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呛人生第一季

全10集

主演:史蒂文·元,黄阿丽,约瑟夫·李,崔大卫,佩蒂·安武,艾农·斯凯,安德鲁·桑提诺,贾斯汀·闵,玛丽亚·贝罗,米娅·塞拉菲诺,阿什利·朴,凯拉布莱克,伯纳德·怀特,布拉德·李·温德,埃迪·辛,Derron Ross,罗科马西希,杰斯滕·马里康达,伊娃·拉·戴尔,Mark Weiler,Zandy Hartig,提姆·乔,米娅·切赫,吴辛惠,余朝汉,彼得·布雷特曼耶,Rekstizzy,Young Mazino,Alyssa Gihee Kim,Remy Holt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3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4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5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6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7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8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19怒呛人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Beef怒呛人生,安利给每一个不幸福的人

今年大火的剧也看了一些,黑暗荣耀,重启人生挺不错,可是让我共鸣最多,一气看完,还回味反思的就是Ali的怒呛人生,将东亚自我压迫到崩溃最终家破人亡的一生通过黑色幽默和各种粗话展现出来,其中原生家庭,亲密关系,沟通表达,自我压迫等课题也是我最近一直在反复思考的,我要安利给所有焦虑缺少自我的女孩子!

简要剧透(慎看):Amy辛苦工作创办一家小公司养活全家老少,丈夫中看不中用还精神出轨,女儿情绪控制有问题,更喜欢爸爸。Amy希望通过丈夫家族名声把公司卖个好价钱,从此回归家庭。结果开车撞上自杀不成退货也不成的美国蓝领Danny,他养活自己和弟弟都困难,但还要背负着父母期望努力攒钱买一块地重建家族旅馆。全剧透露着压抑,Amy为着自己实际并不想要的“完美生活”带面具生活,Danny拼死拼活为别人而活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家族期望,两人经历互相报复,Amy出轨,Danny朋友抢劫绑架等,最终亲手破坏掉了对方和自己的人生,反而获得了解脱。

原生家庭的痛苦和承袭

逃离

我在豆瓣和小红书看到了太多太多人凄惨的成长经历。父母那一辈物资困乏,普遍认为把你养大,不缺吃少穿,供你上学,满足你的基本物质条件已经算是合格。以他们的眼光看的确是,毕竟还有很多人生而不养, 不给钱上学,这种情况女生居多。

然而东亚的家庭氛围多是严父慈母,加上重男轻女,母亲被压榨的缺少情绪管控,父亲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意,孩子就在吵架/冷漠、高压甚至家暴的环境下长大,青春期走向抑郁自杀的不在少数,好不容易长大逃离家庭,却陷在小时候的痛苦中走不出来,又缺乏切割亲情的勇气,每次回家每次通话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窒息。“你说的好像我们很邪恶,我们做了什么?”

有些父母尚可以保持理智沟通,有勇气的子女通过和父母沟通还可以解开心结,走向自己的人生。但同时也有很多父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偏执观念,无论怎么沟通都没用,他们永远不会认识到自己有问题。这种父母,我就一个建议,放过自己,尽快逃离,永远保持距离。

继承

我日常的一个焦虑点是批判父母却不自觉的成为了他们,无意识的用他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比如我始终觉得爸妈压根不尊重我,没有把我当成独立的人看待,就像养了个宠物一样,希望我听话懂事,不尊重我的诉求,不重视我的情绪。导致我形成了待人的惯性:畏惧职场上位者,和他们相处会小心翼翼保持距离,然而和我亲近平等或者弱小的人,我也会不自觉的做出不尊重他们的行为,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哪些行为属于不尊重。相比父母,我们好的一点是会自省会道歉,但这种深植在神经回路的习惯改起来的确非常困难,需要长期觉察和自我教育。

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父母生育子女,“以父母的身份把自己的创伤撒到下一代”,一个家庭几代人存在相同的问题。小时候觉得父母恩,现在更觉得生孩子是父母的自私,这是人之本性,父母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选择把孩子生下来。有些未自省的父母选择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子女,有些努力不让孩子走老路获得救赎,还有些人选择不要孩子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亲密关系,有钱有爱就够了吗

我想问下各位女生,你们父母给的择偶建议是什么?我爸没参与过,我妈一直说“有钱没钱没关系,对你好就行”。她从自身经验出发,觉得男人体贴就可以少受点苦,可是仅仅对我好就够了嘛?她辛苦一生到老还是很穷,一直吃没钱的苦而不自知,甚至觉得钱不重要,真不理解她的脑回路。从我自身经验出来,我相处十年的男友能挣钱能照顾人,这就够了吗?并不,我们还是经常大吵小吵,所有这些吵架的根源都是三观不同。我认为物质很重要,去哪玩吃什么很重要,必要时可以冒险,而男友觉得情绪更重要,安全第一位,和谁玩和谁吃更重要。

亲密关系啊,只有爱和钱是远远不够的。

剧中没介绍Amy为何选择他丈夫,但可以明显看出他两的需求并不匹配,他丈夫喜欢丰满的身材,没有经受养家的压却经常告诉Amy要平静情绪。Amy显然喜欢钱,但更喜欢能和她一起打闹的伴侣,老公这种名声花瓶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

