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饭馆里,很少有人点这道菜。爆炒的烟火气 唇齿间的麻辣感 锅仔咕嘟咕嘟的声响 这些是大家才是在饭馆里需要的。就如同那些电影,人们需要的是视觉刺激,需要的是哲学讨论,需要的是悲观或者乐观的麻醉剂。品着厨师的心情,踩对他所写下的每一个旋律,人们就能得到极大的满足。
“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但是所有的人在这时刻都变得狡猾,讲到这里故事便结束了,因为所有的味道,我们之前都尝到了,再继续也只是重复。
这部电影的开头就像是个甜蜜的结尾,吊儿郎当又色迷迷的丈夫和总是生疑的妻子在生活里磕磕绊绊。日历上的红色叉叉,妻子不愿涂抹的口红,少妇和援交妹的鞋跟。这些小事引得人发笑。最后 在欢快的音乐中,发现丈夫闪光点的妻子原谅了他,俩人走在路上 故事就此结束了。然后之后一年的生活并不幸福快乐,孩子夭折了,夫妻之间也并不快乐,原来关于交流不畅的牢骚也没有了,日历上的红叉子也消失了。妻子几次莫名其妙的爆发,丈夫看见越来越消沉的妻子也总是欲言又止。在法院空旷的走廊里盘着腿画着每个压抑的故事。下雨那天,原本色迷迷的他却没有心情去逗新来的女大学生,而是冒着大雨跑去给妻子买了金阁寺的模型。从这时候开始 丈夫的爱让人看的越来越明显 也是在这天晚上 面对又一次崩溃的妻子,丈夫说出了对妻子的爱,这是电影里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那一晚 俩人终于看清了彼此的心情,他俩的感情又一次像第二天早上被雨水洗刷的街道一样干净。妻子慢慢变得开朗,丈夫看着发生的一切,那微微的一笑 放掉了他一切的担心。生活恢复了生气 画面也变得不再压抑。故事也就这样走向了尾声。不爱说话表情不丰富的丈夫,让我们很难从那一对狭小的“窗户”里看清他的心,很难理解一个个让人惊愕的法庭事件得到的是什么。只有到最后从来都是在空旷的路道里盘腿而坐的他 正襟危坐在那里 面对下面的人群 认真的画画。
大小事件结合的电影 很容易主旋律化。主人公很容易因为大事件的影响而“突然”明白很多事情。而这个故事好就好在导演一直克制着这种情绪 直到最后一刻把它表现出来。人物的影响也只是潜移默化的 转变的十分自然。
最让我感动的是当俩人去名古屋时候 遇到了婚礼的场面 早就释然了并了解丈夫的爱的妻子 却被一个三脚踹不出屁的整天穿着土气衬衫的丈夫叫住 照了一张合影。而从影片的海报我们可以知道 本身照片里是出现两个旁人的 但是放在他们里的房间的照片却没有这两个人。一定是被他俩偷偷的剪掉了吧。
一个很平凡却又点不同的故事,发生起来就像我们身边的事。就像家里平凡的西红柿炒蛋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同的味道。但是看到它就能想到家 想到自己爱的那个人。所以 给自己爱的人做一份西红柿炒蛋吧,不要担心味道,因为你们俩之间的感情将会是这道菜最好的调味料。
翔子在台风夜那晚崩溃的爆发,在金尾面前哭得不能自已,似个稚弱的孩童,而我,从她开始哭的那一秒就莫地陪着掉眼泪,不是感动更不是煽情,只是突然好似变成了这个一直自我压抑的女人,在那一刻终于能把所有的情绪统统释放,好像眼泪最终将内心所有的污浊跟隐晦全部冲刷干净... ...
虽然还是没办法完全看懂这部电影,但是它传达出来的力量已经很透彻,直抵人心。人生大抵就是如此了吧,世事难两全,不过两个人的世界,就该手牵手安安静静一直走下去,这不是爱情电影,但是爱意浓烈,至少在我看来就是如此,就好比金尾的法庭画和翔子的天顶画,看似不同世界的两种元素,却能通过某些东西安稳的糅合在一起,也许不够完美,却足够真实。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Akeboshi的音乐在电影里真是漂亮到爆!
