愤然离席的那一幕,而同一天中登顶的时间,普遍认为是在中午过后必须下撤,因为峰顶基本上每天下午开始刮风,而5月10日那一天的暴风雪尤其致命。 每个人自身的特质、经历和心理也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了他最后是生或死的结局。

同时,人多也是后来积极救援的力量,因为有些登山队安排在后几天登顶,所以在得知发生山难后很多人例如来拍电影的IMAX队,都积极参加到救援中,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电影一开始也花了篇幅说明了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两只都是商业登山队伍。也就是说,每个客户花一笔钱,电影中也交代了6.5万美元,参加到这个队里来,很多人并没有太多高山经验,互相之间也不认识,因为背景五花八门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形成可以互相依托生命的关系。而所有后勤工作,包括运输,铺路挂绳,建营,都由组织方完成,其中包括很多夏尔巴人。所以队伍之间可谓基本没有什么感情。

3. 两个商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关系

Adventure Consultants和Mountain Madness为了生意都在想法设法提高自己媒体曝光的知名度。Adventure Consultants的随行记者本来是被杂志社安排了跟随Mountain Madness,但是临行前,AC Offer了一个很优惠的方案给杂志社,杂志社就改让记者跟着AC登山了。电影中就有Jake冲着Jason说“你抢了我的记者”的片段。95年AC没有送任何一位客人登顶,96年又有随队记者,登顶压力可想而知。而Jake的队里也有一位随行网络记者,就是电影里那位全程带妆的女人,和难波康子一起在风暴中下山但被救了。这样的竞争关系造成的心理压力,到后来在高海拔的影响下和各种其他因素演变成了两位领队都做出非理性偏离原则的致命决定。

这位具备一定高山经验的记者登顶后生还,并写了Into thin air这本书。

4. Rob Hall:Jason演的领队(Adventure Consultants)

新西兰人,作风严谨。在山难之前他完成了五次登顶珠峰,在当时是非夏尔巴人中登顶珠峰次数最多的人。

Rob致命地答应邮差在下午很晚的时候继续登顶而不是返回,电影中有铺垫说明,因为邮差去年也参加了这只登山队,但是在距离顶峰300米的地方被劝回。邮差一年当中又拼命打两份供攒钱,在Rob的劝说下再次尝试登顶,所以电影中也有提到Rob主动offer给邮差一个很大的折扣。可能对邮差来说,这一次死也要攻下山顶了,而为什么Rob同意并且陪同邮差走上了致命的一步,各种感情因素在高海拔作用下消灭了理性?然而没有人再有机会了解他们当时的想法了。另外一个致命因素是有一个向导(真名Andy Harris)由于各种高海拔神智的原因误以为希拉里台阶下方的储存氧气瓶都是空的,而事实是氧气瓶都是满的但表由于结冰问题不工作了,所以Andy坚持认为空瓶了并且把这个信息告诉了Rob。这个判断导致了Andy自己的死亡和Rob在氧气耗尽的情况下没有试图去拿满的氧气罐。

Rob垂死之际和妻子用卫星电话通话是真实的,并非故意制造的煽情情节。

5. Scott Fischer:Jake演的领队(Mountain Madness)

美国人,生性散漫,登山天才。Jake演得很传神,一个嬉皮士样的充满了个人魅力并似乎并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的登山天才。

他是第一批无氧登上K2的美国人,并在攀登K2时认识了Rob Hall。

Scott也曾经无氧登顶珠峰,并且发起了清理珠峰空氧气瓶垃圾的运动,尼泊尔政府在这项运动的启发下制定了一系列例如奖励夏尔巴人带空氧气瓶下山的政策。

为什么他明明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还要坚持登顶?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前面提到的两队之间的竞争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原因,是否还有别的原因再也无从探究。

很喜欢的一个细节是Scott精疲力竭登顶以后,微笑着用ET手指点了一下小尼玛堆最顶上也是世界之巅的小石头,不知那时候他是否已经有预感下不了山了,但是死在珠峰对他这样的人来说何尝不是最好的归宿。

想提一下的是在96山难中,Rob Hall组织严谨的登山队共有2名登山者客户和两名向导(包括Rob Hall)自己遇难,而组织松散的Scott Fischer这一队只有Scott自己遇难,客户都安全生还。

6. 德州人

真名Beck Weathers。电影中对他的描写也有细致的处理。一开始对邮差的出言不敬,一副有钱德州佬眼睛长头顶的样子,后来在走梯桥时的紧张和破开大骂。在半山上因为答应了等Rob Hall而没有顺势跟Madness队员下撤。到最后所有人以为他死了,在七八千米的地方被狂风暴雪吹一夜后他却神奇地站了起来,自己走回了营地!有谁能不赞叹生命可以如此顽强而不被其感动呢!