所以啊,走入婚姻要慎重,生孩子更要慎重。

怎么有那么多不能说

这个东亚的刻板印象,就我个人而言,是认的。东亚家庭里有太多不能公开讨论的话题,比如父母的过错,重男轻女,性教育,情绪表达。从小到大,我和父母聊的都是成绩,就业,薪资,其他基本没聊过。爸妈吵架基本都是冷战,我妈对我哭诉,我怨恨我爸,同时还不敢表露出来,怕引发他更大的怒火。我最开始在亲密关系中,并不知道可以通过平静理智的沟通处理冲突,甚至都不知道原来冲突可以很快结束。

也就是今年春节,已满30岁的我第一次和他们浅谈我的感受,然而也都是浅尝辄止。父亲表现的有难言之隐,母亲表现得蒙混过关。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多少人压根不会沟通表达的技巧,也缺少实践,自己的感受藏在心里直到崩溃。

就像Arm所说:房间里有个大象我们都视而不见,即便所有人都知道,依然没有敞开沟通的空间。

自我压抑深入骨髓

东亚社会和家庭对于个人有太多要求,成功的标准如此单一,基本无视个人需求。人人陷于绩优主义,人人都可以成功需要成功,为了世俗成功自我剥削,长期对于所谓成功的渴望让自己焦虑迷茫疲惫,直到丢失自我。背负家族期望,从没有为自己活过的Danny,迎合父母社会期望打造完美人设的Amy,人到中年终于通过如此大的代价打破了原有生活,他们接下来还能活出自我嘛?

我不知道。

 2 ) 「怒嗆人生」有很棒的劇外話題!劇中的女主丈夫和反派的現實生活!

「怒嗆人生」有很棒的劇外話題!劇中的女主丈夫和反派的現實生活!

每次片頭一開始有一幅快閃的畫作,那些畫其實是David Choe 畫的,他也在劇中飾演 Danny詭異的表哥Isaac Cho 。Issac在現實生活中不只是演員、記者、還是一位蓺術家!

如果你眼睛銳利的話,你應該會發現他有點眼熟.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草創第一家臉書辦公室成立時,請了一位蓺術家畫一面辦公室的大牆,當時請台藝術家收現金,或是在末來領股票。那位藝術家認為現金也不多,不如賭上這一把,決定不收任何一毛錢,等末來的股票。

在2012年,zuckerberg對那位藝術家補上當時價值200萬美金的臉書股票作為感謝,那位藝術家就是 David Choe !

這個新聞後來成為矽谷傳奇,也開始了矽谷科技公司聘請蓺術家畫辦公室大牆作為裝飾的藝術文化。他可能是全劇組員最有錢的演員,但是他在真實生活中,完全看不出來他千萬富翁,過得相當樸實,乍看還以為他是位潦倒的蓺術家。導演去 David的家翻出了未曾展示的畫作當作片頭的驚悚的圖片!

另外,劇中女主角Amy Lau的丈夫 George Nakai是由Joseph Lee飾演,他在劇中飾演一位在家帶小孩的「不成功的藝術家」。他在現實世界裡是一位超級成功的藝術家!他的畫作嘗試印象派風格,在真實的人像油畫中突然加入破壞的筆畫,殘缺卻和諧,善於拼貼與黑暗的美。他的作品不止展出就售完,同時還有一派畫迷追逐。

(節取自數位藝術家黃飛龍文章)

 3 ) 《怒呛人生》: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发疯5分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骨朵网络影视 文/知庸

东亚裔创作者,近年来在好莱坞声望见涨。一系列由他们主导,讲述美国东亚裔移民生存境遇的影视剧,开始走上前台。

韩裔移民题材的《米纳里》《弹子球游戏》《过往人生》等影视剧,被奉为年度佳作,也在奖项上收获颇丰。关于华裔移民的《瞬息全宇宙》,票房不俗,还成了奥斯卡大赢家。亚裔移民们,终于不再只是好莱坞的路人背景板,不再被西方刻板印象所困,他们的故事,开始被更多人看到和喜爱。

《瞬息全宇宙》的出品方A24,就又推出了一部几乎由全东亚裔阵容打造的美剧《怒呛人生》。延续这一题材的势头,剧集在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获得100%新鲜度的顶级评价,媒体评分同样高达85分,成为今年最佳剧集的有力候选。在国内,豆瓣8.9分的表现同样惊艳,如网友所说,这是一个“每个东亚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故事”。

剧集的两位主角,一个是韩裔,一个是中国、越南混血,男二号则是日裔。他们的故事,牵引出东亚各国移民在美国的生存图鉴。尽管几位主角都已是移民二代,但东亚文化中的自我规训与自我压抑,依然流淌在他们血脉当中。无可排解的负面情绪,最终让这两个东亚人,决定发点大疯。

01 东亚人的黑色喜剧

《怒呛人生》始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路怒”事件,心情极度压抑的男主角丹尼周,开车偶遇了极度焦虑的女主角艾米刘。两个陌生人因一起小小摩擦,瞬间发疯互怼,就此结下梁子,用尽种种离谱手段破坏对方生活,成了两人痛苦人生中的最大乐趣。两人互害与自毁的疯狂能量,也成了剧集故事的最大推动力。

与近年来亚裔移民题材影视剧大多相对严肃的风格不同,《怒呛人生》在两个主角的种种疯批行径中,成了不折不扣的黑色喜剧。但高度类型化的外壳,并未影响剧集的社会表达,角色们东亚式的行事逻辑,始终是驱动故事的核心。

