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来是被社畜表情包骗过去看的,看的看的,眼泪流下来。
它其实讲的不是社畜,而是社恐。
二次元人群应该是社恐含量最高的人群,十个人随手一抓,有九个社恐。
《孤独摇滚》戳中的不是社畜的心巴,而是我们社恐的心巴啊。
女主后藤一里就是合格社恐,一里的日语谐音是“孤独”,她的外号叫做小孤独,从小就是个边缘人,吃便当都只有老师愿意跟她交换。
不敢请假,如果请假一天不去上学,像她这种人会立即被同学们遗忘。
平时睡在壁橱,一个人孤独练习弹吉他。
她渴望朋友又不敢迈出第一步,每天都绞尽脑汁“吸引”同学,背着吉他去上学,希望找到自己的同好,但从来没引起过别人的好奇心。
去打工,甚至完全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最初连站在客人面前都做不到。
去演唱会弹吉他,完全不能接受自己出现在人前,只能躲在芒果箱里弹吉他。
好不容易被人搭讪,但是因为太久没跟人说话,说不出话。
社恐人真实写照,明明到了目的地却不敢进去,在内心做建设,五分钟就要进去,十分钟,十五分钟,不敢进去……
因为社恐,想找个没人认识的地方,所以去了距离家两小时的高中上学。
明明内心想拒绝,却无法把拒绝说出口,因为社恐人根本不会拒绝人!
只要跟人社交一天,就会想要火速逃离现场,因为耗光了电量,实在是太累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社恐严重患者,却爱上了摇滚乐,用网友的一句话来说,社恐搞音乐,那不是闷骚吗?
她搞音乐的原因也很简单,原来阴沉的人也能在摇滚乐中发光发热啊。
弹吉他是室内运动又很酷,还有机会变成名人。
虽然是幻想,但一里为了这个梦想加倍努力。
为了想要在台前演奏,所以三年来每天花费六个小时刻苦弹吉他,终于在网络上混成了圈内大神,拥有3万粉丝。
然而随着她刻苦努力,自己希望的并没有到来,毕业没演奏,没朋友,没有乐队成员,啥也没有。
玩音乐的初衷是想成为一个更酷的人,但因为社恐,她只能成为网络上那个很酷的虚拟人。
在现实中,她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终于有一天,机会大门在眼前打开,有人找她去做乐队的支援吉他手。
她有机会加入乐队团结band,有机会上台演唱,也交到了两个朋友虹夏和凉。
虹夏,绝对的社牛,乐队鼓手,大多数时候都充当着鼓励人的角色,也是她拉着一里加入乐团。
凉,冷面富婆,有钱大小姐,把所有钱都花在买贝斯上,她是乐队最酷的贝斯手。
平时没事干喜欢一个人去废墟探险,或者逛二手商店,但她不是社恐只是喜欢一个人待着。
这两位好友可以耐心地引导自己,不会嘲笑她,会包容她,帮她解决问题,也鼓励她变得更加强大。
乐队成员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家人,她们彼此相处的机会比跟家人相处的机会更多。
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紧接着困难接踵而至,最大的问题是,她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真正的实力。