没有想到是讲婚姻的一部电影。
下雨天那场哭戏太棒。无论女主还是男主。这就是完美的婚姻啊,这就是我所向往的婚姻的样子啊。
有时候想做得更好,结果却没有做到。可是真的不是没有努力,所以不知道为什么的这种无力感,压抑着,压抑着,爆发。下雨天,坐在靠近阳台的榻榻米上,窗户不关,房灯不开。淋雨哭泣。一个人承受这样的黑暗。这时候,你回来了,就只因为一件小事,却很生气的崩溃掉,朝你发脾气。又哭又闹。你没有发脾气,一直抱着,安慰着,说:“没关系,没关系。被所有人讨厌也没关系,让喜欢的人更多的喜欢你,这样就好。不要想太多,想太多,才会问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没关系的。”你在身边,没有离开,没有厌倦,没有烦躁,而是陪伴。因为喜欢。这就是喜欢吧,这就是爱吧。
忙碌的每天,各自有工作,烦心的事情也有,可是回到家,有你。生活中,偶尔有父母那边的事情,有哥哥嫂子那边的事情,不见得都如人意,好在,有你陪在身边,一起度过。再闷的日常,也会有些小甜蜜。谁知道,不会有下一个小孩呢。
婚姻长久,陪伴有多重要。所以,不是不想进入婚姻,而是,很难找到可以相守度过的对方。
平淡如白开水的生活是令人厌恶的。总有些像藤蔓一样东西在缠绕着你,想挣拖却无力。人生犹如一场拉力赛,不断有人退出,沿途又有人不断加入。走过路、做过的事、见过的人、读过书就是人生。当理想泡沫破灭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在路上摇旗呐喊的巫师神汉,他们高呼:成功,自由,民主。我得把尼采和萨特他们送进垃圾堆。得了吧,谁他妈想听这些,聊聊中国经济复苏更加主流。
渔夫和富翁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他告诉告诉我们生活最终会归于平淡。但往往我们会想做渔夫,而觉得富翁傻气,但真真领略了人生风景的是富翁而不是渔夫,渔夫始终也就只能看到那片海,晒那个小太阳。小日子,外延是内容,内涵是胸怀和智慧。激情退去后,勃起的JB没有了当年的硬度,甚至连进鱼水人伦之事都例行公事般。生活该有多么乏味和枯燥啊。
XX同学要结婚了,XX又要换工作了,XX出国了,XX换了地方。诸如种种,我常常收到类似的消息,那时听许巍、张楚,觉得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自由向往。生活没有那么多的自由,没有那么美好的环境,没有欢喜创意,大多繁复、平淡。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激情满满,可时过不了多久一切都成了机械式的公式,缺乏人性到了极点,多少次我想砸了电脑。我想大声的喊叫:操不完的心,操不完的他大爷!直到最近我才渐渐明白,做好现在就是不虚度,就是有意义,不断追问生活意义是个很伪的命题,因为追问意义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而这个过程恰恰在浪费时间。日本人是温良的,是友善的,他们敬业,他们富有大众良俗,有公民道德。虽然也世俗,也有功利,也有老百姓的小九九,小聪明。
很多场法庭的呈贡的戏穿插在如过日子的剧情中,稍稍让我们有了点观望和期待的兴趣,可对于主人公而言多么骇人听闻的案件,多么不堪丑陋的犯罪分子的脸孔都是工作而已。从这个角度看,那些穿插在其中的不良份子倒像是生活的脱轨者,他们有的变态杀人,有的嫉妒贪婪,有的冷血残酷。与我们和主人公这种普通人格格不入,他们是异类。呈贡在所有人面前。可相反,为什么没有成功的卫道士,跳出来像我们招摇呢。该剧的收尾处相当精彩,主人公展开画夹,认真作画,他认真极了。不该给这个平淡的生活鼓个掌吗?!
