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阿尔及尔之战
影片用半纪录片的方式,翔实纪录了50年代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阿尔及尔当地革命军与国际解放组织的合作下采用恐怖袭击与法国军方一再升级的镇压对峙,虽然在影片中所叙述事件中独立战争领导人都遭到法军“空降兵”的清除,但更多的阿尔及尔人投入到独立战争中,在1962年在法军不堪重负下宣布独立。作为意大利人的吉洛·彭特克沃,在时隔4年之后的1966年重新纪录了这段独立片段,所持的冷静眼光,没有种族成见抑或抗暴同情,着重于对环境对普通人群的刻画,纪录了一场腥风血雨、可歌可泣的反殖民独立战争。
2 ) 电影拉近我们与战争的距离
现在我们离战争很远,电影有时候却可以战争的景象重现,《阿尔及尔之战》就是这样一部震撼的黑白片,它的真实性堪比纪录片了。
阿尔及利亚,这个西北非与法国遥遥相对的阿拉伯国家,从1830年起受法国侵略逐渐沦为其殖民地,直到1954年,民族解放阵线发起了争取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游击战争,经过近10年的斗争,阿尔及利亚终于在1962年独立。影片反映的便是这个阶段的故事。
1) 阿拉伯女性
包头蒙脸的阿拉伯女性在游击战争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宗教的关系,法国士兵不会搜查女性,她们便用篮子运送炸药。影片里面有一段描写三个阿拉伯妇女在同一天分别被指派到咖啡店、舞厅和机场放置炸药。首先引爆的是咖啡店,10分钟前还在高谈阔论的人们,还有舔着冰淇淋的孩子,刹那间就变成了死尸;救护车一辆辆驶过,邻近的舞厅突然骚乱起来,可是马上又恢复平静,继续舞蹈,他们哪里想得到接下来爆炸的便是他们了,扭摆的身体随音乐嘎然而止,一个个活蹦乱跳的人又躺倒在地上.....生死一线间,不能不叫人唏嘘。
但不是同情。虽然也是普通的生命,但是他们是一群殖民者,在别人的国度,干涉别人的政治,作威作福,总难免有这个结局的。人呢,还是应该知道自己应该在哪里,在哪里是不可以招摇的才是。
2)艰难的革命
暴力行动是成功的,一次次的爆炸,让法军找不着北了。可是暴力不能最终成就革命,取得国家的自主。为了在联合国赢得舆论的支持,阿尔及亚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罢工。这次行动,让“民族解放阵线”的人从暗处转向明处,于是游击战的优势便消弱了。法军当然不会让罢工成功,他们抓了罢工者,各个拷问,分别击破,使得“民族解放阵线”的组织架构清晰了起来。也是“民族解放阵线”三年游击战最终失败的原因。
男主人公“阿里”对罢工是抱着反对的态度的。他觉得只有靠武器才能夺得革命的胜利,另一位革命者则认为,革命最终应该是政治的革命,所以罢工必须进行。即使这会受到法军残酷的镇压,即使会消弱民族解放阵线的力量,还是势在必行。
3)阿尔及亚德孩子
影片中有个男孩子经常出现,他的任务似乎是负责传递情报。这就是战争年代的孩子吧,他们没有时间接受教育,在没有自由没有自尊的国度,没有比参加革命争取自由更迫切的任务了。这个孩子的眼睛里从来没有害怕,只有热忱、镇静和勇敢。直到要被法军引爆炸死前,他才有点害怕地把头钻进了阿里的怀里。
4)民族的消亡?
