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可泣可叹,活在大宅院里的生命
大宅院的诡异不是深深的院墙,不是要命的家法,不是那口填了无数人的井,真正可怕的,是那个扭曲的时代。
活在陶家大院的人,就都像挤在一方水里的鱼,拼命争取自己想要的水,哪怕你死我活,却都忘了这水竟只有那么多。
可怜的是,人终究是向往美好的。
所以哪怕仪萍曾经那么深切的恨,最终复仇的欲望却不能在左右她原本孤寂的人生。
一切的一切,结束在最后人性的贪婪中,从此在无人知晓富可敌国的陶家大院究竟有没有财宝,只剩那冷冽的风,吹在仪萍木然的脸上,吹过兴盛了几百年的陶家宅院,吹过那口沾着鲜血的发臭的老井,仿佛什么都不曾来过……
那些鲜活的,可悲的,可气的,可怜的,可叹的大宅子里的一切……
2 ) 刚看完,难得的好剧,我咋没早点发现全篇剧透
很好看。每一集都不拖泥带水,剧本写的很好,每个人的台词都活灵活现的。全剧都是个贪,每个人的把柄被来回折腾,都为了那笔秘密财宝。每一对cp都爱的太让我感动了。四太太一心爱着大少爷,真的是四傻子,谁说听谁的,最后被逼的跑没处跑,咋还能跳了井呢?唉,全心全意为了大少爷,可惜大少爷只爱五姨太,男人啊偏偏爱着不爱他的,对爱他的不理不睬。三太太和大梅子,太遗憾了!从小到大,只有彼此,最后大梅子咋还能割了呢??还一头撞死,我真的想不通他的结局。数三太太最精了,太聪明了,聪明反被聪明误啊。二太太守活寡了半辈子,只有二少爷是老爷的种,最后也算风流了一通,可惜了情人填井儿子远走。书玉,啊我对她一言难尽,总是咋咋呼呼的,逮谁跟谁吵,就爱二哥,但是后期她老想着杀五姨太的理由真的很清醒了。三太太手里捏着大少爷和二太太的把柄,反过来他俩也捏着她的,互相将军。要是早几集二太太跟王宝财走了就好了,最后三太太跑了也行。大家还不落得个淹死的下场。六爷够牛的啊,最后大boss,说了句话不能说绝,会让人记恨复仇,事做绝了把人做了也就没恨了(法治社会听听得了)。最后就是个死光光
五姨太总是表演出来精明劲儿,她和二少爷的爱情我真的理解不了,光明啊黑暗啊,打扰了。尤其是水牢那段🙏
大少爷演的那股劲儿太浪荡了,三太太的疯癫的表情超级到位,就在议事厅被二太太逼问反攻让王宝财超级干脆的填井。心疼四太太💔
写到后面越来越觉得是罪有应得。陶家到处都是秘密,却又没有秘密。
3 ) 《血色残阳》中的爱情悲剧
05年底看的,当时写的剧评,今天搬过来做文字集合。2015-7-14
--------------------
每天三集,看了十天,把这部三十集大制作的《血色残阳》看罢,看到剧终时,木然的呆了好久,揉一揉酸涩的眼睛,心中有许多话想要倾诉,却突然觉得无从下笔,也许是我逻辑不太好,却仍在脑袋中编排着谁最值得先真正叹息的人,谁是是自得其所。
虽是片子主题以悬疑恐怖为线,可是我却对片中的段段爱情流连忘返,一幅幅真爱流露的画面时时挥之不去,却都是悲情结局,更叫人欲罢不能,黯然失魂,扼腕叹息,不能轻易放下,遂以记之,以诉我忧,以平心头之叹息。
主要人物:陶宅四个太太,四个贴身丫头,二个少爷一个小姐,一个管家,一个厨子,当家人陶老爷失踪,仪萍假扮的五姨太带着陶老爷的假尸首出现在大门前,于是剧幕拉开,陶家尔谀我诈互相算计的自残局面开始了。
