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邯郸学步,不如不学
你说我尖酸刻薄也好,说我吹毛求疵也罢,之前看过《南方周末》强力推荐文章的我面对杨导的唐朝兄弟,仍然陷入了无奈的沉默。据说这片子是要向黑泽明致敬:从整个故事上看,是在模仿《七武士》;从姜武刻意摆出的造型上看,是在模仿三船敏郎。当然了,文化这玩意,你学了我我仿了你,还不知道是哪朝哪代的事了。日本蕞尔小岛,竟然精致了泱泱华夏的文化细节,饕餮了泰西欧美的电影知识,生生捧出个电影界的莎士比亚,这事实不但令华人牙酸,更令华人尴尬。于是,不甘落后的中国导演们,开始奋起直追,开始向谁谁谁致敬,于是,有了《我的唐朝兄弟》。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胡军是北方汉子,喜欢在对白里说“炕”,于是他在片子里说的那个笑话,也有“上炕”这个动作描述。可片子里这村子,浸在一片“方圆数百里”的竹海里,家家户户都是竹门竹窗,连那卧榻都是竹子的——真不知道那帮没见过“炕”的村民们,如何瞬间对胡军的北方笑话产生由衷的认同感,竟然能笑得死去活来。
看得出,导演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是一个有想象力的人,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不过,跟大多数中国籍导演&编剧一样,他仍然是一个很不注意细节的人。胡军、姜武们能顺着官道溜进村子,为啥就不懂得再顺着官道逃走,而偏要一头扎进“方圆数百里”的竹海,去自寻死路。啊,我想了一会,有点明白了:因为不注意细节这毛病,不但是中国籍导演&编剧的通病,也是上下五千年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们从来没有改掉过的一个通病;于是,中国籍的强盗们根本不去研究逃走路线,偷到哪算哪,迷路了也无所谓;于是,中国籍的导演编剧们也根本不去研究剧本里的前后呼应,拍到哪算哪,穿帮了也不在乎;于是,中国籍的影评人&观众们也根本不去深究这电影里那些令人发指的大裂缝,看到哪算哪,看傻了也没关系。
我又注意到一个被某些影评人盛赞为亮点的细节:李白鬼魅一样的登场及离场。他突然间来了,带着一个喜欢打瞌睡的童子;他突然间就跟两个强盗称兄道弟地一块喝酒了,也不问什么来龙去脉;他突然间就自娱自乐地吟了一首诗,还乐颠颠地向那两个文盲炫耀自己官宦商贾中的无耻境遇;他突然间又在喝到半醉的时候,拉上那个打瞌睡的童子,就在深更半夜里莫名奇妙地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知道导演明不明白唐朝那当儿,人烟稀少的程度;不知道导演懂不懂,在人烟稀少的“方圆数百里”都是竹海的地界儿走夜路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杀行径;不知道导演晓不晓得,喝了那么多米酒之后,在微凉的夜里吹冷风走夜路,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当然,也许导演他自己根本就不喝酒,或者说不喝米酒。他只是拿米酒这玩意当道具,当成个衬托强盗与诗人以及导演自己伟大形象的随手可扔的道具;反正我大概明白,米酒这玩意,喝少了没劲,喝多了,你非得睡一觉,天亮了再赶路,那才合乎逻辑。
所以我想说,如果您非得向谁致敬,干嘛不学得地道点,学得仔细点,把所有的细节都研究透了,再向观众聒噪?像这样,不伦不类,非驴非马的一部电影拍出来扔给人看,真替您说的那句向谁致敬脸红。
如若要向日本导演学习且致敬,先得学学人家对细节的变态追究。想起宫崎骏的动画片《天空之城》,里面有个小细节:男孩帕苏要带着女孩西塔出远门,临走前,男孩想起要把笼子里的鸽子放出来,让它们自由觅食——其实这个细节可有可无,但导演想到了。
说句刻薄的话,中国籍的导演们恐怕顾及不到这样的细节。他们只顾及名声和钞票。