影片中,法军高层对“民族解放阵线”有一个比喻,他们是一种虫,一种即使身体被切成千段,但是只要头还在就能继续生存成长的虫。要消灭他们,就要把头消灭了。他的行动方针相当有效,“民族解放阵线”的四位领导,不是被捕后自尽,就是用炸药和法军同归于尽;不是为了保全无辜者而投降,就是被最终炸死。看起来,这个组织彻底完蛋了。
可是阿尔及亚的人民还在,一小部分先行革命者的献身触及了更多人的灵魂,就有更多的人站出来继续投入革命。殖民者也许能在一个时期内彻底摧毁一个革命组织,但只要这个民族没有像恐龙一样完全消亡,总会有人再一次站出来抵抗战斗。
果然在“民族解放阵线”被摧毁的两年以后,大规模的战斗又开始了,又是两年以后,法军被迫撤离。在军事上没有落败的情况下,政治上失败了,不得不离开。
这让我联想到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虽然萨达姆的政权被推翻了,伊拉克被占领了,可是美军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在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最终还是要打道回府。
3 ) 恐怖主义教科书
重看了电影《阿尔及尔之战》(La bataille d'Alger)。有些散乱的印象。
腐蚀。当年的解放阵线指责法国政府要对阿拉伯人的贫困负责。此外,基于伊斯兰教义,指责法国人腐蚀民众,酗酒和卖淫是最表征的。那时候大概没有毒品。发动民众打击酗酒与卖淫,在此过程中加强民族认同和凝聚。
牢狱。监狱成为真正的学堂。普通的混混在监狱中接触独立思想,崇拜英雄人物,进而成为战斗小组的核心。毛泽东曾经肯定过流氓地痞的积极性,认为他们不畏死,敢拚命。牢狱中聚集着各色人等,其中一些会皈依主义,而且之后越来越强。
女性。穆斯林女性戴了面纱,是最好的化妆。不易辨认。对她们的搜查,会激起群众的抗拒。阿尔及尔的恐怖分子在法国人街区搞恐怖,是依靠妇女运送武器的。而长相接近法国人的女性则被安排去咖啡馆和舞厅等公共场所放置炸弹。那时候还不流行人弹。
铁丝网。法国当局曾试图通过封锁阿拉伯人街区来控制局势。其结果是无差别的对待所有阿拉伯人,使他们更加认同独立的理念。铁丝网下的隔离岂非对独立的最好解释。
汽车。恐怖分子借助汽车快速移动。从车上向行人射击。而且可以向人群冲击。真是恐怖的武器。
警察。警察在人数不多的时候,很容易成为攻击目标。但是因为对当地情况的长期了解,也是打击恐怖的重要力量。派出所是容易遭遇袭击的地方。
哨兵。哨兵具有象征意义。很容易成为打击目标。尤其是在移动车辆上对哨兵枪击。
炸弹。是最典型的恐怖袭击武器。其打击是无差别的。影响力大。
人心撕裂。阿尔及尔的法国人被袭击,愤怒的人们竟然泄愤于无辜的阿拉伯老人和儿童。在极端的情况下,民众很难冷静。冲突会愈发严重。
罢工和罢市。是宣示自己的动员能力的方法。很经典。可以让本族群的人看到一种集体力量。
组织。阿尔及尔的恐怖组织是金字塔结构。一个头领发展两个成员,这两个成员再各自发展两个组员,然后依次类推,各条线都是平行发展,不易破获。
英雄或者烈士,牺牲者,殉难者。虽然法国在对阿尔及尔恐怖组织的打击中暂时胜利,但这些恐怖分子的处决或者消灭,造就了一些烈士。而且在法国的暂时胜利2年后,阿尔及尔就爆发大规模的群众事件,甚至没有领袖。这种独立意识正是前期镇压恐怖中对阿拉伯族群无差别打击的结果。
4 ) 星月旗下的挣扎
一种发自人民内心深处战栗的声音。
对于自由的呼喊,
对于自尊的吁求。
不是每个人都麻木于死亡
因为困于绝望的人无法忍受再多
面对心目中的敌人举起匕首 拿起枪支
痛快于复仇的瞬间
仇恨的火焰灼烧着柔软的善意
满山遍野的旗帜
随着涌动沸腾的民族之心