书中还写到,直升机救援时,有两个重伤员,台湾人和德州人。因为每次只能装一个而直升机停机条件十分不稳定,德州人爽快地让台湾人先上了机。

7. 俄国人

真名Anatoli Boukreev,Mountain Madness的向导。苏联时代出生的登山天才。在全世界14座超过8000米的山峰中,他无氧登顶了十座。在书中,对他的描述是有争议的,因为他作为向导没有带氧登顶,而且早于他所有的客人提前回到营地。提前回来的原因,书的作者提到因为在8000米以上无氧失温更快,必须快速行动才能保全自己的安全,而俄国人在后来也请人代笔一书The Climb中则坚持说是他与Scott在山上进行了讨论后一致同意让他先下山保存体力,有需要是随时准备救人。俄国人的理念是如果自身不具备独立登山的能力就不应该来登顶,所以他并不是非常配合传统的当向导的各种规矩。

事实结果是俄国人营救了3个客人,并且他公司的队里没有客人遇难。

俄国人的经历在这播西方登山者里比较复杂独特,他是苏联计划经济时代培养出来的专业竞技型登山运动员,拿过苏联对运动员的最高荣誉。但是苏联解体以后他加入的哈萨克斯坦就不再养着这些运动员了,他就来了美国,但是英语很差很难表达自己。Boukreev对当导游,组公司一点兴趣都没有,是个内心纯粹深邃的人(他的美国女友后来根据他俄语的登山日志出了一本书Above the clouds,里面还有他自己写的摄影集),但是为了筹集登山费用不得不来当向导,所以有种跟大部队都格格不入的感觉。电影里这位演员是冰岛人,怪不得跟其他演员气质迥异。。

96山难里对他不带氧气瓶的批评一直困扰他,山难后隔了几天他一个人去登了8400米的洛子峰去“静一静”,顺便创造了速度记录。。96-97年他又爬了7次8000米以上的山,同时还要跟into thin air作者等对他批评的人打嘴仗,并且让一个美国人代笔出了一本书the Climb从他的角度讲了这次山难的过程回击对他的批评,无奈,也是用英语采访编辑的,可能还是没法完全表达内心的想法。

97年12月初美国Alpine Club给Boukreev颁发了最高荣誉,象征美国主流登山界对他在96山难中营救别人的认可。3周后圣诞节当天,在冬季攀登Annapurna遭遇雪崩失踪,至今未寻。


七七八八讲了一些,最后用俄国人的一句话做结尾,希望作为观众的我们对山,对登山者持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敬意。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

课外阅读材料:
meccarmca推荐的:
1. 本次事件相关纪录片合集: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015241/
2. 豆瓣这儿就有链接的98 IMAX版: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63355/ 南坡上
3. 与本次事件无关,Discovery攀登珠峰纪录片Beyond the Limit,2006年开始拍了三季: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20504/index_3.html 北坡上
4. 嫌纯登山题材太乏味的,可以搜搜 张京川,当时新闻联播都有播。关键词:登山,枪击,反恐,绝地生还。事件发生于2013年,2015年2月巴基斯坦主谋越狱成功。
5. 跟珠峰无关:我很喜欢和尊敬的Jimmy Chin跟拍的攀登Meru的纪录片,2015年发行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3215008/

部分生还者书籍,除了《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以外,其他书都没引进国内,最方便的是在Amazon上买kindle电子版:
1. Jon Krakaue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网上各种电子版本也都很容易找到
2. Anatoli Boukreev: The Climb; Above the Clouds(俄语转英文的登山日志)
3. Beck Weathers: Left for Dead: My Journey Home from Everest
4. Lou Kasischke: After the Wind: Tragedy on Everest - One Survivor's Story
Lou也是我个人很敬佩的一位,他在距离顶峰一百多米的地方自己做出了折返的决定。他主业是一名律师,骨子里透着理性,有强大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书在2014年才出版。

