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HD

主演:伊林卡·马诺拉切,尼娜·霍斯,Ovidiu P?rsan,多丽娜·拉扎尔,安迪·瓦斯卢亚努,乌维·鲍尔,Eduard Cirlan,Adina Cristescu,Alex M Dascalu,伊万娜·雅各布,拉斯洛·米斯克,Rodica Negrea,Adrian Nicolae,索非亚·尼古拉斯库,凯蒂娅·帕斯卡留,谢尔班·帕夫卢,丹尼尔·波帕,尼科丁·恩古里亚努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3

 剧照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2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3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4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5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6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3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4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5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6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剧照 NO.17

 长篇影评

 1 ) 翻译 | 在路上,罗马尼亚的过去与现今之间 ——拉杜·裘德论自己的新作,一场叙事结构的实验

原文来源://www.locarnofestival.ch/news/2023/08/03_08/on-the-road-between-romania-past-and-present-interview-Radu-Jude.html

采访记者:Mauro Donzelli


© Silviu Ghetie

在某处我提到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作为本片可能的参照——当然,并不明显——但也不完全错。我可能也提到了《一千零一夜》,因为它也包含了很多个故事,尽管是以不同的方式。我的这部电影有两个主故事,都基于我的真实经历或身边的见闻或听闻。其中一个是关于一个非常疲惫的制作助理,他不得不整日整夜地为了一则广告拍摄开车到处跑,尽管他反复地请求,却仍不被允许回家,一直忙碌到他因疲劳驾驶而丧命于一场车祸。第二个故事是我同工伤事故的受害者一起拍摄企业影片时的经历:公司实际上在努力地将事故只归咎于受伤害的工人们,基本上是在耍他们。这些事情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在回想时感觉,它们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典型,我们罗马尼亚人所在的后极权社会的典型。这是一部对叙事非常感兴趣的电影,它的结构证明了这种兴趣:两个部分,不同风格,在第一个中与一部更老的罗马尼亚电影产生了对话。我相信结构,故事的架构,与故事本身同等重要。在这部电影中我尝试做的,是联结不同的叙事,类型,幽默种类和美学策略,我希望观众能够从中发现愉悦或惊悚的情绪,或两者兼备。

你是如何运用过去和现在,黑白和彩色的影像的?

我的想法是将一个生活在后极权资本主义社会的从事司机工作的女性和另一个生活在共产主义独裁时代的女性的形象对立起来。而Lucian Bratu的Angela Moves on (Angela merge mai departe, 1981)是唯一一部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个角色的电影——电影本身并不是其所在年代的最佳之一,有点像是一部传统的剧情长片。像Lucian Pintilie或 Mircea Daneliuc 那样的电影人是以一种更强有力、更明显的方式具有颠覆性的(他们也是那个年代我最爱的电影人),而Lucian Bratu显然并不是。但是,更细致地观察,我发现这种电影实际上有许多待发现的颠覆成分。例如,尽管这部电影是在布加勒斯特最干净的地方拍摄,在一些短暂的时刻间,你可以看见电影中本不该出现的那些东西:等公交车的衣衫褴褛的穷人,排队领取食物的人们,一些倒塌的墙壁。这些时刻很短:几秒最多了。但我觉得他们某种程度上像是瓶子里的信,所以我放慢了这些逃过审查的时刻(或许是审查员放过了它们)来让如今的观众们能够看到它们并加以分析。这种方式下它们也变得更具有诗意了。同时,建立起来自1981年与今日影像的冲突,是一种诱导观众思考表意过程,和思考蒙太奇作为一种分析而不只是建构的工具的方式。

这部影片是否也在暗示,社交媒体网络是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也许,是的。我对此还没有想很多。确实,我对社交媒体网络和影像在其中的流通感兴趣。但我主要的想法是用一种主角身上具备的形象化符号,来推测一些影像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的含义。我也用它来制造一些乐趣,甚至一些愚蠢的东西,这是一部带着愉悦制作的电影。