在一双双黝黑的手掌中挥动 跳跃
汹涌的水没过沙石 绕过巨岩
汇聚 奔涌
来势汹汹的自由之心
在子弹面前跃动 起舞
在眼泪和鲜血中
诞生了新的国家
因为工作,在阿尔及尔生活了一年,曾以为,因为教义而压抑了太久的人们,需要在发自舌根的尖叫声中得到一种释放。《阿尔及尔之战》,让我对阿尔及利亚妇女极为特殊的高亢呼喊声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新的解读。(或许,如今的很多女人们,依然是在寻求着一个时机高喊,脱离琐碎保守生活之外,得到一定意义的轻松。)
去咖啡厅、舞厅和机场扔炸弹的三个妇女,不是没有看到无辜天真的孩子,不是没有注意来自绅士的礼仪,难道这些普通人就该死。不,她们心中除了手上即将沾血的恐惧,也曾动过恻隐之心,在我看来,是一种压抑痛苦与欢乐安逸的讽刺对比,加深了她们心中的恨意,给了她们硬起心肠的勇气。
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平等必然是不存在的。但是,谁又生来就必须活在殖民者的控制下,一边和自己的同胞挤在自家国土的划定区域内过着胆战心惊的生活,一边又眼看着入侵者歌舞升平的安逸。
在一次次袭警、一次次枪击以至于公共场所的恐怖炸弹和疯狂的沿街扫射中,我们看到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残忍。但是,深夜饮酒作乐后的法国警官,驱车进入穆斯林聚居区,在他们自认为是罪犯的无辜家人门口放置炸弹,沉着指挥引爆的时候,他们的良善又去了哪里。
为什么面带纱巾有着信仰的女人,愿意作为递枪的工具,眼睁睁地看着“目标”在身前死去;为什么她们愿意剪掉头发,扮作自己的敌人,拎起装着炸弹的皮包,甚至牵着自己的孩子,到有别人孩子的场合投放炸弹;为什么一个十来岁,本应无忧无虑玩耍的孩子,愿意放弃自己的童真,装上仇恨的枪支弹药……
我的疑惑在极端组织的头目一个个死去后,在整个及尔的人民自发暴动后得到一种解答,我的反感在成千上万面星月旗的涌动中,在蔓延于整个城市令人战栗、带着哭喊的尖叫声中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让自己措手不及的震动和感染。 面对着一排排装备齐全,枪支舞动,神情戒备的士兵,她们只是挥动着手中的白纱,严重闪动着执着的光芒,然后舞蹈。
罢工的最后一天,法国警官拿着扩音器朝着罢工者喊道:“Ecoutez, retournez chez vous ! Qu’est-ce que vous voulez? 听着,回家去!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在一片硝烟之后传过来的是一声阿拉伯语的高喊:“自由!我们要自尊!”在硝烟之中,走出来的,是一群群挥舞着拳头,齐声高喊自由的民众。
在这场阿尔及尔之战中,没有什么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那些民族极端主义者为了独立,用的是伤害无辜平民的恐怖手段;法国殖民当局的镇压方式,也不曾顾及无辜的阿拉伯人。但是,一个被侵占被殖民的民族,他们之中的极端先行者,用极端的方式,打开了殖民者严防死守的堤坝,冲出了一条极窄的血路,虽然,堤坝被强行堵上,裂缝依然还在。那些被压抑了百年而民族觉醒的人们,在缓缓的流动中汇集,勇气和决心不断酝酿和积蓄,最后以锐不可当的姿态迅猛爆发。水流冲不过巨石,却可以淹没卷走泥沙,绕过障碍后重新聚集,汇聚的流水形成的洪流,将卷走一切陈腐坚硬的东西,退去后,土地得到新生。
无论如何,不希望看到无辜者的流血和牺牲。但谁又能说,不是这种流血和牺牲,带来了独立的希望和自由的勇气呢?