陶家富可敌国,深宅大院类似于电影大红灯笼的感觉,宋春丽演的大太太只有一集半的戏就死了,陶老爷只开始和结局的时候出现,但是,陶老爷不在,并不等于他的阴影不在,那就是陶家严厉的家法,违反了家规,剧中用过的有钉刺和填井。就这一点才使得陶家人人如履薄冰,因为人人有违反家规的罪,而治可填井,又人人想抓住他人的辫子以做护身符。
二太太掌握家中伙食二十多年,苛扣出二万多块大洋,在钱庄放印子钱,并与管家私通,相爱。
三太太私吞外付修复园子的钱一万两白银,身边的丫头是男扮女妆、青梅竹马的爱人。
四太太曾有年轻男人相好,兼在外私自倒买烟土。
大少爷是一不学无术浪荡公子哥,抱养的,私自侵吞家中印染厂和五百亩田。
这几项都足以填井,不过证据并不充分。就是这些让陶家人互咬,怒目相对,以至家道败落。
二少爷与小姐在县城教书,新时代热血青年,,反对袁大头,是个革命积极分子。
假五姨太真正身份是陶家旧时女佣的女儿,因女佣意外受宠于陶老爷,被几房姨太太算计填了井,五姨太为复仇而来。
厨子老五真正身份是假五姨太的亲叔叔,小心保护五姨太不受暗算。
由于陶家人都有罪,所以当假五姨太上门来的时候,所有人都情愿承认她是真的五姨太,这样才不至于填井。
可是,人欲望都是无止境的,当你有罪时,你急于毁灭罪证,当罪不至死时,人的贪欲又冒出头来,她们又开始争陶家当家人也为了财富,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片子主题是悬疑恐怖,恐怖倒没觉得,压抑倒是真的。
整个片子用浓墨重彩渲染出来,大量黑黑的阴影、阴森压抑的感觉,加上古宅特有的深色家具饰物,有时候整个镜头往往只有一个人的头在黑暗中影影绰绰晃动,时不时响起的一声凄厉的笛子,阵阵袭来的邦子声音,在那个大宅里似乎空气都是凝滞与稀薄的。另女人们的装扮大多扑着可以掉渣的粉底,面无表情,太太们声调抑扬顿挫,看不透心思,象日本艺妓一样勾画的腥红嘴唇,象在白纸上的嘴,活脱脱的死人妆,更突出表现这大宅院像棺材一样,里面的人都像是被控的无魂躯体,即使你有灵魂,也早已被这陶家的家规所吸干,再无当初纯真的样子。
史可饰二太太,貌似忠厚老实,可是爱钱如命,想想她日复一日的苛扣伙食钱,一枚一枚大洋的攒,多不容易,却坚持几十年,着实佩服。最爱自己的儿子,儿子却不理解她;可惜最后爱她的管家被填了井,因为私情败露,也因为二太太被大太太发现私扣伙食要动用家法处置时,管家因为爱二太太掐死了大太太。管家临死前仍喊她的名字,不悔这一段情,这陶家恐怕也只有他记得二太太叫什么。揪人心迫。
何赛飞饰三太太,除了贪财时象只猴子按耐不住情绪左蹿右跳,其他时间见到她永远得体,矜持傲慢,又不失礼数,尖尖下颏,小巧的鼻子,大大的眼睛转来转去,永远象是能看穿人的心思,心思过密,无人能及,是个整人的狠角色,象条离群的漂亮又有毒的美人蛇,即使是私底下在爱人面前也是主宰者,爱她的男人要一辈子仰慕她,五体投地的爱,这样的爱她也有了,可惜谁人能满足呢,总想有爱再有钱过上幸福生活,当有比较的时候才发觉幸福就是平安的与爱人过一生。爱人以丫头身份从始至终,为了显三太太清白,自称拿了一万两白银,而后微笑着,俯身直线型直冲向井边石块,顿时以卵击石般,血流如注。虽是到死都是女妆,却在最后有着真正男人的豪迈气势,顿惊四座,震慑了陶家所有人的争吵,所有人都寥寥离开。而那份临终前对着三太太的温柔隐语,纵你是冷酷无情之人,也不由觉得隐隐心痛。那份至死不渝的爱,令人肝肠寸断。