在东亚文化的影响下,两位主角都并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只会要么在熟人面前一味压制痛楚,要么瞬间发飙,把积压已久的愤怒,无来由地倾泻到陌生人的生活中。对彼此发疯,成了他们获得愉悦与平静,维系表面正常面目的唯一方法。

两人在强颜欢笑与疯癫暴怒之间反复横跳,高度不稳定的精神状态,诠释了什么叫“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只在一瞬间”,让剧集始终保持如过山车般,情节从一个极端无缝冲向另一个极端的极强节奏,保证了极高的可看度。类型强度与怒火一同不断升级,最终酿成两人生活中无可挽回的灾难后果,让剧集黑色喜剧类型的“黑色”,彻底成了东亚人难以自控的情绪底色。

在黑色喜剧的“喜剧”上,剧集依然贯彻着极其东亚味的表达。密集台词中暗藏的笑点,往往是聪明且机锋的“地狱笑话”,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频频出现的种族梗、性别梗让角色们一秒破防,而他们越是冒犯别人或被别人冒犯,越暴露出他们作为东亚人,无法自洽的脆弱内心。

“地狱笑话”成为这群东亚裔角色们在表面和谐下互相伤害的双刃剑,被冒犯者瞬间狂怒脱离假面,被从未消解的创伤所席卷,冒犯者则通过抢先一步向他人捅刀,假装自己对创伤满不在乎,但其实只有同为创伤受害者的他们,才知道哪把刀伤人最深。一切笑点皆是痛点,这就是属于东亚人的黑色幽默。

更多笑点则源于两位主角不稳定精神状态下,时刻爆发的狰狞与狼狈。他们有时被对方气到如野兽般嚎叫,有时又不得不露出标准假笑,两种反差状态的随时切换,在夸张表演中被呈现得无比荒谬爆笑。观众被两人的疯批逗乐,但这却是两人最痛苦的时刻。活在东亚人生标准下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快乐。

02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

好莱坞既往对东亚文化的呈现,往往流于功夫、茶道等种种刻板元素的简单拼贴,极少有真正深入的描绘。但或许得益于一众东亚裔主创的人间观察,《怒呛人生》对东亚文化的分析深入肌理,甚至比大多数东亚本土剧集还要深刻、全面。

作为移民二代,丹尼和艾米两个主角,其实并没有在东亚真的待过几天。但从父母一辈相传的,压抑情绪、鼓励牺牲的东亚价值观,依然顺着血脉,对他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东亚身份还让他们在美国社会饱受歧视,这种歧视有时表现为直接的暴力欺凌,有时是旁人不经意间一句基于种族刻板印象的调侃。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表面只能一笑置之,内心却伤痛郁结

这些过往,让两位主角陷入了极其矛盾的心理。他们别无选择且不自知地,成为了东亚价值观的继承人,但在明里暗里的歧视影响下,内心却憎恨着自己的东亚身份,以至于把对自己的厌恶,借着匿名的假面,发泄到同族身上。东亚文化中自卑又自尊的一面,非但没有因漂洋过海而消减,反倒在移民们身上愈演愈烈。

东亚标准对主角们的影响,还体现在事业、家庭的多重焦虑上。在强调拼搏进取、力争上游的东亚社会,为了始终保持在前列,人们必须一直努力一直卷,生怕丝毫懈怠,就会把之前的一切成就毁于一旦。尽管丹尼和艾米分属底层和中产两个不同阶级,却都被一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支配,光是维持现状,他们就不得不忍气吞声,拼尽全力,搞得身心俱疲。

对事业的高要求,源于东亚社会既定家庭分工的督促。成家立业,是东亚社会对成年男性的统一标准。正值壮年,作为家中顶梁柱的丹尼,因此必须扛起重担。东亚女性,则承担着顾家育儿的重任。作为职业女性的艾米,还不得不兼顾家庭与事业。工作没有让她实现个人解放,反倒让她背上更沉重的负担。

两人所经历的事业、家庭焦虑,都是东亚式一元价值标准所造成的,极其典型的东亚焦虑。但可悲的是,他们既是东亚焦虑的受害者,又将人生的一切建立在东亚标准之上,因此成了这种标准的最忠实拥护者。丹尼口口声声强调着传统价值的重要性,艾米虽早已无力平衡家庭与事业,但在公开场合依然贩卖着自己作为“完美女性”样板的神话,催眠别人,也成功催眠了自己。

而当他们历经波折,真正实现梦想之后,内心却依然空虚。世俗意义的成功,并不足以排解内心积压的苦痛,情绪处理模式的本质性失调,终归会让疯狂再度爆发。

在一次又一次难以抑制的发疯中,《怒呛人生》并没有止于浮夸笑闹,而是让这些疯狂指向东亚心态的深层矛盾性:人们既自尊,又自卑,既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既追求成功,又不知为何追求。两位主角的个体困境,映射出的是整个东亚价值体系的结构性困境,无处发泄的他们,只能最终走向不可理喻的疯狂。