5 ) 伟大的政治电影
伟大的政治电影。
《阿尔及尔之战》这个片子是讲阿尔及利亚和法国进行独立战争时候的故事,摄于1965年。我之前在铁志的blog上看到介绍,昨天刚才把Netflix寄来的片子看完。
实在是震撼异常。
看过的电影有很多种。有技巧特别高明的,有故事别具巧思的。但是这部电影不是如此。他的力量在于真实,以及对于殖民地人民深切的感情。这不是在说冠冕堂皇的话。电影里面那些描写阿尔及利亚底层的阿拉伯人的面孔,画面盯着他们肮脏风尘仆仆的脸,深邃的眼神和苦难的表情,就能够感受到导演的立场。
这个电影很受争议的一点除了当时对抗殖民统治的立场以外,还有就是对于”恐怖主义”的大量写实描写。很显然的,电影里面NLF(民族解放阵线)对于法国殖民者所使用的就是以牙还牙的恐怖手段。大量的平民的死亡不断敲打着观影者的神经:这是正义吗?这恐怕是永远将不清楚的了。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能够用相同的准则衡量吗?
电影最后一切都揭晓的时候,看的心一直在颤,我想是没有办法避免这种感情的。最让人感动的到不是NLF的那些成员。而是大街上的平民老百姓。电影种时常出现,以及最后反复的,是阿尔及利亚人用近乎尖锐的声音在一起呼喊。没有人能够听懂这个是什么,但是每个人又都能这是什么。
大概就是自由了。
图片和链接不能正常显示,请访问:
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6/12/02/689/ 6 ) 《阿尔及尔之战》---又一个左翼!
在没有彩色给画面遮掩,没有特技为故事增炫的60年代,导演才会多从构图及机位、演员跑位上多考虑叙述方式!
好了,我们不是来评论拍摄技巧的,这里说的是意大利和阿尔及利亚合拍《阿尔及尔之战》。
编剧和导演是意大利人吉洛·彭特克沃(Gillo Pontecorvo),影片采用冷峻写实的表述手法,用西方人视角,描述了自己的欧洲殖民主义退败历程。
该片属于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典范之作。
影片描述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一个原以扒窃为生的小偷阿里·拉波安,由于他的果敢和身体力行,逐渐为与宾米提同时成为阿尔及利亚独立运动的领导者。
当然,最后在强大的法国空降兵部队围剿下,他们的“国际解放战线”组织被彻底攻破,成员大部分被镇压,领导层全部失败。那是1957年深秋!
故事没有完,因为历史在继续!1960年12月民众爆发全国性的自发反殖民抗议,要求独立;1962年,在世界各殖民地独立风潮之中,阿尔及利亚终于还是站上潮流,获得自由,从而胜出。
本片导演在1966年摄制此片,完全利用当地民众所拍摄而成,因此,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一部忠于史实的独立战争影片。
确实让人感觉格外震撼,经久难忘。也正因此,上映当年就入围1966年威尼斯电影节,尽管如此,彭特克沃还是没想到会得奖,所以宣布得奖名单那天,他跑去海滩游泳晒太阳了。结果,突见一大群各国记者冲向海滩,团团围住了泳装的自己,才知道自己得了金狮奖。他也获得该影展的评审人奖。
此外,该片还获得威尼斯城市奖,1972年获得英国学院奖,也曾入围了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
导演彭特克沃,2006年10月20日于意大利罗马(心脏病)去世。请看当时的新闻报道,亦是拿此片作为纪念其毕生奉献的电影事业!
不过,这部电影也引发争议,在法国被禁了多年,原因之一是,电影中的阿尔及尔FLN领导人角色,是当年的领导人自演,他被法国人认为是罪恶累累的恐怖分子。而香港的英国殖民当局曾经也一直禁演这部电影,原因是,作为殖民地的香港,不论局势多么稳定,也都可能因为某个难料的契机,一个偶然而激进的危险启动,点燃未知的民族情绪,一个多米诺骨牌的推动就无可阻挡。港英当局深知异族治理永远潜伏着危机。
回到那段真实的历史,我们将其130多年的被殖民历程放在文末,您可以自己去看。
这里择有关本片的段落,也是结束被殖民地位的斗争始末!
