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我常说,好的故事不需要好的演员,但好的演员能让电影更出彩,这部片子是阿诺的成名作之一,可以说证实了他的演技。因为他是健美先生出身,开始时候,很多人并不看好他。从其电影作品中,扮演大只佬的情况,也的确比较多。
但对比起史泰龙,同样是大只佬,但史泰龙被人认为是面瘫,而阿诺是表现力比较丰富的多的多。
这部电影是著名小说进行电影改编,可想,他们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已经如此优秀,哪怕在电影出品的几十年后再看,仍然不过时,仍然经常,说明这些科幻片,经常住了时代考研,确实是优秀的科幻片,做到了科+幻,而不像某些电影,生搬硬套,只幻不科。同时也在描述某些永远颠扑不破的现实,哪怕到了未来世界,仍然存在强权和压迫,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仍然很苦,权力和欲望永远掌握在权贵手里,老百姓仍然需要某位英雄去拯救。
人性像山岳一样古老,我以前不明白,但随着时间推移,再看看这部电影对照现实,发现了这句话的哲理。
生于二战末的范霍文并没有躲过战争的波及,反而是在他眼前发生——六岁那年,他看见高空上英军的飞机在进行对地轰炸,其中就包括他的家,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亦曾在街上目睹过纳粹行刑。 据其父母所言,范霍文会专门去找那些被击落的飞机,紧盯着那些残骸里死者的脸庞。这些经历给他带来极大影响,就如战争那样辐射到了他的作品里——丝毫不回避不省略的血腥场面,直面残酷暴力的断肢、体裂、喷血、爆浆,他的类型片便常存在着这种刺激官能的类B级片趣味的特质。但战争对他作品的影响,远不止于单存在表象-画面中,同时还蕴涵在文本内。
一、 《全面回忆》虽是一部高度动作化的科幻电影,其剧力却源于施瓦辛格那多次反转的身份带来的悬念感 影片始终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氛围里——施瓦辛格打开手提箱,好人→(间中他又被女主怀疑)后段集团上司撤退的命令下→怀疑坏人→会面反抗军领袖打开记忆,好人→被捕后,坏人确立。在这一内层中又套了一层——领导人对外星人留下的装置的不确定;最为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结尾,施瓦辛格按下按钮,火星世界那刺眼的大红褪去,曙光降临,人民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朝着美好的未来走去。此刻观众与主角同时沉浸在大获成功的欢欣中,但下一秒,范霍文又将二者拉出——这是不是一场梦? 范霍文为何要这么做?他的动机仅仅是再一次操弄悬念吗? 解决这个问题需将焦点重新回到故事动作的源头——角色的身份。 整个剧作着力于“身份”的生成,他的身份共有三次转变:英雄的构建→英雄的崩塌→英雄再建立→英雄的消失。由环状的结构可看出范霍文对英雄的否定的价值观。 二、 建筑工人的施瓦辛格被梦魇缠身。某天,他决定给自己来场火星美好之旅,以除却那可怕的噩梦;为追求刺激,他在建议下附加了卧底探员的情节,此举唤醒了他的记忆,他发觉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一名火星卧底探员。在这里故事的第一幕结束,可以说影片正式开始。兴许敏锐的人会立马联想到主角此前接触的所有人。但更有经验的观者,早在影片开始不久,就已收到了来自范霍文的提示。