高蓓蓓饰四太太,灵巧乖俐,心计不多,善良却贪财,虽不害人却常被人算计,又凡事嘴快脑子慢,得罪人的事也常干,甚至依赖于丫头出主意,由于智不及人,喜欢与二太太和大少爷合伙算计三太太。经过层层磨砺,终于发现最爱是大少爷,可惜大少爷已寄情于假五姨太,傻傻的她可能也没觉得自己有多么爱大少爷,可是由于做事不假思索,冒然为了大少爷,挺而走险,去三太太房中偷大少爷犯错的证据,被家丁发现追赶,急不择路自己跳下了井,荒唐又悲情的结束了生命,手里死后还紧握着那片纸证,可叹香魂一缕随风去,真正死得不值。这时大少爷方发觉这傻痴情女子爱的是多么的直截了当,才发觉她的单纯爱是多么的简单,悔已晚矣。
而赵琳饰的五姨太,自小在环境残酷下长大,才高谋多,心性理智,不露声色,纯真却冷酷,为复仇而来,当目的快要达到,陶家快要毁灭的时候又时时忏悔,感觉罪大恶极,与光明的二少爷相爱却身不由已,光明与黑暗,她只得选择后者,邪恶附着了她的躯体,逼着她往前走,不得解脱,最终二少爷远走他乡,而陶家已全巢黑覆灭,解脱的她浑身沾染了罪恶的腐臭,她还能靠近光明么?结局虽未说明,但也可以想象,她们之间这道鸿沟如何的跨越,想必也难。在真爱面前来临的时候,她失去了机会,补偿回来的还是一样的感觉么?
最后的结局很简单,余下的人为了财宝跳入了陶老爷设下的陷阱,全部丧生。只余假五姨太站在旷大的院子中,寒风瑟瑟吹进衣角,她却麻木不觉。
印象最深得只这几段爱情,都是无依无靠、又潜滋暗长、不可善终的爱。现在的社会人人都讲,爱没有错,爱不需要理由,可在那个年代的事情,简单的也是复杂的,那个社会真是恐怖,是会吃人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的爱,这样的爱开始便痛苦的,但爱,或者是一件命中的事,谁也无能为力的,陷进去,就永远拨不出来。可是能真正的爱过一次,能全身投入的体会到那份热切的感情,也是值得的吧。
就象那片尾曲,每每听了会潸然泪下,“爱过怎能说清楚,它会铭心刻骨,爱过怎能说清楚,偏偏铭心刻骨,一句誓言的辜负,当初错爱的痛苦,你和我心血化作了尘土。”
是啊,当初的心血,都化作了尘土,灰飞烟灭,消散空中。
4 ) 有情皆孽,无人不冤
《血色残阳》这个本子我觉得是有女性意识的,这样浓墨重彩的大篇幅女人群戏怎么能说不是。好看的宅斗戏往往是女人主导的,男性的戏份越少越好,血色残阳演到二十多集老爷才真正出场。唯一占据了宅斗戏份的男性角色陶书利则是长于深宅妇人之手,他身上其实是有一点贾宝玉气质的,当然这种相似很微妙,但大少爷看似粗陋的那句“我早就知道,这他妈的男人和女人比,就是臭狗屎!”却活脱脱就是贾宝玉的论调。
故事的开篇老爷死了,大太太也很快被杀,这才能有这样一出故事,陶家的姨太太们才得以冒头。作为正统继承人的大少爷是抱养来的,又一向不学无术,这就将陶书利置于了劣势地位,他与几位姨娘之间才是均势的。三太太过于聪明,大少爷、二太太、四太太之间则是一个看似牢固的小团体,五姨太的出现也就能顺势搅动这池浑水。