二战后,盟军将阿尔及利亚交还了戴高乐政权,当政的是临时的“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战后,积弱的法国准备放弃对黎巴嫩和叙利亚的托管统治,给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者带来希望。阿尔及利亚的穆斯林领袖早已熟悉现代政治。还在1942年,接替本·巴迪斯的宗教改革领袖费尔哈特·阿巴斯,就领头递交了一份《致法国当局书》,呼吁“制定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章程”,以提高各族原住民的自由和权利。但是,没有得到回应。法国人没有重视这个宣言。虽然法国人也在改革,放宽了穆斯林归化的条件,但还是原来同化原住民的思路。
在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离开的时候,穆斯林宣称:“法国已经错过了一切机会。”
1943年2月10日,二十八名穆斯林议员签署了《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宣言》,称盟军登陆后,包括戴高乐在内的法国各派,只顾在阿尔及利亚争权夺利,却无视七百多万原住民的意愿。他们宣称,他们并不否认法兰西文化,而正是法兰西精神和它的自由传统,给了他们行为和诉求的正当性。他们认为,原住民作为多数的利益一直被牺牲。殖民化过程就是对原住民部落的掠夺,使他们丧失了最好的土地。他们指出,战争中,穆斯林也为法国的利益流过血,可是殖民制度始终把他们排除在外。他们不再对归化和同化政策抱希望,“这只是为殖民化服务,而殖民化就是牺牲大多数的利益,让八分之一的那个阶层过得更舒服”。他们要求一部保障各族裔利益的宪法。
阿巴斯提出一个改革纲领:将总督府改为阿尔及利亚政府,部长由法国人和穆斯林各占一半,宪法由普选的议会制定。也要求法语和阿拉伯语同为官方语言。
阿巴斯获准办报、组党,广泛宣传“阿尔及利亚国”,也提出和法国形成“联邦制”的关系。可是宣传的用词激烈,民间不解联邦制理论,解读下来只是“赶走法国人,独立”,民族情绪不断高涨。1945年,首都阿尔及尔等地,发生了一系列几乎可以预料到的流血事件。当局归咎于阿巴斯,他被逮捕,但是在1946年3月,当局宣布不予起诉。五个月后,阿巴斯提出新的自治共和国方案:阿尔及利亚留在法兰西联邦内,有自己的政府和国旗,拥有自己的警察和完全主权,境内的法国人和穆斯林,同为阿尔及利亚公民。对外关系和国防,由联邦政府即由法国负责。
这是少数对多数殖民的宿命。大跨越的改革注定不会被立即接受。最后被议会批准的改革,虽有进步,但是在行政管理上没有变化。议会也不是决策机构,而是总督监督下的行政管理机构。法国人试图以殖民地政治制度的渐进改革来挽回它的阿尔及利亚逆势,可是,它的改革相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迅猛的殖民地独立大潮,总是过于保守,远远满足不了迅速上升的原住民诉求。二战后,法国殖民政府也在土地改良、建立现代化农业,并在教育等民生方面作出改善努力,虽然限于条件,做得不如预期。例如,在1944年,制定了增加两万所学校的二十年计划,实行五年后,建校速度滞后。战后人口迅速增长,计划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片中你可以看见大量的接口儿童)。
就在法国做着长远改革规划的时候,危机已经逼近。
欧洲国家在亚非拉有很多殖民地,而二战结束之后掀起独立大潮,各殖民地风卷残云地纷纷独立。英国在印度看到无可挽回的局面,及时抽身;而法国在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却晚了一步。这三个国家的独立运动串在一起,民族主义的激进主张开始占上风。