因为乐队跟独自演奏不一样,需要跟人有交流,但是她有社交障碍,甚至不敢跟人对视。
虽然自己演奏很厉害,但是完全无法跟人融入乐队,甚至只能套着芒果箱上台演出,导致演出失败了。
她知道,如果想要做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必须要克服社交障碍,这是一个神级吉他手,不幸被社恐封印住真正实力的故事。
《孤独摇滚》被网友称为十月新番里的最强黑马,得益于这一圈表情包破圈,关于它的讨论度甚至不比《电锯人》差。
本来以为它是靠表情包搞热度走了捷径,真的看下来发现,《孤独摇滚》并不敷衍,相反它非常精致,要素齐全,豆瓣评分也不是虚高,它是真的有点东西。
它真的完完全全细致刻画了社恐人群的内心写照,去搜《孤独摇滚》的实时广场,一堆网友表示这就是自己。
社恐作为动画主角也不少见,之前就有一部《我不受欢迎,怎么想都是你们的错》,但《孤独摇滚》不是一丧到底的,反而她丧的非常“热血”。
女主之前的生活只有孤独练习吉他,但自从加入乐队之后,她的生活充实了。
她需要和团队成员练习,需要演出,需要在livehouse打工,需要组建新的团队。
对社交健全的人来说,每一件事都是非常正常的小事,但对于她来说,每一天都是一道坎。
你能看到她每次都想解决问题,每一集都在缓慢进步,虽然距离正常社交还有段距离,但你能看到她正在一点点变好。
有一种说法是,社恐的人本质是不喜欢人类的,就像猫和狗的区别,狗这种物种天然对于人类有好感,狗狗见到人类就会热情扑上去,社牛患者同样,看到人群会很自然融入。
而社恐人群更像是猫,他们没那么喜欢人类,大多数时候都更喜欢独处。
当然这个说法也不严谨,就算是这种说法,猫咪也是需要人群的,社恐人与其说是不喜欢人类,不如说是闷骚。
他们渴望人群又害怕人群,羡慕热闹又能享受孤独,有一种又想靠近又想远离的微妙感。
《孤独摇滚》最妙的一点是社恐嫁接摇滚乐,这两者嫁接在一起有一种很奇妙的化学反应,也是燃点所在,对于一里来说,克服社恐打破自我,就是最摇滚的。
一里最大困难不是音乐才华,而是社恐,解开封印的那一天,就是她成功完成自我成长的那一天。
你会非常期待跟一里一起成长,真正站在舞台上,发挥自己全部实力,去做那个闪闪发光的自己。
而很多人把《孤独摇滚》当轻百合番来看的,乐队主要成员都是女性,全番没有一个重要男性角色出现,我甚至没看到男性多说几句台词。
店长是女性,乐队全员女性,哪怕是在家里,也只描绘一里和妹妹之间的相处。
漂亮女孩子之间互相鼓励,果然没有人比芳文社更懂美少女贴贴。
而且《孤独摇滚》真的很好笑,有一种脑回路很奇妙的好笑,被问当初为什么玩吉他。
女主内心想的是,因为很酷,因为想出名,说出来的是:因为世界和平。
前吉他手落跑,凉没有生气,反而以为这位妹子去世了,真心实意地为她上香祷告。
一里害怕上台,两位好友安慰,正常女高中生根本听不出演奏的好坏啊!
平均五分钟一个笑点,观看模式轻松而快乐。
当然说了这么多,《孤独摇滚》既然沾上了摇滚,主题还是讲音乐的。
作为一部音乐番,最重要的就是音乐,如果音乐难听,这番就失败了。
《孤独摇滚》音乐绝对不差,虽然我没有什么专业的音乐鉴赏能力,但是看完三集之后让人忍不住哼主题曲,在脑内不断循环,每次不自觉哼歌的时候还会想到团结band,这不就是一部音乐番的成功吗!
网友的评价也很高,不少人表示,这就是第二部《轻音少女》啊!