在这样一个近乎封闭环境的镇子中,每一个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都很少,姨太太们更是如此,长久的憋闷使得所有人的感情扭曲了。
三太太无疑是幸运的,她不必面对孤枕冷衾,年少时的恋人一直陪在她身边,就像大梅子自己说的那样,我们没有一天分开过。大梅子是一个让我觉得身上有LGBT气质的角色,无论是自小在闺阁中当成女儿养就,还是最终选择彻底舍弃自己的男性身份。他对三太太的爱情设想也并非是更为常见的私奔,而是无论三太太嫁到哪里,他都会作为陪嫁丫鬟和她一起生活,甚至是有点怜香伴意味的。在原剧本中,大梅子是去德国人开的医院做了变性手术,在逻辑上显然更合理,不过剧中的处理我也很喜欢,是一位心里还活在前清的刀匠将他阉割了。如果说陶家是以家喻国,那么大梅子的角色很明确了,是象征着太监。
以家喻国意味最明显的一集是陶书远想要恢复陶老爷家主的地位,却要他废除陶家的家规,这无疑是君主立宪的改良派思想,当然也是做不成的。陶书远呈现的是一个在政治上幼稚,情感上天真的形象,他从想要拯救陶家到落寞出走,已然道明了旧体制的无可救药。
二太太和管家王宝财所展开的依然是一段畸恋。王宝财是一个身体残缺的人,他从未流露出对二太太的喜欢,但生死关头的时候却出手将大太太掐死。二太太既没有为王宝财的偷窥而生气,也没有因为他的狠辣而恐惧,她委身给了王宝财。每天都乐此不疲地上演着洞房的戏码,她乐于让王宝财在床第间扮演陶老爷,这更加直白地点破她的心魔。在陶家的几位太太中,二太太无疑是最贞顺,最相信女德教化的一个人,陶老爷没来由的不喜欢,令她守了几十年的活寡,但她所想的依然是为自己再找一个老爷,王宝财就是她选中的这一个人。在王宝财被填井的时候,他第一次在人家呼唤了二太太的闺名“桂芸”,四太太感叹道“我都快忘了二太太叫什么名儿了”,从嫁进陶家的那一刻起,女人们注定失去自己的名字。
一直以来,二太太贪污陶家的伙食钱在永康钱庄放印子,二太太的行为诚然与童年经历相关,剧中写她父亲抠咸鸭蛋的那个故事未免太促狭了,但钱同时是安全感的保障,在没有权力的时候人们追逐钱,一旦有了机会,他们也会追逐权力。
较陶家的其他人来讲,四太太的智慧就有点儿不够看了,所以编剧在她的身边安排了凤妹子。相比小玉一次出场是为二少爷洗衣服,另一次则是在王宝财死后才代替了他的位置在二太太身边服侍,凤妹子总是贴心地为四太太分析陶家的局势,也为观众。四太太天性中是有几分娇痴的,在陶家她最穷,也最少心机,几位太太中只有她拥有明面上的情人——护国军的江参谋长。蔡锷的护国军在近代史上声名显赫,但这位江参谋长却是个骗女人钱的小白脸儿,不知是否编剧有意为之。由江参谋长引出来的麻烦,让四太太认定了大少爷才是那个真男人,一腔痴情都付给了他。
为了救大少爷的命,四太太竟然能想出到三太太房里偷字据这样一个昏招,最后慌不择路地跳了井,她真是傻。但从大少爷被抓的时候她拿着一把剪子就要去杀二太太,从她为了那张字据委身阎探长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知道,她确实是一个傻女人。不知道陶书利在那一刻会不会想起红烛高照时新嫁娘的容色生光。