(上图两处的情境——主角向他们倾诉关于火星的记忆,导演给到他们的诡异反应镜头。)
也就是说,在影片的开头范霍文就已将观者架上了怀疑的列车上,这一特质随同列车的前行被逐步放大,而这遥相呼应了影片上映时代所处的世界局面——冷战时期里的不信任、彼此猜忌的特性。 正如福柯在权力转变的研究中对最后一个阶段“生命权力”所诠释的对人的总体把握影响与掌控那样,从火星的生态的缘起——全因集团为利益考虑加之对某个对象的不信任——再到生态的样貌——人民的上空始终积郁着浓厚的红云,光线透射其后映出的是极刺眼的红光,人民被培育在有氧的温室内、对外部无所知,与外部直接接触的下场只有死亡(这个意义上走向了埃斯波西托),由集团直接掌握输送氧气的权力——的呈现,细究其中效应我们就会发现与美国当局制造的恐苏/反共意识高度契合,而在此,施瓦辛格身份的最终转变一幕就不单单是表层叙事的悬念操弄或者说对“英雄”的解构,同时亦是潜层文本即范霍文意欲切除这种封闭的意识形态输出:
影片最后施瓦辛格引爆T矿(权力),天空中那象征着红色阵营苏维埃的云雾化开,此前与之直接接触的男女主角恢复原状,世界变得一片光明,拨云见日。但他终还是以“这是不是一场梦”悲观的口吻自我嘲弄;这即是理性表露——一方面不认可这个幻想的生成、冷战思维绝非一日消散,另一方面不愿摆出激进高大的姿态,以消解英雄的处理拒绝了投射、拒绝了移情,否则就有向所痛斥的记忆/意识形态植入者偏斜的可能、倾向。 苏联解体后的一家独大局面没有亏负这份理性,六年后,范霍文借着《星河战队》再次归来。当时,片子受到各界的嘲笑与贬低,数年过去,人们终于认识到范霍文以他别样的方式戏谑般地洞穿了美国军工霸权主义思想。电影被业内重新评估,赞誉为优秀的讽刺剧,只是似乎有点迟了。
为啥90年版本评分比2012年高这么多呢?我觉得差不多啊 都是7.5左右的感觉呀
记忆真的可以改变人格吗 我承认有影响 但人格 不由记忆决定 器官移植后给新主人带来旧主人的一些性格或者喜好 分别领养的同卵双胞胎相隔千里,也有相同的爱好和倾向 到底什么成就了今天的我 有了杀人放火的记忆 好人就会继续作恶吗 有了行善的记忆 坏人就能立地成佛吗 我们到底拥有自由意志吗 记忆可以编辑后 我还能守住我吗 编辑记忆 移植记忆 这些概念我早就看过 但在这个电影里 依然运用得引人入胜 且催人反思
1990年的版本好多血浆 像B级片一样 有股恶趣味在里面 倒也不讨厌 2012年版本柔和一些
90年的版本老婆不上班 男主做梦还要选女人参数 像选商品一样 2012年版本老婆要上班 是个女强人 也没有选女性参数的桥段 看出了一些变化 不知原著小说咋处理的
2012版本还有很多文化混杂在一起的高科技低生活的殖民地城市,采光堪忧的英联邦立体城市 磁悬浮轿车 让我印象深刻 磁悬浮电梯就有些性价比不高的感觉 不知道等个电梯要等多久 而1990年的模型很用心 特效也让人大开眼界 原来特效还可以这么做 化妆和实景场景满满都是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各有千秋
可能年纪原因 和先入为主的原因 我还是更喜欢2012年版本
该片讲述了一个美国政府特工丧失了记忆,经过一系列刺激才找回了自我,与敌人的斗争中找回自己的记忆,并打败妄图统治火星恶势力的故事。90年的片子,虽然现在看来有点粗糙,但放在那个时候也算不错的电影了,很有思路,情节也很好,影片不仅动作场面火爆,而且特技场面极大,尤其最后整个星球改造的场面在大银幕上绝对是效果惊人,有极高的观赏性。
剧本写得真心好。尽管以今日科技水准而言布景与表演细节都嫌粗糙,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开放式的解读可能在当年可称是创造了科幻电影的新起点!
