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死后,她像孤儿一般举目无亲,走在旷野天地。每当她想跟自己和解,想被人打捞上岸,就越是向下沉沦。但某个深秋某天,她播放着二十年前在厨房刷碗,丈夫广播里播放的曲子。脚踏秋叶,手拿左轮手枪决定赴死。
那是多久之前的事呢,遗传了吞枪自尽父亲的抑郁基因,成为戾气的妻子,刻薄的母亲。所有人眼里的怪人,那天她躺在情夫怀里,商量着私奔,削掉的苹果皮变成一条绿蛇从她脚边溜走。当晚情夫车祸身亡。很多年以后,她对完美丈夫歇斯底里:那天我要离开你的,我本可以离开你。
我听过一个词——深渊般的脸,我一直想这是怎样的面孔,就是奥丽芙的脸。因过早的通透,识智又敏感,进而真实所呈现的脸。赤裸地像是承载生活万象的容器,人们讨好寒暄,虚伪矫饰,一团和气,她在这个嘲笑失败的世界里尽量保持渺小的体面和尊严。她在丈夫死后的那个深秋自杀失败后嚎啕大哭,狼狈不堪,如鲠在喉。
她哪里是怪人,她可能就是你的外婆,也可能是你的妈妈。
我不知道人这一生作为儿女,父母,爱人,朋友这些角色能分担多少情感,他们通过情感彼此连结又能否互相理解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共鸣,能否为别人放弃坏的一部分。而非失去才说我终于放弃那部分自我了你回来啊我们再来过一下。
我大概真的赞同,写出这样剧本这样人物性格经历的人三十岁之前会自杀吧。我想每个人的一生如果花上四个小时来看这部也不算苛刻。我爱死于佩尔跟科恩嫂这样的女演员了,我对她们真的不行,深渊般的脸,生活的脸,富有文学质感的脸。当我看一个女演员注意到头发丝我就知道她可以。
奥丽芙最后躺在同样丧寡的杰克身旁痴痴地看窗外海鸟,她说:
It baffles,this world.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
世界让我挫败,我还不舍离开
那一刻,我想她终于踩着落叶独自步入森林,在最幽暗处闭眼。想到这里,我几乎要落下泪来。
2021-09-07
在24小时里刷完了《奥丽芙·基特里奇》,为奥丽芙流了一升眼泪。她仿佛就是老年版的我,性格上某种特质如出一辙。
因为太懂这种不被理解的乖戾情绪和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她的每个点我都能感同身受。
在儿子婚礼上,小花童进来问她是不是巫婆,那之后她在小朋友面前一直以巫婆自嘲。但是最后一集的幼儿园老师显然无法理解她的幽默。
儿子的新娘在背后吐槽她,还嘲笑她的裙子,她静静听着没有反击。她主动拿起垃圾袋捡婚礼上的垃圾,担心会污染海洋。但是工作人员只是敷衍她,并不在意这些垃圾和她认真的态度。她为婚礼操碎了心,却没有人买账。
她穿着花裙到场,却发现亲家临时加上了佩戴的胸花没有通知她。大家都穿得素雅,配上白色胸花多美啊,可是她怎么戴呢?她已经穿了一条花裙了。
她知道自己不会被婚礼上的任何人认可,一气之下画花了新娘的衣服,偷走了新娘的耳环和鞋子。她只能用自己才会看见才会知晓的方式来“复仇”泄气。
她救下了不小心掉下悬崖坠海的女孩,但女孩向她致谢,她本能地不适应,只说那是跳下水的Kevin救的,还觉得女孩谢太过了。对于别人的心意,她会采取很生硬的方式回应,特别怕和人产生羁绊。
