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搭错车
“多么熟悉的声音,陪我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多么熟悉的歌声,在中外电影精品赏析中,我们观看了电影《搭错车》,这是一个故事情节很感人的故事,整部电影中,都散发着悲剧的气息,这让我想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是充满迷茫与失落等。
一开场就看到一位朴实的不能说话的四五十的老爷爷在收空酒瓶。他的屋是由酒瓶子垒起来的,家里还有位他的妻子。一家以哑叔收空酒瓶来维持生计。一天他看到了一个弃婴,就笑眯眯的把她抱起,带回了家。没有钱买奶粉,半夜小孩哭,家里也没有粮食,逼得妻子离开了他,可他依然把阿美抚养长大。听见阿美喊他爸爸的那一刻,他笑着哭了,觉得这一切都值了。一天天的过去,阿美在哑叔的笛子声中也慢慢长大了。从演唱者到歌手,虽然名气越来越大,但她渐渐地离家离哑叔越来越远,想到的能做的只是给哑叔寄钱。她为了钱为了名气假装有个很有钱的爸爸,等哑叔过去找她时,她却不说话,而哑叔也否认急着离开。她回国回家,他妻子回来看他,而他拆迁搬家,就这样错过了,永远的错过了。直至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他都没有看见抚养了一辈子却和他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女儿。
看完之后,我想说:我哭了,被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被永恒的真情所打动了,但值得吗?哑叔明知道阿美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却甘愿把她拉扯大,教她如何做人,教她学习、吹笛子。特别是那一幕:哑叔带着无不自豪的笑容,傻傻的穿上了一辈子唯一的一套西装,去参加女儿成为明星的庆功宴,他只希望分享那份喜悦,感受那份骄傲,却让残酷的现实击得遍体鳞伤—女儿的经理人找保安将他拉了出去。是啊,一个收破酒瓶,一个只会用破酒瓶敲“酒干倘卖无”调儿的哑巴,怎么配做大明星的父亲?他低下头走了,心,却止不住滴血。
那一刻,哑叔最需要的,是女儿站出来,喊他一声“爸”,可女儿没有。女儿忘了,忘了哑叔为了这个小弃婴,气跑了妻子,一个人含辛茹苦将她拉扯大:女儿忘了,忘了当她第一次喊出“爸”,哑叔兴奋的抱着她冲到邻居家不住得比划……然而女儿长大了,却伤了父亲的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啊。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长大,供我们吃,供我们穿,供我们住。只要我们想要的,父母都会尽量满足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从没有抱怨过。省吃俭用只为子女能过的好。而我们呢,只会抱怨哪不好哪不满意,哪想过父母的艰辛。岁月不饶人,子女长大了,皱纹却爬上了父母的脸庞,黑发中还增添了那根根白发。远在外地的你,可曾打个电话回家关心一下他们,不要只想着没钱的时候打电话回去跟他们要钱。其实,他们要的很简单,一句问候,一句关怀就够了。工作了,有钱了,但父母要的不是你的钱,只希望儿女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常回家看看》唱的很好,唱出了每个父母的心声。真心希望每个子女都能做到常回家看看,不要重复上演《搭错车》的悲剧。
影片的最后,哑叔和满姨坐在电视机前看女儿阿美的演唱会,他的眼睛里充满了思念以及失望,然后突发心脏病送医院急救,而这时阿美还在舞台上高歌,直到满姨找到阿美带她到医院去给哑叔见最后一面时,哑叔已经与世长辞,再也看不到她了,再也不能吹“酒干倘买无......”来逗阿美笑了。阿美痛哭在病床前,喊着爸爸爸爸......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爱自己,更要爱身边所有爱着你的人们,不要等到故人不在,而心伤不止。每个人心底都有善良的一面,听到这种空灵的声音,看到这种心碎的画面,你会想起什么来呢?爱自己,更要爱所有爱着你的人们,这就是《酒干倘卖无》……震撼人心的弦律加上感人至深的故事,便成了我眼中、我心中感动的泪水。人间父爱,毫无保留的爱,是亘古不可磨灭的感动永恒的人间真情!