 2 ) 关于珠穆朗玛峰

  藏文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英文称Mount Everest。最近一次高度测量是在2005年,历时2个月,由中国国家测绘局测定,高度为8844.43米。也有其他几种高度的说法,差别均为几米。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分别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2年,湛易佳成为首位登顶的香港人。
  ●1993年,参与两岸联合珠穆朗玛远征队,吴锦雄成为首位登顶的台湾人。
  ●1994年,台湾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于5月8日17:38登上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风雪而失踪。拾方方为第二位登顶的台湾人,首位在珠峰登顶中过世的台湾登山家。
  ●1995年,台湾登山家江秀真与陈国钧联手登顶成功,江秀真成为第一位登顶的台湾女性登山家。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和史考特·费雪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美国“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库尔幸运逃过一劫,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台湾登山家高铭和死里逃生,写下《九死一生》一书。此事件被改编成2015年电影《珠穆朗玛峰》,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湾登山团的故事。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3年,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6年5月,19岁的英国探险家James Hooper和Rob Gauntlett从北侧成功攀上山峰,并成为全英国最年轻的珠穆朗玛峰登顶者。
  ●2007年,尼泊尔观光部指出,美国19岁少女“珊曼莎·拉森”是最年轻的成功登顶外国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09年,台湾人江秀真成为首位从南、北两侧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009年5月22,台湾人李小石背著妈祖神像登顶成功。
  ●2010年5月18日,台湾人林永富以57岁之龄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目前台湾成功登顶珠峰年龄最年长的攻顶者。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 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动一公里,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珠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两坡登珠峰壮举。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于80岁时,第三度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最年长的登顶者。刷新尼泊尔登山家于2008年以76岁攻顶成功的纪录。
  ●2014年4月18日,雪崩造成15人丧生,为人类于1950年代首次登顶珠峰以来,所发生死亡人数第二多的事故。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导致18人遇难,百余人受伤或失踪,再度打破2014年登山山难纪录,惟此次事故主因为地震。

------------------------------------------------------

  ◆攀爬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攻顶时间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

  ◆截至2012年,大约有235人丧生在攀登珠峰途中。大多数丧生者死亡在8000米以上高度,雪崩和意外滑落是两个最大原因。

-----------------------------------------------------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3 ) 登山是勇敢者的梦想,再可怕的自然,也挡不住人类的前行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
 
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

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的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

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的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

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

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

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


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

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

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

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

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

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天气天气天气!一定要说三次!!!!!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

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

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

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


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

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

20.09 。2015 Wien

 4 ) 关于《绝命海拔》你应该知道的16件事

1. 2014年4月18日,影片在尼泊尔取景期间,发生在珠穆朗玛峰的一场雪崩夺走了16个登山者的生命,死亡人数超过影片中纪录的96年登山事故(8人)。由于灾难的发生,影片不得不延期上映。

2. 本片的素材来自亲历者乔恩·克拉考尔(Jon Krakauer)所著的《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以及其他幸存者的著述采访。乔·卡拉库尔是美国《户外》杂志的记者,也是影片的顾问之一。当年幸运逃过一劫后,他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一书,记述了那次悲剧事件的发生过程。

3. 影片中的情节和几个风景镜头借用自1998年的IMAX纪录片Everest。

4. Rob Hall(杰森·克拉克 饰)是第一个五度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非夏尔巴人。他的妻子Jan(凯拉·奈特莉 饰)是继Lydia Bradey后第二个登顶的来自新西兰的女子,原本她也是96年登山队的一员,但因为怀孕而留在新西兰的家中。

5. 克里斯蒂安·贝尔本来是出演Rob Hall的人选,但后来为了拍摄《法老与众神》而退出本片。在贝尔退出之后,导演Baltasar Kormákur修改了剧本,让Rob Hall原先第一主角的地位下降,戏份分配变得更加平分,变成了群戏结构。

6. 杰森·克拉科继《终结者:创世纪》后再次接替原定由克里斯蒂安·贝尔出演的角色。

7. 凯拉·奈特莉的镜头一共仅拍摄了六天。

8. 这部电影卡司强大,云集了五个奥斯卡提名人:杰克·吉伦哈尔,约翰·浩克斯,凯拉·奈特莉,艾米丽·沃森和乔什·布洛林。

9. 导演Baltasar Kormákur13岁的儿子在片中饰演Beck Weathers(乔什·布洛林 饰)的儿子Bub。

10. 1865年,英国人George Everest爵士领导的测量队第一次确定标号为XV峰的高度:29002英尺(现测为8848米),确认该峰为世界最高峰。为纪念Everest的贡献,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把这座山峰命名为Everest(埃佛勒斯)。珠峰原本的名字为Chomolungma(珠穆朗玛),藏文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