2 ) 我与里正爷的浪漫主义情怀
前几天看了南周推荐的《我的唐朝兄弟》,此后的每天我都会临睡前趴在电脑前看一会儿这部电影,这样才踏实。难以说明其中原因,仿佛是有瘾,某种期许的存在。
言归正传,里正爷是这部影片中的二等角色。所谓“二等”也就是字幕上主演之外的“联合主演”。我和里正没有任何的关系,甚至演员的名字我也只是第一次听说,当然这与个人知识缺失有关——我在娱乐圈的各个人物、各种关系以及各类八卦的信息上处于盲区。
里正爷第一次出场场面可称够身份够面子。在村民一声吆喝“里正爷来了”,村里人霎时闪开一条路,可谓“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个比其他村民穿戴更加整洁的规整的人低头、抄手、快步走过来,在镜头前猛一抬头,抛出四个字“大唐律法”。他的着装、拿捏的派头、吐字运气以及每一小步的动作不无让我加深这一个印象——年轻至今一直迂腐的书生,识几个字就得以担当村长。
就剧中的情节发展来说,里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他的性情决定了苦竹林和其他村民的命运。他性格骨子里是犹豫的,妥协却不甘心于现实的境遇,但也无可奈何。他在审讯二位强盗之时,常被薛十三问得无法回答,因为他内心也未必搞得清楚“大唐律法”是什么,那么他的坚持就没有意义。一大把年纪了,还咬牙切齿堆砌辞藻,面对着不识丁的村民他算是鹤立鸡群,可惜在强人面前他的老脸已无处可置,只好装病不上朝。里正虽不欺软但却怕硬,面对伙长爷、面对指挥爷时本来的那份自足瞬时不见了踪影,甚至在官兵抢淫掳掠的现实面前他又无法做出任何有力量的行为。这与我等在无人处叫嚣在强大的气场前歇菜如出一辙,里正似乎就担负着揭露芸芸众生丑恶心理的重任。
他以为“大唐律法”包治百病不但可以擒拿强人还可以约束官兵,他以为“有理走遍天下”伙长爷会给赵子龙面子,他以为只要将这俩强盗押送官府就一切万事休。其实,里正的理解错了。在官兵要带罗娘走的时候,四郎的爷们表现直接被里正爷这位律法的捍卫者踹回了现实,“你疯了,你不要命了,你拿啥拼啊!”三句话句句中的,都赤裸裸展示了里正爷内心的慌张和无助,以及书生的气短。
“手无缚鸡之力”说的就是书生,还好,里正爷夸赞的是常山赵子龙之后,以填补武艺缺乏的大坑,看来他也有一个武侠的梦。
百无一用的书生却也有让人钦佩的坚持的一面,而这份可以称之为执拗的能力爆发之后改变了苦竹林村民的命运。里正爷是一个知道典型的知道分子,不然他亦可以考取功名了;他知道一点律法,却浅尝辄止;他知道竹林内苍茫深深陷阱密布两个强盗一准掉进去了;他知道关键时刻还是要用笔来战斗,用布告欺骗了薛十三和陈六,引来官兵。知道而不精深就容易出来卖弄,得到一些看得见的表扬,又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或者称之为没有适应优越生活的暴发户。阿诚说,知道而不显出,是一种修养。里正显然没有领悟,不然不会在官兵面前大呼小叫“我乃三国时常山赵子龙……”
里正爷是传统的知识分子,对他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每天吃饱,而是精神的寄托,两个强盗进了村子,里正爷受到挑战。他无法承受这样的现实,一定要处之而心安,所以几次三番与十三、六做斗争,但是都败下阵来。我们能在剧中看到里正内心的纠结,“可是,大唐律法……”他还是没有转过弯来,终于向十三下了毒手。十三死去成全了自己的精神苛求,也成全了自己的死亡,这让我想到王国维清亡后入水溺亡。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何尝不是时刻维护着自己身份的尊严,当我们的大学生活受到挑战的时候不也一样手足无措吗?里正爷在今天一定是一个穷困的教授,必定不肯为了自己的些许错误向学子低下高贵的头颅,但是我们却不能完全信任他不为了几千块钱的补贴和项目经费与系主任争得头破血流。