这也是一部关于制作电影有多么难的电影,Uwe Boll也在其中有着有趣的出现。

很高兴你喜欢它。我想要向一种我并不在做的电影致敬,向一位足够顽强,敢于直面针对他的作品的批评巨浪的电影人致敬。

为什么选择了这个标题,Nu aștepta prea mult de la sfârșitul lumii’(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

这是波兰格言家 Stanisław Jerzy Lec 的一句话,在影片中他的格言也被引用了几次。嗯,有人说,标题给作品“拉皮条”,那剩下的我就不多解释,留给观众们自己想象吧。

 2 ) 当一切坚固的都消散成滤镜与绿幕

(大量剧透预警,且因为仅在影院观影一次,不能保证细节记忆无误)

某种程度上,《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164分钟时长中的前130分钟可以被视作一部独立的公路电影。只不过与一般跨越极大时间与空间距离、交通工具仅仅是新地点附庸的公路电影不同,《末日》展现的只是主人公安吉拉从早上六点开始到深夜,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宽街陋巷中匆忙奔波的一天,大多数有意义的情节都在汽车中展开,伴随着似乎永无止境、时时显得荒腔走板的堵车、路怒、车内一首接一首的快节奏金属乐、汽车行驶时的白噪音,与时时响起、预示着新工作的手机铃声。到了最后,我甚至担心起安吉拉的安危来——她看起来随时都在危险驾驶导致事故的边缘徘徊。虽然她一天的行程并未以悲剧收场,但导演裘德无疑为我们做出了这样的暗示。接近结尾时,当安吉拉在一次谈话中提及当地的一条路因为出过太多意外而在两公里的路段边上插了六百个象征逝者的十字架时,镜头毫无征兆地从黑白切换为彩色,在沉默的空镜头中连续不断地为观众展示了至少几十个在当地实拍,或新或旧的十字架。

为什么安吉拉(和那些十字架代表的罗马尼亚人们)要如此忙碌地在城中奔波,似乎永不止歇?裘德提出了很明确的答案与控诉:因为后极权时代的罗马尼亚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不断被剥削的边缘,在实体工业和文化产业上都成了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地,在过劳中为欧盟中心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利润。安吉拉的旅程中充满了对这个体系之荒谬和个体的疲惫无力的描绘。当她去向想要迁走家族墓地的房地产开发商据理力争时,却被看起来充满人情味的代表以无懈可击的法律条款和“我们会出全资请最好的神甫以符合信仰的仪式迁坟”的话术忽悠的无话可说;当她试图拒绝新安排的跑腿任务,表达自己多么疲劳,想要回家休息一会再继续时,导演的回应只是“喝杯很浓的咖啡!”“喝点红牛!”“在路边睡一觉就好!”,于是口头上坚称要回家的安吉拉最终还是“身体很诚实”地选择在路边停车刷起tiktok;不久之后,无情的给她安排工作导演自己却不断谄媚地在zoom中向来自奥地利的甲方证明自己工作得力,足以接替(上一任明显猝死的)导演继续拍片,在获得屏幕另一端含混的认可后弹冠相庆。可悲之处在于,当独处时不断在口头上谩骂吐槽工作的安吉拉于深夜在机场接到奥地利甲方,在前往市中心大酒店的路上闲聊时,却也变得近乎同样谄媚,“有些人一天工作16个小时…但我们只工作8小时!” 当奥地利甲方说“我刚查到…罗马尼亚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吧”时,她的回应是“黑山(或某个相邻的国家)比我们更穷呢!”