这里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大家借鉴的。我们总在生活之余跟别人攀比着什么,总觉得自己总比不上别人,然后开始埋怨父母怎么的,无理取闹着,永无休止的向父母们索要着一切对自己来说无关紧要的东西,总觉得父母给自己的一切是应当的,总觉得现在父母给予自己的一切是天经地义的,殊不知自己老为自己的父母干过什么?做过什么?奉献过什么?更感觉可悲的是,啃老族却层出不穷,有一则调查报告总结“啃老族”6类常见人群: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第二类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第三类属于“创业幻想型”,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又不愿当个打工者;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第五类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最后一类人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但因怕苦怕累索性躲在家中。但即使这样,有的啃老族们依旧那么的吆五喝六,这不得不让人进行深思啊。
看完之后,我想说:悲剧的人生,需要坚强。哑叔邻居阿满一家人都很善良。虽然阿满嗜赌,但他很顾家,也很关心家里人。阿明—阿满的儿子,有个舅舅,虽是弱智,但他很疼阿美,是阿美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在第1800场赌博中,阿明爸赢钱了,很高兴用赢来的钱给阿美买了一个洋娃娃,给阿明和阿明舅舅各买了一辆玩具车,给阿明妈买了一条金项链,又喝了一点小酒。回家的路上,洋娃娃掉到水沟里,阿明爸在捞的时候落水身亡。当阿明妈听到噩耗,丢下手里正在炒的菜,在水沟边痛哭的时候,家里着火了。于是阿明舅舅也被火烧死了。一天之间阿明妈死了两个亲人,心痛却无人诉说。过了二十多年,又遇到了拆迁。邻居们都不愿搬走。阿明在拆迁的过程中,死拦着拆迁队,然后被塌下来的房子砸死。阿明妈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于是哑叔和阿明妈两个孤寡的人便住在了一起。阿明的离世,当接机的豪华轿车与送阿明的灵柩的馆车在一个十字路口交错,然后背道而驰的时候,没有人不为之动容不为之潸然泪下。一好一坏,一生一死,看得见的相遇,却看不到的未来,发人感慨。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坚强的走下去。珍惜生命,珍爱自己,生命无价。
看完后,我想说:阿美的悲剧是我们这些子女在现实生活中的再现。她的悲剧不仅表现在父母的离弃,更重要的是事业的成功与人情的丧失产生的孤寂感形成强烈的矛盾。正如阿美所说:“当人们的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我应该兴奋感动,但是没有人知道在这一刹那间我却是更加孤单寂寞。因为台下没有一个人是我想看到的人,他们都在千里之外。”因为事业,她离开了自己成长的棚户区,第一步踏出了充满人情的熟悉环境。随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她失去了朋友、爱人和家人,甚至与他们断了联系。当事业到达顶峰时,她便失去了爱她的父亲。这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但的确与她的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冲突,而这又是不可避免的。热爱生活,充满憧憬,但又彷徨迟疑,这不都是我们这个年龄段的感受吗?儿时的玩伴已远去,身旁的人不再熟悉,人潮的拥挤拉开距离,沉寂的大地默默哭泣。不管是离家创业还是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一幕幕渐渐模糊,想家却不能即时回家,无奈悲伤。事业与家比起来,个人觉得还是家比较重要。虽然远在异地,但我们可以时常打电话回家。放假了,可以回家看看。家永远是你停泊的港湾,父母永远是你的依靠。
《搭错车》讲述了哑叔—一个善良人经受生活、命运给予的苦难,但却始终释放着一种强大的抵抗力量。而这种力量能唤起人们心灵深处对纯善的渴望,借此引起人们的情感的陶冶。