毕加索在晚年弥留之际对着来访的年轻人说:“你不结婚是不对的”。梵高其实是个很热爱很热爱生活的人,他渴望生活。佛洛伊德说,艺术家把人类的欲求转成了艺术追求。大哲们一个个把自己作为了上帝祭品,留给人们终极的思考,探索了精神极限。但我常常在想,叔本华、尼采、康德他们快乐吗?当MJ去世时,所有的媒体发疯的报道,他们恶俗的吹捧着,讨论着,可我想问问他们在MJ最困难的时候你们这些垃圾是怎么落井下石的挖新闻的,想着坐实每个丑闻,想着如何如何。MJ贡献了他的全部给大家娱乐,可他自己快乐吗?新锐相声小生高晓攀,“喜剧的背后就是悲剧,生活中的我特别闷,像个老人一样,只是看书”。我怎么会听的热泪盈眶,我同样为他们鼓掌。
某日,听张萌萌唱《给我生个儿子吧》,我感动了,不知道如何表达,多久没有听过摇滚乐了,那些用摇滚代替思考的大学时光多么纯粹啊。前几天,我在MSN上碰见前同事,我说我想看看志远(他儿子,这名字我参与特供过备选“思远”,但被淘汰)多高了,照片上的小子笑的一脸天真,多好啊!如今,我每天都在感动,我看见受伤的小猫会疼痛,看见天真的小孩我就抱抱他,亲一下。我爱生活!
如今,我每天按时进食,规律的排泄。每天认真工作,每个周末都出去会朋友,参加活动,每天晚上都看书、学习新东西。我爱生活!
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当是翔子在孩子夭折后一直抑郁痛苦,她的压抑也深深影响了她身边的人。
这种纠结,无法诉说的苦闷我也有。有时看电影里男女主角一旦发怒便摔桌子拍板凳,扔古董,丢花瓶,要么就是砸金鱼缸,私下以为那是最好的发泄物,呼啦一下,玻璃尖锐的破碎声,一缸水哗啦一下全部作鸟兽散尽状,金鱼绝望地板动着,全是接近歇斯底里的写照,这让人有点参照物,自己的悲哀仿佛有了可以依附的物体,绝望的感觉一旦缓解,心伤也就戛然而止,一切仍旧可以重新开始。每次看了这样的情节,我都会暗暗觉得好惋惜,那么好的东西。那么贵重的物品,一时气急摔了,下次还要花钱买的,而且还不见得合自己的意呢。然后就很经济地幻想家里摆放一排瓦罐可供我摧枯拉朽骨牌似地发泄一下,听那清脆的破裂声,感觉一定非常痛快,关键还不怎么破费。后来又想,能够在自以为绝望的时候还会这么在意物资上的东西,那一定是绝望的不彻底,红尘未看破,也不是真的苦闷。
翔子在雨夜所体现出来的那份绝望,那种不知怎么办才好,不知如何发泄,只是任那分无助无边无际地蔓延,随着雨,加倍地冰凉,彻底地寒。无法言语的痛,就像婴儿只是啼哭,却说不出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知道哭,哭,哭,哭到自己觉得自己孤独的象风中的落叶,象停不下来的雨滴,象阻挡不了的寒风,象止不了颤抖的落地窗帘。。。。。。
“喜欢的人,不知道心意是否相通。明明就在身边,却不知是不是为了我才在身边?”“为什么要跟我在一起?”翔子问。“就算被别人讨厌也无所谓啊,重要的是让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因为爱你才想和你在一起,有些是做不好就算了,好好在一起吧。”金尾答到。那一刻,悲伤欲绝的翔子终于哭出声来,所有发酵太久的,压抑太久,绷得太紧的神经才在痛哭里慢慢蒸发,一切才在那场痛哭中化解,释然,最终融洽。
身体上的病患不通则痛。而世间不论什么事,也是如此。想到好多夫妻间的不能理解,纠结的妻子只有作茧自缚,最终的结局就是自杀。《巴别塔之犬》《革命之路》里的女主角都是如此郁结于心的人,只是无法倾述,无法沟通,只有选择离开人世。
有时会说,有什么是不能沟通的呢,有什么事是不能理解的的呢?尤其夫妻间整日要在狭小的房间里相对一生。但是有时那种郁结真的是无法言语的。就像翔子在房间里困兽一样走来走去,急得在原地神经质地跳,却是自己也不知道怎办才好。这需要身边人要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明白和理解她的痛,就算她再怎样疯狂发泄也要挺住,不论她的样子怎样丑陋都不嫌弃,那么就会像是毒瘾发作最难熬的时刻,一旦熬过去,就能戒毒成功,还原一个健康的原来的她。金尾作为一名法庭画家,在法庭上见识了多少心灵扭曲的灵魂啊,这让他能体察到妻子的痛苦,于是电影得以完美收场。
电影后半截的色彩明显亮丽与柔和起来。
人生总要象向阳花那样绽放才对吧,每一片花瓣金黄而灿烂;人生也要象西红柿那样沉甸甸,喜洋洋地结果才对吧。关键是转身那刻,有人可依。
说来惭愧,桥口亮辅这个名字在本片上映之前笔者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若不是《东京塔》作者莉莉 弗兰奇参演本片,或许本人也不会刻意的去留意这部影片的相关信息,但是随着上映时间的临近,日本各方媒体都毫不吝啬地称赞本片,称赞桥口亮辅。7年前桥口凭借《肃静》一片在嘎纳大受赞誉,而且更是在世界52个国家轮流展映。7年后的今天,桥口的新作终于与大家见面了,而且再次引起了各方的轰动,这也是2008迄今为止最为出色的影片之一。