更加讽刺的是,安吉拉从早到晚忙碌奔波,所要完成的工作,是要在布加勒斯特的各个角落里寻找为甲方所在的德国企业工作,但因工伤造成残疾失业的当地工人们。她用手机和三脚架为这些形形色色的残疾工人们录制素材,发给代表工厂的德国/奥地利甲方定夺。因为要录制的是生产安全宣传片,所以这些多半因为工厂管理疏忽致残的工人们个个都要痛陈自己如何因为不当行为出事,并告诫观众们注意生产安全。工人们踊跃录制采访,是为了被选中后可能会有的500-1000欧元“报酬”,而安吉拉总会告诉他们,“这件事情(你入不入选)要由奥地利人决定啊!” 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里,安吉拉的旅途结束,故事的讽刺性却达到高潮:一位残疾工人和他的家庭终于因为“形象合适、有战斗精神”被选中后,因为拒绝完全合作、将工厂管理和漫长加班造成的事故归于自己的失误而被迫一遍又一遍屈辱地站在雨中修改台词,却又因为想要1000欧元而不肯离开,最终,他们精心准备的台词被一遍遍删改缩减,最后干脆(在德国人的远程建议下,带着绝望的疲惫眼神)沉默地一张张举绿色的、方便p上任何字幕的空白纸板了事。

这不是《末日》中第一次出现可以随机修改编辑任何内容的绿幕。实际上,拟像时代视频的可塑性是《末日》除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批判之外的另一大主题,通过对各式各样影像的拼贴挥洒,裘德在实践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工作与日常生活分别由zoom和tik tok构成,想象与真实的边界消融瓦解、充满了鲍德里亚所谓“超真实”后现代拟像的社会。从影片开始,裘德就不断在安吉拉黑白的漫长奔波中插入一个由秃头、穿黑夹克的男性小混混(也就是宣传海报上的那张脸)在世界不同地方不断发表由变着花样的脏话和对资本主义的文化理论批判组成的胡话的彩色视频片段。随着电影进度前进,我才慢慢通过越来越明显的提示意识到原来这个小混混就是Angela,她每有喘息的机会,都会在大楼门口、午餐桌前、卫生间中用滤镜变为新形象,录制一段不断穿帮、脏话连篇、无比可笑却又夹杂着愤世嫉俗的理论反思的视频,然后发上tik tok。这个由滤镜实现的男性形象并不是安吉拉的隐藏身份,而是她身边的亲人、情人、同事都知道,甚至会评头论足的“爱好”。它可靠又不可靠,虚幻又真实:当她背对镜子时,透过镜头仍然能看见滤镜形象的秃头背后的镜子中的金色长发;当跟朋友一起录制tik tok时,滤镜总是不小心从安吉拉这里转移到朋友脸上;最令人(影评人?)叫绝的是,安吉拉在工作路上同正在绿幕前拍摄怪兽片,以专门拍摄无聊而质量奇低cult片的德国导演乌维·鲍尔偶遇,两人共同录了一段破口大骂专业影评人的短视频。似乎,这个短视频中的形象才是安吉拉的“本体”,他说的低俗又“高雅”的胡话才是她足不旋踵的劳累生活中的“心声”。

除了安吉拉在布加勒斯特兜兜转转的过程(黑白呈现)和她以另一个形象拍摄的短视频(彩色),《末日》还有另一重穿插全片的影像:一部拍摄于1981年,名为Angela merge mai departe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剧情/爱情电影,其中同样呈现了一位名叫Angela的女性出租车司机为工作驾车在布加勒斯特的不同城区漫游,与不同乘客和同僚相遇的过程。由于时代和电影宣传主题所限,这部电影中的布加勒斯特在大多数时候都交通便利、社会秩序井然,全无2022年的Angela所处时代的拥堵、嘈杂、混乱,老Angela也总是从容不迫、彬彬有礼。但是,裘德敏锐的发现了镜头中无意中流露出的旧布加勒斯特的隐秘、灰色一面,并有意在与它们相遇的时候放大并放慢镜头。同时,老Angela和我们时代的Angela在驾车行驶中的状态与所处的城市地理也呈现出了一种互文关系,提醒着观众们罗马尼亚的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当我们时代的Angela驾车驶过齐奥塞斯库铲除老居民区兴修的奇观式现代宫殿时,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了老Angela将乘客送到那个老居民区的情节。