看似冷漠无情耿直不近人情的奥丽芙,其实一直有颗柔软、温柔、热情的内心。但她不会表达自己,于是总是通过自我折磨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她是全剧那个真正能够“看到他者”的人。她看到女孩坠海,看似在和别人聊天其实一直关注着女孩的安全。她看到Kevin的母亲抑郁消沉就给她打气希望她起来,因为还有Kevin需要他的母亲。看到Kevin陷入恍惚于是上车与他交谈,让他跳下海通过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她看到小花童乱摘花,既担心鲜美的花朵被破坏,也担心小花童被蜜蜂蛰,但众人只怪她冲着小孩嚷嚷。在开往医院的车上,她急得要命,但在医院门口看到护士的时候仍然不忘提醒Henry小心点不要撞到护士。他们的狗总爱往车底钻,她就生气,埋怨老公可能会把狗轧到。
她觉得委屈和难过,却不想表达出来。她默默为别人付出,却没有人待见她。
除了和人共情,她还能特别和其他生物共情,从她那么细心地照料打理自己的花园就能看出来。最后一集,她对着陌生人说“等我的狗死了,我就一枪崩了自己”。她虽然想自杀,却仍旧担心自己的狗无人照顾。第三集在和儿子吵架之后,动情哭泣,却仍然不忘记给狗狗准备晚饭,提醒儿子还有冰淇淋。
她的内心,充满了爱与怜悯。
Kevin的母亲也是那个可以看见他者的人。药店的店员阿姨猝死街头的时候,是Kevin母亲发现她的内裤露出来了,提醒Henry盖上她的内裤。偏偏这也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Henry和Denis的暧昧持续了好多年,奥丽芙看在眼里,只说“你要是和她在一块,不会超过几个月”。她了解Henry,也了解自己与丈夫之间的关系。Henry对Denis,只能是给予,无法达到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微妙的平衡。
Denis是个很美好很善良的姑娘,但是她的不自信反过来加强了她的自恋。她和前夫在一起的时候,一直接受着前夫无微不至的照顾。前夫的遗言也是说卡车相关的事,至死都还在关怀着Denis。Denis提起前夫总说他对自己有多好,她的柔弱让她只能关注自身,如果真的和奥丽芙丈夫在一起,她无法给予他强大的支持。
但是奥丽芙是强大的。她会给Henry别的女生无法给的支持,她深知这一点也深知Henry。奥丽芙看似漫不经心,却对每个人都有着独到的理解。她在关注着每个人。
相反的,除了Henry没有人关注她。只有Henry坚持不懈地给她送花送贺卡,对她说“我爱你”。
她去儿子家,在门口不小心踩到狗屎,进门之后主动把鞋脱了怕弄脏儿子的家。但不管是儿子还是儿媳,都没有给她拿一双拖鞋,任她只穿着丝袜在院子里走。那是她带来的唯一一双丝袜。不管是自诩从小受她戕害的儿子还是一样有原生家庭问题的儿媳,都没有关注到她提了好几遍的需求,“我还光着脚”,没有人理会她。
在机场,她又不愿意脱下鞋子。她是个体面的人,极度想维持自己的体面所以任性了一把。但是没有人理解她,工作人员生硬地让她当场脱鞋,她几乎要哭出来。那双唯一带来的丝袜,已经破得不成样子了。
她匆匆忙忙回到家,收拾整齐去到养护中心见丈夫。结果得知Henry在昨夜去世了。她理智地问护士,你有没有给花换水?她的理性在引导她一步步走向丈夫死亡的那个时刻。丈夫濒临死亡的时候,她也诉说着和儿子的家庭艰难相处的一天。她的委屈没有得到电话那边的反馈,她只好挂了电话。
丈夫死在了睡梦中。她曾经开玩笑说这是最幸运的死亡方式,也许这样就没有痛苦。那是她在听到丈夫死去时的唯一慰藉了。
护士没有在意她之前离开时的嘱咐,没有给菊花每天换水,没有把电话靠近Henry的耳朵。事实是这个养护中心根本没有人在意她的丈夫,没有给予Henry应有的尊重和照料。同样的,他们按照既定程序不停询问奥丽芙是否需要心理咨询,也不是真的关心她是否难受,不过是程序罢了。