我与里正爷不一样,完全的不一样,不过就像当初看《武林外传》时吕秀才的一言一行深深触动着我,或许里正爷也正以某种身份出现,然后在某个舞台上振臂一挥,吸引了我等同僚。罢了,里正的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情怀终究在现实中搁浅,我也只好将目光放在房子车子女子身上了,可是,可是,也只能yy,如同里正意识里的大唐律法。
世界如此之大,总要允许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区间的,只是我们也能有如此的相似。
3 ) 元气十足的古装动作清流
我早就说过一句话:“功夫/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值得骄傲的一笔财富,同时也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大大的绊脚石”。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发展出了傲视全球的动作类型片美学,也贡献出了第一流的武指人才,留下了数不清的经典。可也正因为功夫/武侠片,中国拍不出《大杀阵》、《御用金》那样高度写实的古装动作场面,也拍不出《天国王朝》那样兼具凝重和狂放的古代战阵之美。我们的古装动作场面,始终摆脱不了杂耍式的夸张风格,摆脱不了虚假的兵器系统,尤其到了拍战争场面,更是惨不忍睹,登峰造极的例子是《画皮》和《赤壁》。都说西方人的打斗笨得象熊,好像就我们聪明,懂得上蹿下跳,可是你看看西班牙的《佣兵传奇》,人家右手佩剑,左手断剑器,一样打得又干脆又可信。所以我说,要么是香港武指们换换脑筋,要么是中国导演们换换武指,否则中国的动作片基本上是死路一条。
内地电影的武打体系发展得不如香港完善,所以有时候反而可以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来,譬如何平的《双旗镇刀客》和《天地英雄》。而香港的武侠体系走到尽头之后,其实也在返璞归真,例如《七剑》、《墨攻》和《投名状》。现在的中国动作电影,就处在一个旧模式已经走到尽,新模式尚未清晰的境地,需要有新的人才,实施新的想法。
《苦竹林》(我还是喜欢这个名字)的好处,就在这里。杨树鹏说他不想拍武侠片,这就对了!这部电影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完全尊重个人体能,尊重地心引力,尊重对手实力的古装动作电影,就凭这一点,就很难得!
杂耍需要功夫,其实拍不玩杂耍的动作场面更需要功夫。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数数片末的屠村之战里,出动了多少马匹。我看不超过10匹,大多数的场面里,只有两匹马在跑动而已。可给人的感觉,像是千军万马在来回践踏,要把村庄夷为平地。这就是剪辑和场面调度的功劳。整个格斗场面有张有弛,节奏得当,最难得的,镜头并不追着两个强盗狂拍他们如何杀人,而是把一场战斗中各个主体的反应都展示了出来,推动了人物塑造和剧情发展。要我说,品质无非中等,可就这中等的动作场面,在国产电影里,也足以傲视群伦了!
要说不足,那很明显。首先道具就有问题,片中十三腰间挎的日本刀,怕是于史无征吧?唐刀的形制并不是那样的。鹦哥手里拿的一把曲背小刀,似乎更像是西亚的产物,不过放在盛行胡风的大唐,倒还说得过去。
其次是演员佩戴和使用武器的法子也有问题,总的感觉就是其实演员并不知道怎么处理手中的武器,还出现了十三拿着刀鞘挖土这种很有想象力的场面。慌里慌张的动作可以掩盖掉一些瑕疵,但是人与物之间的隔阂始终是个问题。其实也不单是武戏了,整个片子的人与物之间都有这个问题。导演抓住了古代人和现代人都是要吃饭做爱骂娘的这些基本需要,但属于那个时代的特殊细节并未得到很好地展现。当然这也不是《苦竹林》一个片子的问题,国产电影没文化,搞艺术的和搞学术的该各打五十大板。