两个Angela的联系不仅局限于影像的并置和互文,而还有一个让我大感惊讶,并暗暗在心中鼓掌的“逢魔时刻”:当年轻的Angela前往一户家庭采访受到工伤瘫痪的工人时,应门并同她交谈的、和蔼而肥胖的老奶奶正是1981年开出租车的Angela,两人的闲聊之后是大量关于1981年电影爱情主线剧情的蒙太奇(我们得知,在老电影中醉酒出场、身穿皮夹克、严峻高冷的匈牙利裔男主角在2022年变成了一个崇拜乌尔班的滑稽老爷子),两代布加勒斯特的Angela于此相遇,1981和2022年的影像,电影中1981年和2022年的布加勒斯特“现实”的界限由此消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相遇在彼此的生活中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老Angela因工伤瘫痪的儿子“幸运”地被选中参加结尾的工作安全宣传片,在结尾上演了前述充满戏剧性的屈辱一幕。失去了“主角光环”,老Angela全程无可奈何、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全然不知所措。而年轻的Angela,尽管在之前130分钟中展露了那么多对现状的愤慨和精神上的反抗,在这里却没有对身边人展现任何同情,而仍然只顾着抓住空档录上一段奇葩的tik tok视频,在拍摄结束后老Angela一家想要吃上剧组的一顿免费午餐的时候,冷漠的急于驾车带她们离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影片中直接对接Angela和她的罗马尼亚同事、同胞们,以一种貌似有同理心但实则残忍的方式颐指气使的“资本主义世界”代表是德国人与奥地利人,但片中不断涌现、充盈全片的却是各式各样的美国文化符号。这些符号——从巴斯特基顿到威廉福克纳——向我们暗示着美国才是资本主义-后现代的真正核心。如果说同为反应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公路片,文德斯的《公路之王》中美国文化作为主角在西德城市间穿行过程中时隐时现的隐喻,象征着“潜意识里的殖民”("The Yanks have colonized our subconscious")的话,那么在裘德的后极权-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罗马尼亚,美国文化就已经成为了明目张胆、肆无忌惮的入侵者。在远程视屏会议时,决定项目生死的奥地利甲方的背景是芝加哥河上的市景,特朗普大厦上硕大的“TRUMP”字母熠熠生辉;而在结尾想出让受伤的工人举可以任意p字的绿板,而不让他说任何同公司意见相左的话时,德国老板提出的建议竟然是“让我们像鲍勃迪伦那样做吧!”(讽刺的是,迪伦恰恰是在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一首表达对美国主流文化反抗的歌曲中用的同一种表达方式)。这自然让我身边同在芝加哥电影节中观看《末日》的美国观众笑声连连,但也让我隐隐觉得,这种特意针对美国观影者的拍摄方式是否反而特意强调了美国的中心性?

那么,越过所有的戏仿、嘲弄、批判、无穷无尽的驾驶和层层叠叠的影像,裘德究竟怎么看待他所描写的这种人类境遇?我想片名似乎可以提供一些提示:“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没有轰轰烈烈的一声巨响,Angela们要面对的只是无尽增殖的拟像中的疲惫而缓慢的死亡。而片中全程没有面对镜头台词的罗马尼亚导演则似乎可以提供另一种态度。(可能像所有罗马尼亚电影工作者一样)他对德国和奥地利的老板们极尽讨好谄媚,驱使自己和手下们不断加班加点工作,但又在结尾的拍摄中不断向老Angela一家保证,“我跟你们站在一边…(p在绿板上的话)会遵照你们的原意的。”他的这种保证当然是苍白无力的,很可能只是在敷衍被拍摄者一家好完成任务,但我却更愿意理解为是裘德自己——已经是当世最知名的罗马尼亚导演——的声明,“but I swear I’m on your side.”