社会动荡 人心彷徨
本片一开始的时间设定是1993年---泡沫经济破裂后初期,日本全国人民都还没从几年前的“泡沫”中走出来。本片中的各个人物迷茫的生活在这动荡的社会之间。男主人公金尾是一名修鞋匠,在修鞋的同时时不时的搭讪着女性顾客,到了夜里就和朋友们喝酒聊天。整天生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之中;而他妻子虽然有着稳定的工作,但时常和同事们一起出去足浴,聊天,总给人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另外小舅子看上去在房地产公司里有着很高的地位,实然由于“泡沫破裂”,日本的房价一落千丈,5年前5亿的房子当了现在只有了1亿的价值。。。。。。通过对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描写,桥口映射出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总体风气,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不仅渐渐的对政府失去了信心,自身也越甘堕落,恐怖事件也频繁发生。影片中所提到的当时震惊世界的“宫崎勤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宫崎勤这个人物,说来也巧,在本片公映后的第十天,“宫崎勤事件”发生的20年后,宫崎勤终于被执行死刑。由于法律上的种种原因,导致20年前绑架并杀害4名女童,且啃食断肢的他到现在才被处死。抛开事件的本身,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日本社会处于何种情况之中,虽然事件发生的时间泡沫经济并未彻底破裂,但其所造成社会风气一直伴随着经济衰退的日本,让人终日惶恐不安。
法庭画家 透视人心
生活在这迷惘的社会中的金尾,无意中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法庭画家。这也成了金尾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什么是法庭画家?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由于出于保护人权问题,在法庭审判时,禁止新闻媒体携摄像机入内,从而出现的这个职业,据说美国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微乎其微,但是在本片中却恰恰相反,每次开庭都有众多的法庭画家东奔西走,金尾第一次进入法庭时完全被这种场面给震住了,一时无从下手,但经过前辈们的些许点拨之后,金尾渐渐的融入了这份职业。从最初抓住观察对象的外貌特征,比如脸型,发型,穿着开始,到之后对于被告席上被告们的“奇怪举动”的瞬间捕捉。金尾在目睹了无数的审判场面后,整个人也逐渐的从这浮躁的社会中走了出来,对待问题的看法也越发仔细,各方面也考虑的也越发周全。在那十年间,整个日本社会一直出于彷徨不安的状态,法庭中出现的宫崎勤,奥姆真理教事件,连续杀害幼童事件等不仅想衬托出当时社会的大背景,更多的是想通过金尾的画笔告诉世人如何看待这个社会,如何在这样的社会中继续生存下去,如何更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共同走出泡沫经济给人们带来的阴霾。
扮演金尾的是全才型人物莉莉 弗兰奇。之前我也曾提到我就是因为他的出演才开始关注本片的。而本片中的莉莉弗兰奇确实向观众们展现出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所应有的艺术气质,在片中,作为一名画家,莉莉不仅在外形上很富有艺术气息,而且在捕捉画面是的眼神上处理的相当出色,通过他的眼神,观众们就能知道作为法庭画家的金尾当时的所思所想,这对于第一次担任主演的莉莉来说不可谓是一个奇迹,或者是他就是一名与生俱来的表演艺术家。
夫妻十年 幸福真谛
桥口亮辅之前的作品处处都散发着同性恋情愫,但是本片却完全看不到这点,据桥口本人表示他个人在同行题材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因此想打破原来的框架,尝试更具普遍性的主题。事实证明了桥口的确是一个奇才,在他镜下的爱情故事看似平淡,但带给人充满回味的感悟。