谁人没有父母。谁的父母不是为了孩子倾尽全部心力。天大地大,唯此最大。现在我每次回家,都发现爸妈比以前老了许多。据说人弥留之际之所以难以释怀,是因为在阳世的种种姻缘未曾了结。既然如此,就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感恩的心,感谢命运,感谢父母。因为他们,这世界才有了希望,才有了温暖。
“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是你抚养我长大,陪我说第一句话,是你给我一个家,让我与你共同拥有它。虽然你不能开口说一句话,却更能明白人世间的黑白与真假。虽然你……”这首歌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常回家看看,常怀感恩的心,我会铭记于心。
2 ) 其实,我们都搭错了车
一个退役的台湾老兵因当年在战场上受伤而永远失去了说话的权利,人们叫他哑叔,以收购空酒瓶和旧报纸为生。某年的冬天,哑叔在街道上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剧中的主人公——阿美,诚如阿美所说:这个故事从我看到哑叔的第一眼就开始了……
的确,阿美的出现无论是对她自己还是对哑叔都是生命中的一次180°的转折。此后,哑叔的妻子芝兰离他而去,哑叔带着阿美在贫困的日子里挣扎,阿美成为了哑叔生命的全部。平淡的日子就这样走过,转眼间,阿美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并且修完了高中学业。后来,阿美巧遇作曲家时君迈,初露演唱才能并与之产生了恋情,之后,阿美得到娱乐公司老板余广泰赏识正式步入了娱乐圈,凭借公司宣传和自己的努力,阿美成为了红极一时的歌星。然而,阿美的成名并未给年迈的哑叔带来很多快乐,一次在电视机前观看阿美的演出时,哑叔心脏病发作,却终究没有等到阿美的到来而带着无尽的遗憾永远的离开了。哑叔走了,阿美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发出了“没有你哪有我,假如你不曾养育我,给我温暖的生活,假如你不曾保护我,我的命运会是什么”的撕心裂肺的呼唤……
这样一部30多年前的电影到现在看来其意义仍显得那么刺眼,“阿美”式的悲剧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于是我们不禁会问:无数的“阿美”究竟错在了哪里?
毫无疑问,无论是屏幕里的阿美还是屏幕外的阿美都不是坏人,他们善良、执著、有理想、敢于追求,对朋友和亲人都很真诚,从个人事业角度讲他们有房有车有地位,被人追捧,被无数的光环萦绕,可是他们却无一例外的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朋友一个一个离他们而去,甚至连解释的机会都不给他们;父母含恨而终,“子欲养而亲不待”该是怎样的痛苦?在他们看似光鲜无比的背后他们又要忍受怎样的寂寞和心灵上的折磨?为了这份荣耀他们失去了太多太多。这也正是《搭错车》的价值所在:电影反映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和一个大时代的悲剧。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悲剧仍在重复。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渐渐远离了内心的那份宁静而变得浮躁,一切都要向钱看,金钱成为了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为了钱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友情?什么是真情?似乎一切都变得无足轻重了。当原本温厚、善良的内心被一点一点吞噬后,剩下的就是内心的阴暗和对生活的麻木,人性和良心便随之一点一滴消逝,直到融入无尽的黑暗……
3 ) 一样的日子
可能会不习惯那年代的发型和扮相,照现在的眼光看来怎是一个俗字了得!俗么?要笑俗的话,去翻看自已十年前的照片,那种穿着打扮也是俗得教自已都不敢看--土包子一个。都剥去外表,老去的岁月与现今其实是一样的日子。原来那以前不叫俗,那叫淳朴,真正的俗却是"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尽管这是老片,热点元素个个鲜活:也有两小无猜,也有赌博输家产,也有动物关怀,也有gay的经纪人,也有超女发迹,也有拆迁房地产,也有社会底层,也有娱乐圈,也有顾事业不顾高堂,也赶歌舞音乐片风潮...看罢想想,这么些年过去,尽然还是一样的日子。那么这个片很不过时。我时常恨今怀古,对于这片像是又一个愤世疾俗的机会,可是发现纵有千言也只泛泛,因为一切心思早已被苏芮的歌唱尽。唉,这年头和以往多出来的一点是,尽兴ctrl+v:
想起初相见 似地转天旋 当意念改变 如过眼云烟
什么时候儿时玩伴都离我远去
什么时候身旁的人已不再熟悉
人潮的拥挤拉开了我们的距离
沉寂的大地在静静的夜晚默默地哭泣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
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的拥挤
高楼大厦到处耸立
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的俗气
谁能告诉我
谁能告诉我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
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一样的月光
一样的照着新店溪
一样的冬天
一样的下着冰冷的雨
一样的尘埃
一样的在风中堆积
一样的笑容
一样的泪水
一样的日子
一样的我和你
4 )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变成回忆
因为热爱同名专辑的缘故,对《搭错车》这部电影很早就了解其故事梗概:一位收破烂的哑叔收养了一位女孩;女孩长大后成为歌星,在红尘中迷失;直到哑叔郁郁而终,女孩才对他的爱大彻大悟……
嗯,一部反映父爱无疆的情感片。——我以前总是这样以为。
直到最近完整看了这部电影,我才发现: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人与人的情感,而是时代变迁。它真正的“主题曲”并不是《酒干倘卖无》,而是那首《一样的月光》。
80年代的台湾,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风起云涌。这一社会转型带来的困惑在诸多文艺作品中都有体现。那首最著名的《鹿港小镇》有着和《一样的月光》几乎完全相同的主题。
哑叔、阿美和他们的老街坊们,都被这样的时代左右了命运。曾经一度,什么样的遭遇都不会打垮他们。哑叔曾经失去自己的情人芝兰;阿满嫂曾经一夜之间失去丈夫、弟弟和房子。可最后你发现,这些重大打击并未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根本影响。——在一个他们熟悉的旧时代,他们牢牢占据着一方生存空间,娴熟掌握了一切生存之道。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中,他们坎坷却从未失去安身立命之本,清苦却从未失去安全感,甚至有属于自己的、人情味十足的快乐。
可是时代一变,一切都变了。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拆迁:“住了几十年,你们想拆就拆?”——不错,正是如此。旧时代都要被拆了,何况房子呢?对于这帮老街坊而言,这才是真正致命的厄运,他们再也不能在旧模式下闪转腾挪了。
至今回想哑叔之死,究竟是什么样的打击令他积郁成疾呢?仔细想来,其实并没有一般意义上的重大打击。女儿不能回家,但毕竟是成了歌星。房子虽遭拆迁,但毕竟女儿有钱供自己生活。忠犬丧生,又怎比得了阿满嫂死全家?
或许还是生态环境的彻底改变,令哑叔这样旧时代的人物不得不被彻底淘汰,——先是从社会意义上,进而是从肉体上。
影片的后半段,哑叔一直在不断的失去:失去熟悉的街坊四邻,失去一生赖以为命的生活模式,失去和谐无间的家庭关系……而他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手足无措的世界。典型的事件是: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会当众否认自己是她的父亲?你无法指望一位老人重新学习理解商业社会的游戏规则。
《一样的月光》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阿美刚和唱片公司签约,面对她的这种新生活,各人有各人的心思,各人有各人的困惑。还有一次是阿美海外演出后回到台湾,却发现老街坊已经被拆成一片瓦砾。这两次出现,一次激烈,一次悲凉,均有画龙点睛,道明主旨之功效。歌词出自罗大佑和吴念真之手,对写过《鹿港小镇》的罗大佑而言,写这套词自然是驾轻就熟,十分到位。在我看来,其中最好的一句是:
“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变成回忆?”