 3 ) 。

两个Angela的联系不仅局限于影像的并置和互文,而还有一个让我大感惊讶,并暗暗在心中鼓掌的“逢魔时刻”:当年轻的Angela前往一户家庭采访受到工伤瘫痪的工人时,应门并同她交谈的、和蔼而肥胖的老奶奶正是1981年开出租车的Angela,两人的闲聊之后是大量关于1981年电影爱情主线剧情的蒙太奇(我们得知,在老电影中醉酒出场、身穿皮夹克、严峻高冷的匈牙利裔男主角在2022年变成了一个崇拜乌尔班的滑稽老爷子),两代布加勒斯特的Angela于此相遇,1981和2022年的影像,电影中1981年和2022年的布加勒斯特“现实”的界限由此消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相遇在彼此的生活中有任何特殊的意义。老Angela因工伤瘫痪的儿子“幸运”地被选中参加结尾的工作安全宣传片,在结尾上演了前述充满戏剧性的屈辱一幕。失去了“主角光环”,老Angela全程无可奈何、一言不发地坐在一旁,全然不知所措。而年轻的Angela,尽管在之前130分钟中展露了那么多对现状的愤慨和精神上的反抗,在这里却没有对身边人展现任何同情,而仍然只顾着抓住空档录上一段奇葩的tik tok视频,在拍摄结束后老Angela一家想要吃上剧组的一顿免费午餐的时候,冷漠的急于驾车带她们离开。

 4 ) 已出

这一次的拉杜裘德,即是阳下的放大镜,也是放大镜下燃烧的蚂蚁。2021年凭借《倒霉性爱,发霉黄片》拿下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后,拉杜裘德回到了家乡罗马尼亚,拍摄了充满讽刺意味的《不要对世界末日抱有太多期待》。
主角安吉拉的工作、遭遇、试镜串联起了电影的163分钟,不过在整个过程中同时还不断插入了安吉拉的短视频和一部1981年的老电影。和复杂的剪辑手法相似,本片也有着多个想要探讨的主题,关于社会的剥削、关于当代社媒对人生活的影响,关于女性等。
安吉拉在清晨中醒来,拖着赤裸而疲惫的身体,她迈过散落在卧室地上的书本和空瓶,准备出发为一家奥地利公司拍摄制作一部安全生产宣传片。在车子发动之前,安吉拉打开了tiktok,她变成了另外一个自己,疲惫一扫而空,滤镜开启,秃头、浓眉,安吉拉纵情地通过社交媒体发表自己愤世嫉俗而又滑稽不堪的言论,这是她一有空隙便会做的事。
安吉拉在罗马尼亚的宽街窄巷里穿梭,她需要找到因为奥地利公司疏忽大意而导致工伤致残的工人录制宣传片,并且需要工人陈述是因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导致的安全事故。1000欧元的报酬下,安吉拉如愿的找到了一个工人。影片最后下起大雨,工人站雨中一面挣扎着不愿屈辱地表述是因为自己犯错而导致事故,一面对1000欧元恋恋不舍。在ZOOM会议的另一头,甲方老板让工人举上一块绿牌,一块能P上任何字幕的绿牌。而在tiktok上正义凛然的安吉拉此时只是冷漠在一旁。

 5 ) .

《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是一部我最近观看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主题非常深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影的主题非常深刻。探讨了时间记忆的生活意义等主题。通过两个Angela的故事,电影呈现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同时电影也探讨了记忆的可靠性,以及人们如何通过记忆和经验塑造的身份和价值观。