11. 目前珠峰上有超过250具尸体,大部分是因为雪崩或者从山上掉落而死去的。因为山顶的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氧气稀薄,一般是没有办法把中途死去的人带下山的。

12. 位于尼泊尔的丹增希拉里机场(电影中用原称“卢克拉机场”)是世界上位置最高的机场之一,也是通往珠穆朗玛峰的大门。由于陡峭倾斜的跑道和险峻的周边环境,它被称为全球最危险机场。自1970年起,卢卡拉机场就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事故。目前,事故次数已达到两位数以上。其中,最为严重的事故是2008年10月8日,一架飞机在着陆时坠毁并着火,致使18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死亡。

13. 1996年5月23日,Rob Hall(杰森·克拉克 饰)的遗体在他死后两周被IMAX考察队发现,Rob的妻子Jan要求把丈夫的遗体留在山上。

14. 现实中的Beck Weather(乔什·布洛林 饰),因为长时间暴露在严寒暴雪中,受到了严重冻伤。他失去了半只右臂、左手全部手指,还有双腿的一部分。他的鼻子本应被切除,但后来用他耳朵和额头上的皮肤组织修复了。

15. 正如影片所述,Scott Fischer(杰克·吉伦哈尔 饰)的遗体被他的好友Anatoli Boukreev发现,Anatoli把它移动到登山路线外,以免被拾荒者找到。Anatoli在大约一年后还发现了Yasuko Namba(森尚子 饰)的遗体,他用石头为她建了一个简陋的坟墓。Yasuko的丈夫得知后,资助了一支登山队去找回她的遗体。

16. Andy 'Harold' Harris(马丁·亨德森 饰)和Doug Hansen(约翰·浩克斯 饰)的遗体从未被发现。


花絮都是我个人整理翻译的,想看更多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愚乐大众(ID: everybodyfool) ~~

最新文章:《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彩蛋和花絮总汇→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93987/

 5 ) 唯有山不会离你而去

朋友给我推荐了这个片子。一看标题和封面海报,我就知道这又是一部“爬大山,作大死”的电影,还是改编自著名登山灾难,里面必然充满了紧张、惊险,夸张的煽情和角色死亡,简直是给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良好预防针。
        结果今天看完后我就被打脸了。顶着哭得稀里哗啦的脸,回家就开始查登山入门课程,我心里想的是:
为什么不早点去登山呢?

哪怕仅仅当成风光片来看,这部电影也绝对赏心悦目。长镜头下,蓝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队缓慢移动的登山者,那场景简直震撼,珠穆朗玛峰的气势扑面而来。
然而抛开美景,这部电影也确实把雪山的凶险直接展示了出来。
茫茫天地间孤独的一行登山者,被雪崩砸过,被暴风雪吹过,要保护踩脱步子滑下来的同伴,要预备着登山梯突然摇晃把人甩下悬崖的危险,还要面对即将登顶,却发现登山绳早已经断掉的窘迫境地。同时,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个大问题。电影里的登山向导指着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说,过了这里,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稀薄空气下视力模糊,极低的气温下力气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来像有十斤重——有登山经验的人看这部片,会更有切身体会,哪怕只是在高原上走过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全身力气都被抽掉,怎么呼吸都不够用的痛苦。
        然而以上这些,都抵不过山神突然变脸,风雪来临。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向导,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无力自保。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下山就遇到风雪,明知脚下是打雷闪电的乌云,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下去。情况凶险无比,人们甚至无法救下所有队员,因缺氧或寒冷而陷入昏迷的队员只能被留在雪地里。
看着出征时一张张笑脸,一个一个变成冻得发紫的脸再被风雪掩埋,很难不落泪。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夸大戏剧冲突。没有预想中的冰层一点点裂开的让人心焦的场面,也没有人哗啦哗啦滑下雪山的触目惊心场景。许多人只是默默地失去力气,慢慢地走不动了,然后永远留在雪地里。只有一些小细节能看出感情,前来营救的登山者看到了倒在雪地里的同伴,探了呼吸摸了颈动脉后,默默地拉过他的登山包,盖住同伴的脸。雪地里醒来的幸存者挣扎爬起来又摔倒,看到了身边已经冻僵的同伴,脸上的悲痛溢于言表。这样简单直接的死亡和悲伤,才更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登山的凶险和残酷。
所以。
为什么看完之后会想去登山呢?
电影里,一群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说着登山的理由。
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
有人是因为已经登了六个峰,就只剩下珠穆朗玛,憋着一口气要征服。
有人是因为想要给一群孩子们做榜样,告诉他们哪怕是像他自己这样的一个平凡人,也能登上世界最高峰。
还有一群人举着酒杯,说“因为山在那里”。
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登山者,也必然知道雪山凶险,上山后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用“作死”来形容,未免太轻率;他们一定有着非来不可的理由。

