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摄其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多次让主人公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再现”捕猎场景。于是引发了最早的起码是最为著名的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的争议。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摆拍到底有没有损伤其“真实性”的争议至今仍未能统一。需要知道的是,纪录片并不因为其“记录性”而比一般电影(叙事片)更加接近“真实”,相反它或许更加能骗到我们,因为它是“记录”的——我们选择更加相信它。所以如果暂时抛下对于其拍摄“真实”要求的心理包袱,而仅在影片的逻辑层面是否合理进行把握,也就是将纪录片当成故事片来看,这或许能让纪录片暂时逃脱拍摄真实的限制而抵达更高层面的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纳努克一家因为拍摄而没有储存够过冬的食物,在弗拉哈迪离开后全部饿死。
2
不能苛责更多,这部片子是有很大程度地触碰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相的。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两种情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是因我如此地熟悉那样的土地与人而产生的亲切感。二是正因为熟悉而清楚地知道那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辛酸。就像片中失意的乡村文化人杜深忠说的:“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它仅能提供足够养活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苛求更多。正如那里的婚姻不讲求爱情,物质与生存是第一要务。当要渴求更多的时候只能走出去寻找。而在乡村里走出去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去读书或者去城市打工。打工是“拿着人肉换猪肉。”最终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甚至要承受难以生还的意外——片中张自军的死亡,其足以毁掉一个家庭,这也是杜深忠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最大原因。考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杜深忠让儿子认真读书的原因。而后者痴迷街舞,无疑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极其奢侈的爱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困境与无奈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乡村,在夹缝苟延残喘着。
3
这部片子既没有喷它的人说的那么烂,也没有捧它的人说的那么好。作为众多叙述中的一种,它选择了乡村,选择了那些生活得不那么容易的人们,渺小无力,却尽力活着,生命中偶有的诗意与温情就是面对寒冬时的粮食。结尾镜头拉远,依稀看到积雪遍野,覆盖着群山坳里的那个村落,它正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土地与人。
过年的时候,杜婶在取暖的炉子上添了一壶开水,一边叨叨着:“满屋子人仰马翻的,什么也没收拾”,一边从房间的角落里打扫出厚厚一叠稿纸。她展开扑了扑上面的灰,问老杜:“你这些是什么东西?还有用吗?没用扔出去吧。”
儿子接过稿纸看着,老杜有点不好意思:“现在看起来特别幼稚,事实上那时候,确实废寝忘食地花了不少功夫。”鲁迅文学院办的学习班,他去了四年,换回四张小小的结业证书,和一堆“不知天高地厚”的作品。杜婶说:“那时候我寻思他有点文化,我寻思也许有希望,咱也不能拖他的后腿啊。结果钱也搭进去了,功夫也搭进去不少,一事无成,什么也没获得。”
听了妻子的话,快六十岁的老杜跟儿子抱怨:“你妈妈不认识我。她不知道我是谁。到现在她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这就是我最大的痛苦。为什么老是因为一点点事这样吵那样吵,就是这个原因。”在一旁的杜婶发觉老杜有点情绪了,赶紧往回找补:“其实我很敬佩你爸爸。我要是不和他吵,我在这个家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
老杜继续向儿子感慨着自己的文学梦:“咱们农民就是种地的,搞这些(文学)实在是太艰难了。”“一些人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海龙(儿子),我跟你说,我从一开始就对这土地没有一点感情。咱没有办法,无奈。这土地不养人。咱这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儿子一言不发,专心看着稿纸,整部片子里他几乎没说过一个字。老杜不忘教育儿子从自己的失败中学点什么,“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更能说明问题,这是血的。这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
短短五六分钟的戏,清晰地描绘了一个六十岁的农民在理想破灭以后的失望与无奈,在婚姻中渴望理解的心情。刻画了一位深爱丈夫,却不知如何表达的农村妇女,和这种典型的中国式婚姻关系。类似的片段撑起了这部九十多分钟的纪录片。大量简单,质朴的对话,日常劳作的画面,旁观式的镜头语言,构成了这部如散文一般的乡村记事。
村里修小广场,“杀”了张家的树。他马上要村支书给自家的树墩磕头。两个人吵起来,嚷嚷着要把对方活埋。因为这点事儿,有人污蔑村支书贪污腐败,闹到县里,什么也没查出来。村支书从镇上回来,又发现他家大哥的果树被人下了药,树苗全死光了。大嫂在夜里冲着仇家门口骂脏话,黑灯瞎火地被人打了一棍子,把警察都招来了。这点事从春天闹到冬天,一年都白扯不清。最后还是村支书本人跑前跑后去调解,过年还去给仇家拜年,毕竟村里的安定团结也是他的工作。