陶书利喜欢过他的四姨娘,但四太太发现自己的心意的时候,一切已经晚了。在她的尸体被捞上来的时候,陶书利心里的第一个念头依然是复仇,他这一次真正开枪打死了一个人。这里有一个剧情上的对照,四太太唯一的一次争执是和丁大鼻子,那时候大少爷又一次英雄救美,把枪递给了四太太,四太太拿着枪追着丁大鼻子满院子跑,但谁也没想过他们真会开枪。四太太死后,陶书利打死了丁大鼻子。他仍然不依不饶地想让三太太偿命,但大梅子出现了,陶家的那口井边又多了一条人命,他们不再清算三太太了,陶书利抱起四太太的尸体离开。大梅子碰死的那一刻,没人不会想起王宝财和四太太的死状。
大少爷要逼死三太太的时候,三太太带着无尽的怨愤,她说:“你对我说,三姨娘,将来我长大了,买个大花轿,天天抬着三姨娘逛街。”这段词三太太在剧中说了两次。
也许在大少爷小时候,能称作他懵懂的性幻想对象的那个女人是三太太,所以他才会对美丽温柔的三姨娘表现出亲切,在他初长成一个少年的时候,这份喜爱已经转移到了老爷新娶的四太太的身上,到故事开始时,他喜欢上了五姨太,这些女人无一例外都是属于他名义上的父亲陶老爷的。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在一个常年缺少父亲陪伴,却恰恰拥有许多位美丽庶母的年轻男人身上格外明显。
至于三太太的表现则更奇怪了,小孩子对身边的漂亮阿姨有好感很正常,但是作为成年人把这样一句童言记得这么清楚却不太正常了。三太太身边虽然有秘密情人,但大梅子是长期以女性身份陪伴她的。而在陶家的时间越长,她就会越来越忘记魏广元为她付出了多少,她会将大梅子当作理所当然的满足自己欲望,权力欲和性欲的工具。所以她才会将一个小男孩天真的喜欢放在心上,就像二太太对偷窥过自己的王宝财反倒产生了感情一样,因为他们是能够证明自己性魅力存在的对象。
《血色残阳》所讲述的是有关人心贪欲的故事,杀死陶家人的并非五姨太,而是他们自己的欲望。但这个故事也在讲情,情是爱欲,爱欲不能救人。在爱人相继死去后,他们依然奔向了那笔财宝,被陶家吃掉是每个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在那个雨夜,陶家的所有人都是打着纸伞,唯有陶老爷是穿着蓑衣。尘埃落定的时候,他也跳进了那口井,井边只余一顶斗笠,反而是很隐逸很轻盈的,也许这时候的他确是一缕游荡在陶家的鬼魂吧。
5 ) 他们斗来斗去,也太能斗了,都看不出来智商了
利欲熏心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都这么疯狂?
勾心斗角,层层推理,试探,很有意思,然而五姨太演技不行。
二太太,大少爷的逻辑真的扭曲的不行,别人都对不起他,就他自己没错。别人针对你为啥?还不是因为你针对了别人,偏偏就那么恼火,谁也不肯让一下谁,结束怨仇,反倒开启下一场怨仇。三太太后期也是搞不懂了,这么精明一个人,突然迷上了权力,财宝,你们不能安心过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吗?