我想起去年冬天,我那位以作死为人生乐趣的室友L同学去走了个冰川徒步。那三天正好大风雪,他们被困在结了冰的湖边回不来,因为寒冷连能量棒都吃不下,憋了两天半终于走完全程回到人间。回来后她给我看照片,阳光透过风雪照在冰棱上美得让人呼吸停滞。我说就为了这美景也值得冒死一搏,她就哈哈笑说,你知道吗,最开心的其实是晚上我们缩在帐篷里冷得要死,呼出来的蒸汽在帐篷里变成雪花飘下来了……
——等等,这哪里开心了?听上去明明又冷又悲惨。
        ——但一想到这么惨都走回来了,就觉得自己很厉害。
        我又想起之前上跳伞课,教练之一是个快九十岁的老头子,头发花白了身体还硬朗,在闲聊时跟我们说这是他跳伞的第十九个年头,二十多年前他妻子去世,他一度陷入抑郁不可自拔,儿女们也对此束手无策,直到他开始跳伞。“我一看到满天云彩和地平线都在我脚下,就觉得痛苦也没什么了。为了能看到这样的美景,也值得继续活下来。”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为了一睹旷世美景。而实际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却是当自己战胜了身体和内心的懦弱,拖着伤痛抓到目标的时候,那一种成就感。人类太过渺小,我们永远无法轻易地说征服了一座山。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难,与其说是战胜了自然,不如说是战胜了那个曾经会被这些困难轻易打倒的自己。这种感觉,最美好了。
        
        回头看我自己。我明明就是一个死宅来着,抱着漫画看一天,偶尔出门刷刷漫展就是自己最舒服的生活状态。然而到底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了作死之路?
        第一次长跑拉练完我差点吐出早饭,第一次站在滑雪道上我也双腿发抖,第一次跳伞时我是闭着眼睛跳出去的,第一次攀岩时我趴在岩壁上哭了五分钟。然而当我最终拥抱大自然时,会觉得这些恐惧都不算什么。在雪山丛林中穿梭,在高空看地平线,手掌抓到岩壁顶端,这种感觉体会过一次,就忍不住要做第二次,被大自然亲吻过是会上瘾的。并不是说现在不怕了,而是怕的同时心里知道,“我做得到”,并且想着,良辰美景不可辜负,天空、雪原和大山在等着我,怎么能不去。
        所以为什么不去登山呢?都说登山容易上瘾,站上一座山顶,就望着下一座。不指望攀登世界最高峰,只希望能在自己实力范围内,努力地突破极限,挑战自己。
而群山总不会离你而去,在你努力磨练自己的时候,它们就在那里等着你来。
回到电影。最触动我的地方在电影结尾,每个人的结局一带而过。有人永远落在冰川夹缝中,有人渐渐被风雪掩埋,有人成功回到了亲人的怀抱,有人失踪了,成为传说。我想他们每个人,对此次登山总做过最坏的设想,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这种抱着梦想拼搏下去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不论是魂归大山,还是成功归来,他们都是英雄。

 6 ) EBC徒步后的影评

15天全程徒步回来 再回想这部电影 忽然发现自己拍的一张照片中有Scott fischer的纪念碑 也正是因为2017年回国飞机上看了这部电影 埋下了我去徒步ebc的种子

自己要在看一遍这个电影 还有那部书 into thin air

也许作为影迷的你不能理解电影中某些情节和为什么他们这样做 这么傻 要么你关上电影 去看你的爆米花大片 要么去一次ebc 你总会明白

Because its there.