最早的信号是1954年6月,一群从突尼斯被赶回国的阿尔及利亚地下武装,在山区爆发武装冲突。三个月后被镇压平定下去。
阿尔及利亚的民族主义政党本来就不断分歧。穆斯林本身一直有宗教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对立,因伊斯兰教特色,争执必定越出宗教进入政治,例如,在世俗生活中是否开始政教分离,是否给妇女选举权,等等,都是难缠的议题。
山区的暴动事件引起了民族主义的“争取民主自由胜利党”的分歧,争论“是要求立即改革还是解放(独立)”,是体制内争取改革,还是认同暴力。分歧最终变为分裂。其中,持独立诉求的梅萨利·哈吉,决定走地下暴力活动的道路。一个新的组织——民族解放阵线(FLN)就这样诞生了。
FLN 得到埃及和一些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不仅有道义支持,也有武器。在山区展开了非常残酷的包括屠杀平民的游击战争,而殖民军队的反击也是过分和残酷的。回头去看,阿尔及利亚和印度的有些情况类似,作为老殖民地,在二战中也有顺着法国抵抗力量思路,自然就站在盟军一方的力量。1945年盟军大胜,英国看清了继续殖民印度的难度,顺应历史潮流退出,法国却决定继续留在一个显然难以留下去的地方,继续殖民统治,也就留在了旧日“反抗-镇压”的艰难循环中。
本文开篇提到的影片《阿尔及尔之战》就集中在1954年至1957年,非常细节和形象化地再现了在首都阿尔及尔,FLN和法国殖民当局较量的那场“战役”。可是,所谓的阿尔及尔之战,以今天眼光看,那是对全局造成深远影响的恐怖战役,过程触目惊心。
请看,注意数据。
1954年11月,阿尔及尔的FLN发出一号通令,宣示领导地位和目标。他们决心以恐怖战为手段达到目的,首先是针对自己的社区。以铁腕私刑的惩罚作为威胁,在阿尔及尔的阿拉伯居住区“卡斯巴”,扫荡酗酒吸毒妓院和帮派,树立起自己的威信。1956年6月20日,FLN以暗杀和袭击警察的一系列行动,开启了“阿尔及尔之战”。法国的反应是指示殖民当局封锁卡斯巴的诸多出口,留下的出口建立针对阿拉伯原住民的检查站,搜查枪支炸弹。
炸弹手都是阿拉伯人,应对必然有族裔倾向,看上去是本能反应,可是,长达一百三十年的殖民统治,阿尔及尔已经有了庞大的以法裔为主的欧人居住区。有针对性的封锁和搜查,使得族裔对立立即尖锐化。阿尔及尔警察局长并不赞同这样的措施,可也拿不出更好的办法。封锁之后,FLN利用搜查者对当地风俗的顾忌,就让妇女运送武器,欧裔区的恐怖袭击持续不断,防不胜防,欧裔居民变得惊恐不安。最后,终于在欧裔中出现报复者,月黑无风,几个人深夜潜入卡斯巴,引爆炸弹,楼塌人亡,阿拉伯平民死伤无数。卡斯巴群情激奋,族裔仇恨再次升级,接下来必定是FLN的新一轮报复。烈性炸药被满腹仇恨的女人安放在公共场所,咖啡馆、汽车站、机场候车室,受害者同时包括了欧裔和阿拉伯平民。
FLN的目的,是以“无宁日”的国家和大规模平民死伤来吸引国际社会注意,并希望国际社会因此认定法国无力维护一个和平社会,必须由外部干预和改变现状。必须承认,这个办法确实有效。1955年9月30日,联合国以多数票,把阿尔及利亚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这反过来,又给了北非各殖民地反叛力量极大鼓舞,各地恐怖袭击剧增。1956年1月起,阿尔及尔恐怖谋杀事件也越来越多,爆炸威力大增。
阿尔及利亚共产党也加入了游击战和恐怖袭击中。杀伤力大大提高,后来在阿尔及尔和郊区发现了能制造冲锋枪和大威力炸弹的兵工厂。阿尔及尔平均每天的恐怖袭击高达四点二次,那是2008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恐怖袭击水平,而当时阿尔及尔的人口不到2008年巴格达人口的十分之一。警力无法应对,局面变得不可收拾。
之后就是前文描述的本片主要内容了!法国空降兵部队通过酷刑、深挖对手、情报搜集等搞清了一切,最后结束了FLN。
除了这些政治账,不妨再来算算政治背后的经济账吧!