《孤独摇滚》有一种很奇妙的魔力,你明明是看着社畜表情包入坑,然后因为社恐主角的心理活动而共情,接着因为社团友情露出姨母笑,最后竟然能够被音乐本身吸引。
它唤醒你莫名其妙的想要去购买吉他弹吉他的心,你知道也许吉他买来不到半年也会落灰,上次因为《轻音少女》买来的吉他还在闲置,这次又因为《孤独摇滚》蠢蠢欲动。
但你如果看完了有那么一闪而过的念头,去把家里落灰的吉他拿出来也好,去买一把新的吉他也好,去看一场livehouse也好。
可以再去试试,再给自己,或者摇滚乐一次机会。
PS:小小声说,我真的不是卖吉他的托啊,我怀疑《孤独摇滚》才是。
刚开始给我的感觉可能是类似于轻音,事实上和轻音确实有重合的地方,日常,轻松,女高中生,乐队种种元素和轻音一样,但我始终不愿意把它和轻音划上等号,亦或是轻音的精神续作。 我觉得,在日常之外,孤独摇滚的主线或者说是剧情发展——成长,更加明显一点。有波奇酱从成熟芒果到后面发生意外也能继续演出的蜕变,有喜多从不会弹吉他到后来独当一面的进步。日常让人感到温馨,成长亦让人喜悦。我觉得孤独摇滚在变化的成长和不变的日常之间结合的很好。 此外本番对社恐人士的心里刻画的很到位,尤其是那种竭尽全力想要被人搭话,但最终无人问津的失落;无法拒绝他人,到了嘴边也只是“嗯,好的”的违心答应,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反而很生动
孤独摇滚另一个特点是别出心裁的演出。与其他轻松的轻百通过卖萌制造笑点不同,孤独摇滚用一些非常新颖的演出,抽象意识流,3d模型,实景等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演出给观众带来了欢乐。虽然很怀疑制作组的精神状态(bushi),但其中满满的厨力还是很让人感动。 总而言之,孤独摇滚喜欢的人会很喜欢,因为它从种种意义上都称得上是制作精良,但可能对于对这类题材不感兴趣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些吹过了。借用著名贝斯手涼小姐的一句话,就是
这番更新到第九集,这番的热度也很高,但这番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多人把《孤独摇滚》这部作品和《轻音少女》放在一起做对比,我希望这些人别整这些恶心人的操作,还什么“你的下一部kon,何必是kon”。《孤独摇滚》本质上与《鬼灭之刃》并没有什么区别,庸俗不堪的作品碰上了好的动画制作公司,但《鬼灭之刃》除了话痨、剧情庸俗、靠死人吸引眼球以外并没有其他问题,而《孤独摇滚》呢?首先的问题就是女主后藤一里。我认为作者貌似对社恐有些误解,并不是所有的社恐都会像女主这样动不动就产生自我厌恶,更不是精神状态不稳定和行为怪异的人。 《孤独摇滚》在开播前我就看了漫画,因为有人安利说《孤独摇滚》原作素质跟《街角魔族》和《摇曳露营》一样,但我看到漫画第十话我就看不下去了,但我秉着就只看个十话是无法让我正确认识这部作品的好坏,所以我看到了第四十一话,但事实证明,有些漫画它只需要看到第十话就能够批判好坏。 本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社恐的刻画,实际上,就原作漫画第十话来看,它是一部还算不错的作品,女主虽然动不动就贬低自我、自我厌恶,但我其实还都能接受,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自我厌恶的次数不是很频繁,因为她已经从社恐升级为了癔病。 结合女主后藤一里的种种表现来看,她这不是社恐,而是癔病。 当后藤一里陷入自己的“世界”(幻想)时就会对他人的声音没有任何反应,这显然就是癔病的发病反应。 癔病的发病反应除了木僵、聋、哑、退化如幼稚行为、痴呆外,严重点就是无意识,也就是丧失意识。比如动画第九集,喜多、凉、虹夏带着后藤一里去海边游玩,后藤一里对于自己是如何来到海边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的,无 意 识 ! 我滴个乖乖。 关于社恐的刻画《new game》里的泷本日富美都比后藤一里强。 写到这,有些人就会说“这只是一部动画,你这么较真干嘛”,然后阿虚警告。但是我要告诉你,对于任何题材的作品就是要抱着较真的态度,如果日本出现赤裸裸为战败洗地的动画,你对此感到不满,为此较真,那也会有人跟你说“只是动画,何必较真”。我对于奇幻、科幻、魔幻题材的作品从来就不会较真,因为这些作品的世界观和设定都是虚构,我不会和你较真高达的存在是否合理,因为高达是虚构的。但社恐不是,社恐是真实存在的,即使是基于现实的存在,那么就有必要较真,因为我就是一个社恐,这种将社恐往癔病的方向刻画的作品我实在忍不了了。你说作者这样做是为了让剧情有趣,我想问,这TM很有趣吗?像女主这样聋、哑、痴呆、木僵、退化和无意识的社恐很有趣?那些说“女主好像我,我也是这样的社恐”的人,你们没事吧? 说《孤独摇滚》的剧情我是感受不到哪里有趣,但也没有到非常无趣的地步,在我看来,《孤独摇滚》其实不像《轻音少女》,虽然两者都是搞乐队的,但我觉得《孤独摇滚》在关于乐队演出的细节上比《轻音少女》好太多,准确来说是更贴合现实,像唯这样有绝对音感、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基本学会吉他的天才在现实中是少之又少的存在,但《轻音少女》的人物魅力是强于《孤独摇滚》的。