她按照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别人也能做好一件事,结果事实是没有人重视她,没有人理会她,没有人care她在乎的东西。她在乎自己的丈夫,但养护中心的员工只觉得麻烦。剧里几乎每个人都在夸赞Henry是个善良的好心人,但其实那些人根本不在乎他,只有奥丽芙在乎。
Henry去药店,他还记得前面排队的人,但其实前面的人根本对他没印象,反应过来之后也是先问他有没有推荐的药….大家都觉得他人好,但没人会记得他。爱他的只有奥丽芙而已。
总有人推荐奥丽芙去做心理咨询,去吃点药,但她也always很倔强地拒绝了。她很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她担心自己如果展现了自己脆弱的一面,就会被别人利用。
她好心接受了Louis的问候贺卡,以为能够与她相互慰藉,但Louis却不停当面羞辱她攻击她,她维持着最后的礼貌体面地离开,回来后趴在Henry身上哭睡着了。她的痛楚和心酸,只有中风的Henry能够品尝。
她曾看出Kevin想要自杀,Kevin说不想死在家里,会给后面的租客造成阴影。他说觉得死在外面比较好。
于是狗狗去世了,她走到小树林想要在室外自杀。她体面地铺好了野餐垫,放着之前和狗狗一起听的音乐。她拿出枪装好子弹,却险些被几个玩耍的小孩看到。小朋友们提醒她不要扔垃圾。她哭了。如果她自己吞枪死在那里,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她就是那个垃圾。她哭了,因为死了她也是给别人造成麻烦的垃圾。
她的柔软包裹在坚硬的外壳下,她像只野兽不停伤害他人,却又在黑暗中默默关注着他人。她爱的方式怯弱又卑微,她的温柔无人知晓。恍恍过了一生,爱人离她而去,孩子厌恶她憎恨她,她都默默忍受。不被世人理解的痛苦,她从未和人诉说。
她需要的,不过是有人对她好一点。
这部剧的质感实在太好。麦克多蒙德的演绎在我心里甚至超越了赵/婷的《无/依/之/地》。
我真的太爱这部剧了。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的表演太过出色,事实证明她就算离开科恩兄弟同样是名优秀的演员,不愧奥斯卡影后。从一个刻薄、脾气古怪的中年女人变成一个刻薄的老女人,并缓慢的展示出她的外冷内热,孤独与悲凉。这里面有太多亮眼的角色与精彩的细节。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我们所有人。总在用不合时宜的方式去爱人,时常无法正确表示亲近,也不能真正融入人群,但那颗心却如此脆弱,即使心里不快活,也不会真正去恨人。活在世间,原本就很累,却总习惯用拧巴、自大、刻薄去掩饰自己,也许这样才能感觉到安全吧。
没想到能把这小说改得这么好,文学性丝毫不减。把小说转换成迷你剧的过程中,一。点。损。失。都。没。有。
人大约贵在自知。但话又说回来,不自知的人就不配得到别人宽容以待吗?Olive穿着磨破的袜子在儿子家住了那么久,没人想到要为她买一双新的。急着摆脱母亲阴影的儿子,似乎没想过母亲也需要帮助。仅仅声讨别人的mean,并不能让这世界变好一点。还是多换位思考一下,多去关心自己身边需要关怀的亲友吧。
一个叫奥丽芙·基特里奇的女人决定去死。基特里奇整理儿子的玩具时说,希望和孙子一起拭去儿子小时候火车模型上的灰尘,但此时只能自己来了。我忽然就有些妥协了子女结婚生子一半是为了对父母的责任这样的观点,不错,好的文艺作品让人变得宽容。一个人自杀时多么的羞愧。世界让我挫败,我还不舍离开。