大片格局,B级风味,牛逼于氛围和剧本,出彩于作者恶趣味与毫不伪善的正派性格,特别是后者这一点尤其和其他商业片不同,误杀平民、搞死反派一点感性卡顿都没有,真爽。其实有点反传统英雄主义的意思。八九十年代这批科幻片,虽然特效水平正处青黄不接的阶段,但总能让人代入感特别强啊。
范霍文的B级科幻,略情色,略血腥。还有植入记忆,抹去记忆,现实与梦境、真真假假的,太给力了。州长的鼓眼,三乳女人。
小时候,混乱的记忆,可怕的红色火星,还有那个长着仨奶子的妞儿
重温老版,和新看一样,幼时看得太浅,只记得三奶女。剧本相当不错,多次逆转,背后的人文主题。元素太丰富了,科幻、邪典、商业糅合得接近完美。就算把鲜明的各种元素全部去掉,空留科幻躯壳与商业桥段,依然是一部可看性十足的商业电影,而这也就是今年的新版。范霍文没去美国,好莱坞就暗淡几分。
22年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仍很有看点,一贯的范霍文式暴力色情加cult,除了逻辑细节粗糙,特效相对今天略显拙劣之外,剧情和叙事都很引人入胜,可谓一波三折。围绕梦与不梦的、梦里梦外的话题编织一幅火星画卷,对后来的黑客帝国、Inception等绝对有指导意义。
有些后来范霍文《星河战队》的风格雏形,怪物造型又很大卫林奇。
我就喜欢这种关于记忆、梦境与现实交叉的cult科幻电影
气压失衡的爆眼还能回复?血淋淋的科幻cult啊,最拽的施瓦辛格从来都是一枪爆头
PKD之所以是科幻电影蓝本之王原因在于,他用悬念起始故事,用商业手法最大化地呈现故事,最终以坚实的科幻核心定义故事、悬念犹在。全面回忆是介于九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之间的SF经典,八十年代乐观主义面貌、九十年代的忧患意识的初醒,在PKD优秀的蓝本和导演PV的手艺共同作用下合成酣畅的体验
Paul Verhoeven的色情底子就是过硬,什么类型的片儿里都能抖抖骚~
少年租碟时代,这片子太影响我未来主义世界观了。记忆移植、变种人、火星的气压失衡,还有那个3奶变种,各种cult镜头。这里面的各种未来主义的科幻概念非常有意思。不知道里面的那个记忆移植和操作的概念有没有影响到诺兰的《盗梦空间》。8.5
当莎朗斯通和阿诺斯瓦辛格还年轻,当想象力还不需要更多动画特效来支撑,当动作片还都是血肉横飞的场面,当我们还年轻 - - - - 强力推荐啊!
看上去一点都不便宜,怎么能这么cult片风范~以及,州长半点都不像特工嘛。。。整个故事还是很有趣味的~
3.5吧 比翻拍版好玩 但噁心很多 受不了這種“解救全人類”大英雄的 題材╮(╯▽╰)╭
来给翻拍版新片来个预热下,看了施瓦辛格的【全面回忆】,还蛮不错的。不知道新片怎么样
还是老版有意思,又反动又黄色,三个乳房的妓女,缺氧眼球爆裂,变异人算命师,反动头领跟朗格似的,最后启动外星人留下的装置成功在火星造出大气层,“我有五个孩子要养”“咱俩现在算是离婚了”,爽,一路哇哦看到最后,科幻片最重要的不是场面而是创意内核啊
彼时的科幻片虽然特效差了点,剧本却是很有质量的。电影还有点cult的感觉~
很哲学:我们究竟是身体还是记忆?如果将他人的记忆移植进我们身体,那我们自身变了吗?如果身体的原主人来寻身体,我们能像花盆里的花一样,将盆交给对方,自己再另寻盆栖息嘛?电影给的答案是you are your action, you are who you are at this moment.是啊,我们每分每秒都在死,过去的自己已经死了,我们却只能感受当下的自己,过去哪怕一毫秒前的事也只是记忆(concept)而已,我们好像活在一帧帧电影里,之前的镜像都用过即弃。不能完整地感受过去自己的死亡,对我们三次元浅薄的人类来说是一个curse,但也是一个blessing,让我们可以更自由大胆地关注当下和未来,不必为过去的自己痛悔或寻求完整的答案。片中最悲哀的是男二,灾难因被操控而起,他却不敢追求自由
不得不说这类科幻刺激我的神经,开始我还以为我看懂了,慢慢发现真真假假,到底是植入记忆还是抹去记忆,让人神经错乱