那里的演员也表现的非常出色。

 短评

TIFF 23 day2 第六部 幸好没放弃,坚持到最后两小时有惊喜。想讲的社会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形式确实玩的起飞。中间广告公司的导演制作会议,瞬间梦回北京奥美会议室,太 TA MA真实了!真实的我想敲地板!强烈推荐给 4A 广告公司工作过的朋友们一起观看。全世界的甲方老板和乙丙方的会议,都是这样的!还有那个出差飞到拍摄城市的客户,就是不到拍摄现场,拍一条还得等反馈意见!我原地笑死,在酒店里说自己不舒服的原因都和我曾经的客户一模一样。怀疑这位罗马尼亚导演是不是平时接了很多广告私活儿,感觉特别有感而发!讽刺性极强!真的是敢拍敢骂。反观交叉叙事,其实特别浪漫,尤其是两种风格,加上随时随地的自拍滤镜短视频杂糅,就是我们的碎片化生活,以及观影生活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一起抵制战争和加班吧!

5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依旧狠辣,将材质迥异的影像拼贴作一幅后现代末日图景,一场浩大的、隐秘的、合情合理的迫害、囚禁、谋杀。(相对)自由地穿行于拥挤的城市废墟,夜以继日的工作loop被肆意切断,分裂成新的虚拟人格,或者充电般拥抱滤镜下的旧社会主义。短暂放风后切回打工模式,无意区分真假,保持着一贯皮笑肉不笑的敷衍态度,富有效率地处理一个个副线任务,在永无通关可能的主线任务面前装聋作哑。

1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2.5 / 前两个小时完全不理解,还好最后半个多小时回到了熟悉的拉杜裘德。

14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sinema transtopia

16分钟前
  • 搵岑荷
  • 较差

#LFF2023

20分钟前
  • 黑色性感
  • 推荐

“More nothing.”广告业、短视频……几乎是我在这个时代最讨厌事物的合集。通过一个PA严重缺觉痛苦工作的日常拍传媒变态与人之异化的齐头并进,内里都是真正的虚无。各类“症状”塞得太满了点,但很喜欢其中的黑色幽默。一部拍给影评人/知识分子看的纯粹电影节电影——倒也不是贬义,只是观影门槛立在那儿了:你至少得对流行文化和影史经典有足够了解才能明白作者安排角色一本正经讲出来的好笑或不好笑的笑话有多滑稽。得了解基础罗马尼亚历史来看关于政治的吐槽和安插的出租车女司机段落,最好还看过些裘德其他作品大致了解他的创作方向和风格,不然铁定一头雾水,哈哈。

24分钟前
  • Virgil
  • 推荐

后Covid时期的幽灵本体论:来自极权主义后期的胶片影像突然被减缓,一方面作为某种uncanny,另一方面,它正是Zoom等诞生于Covid期间的远程办公软件在不稳定的网络信号状态下所呈现的数字glitch,后者的存在实际上构成了资本的非人加速,持存至例外状态完全解除的当下,使得阶层问题的对立,以及accident的暴露更为明显,在影片中,它通过Angela不断重复的“驾驶”档案化为灾难的图像的博物馆,档案正是资本-国家尝试通过propaganda影像掩盖,修改,缝合之创伤的反面;但与此同时和上一部类似,《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将熵作为绝望的出口,拥抱了反讽与达达主义,它从不讳言短视频是电影的未来,通过粗暴且政治不正确的AI假脸庆祝电影这一自诞生起即表现为亲资本性的“邪恶”媒介的死亡。

28分钟前
  • 岩倉雙葉
  • 推荐

85/100 #Locarno2023#

30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不得不服,不服不行。

35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睡得难受,能get到的点感觉也都挺浅的……

38分钟前
  • Alain
  • 还行

左出右进,犬牙差互,在历史和当下、东欧和西欧、现实和虚拟中作无比自由以至癫狂的运动。从《发狂黄片》开始,拉杜·裘德开始描摹出未来电影的样子。在他这里,煞有介事地讲个故事已经成为那么虚伪做作又顽固不化的一件事情,电影只在为腐朽的体制内外每个拙劣的、看似毫无美感的、不平等的要素平等赋权之后才重新焕发生机。

39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力荐

(NFT1,LFF2023)