二太太怪三太太害了他儿子,真会赖人,先是有你不给你儿子借据和2万大洋为先,二少爷和大小姐才好几次找三太太,没有借据又要不到钱,三太太才出的这个主意,而且三太太让他们拿了钱能跑多远是多远啊,这能是害嘛?接着事情暴露,是大少爷嚷着一定要去抓二少爷的,而且抓回来就毫不留情的执行家法。你不反思你自己,你不去怪大少爷?你全怪别人三太太?后面你还跟大少爷一条裤子。
大少爷,赖人也挺会赖,还狂。之前威胁赵老板,殴打许管家,想查二太太账簿,结果别人趁机报复他,本该觉得是自己罪有应得,招惹了惹不起的,偏偏要去赖二太太,我是搞不懂。你说大少爷蠢吧,还知道转移资产呢,你说他不蠢吧,二太太都说了没看到布袋子,一直说没见着,他还能跟二太太吵起来,然后记了仇。
三太太后期我觉得智商不行了,我觉得她只是个有点小聪明的女人,没有大聪明,竟然挨个把人得罪了个遍,她已经是当家人了不就够了吗?还要把其他人一个一个斗倒,一个斗失败了,不接着斗,反而换下一个,结果没有一个盟友了,除了五姨太勉强算盟友,她应该属于中立的。前面大家一致推荐她做当家人的时候,我对她有很高的期望,没想到只是个小家子气的女人。
这群人,在女儿远离,爱人死去,儿子远离,三条连续的人命的第二天,完全忘记了悲伤,齐聚在一起去找财宝。
不要说他们可怜又可恨,他们只是可恨而已,他们身上发生的悲剧,我不同情,都是自找的。
6 ) 编剧太重口,宅斗剧的烧脑巅峰,《血色残阳》一部十二年前的团灭宅斗剧
【老剧才能新说,走心的老剧一 一说给你听】
最近看了一部老剧——《血色残阳》,那个时候宅斗剧还没有霸占屏幕,那个时候赵琳还没有改名叫做赵子琪,那个时候的宅斗悬疑剧还是走心走脑之作。
现在再看《那年花开月正圆》、《红娘子》、《爱情悠悠药草香》都会感慨,没点儿悬疑,没点儿惊悚,为什么宅斗剧越来越无趣,编剧们真的心里没点儿b数吗?
《血色残阳》拍于2005年,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可是如今再看这部剧,除了画质渣一点儿,人物不怎么熟悉。其他无论是剧情还是服装,放在今天一样很吸引人,足见当年幕后团队的用心。
这部剧还开创了宅斗剧的先河,除了女主之外,在剧集最后,四大姨太太和大老爷,以及男主角二少爷全部狗带,几乎是团灭的节奏,感觉编剧玩得也是很大啦!
从整部片子的色彩基调可以看出,是阴暗色系,陶家大院从一开始就笼罩在阴霾之中。剧集以陶家大合照拉开序幕,顺势也就揭开了四位姨太太的身份。
陈年古井突然水势蔓延,从姨太太们的对话中,也预示了凶兆的到来。PS:不能小看这古井,全剧当中它都是带有隐含意义的象征所在。
不祥的阴云笼罩在陶家大院之上,随后女主五姨太仪萍带着陶老爷的“尸骨”一起登场,在全剧前半截,陶老爷成为了活在大家台词里的男人,也成为悬在所有人头顶上的达摩斯之剑。
最让人感叹编剧功力之深,就是在于五位陶家后院的女人都不“纯洁”
她们各怀鬼胎~
放高利贷的二太太
与下人私通的三太太
还有成为他人手中利器的四太太
以及本来真假就难辨的五太太
而且就连伟光正的大太太似乎背后也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这简直就是宅斗版的罗生门嘛!
剧集的前半部分感觉是女主一路打怪升级的宅斗剧,特别是第六集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五姨太不是五姨太,但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必须坚持五姨太就是五姨太,这逻辑把我都给绕晕了。
或许三人成虎就是这么来的,而这也成了女主角内宅合纵连横的基准。就当女主脚踢大少爷,拳打二姨太,威慑三姨太之后,顺利地当上了陶家当家人。
一般的宅斗剧到了此处,就应该全面宣告女主的胜利。偏偏第25集的最后,消失了大半集的陶老爷竟然回来啦!编剧出!!!来!!!!告诉我,你是不是嫌观众看得太舒服啦,非要给我们心里添点儿堵!