有海曼气质的影视剧,甚至连发生地也在马萨诸塞的曼彻斯特东北方向的缅因州,一个人烟稀少的海边小镇。那里有个叫Olive Kitteridge的人,这是一个关于她的后半生的故事。看完只有无尽的唏嘘:就算你有一座面朝大海的房子,在生活的喧嚣面前也还是无处遁逃。
①绝逼是四十年后的我 ②结婚养孩子养狗都是想逃避自己的孤独,对伴侣子女宠物寄予厚望最后十有八九都会失望。③我一般倾向于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角色要狠心,狠心出杰作。这剧还好没残忍,喜欢结尾,给像olive一样的人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 “the world baffles me, but i don't want to leave it yet”
看的时候想,编剧一定过着极其艰难的人生。如果才30岁,那他40岁之前会自杀的。如果他已经50、60多了,那这就是一次自我救赎。后来看到,原作家52岁写的这本小说,她母亲的父亲是自杀者。
有时候活得太明白反而是种不幸
本觉得活太清醒很累,最后又发现没有绝对清醒的人,只有随着一批又一批人更迭的正直是非被时间轰轰碾过,最后大家都成为被自我折磨又不甘心终结的灰尘。像第三集那样慌张出口又迅速消亡的真心话,大约就是多数生活真实所能被袒露的时限。
最开始是在《大方》里看到的,后来买了书,读了几十页就弃了,书也找不着了。但是这个剧拍得真好,看得我想冲自己脑门来一枪。
再次证明HBO的迷你要比正剧好一万倍。绝对的年度最佳。现在特别藐视真探Fargo之流。Olive Kitteridge 请横扫明年金球艾美。
抵触,因为孤独。厌世,因为没有爱世的理由。每个怪胎都曾怀着平常的心面对这个怪胎的社会过,我们也都终将走向这样的精神世界。只是少数人,不服气地通过言行举止表现了出来,而更多的人,不过忍气吞声地假装安逸死去。
HBO迷你剧《奥丽芙•基特里奇》。这才是真正有文学感的“消失的爱人”,但是是卡佛版的,棒极了,行云流水,心服口服。
正相反。我看Olive恰是个一世都没活明白的人:始终用偏执、刻薄、敌意戕害着自己,也戕害身边每一个人。希求爱,又畏惧于释放爱、残忍地推开爱。表面是精钢铸就,在善意温情面前不为所动。内核脆性缺少支撑,心底里可怜地咂摸着自己的孤独。狗和丈夫一死她彻底崩溃。最终回的痛哭也算是她的痛悔吧。
我每天励志奋发,人前斗志昂扬,其实苟活性命、混吃等死;彼此寒暄,其实尔虞我诈;看似八面玲珑,其实装模作样;看似知朋天下,未知知心几人。我得到的都是侥幸,失去的确是整个人生。我很害怕像奥利弗这样老去,然而这似乎不可避免。竟越发地喜欢孤独了。。我好像一条狗。。。。9.4
当下,我们真的是误会了丧的本意,真的丧不是所谓的放弃治疗,而是面对生活,并且了解到生活里不会出现大逆转,只是试图艰难的,日复一日的,摇摇晃晃地扶正它上轨道。
大热天的看这个居然让人神清气爽,麦克多蒙德演技自不必说;但整剧下来那冷到骨髓的真实和最后一科回暖的希望着实令人叹服。
当我评判,我就忘了宽恕;当我愤怒和攻击,我就忘了爱;当我自以为正确,我其实错得离谱。
演技精湛,底本佳,阴戾气场三米八。但诚如她自陈,绝非性情卑下有意贬损,全出于保持距离的刚需。消极思考,时时警醒,拒斥寒暄、酒精、钢琴曲等轻柔眩晕。蔑视老好人又渴求包容,从不道歉但心结难解,未曾重视浪漫却日复一日打理她的花。惟其面对同类(e2),相逢过的总会重逢(e4),方见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