43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biff#14 映前vcr:Toxic Work Culture in Korea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46分钟前
  • mibo lost
  • 推荐

哈哈哈哈嗝哈哈哈哈哈哈嗝

51分钟前
  • Q影誌
  • 推荐

当然不该期待它变成另一出Holy Motors,但谁又能说这场无尽的驾驶不是一种对自身的拯救呢?正是Angela的驾驶为裘德提供了一切,从摄影机的位置到松散的节奏——在“老电影”,也在当下中,衣服的亮片闪烁在倦怠的工作世界中,炸醒了黑白影像,只有这样她才被赋予了思考的时间,透过车窗看到一切被图像化的过程,一个个危险而快速的梦,即便工作还在继续。难道不是只有电影能“拯救”TikTok吗?因为只有电影能更具体地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而拉杜·裘德热爱影像的世界。

53分钟前
  • TWY
  • 推荐

年度十佳。拉杜裘德就是当下最接近后期戈达尔的人,他知道如何编排让观众在精确的时候看到需要看到的,听到需要听到的,以任何形式。A面轻松地并联各种类型,阿巴斯式的驾驶影像,纪录片式的访谈录像,短视频中的合法副本,还有古典风格的footage支线,却细腻勾勒出资本驱使下底层影视工作的女性形象,整了一个Z时代的让娜迪尔曼。B面是比肩蒙吉的长镜元电影,连默片都整进去了,所有这些都犀利地剖解到罗马尼亚后疫情的社会生态,一种世界末日都难以瓦解的顽疾。(Nina Hoss让人惊艳。

55分钟前
  • 吃查3000
  • 力荐

可以用TikTok换掉一张脸,也可以在Zoom里一键换掉脸以外的背景,电影又在结尾更悲观地告诉我们,几块绿色纸板,你可以轻易换掉一切。两年前,几乎是拍出了第一部真正的疫情电影的拉杜·裘德在诘问道德的虚伪,现在他与我们都早已发现道德,尚还是虚伪中得体的一面。纯真年代出租车上的几次交错就能紧紧系起两人的绳结,如今开遍灰暗的街道,找一个能博到观众同情的谎言。虚假的尽头则末日般走向人际信任的消解:怀疑悲悯,怀疑动机,怀疑痛苦。与此同时,拉杜•裘德也同样在怀疑电影:它们不是为你演,只是希望你伤心。所以那个事故与视觉上犬牙交错的长镜如此必要,人心难测,小心被骗。最后一幕女主不经意的“无情”则转瞬打破观众长时间跟随她的共情,失落迅速攀上心头:不要太期待世界末日,今天也许更糟。

58分钟前
  • el
  • 推荐

#76 Locarno Film Festival 4+再一次与当下的真实世界(后疫情、战争、政治局势、Tiktok)紧紧联结,却也是延续以往“讽古讽今”“辱己辱ta”内核之下的一场“论文电影”新实验。因此在黑白影像里当下的对比之下,多彩而温暖的Communist年代也会复古式地丢帧;References不再整齐地排布在属于自己的部分,而是紧跟生活化的论点之后。失去了集中爆发的强度,但在结尾将近40分钟(?)“镜头中的”长镜头后,电影结束于一种戏里戏外共振的荒诞的绝望。

1小时前
  • Parity
  • 推荐

9.1 大罗马尼亚娜娜的一天见闻,如此下沉低俗又坚定立场地抓紧当代语气的荒谬与可笑。可能正是有彻底放下道德底线开地狱笑话的勇气,才能如此精准且有力地抨击这个时代的疑难病根:一个娱乐至死的永动机,每个人都深陷其中,每个人都在推波助澜。如今的"真实"已然比世界末日还要罪恶不堪,只能从过去的"虚假"之中寻求慰藉,但也许这世界一直都是一滩烂泥。

1小时前
  • KID Y
  • 力荐

70mins退 @釜山2023

1小时前
  • Peter Cat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