随着陶老爷的出现,女主的身世一步步被解开,被蒙蔽了三分之二剧集的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女主不是五姨太,而是……
整部剧色调暗沉,故事悬疑,转了又转,绕了几圈!最后除了女主之外,几乎团灭!
我屮艸芔茻,看到最后本宝宝心里也是哔了狗,编剧你竟然把我的小天使二少爷写死啦!作为伟光正的男主,全剧都围绕着天使光环,守护在女主的身边,充当保护者,最后,竟然……
《血色残阳》跟现在那些小斗怡内院剧相比,简直就是烧脑值爆表!
不过在全局阴霾的笼罩下,内院里还有一丝丝温馨,特别要提一下大梅子,他的存在简直是阴霾中的一股清流。
跟三姨太青梅竹马出身,为了守护对方,男扮女装潜入陶家,真是男默女泪的痴情种。但是小明白想要感慨一句,编剧你真的以为观众眼瞎啊!这样五大三粗的身材,真正的女装大佬,难道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嘛!
总之,《血色残阳》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宅斗剧参考价值的,其中的一些桥段被忠实地复制在如今的一些剧集中……
该剧的编剧再看2017年的一些宅斗剧的时候,或许会笑掉大牙,你们如今玩的可都是我们当年玩剩下的!
当然在安利这部老剧的时候,小明白也很期待,未来会有更好的宅斗剧等着我们,期待更多的烧脑情节!
如果删掉五姨太和二少爷谈情的戏份,就4星了。受不了他俩墨迹,恶心
故事、选角、演技都是一流,女人苍白的面容和大院黑暗的色调给人阴森森的感觉。人性的贪婪自私窝里斗,在爱恨交织里变态、沉沦。每个人都有污点可又都很可怜。高考后看的第一部作品。后来发现现实中也是如此。我们只能努力让自己不被改变。
何赛飞的演技爆炸掉!其实是五四主题在悬疑剧的路线上的复现,娜拉出走不出走,往哪里走,走了以后又怎样;没落地主大家庭里的小儿子,高觉慧或者蒋纯祖这类人物典型,文学青年一样厌倦,要走,要革命,要成为文艺家。
贾一平 赵琳唯二不带鬼气的妆面。虎头蛇尾。
寓意丰富而深刻,往大了说,可以小见大地解读出家国权谋,往小了说,有极端环境下极有力量的人性刻画,唯一的败笔是女主角和她的爱情线,按照剧情设定,女主角应该是个美艳聪明的女人,可这个演员长得既不美艳,也不聪明,演技还生硬得要命。可怎奈何,其他支线和配角实在是太过光彩夺目,二太太的贪婪和性压抑,三太太的美艳、奸滑和深情,四太太的痴心一片,大少爷这个痴情混蛋的人设简直和野原新之助有一拼,在这一众了不起的配角演员里,又以何赛飞老师最为耀眼,她把三太太的美艳、奸诈、诡异又疯狂,演得实在是太动人,完全把那个压不住场子的女主角碾压在脚下!
豆友推荐,民国宅斗剧,精彩。常年不透阳光的江南古镇,昏暗中透着腐朽气息的阴冷老宅,脸涂得惨白的姨太太们,神出鬼没的偷听奴才,闺房里的野心和私情。看惯了宫斗剧的我也得认怂,只敢在白天开弹幕看。一边怕还一边看,这剧有毒啊。宋春丽,史可,何赛飞,高蓓蓓。四位姨太太诠释了什么叫做迷人的反派,贡献了教科书般的台词功底和演技。叫了三十集填井结果只填了一个人,其实她们也不坏。美中不足,革命党书远书玉塑造得仿佛智障,蠢笨幼稚,毫无人情,跳戏,实在是受不了。反观痞里痞气的大少爷却坏得真实可爱,如同从前的慕容复,欧阳克。现在开始粉修庆大叔还来得及吗。
比较早的宅斗戏,应该是化自苏童的《妻妾成群》,南方阴暗潮湿的感觉抓得还算对。总体来说不如《铁梨花》,现在看新意了了。整部剧还算精品,悬念人物都比较出彩。
这部戏的制作之精良让我惊讶,更惊讶的是它的默默无名,对比早先红透大陆香港的《金枝欲孽》,此剧毫不逊色。无论是剧情,布景,服装还是配乐等等,都属上乘,而演员的演技就更加了,几个主角不用说,就是配角也有板有眼。不过,这部戏最失败的就是诞生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太不和谐了!!