二十二岁的大学生磊磊春节放假回家,嘴里抱怨着:“我不爱回这个破家,回这个破家就心烦。”爸爸则在一边沉默地切着肉。尽管磊磊今年刚考过了全省只有八十九个人通过的证书,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在全校师生面前发了言,家里的苹果卖了不错的价钱,爸爸也买了新摩托车。可是因为爸爸的精神病有时候会无缘无故喊打喊杀,妈妈在磊磊三四岁的时候就走了。没有了妈妈,这个家就“破”了,再也不完整了。从小照顾他家的婶子也说:“再多的婶子嫂子,比不上你妈妈一个人。”虽然爸爸高大英俊,但是面对儿子,却总像个做错了事的小孩,毕竟是因为他,这个家才破的。婶子提议带磊磊去看妈妈,他总说“以后吧”,这句话,从他妈妈离开起,说了十九年。
整部片子视角冷静,克制,节奏舒缓优美,试听语言朴实到有些粗粝。表达的,体现的,却是很深很细的人性。农村生活于我接近于一种奇观,但越了解,越发现其实它不过是一种简化了的,人的生活。一些农民世世代代生在,死在在这片土地,最终融化为这土地的历史与未来。村庄似乎很远,但其中的人又如此熟悉。他们有朴素的感情和道德观念,孩童般的真诚,不加修饰的仇恨与暴力。他们有欲望,挣扎,情怀,和无奈。他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渴望自己的下一代有和自己不同的,更好的命运。这部片子以一种很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些很普遍的人性。
磊磊终于鼓起勇气去看妈妈,手里拿着一盒礼品和他在学校的一些证书。与没见过的妹妹一起迎接他的妈妈,却只给了他一个客气的拥抱。妈妈问:“二十二了吧?”磊磊说:“二十三了。”妈妈说:“十九年了。”磊磊哭了。妈妈说:“小的时候最难熬的时候都没哭,现在哭什么。你看妈妈都没哭。”
摘录鲁迅《这也是生活》的片段,我觉得放在结尾很合适: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墙壁,壁端的棱线,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
帆布鞋、海魂衫、LOMO相机、豆瓣网、小众知性歌手、复古范儿……
这些都是辨识文艺青年的标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独特的文艺青年,他身上可没有这些典型的标签,而且一身布衣,一身泥巴。如果准确地描述,应该叫乡村大龄文艺青年。
他就是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的杜深忠。
1.
《乡村里的中国》由拍出《俺爹俺娘》的焦波导演,这次他把镜头对准了山东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
影片以这样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折射着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被誉为“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整个片子让人印象最深的,正是我想介绍的那位年近六十岁的老头儿,杜深忠。
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是一个会写书法、热爱写作、喜欢音乐的而又地地道道农民,他苦其一生,潦倒一生,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
2.
老杜喜欢在地上写字,毛笔蘸着清水,透过阳光,从门框里射进来的那个光影。
他说,“投映的这个光影,在我眼中,就是非常好的宣纸。我在上面尽情地挥毫泼墨的时候,什么困难,什么挫折,什么无奈,包括老婆无尽的唠叨,全部不在我脑子里,都消失了。”
老杜的妻子张兆珍,性格直爽,嘴比刀子还厉害,出口便是歇后语和排比、對偶句。
不过,张兆珍貌似不是老杜这位大龄文艺青年的迷妹,对老杜的“文艺范”不仅一点也不买账,甚至经常挖苦他,跟他不少拌嘴吵架。
“与老婆的日子是一部战争片。”
在张兆珍的眼里,老杜这是不务正业,“家的苹果树永远长不过别人。”
3.
但老杜依然故我。
年轻时代的杜深忠,曾发奋自学,追求心中的文学梦。35岁他才结婚。在走出农村、实现梦想和必须面对生存、扛起家庭责任之间,他撕扯了半辈子。
他说,“4年,在鲁迅文学的学习班,不知天高地厚,花了好多功夫,想搞文学创作。”
说是文艺青年,自然少不了音乐。老杜说,从7岁第一次听《春江花月夜》就觉得琵琶声是“圣乐”,是天籁之音,朝思暮想希望拥有一把琵琶。
2012年夏天,杜深忠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花了690元终于把念叨多年的一把琵琶买回家,开心地说“终于抱得美人归”,还说这把琵琶“一看就有灵气”,而实际上他一点音乐都不懂,但还是乐在其中。
他跟老伴儿撒谎说只买了490元,可后来还是被聪明的老伴儿识破了,于是便有了下面这番对话——
“你这个琵琶到底多少钱?”
“人需要吃饭,这个精神也需要吃饭,也需要补养”
“这才叫品味,这才叫素质。”
“你可别胡闹了。”
“算了,也不和你一般见识了……”
4.
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也可爱得很。
就在我们不免为这对老冤家可叹可笑时,影片后半段,张兆珍突然对她儿子说:
“其实我在心里是很敬佩他的,你爸爸,如果我不和他吵的话,我在家就更没什么地位了。”
镜头沉默,远山绵绵。
5.
影片的最后,是这个小村庄自个儿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极其简陋的条件,村民们的最为拙朴的表演,却最打动人心。
老杜抱着他的琵琶上场了,而且是给他的老伴儿伴奏,唱的是赞美沂蒙山区的民歌。
舞台上,张兆珍有些害羞而又喜气洋洋地唱了起来——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
身后的老杜,略显吃力而又全神贯注地弹奏他心爱的琵琶,最后歌都唱完了,人也都全下场了,他还坐在原地,低着头认真拨弄着琴弦,全然沉静其中。
直到后来有人上去提醒,他才反应过来……
人生四季,大梦一场。
我跟张兆珍一样,也很敬佩老杜。
我还想,或许广袤的中国大地里,每个村庄都有这么一个大龄文艺青年罢。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这土地不养人呀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