法国政府对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费用一向是讳莫如深,但据法国“解放报”估计,1955年战争费用为2720亿法郎,1956年为6190亿法郎,1957年为6780亿法郎。
也就是说,1957年法国每天约有20亿法郎是用于阿尔及利亚战争! 谁之利益呢?
这个战争对法国垄断集团来说是个发财的好机会,1956年温台尔的纯利润为47.1亿法郎,犹齐纳为87.71亿法郎,贝西奈为55.4亿法郎,西姆卡为63.85亿法郎。
但是,对法国人民来说,这个战争却是苦难的深渊:捐税增加了,物价上涨了!
法国人曾经问道:一个在经济上如此依附宗主国的小国,它怎么可能独立? 暂且放下这个问题,法国人自己已经不堪重负!
再次经过极为痛苦和血腥的两年,1962年,法国终于放弃,阿尔及利亚宣告独立。
第4次重看,真是太棒了,这是最伟大的号角,吹响了殖民主义的挽歌,黑白粗颗粒的影像完全是新闻纪录片的风格,但是当镜头对照单个人物时,我们看到了坚毅、懦弱、绝望与愤怒,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人物仿佛走出了阿尔及尔的狭窄纡回的小巷来到了观众的面前,超越了预设立场政治层面
粗粝的纪实风格影像让每个人物无需太多言语就足够真实,导演对阿尔及利亚的人民的感情都在那些特写里,凝固的泪痕和坚毅的面孔。最后烟雾中人们缓缓出现,高喊“阿尔及利亚万岁”,是多么震撼而热血;而同时它又如此令人绝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暴制暴在升级,无数看不见的生命在牺牲...
一个国家的诞生。贵在真实,好在客观,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电影,其主旨内核的批判性以及对时局的讽刺意义都上升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克制、纪实的整体风格加之深刻的思辨性更让它几乎超越了电影本身的意义。不单是展现,更多的则是反思这段历史。枪炮何惧,自由万岁,永动的思想是永远杀不死的。
"欧洲电影批判殖民主义的先驱典范之作",难分哪些是纪录镜头哪些是表演,非常真实。地道战,游击战,妇女小孩传递情报埋伏炸弹,独立运动领袖被逐个击破,还有最后最震撼的对游行群众扫射...历史总是相似的。
利益是永恒的矛盾之源,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一切罪恶都是可以辩护的。
1966威尼斯金狮奖。游击战实践指南+(反)恐怖主义教科书+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反思。非职业演员、黑白写实影像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本片效果接近于历史纪录片。导演立场几近中立,对战争双方的暴行及人员伤亡都作了不偏不倚的刻画。配乐由莫里康内与彭特克沃本人联合奉献。ps:酒吧中的炸弹。(9.5/10)
个人豆瓣第1300部电影。法属阿尔及利亚时代法国殖民主义和殖民地恐怖主义的对抗。一个殖民地国家独立之路如此让人感慨。电影优秀的地方在于能够中立地展现对抗双方的战斗,不加过多态度,颇有纪录片的色彩。难怪在多个殖民地地区禁映。距历史事件不到10年即能拍出如此生动的佳作,不错
8.4 其以时间为线索推进的叙事十分扎实与高效,且对六十年代比较流行的记录式拍摄手法有着极好的运用。它想要塑造一种真实与中立的叙事风格,但显然它的镜头是有偏好的,展现革命群众的段落繁多、细腻、多用特写且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力,而展现法方角色的镜头多为全景跟中景,政治倾向已经很明显了。
闪回结构。莫里康内的配乐。漂亮灵动的黑白摄影,变焦。特写和视点镜头。立场与客观,情感和叙述之间的平衡。真实的冲击力。总之很赞,影响深远。