03 直到大厦崩塌

除了发疯,东亚人还有什么方式获得救赎?对于这个问题,《怒呛人生》的回答是极为悲观的。

两位主角,一个曾求助宗教,但相对虚无缥缈的教义,不足以平复熊熊燃烧的怒火。一个曾接受心理治疗,但偏向理性平和的疗法,不足以打开紧闭的心防,正如剧中一句名台词,“西方心理疗法对东方头脑没用,你就是最好的证据”。

家庭,也没能成为他们的避风港。在东亚社会结构下,家庭本就是对个体进行压迫的最小单元,因此他们希望在家庭中寻找“无缘无故的爱”来治愈自己的尝试,注定失败。通过生育或照顾小辈,寄希望于让对方来解决自己人生中的问题,也只会让压迫代代遗传。

剧集对东亚家庭观念的态度,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否定,与其说家庭是避风港,不如说家庭和谐的表面假象,只是成员们内心躁动的一块遮羞布。这样的表述相当大胆,也是令人一声叹息的真实。

宗教、心理治疗、家庭的防护网尽数失效,两位主角似乎只剩发疯一条路可走。但剧集最终还是为他们,也为全体东亚人指出一条明路:只有不再一味压制情绪,将自己的痛苦坦率真诚地与他人沟通,才有可能走出受害与加害的轮回。

在黑色喜剧的强节奏中间,剧集不时留出气口,让主角与自己生活之外的陌生角色,产生意料外的共鸣,面对陌生人,他们才难得能敞开心扉。剧终集更是彻底反类型、反高潮,一整集都是关于两位失去了一切的主角,在流落荒郊野外面临死亡之际,终于第一次交流了彼此的无力与空虚。

这让《怒呛人生》的结局,成为剧集疯批表象下极度悲观绝望的气氛中,留下的最后一点亮光。两个在死亡面前被剥离一切家庭、阶级、种族身份的死对头,最终意识到他们其实面临着相同的困扰,甚至在幻觉中交换了身体,用对方的唇齿,讲出自己的苦痛。他们安慰着自己身体里的对方,用彼此理解,实现了自我疗愈。

这个结局无比浪漫,因为它相信人与人的联结,依然足以让人从虚无中找回一点能量。这个结局又无比失落,因为它认为只有当失去一切之时,人们才能重新建立联结。它是对东亚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的悲凉预言,是对东亚价值观的刮骨疗毒,在彻底的崩坏中,才能寻到彻底的重生。

但这样的疗法,对于现实中的我们来说,显然代价太大。在结构性困境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或许日常生活中对自己感受的忠诚,是我们避免陷入“怒呛人生”的唯一出路。最起码,每个东亚人,都值得在泰山压顶时,发疯5分钟。

 4 ) 我问了问 AI,为什么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

正好注册了 Claude,可以输入非常长的文本,我就输入了剧情简介,以及最后一集高潮部分的台词。 看得出来因为输入的信息还是比较少,所以回答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比较啰嗦。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段剧情?

Amy 和 Danny 似乎在山谷中遇到危险的情况,可能是误食有毒植物导致出现幻觉和记忆混乱。他们之间一开始还是处于争吵状态,但在幻觉的影响下,两个人开始逐渐打开心扉,讲出自己生活中一直存在 but 难以表达的那种空虚焦虑的感觉。这可能是因为孤独、缺乏真正的归属感等。

Amy 和 Danny 都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寄希望于别人身上,比如 Amy 很依赖 June 的爱,但随着 June 长大,这种依赖变得更加脆弱。Danny 也一直对 Paul 感到内疚,觉得自己应该更多和 Paul 聊些真心话。但现在 Paul 的生死已成未知。

两个人在这场意外中开始打破心理防线,开始真诚地倾听对方,并找到共鸣。他们意识到许多人可能都有同样的感觉,只是平时难以表达。他们觉得这种现状很荒唐,puzzle over 为什么上帝会创造这样的世界。但也觉得上帝可能和人一样,只是想摆脱空虚的感觉。

最后两个人在这场共同的幻觉体验中找到某种慰藉,甚至觉得如果生命就此终结也没什么遗憾的,至少他们有一次真挚的交流。这突显了人们生活中缺乏真正的沟通和理解的孤独感。

这就是我对这段剧情的主要理解和体会。我觉得它背后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正的交流与理解所导致的精神空虚和焦虑,以及怎样通过真诚的沟通与共鸣来填补这种空缺。


请问你如何理解 Danny 说「But, you know, like parents, like they just, like, piss their trauma down.」?

这句话,我理解为:Danny 意识到父母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创伤和焦虑 passed down 给孩子。

具体来说,父母的童年创伤、焦虑会通过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教养方式的转化,被“倾泻”到子女身上。比如,父母如果缺乏安全感,会过度地依赖子女的成就和表现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这会给子女很大的心理压力。又比如,父母自己缺乏情感体验,难以理解和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这会让子女产生被忽视和没被理解的感觉。

这种创伤和焦虑的代际传递是无意识的,父母并非有意为之,但由于他们自己的成长缺失,难以意识到这种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子女长大后,也可能会重复同样的模式,继续“传递”自己的创伤给下一代。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Danny 的这句话显露了他对此的深刻理解,也解释了为什么他和 Amy 会有如此相似的生命体验和心理困境。他们很有可能都是各自父母创伤的“受害者”。


请问你觉得 Danny 为什么要 「stab Paul in the eye」?