——蛙鸣蝉声,一个多么田园牧歌式的美好场景。而田园牧歌的消逝,又何止是80年代台湾的命运。
5 ) 晚了十几二十年看的电影
不喜欢写评论的,没那文笔写不好。不过写啊写啊发现短评放不下,姑且发下。
早就知道《酒干倘卖无》出自《搭错车》,到现在才找来看,意外发现编剧是黄百鸣与吴念真。前者自不必说,后者本来不认识,今年读过他的《这些人那些事》《台湾念真情》后就喜欢上了他的文字。
虽说晚了这么久才看,但发现现在看也有现在看的好处,起码对故事的背景有了更多的了解,包括眷村、包括那时的台湾,好吧,还有“我们这儿”也已经不时出现的野蛮拆迁。
那时的语调、装扮、舞美等等在现在看自然不能入眼,但想想晚这电影近十年的奇片《江湖恩仇录》当时咱不也看得津津有味不是?时代不同。抛去这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其精华:社会的变迁、子女的离开、邻里之情、父女之爱……故事俗套,但能感受到其中的真挚与诚恳。
看这片子不得不提其中的歌曲。送给哑叔的那首煽情的《酒干倘卖无》就不用说了,没这歌的话或许我都不知道这电影。看电影过程中更触动我的是那首《一样的月光》,在片中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当一切都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时,身处其中的我们该如何自处?这歌出现的时候总会让我想到同为罗大佑的《鹿港小镇》。
还有两部小品,阿美签约的时候想起了赵丽蓉老师的那部《如此包装》,那个“麻辣鸡丝”的艺名;更多让我想起的是蔡明、郭达在某年春晚上的《父亲》,完全就是山寨版《搭错车》啊
6 ) 搭错车
摇滚歌曲背后的故事,片名其实应该叫‘酒干倘卖无’。
故事很感人,可惜是生命结束的悲剧,不带点血不足以让人得到警醒。起始听迪克牛仔吼酒干倘卖无还觉得很给力,可老头一吹号,如此哀怨,比什么都给力,像是阿炳在拉二泉映月。台湾依旧有强拆,有以死抗拒拆迁,作为P民一个,无法与政府予以抗衡。得到名和利之后往往会抢救性挖掘尊严和亲情,而在获取名利的道路上总是充满尔虞我诈,自欺欺人,自我麻痹,自我安慰。
去掉旁白要好一些,早期电影总是把来龙去脉事无巨细的交代清楚,深怕大家都看不懂,至今国产剧仍是沿袭这一嗜好。电影里的舞蹈现在看来实在雷人,或许几十年后看今天也会有这感觉。帅哥尊严受挫把人一睡就抛弃了,末了还落得一个好名声,泡妞到这份上,佩服!
贫贱夫妻百事哀,玉食锦衣方念爱。
1 强拆至死; 2 玩摇滚穷死; 结论:落后台湾30年~
结局是俗气 也是催泪的,经典的老电影有那年的味道,虽然俗气 但是当那酒干倘卖无响起的时候,苏芮的声音让我不禁留下了眼泪
被“酒干倘卖无”这首几十年前唱片时代老爸就很喜欢的歌影响,今天终于看到电影,是部好电影。。。子欲养而亲不待,记得常回家看看,不要等失去后再来追悔莫及。。。
最后一刻看到女孩在舞台上唱出酒干倘卖无,突然哭了。
①《酒干倘卖无》歌词其实就是该剧故事的缩写②青年丧夫,中年丧子,老年丧伴,满嫂的悲苦人生有力地辅助了主题氛围的烘托③生活或许就是这样子,让你绝望,也给你希望。惟愿在苦难来临时,我们也有哑叔一样的月光④苏芮的宽广音域造就一种强烈的沧桑感,并用最简单最质朴最催人泪下的音乐语言实现了热切情感在刹那间的爆发:什么时候你再回到我身旁?让我再和你一起唱~
虽然主要讲亲情,但历史背景及变迁没落下;李立群真惨,演爸爸掉水里死了,演儿子强拆死了。
好作品分两种,一种是看了还想再看,一种是看了不敢再看的,搭错车就是第二种。作品中有亲情的温暖,更多是现实的挣扎,揉和在一起更显压抑。哑叔一生悲苦,最后连忠实的狗也留不住,抚育阿美长大是他唯有的幸福,而阿美却离开了他。看过这部电影的,听酒干倘卖无一定百感交集…女虽悔悟,亲却不待。
都有那么多人说过阿美和哑叔了,我就说说满嫂吧。这个角色是故事里命运最坎坷的了,跟时来运转的阿美不一样,她先后没了丈夫弟弟,又没了唯一的儿子没了家,最后连哑叔都走了。她坐在台下听阿美唱歌的时候,默默流泪的样子真叫人不敢多看。难以想象这样的生活到底要流多少泪,吃多少苦。
