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避火是津门中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手艺人,祖传做火烧。40多岁,无妻无子,一间破败油哄哄的作坊,一根擀面杖,构成了街坊邻居眼中的老实人。八国联军进津门,烧杀抢掠,老百姓无人能幸免这场灾难。在邻人纷纷外出逃难时,章避火表现得与其说与众不同,但更多的是感受力的迟缓和木讷。弄巧成拙,在义和团和洋枪队展开巷战的过程当中,章避火杀了一个洋人,救了义和团义士霍青山。霍青山隐隐约约觉得,自己的救命恩人手中的擀面杖也许会改变什么东西。日子还得照常运行,对于百姓来说,排外和窝里横从来都是常态,也是己所欲又强加于人的道德,章避火在卖给法国女人火烧之后,闹剧就开始了,火烧摊儿砸了,鞭炮摊儿炸了,中国人扭打在一起,留下了错愕不知所措的外国人拿着火烧走了,趁乱捡起一块火烧的霍青山的心活泛了,他有了个傀儡目标。干燥的夜,一边茶楼里说书先生声情并茂地演义岳家军,烟雾缭绕里国人醉生梦死;一边娼妓小翠被穿着大清官服的洋人侵犯。一块插入洋人后背的火烧改变了章避火的命运。大侠之盛名充斥津门。章避火开始有了黄金,有了妻子,有了一群徒弟。章避火从长久的迷茫到绚烂极短的大侠侠义行为,经历了作为大侠之名的所有。可,好友和徒弟都被洋枪队打死了,真正的大侠霍青山被押到了菜市口,章避火重新又穿上了破破烂烂的衣服,随着手捧牲血的义和团义士被一排排现代武器装备的洋毛子拿枪打死,大侠也许就是后来人眼中的荒诞,当局者面对的真实吧。牛犇老师的演技让我看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扎实功底,背景音乐巧妙的营造出悲壮的故事氛围,这部被定义成喜剧的电影让我明白了命运的偶遇和荒诞确实组成了人的生活,人的情绪。
评论区:因为义和团必然失败,所以当买办才是曲线救国
小时候看的,村炮武侠~
武大被一度误认为是武二最后证明自己还是武大的故事……趣思是“大火烧”的推车与卖鞭炮的摊子隔壁犯忌;败笔是用烧饼灭蜡烛的以“证明”自己确实手上有“功夫”。前者是好戏!封顺鼓动砸摊子结果殃及自己鞭炮摊,讽刺强烈而写实;后者却是硬拗!拜托~熟能生巧也不是这么用的!你还真拿烙烧饼当少林寺炊事班了?
你囶的日常之大清年间一群抵制萨德的群众是如何自嗨的
霍青山安的到底是什么心,让章避火成为受人追捧的大侠,却害死了章避火,场景很有年代感,纪玲很有风情。
已有资源,已经收盘
牛犇老师对于人物的拿捏恰到好处,结尾处一个个火烧扔出去把洋人打的落花流水,我还以为要烂尾成神剧,最后五分钟翻转了,所有的人都死了,真是一场好戏
很不错的片子,喜剧性不输同时且红极一时的<京都球侠>,但反讽程度更重,甚至有些无厘头的荒诞。可惜流传不广。
真拿烧饼扔 洋鬼子啊!~盛名之下难翻身!~
5说书那逼样一句宋祖吞辽。。。老子全片唯一起劲的地方。。。这片想到了京都球侠
很有意思的電影,即便放在今日的中國武術界也是赤裸裸的諷刺
小翠在洞房里可真亮了!肚兜儿什么的好美啊
烧饼轻功
1989年
被误会,被捧上天的人,用烧饼砸人和洋枪对抗,愚昧啊
哈哈哈~~
此片属于荒诞轻喜剧了,但是喜剧手法很老套,假大侠一次次打退洋人,转危为安,不过是依仗着巧合,一次次的巧合显示了编剧能力的薄弱。假大侠的出现是经不住逻辑推敲的,人们之所以崇拜他,是基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不依托科学,类似于神学的荒诞论,比如童子功,比如神功,等等,这些东西不需要科学依据,人们在苦难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病急乱投医,很容易相信这类神学论调。假大侠的出现和死亡恰恰说明了,在西方攻入东方之后,百姓的愚昧面。最后杨虎还说教他们做火烧是为了让他们有谋生之道,编剧似乎想升华一下主题,可是这于对假大侠的批判有了矛盾。主题意义含糊不清,剧本依靠巧合拼凑,逻辑凌乱,题材、台词和表演不错,三星鼓励。
小时候在电影频道看的,烧饼做暗器算是“手撕鬼子”的鼻祖了吧?
十里洋场火光烧,百万兄弟斩红毛。义和拳法千千万,所向披靡看火烧。
火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