第三个缺点属于苛责,那就是《苦竹林》并没有树立起一种特殊的动作美学来。成熟的动作片体系都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美学特征。例如功夫片里的好汉摆出南拳功架,观众自然就会运足目力坐等好戏,剑戟片里大杀阵爆发的先声总是一片从前到后掀起的“笠浪”——武士们甩掉斗笠,准备拔剑了!西式斗剑开始前,剑手总是一撩黑色斗篷,露出猩红的衬里和银色的剑柄。《苦竹林》在这方面显然没有什么野心,只停留在初步借鉴日本剑戟片的层面上。
说完武戏,对我而言就已经说完一大半了。不过还是要评价一下全片的其他部分。正如我在标题里说的,《苦竹林》此片“元气十足”!与情节相似的《麦田》比较,矛盾更集中,故事更完整,情节更紧凑,人物也更有人味儿。
全片的线索分为一明一暗两条,明的那条营造冲突,悬念有财宝、女人和府军的威胁,但是都集中在一个小村里,而且经过多次反复和渲染,开掘得相对深入。而且佐以各种笑料,比起《麦田》一本正经地勾兑出一碗白水来,更显游刃有余,更符合人性真实。暗的一条线索通过竹林、阳光的空镜头,夜吟和插秧等场面一直在暗暗使劲,最后停留在女人和稻田的意像上,挑明全片其实是一首生命的礼赞。这样,明线的生机勃勃和暗线的柔情涌动在片尾汇成一处,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
《苦竹林》里的这种活力,不同于《疯狂》类型喜剧里的那种神经抽搐,也不同于《麦田》那样的拧巴矫情,是回归到人与世界关系深处的那种和谐与美。我认为,这才是中国电影应该具有的精神气质。用动作片的视角来看,当然能看到动作之美,但全片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希望这样的电影以后会越来越多。
4 ) 与《鬼子来了》相比,浅谈《我的唐朝兄弟》的“自我囚禁”
与《鬼子来了》中反应外来侵略和展现人性本来面目的残酷激烈不同,这部电影弱化了闯入者与被闯入者的矛盾,把他们之间地位、情绪等微妙的转换放到最大。避开社会背景,以反映社会的宏大主题,把主人公都锁定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村中,以展现人物内心无解的矛盾与重复的困境。此举与《鬼子来了》有异曲同工之处,封闭的生活环境被打破,人物被迫陷入自我保护与反抗的怪圈。而不断投奔的过程也是对其道德观的展现,和对自我囚禁意识的不断加固。
面对困境下意识的自我保护,实际上是妥协惯性形成的第一步。在入侵者(薛十三和赵六)未到来之前,村民的生活单调而有序,里长指挥和管理村中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没有任何波澜和异议,如同《鬼子来了》中的村长,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指挥似的符号。闯入者到来之后,所有的村民都被简化为行动者,而决策者只有里长一人,正如一个村民所言“无论什么都是您一句话”。因此里长一人的行动就决定了全体村民的意识——自我保护,对闯入者进行审问和驱逐。所谓“驱逐”就是交给官府,在里长的制度之外更大的制度。但是显然“军官”的威胁更大,遭到打击后,里长的矛盾还是在二人身上,因此一个不断自我囚禁的怪圈就此形成——杀贼招来官兵,官兵杀村人,贼杀官兵,村民囚禁贼。只因村民的思维观念早已形成,对里长决议的默认是失去自我意识的第一步,对强权的不断投靠是对利益倾向认识之后最大的妥协方式。外部的牢笼与坐以待毙的消极对抗加速了毁灭的到来。