最大惊喜:时隔好多年才冷不丁因为突然观看《搭错车》而后知后觉地发现小时候耳熟能详的《酒干倘卖无》的出处。另外,在1983年的电影里就有实打实的同志角色(虽然不太正面)也是够可以的。还有,据说狗狗的寿命是10~15年,然而阿美成年后,「没被杀反被养」的来福感觉依然年轻气盛没有进入老年时期?……电影故事戏剧性挺强,但一波接一波的情节转折却时常让我感觉有些突兀,导演的拍摄手法也觉得不及同届拿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小毕的故事》。……据说,1983年,《搭错车》在台湾五个月内八次重映,票房收入高达四千万台币。1984年,《搭错车》成为首部在大陆上映的台湾影片,在福建厦门、泉州等地连映3个多月。
养育之恩大过天,子欲养而亲不待。父女情,强拆,娱乐圈黑暗。一只阿美救下的小狗救了父母两人的命,动物有时比人有情。当年片中每首歌曲都流传甚广。满嫂什么命?丈夫,小舅子,儿子都死了!最令人介怀的地方是李立群31岁的年纪演完爸爸演儿子。
就要掉下来的眼泪硬生生的给阿美的舞蹈给逼回去了 PS 我就说阿美和下一站幸福里面吴建豪的妈很像啊 没想到真的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 = PPS 半个歌舞剧 PPPS 啤酒瓶弄成的房子太有特色了
前三分之一接近无懈可击,用光、摄影、表演都好。剧本不错。后面比较拖沓。搁了多年一直没看的片子,老物有老物的味道,至少人家是在认真拍电影。大家谁看过《葛老爷子》的,也是相当不错,小时候看的至今印象深刻。
隔十来分钟死一个好人,哭一场,这么烂俗苦情戏码也没遮挡住那一代人的命运悲剧和吴念真的现实关怀,战争后遗症、海外流离、强拆,苏芮的歌声里包含了太多的愤懑。吊诡之处在于对商品社会的控诉,却只能通过最商业的方式才能表达。李利群那时还操一口台湾腔。
即便知道它的催泪模式,但当它上场的时候,还是能糊人眼线。其实如果理性些来看的话,不难发现编剧在许多苦情戏上挥洒的刻意程度,但如果说我的感情完全没有被触动,则必然是谎言。你不得不佩服黄百鸣对观众喜好的精准拿捏,虽然他不算一流编剧,但“平凡人家的儿女他日成为大明星,会如何对其家人”这种看似简单、却有着非凡思考性与想象空间的命题,一眼过去便已勾起无数好奇。而如果说这还仅仅是影片成功的起步,那么音乐便堪称影片成功的核心:永远不用怀疑那首经典对本片的意义。这种乐曲的筛选是教科书式的范例,直接把那些人改变或被改变的一生,彻底融进去视与听中,不经意间,便被感染。另外我虽无意在此谈及这种话题,但这讽刺却很苦涩,[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偏偏是那两个出品地和我所立之处这片地的最大矛盾点
最惨的是邻居那个阿姨吧,死了儿子老公老伴,房子被烧被拆。剧情放在现在看太俗套了,有些地方看着好笑。吴念真参与编剧,多少带点那个时代台湾惆怅文人成长的影子。整个片子音乐演技都很好,吴少刚真是满脸书生气啊,很帅。那条蛇真的是吓死老子了。
多么熟悉的声音 陪我多少年风和雨 从来不需要想起 永远也不会忘记
"酒干倘卖无"催人落泪的人间真情,"一样的月光"中仿佛是对物是人非的无奈呐喊……苏芮演唱的一首首歌让人难以忘怀。手法现在看来即使或多或少显得老气和滥情,电影还是相当的催泪。片头让人印象深刻。
听着罗大佑、李寿全等音乐人作曲,苏芮演唱的一首首主题歌,又回到了那些青涩的少年岁月中……
4- 工作vs 家庭+弃子调+忠狗情+寮民悲欢+暴力拆迁+商业社会对人的异化... 不知是否受那个时代音乐影响的缘故,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却没能很好地驾驭。故事嫌粗糙,词本也有优化空间。虽必要说主题曲是灵魂,前半却也明显存在滥用;讲述者变幻不定,难以使人代入。另,烹狗剥蛇是否要算限制级呢?
难道流传的都是阉割版?怎么重看感觉节奏加快太多了,好好的片子,有些细节都被剪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