故事发生伊始,金尾夫妇之间的关系正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金尾看似有外遇的倾向,而翔子口头上对丈夫充满信心,但心里一直没底。夫妻两人就在这种互相猜疑的状况下暧昧的生活着。桥口对这段夫妻关系不成熟时期把握的恰到好处,他并没有可以的去捕捉夫妻两人具体的生活细节,只是通过些许长镜头,或是几个脸部特写,或是朋友亲戚的言语就将这种氛围营造了出来。
之后金尾利用偶然的机会开始从事了法庭画家的工作,整个人也从半颓废状态中走了出来,而这段时间家里却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金尾夫妇的孩子不幸流产,此事发生之后,翔子由于接受不了现实,整个人精神濒于崩溃。导演运用的独树一帜的手法更是将这种崩溃推向了极限,这个手法的主人公就是“蟑螂”,由于丧子之痛的缘故,翔子整个人一直处于神情恍惚的状态中,再加之此时金尾的工作非常忙碌,很多时间只有她一个人住在家里,而此时导演有意无意的安排了“蟑螂”登场,翔子却把这个“小生命”无意识的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可见当时翔子的精神状况有多严重。之后的一次朋友聚餐,翔子也由于“保护蟑螂”的缘故,和朋友们闹得很不高兴,此时的金尾眼睁睁的看着妻子,目光黯淡,什么也没说。。。。。。
那一天晚上,雷雨交加,金尾的内心是指惶惶不安,于是他和领导们打了招呼之后,迅速赶回家中。果不其然,翔子正准备自杀!此时的金尾除了制止翔子的举动之外,什么也没说,只是让翔子不停的发泄出憋在心中许久的苦闷,也许经历法庭画家的洗礼,金尾已经看透了当时的社会之动荡,人心之彷徨,以及妻子的无助。他做了一个丈夫应该做到的一切,耐心的包容着妻子一系列非正常行为。而这种包容更是让妻子都没有想到,当妻子提出为什么还要接受这样的自己的时候,金尾用一句很简单的“我一直爱着你”阐述了夫妻的真谛。也将全片推向了高潮。
自那晚之后,翔子本人也彻底的改变了,她和金尾一样也拿起了画笔,开始将生活着的点点滴滴一一勾画了出来。此时的夫妇俩已经“正式”的走出了“磨合期”。影片最后,翔子母亲口中所诉说的自己的悲惨婚姻,更反衬出金尾夫妇的幸福真谛。
《周围的事》的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在那十年动荡的日本社会,而且更是通过一对平凡的夫妇讲述了夫妻的幸福真谛,我们依稀看到了小津的《茶泡饭》或是成濑的《饭》的影子,相信《周》一片在年末各大电影评选活动中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活下去,总会有好事发生。
生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平淡的小幸福
离结束一刻钟左右的那个一家人围坐一块谈论弃家的生癌父亲的六分半固定机位长镜设计、完成的真是漂亮,单独拎出来都可以当一个充满剧戏剧感的短片来看。电影讲的是奉子成婚的杂志编辑和法庭画师的十年夫妻人生。丈夫的法庭画师一开始是补鞋匠,妻子的杂志编辑最后也成了画师……丈夫原来是学画的,职业转变就显得理所当然,而妻子的转变是在丧失孩子的情况下发生的,在经历了一系列崩溃之后,就像是一种治疗的最终结果:夫妻的话,相处久了自然就变得越来越像了,但能继续下去的,肯定是感染了对方好的那部分习性;这一点,他们家族中其它夫妻关系,以及庭审戏所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重要的补充或反衬。感觉这个丈夫真的就像是明矾或是竹碳,让妻子沉淀下来,且把坏的东西吸附掉了。
“手小就会显得弟弟很大”,慢吞吞的男人有种特殊的魅力~~
平淡生活
平淡无奇的故事,波澜不惊的叙事,却总有几个段落能够让你意犹未尽感同身受潸然泪下。按规则行房事与涂口红、雷雨夜的坦诚心事、一家人面前男主角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寺庙里两人躺着逗趣...无论前面是多么潮湿阴郁的心情,最后总能温暖喜悦起来。
细节很好,发力的片段有些俗套了,如果能全程不发力就完美了。
好得不可思议。
一对夫妻的日常琐碎和法庭上的大小社会见闻,拼贴出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平成年代。悲欢、争吵、磨合,周围的事,不知不觉十年就过去了。悠悠慢慢、有点邋遢而又有点温馨的生活。桥口亮辅电影里的小人物,总是这么容易戳中我...