这一行台词显示了 Danny 对 Paul 的愤怒和嫉妒的情绪。具体来说:

Danny 看到 Paul 在睡梦中微笑,这激起了他的愤怒,因为 Danny 自己却过得很不如意,这件小事就着实触发了他的排斥情绪。

Danny 之所以会有如此强烈的愤怒反应,很可能是因为平时他就压抑着对 Paul 的一系列负面情绪,比如嫉妒 Paul 更得父母宠爱,嫉妒 Paul 更顽皮开心,嫉妒 Paul 生活似乎更加顺遂等等。这时候这股情绪一股脑儿地爆出来,导致他有了伤害 Paul 的冲动。

同时,Danny 伤害 Paul 的冲动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自我憎恶,这是更深层的原因。他很可能一直以来都在和 Paul 的形象比较,觉得自己差一步,并因此讨厌自己的软弱无能。这股自我憎恶的情绪在这一刻转化为了对 Paul 的愤怒。

幸好,Danny 的理智还在,他没有真的付诸行动,伤害了 Paul。但这也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困境,这很难被周围的人所识破和理解。

所以,总的来说,这一行台词透露了兄弟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内心深处的嫉妒、愤怒与自我憎恶的情绪,这也是造成 Danny 生活不如意和精神空虚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小细节,捕捉到了人性的深度。


请问你觉得 Danny 和 Pual 的关系如何?

从对话中的种种迹象来看,我觉得 Danny 和 Paul 的关系比较复杂:

  1. 在表面上,作为兄弟,他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上,两人之间似乎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沟通。Danny 自己表示,他应该和 Paul 聊一些“真心话”,但却一直没有做到。这显示了两人的疏离。
  2. Danny 内心对 Paul 感到愤怒、嫉妒和自我憎恶,这也反映出两人的关系不太健康。尤其是在父母面前,Danny 很可能难以正视自己对 Paul 的这些负面情绪,而是选择压抑。所以问题一直没被解决。
  3. 但同时,当得知 Paul 可能遇害后,Danny 又表现出关心和内疚的情绪。这 shows 他对 Paul 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排斥,也有在乎。这种状态下,很难建立真正的兄弟情谊。
  4. 可以推测,两人的童年关系也不一定那么融洽。比如父母比较宠爱 Paul,这很容易滋生 Danny 的怨恨;而作为兄长,Danny 又有保护 Paul 的责任,这会让他的情绪更加纠结。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总体来说,我觉得 Danny 和 Paul 的关系比较疏离,存在信任和沟通的障碍。Danny 内心对 Paul 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关心,也有难以面对的负面情绪。实际上,他们之间需要重新建立信任,开诚布公地谈一些真心话,才能有望修复兄弟情谊,度过身边这场危机。


请问你觉得 Danny 的困境是什么?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Danny 的几个主要困境:

  1. 与 Paul 的关系不佳,造成内心的愤怒、嫉妒和自我憎恶的情绪。这让他生活中缺乏真正的归属感和亲密关系,也无法面对和解决这些负面情绪,导致内心空虚。
  2. 对父母的依赖和宠爱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Danny 提到父母会“把创伤倾泻到子女身上”,这显示父母自己也有问题,无法真正理解和满足 Danny 的需求。这使 Danny 难以建立自我价值,也难以拥有独立性格。
  3. 生活中缺乏目的和方向。Danny 说“你出生了,你做了选择,然后突然之间...你就来到这里了。”这句话显示他对生命缺乏清晰的方向和意义,感到迷茫失措。
  4. 难以真正理解自己和表达自我。Danny 说和 Amy 的对话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别人这样聊天”。这显示平时他很难开口与人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难以理解内心真正的需求,也难以被他人真正理解。
  5. 面对死亡的恐惧。纵然生命没有明确的意义,但死亡依然让Danny感到害怕,这也是他内心的困境之一。

所以,总体来说,Danny 的主要困境在于难以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理解和表达自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和方向。这使他产生内心的空虚、迷茫与焦虑,同时也难以面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请问你觉得 Amy 提到的 catch-22 是什么意思?

“Catch-22” 是一种可笑而无解的境地,指被两难的选择所困的状态。这个说法来源于约瑟夫·海勒的同名小说《Catch-22》。在小说中,“Catch-22” 指的是一个无解的规定:一个空军军人只有在被证明js失常的情况下才能获准离开飞行任务,但是要申请离开飞行任务的人显然没有js失常,所以根本不可能离开。这就是一个无法解脱的困境。这个短语现在被广泛用于描述其他这种两难的选择困境,特别是由相互矛盾的规则或条件产生的困境。它代表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论点,一个自相矛盾而无法解脱的规则。比如,找工作时常会遇到“Catch-22”的境地:没有经验找不到工作,但没有工作也得不到经验。要获得信用卡又常常陷入“Catch-22”:没有信用无法申请信用卡,但没有信用卡又无法建立信用。所以,“Catch-22”代表的是一个容易陷入但又无法解脱的逻辑困境,一个由相互矛盾的条件造成的无解选择。要摆脱这个困境,往往需要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问题,寻找突破的方法。

Amy 提到这个词,意图表达她对生命的体会。具体来说:

  1. Amy 感觉生命中处处都是“Catch-22”,要么得到这,要么得到那,两者无法兼得。比如,要有形式就必须有空间,要有光明就必须有黑暗。这表示生命的二元对立性,一切都有其相反面,我们似乎无法全然拥有某一方。
  2. 同时,Amy 也感觉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这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无常和无法掌控感。我们似乎无法真正拥有和掌握任何事物。
  3. 所以,总体来说,对 Amy 而言,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既无法兼得光明与黑暗,又无法真正拥有任何事物。这使她产生了存在的困惑和空虚感。“Catch-22”一词很能代表她的这种体会。
  4. interessant的是,Danny 听了Amy的这番话后也觉得这就是自己一直无法表达的那种感觉。这显示两个人在生命体验上有相通之处,都对存在本身感到尴尬与迷茫。

所以,总的来说,Amy 提到的“Catch-22”是一个很能代表两人生命体验的概念。它表达了生命的矛盾对立性与无法掌控感,这也是他们内心空虚的重要来源。这个概念为两个人找到了共鸣,也使他们的交流更加深入。


请问你觉得 Amy为什么一直在追寻「unconditional love」?

Amy 一直在追寻无条件的爱,这反映了她内心的几个需求:

  1. 被全然接纳的需求。Amy 可能从小就没有获得父母无条件的接纳,所以一直渴望找到可以全然接纳自己的对象。June 就曾短暂满足过这个需求,因为婴儿的爱似乎是无条件的。但随着June长大,Amy发现这种爱也越来越有条件,这使她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2. 安全感的需求。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因为它意味着不论自己如何改变,爱的对象都会一直在身边。而Amy的生命体验却是,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所以她一直渴望找到可以带来永久安全感的无条件之爱。
  3. 自我价值的需求。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以自己为爱的对象,不因为任何条件或表现而改变。这可以满足Amy建立自我价值的需求,不再需要通过别人或事物来定义自己。而现实生活中,Amy却一直难以真正理解和接纳自己。
  4. 存在意义的需求。无条件的爱可以使人觉得自己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得到和回应这份爱,这可以带来生存的意义。而Amy明确表示,她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生命对她而言就像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Amy追寻无条件的爱,是出于被接纳、安全感、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等多重需求。这些需求的未满足使她的生命充满疑惑、空虚与焦虑。唯有无条件的爱才似乎能使这些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个很富有洞察力的细节,揭示了人性深层的渴求。


请问你觉得 Amy 和 George 的关系如何?

从对话中提到的内容来判断,我觉得 Amy 和 George 的关系不太密切:

  1. Amy 明确表示,George 不理解她内心的感受,不像她那样有“空虚却结实”的感觉。这显示两人在对生存的体验和理解上存在差异,George 无法真正理解 Amy 的心理困境。
  2. Amy 将自己内心的需求寄托在 June 身上,而非 George。她说自己原本期待 June 可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而 George显然未能做到这点。这显示 Amy 与 George 的情感连接不够深入。
  3. 尽管如此,Amy 还是选择和 George 结婚,生下了June。这可能是出于生理需求,亦或是对安全感和正常生活的渴望。但感情上的needs似乎未得到真正的满足。
  4. 可以推测,Amy 和 George 的关系在June出生前可能已开始疏离。因为Amy将自己内心的期待放在了June身上,这显示在June出生前,她与George的关系未必十分密切。June 的出生反而成为她寻找生命意义的主要方式,这并不健康。
  5. 总体来说,Amy与George似乎更像是生活伴侣,缺乏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和依赖。尽管两人还维持着婚姻关系,但Amy真正的依赖对象似乎主要是June。这显然无法构建健康完整的人际关系网络。

所以,我觉得Amy和George的关系比较疏远,主要停留在生活层面,而非情感层面。George未能真正理解和满足Amy的内心需求,也无法与Amy建立深层的情感联系。这造成了Amy深层的空虚感,也使整个家庭关系显得不太健康。


请问你觉得 Amy 的困境是什么?

综合来看,Amy 的几个主要困境有:

  1. 无法得到真正的无条件爱与被理解的需求。Amy 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但George和June都未能真正满足这个需求。尤其是June一直在变化,Amy发现自己无法永久停留在June初生时带来的被需要的感觉。这使她内心仍然空虚,这种空虚是她最根本的困境。
  2. 难以建立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Amy无法从George或June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爱与认同,这使她难以真正理解自己,接纳自己,确定自己存在的意义。她一直处在寻找的过程中,但总也抓不住。
  3. 生活的无常和无法掌控感。Amy提到每当她试图抓住某件事时,它就会溜走。这表达了她对生命变化无常的体认与对生活失去掌控的焦虑。这也是造成她内心空虚的重要因素。
  4. 与George关系的疏离。Amy与George的关系显然无法构建她真正需要的亲密连接。George不太理解她的内心世界,也无法满足她的情感需求。这使得家庭关系不太健康,也加深了她的空虚感。
  5. June 的成长带来的焦虑。June一直是Amy寻找生命意义的方式,但随着June的成长,Amy发现June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她越来越难以依赖June来填补内心的需求。这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某种失去感与焦虑。

所以,总体来说,Amy的困境主要在于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与自我理解,生活的变化无常也使她难以找到存在的安定意义,这使她深陷空虚、焦虑与失掌控感之中。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现代人精神困境的写照。


就像剧中的台词「Why is it so hard for us to be happy?」,为什么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

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我认为东亚人想要开心这么难,原因有几个:

  1. 文化倾向。东亚文化传统上更注重责任、义务和集体利益,而非个人的喜乐与幸福。这种文化氛围使得个人的快乐容易被视为自私或轻浮。这无形中加大了人们追求快乐的障碍。
  2. 社会期许。在东亚社会中,人们更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与评判。这使人们常常会为了符合社会期许而放弃个人的快乐或真实的感受。这也是造成快乐难以达成的一个因素。
  3. 情感表达障碍。东亚文化中,公开表达情感被视为软弱或失礼。这使得人们难以察觉和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包括快乐与喜悦。长此以往,人们对自己的情感世界也变得陌生,这无形中也难以真正体会快乐。
  4. 生存压力。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人们花太多时间在工作和生计上。这削弱了与朋友、爱人一起分享生活的时间,也减少了体会生活小确幸的机会。这对快乐的实现带来障碍。
  5. 感恩与知足教育的缺失。快乐的实现也需要我们学会感恩现状,知足常乐。但这方面东亚的教育相对缺失。人们更关注追求进步和改变,而忽略了对当下生活的珍惜。这也是快乐难以实现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理解和分析。总体来说,社会文化、环境教养、生存压力等因素共同影响了东亚人追求快乐的障碍。要想开心这么难,还需要我们在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上做出努力与转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5 ) 每集的选曲出处

Episode 101

O-Town “Liquid Dreams”(2001) Hoobastank “The Reason” (2004)

Episode 102

Collective Soul “Shine”(1993) P-Lo “Same Squad” (2018) Tori Amos “Cornflake Girl” (1994)

Episode 103

Steven Yeun and cast “O Come to the Altar”(originally by Elevation Worship, 2015) Incubus “Drive” (2000)

Episode 104

Sugar Ray “Fly” (1997) Limp Bizkit “Nookie” (1999) Morphine “Cure for Pain” (1993) The Offspring “Self Esteem” (1994)

Episode 105

Shearwater “Natural One” (2013) System of a Down “Lonely Day” (2006)

Episode 106

Steven Yeun and cast “Raise a Hallelujah”(originally by Bethel Music, 2019) Paula Cole “I Don’t Want to Wait” (1997) Christina Aguilera “Genie in a Bottle”(1999) Bush “Machinehead” (1996)

Episode 107

Steven Yeun and cast “Amazing Grace” (lyrics by John Newton, circa 1779) Keane “Somewhere Only We Know” (2004)

Episode 108

Grant Lee Buffalo “Mockingbirds” (1994)

Episode 109

Tad “Jinx” (1990) Björk “All Is Full of Love” (1999)

Episode 110

The Smashing Pumpkins “Mayonaise” (1993)

 6 ) 黄阿丽拿枪自high,不愧是A24

《怒呛人生》由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一起路怒事件,连接了两个不同性别、不同境遇但同样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苦恼的人。

丹尼·周是一个失败的承包商,在生活中处处气运不佳、在工作上技不如人、在家庭里被父母和弟弟拖累......

无法掌控自己人生的无力感和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没落感都在丹尼·周遇到这起怒路事件后彻底爆发,面对一个极度暴躁的陌生人,他决定拿回自己人生的主导权,驱车追赶白色SUV的司机。

艾米·刘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作为一名成功的女企业家,艾米·刘承担了传统家庭中男性的主导地位,而来自艺术世家的日本丈夫成为了家庭主夫。

尽管艾米已经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她的公司也即将以1000万元的价格被收购,但艾米时常因为不能陪伴家人、无法彻底放松偶尔依赖他人而烦恼。

艾米在演讲会上说,面对女人常常要被问到的那个问题,她以自己的经历表示:“我们可以拥有一切。”

但事实上,艾米并没有在兼顾事业的同时兼顾到家庭,她并没有如她台前表演的那般自如。

工作的疲惫、女儿的疏离、性生活的无趣、丈夫社会价值的隐没都构成了艾米的人生困境。

于是这场路怒事件刚好给了艾米一个脱下面具,尽情爆发的机会。

面对匿名的他者,艾米毫不顾忌的发泄着来源于自己生活的愤怒。

而在一切由愤怒引起的报复行为的背后,两位路怒事件的当事人却逐渐进入了对方的私人生活,在与其相关者的接触下逐渐完善了那个模糊的他者轮廓,并且也看到了愤怒之下那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艾米接触到了周的弟弟,并且在聊天中与其产生了共鸣,在与弟弟的暧昧中重获了失去已久的激情和情欲,最终跨过了婚姻伦理道德的界限。

丹尼接触到了艾米的丈夫,找寻到了两人的共同爱好。

通过画像的聚焦,我们看到了真实的艾米。作为一个成功者,她没有获得应有的自如和安慰。

丈夫在逆情感关系中丢失传统男性气质转而向艾米的助理寻求等级认同;婆婆高人一等的挑剔态度、为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用尽心机;弟弟看似单纯的陪伴却也在借钱被拒后厌女本质暴露无疑。

在抛弃宗教信仰后,处于人生谷底的丹尼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仰和对教会的归属感。教会的翻新项目,不仅帮他解决了财务困境,还逐渐找到了那个父母口中的好韩国女孩。

一起路怒事件后的人生相遇,两人看似已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平和,但更大的矛盾正在无形中酝酿。