-George Mallory

 短评

人类需要大自然,但大自然并不需要人类。人定胜天这种话,只有寒冬里那些躲在屋里远离风雪烤着暖炉喝着热茶的人才说得出来。对天地,我们只有敬畏的份儿,需要挑战的,永远只有自己。

6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还行

“攀登珠峰,可以到达不可能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不这么干才是罪过。” 山就在那里,你爱登不登,可是,为什么都是一帮老头要去冒险?真实事件本来是电影的加分项,精彩在中间登山过程的1小时,前后各半小时拉低了整体可看性。但作为珠峰控,表示也不差。葬身珠峰也是一种朝圣。

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每個人都會有登頂的夢想吧?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可以登頂,死在峰頂的雪中,你願意嗎?想給孩子做偶像的loser道格這樣做了,卻拖累了男主,男主又拖累了哈羅德,否則兩人可以一人救一個,也就是説道格爲了自己的夢想一拖四,死了五個人。

14分钟前
  • Giliani
  • 推荐

电影拍得基本尊重原著。真实的登山就是这样,没有太多drama,也不需要无谓的煽情,绝大多数死亡原因就是缺氧,体力透支,哪有那么多戏剧冲突。因为不严格遵守纪律而造成更多的死亡一直可以给后人警钟。感慨一下战斗民族的无氧气登山者和德州硬汉,生命力太顽强,服!

16分钟前
  • zenzenzen
  • 力荐

夏尔巴人数十年人肉之躯成就你们一个个“载入史册者”,演出来就是被歧视并关键时刻就掉链子。american citizen自己作死也必须要有国际救援的呵呵。tell your tough guy story in ur own place. 起开!

21分钟前
  • 左儿
  • 较差

发现个好玩的细节是,片中的IMAX登山队其实不是品牌植入,事件发生的1996年,IMAX团队正好在珠穆朗玛拍摄同名纪录片Everest

22分钟前
  • 推荐

像記錄片 很悲劇的真實

27分钟前
  • Kevinyeoh
  • 推荐

还算不错的灾难片,也让人以非常近的角度,了解登山之风险。看完之后在想,人类花费如此大的财力物力,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爬珠峰有必要吗?不要说山就在那里,这样的话其实毫无意义。山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让人敬仰的。人在世上总是需要敬畏一些事物,人并非能战胜一切。

29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期待比较低,所以直接泪奔了,没有一点点防备。。。因为抑郁所以出来登山,人的迷茫好像只有经历了这样时刻才能得到解脱。对活下来的人来说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可能已经得到了生活的答案,再也不用出门找了,而死掉的那些人死之前也想明白了吧。只是生来必须走这么一遭。

34分钟前
  • 那个那个
  • 推荐

It's the attitude, not the altitude.

35分钟前
  • VK
  • 推荐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不太过关,但是我却莫名被它想表达的东西煽到。登顶的路,如同人生。

39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本片坏就坏在明星太多。戏份分不均,重点也不清楚。要不你就把登珠峰的细节都说清楚了,要不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风暴那一段。现在出来的效果就是人物也不清晰,事故也不惊心。既没有纪录片的实况感,也没有励志片的肾上腺,悲剧也煽得不够尽,让人不知道以什么立场去看。也就是看看景吧。

40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看完后内心挺沉重,因为是根据纪实文学改编,影片没有太多戏剧夸张的成分,也没有太宣扬生命奇迹云云。作为主角的两位领队最后都葬身于珠峰,尽管影片前面为了铺垫有点枯燥,但是后面真的是紧张十足,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因为影片篇幅等原因,这起登山事故背后的问题与矛盾并没有展开。还是敬畏他们

43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记起小时候新登山鞋鞋盒里的一张卡片 正面是珠穆朗玛峰的写真 背面是一句话“千百年来 珠峰的高度因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间的挤压不断上升 然而最高的 永远是攀爬至其顶的人”貌似整座影院只有我一人泣不成声

46分钟前
  • EISEN
  • 推荐

一个男人 他要是想回你电话 哪怕在你妈大雪山上都能想起来

50分钟前
  • 全力以赴鲜!
  • 还行

用了80分钟刻画人物立Flag却是苍白潦草的无用功,造成接下来10分钟灾难和30分钟求生营救只能靠廉价手段来煽情。不过饱满且具有爆破力的音效碉堡了。

5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比预想好,人对自然的挑战,总有那么点雄心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登顶那一瞬,还挺让人激动的。剩下,就是无奈了吧,终究还是太渺小,以及是否真的有必要。真实取景还是很带感的。不过这种故事还是太尊重原事件了,会有些平。雪山很壮观,但一片白的审美也挺累的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当你老了,你不会因为做过什么事情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PS: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的照片,顿时热泪盈眶,向这群牛逼的人类致敬!

5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部电影说了两件事,一件是人类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另一件是别他妈当珠峰好欺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公共厕所吗?

1小时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这么好的素材,找了一堆熟脸,片子却没有拍好。四星只是不愿辜负这IMAX3D的珠峰。

1小时前
  • carrie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