《轻音少女》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个性鲜明,如同活生生的人。所以轻音都过去了这么多年,仍然是我心目中的神作。而《孤独摇滚》呢?作者把女主画成癔病这一点我就不再谈了,虹夏、凉跟喜多基本上都是按照芳文社经典的人物套路去塑造人物。 有点意识过剩的虹夏、外向型的现充喜多、脑回路清奇的凉。 她们都对癔病女主关爱有加,懂得包容并接纳可怜的癔病女主,像她们这样的好人,在现实中是很难得的存在。尤其是喜多,在漫画后面的剧情中,喜多有时能知道癔病女主脑海里在想些什么东西,或者是躲在什么地方自闭,给女主加油打气,一起努力。像喜多这样的外向型的美女如此关怀患病女主,这不是爱是什么?总之这一对我嗑了! 抛开人物塑造的短板和缺陷不谈的话,《孤独摇滚》在对乐队的刻画是认真的,在这一点上我能感受到作者对摇滚乐队的热情,而且动画的制作非常出色。至于《孤独摇滚》是不是“作者给制作组磕头”系列,我觉得是。 我在另一个平台也发了关于《孤独摇滚》的评论,只不过比较温和一点。
先来说一下主观观点,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孤独摇滚这部番的,我觉得这部番是值得9分左右的评分的。
但是,不管是在豆瓣还是bungumi甚至是b站都出现了一些对孤独摇滚取得如此高的评分的质疑。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孤独摇滚正值刚刚完结,热度和讨论度十分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会有评分虚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评分过高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但是为此去给出一些比较牵强的批评意见是没有必要的。
我真心希望后来的观看者们能够带着像我们追番一样的心情,轻松而又带着期待地欣赏这部番,而不是带着“神作”的沉重光环或是“过誉”“虚高”的先行印象。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那些我认为牵强的批评意见,以及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消费社恐”以及“演出过度”。主要观点是说这部番在刻画社恐形象上过于用力,一些行为脱离实际。社恐形象成为了大家取乐的对象而导致大家没有同情之心,对实际的社恐可能造成伤害。我的观点是波奇的社恐形象是全篇的核心之一,围绕这个核心的演出再天马行空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说这正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欢乐部分,是大家追番的快乐源泉之一,而且是这部番有别于其他芳文轻百日常的特色。观看波奇各种幻想,尴尬,扭曲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会有那么严重的社恐。但正是这种源于现实的细节,又略显夸张的演出才让大家产生了共鸣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代入,从而保持快乐的看番体验。在这种体验之下,大家也自然喜欢了波奇酱这个有趣的角色。我觉得相比于“同情”或是“尊重”,社恐们更加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吧,而孤独摇滚这部番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如此又怎么能说它是在“过度演出”“消费社恐”呢?
其次是“剧情不足”“主线不明”。主要是说孤独摇滚没有吸引人的剧情和明确的主线故事,导致了叙事单薄,只能靠整活来吸引眼球。我的观点是孤独摇滚确实不是一部剧情见长的作品,不说和《odd taxi》《夏日重现》这种本就是偏重剧情展开引人入胜的作品相比,就是和《赛马娘2》这种略显套路的王道热血催泪剧情相比都不算出色。但是经历了《轻音少女》的成功,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芳文轻百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剧情是否优秀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孤独摇滚》确实拿下了比之前那些芳文轻百都要高的评分,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部有所突破创新的作品来说,不应该单以剧情的不足就定性它不能取得如此成就。而且孤独摇滚并不是没有主线,随着一话又一话的推进,我们切实的看到乐队四人的默契在逐渐建立。从一开始波奇的吉他游离在乐队之外,喜多主唱抢拍,到最终话的断弦事故处理中,虹夏更换原定节奏方便喜多顶上solo,波奇急中生智滑弦切入。大家从最开始的“临时拼凑”,逐渐变成了默契的乐队伙伴,不也是主线推进吗?