艾米发现丹尼以丈夫朋友赞恩的身份直接出现在自己家中,而丹尼也发现了艾米就是弟弟一直以来的那个网络女友。

私人生活被侵入和监控的愤怒迅速让两人的矛盾再次升温。

之后艾米出轨的事情被丹尼弟弟报复性的告知给丈夫,艾米又作证将丹尼的表哥从监狱放出……

直到最后的高潮,相关人都各有目的齐聚富婆家中。

富婆离谱的死亡和《白莲花度假村》惯有的黑色幽默如出一脉。

艾米和丹尼的荒野求生又有着《瞬息全宇宙》的诗意和哲学。

不止文本角度上的独特和精彩,《路怒人生》还是一部极具先锋性意义的剧集。满屏的亚裔角色打破了传统荧幕霸权,暴躁的亚裔故事讲述了亚洲人独有的紧绷情绪。

当《亚特兰大》、《姿态》等聚焦黑人的剧集在电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我们也需要诸如《路怒人生》这样能反映亚洲文化和亚裔心理的优质剧集。正如《瞬息全宇宙》获得奥斯卡对于亚洲文化的意义,《路怒人生》也帮我们抢夺了主流文化话语权。

 短评

你们真的觉得这个好看?

6分钟前
  • XOXO
  • 还行

亚裔中年版《去xx的世界》,最后两集实在是妙!最后的hug,我们亚裔还是纯爱批……

7分钟前
  • 水猫
  • 力荐

严厉的父母,嫉妒的同侪,势力的社群文化,极度功利化的人生态度,亚裔人生问题大集合。

8分钟前
  • 蓝房子
  • 力荐

东亚人爱起来总是那么撕裂,好像不让对方的双手沾上自己生活破碎的血,就达不到百分百的亲密。我们是没有unconditional love的民族,我们只能用unconditional hate来成就conditions.。

13分钟前
  • treenametree
  • 推荐

asian drama必看。最后一集比较好,虽然讲的东西是身为老东亚人天天半夜不睡觉自我审视早就想清楚的,like女人怕缺爱,男人怕被抛下,之类的。可能A24那帮中产以上文艺咖除了让主角们吃点致幻的玩意儿就想不出其它表达的契机了吧…生孩子像排泄那个理论我喜欢,都是把你精神上的垃圾都unload到下一代身上罢了,你的毒素越多,你的后代越五毒俱全,而你只会怀抱着希望后代能够弥补自身缺憾这个天真的梦想不断加重痛苦的轮回。

15分钟前
  • Lucius🥐
  • 推荐

喜欢喜欢喜欢喜欢喜欢东亚人需要发疯实录!!!!!!什么体面温和相互支持,we fcking depressing!!!!路怒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19分钟前
  • 亚当司机
  • 力荐

东亚人还没携手发疯是世界另一大奇迹

21分钟前
  • 帕玛拉特酸奶
  • 力荐

水准高到和netflix调性不相符

23分钟前
  • langhhhe
  • 力荐

上一次有那么多亚洲人让我听90s/early 2000’s alternative rock/grunge还是我初中每个月都看《hit轻音乐》那会儿

25分钟前
  • Kreuzberg
  • 还行

隔壁霓虹国在重启人生,亚裔在美国怒呛人生,我在这里只想结束人生!

29分钟前
  • 用戶秋舫
  • 推荐

以往的美剧中亚裔都只是有着统一模糊面孔的形象,但在《怒呛人生》这部剧中却能很鲜明地体现出中日韩越美国裔各自的国族特性,真的是很难得。

32分钟前
  • 白羊先生
  • 还行

能够遇到一个可以让自己完全展示出阴暗面的人也是一种幸运,甚至到最后觉得就这样一起死了也挺好的🚬东亚文化你到底害了多少人的一生。。👊🏻😭

36分钟前
  • momo
  • 推荐

东亚人的精神焦虑永远靠一层保护膜来维护,暗地靠路怒症来拳打人生中。

39分钟前
  • anty
  • 还行

简直是为黄阿丽量身定制的剧本 大部分和她现实重合 华而不实的老公 靠自己打拼事业养家 喜欢里面还是有呈现一些很深度的问题 人性根本还是恶 就算是亲兄弟也没有盼你好 只想我们差别不要太大 夫妻失去共同利益也只是分分钟消散 女性出轨立马被利益抛弃 男性出轨还是默认可以被原谅 甚至还是女性是赚钱养家的状态下 女性总是被想要一个家而被蒙蔽双眼 新时代独立女性之路还是如此怒

40分钟前
  • 艾希
  • 力荐

再怎么用东亚病根包装也只是一场虚晃一枪的好莱坞闹剧罢了

43分钟前
  • 豆瓣2023:)
  • 还行

亚裔的美国生活和个人家庭背景的矛盾真挺大的,但我们也经常有“跑到美国一切就会好起来”的心态

46分钟前
  • chichariot
  • 推荐

甚至感觉是Ali自己和老公的写照

48分钟前
  • 帅哥们的辣妈
  • 力荐

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fucked up.

52分钟前
  • Fornever
  • 力荐

“Western therapy doesn’t work on Eastern minds.” So damn true. 不如发疯来的有用

53分钟前
  • 孤島與橋
  • 力荐

亚裔自己的《白莲花酒店》

54分钟前
  • 哼一首歌给哈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