暴行统治催发恐怖主义,革别人的命也是在革自己的命。当一个民族的生与另外一个民族的亡画上等号,才惊觉正义要从两边分开来看。粗制新闻胶片带来还原真实的黑白色彩,一边是黎明前的黑暗,一边是枪火弹药迸发出的光亮。不过最真实的东西,更多充斥在当地民众的眼睛里。北影节资料馆
充满激情的新现实主义,将革命运动的步骤讲得很清楚,21世纪希望看到宗主国的沦陷。
导演彭特克沃是共产党员,拍这种所谓“反映西方殖民者暴政”的影片没有政治心理的压力。作品视点相对中立(也只是相对,影片对阿方暗中褒扬,只是对作为反派的法国的塑造没有东欧红色经典那么妖魔化)。片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双方领导人高喊漂亮口号,但“作战”时主要杀害目标却绝大部分是对方的平民……
阿尔及利亚独立,不是简单的一句阿尔及尔万岁的口号,而是所有觉醒的人不懈的追求,靠着意志,用身躯去抗议,他们将炸弹隐藏在女人的篮子里,不间断摧毁殖民者的无视,解放组织要以魔鬼的姿态,让动乱笼罩,为自由的明天。
几乎等同于纪录片的民族解放运动详实记载,反殖民统治的英勇图景,笔触理智冷静不煽情,大型骚乱场面比炸死“绦虫”头更激越,雾中的自由与尊严的呐喊沸腾;“萨特又写了篇文章!”、“他怎么老是反对我们!”边上的阿姨们为此大笑,阿姨们笑点好棒,阿姨们品味好棒!
6/24@和平Atmos 克制、肃穆、平衡,新现实主义余波,仿新闻纪录片shot。前半疑心反殖民首作的影史意义为重,看到后面还是震,特别那简洁有力的苦狱蒙太奇。灵动的无言面孔与巷战调度,想必得益于早年巴黎纪录片拍摄的训练。意裔犹太导演Gillo Pontecorvo,Morricone合作配乐。当年金狮。 #SIFF20
帝国殖民地首先预演的革命最终会来到帝国中心,正如帝国的殖民手段必将被用到帝国的臣民身上的帝国回旋镖一般,演绎了其人之道必将还至其人之身的亘古真理。新现实主义新闻片风格的阿尔及尔反抗与镇压将观众带入FLN和法军的双重视角 在关键处譬如酷刑和爆炸都保持了隐忍避免了情绪的过度渲染(要是有真纪录片影像就更好了)除此之外整体颇有地雷战和地道战的味道。镜头语言上大量使用的长焦+变焦的狗仔队纪实风格比新浪潮极端很多尤其是变焦遍布全片不断扫脸 非职业演员的脸也特别上镜。在给下属讲解时的军官提到了摄影师拍摄的通关影像提到了其变焦透露的主观意象之离谱同时也像在反省本片自身。Ben M'hidi告诉Ali恐怖主义只是通往民众动员的道路而非目的让人想起IRA和不少影视 大概也是片子对暴力的思考线索。但缺第三电影的历史阐释使暴力等量齐观了
Castro Theater. 看到最后一幕整个影院格外寂静。立场客观,叙事冷静,不煽情。最喜欢放炸弹前拍的酒馆舞厅那一段。拍年轻的男女拍天真无邪的孩子,我以为阿拉伯女人要收回放着炸弹的包了,但是没有。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和报复,没有谁是无辜的。
剧情片的叙事和剪辑,纪录片式的粗糙和质感。全景式地展现了一场民族革命,对立双方人物的群像都有正邪两面,表现出反殖民斗争中的复杂性。法军出动拖拉机镇压市民暴动时,前排老太太激动地掏出手机来屏摄,结果被隔壁电影青年喝止了,真是无趣。
根本不是什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好嘛!后半场看得心悸惨烈,街头暴乱场面拍出了汪洋大海的阵势,静与动的反差冲击、爆炸的震撼和恐怖的嚎叫,到了乱真的地步。更不必说魔力康配乐的神鬼无双。三个女人提着篮子放炸弹简直是恐怖残酷教科书,冷静纪实克制的中立视角不停在阿法双方之间切换。
难得的全景式大手笔。导演Gillo Pontecorvo主要拍纪录片,这部电影也带有强烈的纪录片风格。同时也是现实主义题材类型化的佳作。莫里康内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