最后是“萌豚刷分”“现充涌入”。主要是说孤独摇滚过于出圈,导致大量人无脑跟风刷分。我的观点是不管评分的人是谁,是最近开始看番的新观众,还是只喜欢芳文轻百的萌萌人,只要是结合自己的观看体验,认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应该被尊重。动漫本身并不是特别高雅的文艺作品,一部动漫能给人带来快乐是最重要的。而对于孤独摇滚,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词来评价,那就是“有趣”“好看”,而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再来说点客观的,孤独摇滚在b站的播放量是8千万,考虑到b站播放有三集的延迟,会有一部分播放量流失,我们直接翻倍来算1.6亿的播放。这个播放确实远超一般的芳文轻百,但要说流量爆炸也还差一些。作为参考,夏日重现在同样有更新延迟的情况下,b站播放量有2亿,公认的流量爆款间谍过家家更是有接近7亿的播放量。也就是说,孤独摇滚确实冲破了芳文轻百这个小圈,但也仅限于看动漫的大圈内人人皆知,而没有破圈到社会广泛流传的间谍过家家这种程度。所以来看孤独摇滚的观众,大部分还是看过一些番的观众,大家认为的“好看”也没有那么水。
最后的最后是我的主观情感抒发,孤独摇滚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今年看的第一部动画,先说我只看到第10集,并且不打算看完了。
主角小孤独是个“社恐”,既是人物特征也是这部作品的“笑点”来源,或许有人能共鸣吧,但也不是所有社恐都像小孤独那样的。普遍意义上的社恐是害怕引起注意、拒绝成为焦点的人,而小孤独会背吉他上学,穿戴个性化的服饰,这一点上我很难认为她是社恐。
所以姑且认为她事实上是个开朗、积极的人,只是不巧被环境无视/霸凌了,而且她表达紧张情绪的方式如此夸张,社恐才不会这么干。。
那除去“社恐”这个噱头,就和普通芳文社没什么区别了。有拿来和轻音比的,实话轻音过去很多年,或许现在看来已不够优秀,但情怀是无法被打败的,就算没有情怀这部也打不过。
还有人诟病演出过剩,其实我就是冲着这句评价才找来看的,都做动画了,当然是怎么异想天开怎么来啊。但实际比较失望,我嫌导演视觉创意不足,大部分刻意的演出都是在拿“社恐”的刻板形象开涮,比起搞笑,冒犯更多吧?想要触碰边缘人的心,这种程度远远不够,这片只会让我觉得青春美少女真不错。
除了主角,贝斯姐和店长的形象还算丰富,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有点含糊,既不废萌也不深刻,没有让人特别喜欢的。其他没什么,姑且值得一看。但如果这就是22年的最佳动画,我可能会附加一个意味不明的笑。
到底是什么把摇滚和其他音乐分别开来?是什么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又如此令人着迷?人们热爱摇滚乐手的狂放不羁,热爱光芒万丈的舞台,热爱主唱高亢激昂的歌喉,热爱电吉他的嗡嗡啼鸣、架子鼓的掷地有声、贝斯的低音重炮还有合成器的空灵迷幻、热爱演唱会潮起潮落的茫茫人海,热爱炫目的闪光灯,热爱耳膜震荡的感觉,热爱血管里循环流淌着的酒精和肾上腺素,热爱哪怕只有一宿却胜似永恒的“人生得意须尽欢”……然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摇滚唱出了所有人心底的隐痛——孤独。
听过一些摇滚乐以后,我越来越明白:摇滚是个人主义的音乐。摇滚歌唱的是个人的情绪、思想和愿望。摇滚精神骄傲地向世界宣称: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你休想把我同化!”摇滚中的“我”无限大,作为创作者的化身,是作品中占据本位的第一要素。无论是皇后乐队的“I want to break free”,还是《花房姑娘》里的那一句“我想要走在老路上”,都是一种个人情感的直白表达。即使谈到爱情,摇滚也极少描写恋人的缠绵和情意,对爱人的奉献和坚守这样的话题,而是把重点放在对爱情刻骨铭心的追忆和沉淀上,更为注重爱情对“我”的意义。例如我本人很喜欢的一首歌,穷街乐队的I remember you。所谓的叛逆啊,反传统啊,特立独行啊,其实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个人的一种态度、一种立场。