面对与贼人共同的威胁——官兵,并未选择对抗,而是不断归顺。在《鬼子来了》中,马大三等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军和两个俘虏,他们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认清最大的利益所在。然而在统治意识和强权意识编织的思维囚笼中,他们对于结论往往是明晰的,在对与错的天平中,他们往往选择强大的一方——马大三去找日军,里长去找官兵。因为这样才能让他们获得最大的利益——马大三换来粮食,里长赶走贼人并换来原来的平静时光。这种安命于自我安全的意识并没有错,但是在自我安全的对面立着两个有恩的人,以此矛盾来切入对整体道德观的质疑,和他们观念中对“平静”的定义的疑问。放弃可以改变生活的契机,放弃反抗的权利而选择“招安”,这种自我讨好和安慰很大一定程度上是最后悲剧的恶因之一。
与《鬼子来了》最默契的地方在于对疯癫角色的设计。《鬼子来了》中的疯老爷,《我》中把清醒的角色给了一个孩子。躲过了所有的屠杀,目击了一切人物的狼狈之像毫无忧虑的活着,但正是这个从未被玷污的角色成为了一个至高的道德监督者的形象,也是唯一一个不会被服从和压抑等意识形态围困的人物。他出现在所有阴谋酝酿和实施的时刻,里正醒来去报官,屠杀进行,和一开始官兵进村时。而他的平静和毫发无损也是对所有事情的反讽:无立场的围观闹剧比自我消解的反抗更具有力量。因为反抗本身只是为了让自己陷入更大的牢笼。
电影的屠杀部分直指人性最愚蠢的一隅,对于立场的选择究竟应基于经验还是该依靠现实,导演并未明说。但是道德观念和人性的具体辩证关系已经一目了然。就像马大三最后挥刀砍杀日本人和里长拿木棍插死薛十三,之决定于你更倾向于自我解放还是更爱进入自我围困的“平静生活”。
5 ) 这只是一个开头
古装片的主人公不是帝王将相、不是历史名人,而是虚构的某两个历史小人物,这本身就是大陆古装片一次题材上的突破。当然这并不保证影片会更优秀。《我的唐朝兄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喜欢,尽管从理性上来看,我可以挑出很多刺来——比如配乐单听不错,但是和画面走得太近,没有收敛;还有它对一些东西太点到即止了,一些本可以让它更有力量的东西,很明显它是故意放弃了:它把《七武士》中最震撼人心的人道主义的内核消解掉了,置换为插科打诨和最后一场不怎么严肃的屠杀(这当然是要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原因的);当然还有剧情上和特技上的硬伤。
但我依然很喜欢它。现在的大部分古装片,都是在假装苦大仇深,用视觉奇观来代替古人的真情实感,这可能也是古装片要拍大题材的原因——对他们来说,古代社会对当代电影最有利用价值的那部分东西在于它的视觉差异性。把这种视觉差异性搞得越大,票房就越高——某张姓摄影师可能就是这样想的。可被他们忽略的是,除了视觉差异,还有人文社会的差异、有思想情感的差异,和比所有这些差异的总和都要大的一个共同性——人的共同性。《我的唐朝兄弟》轻松而不轻贱,它和目前市面上的山寨古装片的区别在于,后者并无想要表现那个时代,而只是借古装的漂亮壳子来宣泄当代网络话语;而前者当然也有流行笑话,但它至少是想给观众看看,那个除了帝王将相、除了金戈铁马的唐代小山村,是个什么样子。
这是一股古装片的清流,并且我相信这是一个好开头,假以时日,我们会有更多的安静而贴近现实的古装片的出现。但它们不得不和山寨古装片(以《三枪》为代表)和视觉奇观古装片(以《黄金甲》为代表)并排站在一起而备受冷落,因为信而好古在这个时代,显然成为奢求。这样的影片,就算缺憾多多,叫人怎么骂得下口呢。
6 ) 都是临时性XX惹的祸
本来就是冲着胡军去看的,这男人怎么看怎么帅。
姜武给我的感觉还是《洗澡》里面傻傻的样。
画面算漂亮。
剧情呢。。。中间有些搞笑。
看完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临时性XX”事件。
故事由一个官兵看到女主,很突然的,很临时的起了斜念引起。后面的事情很自然就是救人杀兵,惹下了祸根。一个“兵”临时性XX了,他被两个强盗给河蟹拉,于是“兵的老大”----“火长”(好象是这么叫的)出来了,要正法闹事者,当然他没搞定,所以更大的“老大”出来了,后面就不说了。