神编剧+神构图+神氛围+神演技。湿冷、阴暗、封闭的深宅大院,脸白得像鬼的太太,散发着血腥味的古井,残酷的规则,带点“变态”却又突破世俗感人至深的爱情(这也是本剧最大胆最前卫的地方),情节可谓一环扣一环高潮迭起。太太们之间的恐怖平衡是全剧亮点,明明每个人都心知肚明却又不约而同地颠倒真假,无数的隔墙有耳黄雀在后,筹码的传递交换,都处理非常到位。可能也是为了过审吧,生硬地加入了点主旋律元素,二少爷大小姐过于天真自以为是的人设不讨喜,给该剧降分不少。不过他们的理想并没有给封建制度带来什么改变(其实给女主带来了一丝光明),可以看作改良派的影射,没有实际效用却也带来了一丝希望。前仇往事的揭示太过集中,也是国产剧一贯的通病。三太太举手投足都是戏,大少爷眼里有星星。
童年阴影,氛围和节奏都超棒,以至于现在想起来还记得晚上睡不着的心情,而且主题曲特别好听!
这个拍的其实不烂
这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了 奇怪的是身边除了我自己仿佛没人看过。。明明电视上有在播
今天终于全看完了啊,多么感伤啊,完全就是中国民国乡下哥特风,谁说哥特只存于西方,看看这造型,再看看这故事,现在越回味越浓烈,活脱脱的中国恐怖故事!
二姨太的各种汤是一大亮点,女人蛇蝎至此,夫复何求。
只能说是厉害了,原来十几年前的电视剧可以这么高能⊙_⊙遗憾的是结尾仓促了些,除了三太太那条线索,其他收得都不是很好,猜测最后几集删减很多。大少爷线总好像少了些什么,可能是编剧想写复杂一些,但是掌控不住写崩了,也可能是角色本身单薄但演员前期发挥过度,结果后期圆不回来了……
高中时看得。除了五姨太 所有人我都喜欢。尤其记的三姨太和她的男人 魏广元。
制作非常精良的国产悬疑剧,五房太太宅斗比起金枝欲孽里的宫斗也不逊色,而且背景挪到了民国时期,里面女性受到的压迫居然比大清朝还要让人不寒而栗,阴冷的范儿特别像苏童的小说
大太是一家之主,很有威严但贪财,第二集被杀二太克扣家里伙食费二万大洋,与大太身边的管家暗度陈仓,管家杀了大太,最后为二太而死三太贪污修园子的一万两银子,与身边的丫鬟大梅子(男扮女装)苟合并产下一女,最后大梅子为三太而死四太傻乎乎,在外倒卖烟土被骗,喜欢大少爷,为大少爷付出一切最后也死了五太(女主)来到陶家为复仇,却喜欢上二少爷结局二太三太大少爷陶老爷都死了何赛飞演技赛高特别特别精彩,修庆的大少爷演的也好,女主演技太平了,和二少爷感情纠葛的戏磨磨唧唧贼烦人
许多年前看过这个剧,印象深刻。如今拿来重新完整地再看一遍,除了情节有些拖沓,部分镜头重复剪切之外,整体故事还算不错。真正害人的还是体制和观念,人性本就复杂,用简单的善恶好坏来判断未免太武断。人毕竟是环境的动物,什么样的环境滋生什么样的人性。
有点像《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电视剧版,是我喜欢的民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