内分泌失调是可怕的
周围的事,后来的事。一个家庭和一个社会的交织,幸福随手可触,却又如此遥不可及。平淡琐碎中难免希望失望、大起大落,遗憾和期许总在隐秘而涌动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即煎熬,生活也是那样的耐人寻味。而关于长征路上的轻重与得失,最在意的始终还是一起并肩行走的人。诶呀,感谢你的陪伴。
都是木石之盟,哪来的金玉良缘。舔一舔,老公手背咸不咸;擤一擤,生活流满鼻涕的脸。小偷家族,尽力苟活,周围的事,人间失格。生活颜色多,我自选群青,低到尘埃处,开出繁花来。叹人间失格戾气重,纵然是日系冶愈疗效好,到底意难平
用了酱油。
人生的真谛 就是有个人温柔地帮你擤鼻涕啊!!!!
凝滞的生活,一旦被打开,便幸福四溢。
画像人间百态,串起“失去的十年”。没有明确的主题,亦不刻意还原时代风貌(如这里爱用的流行金曲),但富含生活细节的场景,涂抹出一个丧失与重建的轮廓,这也是绘画-影像的意蕴:复原物质性的表象,引人探寻里面暗流涌动的真相。桥口亮辅切出这些截面,似乎在说,只要用心观察,日常生活总有从“当时”溢出的启示,那口迟迟不喝的汤、那个在前景中巨大的橘子、那只有待安葬的蜘蛛。石膏像窥视着他,再转换成她的脸,草药敷身的疗法,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更不用提不断进出视野的幼童,似乎只要耐心等待,一切悬置的信息都会在周围回响,one way or another. 看惯了类型片,分析因果不难,难的是将其还原为浑然一体,如同将彩虹还原为一道普通的光,至少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对感官能力的提炼,如咬番茄,“活着是一种技术”。
庭审的那些死刑犯,往往压抑得很,一如死水,没有任何希望。生活很麻烦,死也很麻烦,那就好好活着,活着就很了不起了吧。PS哭着流鼻涕吻下去,擤出來吧。8.3
桥口亮辅啊,可以说是神奇了。明明是那么多琐碎的生活片段,我甚至无数次的感到无聊,可看到结尾他们夫妇仰躺在地板上看画铺成的天花板,那一下子我又觉得特别特别感动。我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生活,是我认为的无粉饰无夸张的真实状态。法庭上的众生百态,家庭中的爱欲悲愁,喜怒哀乐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又从来都不存在,生命就这样流逝着。
太棒了。举重若轻,细腻质朴。“很想亲你,但是你流着鼻涕。”前半段的阴郁和后半段起配乐以后的明快有点像两部片子。想把那些生活中的小细节都记下,写一成一本你看了会微笑的书。敏感温柔,不善表达的男主,看到最后居然挺有魅力。女主终于穿上了花裙子。今天是星期三,他们会按照日历的安排做爱吗?
2.5 / 与《光之声》的问题相似,且相比后者更严重。单独把多场室内戏拎出来,流动性和动静张力都异常完整鲜活(尤其是男女主两场)。但最终这些段落的情绪调配、观察的立场视角都是切片式的单面,最终的个体-时代话语是二元基底之上的狗皮膏药式片段拼贴。当“周围”要被描绘被呈现时,它应该是一个与“中心”不断相互映射且自然生成复杂性的“周围”,而不是矫饰地与宣称不具备统治力的“中心”匹配实则被切割开的“周围”。看看这部里的绘画,再看看《花火》里北野武的,感觉女主只是在证明自己灵魂有香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