里面的一群愚民,就是村民拉,跟他们说又说不听,听又听不懂,都不知道怎么个沟通他们才能理解,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村里唯一会认字的“里正”(一个芝麻村官)还左右不分,按现在的话说,只抓别人的错,不理别人的好,说的好听是迂腐,不好听就是要讨好上面的。他能眼看着自己的村民被欺负,装着听不见,看到这里,我就想用姜武的口气“呸”他一脸唾沫,不是个东西。
这话说远了,跑题拉。哎,我也不想拉回来拉。
很不错,在北大看的首映,蛮有思想的一个导演,而且胡军和姜武演的也不错
两星半。搞得跟日本武士片似的,风格杂乱,还有日本漫画的影子,搞笑有时有趣有时偏低俗,胡军还是蛮适合喜剧的。故事有点太单一,几拨人打来打去,一次比一次打得大,还有,大家都好爱强抢民女……起码还是比很多战争大片有趣点,反正大家都是打来打去……
没说的,今年看到的最好的国产电影,没有之一。有一千个不喜欢的理由,就有一千零一个喜欢的原因。这是一部给观影人极大回味空间的电影,尤其作为一部中国电影、一部公映了的中国电影、一部不是科班出身的集编导为一身的年轻导演作品,在粗略了解了杨树鹏之后,无法不给出五星的评价。
南方周末上剧组人等侃侃而谈,不过与其说募仿黑泽明,不如说是偷师《鬼子来了》,偷梁换柱手法的皮毛级表现。想从恶搞的泥沼中抽身,却依旧没有解决语境的问题,视角、台词、表演、镜头语言,很难说有一项令人印象深刻。使出浑身解数,想象力和技巧还是稍显匮乏。不过希望这样的电影能多点,三星激励
今年不知咋的,内地电影就流行起复古风来了,又是春秋,又是战国,又是隋啊,又是唐的。春秋的《孔子》虽说还没上映,但一想起说粤语的孔夫子,就感觉有点囧;战国的《麦田》,都不知道何平在唱什么戏;那个什么《隋朝来客》,简直有点污辱观众的智商;想来想去,还是这个唐朝的故事有点意思!
稻子正好 可以酿美酒稻子正好 可以煮粥喝种稻子啊 忙着收获收获时节 定在七月七月流火 正是凉快我家小儿 长了一岁我家娘子 梳头抹脸脸上擦的 是鹅黄粉啊 ——片尾曲《时或有喜》。凭这首短歌,加一星。喜欢音乐甚于电影。官军的两个头目居然是日本人演的
用散乱癫狂的外表包裹着的言之有物的小众电影,主题并不明显,无法很明确的用言语表达清楚。
姜武好可爱,胡军好性感。对我来讲这部片是画面精致的B级片。
畫面,設計都很有日系范er,劇情再來點就是一壺好酒
李白:“我们卖诗为生”,陈六:“卖身很辛苦啊。”
故事都没讲好,就难以让人往更高深的地方想了。对于本片的赞扬之声,恕我愚昧,实在是无法体会...
单从外形来看,姜武就是一加肥版的三船敏郎
以后骂不过别人就呸呸呸呸呸的吐吐沫
模仿鬼子来了的公知腔,政治隐喻得太刻意了。剧情黑色幽默感不够,镜头语言学《七武士》还不到位,人性情感浮于表面,制片人胡大爷这片扑得太理所应当了。
稻田。夸张演技男,暴乳豪放女。黑泽青山苦竹林,不是人性,是大地的生命力……
"稻子正好可以釀美酒,稻子正好可以煮粥喝,種稻子啊忙著收穫,收穫時節定在七月,七月流火正是涼快,我家小兒長了一歲,我家娘子梳頭抹臉,臉上擦的是鵝黃粉啊..."楊樹鵬的個人經歷很吸引人。
这个片子告诉我们:官兵猛于匪;小官僚愚民;群众没有自觉意识
相比同期上映的《花木兰》的拙劣炒作,苦竹林十分惊艳,除了南方周末专刊推荐之外,其他推广比较低调,DVD推出也远远快于其他院线片发布,实属异类;这部电影肯定算是国产电影的优秀作品,胡军完全没了以往那些商业大片的傻帽形象,匪气十足,特有味,姜武一如既往的有型!
09年最令我惊艳的国产片儿了,日系剑戟片的走向跟毫无讳言的隐喻,你们都明白了吧,鬼子来了,再来一次~
不知道是不是现在国内导演们都喜欢拍些不着四六的东西,还是确实无法把握节奏,倒不至于看不下去,只是实在是平淡无奇得很,很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几个女角还不错,长得都挺邻家的,看着顺眼,有一半是为女角坚持下来的。很好奇这片子怎么通过审查的,有好多隐射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