凡事都有代价。追求个性的代价就是孤独。也许凸显个性是很洒脱的事儿,但是这也意味着你要与集体中其乐融融的氛围挥手作别,独自面对冷漠的世界。人是害怕孤独的,倒不是害怕孤独本身,而是害怕孤独带来的衍生物:恐惧、迷茫、寂寞、无助。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人类选择结成集体,在获取宝贵的安全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意味着必须放弃一些个性和个人追求,来更好地融入集体。但当这种妥协已经到了令人不堪忍受的地步,抑或是这个社会已经混乱肮脏到根本无法提供它本该提供的东西,总有一批人站出来说:不!这些人里有的拿起了电吉他,玩起了摇滚和朋克。音乐,这种同人类历史一般古老的艺术形式,在他们手中焕发了新的活力。如果说民谣和流行音乐是为生活谱写的赞歌,那摇滚就是那柄刺穿生活虚无的利剑。在粉饰太平和直面孤独之间,摇滚决绝地选择了后者。
孤独一直是摇滚乐的母题之一。摇滚乐中对孤独的提及数不胜数。从齐柏林飞艇Rock n’ roll一曲中的“lonely loney lonely time~”,到鲍勃迪伦在Like a rolling stone中的无奈叹息,再到深紫乐队孤独的April……太多了。可以说,孤独已然成为激发摇滚音乐人创作灵感的最大源泉。所以说,摇滚也是孤独的音乐。
近代以来,政府对民众的控制事实上是大大加强了的。社会结构变得更紧凑严密,人像金属中的原子一样被紧紧压在一起,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份压抑,即使不愿承认,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波奇酱。正如三木清所说:“孤独不在山上而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而在许多人中间。”而在摇滚乐里,众多孤独着的灵魂找到了寄托,纵情狂欢的背后,其实是孤独心灵之间的共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演出结束,乐迷各自散去,回到集体主义社会的怀抱。不是每个人都有站在风口浪尖的魄力,大多数人最终也只是借摇滚发泄心中的苦闷,摇滚唱出他们心中的渴望,他们爱摇滚,却不可能加入摇滚。留给摇滚乐手们的,唯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就是摇滚的悲壮所在。所以你总能听出摇滚旋律里隐含的那一点忧伤,这忧伤每每使我动容。
摇滚是一朵以泪浇灌的花,孤独不止,摇滚不死。
萌妹子搞乐队这个配方目前在番剧领域还没有失败过。
元电影的、破碎叙事的、剧情时间和放映时间统一的、姿态激烈的、不可还原的、无可拒绝的、无法逃避的、元叙事的、声音连续体的、绘画性陈述的、身体运动的、套层结构的、双重主体性体验的、空间的人口稀少性的、第三电影的、侵凌性的、叙事中断的,波门🙏
社恐爱摇滚不就是闷骚嘛(○` 3′○)
很厉害的演出分镜,导演的功底真的很强,但是剧情给人的刻意感太强了,不管是冷幽默、人设还是百合
太可爱了,一天看不到《孤独摇滚》我就要死了
前俩集太棒了,总有会心一笑的段落,社恐表现也过于真实。强烈安利
孤独摇滚被观众抬上了本不属于它的地位高度,所以被各路动漫高手骂的这么惨也是咎由自取。当然完结后回头再看,诸如演出过度、消费社恐、不够摇滚、粉丝烦人等种种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你如果把某一方面做的好到极致那也不怕说的,只是孤独摇滚显然没有那个野心,还是停留在类型片舒适区不愿意出来了,那就求仁得仁吧。其实我既不是社恐也不关心社恐人士怎么看待,我只是看这片子时候很烦躁,所以这点够了吗?
能不能别在芳文全女主的作品下要男人啊,恼。目前来看不错,展开很顺畅,节奏也合适,该进展的时候进展,整体氛围轻松有趣,很喜欢凉的性格,女主奇怪的颜艺很好笑。小火一下能吸引来这么多不感兴趣还看完了非要骂一手其他人审美低下的贵物,也是神了
写作摇滚、玩成Indie样式,但是每首单曲单拿出来都充满着一种“The First Take”味儿,索尼音乐各厂牌派出所谓的豪华阵容也让整部作品的Genre不固定得像新时代的单曲模式。它终究是2022年的、日本动画企划者创作者所理解的“摇滚”。如果是山田凉自己评价这部作品的音乐,恐怕要说得比我难听多了。动画是好看的,但正如xie3所说,它既不孤独(但是妄想),也不摇滚(但是流行)。
比较意外的是并没有太多小宇宙爆发的时刻,倒是每当飘起来时就事故满满。某种程度上说很感激这种充满各种各样社死和社恐的故事,而不是波奇酱讨厌的那种不切实际轻松地光明起来。而且你看,虽然乱七八糟的,但是也可以充满欢乐。如果是独自一人消化这些尴尬和痛苦的话大概会一回想起就头皮发麻,但是放在动画的空间里也能成为不大不小的玩笑。“波奇酱多有趣啊”。是啊,其实很有趣。
把社恐描写的太生动了,社恐不仅仅是逃避社交,症状还包括各种比较思维,拖延症,慢半拍,对视恐惧,完美主义,想一口吃个胖子...简直我的翻版好么
想大声的唱《相遇天使》了
楼下说live烂的,不是,这么顶的live演出不说做的好,还说是最烂的,那我巴不得所有动画的live都做成这种水平《烂》,有一种眼睛和脑干缺失的美😅
你的下一部kon,何必是kon
いいね
作为一个不把社恐当成病,不把摇滚当精神的看客,体验正好;商业动画追求的本来就是这样,把纯粹的东西掰碎了喂给追求精神纯粹却满身杂质的我们。
2023年还能看到这么old-school的日式动画,一切都恰到好处。停止在一个成功却没完全成功的结局上,就像是所有人的青春。谢谢你,芳文社。
【B+】愈发感觉到社恐在本作中并非性格中的一层,而是人物萌属性中的一面,这自然是符号化的简单碰撞,但这同样也是芳文社系作品的特征,制作组在此基础上放大了社恐这一属性背后的想法和行为,cw需要一个出口来承载脑洞和想法,所谓夸张的演出皆为消解孤独这一具有悲观属性的负面形象,虽然有着大量丑化或者勇于让角色变得不可爱这一点的处理,反而以此达到平和的效果,但比较遗憾的地方在于每一话都在不断地重复与放大作为社恐的一面,与前文的改变和前进总是有种异样感与不适,不免有一种还处在原地踏步的感觉。不过观众需要的只是一个进入的空间,那处漫游的下北泽街道,校园里的文化祭与礼堂,演出时回想起呆过的角落,或许最优解在于不需要投射与代入,只是作为观众见证,注视着主角从网络上移步到台下最后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就已足够了。
虚假的十月霸权:电锯人 间谍过家家 灵能百分百真正的十月霸权:孤独摇滚!
对社恐的描绘有些还挺到位的:“原来凉跟我是同类”“她放假时都一个人去废墟探险,或是逛二手衣店”“不,不对,凉只是喜欢一个人过”;VS“女主和我还挺像的”“不,不对,人家会弹吉他,在网上有三万粉,现在还在组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